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白屋

文言文白屋

發布時間: 2020-11-30 08:37:14

A. 37首古詩文

字太多,不行,只能刪些了! 只刪了勸學

過秦論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kuài)稽山陰之蘭亭,修禊(xì)事也。群賢畢至,少長(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shāng)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yang四聲)然自足,曾(zeng一聲)[也可無曾字]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滕王閣序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披綉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B. 都有哪些古文和古詩提到過長江

水調歌頭
作者: 毛澤東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今世界殊。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巫山高】鄭世翼

巫山凌太清,岧嶢類削成。霏霏暮雨合,靄靄朝雲生。
危峰入鳥道,深谷瀉猿聲。別有幽棲客,淹留攀桂情。

【巫山高二首】沈佺期

巫山峰十二,環合隱昭回。俯眺琵琶峽,平看雲雨台。
古槎天外倚,瀑水日邊來。何忽啼猿夜,荊王枕席開。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陽。裴回作行雨,婉孌逐荊王。
電影江前落,雷聲峽外長。霽雲無處所,台館曉蒼蒼。

【巫山高】盧照鄰

巫山望不極,望望下朝雰。莫辨啼猿樹,徒看神女雲。
驚濤亂水脈,驟雨暗峰文。沾裳即此地,況復遠思君。

【巫山高】張循之

巫山高不極,沓沓狀奇新。暗谷疑風雨,幽岩若鬼神。
月明三峽曙,潮滿二江春。為問陽台夕,應知入夢人。

【巫山高】劉方平

楚國巫山秀,清猿日夜啼。萬重春樹合,十二碧峰齊。
峽出朝雲下,江來暮雨西。陽台歸路直,不畏向家迷。

【巫山高】皇甫冉

巫峽見巴東,迢迢半出空。雲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
朝暮泉聲落,寒暄樹色同。清猿不可聽,偏在九秋中。

【巫山高】李端

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虛中。回合雲藏日,霏微雨帶風。
猿聲寒過水,樹色暮連空。愁向高唐望,清秋見楚宮。

【巫山高】於濆

何山無朝雲,彼雲亦悠揚。何山無暮雨,彼雨亦蒼茫。
宋玉恃才者,憑雲構高唐。自重文賦名,荒淫歸楚襄。
峨峨十二峰,永作妖鬼鄉。

【巫山高二首】孟郊

巴山上峽重復重,陽台碧峭十二峰。荊王獵時逢暮雨,
夜卧高丘夢神女。輕紅流煙濕艷姿,行雲飛去明星稀。
目極魂斷望不見,猿啼三聲淚沾衣。

見盡數萬里,不聞三聲猿。但飛蕭蕭雨,中有亭亭魂。
千載楚襄恨,遺文宋玉言。至今青冥里,雲結深閨門。

【巫山高】李賀

碧叢叢,高插天,大江翻瀾神曳煙。楚魂尋夢風颸然,
曉風飛雨生苔錢。瑤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墜紅濕雲間。

【巫山高】齊己

巫山高,巫女妖,雨為暮兮雲為朝,楚王憔悴魂欲銷。
秋猿嗥嗥日將夕,紅霞紫煙凝老壁。千岩萬壑花皆坼,
但恐芳菲無正色。不知今古行人行,幾人經此無秋情。
雲深廟遠不可覓,十二峰頭插天碧。

【相和歌辭·楚妃嘆】張籍

湘雲初起江沉沉,君王遙在雲夢林。江南雨多旌旗暗,
台下朝朝春水深。章華殿前朝萬國,君心獨自終無極。
楚兵滿地能逐禽,誰用一身繼筋力。西江若翻雲夢中,
麋鹿死盡應還宮。

【相和歌辭·蜀國弦】李賀

楓香晚華靜,錦水南山影。驚石墜猿哀,竹雲愁半嶺。
涼月生秋浦,玉沙鱗鱗光。誰家紅淚客,不忍過瞿塘。

【相和歌辭·銅雀妓】吳燭

秋色西陵滿綠蕪,繁弦急管強歡娛。
長舒羅袖不成舞,卻向風前承淚珠。

【相和歌辭·銅雀妓】朱光弼

魏王銅雀妓,日暮管弦清。
一見西陵樹,悲心舞不成。

【相和歌辭·銅雀妓】朱放

恨唱歌聲咽,愁翻舞袖遲。
西陵日欲暮,是妾斷腸時。

【前苦寒行二首】杜甫

漢時長安雪一丈,牛馬毛寒縮如蝟。楚江巫峽冰入懷,
虎豹哀號又堪記。秦城老翁荊揚客,慣習炎蒸歲絺綌。
玄冥祝融氣或交,手持白羽未敢釋。

去年白帝雪在山,今年白帝雪在地。凍埋蛟龍南浦縮,
寒刮肌膚北風利。楚人四時皆麻衣,楚天萬里無晶輝。
三足之烏足恐斷,羲和送將安所歸。

【相和歌辭·後苦寒行二首】杜甫

南紀巫廬瘴不絕,太古已來無尺雪。蠻夷長老怨苦寒,
昆侖天關凍應折。玄猿口噤不能嘯,白鵠翅垂眼流血,
安得春泥補地裂。

晚來江門失大木,猛風中夜吹白屋。天兵斷斬青海戎,
殺氣南行動坤軸,不爾苦寒何太酷。巴東之峽生凌凘,
彼蒼回軒人得知。

【琴曲歌辭·昭君怨】白居易

明妃風貌最娉婷,合在椒房應四星。只得當年備宮掖,
何曾專夜奉幃屏。見疏從道迷圖畫,知屈那教配虜庭。
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

【琴曲歌辭·三峽流泉歌】李季蘭

妾家本住巫山雲,巫山流水常自聞。玉琴彈出轉寥夐,
直似當時夢中聽。三峽流泉幾千里,一時流入深閨里。
巨石奔崖指下生,飛波走浪弦中起。初疑噴涌含雷風,
又似嗚咽流不通。回湍曲瀨勢將盡,時復滴瀝平沙中。
憶昔阮公為此曲,能使仲容聽不足。一彈既罷復一彈,
願似流泉鎮相續。

【雜曲歌辭·荊州樂】李白

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荊州麥熟繭成蛾,
繅絲憶君頭緒多。撥谷飛鳴奈妾何。

【雜曲歌辭·竹枝】顧況

帝子蒼梧不復歸,洞庭葉下荊雲飛。
巴人夜唱竹枝後,腸斷曉猿聲漸稀。

【雜曲歌辭·竹枝】白居易

瞿塘峽口冷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
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晴鳥一時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靜山空歇又聞。
蠻兒巴女齊聲唱,愁殺江樓病使君。
巴東船舫上巴西,波面風生雨腳齊。
水蓼冷花紅蔟蔟,江蘺濕葉碧萋萋。
江畔誰人唱竹枝,前聲斷咽後聲遲。
怪來調苦緣詞苦,多是通州司馬詩。

【雜曲歌辭·竹枝】李涉

荊門灘急水潺潺,兩岸猿啼煙滿山。
渡頭年少應官去,月落西陵望不還。
巫峽雲開神女祠,綠潭紅樹影參差。
下牢戍口初相問,無義灘頭剩別離。
石壁千重樹萬重,白雲斜掩碧芙蓉。
昭君溪上年年月,獨自嬋娟色最濃。
十二峰頭月欲低,空濛江上子規啼。
孤舟一夜東歸客,泣向春風憶建溪。

【雜曲歌辭·竹枝】孫光憲

門前春水白蘋花,岸上無人小艇斜。
商女經過江欲暮,散拋殘食飼神鴉。
亂繩千結絆人深,越羅萬丈表長尋。
楊柳在身垂意緒,藕花落盡見蓮心。

【巫山高】陸敬

巫岫郁岧嶢,高高入紫霄。白雲抱危石,玄猿掛迥條。
懸崖激巨浪,脆葉隕驚飆。別有陽台處,風雨共飄颻。

【詠巫山】王績

電影江前落,雷聲峽外長。
霽雲無處所,台館曉蒼蒼。

【入蜀秋夜宿江渚】陳子良

我行逢日暮,弭棹獨維舟。水霧一邊起,風林兩岸秋。
山陰黑斷磧,月影素寒流。故鄉千里外,何以慰羈愁。

【巫山高(一作閻復本詩)】閻立本

君不見巫山高高半天起,絕壁千尋盡相似。
君不見巫山磕匝翠屏開,湘江碧水繞山來。
綠樹春嬌明月峽,紅花朝覆白雲台。台上朝雲無定所,
此中窕窈神仙女。仙女盈盈仙骨飛,清容出沒有光輝。
欲暮高唐行雨送,今宵定入荊王夢。荊王夢里愛穠華,
枕席初開紅帳遮。可憐欲曉啼猿處,說道巫山是妾家。

【巫山高】盧照鄰

巫山望不極,望望下朝氛。莫辨啼猿樹,徒看神女雲。
驚濤亂水脈,驟雨暗峰文。沾裳即此地,況復遠思君。

【巫山高】張九齡

巫山與天近,煙景長青熒。此中楚王夢,夢得神女靈。
神女去已久,雲雨空冥冥。唯有巴猿嘯,哀音不可聽。

【巫峽】楊炯

三峽七百里,唯言巫峽長。重岩窅不極,疊嶂凌蒼蒼。
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傷。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
美人今何在,靈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嘯,征客淚沾裳。

【西陵峽】楊炯

絕壁聳萬仞,長波射千里。盤薄荊之門,滔滔南國紀。
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潛起。
四維不復設,關塞良難恃。洞庭且忽焉,孟門終已矣。
自古天地辟,流為峽中水。行旅相贈言,風濤無極已。
及余踐斯地,瑰奇信為美。江山若有靈,千載伸知己。

【內題賦得巫山雨(一作沈佺期詩。題雲巫山高)】宋之問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陽。裴回作行雨,婉戀逐荊王。
電影江前落,雷聲峽外長。霽雲無處所,台館曉蒼蒼。

【王昭君(一作沈佺期詩)】宋之問

非君惜鸞殿,非妾妒娥眉。薄命由驕虜,無情是畫師。
嫁來胡地日,不並漢宮時。辛苦無聊賴,何堪上馬辭。

【巫山高(一作沈佺期詩)】宋之問

巫山峰十二,環合象昭回。俯聽琵琶峽,平看雲雨台。
古槎天外落,瀑水日邊來。何忍猿啼夜,荊王枕席開。

【巫山(一作宋之問詩)】王無競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陽。裴回行作雨,婉孌逐荊王。
電影江前落,雷聲峽外長。朝雲無處所,台館曉蒼蒼。

【巫山】張子容

巫嶺岧嶢天際重,佳期宿昔願相從。
朝雲暮雨連天暗,神女知來第幾峰。

【王昭君(一作昭君怨)】駱賓王

斂容辭豹尾,緘恨度龍鱗。金鈿明漢月,玉箸染胡塵。
古鏡菱花暗,愁眉柳葉顰。唯有清笳曲,時聞芳樹春。

【巫山高】喬知之

巫山十二峰,參差互隱見。潯陽幾千里,周覽忽已遍。
想像神女姿,摘芳共珍薦。楚雲何逶迤,紅樹日蔥蒨。
楚雲沒湘源,紅樹斷荊門。郢路不可見,況復夜聞猿。

【巫山懷古】劉希夷

巫山幽陰地,神女艷陽年。襄王伺容色,落日望悠然。
歸來高唐夜,金釭焰青煙。頹想卧瑤席,夢魂何翩翩。
搖落殊未已,榮華倏徂遷。愁思瀟湘浦,悲涼雲夢田。
猿啼秋風夜,雁飛明月天。巴歌不可聽,聽此益潺湲。

【感遇詩】陳子昂

朝發宜都渚,浩然思故鄉。故鄉不可見,路隔巫山陽。
巫山彩雲沒,高丘正微茫。佇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
豈茲越鄉感,憶昔楚襄王。朝雲無處所,荊國亦淪亡。

【山水粉圖】陳子昂

山圖之白雲兮,若巫山之高丘。紛群翠之鴻溶,
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信夫人之好道,愛雲山以幽求。

【彩樹歌】陳子昂

嘉錦筵之珍樹兮,錯眾彩之氛氳。狀瑤台之微月,
點巫山之朝雲。青春兮不可逢,況蕙色之增芬。
結芳意而誰賞,怨絕世之無聞。紅榮碧艷坐看歇,
素華流年不待君。故吾思昆侖之琪樹,厭桃李之繽紛。

【度荊門望楚】陳子昂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台。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
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

【晚次樂鄉縣】陳子昂

故鄉杳無際,日暮且孤征。川原迷舊國,道路入邊城。
野戍荒煙斷,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時恨,噭噭夜猿鳴。

【白帝城懷古】陳子昂

日落滄江晚,停橈問土風。城臨巴子國,台沒漢王宮。
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岩懸青壁斷,地險碧流通。
古木生雲際,孤帆出霧中。川途去無限,客思坐何窮。

【峴山懷古】陳子昂

秣馬臨荒甸,登高覽舊都。猶悲墮淚碣,尚想卧龍圖。
城邑遙分楚,山川半入吳。丘陵徒自出,賢聖幾凋枯。
野樹蒼煙斷,津樓晚氣孤。誰知萬里客,懷古正躊躕。

【宿空舲峽青樹村浦】陳子昂

的的明月水,啾啾寒夜猿。客思浩方亂,洲浦寂無喧。
憶作千金子,寧知九逝魂。虛聞事朱闕,結綬騖華軒。
委別高堂愛,窺覦明主恩。今成轉蓬去,嘆息復何言。

【宿襄河驛浦】陳子昂

沿流辭北渚,結纜宿南洲。合岸昏初夕,回塘暗不流。
卧聞塞鴻斷,坐聽峽猿愁。沙浦明如月,汀葭晦若秋。
不及能鳴雁,徒思海上鷗。天河殊未曉,滄海信悠悠。

【峽中作】盧象

高唐幾百里,樹色接陽台。晚見江山霽,宵聞風雨來。
雲從三峽起,天向數峰開。靈境信難見,輕舟那可回。

【過蜀道山】張說

我行春三月,山中百花開。披林入峭蒨,攀登陟崔嵬。
白雲半峰起,清江出峽來。誰知高深意,緬邈心幽哉。

【蜀路二首】張說

雲埃夜澄廓,山日曉晴鮮。葉落蒼江岸,鴻飛白露天。
磷磷含水石,冪冪覆林煙。客心久無緒,秋風殊未然。
徭蜀時未改,別家鄉念盈。憶昨出門日,春風發鮮榮。
及茲旋轅地,秋風滿路生。昏曉思魏闕,夢寐還秦京。
秦京開朱第,魏闕垂紫纓。幽獨玄虛閣,不聞人馬聲。
藝業為君重,名位為君輕。玉琴知調苦,寶鏡對膽清。
鷹飢常啄腥,鳳飢亦待瓊。於君自有屬,物外豈能輕。

【再使蜀道】張說

眇眇葭萌道,蒼蒼褒斜谷。煙壑爭晦深,雲山共重復。
古來風塵子,同眩望鄉目。芸閣有儒生,軺車倦馳逐。
青春客岷嶺,白露搖江服。歲月鎮羈孤,山川俄反覆。
魚游戀深水,鳥遷戀喬木。如何別親愛,坐去文章國。
蟋蟀鳴戶庭,蠨蛸網琴築。

【過懷王墓】張說

咿嚘不可信,以此敗懷王。客死嶢關路,返葬岐江陽。
啼狖抱山月,飢狐獵野霜。一聞懷沙事,千載盡悲涼。

【對酒行巴陵作】張說

留侯封萬戶,園令壽千金。本為成王業,初由賦上林。
繁榮安足恃,霜露遞相尋。鳥哭楚山外,猿啼湘水陰。
夢中城闕近,天畔海雲深。空對忘憂酌,離憂不去心。

【曉行巴峽】王維

際曉投巴峽,餘春憶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眾雞鳴。
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登高萬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語,鶯為故國聲。賴多山水趣,稍解別離情。

【過蜀龍門】沈佺期

龍門非禹鑿,詭怪乃天功。西南出巴峽,不與眾山同。
長竇亘五里,宛轉復嵌空。伏湍喣潛石,瀑水生輪風。
流水無晝夜,噴薄龍門中。潭河勢不測,藻葩垂彩虹。
我行當季月,煙景共舂融。江關勤亦甚,巘崿意難窮。
勢將息機事,煉葯此山東。

【巫山高二首(一作宋之問詩)】沈佺期

巫山峰十二,合沓隱昭回。俯眺琵琶峽,平看雲雨台。
古槎天外倚,瀑水日邊來。何忍猿啼夜,荊王枕席開。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陽。裴回作行雨,婉孌逐荊王。
電影江前落,雷聲峽外長。霽雲無處所,台館曉蒼蒼。

【巫山高】沈佺期

巫山高不極,合沓狀奇新。暗谷疑風雨,陰崖若鬼神。
月明三峽曙,潮滿九江春。為問陽台客,應知入夢人。

【入鬼門關】沈佺期
(搜狐視線註:鬼門關即夔門)

昔傳瘴江路,今到鬼門關。土地無人老,流移幾客還。
自從別京洛,頹鬢與衰顏。夕宿含沙里,晨行岡路間。
馬危千仞谷,舟險萬重灣。問我投何地,西南盡百蠻。

【道峽似巫山】朱使欣

江如曉天靜,石似暮雲張。征帆一流覽,宛若巫山陽。
楚客思歸路,秦人謫異鄉。猿鳴孤月夜,再使淚沾裳。

【巫山高(一作沈佺期詩)】張循之

巫山高不極,合沓狀奇新。暗谷疑風雨,陰崖若鬼神。
月明三峽曉,潮滿九江春。為問陽台客,應知入夢人。

【巫山】張循之

流景一何速,年華不可追。
解佩安所贈,怨咽空自悲。

【巴南舟中夜市】岑參

渡口欲黃昏,歸人爭流喧。近鍾清野寺,遠火點江村。
見雁思鄉信,聞猿積淚痕。孤舟萬里外,秋月不堪論。

【送客游荊州】李嘉佑

草色隨驄馬,悠悠共出秦。水傳雲夢曉,山接洞庭春。
帆影連三峽,猿聲在四鄰。青門一分首,難見杜陵人。

【巴陵送李十二】王昌齡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雨中過員稷巴陵山居贈別】劉長卿

憐君洞庭上,白發向人垂。積雨悲幽獨,長江對別離。
牛羊歸故道,猿鳥聚寒枝。明發遙相望,雲山不可知。

【送人還荊州(一作李嘉佑詩)】皇甫曾

草色隨驄馬,悠悠同出秦。水傳雲夢曉,山接洞庭春。
帆影連三峽,猿聲近四鄰。青門一分手,難見杜陵人。

【謁禹廟】徐浩

畝澮敷四海,川源滌九州。既膺九命錫,乃建洪範疇。
鼎革固天啟,運興匪人謀。肇開宅土業,永庇昏墊憂。
山足靈廟在,門前清鏡流。象筵陳玉帛,容衛儼戈矛。
探穴圖書朽,卑宮堂殿修。梅梁今不壞,松祏古仍留。
負責故鄉近,朅來申俎羞。為魚知造化,嘆鳳仰徽猷。
不復聞夏樂,唯餘奏楚幽。婆娑非舞羽,鏜鞳異鳴球。
盛德吾無間,高功誰與儔。災淫破凶慝,祚聖擁神休。
出谷鶯初語,空山猿獨愁。春暉生草樹,柳色暖汀州。
恩貸題輿重,榮殊衣錦游。宦情同械繫,生理任桴浮。
地極臨滄海,天遙過鬥牛。精誠如可諒,他日寄冥搜。

【入峽寄弟】孟浩然

吾昔與爾輩,讀書常閉門。未嘗冒湍險,豈顧垂堂言。
自此歷江湖,辛勤難具論。往來行旅弊,開鑿禹功存。
壁立千峰峻,潈流萬壑奔。我來凡幾宿,無夕不聞猿。
浦上搖歸戀,舟中失夢魂。淚沾明月峽,心斷鶺鴒原。
離闊星難聚,秋深露已繁。因君下南楚,書此示鄉園。

【大覺高僧蘭若(和尚去冬往湖南)】杜甫

巫山不見廬山遠,松林蘭若秋風晚。一老猶鳴日暮鍾,
諸僧尚乞齋時飯。香爐峰色隱晴湖,種杏仙家近白榆。
飛錫去年啼邑子,獻花何日許門徒。

【荊州歌】李白

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荊州麥熟繭成蛾,
繰絲憶君頭緒多。撥谷飛鳴奈妾何。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江上寄巴東故人】李白

漢水波浪遠,巫山雲雨飛。東風吹客夢,西落此中時。
覺後思白帝,佳人與我違。瞿塘饒賈客,音信莫令稀。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悲秋】杜甫

涼風動萬里,群盜尚縱橫。家遠傳書日,秋來為客情。
愁窺高鳥過,老逐眾人行。始欲投三峽,何由見兩京。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袞袞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禹廟(此忠州臨江縣禹祠也)】杜甫

禹廟空山裡,秋風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畫龍蛇。
雲氣生虛壁,江聲走白沙。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

【題忠州龍興寺所居院壁】杜甫

忠州三峽內,井邑聚雲根。小市常爭米,孤城早閉門。
空看過客淚,莫覓主人恩。淹泊仍愁虎,深居賴獨園。

【旅夜書懷】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長江二首】杜甫

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朝宗人共挹,盜賊爾誰尊。
孤石隱如馬,高蘿垂飲猿。歸心異波浪,何事即飛翻。
浩浩終不息,乃知東極臨。眾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
色借瀟湘闊,聲驅灧澦深。未辭添霧雨,接上遇衣襟。

【將曉二首】杜甫

石城除擊柝,鐵鎖欲開關。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曙山。
巴人常小梗,蜀使動無還。垂老孤帆色,飄飄犯百蠻。
軍吏回官燭,舟人自楚歌。寒沙蒙薄霧,落月去清波。
壯惜身名晚,衰慚應接多。歸朝日簪笏,筋力定如何。

【子規】杜甫

峽里雲安縣,江樓翼瓦齊。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
眇眇春風見,蕭蕭夜色凄。客愁那聽此,故作傍人低。

【移居夔州郭】杜甫

伏枕雲安縣,遷居白帝城。春知催柳別,江與放船清。
農事聞人說,山光見鳥情。禹功饒斷石,且就土微平。

【閣夜】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
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入宅三首(大歷二年春,甫自西閣遷赤甲)】杜甫

奔峭背赤甲,斷崖當白鹽。客居愧遷次,春酒漸多添。
花亞欲移竹,鳥窺新卷簾。衰年不敢恨,勝概欲相兼。
亂後居難定,春歸客未還。水生魚復浦,雲暖麝香山。
半頂梳頭白,過眉拄杖斑。相看多使者,一一問函關。
宋玉歸州宅,雲通白帝城。吾人淹老病,旅食豈才名。

C. 文言文中常用來稱一般平民的詞語

見下文,很多

史書記載,四千多年前,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他們同東夷一起打敗了從南方前來進犯的九黎民族,並俘獲了大量的俘虜。這些俘虜便成了炎黃部落的奴隸,被稱為「黎民」。如《詩經·雲漢》:「周有黎民,靡有孑遺。」《齊桓晉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
又稱「黎氓」,《北齊書·顏之推傳》:「何黎氓之匪昔,徙山川之猶曩。」
又稱「黎苗」,《後漢書·鄧皇後紀·毅上安帝書》「菲薄衣食,躬率群下,捐膳解驂,以瞻黎苗。」
又稱「黎甿」 :唐錢起《錢考功集 ·入送李評事題漳州使幕》:「幕下由來貴無事,佇聞談笑靜黎甿。」
還有稱「黎烝」 《史記·司馬相如· 封禪書》:「正陽顯見,覺寤黎烝。」
又稱「黎首」《千字文》:「愛育黎首,臣服戎羌。」
又稱「黎庶」《韓詩外傳》:「黎庶歡樂,衍盈方外。」
又稱「黎元」《漢書·谷永傳》:「使天下黎元咸安家樂業。」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哦五百字》:「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又稱萌隸(氓隸),「氓」也是古代對百姓(多指失去土地,外來遷移的居民)的稱呼。《詩· 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又稱「氓隸」。賈誼《過秦論》「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
又稱「庶」。《左傳· 昭公三十二年》:「三後之姓,於今為庶。」又稱又稱「庶民」,《詩 ·節南山》:「弗躬弗親,庶民 弗信。」又稱「庶人」,。《教戰守策》:「庶人之在官者,教以 行陣之節。」
又稱「民」,《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
又稱「草民」「生民」,《孟子·公孫丑》:「自有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
又稱「平民」「小民」 《教戰守策》:「至於農夫小民,終歲勤勞而未嘗有病。」
又稱 「人民」,《周禮·地官》:「掌建邦之土地,與其人民之數。」
又稱「民眾」《公羊傳》:「趙穿緣民眾不悅,起弒靈王。」
又稱「生靈」,《梁書·張纘傳》:「拯生靈於宇內。」
又稱「蒼生」,《晉書·王衍傳》:「然誤天下蒼生者,未必非此人者。」
又稱「平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你怎麽步步行凶,打死這無故平人。」
又稱「平頭百姓」,《范進中舉》「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我國是農業大國,過去種田的多是窮人,百姓多指那些在田野里耕種的人。因此又稱「野人」代指百姓。《孟子·滕文公》:「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
又稱「小人」,《書· 無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
又以「丁口」稱代百姓。《促織》:「里胥滑黠,假此科斂丁口。」百姓大多沒有官職,因而又稱「白身」。高適《送 桂陽孝廉》:「桂陽少年始入秦,數經甲科猶白身。」
又稱「白士」《晉書·羊祜傳》:「以白士而居重位,何能不以盛滿受責乎?」
又稱「白丁」,指沒有功名的人,劉禹錫《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古代平民的房子不塗彩繪,因名「白屋」,後也 代指平民。《漢書·蕭望之傳》:「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禮,致白屋之意。」
又因其穿白色衣服,又以「白衣」代指百姓。《史史記·儒林列傳》:「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
由於平民多穿布衣,因而又用「布衣」代指百姓,《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由於我國封建社會編制戶籍以五家為「伍」,因又用「編伍」借代百姓。如張溥《五人墓碑記》:「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又因為古代老百姓戴黑色或青色的幘,黔即是黑色,因而用「黔首」代指百姓。賈誼《過秦論》:「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古代君王常常稱自己的臣民叫「子女」,《左傳·僖公 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則君有之。」還有以「赤子」指代子民百姓,如《漢書·龔遂傳》:「其民困於飢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還有稱「匹夫」。張溥《五人墓碑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總之,古代對老百姓的稱呼由於社會階段、文化典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帶有一定的等級觀念。或因其被虜獲而稱為「黎」「隸」,或因其眾多而稱其為「庶」或因其衣食住行簡陋而名之曰「白」「黔」「褐」,或因其勞役而稱其為「野」「丁」等。名稱雖多,但有的已消失了,有的仍在使用。

D. 【急急急】求文言文翻譯!!!

吾丘壽王,字子贛,是趙國人。少年時,因擅長玩一種叫做「格五」的博戲被徵召為待韶。武帝下詔讓他跟中大夫董仲舒學習《春秋》,吾丘壽王才能很高,通達聰明。後來,提升為侍中中郎,犯法免官。吾丘壽王上書認錯,希望在黃門養馬,皇上不同意。此後又請求去守邊塞抵禦盜寇侵犯,皇上又沒有批准。過了很久,吾丘壽王上書希望去攻打匈奴,皇上下詔詢問他對攻打匈奴的看法,吾丘壽王的回答很好,又被徵召為郎官。
吾丘壽王的官職逐漸提升,碰上束郡發生搶劫偷盜案件,被任命為束郡都尉。武帝派吾丘壽
王做束郡都尉後,就沒再給束郡派太守。這時,束郡軍隊多次出征,年成歉收,盜賊很多。武帝
給吾丘壽王的韶書說: 「你在朕身邊時,機智謀略層出不窮,被認為是天下無雙,海內寡二。等
到負責十幾座城的守衛,身兼都尉、太守重任,卻職責政事一起荒廢,致使盜賊橫行,和在我身
邊時相比很不相稱,這是為什麼?」吾丘壽王上書認錯,順便匯報了束郡的情況。
後來,武帝徵召吾丘壽王入京任光祿大夫侍中。丞相公孫弘上奏說: 「民眾不能挾帶弓箭。
十個賊人放箭。一百名官兵不敢上前,盜賊不即時伏法,逃脫的多,對盜賊來說,弓箭弊少而利
多,這就是盜賊之所以猖獗的原因啊。禁止民眾挾帶弓箭,那麼盜賊就祇能拿短兵器;短兵器相
接,人多的就獲勝。用眾多官兵捕捉少數盜賊,勢在必獲。這樣一來,盜賊有害無利,就不再犯
法,這是使刑罰停止的辦法啊。臣愚昧地認為禁止民眾挾帶弓箭是便利的。」皇上把公孫弘的奏
章下發給公卿大臣們討論。吾丘壽王議論說: 臣聽說古時候製作兵器,不是用來互相侵害,而是用來禁止暴虐討伐姦邪的。安居時,就用兵器制服猛獸以及防備突然發生的
變故;發生變亂時,就用它們設防守衛,施
用於行伍戰陣之中。到了周朝王室衰微的時
候,上面沒有聖明的君王,諸侯使用武力相
互征戰,強大的侵害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
少的,海內耗損,人民凋敝,奸巧狡詐同時
產生。因此,聰明的人陷入愚昧,勇敢的人
變得怯懦,苟且致力於獲得勝利,根本不顧
道義和天理。所以,機巧靈變的兵械增加,
用來互相殘殺的武器多得數不勝數。於是秦
朝兼並天下,廢除聖王的道義,倡立私人的
謀議,焚滅《詩》《書》而推崇法令,拋棄
仁慈恩德而使用刑罰殺戮,毀壞名城,誅殺
豪傑,銷毀甲兵,挫折鋒刃。在此之後,百
姓拿起縵、鋤、棰、梃反抗官府統治,犯法
的人曰益眾多,盜賊不能禁止,以至於身穿
紅色囚服的罪犯塞滿道路,群聚為盜的滿山
遍野,秦朝終於因此而大亂國滅。所以聖明
的君主致力於推行教化而省減禁止和防範,
知道不能依仗禁止防範來維護天下安寧。
現在陛下顯揚聖明的德行,建立太平,
舉薦賢才,設立學官,三公等大臣有的出身
於窮街陋巷,有的興起於茅屋寒舍,劃地封
為王侯,宇內人民日益教化,境外之人嚮往
中原風俗,可是為什麼還有盜賊呢?這是因
為郡守、國相失職,而不是百姓挾帶弓箭的
過錯啊。《禮經》上說,古時男子出生,以
桑木作弓,蓬草為矢,射天地四方,以此明
白地顯示男子長大後有四方抵禦之事。孔子
說:「我拿什麼?拿弓箭嗎?」為祭祀而舉行
的射禮,從天子降及庶民,這是夏、商、周
三代的道。《詩經》說:「皮做的箭靶已經舉
起來,張弓拉箭,眾射手兩人一組並肩齊
射,獻上發矢中的者的功勞。」這是說尊崇
射箭中靶的技藝啊。愚昧的我聽說聖明的君
王聚會眾人射箭是用來顯明教化,沒聽說挾
帶弓箭受到禁止。況且之所以建議禁止挾帶
弓箭,是因為盜賊用弓箭去攻殺掠奪。攻殺
掠奪的罪是死刑,可是仍然不能制止,這是
因為亡命之徒本來就不怕嚴刑重誅。臣恐怕
姦邪之徒挾帶弓箭,而官吏卻不能禁止;善
良的百姓用弓箭來自衛,卻會觸犯法禁,這
是助長盜賊的威風而奪取百姓自救的武器
啊。我私下認為不準百姓帶弓箭無益於禁止
邪惡,卻廢除了先代聖王的常法,使學者不
能學習施行射禮,非常不便利。
上書奏呈以後,武帝用來詰難丞相公孫弘。
公孫弘承認自己理虧,服從吾丘壽王的見解。

E. 古文意思

徐孺子賞月
本文作者劉義慶(403--444)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權文學家。《宋書》本傳說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古文

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4釋義編輯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話傳說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樹等。
②嘗:曾經。
③瞳子:瞳孔。
④語:對……說。
⑤然:這樣。
⑥戲:玩耍,嬉戲。
譯文編輯

徐孺子九歲的時候,曾經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讓月亮裡面什麼也沒有,會非常明亮吧?」徐孺子慢慢地說:「不是這樣的。比如人的眼睛裡有瞳孔,如果沒有瞳孔一定看不見。」
徐孺子編輯

徐孺子(公元97—168年),即徐稺(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今南昌市高新區北瀝徐村)人。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高士賢人,經學家,世人稱「南州高士」。
徐孺子一貫崇尚「恭儉義讓,淡泊明志」,不願為官而樂於助人,被人們尊稱為「南州高士」和「布衣學者」,成為千秋傳頌的「人傑地靈之典範」。他曾赴江夏(今湖北雲夢)拜著名學者黃瓊為師,後來黃當了大官,徐就與之斷交,並多次拒絕黃邀請他去當官。黃瓊死後,徐孺子身背干糧從南昌徒步數日趕到江夏哭祭,後人敬佩道:「邀官不肯出門,奔喪不遠千里。」
相傳豫章太守陳蕃極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為其專設一榻,去則懸之。於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中便有了「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這不朽的名句,並且千古傳為佳話。陳蕃曾多次贈糧給徐孺子,徐認為「非自力而不食」,於是全部轉送給貧苦人家。
徐孺子謝世後,葬於南昌市進賢門外東潭巷鐵樹坡舊城壕溝邊,後人為紀念這位東漢著名的高士,曾於南昌市內的青山湖畔建徐孺子祠堂,北宋詩人黃庭堅游學南昌期間拜謁徐祠後寫道:「喬木幽人三畝宅,生芻一束向誰論。藤蘿得意干雲日,簫鼓何心進酒樽。白屋可能無孺子,黃堂不是欠陳蕃。古人冷淡今人笑, 湖水年年到舊痕。」
今南昌市的孺子路、孺子公園、孺子亭、高(士)橋均是以徐稚的字型大小命名的。
根據據歷代修撰的《南昌府志》、《南昌縣志》及當代《南昌市地名志》記載證明徐孺子是豫章故郡北瀝村人,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在其《豫章北瀝徐氏族譜序》中也記載「今北瀝徐,自西漢審言始,四傳而至南州高士諱稚字孺子者」,以及范曄的《後漢書·徐稚傳》、唐代張九齡的《全唐文》、北宋曾鞏的《祭漢徐孺文》以及酈道元的《水經注》等史料都肯定了徐孺子出生於北瀝村。關於徐孺子出生地,還有豐城市白土鄉隱溪村、南昌市青雲譜區徐家坊之說。
明嘉靖年間,陳蕃的嫡裔陳紹儒時隔1400年後,繼陳蕃出任南昌知府,他到南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訪了北瀝徐村的同族。另外,在明代萬曆年間,江西提學副使朱廷益決定模仿山東曲阜「祭孔」之例,在江西創立公祀徐孺子的「祭徐」制度,後選定北瀝徐家的徐廷臣、徐文華為首任世襲的奉祀人選,由此拉開了官方「祭徐」活動的序幕,並一直延續到清初。
徐孺子祠堂記
北宋 曾鞏
漢元興以後,政出宦者,小人挾其威福,相煽為惡,中材顧望,不知所為。漢既失其操柄,紀綱大壞。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傑特起之士,相與發憤同心,直道正言,分別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於不容,而織羅鉤黨之獄起,其執彌堅,而其行彌勵,志雖不就而忠有餘。故及其既歿,而漢亦以亡。當是之時,天下聞其風、慕其義者,人人感慨奮激,至於解印綬,棄家族,骨肉相勉,趨死而不避。百餘年間,擅強大,覬非望者相屬,皆逡巡而不敢發。漢能以亡為存,蓋其力也。
孺子於時,豫章太守陳蕃、太尉黃瓊辟皆不就,舉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車備禮,召皆不至。蓋忘己以為人,與獨善於隱約,其操雖殊,其志於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節於亂世,不以死生動其心,異於懷祿之臣遠矣,然而不屑去者,義在於濟物故也。孺子嘗謂郭林宗曰:「大木將顛,非一繩所維,何為棲棲不皇寧處?」此其意亦非自足於丘壑,遺世而不顧者也。孔子稱顏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孟子亦稱孔子:可以進則進,可以止則止,乃所願則學孔子。而《易》於君子小人消長進退,擇所宜處,未嘗不惟其時則見,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姓徐名稺,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按圖記:「章水北徑南昌城,西歷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歷南塘,其東為東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號孺子台。吳嘉禾中,太守徐熙於孺子墓隧種松,太守謝景於墓側立碑。晉永安中,太守夏侯嵩於碑旁立思賢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時,謂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嘗為孺子宅,又嘗為台也。予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處,結茅為堂,圖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賓屬拜焉。漢至今且千歲,富貴堙滅者不可稱數。孺子不出閭巷,獨稱思至今。則世之欲以智力取勝者,非惑歟?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並采其出處之意為記焉。
《後漢書》 徐稺傳
徐稺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貧,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儉義讓,所居服其德。屢辟公府,不起。
時陳蕃為太守,以禮請署功曹,稺不免之,既謁而退。蕃在郡不接賓客,惟稺來特設一榻,去則縣之。後舉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書令陳蕃、僕射胡廣等上疏薦稺等曰:「臣聞善人天地之紀,政之所由也。《詩》雲:'思皇多士,生此王國。'天挺俊拔,為陛下出,當輔弼明時,左右大業者也。伏見處士豫章徐稺、彭城姜肱、汝南袁閎、京兆韋著、潁川李曇,德行純備,著於人聽。若使擢登三事,協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車玄纁,備禮征之,並不至。帝因問蕃曰:「徐稺、袁閎、韋著誰為先後?」蕃對曰:「閎生出公族,聞道漸訓。著長於三輔禮義之俗,所謂不扶自直,不鏤自雕。至於稺者,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傑出,宜當為先。」
稺嘗為太尉黃瓊所辟,不就。及瓊卒歸葬,稺乃負糧徒步到江夏赴之,設雞酒薄祭,哭畢而去,不告姓名。時會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數十人,聞之,疑其稺也,乃選能言語生茅容輕騎追之。及於塗,容為設飯,共言稼穡之事。臨訣去,謂容曰:「為我謝郭林宗,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何為棲棲不遑寧處?」及林宗有母憂,稺往吊之,置生芻一束於廬前而去。眾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詩》不雲乎,'生芻一束,其人如玉。'吾無德以堪之。」
靈帝初,欲蒲輪聘稺,會卒,時年七十二。
子胤字季登,篤行孝悌,亦隱居不仕。太守華歆禮請相見,固病不詣。漢末寇賊從橫,皆敬胤禮行,轉相約敕,不犯其閭。建安中卒。

熱點內容
生物之最 發布:2025-05-16 01:24:17 瀏覽:701
生物醫葯峰會 發布:2025-05-16 01:03:54 瀏覽:210
科倫博泰生物 發布:2025-05-16 00:28:34 瀏覽:308
徐老師來巡山投稿 發布:2025-05-16 00:26:18 瀏覽:571
桑巴雙人舞教學視頻 發布:2025-05-15 22:29:39 瀏覽:479
月子餐老師 發布:2025-05-15 22:16:43 瀏覽:160
人們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15 21:26:05 瀏覽:209
2017高考數學文 發布:2025-05-15 15:11:48 瀏覽:817
怎麼喝水 發布:2025-05-15 14:52:53 瀏覽:829
雅本化學公司 發布:2025-05-15 13:44:02 瀏覽: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