譴文言文
A. 世說新語之謝太傅東行
成為第1位粉絲
謝太傅於東船行,小人引船,或遲或速,或停或待;又放船回從橫,撞人觸岸,公初答不呵譴。①。人謂公常無嗔喜。曾送兄征西葬還,日莫雨駛,小人皆醉,不可處分②。公乃於車中手取車柱撞馭人,聲色甚厲③。夫以水性沉柔,入隘奔激,方之人情,固知迫隘之地,無得保其夷粹。
【注釋】
①放船:縱船,指讓船任意漂盪,不加牽引。
③征西:指謝奕,曾任安西將軍、豫州刺史,卒於官,追贈鎮西將軍(並非征西)。雨駛:雨很急。處分:處理。
③車柱:疑是支撐車篷的柱子。
【譯文】
太傅謝安在會稽坐船,纖夫拉著纖繩,有時慢,有時快,有時停下,有時等候;有時又不拉,由船任意飄盪,撞著別人的船,碰著河岸,謝安從不喝斥、責備。人們認為謝安常常不表示喜怒。有一次給他哥哥鎮西將軍謝奕送葬回來,正趕上天晚了,雨又急,趕車的馭手都喝醉了,掌握不住車子。謝安於是從車廂中拿
下車往來捅馭手,聲色俱厲。按道理水的本性是很沉靜、柔和的,可是一流入狹窄的地方就要奔騰激盪,拿人之常情來和水相比,自然會懂得人逢險境,就沒有可能保持自己平和、純潔的性格。
B. 文言文閱讀 段匹磾,鮮卑人也,父務勿塵,譴軍助於東海王越征討有功…
段匹磾,鮮卑人也,父務勿塵,譴軍助東海王越征討有功……
釋義:段匹磾,鮮卑內族容人,父親段務勿塵,派兵協助東海孝獻王司馬越征討有功……
據《晉書·段匹磾傳》記載:段匹磾,東部鮮卑人也。種類勁健,世為大人。父務勿塵,遣軍助東海王越征討有功,王浚表為親晉王,封遼西公,嫁女與務勿塵,以結鄰援。懷帝即位,以務勿塵為大單於,匹磾為左賢王,率眾助國征討,假撫軍大將軍。(釋義:段匹磾,東部鮮卑人。祖上世代為鮮卑段部部落首領。父親段務勿塵,由於派兵助東海王越征討有功,晉朝將領王浚向中央建議,封務勿塵為遼西公,並將女兒嫁給務勿塵,以結援手。懷帝即位後,封務勿塵為大單於,段匹磾為左賢王,率眾助國征討,授予撫軍大將軍。)
C. 文言文:放碟中,風流之小譴,具體指的什麼
風流之小譴——因風流而受到的小小懲罰。
這個「小譴」具體指:王生那天正獨自在縣衙中喝酒,忽然下人來報告說直指使來到了。王生慌忙出來迎接,他妻子跟他開玩笑,用簪子插在他頭上的一朵白花也忘記摘了下來。直指使看見了,認為他態度不恭,將他狠狠地責罵了一頓。
出自《放碟》。
原文:
長山王進士嵙生為令時,每聽訟,按律之輕重,罰令納蝶自贖;堂上千百齊放,如風飄碎錦,王乃拍案大笶。一夜夢一女子,衣裳華好,從容而入,曰:「遭君虐政,姊妹多物故。當使君先受風流之小譴耳。」言已化為蝶,迴翔而去。明日,方獨酌署中,忽報直指使至,皇遽而出,閨中戲以素花簪冠上,忘除之。直指見之,以為不恭,大受詬罵而返。由是罰蝶之令遂止。
簡介:
《放碟》節選自《聊齋志異》,講述了兩個虐待動物的人,遭受懲罰的故事。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
D. 君譴之三月(古文)翻譯 文中 譴 是什麼意思
<千金市骨>里的吧。。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
國君就派遣他去了.三個月後他終於找到了千里馬,可惜馬已經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買了那匹馬的頭,回來向國君復命.
君遣之. 遣:派遣
E. 古文翻譯,下面這段話怎麼翻謝謝了
李實阿復諛奉承李齊運,突然陞官制到京兆尹(官職明,相當於首都市長),自恃受寵強暴剛愎,處理政事不考慮溫和的方式和法律條文。這時候春夏兩季發生旱災,京城附近地區食物缺乏,李實卻毫不在意,只顧搜刮斂財,用來向朝廷進貢。每此上奏回答皇帝詢問,都說:「今年雖然遭遇乾旱,但是糧食收成很好。」因此災區的租稅都沒有免,人們貧窮,以至於拆掉屋子賣掉磚瓦、木材,買了麥苗來交給官差。戲子成輔端編民謠譏諷這件事,李實聽說了,上奏說成輔端誹謗朝政,用杖刑打死了。
李實在路上碰到了御史王播。按照舊例,尹一級的官員和御史相遇,尹要下車迴避讓路。李實不肯迴避,命令騎馬的侍衛依然在路上走,王播質問斥責他們,李實大怒,於是上奏使王播被貶為三原縣令,在朝堂上辱罵他。欺壓公卿級別以下的官員,隨自己的喜怒上奏誣告官員的升遷和廢黜,滿朝官員都懼怕他。曾經有一次朝廷下詔免去轄區內的租稅,李實卻不執行詔書,依然按照舊例徵收租稅。常常處死犯人,民不聊生。到了他被流放的時候,滿市百姓都歡呼雀躍,都袖子里藏了瓦塊磚頭在路兩旁等著,李實從小路走才免於被百姓毆打。
F. 文言文中的譴大概是什麼意思
譴,在古文中沒有遣派的意思
譴,從言遣聲,多指語言上的批評
常用意是,責備、譴責
還有個意思是,貶謫
不從遂斷右手拇指遣去
這里的譴是,貶謫的意思
G. 文言文:放碟中,風流之小譴,具體指的什麼
放碟中,風流之小譴——因風流而受到的小小懲罰。
這個「小譴」具體指:王生那天正獨自在縣衙中喝酒,忽然下人來報告說直指使來到了。王生慌忙出來迎接,他妻子跟他開玩笑,用簪子插在他頭上的一朵白花也忘記摘了下來。直指使看見了,認為他態度不恭,將他狠狠地責罵了一頓。
出自《放碟》。
原文:
長山王進士嵙生為令時,每聽訟,按律之輕重,罰令納蝶自贖;堂上千百齊放,如風飄碎錦,王乃拍案大笶。一夜夢一女子,衣裳華好,從容而入,曰:「遭君虐政,姊妹多物故。當使君先受風流之小譴耳。」言已化為蝶,迴翔而去。明日,方獨酌署中,忽報直指使至,皇遽而出,閨中戲以素花簪冠上,忘除之。直指見之,以為不恭,大受詬罵而返。由是罰蝶之令遂止。
簡介:
《放碟》節選自《聊齋志異》,講述了兩個虐待動物的人,遭受懲罰的故事。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20世紀之後,在中國,文言文的地位逐漸被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H. 文言文中的譴大概是什麼意思
譴 [qiǎn]
1責備,責問;申斥。
譴責。
2古代官吏被貶降或謫戍。
譴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