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言文0
A. 文言文的公司名。謝謝了0 0
立見,立見可以包含如下意思。都符合公司所做的業務內容。
字義:立:1. 站,引申為豎起來:~正。~櫃。~足(a.站得往腳;b.處於某種立場)。~場。屹~。頂天~地。
2. 做出,定出:建~。設~。樹~。~意。~此存照。
3. 存在,生存:自~。獨~。勢不兩~。
4. 馬上,即刻:~時。~刻。~等。
見:讀音為xiàn,就是古代的「現」字,看到:看~。罕~。~微知著。~義勇為。~異思遷。
2. 接觸,遇到:怕~風。~習。
3. 看得出,顯得出:~效。相形~絀。
4. (文字等)出現在某處,可參考:~上。~下。
5. 會晤:會~。接~。
6. 對事物觀察、認識、理解:~解。~地(見解)。
B. 說話等於零用文言文怎麼說
言(說話)是(等於)零(零),這是基本文言文。
最好給個語言的環境,方便斟酌用詞,比如,還可以用「言出如空氣、言似無物,言似空」等等
C. 文言文《當仁,不讓於師》字對字翻譯
1、【原文】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譯文】 叔孫武叔誹謗孔子。子貢說:'不要這樣吧,孔子是誹謗不了的,其他人的賢良,象丘陵一樣,還可以超越;孔子卻象日月,別人沒法超過。雖然有人要自絕於日月,但對日月又有什麼損傷?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2、【原文】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譯文】 陳子禽對子貢說:'你是謙虛吧,孔子哪裡比你強?'子貢說:'君子說一句話就可以表現出是否明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謹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階梯爬上去一樣。他如果有機會治理國家,就能做到傳說的那樣,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擁護,萬眾一心,共享太平。他生也光榮,死也可哀,怎麼談得上趕上他呢?'
3、【原文】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文】 顏淵感嘆地說:'老師的學問越仰望越覺得高聳,越鑽研越覺得深厚;看著就在前面,忽然卻在後面。老師步步引導,用知識豐富我,用禮法約束我,想不學都不成。我竭盡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覺得無路可走。'
4、【原文】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之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譯文】 孔子說:'如果說到聖人和仁人,我豈敢當?不過,永不滿足地提高修養,不厭其煩地教育學生。則可以這么說。'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做不到的。'
5、【原文】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譯文】 孔子說:'面對仁道,在老師面前也不要謙讓。'
6、【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譯文】 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教學有保留嗎?我沒有保留,我沒什麼不是同你們一起做的,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7、【原文】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譯文】 孔子去武城,聽到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微一笑說:'殺雞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游對他說:'以前我聽您說過:'君子學道就會愛護別人,小人學道就會服從指揮。''孔子說:'同學們,子游說得對,剛才我是在開玩笑。'
8、【原文】 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譯文】 孔子會見了風流大美人南子,子路不高興。夫子發誓說:'若我有歪心,老天討厭我吧!老天討厭我吧!'
9、【原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 孔子說:'顏回真賢德!一籃飯,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悶,他卻樂在其中。顏回真賢德!
10、【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稀,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坐,孔子說:'不要顧及我年長,而不敢講真話。你們經常說,沒人理解你們,如果有人理解並重用你們,你們打算咋辦?'子路急忙說:'較大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外有強敵入侵,內有飢荒肆虐,我來管理,只要三年,可使人人有勇氣,個個講道義。'孔子微笑。'冉求,你怎樣?'答:'方圓幾十里的地方,我來治理,只要三年,可使百姓衣食充足,至於精神文明,要等能人來教化。'公西赤,你怎樣?'答:'我不敢說能幹好,但願意學習。祭祀的事,外交的事,我願穿著禮服,做個助理。'曾點,你怎樣?'曾皙彈琴正接近尾聲,他鏗地一聲放下琴,站起來說:'我與他們三位不同。'孔子說:'說說有什麼關系?只是各談各的志向而已。'曾點說:'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約上五六人,帶上六七個童子,在沂水邊沐浴,在高坡上吹風,一路唱著歌而回。'夫子感嘆說:'我欣賞曾點的情趣。'其他三人走後,曾皙問:'他們三人的話怎樣?'孔子說:'只是各談各的志向而已。'您為何笑仲由呢?'治國要講禮讓,他的話一點也不謙虛,所以笑他。'冉求談的是治國嗎?'怎麼見得治理方圓幾十里的地方就不是治國呢?'公西赤談的是治國嗎?'祭祀和外交,不是國家大事是什麼?如果公西赤只能當助理,誰能當總理?'
11、【原文】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quot;
【譯文】 伯牛生病。孔子去探問,從窗口握著他的手,說:'快要死了,命該如此嗎?這樣的人竟然會得這樣的病!這樣的人竟然會得這樣的病!
12、【原文】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譯文】 顏淵死,孔子說:'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13、【原文】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譯文】 顏淵死,孔子痛哭。身邊的人說:'您不要過於悲痛了!'孔子說:'過於悲痛了嗎?不為他悲痛為誰悲痛?'
D. 有一篇高考作文是用文言文寫的,內容是把中國歷史大事寫出來的。(好像是零分作文)
下面是這篇文章的全文,這是2010年的高考作文,寫的很經典!
西子泛舟范蠡老,三千越甲虎狼師。滄桑變幻慨國是,東方又曉唱雄雞。
回首清末亂象出,辱國從來未如此。金甌殘缺山河破,春花秋月無人題。
豈道正義世間無,善惡有報天自知。梅自高潔玉自白,列強吞象可笑痴。
春風離離原上草,春雨新燕啄春泥。綠野千里奔烈馬,何懼風霜嚴相逼。
十月革命將民教,五四運動火種育。佞臣身與名俱臭,馬列主義救危局。
鐮刀斧頭天鑄就,山城重慶談統一。可笑蔣家王朝蠢,技窮猶自效黔驢。
通電下野金蟬脫,遺憾寶島還分離。我黨改革能務實,中華雄起立國際。
國不再鎖關不閉,財源滾滾進我門。世界遍布中國造,更能收購美國車。
打黑風暴除公害,懲治貪官蛀蟲死。持續發展講科學,低碳經濟對路子。
美帝面前嚴說不,分清大非與大是。谷歌不是好東東,黨的政策亞克西。
玉成寶璧靠心琢,修成金剛不怕磨。爾有反華心腸詭,我有錦囊萬條計。
金融危機毫不亂,借風借力把帆扯。豈怕台獨喪家狗,分裂分子空放屁。
春風十里如畫卷,台灣同胞游故里。感懷和諧無限意,停車杏林有所思。
早聞大陸多禮讓,和睦不分我和你。今見桑梓確如報,遊子心頭喜上喜。
鏡頭芳菲隨心拍,怎比安居歇鞍馬。機遇在手豈能溜,葉落歸根是所須。
良辰美景碧雲天,台胞定居桑梓下。中華自古家為大,四海歸一龍脈吉。
三通惠政春意到,自此骨肉不兩處。七夕挽手渡銀河,中秋同樂烹紫蟹。
正邪相生自古有,台獨妖風又如何。縱使小丑挾民意,台胞豈能忘大義。
聖人展目細查考,權衡天下劍小試。內政外交藏玄機,霸權不敢覷神器。
當年甲午腕空扼,馬關割台秋肅殺。今朝三軍各逞能,龍騰虎躍彰國力。
社稷利器數二炮,領先戰鷹早研製。北斗導航定目標,百步穿楊神箭准。
航天產業振群科,神舟巡天大鵬舉。俯瞰九州景無遺,澄清玉宇掃邪毒。
寶島豐饒世間無,豈容肖小暗窺視。機遇當前須奮進,落後挨打休停步。
勿忘日寇九一八,竊我東北折我股。倭鬼再敢犯海疆,釣魚島上定鞭屍。
勿忘北約謀東擴,美帝處處耍陰招。炸我使館獸行暴,欲吞全球毒牙利。
美日合圍無復加,我自一笑鼎三分。拔劍揚眉聞雞舞,激濁揚清除時弊。
泰山壓頂合掌推,沖破島鏈大道出。橫掃蚍蜉眾螻蟻,振興華夏我民族。
中華當興信無誤,兩岸同是漢家人。台灣好比一遊子,琉球諸嶼是群弟。
當年聞氏一多老,泣血作墨歌七子。港澳已歸算當今,跨越海峽應指日。
討賊檄文丹心寫,重整乾坤續史詩。賊子分裂猶可罵,阿扁之流不如豬。
壯士手提屠龍刀,誓收台海成一快。眾心好似長江水,澎湃激盪沸騰熱。
亂彈穿空大作為,驚濤拍岸為人民。萬里紅霞五星出,台獨潰敗喪元氣。
手拈飛蛾銀燈剔,笑爾也敢生反骨。外衣燒盡馬甲扒,不過螳臂一潑皮。
青龍刀下將汝斬,爾曹屍身墊馬蹄。席捲千軍城寨拔,定擒餘孽與爪牙。
英雄上山慣擒虎,豪傑為國樂捐軀。美帝若敢阻統一,管叫白宮大地震。
美日蝦兵和蟹將,中華航母秒殺汝。寶島回歸禮花爆,漫天牡丹與金菊!
後記:
幻想推動現實,幻想照亮生命,我中華民族即使於危難之際,也不曾失去對大同社會美好生活之幻想,多少仁人志士為此流血犧牲!歷史證明,非我黨不能救中國。現實證明,非我黨不能領導中國。幻想未來,亦非我黨不能完成統一台灣,復興中華之大業!
今日之詩句,實乃出乎本生一片愛黨愛國之心!至於每句末字又連綴成四言小詩,實巧合耳。望老師懷容人之雅量,展伯樂之慧眼,參照周海洋兄《站在黃花崗門口》打分之先例,給予滿分為盼!
E. 關於文言文的隨筆怎麼寫啊!!!(急0
呵呵,很好寫的,挑一些比較出名的文章,
比如,《過秦論》什麼的,就其中一點,結合現實,
以古論今,肯定有不錯的效果的!!
發自內心,結合現實,無論什麼樣的文章都不會是太壞的文章的!!
F. 關於文言文
照你這么說,所有的都不用考了?因為全部都有答案。高考考文言文是看我們對其的掌握程度,考的也是很基本的字詞翻譯。是看你是否對這些定式有一定的認識。
G. 跪求中考文言文復習資料(好的加分:0——80分)
一、通假字集錄
1、不亦說乎——說:通「悅」,愉快
2、誨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3、孰為女多知乎——知:同 「智」
4、望桓候而還走——還:同「旋」,回轉,掉轉
5、湯熨之所及也——湯:同「燙」,用熱水焐
6、火齊之所及也——齊:同「劑」
7、止有剩骨——止:通「只」
8、日知其所亡——亡:同「無」
9、屏棄而不用——屏:通「摒」
10、對鏡帖花黃——帖:同「貼」
11、出門看火伴——火:通「伙」
12、但手熟爾——爾:同「耳」,罷了
13、爭渡——爭:通「怎」
14、路轉溪頭忽見——見:通「現」
15、滿坐寂然——坐:同「座」
16、日扳仲永——扳:同「攀」,牽、引
17、始一反焉——反:同「返」
18、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
19、河曲智叟亡以應——亡:同「無」
20、一厝朔東——厝:通「措」,放置
21、問渠那得清如許——那:同「哪」,怎麼
22、最喜小兒亡賴——亡:同「無」
23、略無闕處——闕:同「缺」
24、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
25、儐者更道——道:通「導」,引導
26、縛者曷為者也——曷:同「何」
27、聖人非所與熙也——熙:同「嬉」,開玩笑
28、輯以翡翠——輯:通「緝」,連綴
29、此何遽不為福乎——遽:同「詎」,豈
30、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
31、公輸盤詘——詘:通「拙」,折服
32、守圉有餘——圉:通「御」,抵擋
33、八分有奇——有:通「又」
34、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
35、王毅叔遠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稱
36、蓋簡桃核——簡:通「揀」,挑選
37、故不錯意也——錯:通「措」
38、倉鷹擊於殿上——倉:通「蒼」
39、裁如星點——裁:通「才」,僅僅
40、發閭左謫戌漁陽——謫:通「謫」
41、為天下唱——唱:通「倡」,倡導
4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43、身被堅執銳——被:通「披」
44、食馬者——食:通「飼」,喂
45、才美不外見——見:通「現」
46、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疑問
47、盡其材——材:通「才」
48、自余為戮人——戮:通「戮」,遭貶謫
49、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曬
50、親戚之所畔——畔:通「叛」
51、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53、衡於慮——衡:同「橫」,梗塞,指不順
54、法家拂士——拂:同「弼」,輔佐
55、百廢具興——具:同「俱」,全,皆
56、屬予作文以記之——屬:同「矚
57、持其貲去——貲:通「資」,資財
58、尊君在不——不:同「否」
59、玉盤珍饈直萬錢——直:同「值」
60、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61、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通「辨」,辨別
6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與:通「歟」,語氣詞
6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同「德」,感激
64、鄉為身死而不受——鄉:通「向」,以前
65、欲信大義於天下——信:通「伸」
66、自董卓已來——已:通「以」
67、小惠未徧——徧:同「遍」,普及,普遍
68、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
69、同捨生皆被綺綉——被:通「披」
70、雞棲於桀——桀:通「橛」,為棲雞做的木架
二、一詞多義選錄
1、次:編次 皆次當行
駐扎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
停泊 次北固山下
2、城:內城 三里之城
城牆 城非不高也
3、稱:chēng稱贊 流輩皆稱其賢
chèn符合 相稱 稱其氣之小大
4、負:憑依 負勢競上
背 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5、拂:fú不順 行拂亂其所為
bì輔弼 輔佐 入則無法家拂士
6、國:國都 去國懷鄉
國家 國恆亡
國防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7、觀:看 觀賞 予觀夫巴陵勝狀
景色 景象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8、冠:guān帽子 既加冠
guàn為眾人之首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9、更:gēng更替 更相慶
gèn重新 更加 即更刮目相待
gēng改變 儐者更道
10、惠:恩惠 大王加惠
聰明 甚矣,汝之不惠
11、患:憂慮 無凍餒之患矣
禍害 為鄉里所患
12、絕:停止 往來不絕者
與世隔絕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到極點 以為妙絕
13、角:做法事用的號角(名詞) 鳴角振鈴
旋轉號角(動詞) 且角且走
14、疾:快 不以疾也
小病 君有疾在腠理
15、將:jiàng將領 則命一上將將前荊州之軍
jiãng率領 則命一上將將前荊州之軍
或許 將非鬼也
扶持 出郭相扶將
16、類:類,類推事理 不可謂知類
種類 為與此同類
像 佛印絕類彌勒
17、市:集市 人煙市肆
買(動詞) 願為市鞍馬
18、數:shuò屢次 扶蘇以數諫故
shù幾,幾個 率數萬人
shû計算 不可勝數
19、舍:shĕ舍棄 不舍晝夜
離開 使舍船
shè房屋 屋舍儼然
20、食:shí吃 食不飽,力不足,才不美外見
吃一頓 一食或盡粟一石
sÌ喂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1說:shuÌ勸說 或說處殺虎斬蛟
shuō陳述 解釋 請說之
yuè通「悅」,喜歡,高興,不亦說乎
22、徒:空,光 免冠徒跣
僅,只 徒以有先生也
23、危:高 危樓一座
正 正襟危坐
24、謝:致意 為我謝曰
道歉 長跪當謝之
25、遺:yÍ遺留 以光先帝遺德
wèi給予 是以先帝簡撥以遺陛下
26、延:迎接,引進 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
邀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27、尋:古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飛來山上千尋塔
尋找 尋向所志
不久 尋病終
28、應:yīng應該 不應有恨
yÌng答應 理睬 桓候不應
響應 宜多應者
應征 急應河陽役
29、易:改變 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
交換 以大易小
容易 天下事有難易乎
買 易之以百金
30、屬:連續 屬引凄異
類似 神情與蘇黃不屬
類 桑竹之屬
三、重要虛詞簡釋
之
1、代詞
A、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她,它(們)。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之:代孔文子)。
B、指示代詞,譯為「這」「此」。誨女知之平(之:代這個道理)。
2、助詞
A、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譯為「的」。水陸草木之花(表領屬關系,譯為「的」)
B、用在主謂短詞中,取消句子獨立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C、賓語提前的標志,有強調作用。何陋之有?
D、湊足音節,無義。悵恨久之。
3、動詞:譯為「去」「往」「到」。吾欲之南海(到)輟耕之壟上(去、往)。
則
1、那麼 然則何時而樂耶
2、就是,就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3、如果 入則無法家拂士
而
連詞
1、表順接
A、表順承關系,譯為「然後、就、便」。斫而為琴 弦而鼓之
B、表遞進關系,相當於「並且」。學而時習之
C、連接狀語和謂語,譯為「著」地。匣而埋諸土
D、表順承關系,可不譯。貴人過而見之
E、表修飾,狀語與中心語之間,譯為「地」。漫漫而游
F、表並列關系。泉香而酒冽
2、表轉接,相當於「卻」「可是」 人不知而不慍
焉
1、疑問代詞,「怎麼」「哪裡」。且焉置土石?
2、兼詞,相當於「於之」。必有我師焉(焉:在裡面)
3、語氣詞,用於陳述句後。寡人反取病焉(焉:啦)
4、用於句尾,錶停頓,相當於「啊」「呀」。有子存焉
5、形容詞、副詞詞尾。「……的樣子」。怡然自得焉
6、句末助詞,無義。因以為號焉
其
1、第三人稱代詞,表示領有。譯為「他的」「她的」「它的」「他們的」。其實味不同(它們的)。
2、指示代詞,相當於「那」「這」「其中的」。其鳥昏與庸無以異也(那)
3、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強反問語氣的作用。其如土石何?
然
1、指示代詞,「這樣」「那樣」。吳廣以為然
2、是的,對的。昭陽以為然
3、轉折詞,然而,但是。然往來視之
4、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環堵蕭然。
者
1、代詞,指人、物、事、時間、地點等。
譯為「……的人」「……的東西」「……的事」。貧者語於富者(……的人)。
2、放在主語後,引出判斷,「……者……也」譯為「是」。陳勝者,陽城人也。
四、重點篇章簡解
1、▲《三峽》全文共四段
山—①段總寫三峽的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
②段寫三峽夏季情景:水漲流速,交通阻斷
水—③段寫三峽春冬情景:水退潭清,風景秀麗
④段寫三峽秋季情景:水枯氣寒,猿鳴凄涼
一層:「……阻絕」概括水勢險惡
②段
二層:以「王命急宣」的特例寫水速快
2、▲《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共分三個層次
一層:交待尋友訪寺的時間和原因(記敘)
二層:寫庭中月景(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比喻新穎)(描寫)
三層:抒發內心感受,表現曠達胸襟(抒情)
3、▲《五柳先生傳》全文共兩段:
①段寫五柳先生的性格、愛好及日常生活,表現了他「不慕榮利」不流於世俗的志向和追求。
②段評價五柳先生安貧樂道,以詩畫自娛的灑脫情態。
五柳先生的性格:閑靜少語,不慕榮利。引見黔婁之妻言,說明了作者的生活態度。
4、《小石潭記》生動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凄之情。全文共五段:
①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和小石潭概貌。(移步換景)
②描寫潭中的游魚(正面寫魚,側面寫水)。
③寫小石潭的水源及遠望之景。
④寫潭上的環境,借景抒情。
⑤交代同游的人。
5、《觀潮》本文寫了南宋時期錢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觀潮的盛況,全文共四段
①寫海潮的雄偉壯觀(總分總,形、色、聲、勢);②寫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③寫弄潮兒的英姿;④寫觀潮人數多。(正面描寫,側面烘托相結合)
6、《公輸》閱讀「子墨子見王,曰……為與此同類」此部分的內容:寫墨子指責楚王企圖攻宋的不智行為,可分兩部分:①運用三個比喻句,說三件違反常情的可笑事情,誘使楚王就範。②運用三個對比的排比句,將楚國的特產豐富與宋國的物資貧乏作鮮明的比較,從而推出楚國攻宋是「與此同類」的結論。
7、《核舟記》第一、二、三段:①概述刻舟者的精湛技藝以及核舟的由來和內容;②先總說核舟的長短、大小,後寫船艙的格局、配備和裝飾,表現核舟雕工之精緻;③寫船頭三個主要人物的狀貌神情。
8、《唐睢不辱使命》共四段:
(一)①寫唐睢出使秦國的背景
(二)唐睢與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②寫唐睢揭穿秦王利誘的騙局;③寫唐睢反擊秦王的威脅、恫嚇;④寫唐睢出使的結局:秦王被折服,安陵國得以保全。
9、▲《始得西山宴遊記》全文共兩段:
①寫作者被貶後寄情山水的抑悶之情(概寫),末句點出主旨,引出下文;②著力描述初始宴遊西山登臨山頂後縱目所視及自己的感受(特寫,比照、映襯,初望—細望—遠望)。
第一段分四層:一層(自余……恆惴粟)寫獲罪謫居的心態
二層(日與……無遠不到)寫漫遊
三層(到則……起而歸)寫游賞的率性
四層(以為……怪特)點出主旨,引出下文
10、▲《馬說》第一、二、三段:①從千里馬與伯樂的依賴關系出發,說明千里馬才能的被埋沒是不可避免的;②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不知馬」;③歸納全文中心,對「食馬者」的無知妄說進行辛辣的嘲諷。
11、▲《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第一段:點明題意,從正面立論,斷言董生此行「必有合」;
第二段:委婉說出寫序本意,以「風俗與化移易」為據,轉說未必「有合」。
第三段:作者委託董生到河北替他辦兩件事,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告誡董生不當遊河北。
12、▲《與朱元思書》全文共三段,基本格局是先總後分:
①段:總寫奇山異水,分兩層:一、(……任意東西)寫景,敘事;二、交代游覽全程,表達贊美之情;
②段分寫「異水」,分兩層:一(……直視無礙)寫流勢緩慢處情景;二、寫流勢湍急處之景。
③段分寫「奇山」(視覺、聽覺)
1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共四段:
①提出中心論點;②③舉戰爭例子加以證明;④道理論證,得出結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4、▲《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全文共四段:①列舉事實論述出自貧賤之人在經受了磨練之後,終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②在擺事實的基礎上歸納出一般的觀點;③扣住「動心韌性」,從正反兩方面展開論證;④歸納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①②段之間是由一般到個別;第③段由個人談到治國)
15、▲《魚我所欲也》,第一段,共分三層:
①(……捨生而取義者)提出了中心論點:捨生而取義(比喻論證)
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死者)進一步分析論證中心論點(正反對比論證)
③(非獨……耳)作者得出結論:從有義、有向善之心說明賢者勿喪耳。
第二段正反舉例論證論點。
16、《隆中對》中一、二、三、四段:
①介紹諸葛亮其人及與徐庶的交往;②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③寫劉備三顧茅蘆,向諸葛亮問「計」;④寫諸葛亮的對策。
諸葛亮的對策分三層:1(……不可圖也)分析曹操、孫權兩大集團的狀況,分情敵友,採取不同的方針。2(荊州……思得明君)指出荊益二州在戰略上重要地位和奪取的可能性。3(將軍……可興矣)歸納策略主要之點並指明光明前途(景)。
17、▲《墨池記》中第一段分五層:
一(開頭……雲也)介紹墨池的位置及形態。
二(羲之……豈信然邪)介紹墨池名稱的由來。
三(方……自休於此邪)寫王羲之娛情山水但不沉醉於遊山玩水。
四(羲之……彼邪)評價王羲之的書法
五(則學……者邪)作者總結觀點:學習不可少,道德的深造更不可少。
19、▲《上樞密韓太尉書》中的共四段:
①段提出「文者氣之所形,氣可以養而致」的觀點,並列舉了孟子和司馬遷的事例加以說明。
②段從自身經歷進一步對「養氣」說展開論述。分四層:
一層:寫去家遠游的原因。
二層:寫游歷名山大川,憑吊秦漢故都,瞻仰天子宮闕後的收獲。
三層:特別提出見到歐陽修的感想。
四層:揭示出欲見韓琦的想法。
③進一步申述欲見韓琦的強烈願望。
④重申「生好為文」的初衷,並再次表明求見之意。
20、▲《送東陽馬生序》一、二段通過自己與太學生的對比,點明業有不精,學有不成,是因為「心不若余之專」。
第①段敘述自己年輕時的求學之難和用心之艱
表現在兩方面:1、幼時求學的艱難;2、成人後求師的艱難(a叩問之難;b、旅途之艱;c、生活之苦)。
第②段 明太學生求學條件的優越。(對比)
21、▲《曹劌論戰》全文共三段:
①段寫魯國戰前的准備(分二層):1、(十年春……乃入見)寫曹劌與鄉人的對話,說明曹劌請見的原因;2、(何以戰……戰則請從)寫曹劌與魯庄公的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於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②段寫長勺之戰的全過程(略)。
③段寫曹劌戰後論述魯國取勝的原因(分兩層):
1(……故克之)論述戰勝的原因:彼竭我盈
2(……故逐之)論述追擊的原因:轍亂旗靡
說明:▲為教育部指定背誦篇目。餘下篇目為:《陋室銘》《愛蓮說》《桃花源記》《醉翁亭記》《出師表》。
H. 文言文チ0ナ0勸學チ0ニ3
勸學
作者: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盪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I. 文言文零基礎如何自學
如果已經不是學生了,可以這樣自學文言文:
1、先找一些古代白話文書看,如「四大名著」。因為古代白話文的字詞保留了很多文言文原義,讀慣了它們,為下一步自學文言文打基礎。
2、讀一些淺顯的文言文作品,如文言小說、筆記、散文之類的,比如《聊齋志異》就很好。同時,准備一本字典,對文中的每個字反復推敲、弄准。不求快,只求准。
3、在此基礎上,找些文言文常識性書籍來看,弄清文言虛詞(之乎者也之類的詞語)、文言句式。例如,現代話說「不聽他的話」,直接寫成文言文,可能是「不聽之」。但這不對了,應該說成「不之聽」。為什麼要將「之(他的話)」放在「聽」的前面?這就是文言文特有的語法現象。這種倒著說話的情況,在成語中保留了很多。如「曉之以理」,意思是「用道理來說服他」。文言文凡是「用什麼來」、「在什麼地方」等,都放在後面,叫做「介賓結構後置」。這些知識,有很多小冊子書可以買得到。
4、經過這樣對照學習,很快就能讀懂一般文言文。下一步遇到的難處,主要集中在字詞上,這時需要一部專業的字典,例如《古漢語詞典》。
5、在基本上能讀懂文言文的條件下,可以選擇《古文觀止》、《史記》之類的書來讀,繼續提高。
6、要將艱苦的學習變為享受。時時注意古文的美。古文美是從組詞造句開始的,如「朝秦暮楚」,本身就是一副對聯,讀音平平仄仄。進而體現在句子、句群、段落及章節上。
總之,學文言文並不難,掌握好一個字:「讀」。首先是讀准,然後是讀多。功夫到了,自然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