帶克的文言文
1. 文言文中帶有"克″字的句子及翻譯
①<動>能;能夠。《諫太宗十思疏》:「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版者蓋寡。」
②<動>完成;成功。權《中山狼傳》:「前虞跋胡,後恐疐尾,三納之而未克。」
③<動>攻克;戰勝。《餚之戰》:「攻之不克,圍之不繼。」
④<動>克制;約束。《後漢書·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
2. 文言文中"克"是什麼意思出自何處
1.戰勝 《韓非子。初見秦》:秦戰未嘗不克。
2。能 《尚書》: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3。剋制 《後漢書》:奉公克己~~
4。通「刻」 《史記》:更克面,平斗斛,度量,文章。
5。預定時間 《後漢書》:與剋期具直,無或違者.
3. 在文言文中『克』是什麼意思請寫明出處
1.戰勝 《韓非子。初見秦》:秦戰未嘗不克。
2。能 《尚書》: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3。剋制 《後漢書》:奉公克己~~
4。通「刻」 《史記》:更克面,平斗斛,度量,文章。
5。預定時間 《後漢書》:與剋期具直,無或違者.
4. 關於克制的古文古詩詞
存心忍耐歌
忍一句。禍根從處此無生。
饒一著。切莫與人爭強弱。
耐一時。火坑變作白蓮。
退一步。便是人間修行路。
任他嗔。任他怒。只管寬心大著肚。
終日被人欺。神明天地知。
若還存心忍。步步只得便宜。
世人欺我。害我打我罵我騙我。如何處之。
禪師答曰。只管任他憑他遠他莫要理他。再過幾年。你再看他。
身穿破衲襖。淡飯隨時飽。
涕唾在臉上。不棄自幹了。
有人來罵我。我也只說好。
有人來打我。我自先睡倒。
他也省氣力。我也無煩惱。
這個波羅蜜。就是無價寶。
能依這忍字。一生過到老。
聽聽聽。堂前父母須當敬。兄弟同胞要一心。枕邊讒言休要聽。
天天天。天意與人無兩般。為人莫作虧心事。舉頭三尺有青天。
由由由。也有歡喜也有愁。世間苦樂不均事。萬物從天不自由。
命命命。五行八字皆前定。切莫算計他人有。富貴貧窮都是命。
安安安。夜間一宿日三餐。非於己事休招惹。身得安時夢也安。
分分分。今生衣祿前生定。休將巧計害他人。兒孫自有兒孫份。
守守守。命里有時終須有。莫恨貧苦怨爺娘。兒孫兄弟常相守。
己己己。別人閑事不要理。休言長短笑他人。何不將心諒自己。
憨山大師醒世歌
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 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 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 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閑口舌 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 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事由來多缺陷 幻軀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礙 退讓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楊柳綠 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終是三更夢 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誇伶俐 天自從容定主張
讒曲貪嗔墮地獄 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 蠶為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神平胃散 兩種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 死後空留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 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斗勝 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 不知何處是家鄉
石天基忍耐歌
忍耐好,忍耐好,忍耐二字常奇寶。
一朝之忿不能忍,斗勝爭強禍不小。
身家由此破,性命多難保。
休逞財勢結怨仇,後來要了不得了。
讓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無煩惱。
能忍自安(百忍歌)
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將奈付?
我今與汝歌百忍,汝當拍手笑呵呵!
朝也忍、暮也忍、辱也忍、苦也忍、
痛也忍、餓也忍、寒也忍、欺也忍、
怒也忍、是也忍、非也忍,方寸之間當自省!
道人何處未歸來?痴雲隔斷須彌頂。
腳尖踢出一字關,萬里西風吹月影。
天風冷冷山月明,分明照破無為鏡。
君不見,如來割身痛也忍,孔子絕糧餓也忍;
韓信胯下辱也忍,閔子單衣寒也忍;
師德唾面羞也忍,劉寬污衣怒也忍!
好也忍、歹也忍,都向心頭白思忖,
囫圇吞下栗棘蓬,恁時方識真根本!
知難忍苦好處世
天下有兩難:登天難,求人更難。
地上有兩苦:黃連苦,無錢更苦。
世界有兩險:江湖險,人心更險。
人間有兩薄:春冰薄,人情更薄。
能容自寬(忍讓歌)
不忍一時有禍,三思百歲無妨;
寬懷自解是良方,含怒傷心染恙。
凡事從容修省,何須急躁猖狂;
有涵有養壽延長,穩納一生福量。
恣意發狂有失,存心忍耐無憂;
性情凶暴易遭囚,度量容人有後。
羹污能容人相,受辱胯下封侯;
張飛暴躁斷咽喉,到底終遭毒手。
占盡便宜有報,吃些虧也無妨;
龐涓暴虐早身亡,孫子忍之無恙。
血氣方剛壯士,不宜恃力凌人;
一言不合怒相爭,烈火一般性情。
不忍一時忿氣,卻擔百口憂心;
忠言逆耳莫相嗔,苦口葯能醫病。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名:「大雄」。故名:「大雄寶殿」。即佛也。
忍耐好,忍耐是奇寶。一朝之念不能忍,斗勝爭強禍不小。忍氣不下心病生,終生將你苦纏繞,讓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無煩惱。
寒山問拾得:世人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jian我,我當如何處之?拾得曰:只要忍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氣是無明火,忍是敵災星,但留方寸地,把於子孫耕。
你能把「忍」功夫做到多大,你將來的事業就能成就多大。
屈己者,能處眾,好勝者,必遇敵。
事不三思總有敗,人能百忍自無憂。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煩惱以忍辱為智慧,辦事以盡力為有功。
萬事得成於忍,與其能辯,不如能忍。
5. 克什麼意思文言文
克
本義:勝任。
1.能夠:克勤克儉。
2.戰勝,攻下:攻克。
3.克復(戰勝敵人並收回失地)。
4.制伏:克服、剋制、克己奉公。
5.以柔克剛。
克 #kè
【釋義】①能夠:克勤克儉|不克分身。②攻取;戰勝:克復|克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③制服;抑制:克服|克制|克己|以柔克剛。④嚴格限定;約定:克日完成|剋期。⑤消化:克化|克食。⑥相制約;相威脅:五行相剋。⑦國際單位制的質量單位,1克等於1千克(公斤)的千分之一。
【克服】 #kèfú ①用堅強的意志和力量戰勝(缺點、錯誤、壞現象、不利條件等):克服不良習氣。②克制;忍受(困難):這兒的生活條件不太好,請諸位克服一下。
〖例句〗他們苦戰三個月,克服重重困難,終於打通了隧道。
【克制】 #kèzhì 抑制(多指情感)。
摘自《網路》相關詞條。
6. 古文中克字含義含義
克(能夠)承父志 「克日」中「克」的意思需要放到具體句子中推斷,籠統來說,有「戰勝」和「嚴格限定、約定」兩個意思。
7. 以柔克剛文言文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譯文:
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
8. 文言文中 克有幾種意思
〈動〉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個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義:勝任)
2. 同本義 [be competent]
克,肩也。——《說文》。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於肩,故從高省,下象肩形。古文亦象肩形。
佛時仔肩。——《詩·周頌·敬之》。傳:「仔肩,克也。」
子克家。——《易·蒙》
邾子克。——《左傳·隱公元年》
周王子克。——《左傳·桓公十八年》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詩·豳風·伐柯》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書·大禹謨》
3. 又如:克當(擔當,承受);克堪(勝利);克家(能承擔家事);克祚(能繼承祖輩的福祿);克家子(克家兒。能繼承祖業的子弟);克明(能察是非)
4. 能夠 [can;be able to]
克,能也。——《爾雅》
匪斧不克。——《詩·齊風·南山》
二曰剛克,三曰柔克。——《書·洪範》。鄭注:「能也。」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資治通鑒》
5. 又如:克化(能夠消化);克盡(能夠盡力);克協(能夠符合;等同);克長(能教誨不倦);克果(能成功,能實現);克承(能夠繼承);克荷(能夠承擔);克臬(能奉法行事);克能(能夠)
6. 攻下;戰勝;打敗 [defeat;overcome;capture]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傳·僖公四年》
鄭伯克 段於 鄢。——《左傳·隱公元年》
克,勝也。——《玉篇》
然操遂能克 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陳壽《隆中對》
飲酒溫克。——《詩·小雅·小宛》
如雲不克。——《詩·大雅·桑柔》
執輕如不克。——《禮記·曲禮下》
7. 又如:克伏(降伏,制伏);克伐(侵害);迭克名城;克平(制伏,平定);克勝(克敵制勝)
8. 克制 [restrain;forbear]
二曰剛克,三曰柔克。——《書·洪範》
克己奉公。——《後漢書·祭遵傳》
9. 又如:克心(約束內心);克治(克制私慾邪念)
10. 迷信說法。認為人生下來有屬相相剋,有五行相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損傷 [damage]。如:克皮(傷殘體膚);克賊(損傷)
11. 殺 [kill]。如:克奔(斬殺敗降的敵人);克殄(殲滅);克翦(殲滅)
12. 剋扣 [embezzle part of what should be issued]。如:克落(剋扣);克除(非法扣除)
13. 通「克」。嚴格限定期限 [set a time limit]
公乃與克日會戰。——《三國志·武帝操》
剋期置酒。——《三國志·張嶷傳》
與剋期俱至,無或違者。——《後漢書·鍾離意傳》
14. 又如:剋期完工;克日(約定或限定時日)
〈名〉
1. 質量或重量的單位,等於千分之一公斤 [gram]。如:克分子;克當量 「克」
2. 另見 kēi
9. 文言文中「克」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克」的意思如下:
《韓非子。初見秦》:秦戰未嘗不克。
克:戰勝。
2.《尚書》: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克:能 ,能夠。
3.《後漢書》:奉公克己~~
克:剋制;約束。
4.《史記》:更克面,平斗斛,度量,文章。
克:通「刻」。
5.《後漢書》:與剋期具直,無或違者。
克:預定時間 。
10. 克在文言文中的《鴻門宴》意思
文言文《鴻門宴》中,沒有「克」這個字。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xiǎng)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zōu)生說(shuì)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zhī)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shuò)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庄,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庄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庄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
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kuài)。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jǐ)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chēn)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zì)盡裂。項王按劍而跽(jì)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cān shèng)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zhì)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zǔ),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bēi)杓(sháo),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