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查找
1. 現在我們高中所用的語文文言文翻譯工具書都是只能查找一個字的古意,有沒有那種可以查詞的意思的
2. 古文查找
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
基本解釋:
見《韓非子·顯學》。
參驗:用事實加以驗證。必:確定,肯定。據:作為依據。誣:欺騙。這幾句大意是:聽到某種說法,沒有用事變進行驗證就加以肯定的人,是愚蠢的人;不能夠肯定的事情卻引來作為依據,是欺世騙人。
這幾句說明了尊重事實的重要性。在作者看來,只有蠢人才會隨便聽信那些未經證實的言論;只有欺世盜名者,才會道聽途說,信口開河。作為一個嚴謹的學者,一個正直的政治家,一個有遠見的領導人,必須克服主觀、盲目、自信、不負責任等缺點,尊重事實,說話要有證據,這樣才不會造成失誤。這幾句名言可供人們特別是領導者作為鑒戒。
3. 查找文言文情人分手的傷感詞句
關於情人分手的古文有:《木蘭詞·擬古決絕詞》。全文如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這首詩的作者是清代詞人納蘭容若,也就是納蘭性德。雖然這首詞看上去像是詩,不過從體例來說,分為上下闋,還是算詞比較恰到。
賞析:
「人生若只如初見」這一句可以說是千古名句,讓人無限懷念初見時候的喜悅和開心。而眼前現實,卻是心上人變心了,再也沒有初見那時候的溫柔了。回憶過去,對比現在,於是心中的悲傷就更加濃郁,更加無法排遣。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也許情侶分手都是這樣吧,明明是自己不喜歡對方了,還非要指責對方的毛病缺點來證明自己沒有負心,是對方對不起自己。人啊,總是太容易替自己開脫,卻總是讓另一半沉浸在無法擺脫的痛苦中。
這首詞的下闕用的是楊貴妃和唐玄宗七月七日長生殿的典故,說唐玄宗和楊貴妃曾經許諾「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但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唐玄宗最終還是在馬嵬坡犧牲了楊貴妃。
這個典故的運用,進一步襯託了女子被分手後,心中的那份悲痛。也因此,納蘭容若這首詞也成為千古名篇,讓人很有共鳴。
(3)文言文查找擴展閱讀:
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分分合合
卓文君,原名文後,西漢時期蜀郡臨邛(今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人,漢代才女。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卓文君為蜀郡臨邛的冶鐵巨商卓王孫之女,姿色嬌美,精通音律,善彈琴,有文名。十六歲時嫁人,幾年後,丈夫過世,返回娘家住。
1、兩人相識私奔
傳說中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一個是被臨邛縣令奉為上賓的才子,一個是喪夫新寡的佳人。他們的故事,是從司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彈唱那首著名的《鳳求凰》開始的:
「鳳兮鳳兮歸故鄉,游遨四海求其凰,有艷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緣交頸為鴛鴦。」
譯文:「鳳鳥啊鳳鳥啊回到了家鄉,行蹤無定游覽天下尋求心中凰鳥,有美麗嫻靜的女子在居室,居處雖近人卻遠而殘虐我的心腸。如何能做恩愛的交頸鴛鴦,使我這鳳鳥與你這凰鳥一同翔游!」
這種在今天看來也是直率、大膽、熱烈的措辭,自然使得在簾後傾聽的卓文君怦然心動,並且在與司馬相如會面之後一見傾心,雙雙約定私奔。
當夜,卓文君收拾細軟走出家門,與早已等在門外的司馬相如會合,從而完成了兩人生命中最輝煌一事件。
卓文君也不愧是一個奇女子,與司馬相如回成都之後,面對家徒四壁的境地(這對愛情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大大方方地回臨邛老家開酒肆,自己當壚賣酒,終於使得要面子的父親承認了他們的愛情。
2、司馬相如移情別戀
後來,司馬相如所寫《子虛賦》得到漢武帝賞識,又以《上林賦》被封為郎(帝王的侍從官)。不久打算納茂陵女子為妾,冷淡卓文君。於是卓文君寫詩《白頭吟》 給相如。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
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一心人 一作:一人心;白頭 一作:白首)
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簁簁!
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譯文:「愛情應該像山上的雪一般純潔,像雲間月亮一樣光明。聽說你懷有二心,所以來與你決裂。
今日猶如最後的聚會,明日便將分手溝頭。我緩緩的移動腳步沿溝走去,過去的生活宛如溝水東流,一去不返。當初我毅然離家隨君遠去,就不像一般女孩凄凄啼哭。
滿以為嫁了一個情意專心的稱心郎,可以相愛到老永遠幸福了。男女情投意合就像釣竿那樣輕細柔長,魚兒那樣活波可愛。男子應當以情意為重,失去了真誠的愛情是任何錢財珍寶都無法補償的。」
曾經患難與共,情深意篤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卻,哪裡還記得千里之外還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終於某日,司馬相如給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
聰明的卓文君讀後,淚流滿面。一行數字中唯獨少了一個「億」,無憶,豈不是夫君在暗示自己已沒有以往過去的回憶了。
3、訣別詩
她,心涼如水,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回《怨郎詩》旁敲側擊訴衷腸。相傳卓文君又附《訣別書》給相如。
一別之後,二地相懸。只道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語千言說不盡,百無聊賴十倚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紅勝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愈亂。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司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驚嘆妻子之才華橫溢。遙想昔日夫妻恩愛之情,羞愧萬分,從此不再提遺妻納妾之事。兩人白首偕老,安居林泉。
參考資料:網路-卓文君
4. 古文查找及其翻譯
王冕,字元章,幼貧,父使牧牛;竊入學舍聽諸生讀書,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撻(鞭打)之,已而復然: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長明燈瀆書。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稱通儒。性卒,門人、事冕如事性。 (注釋:曷hé:怎麼;韓性:人名;卒:死亡。) 王冕者,諸暨人也,七八歲時,父命牧牛壟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家依僧寺而居。夜潛出,坐佛膝下,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皆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成大儒。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由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會稽的韓性聽說了他的事情,將他收為弟子,最後,王冕成為了有名的大學者。
5. 文言文!!!!查找~~!!
1,自以為是
成語出處 《荀子·榮辱》:「凡斗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孟子·盡心下》:「眾皆悅之,自以為是。」
2,楊布打狗(傳在文件上的)
3,朝三暮四
成語出處 《莊子·齊物論》:「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已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從狙皆伏而喜。
4,破釜沉舟
成語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5,一鳴驚人
一鳴驚人」這則成語源於楚莊王勵精圖治、振興楚國的故事。《韓非子·喻老》記載這件事說:「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有所暗指的話稱『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韓非子的記載是這則成語最早的典源。
《史記·滑稽列傳》也載有楚莊王之後同類事:「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於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6,三人越谷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與之臨乎淵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謂之勇;不然為怯."彼勇者恥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與怯者則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與千金."
7,如火如茶
出處
《國語·吳語》
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陣,望之如荼。左軍 亦如之,皆赤裳、赤旗、赤甲、朱羽之陣,望之如火。
8,螳螂捕蟬
成語典故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典出《戰國·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劉向·說苑·第九卷·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四·槐西雜志十四》:「後數年,聞山東雷擊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殺過度,又伏天誅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挾彈者,又在其後,此之謂矣。」
春秋時,吳王欲伐楚,曰:「敢有諫者,死!」。此時,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輕,諫必無用,徒遭橫死。惟日懷彈弓,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吳王問之,對曰:「後園有樹,上有蟬正飲露,不知螳螂在後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勢欲撲,竟不知黃雀躡其旁也!黃雀伸頸僅顧啄螳螂,而不知樹下之彈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顧後患也!」吳王聽後,甚覺有理,乃不出兵。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形容行事僅顧前而不顧後。 或喻目光短淺, 僅視眼前利益,而不知後患能隨之而來,常用此語。
9,明知故犯
成語出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九:「問:『一切含靈具有佛性,既有佛性,為甚麼卻撞入驢胎馬腹?』師曰:『知而故犯。』」
10,邪不幹正
【出處】:宋.王讜《唐語林.方正》:「臣聞邪不幹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
11,狐假虎威
成語出處: 《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12, 盲人瞎馬
成語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13,望洋興嘆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於是焉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之門,則殆矣,吾吾非至於子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14,水滴石穿
成語出處: 《漢書·枚乘傳》:「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干。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15,嚴母教讀(這個也找不到)
16,子罕說寶
子罕說寶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①,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
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②也。」
子罕置諸其里③,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左傳•襄公十五年》
17,虎怒決蹯
只知道出處是《戰國策·趙策三》,就是找不到原文.
18,好書三病
好書之人三病:其一,浮慕時名,徒為架美觀,牙簽錦軸,裝潢炫耀,驪牝之外,一切不知,謂之無書可也。其一,廣收遠擴,畢盡心力,但圖多蓄,不事討論,徒涴灰塵,半束高閣,謂之書肆可也。其一,博學多識,矻矻窮年,而慧根短淺,難以自運,記誦如流,寸觚莫展,視之肉食麵牆誠有間矣,其於沒世無聞,均也。夫知而能好,好而能運,古人猶難之,況今日乎?
19,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出處】典出(漢•司馬遷《史記& #8226;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20,趾高氣揚
趾高氣揚來自於:《左傳·桓公十三年》:「舉趾高,心不固矣。」《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21,請君入瓮
請君入瓮
出處 《資治通鑒·唐紀·則天皇後天授二年》:「興曰:『此甚易爾!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圍如興法,因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瓮。』興惶恐叩頭伏罪。」
22,每變益上(找不到)
23,盲人識日
原文 .盲人識日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日之與鍾、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 自盤而至鍾,自燭而至龠,轉而相之,豈有既乎?
24,以教疼子
【原文】
石碏 ①諫衛庄公曰:「臣聞愛②子,教之以義方③,弗④納於邪。驕奢淫逸⑤,所自邪也。四者之來⑥,寵祿過也。」自古知愛子不如教,使⑦至於危辱亂亡者,可勝數哉!夫愛之當教之成人。愛之而使陷於危辱亂亡,烏⑧在其能愛子也?人之愛其子者多曰:「兒幼,未有知耳,俟⑨其長而教之。」是猶養惡木之萌芽,曰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顧⑩不多哉?又如開籠放鳥而捕之,解韁放馬而逐之,曷(11)若勿縱勿解之為易也。
25,鄭人買屢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_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26,指鹿為馬
指鹿為馬
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6. 查找一下文言文的翻譯
1.終於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發怒,就放逐了屈原。
2.將軍您親自披著戰袍手持著武器。
3.兼有百花的優點,卻又不包含它們各自的缺點。
4.我和蒼梧太守吳巨有老交情,打算去投奔他。
5.您為我(將他)叫進來,我要像(對待)兄弟一樣對待他。
6.在朝庭上接見了藺相如,用完備的禮儀(對待藺相如)送他回國了。
7.現在把鍾磐放到水中,那不管有多大的風浪它也不會再響起來了。
8.曹操的軍隊剛剛把戰船都連在一起,船頭和船尾相連接,可以(用)火燒的(辦法)使(曹操的軍隊)敗走。
9.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閑的年輕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籠裝著喂養它,抬高它的價格;儲存起來,當作珍奇的貨物一樣等待高價出售。
10.(原文應該為: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加強農業生產而又節約開支,那末天不可能使人貧窮。
11.先生的恩德,是把死人救活讓骨頭長肉啊。
12.安置相如住在廣成賓館。
13.我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以國家利益為先以個人私仇為後。
14.廉頗是趙國優秀的將領。
15.劉敬亭是揚州的泰州人,本姓曹。
16.和氏璧是天下人共同傳說的的寶貝。
17.劉備是驍悍雄傑之人,有爭奪天下的野心。
18.比喻生殺的權掌握在別人手裡,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19.現在是公子你為難之時,正是臣下的效力之時。
20.這就是岳陽樓宏偉壯觀的景觀。
7. 文言文中哪些字意為找,找到
文言文中的「豈」字與現代漢語的「找、找到」完全不搭界。
豈,在文言文中一般作副詞,相當於「難道」,「怎麼」。
現代漢語的「找」是動詞,尋找的意思;而「找到」是補充式短語,表示找的結果。
文言文中,表述「找」可用:尋、覓、搜等。
表述「找到」可用:尋獲、覓取、搜得等等。
8. 查找簡單文言文
工人善琴
【原文】萬曆末,詹懋舉者守潁州,偶召木工,詹適彈琴,工立戶外,矯首畫指,若議其善否者。呼問之曰:「頗善此乎?」曰:「然。」使之彈,工即鼓前曲一過,甚妙。詹大驚異,詰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見一老人貿薪入城,擔頭常囊此,因請觀之,聞其彈,心復悅之,遂受學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賤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貽,今以獻公。」果良琴也。詹乃從竟學,一時琴師莫能及。
9. 查找一篇古文的意思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古時候有胎教世子的說法,我版卻沒有時間考慮這事。但權最近自建立太子以來,遇到事物都要對他教誨曉諭。見他對著飯菜准備吃飯時,便問他:『你知道飯是怎樣來的?』回答說:『不知道。』我說:『凡是播種、收獲的農事都很艱難辛苦,全靠農民努力務農,不去佔用他們勞作的時間,才常有這樣的飯吃。』看到他騎馬,又問他:『你知道馬是怎樣來的嗎?』回答說:『不知道。』我說:『這是能夠替人代勞的東西,要使他既勞作又得到休息,不耗盡氣力,這樣就可以常有馬騎。』看到他乘船,又問他:『你知道船是怎樣運行的嗎?』回答說:『不知道。』我說:『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載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將做君主了,怎能不畏懼!』看到他在彎曲的樹下休息,又問他:『你知道彎曲的樹如何能正直嗎?』回答說:『不知道。』我說:『這樹雖然彎曲,打上墨線就可以正直成材。做君主的雖然有時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虛心接受諫諍就可以聖明,這是傅說講的道理,可以對照自己作為鑒戒。』」
10. 查找簡單文言文
文言文《一年之計》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著,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