鳧水文言文
❶ 魯迅的社戲翻成文言文
《社戲》是民國時期文學家魯迅的小說代表作之一,首次發表與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上海《小說月報》第十三卷第十二號上,後被收入魯迅第一部小說集《吶喊》中。
作品以自己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了「我」20年來3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小村看社戲。
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我在倒數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過兩回中國戲,前十年是絕不看,因為沒有看戲的意思和機會,那兩回全在後十年,然而都沒有看出什麼來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國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時候,當時一個朋友對我說,北京戲最好,你不去見見世面么?我想,看戲是有味的,而況在北京呢。於是都興致勃勃地跑到什麼園,戲文已經開場了,在外面也早聽到冬冬地響。我們挨進門,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便又看見戲台下滿是許多頭,再定神四面看,卻見中間也還有幾個空座,擠過去要坐時,又有人對我發議論,我因為耳朵已經喤喤的響著了,用了心,才聽到他是說「有人,不行!」
我們退到後面,一個辮子很光的卻來領我們到了側面,指出一個地位來。這所謂地位者,原來是一條長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狹到四分之三,他的腳比我的下腿要長過三分之二。我先是沒有爬上去的勇氣,接著便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走了許多路,忽聽得我的朋友的聲音道,「究竟怎的?」我回過臉去,原來他也被我帶出來了。他很詫異地說,「怎麼總是走,不答應?」我說,「朋友,對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響,並沒有聽到你的話。」
後來我每一想到,便很以為奇怪,似乎這戲太不好,——否則便是我近來在戲台下不適於生存了。
第二回忘記了那一年,總之是募集湖北水災捐而譚叫天(註:即京劇名角譚志道)還沒有死。捐法是兩元錢買一張戲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戲,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註:即京劇名角譚鑫培,譚志道之子)。我買了一張票,本是對於勸募人聊以塞責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機對我說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於是忘了前幾年的冬冬喤喤之災,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約一半也因為重價購來的寶票,總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聽得叫天出台是遲的,而第一舞台卻是新式構造,用不著爭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點鍾才去,誰料照例,人都滿了,連立足也難,我只得擠在遠處的人叢中看一個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邊插著兩個點火的紙捻子,旁邊有一個鬼卒,我費盡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連的母親,因為後來又出來了一個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誰,就去問擠小在我的左邊的一位胖紳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說道,「龔雲甫!」我深愧淺陋而且粗疏,臉上一熱,同時腦里也制出了決不再問的定章,於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麼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
我向來沒有這樣忍耐的等待過什麼事物,而況這身邊的胖紳士的吁吁的喘氣,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盪,加之以十二點,忽而使我醒悟到在這里不適於生存了。我同時便機械的擰轉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擠,覺得背後便已滿滿的,大約那彈性的胖紳士早在我的空處胖開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後無迴路,自然擠而又擠,終於出了大門。街上除了專等看客的車輛之外,幾乎沒有什麼行人了,大門口卻還有十幾個人昂著頭看戲目,別有一堆人站著並不看什麼,我想:他們大概是看散戲之後出來的女人們的,而叫天卻還沒有來……
然而夜氣很清爽,真所謂「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著這樣的好空氣,彷彿這是第一遭了。
這一夜,就是我對於中國戲告了別的一夜,此後再沒有想到他,即使偶爾經過戲園,我們也漠不相關,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幾天,我忽在無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書,可惜忘記了書名和著者,總之是關於中國戲的。其中有一篇,大意彷彿說,中國戲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頭昏腦眩,很不適於劇場,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遠遠的看起來,也自有他的風致。我當時覺著這正是說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話,因為我確記得在野外看過很好的戲,到北京以後的連進兩回戲園去,也許還是受了那時的影響哩。可惜我不知道怎麼一來,竟將書名忘卻了。
至於我看好戲的時候,卻實在已經是「遠哉遙遙」的了,其時恐怕我還不過十一二歲。
我們魯鎮的習慣,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這時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親住在外祖母的家裡。那地方叫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但在我是樂土:因為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和我一同玩的是許多小朋友,因為有了遠客,他們也都從父母那裡得了減少工作的許可,伴我來游戲。在小村裡,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我們年紀都相仿,但論起行輩來,卻至少是叔子,有幾個還是太公,因為他們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們是朋友,即使偶爾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而他們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
我們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來穿在銅絲做的小鉤上,伏在河沿上去釣蝦。蝦是水世界裡的獃子,決不憚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鉤尖送到嘴裡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為高等動物了的緣故罷,黃牛水牛都欺生,敢於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這時候,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秩秩斯干」,卻全都嘲笑起來了。
至於我在那裡所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庄去看戲。趙庄是離平橋村五里的較大的村莊;平橋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戲,每年總付給趙庄多少錢,算作合做的。當時我並不想到他們為什麼年年要演戲。現在想,那或者是春賽,是社戲了。
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橋村只有一隻早出晚歸的航船是大船,決沒有留用的道理。其餘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鄰村去問,也沒有,早都給別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氣惱,怪家裡的人不早定,絮叨起來。母親便寬慰伊,說我們魯鎮的戲比小村裡的好得多,一年看幾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親卻竭力的囑咐我,說萬不能裝模裝樣,怕又招外祖母生氣,又不準和別人一同去,說是怕外祖母要擔心。
總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戲已經開場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台下買豆漿喝。
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母親很為難,沒有法子想。到晚飯時候,外祖母也終於覺察了,並且說我應當不高興,他們太怠慢,是待客的禮數里從來沒有的。吃飯之後,看過戲的少年們也都聚攏來了,高高興興的來講戲。只有我不開口;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間,一個最聰明的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他說,「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十幾個別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說可以坐了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興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親又說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們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這遲疑之中,雙喜可又看出底細來了,便又大聲的說道,「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
誠然!這十多個少年,委實沒有一個不會鳧水的,而且兩三個還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便不再駁回,都微笑了。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隻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後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後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於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庄前進了。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庄,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台,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漁火;我才記得先前望見的也不是趙庄。那是正對船頭的一叢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經去遊玩過,還看見破的石馬倒在地下,一個石羊蹲在草里呢。過了那林,船便彎進了叉港,於是趙庄便真在眼前了。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台,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了。這時船走得更快,不多時,在台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近台的河裡一望烏黑的是看戲的人家的船篷。
「近台沒有什麼空了,我們遠遠的看罷。」阿發說。
這時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台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對戲台的神棚還要遠。其實我們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願意和烏篷的船在一處,而況並沒有空地呢……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見台上有一個黑的長鬍子的背上插著四張旗,捏著長槍,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雙喜說,那就是有名的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他日里親自數過的。
我們便都擠在船頭上看打仗,但那鐵頭老生卻又並不翻筋斗,只有幾個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陣,都進去了,接著走出一個小旦來,咿咿呀呀的唱。雙喜說,「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我相信這話對,因為其時台下已經不很有人,鄉下人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覺去了,疏疏朗朗的站著的不過是幾十個本村和鄰村的閑漢。烏篷船里的那些土財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們也不在乎看戲,多半是專到戲台下來吃糕餅、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簡直可以算白地。
然而我的意思卻也並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願意看的是一個人蒙了白布,兩手在頭上捧著一支棒似的蛇頭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黃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許多時都不見,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了一個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買豆漿去。他去了一刻,回來說:「沒有。賣豆漿的聾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還喝了兩碗呢。現在去舀一瓢水來給你喝罷。」
我不喝水,支撐著仍然看,也說不出見了些什麼,只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沒有什麼高低。年紀小的幾個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談話。忽而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台柱子上,給一個花白鬍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著看。在這一夜裡,我以為這實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然而老旦終於出台了。老旦本來是我所最怕的東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這時候,看見大家也都很掃興,才知道他們的意見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當初還只是踱來踱去的唱,後來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擔心;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的罵。我忍耐的等著,許多工夫,只見那老旦將手一抬,我以為就要站起來了,不料他卻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舊唱。全船里幾個人不住的吁氣,其餘的也打起哈欠來。雙喜終於熬不住了,說道,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還是我們走的好罷。大家立刻都贊成,和開船時候一樣踴躍,三四人徑奔船尾,拔了篙,點退幾丈,回轉船頭,駕起櫓,罵著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
月還沒有落,彷彿看戲也並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庄,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後了,船行也並不慢,但周圍的黑暗只是濃,可知已經到了深夜。他們一面議論著戲子,或罵,或笑,一面加緊的搖船。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彩起來。
離平橋村還有一里模樣,船行卻慢了,搖船的都說很疲乏,因為太用力,而且許久沒有東西吃。這回想出來的是桂生,說是羅漢豆正旺相,柴火又現成,我們可以偷一點來煮吃。大家都贊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裡,烏油油的都是結實的羅漢豆。
「阿阿,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那一邊的呢?」雙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說。
我們也都跳上岸。阿發一面跳,一面說道,「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他於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一聲答應,大家便散開在阿發家的豆田裡,各摘了一大捧,拋入船艙中。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於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裡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們中間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著船,幾個到後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吃完豆,又開船,一面洗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裡,什麼痕跡也沒有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這老頭子很細心,一定要知道,會罵的。然而大家議論之後,歸結是不怕。他如果罵,我們便要他歸還去年在岸邊拾去的一枝枯桕樹,而且當面叫他「八癩子」。
「都回來了!那裡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雙喜在船頭上忽而大聲的說。
我向船頭一望,前面已經是平橋。橋腳上站著一個人,卻是我的母親,雙喜便是對伊說著話。我走出前艙去,船也就進了平橋了,停了船,我們紛紛都上岸。母親頗有些生氣,說是過了三更了,怎麼回來得這樣遲,但也就高興了,笑著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說已經吃了點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來,並沒有聽到什麼關系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下午仍然去釣蝦。
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我抬頭看時,是六一公公棹著小船,賣了豆回來了,船肚裡還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雙喜說。
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楫,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於是對我說,「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
我點一點頭,說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點一點頭,說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這真是大市鎮里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鄉下人不識好歹,還說我的豆比不上別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給我們的姑奶奶嘗嘗去……」他於是打著楫子過去了。
待到母親叫我回去吃晚飯的時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羅漢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給母親和我吃的。聽說他還對母親極口誇獎我,說「小小年紀便有見識,將來一定要中狀元。姑奶奶,你的福氣是可以寫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卻並沒有昨夜的豆那麼好。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一九二二年十月。
❷ 散步用文言文該怎麼說呀
吃飽了,想出去散步,用古文怎麼說
飯罷,欲游於中庭
漢字:游yóu
游字骨刻文演專變:
引自:丁再屬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讀音:yóu
游泳
游泳
;注音:ㄧㄡˊ
意思:◎ 人或動物在水裡行動:~泳。~水。
◎ 不固定:~資。~走。~牧。~行。~學(古指離開本鄉到外地或外國求學)。
~擊。~弋。~離。~子(離家久居外鄉的人)。
◎ 河流的一段:上~。中~。下~。
游
游
◎ 交往,來往:交~。
◎ 從容地行走:周~。~歷。~逛。~興(xìnɡ)。~記。~說(shuì)。~山玩水。
◎ 姓。
游字的篆書
游字的篆書
筆畫數:12,部首:氵
筆順編號:441415331521本意:旗子邊緣的流蘇或鋸齒狀飾品後被假借為表鳧水之意的「yóu」兼有兩重意思。
56年公布簡化字,將「辶+斿」與「游」進行合並,將本來意義明確的「辶+斿」的意義全部加到「游」上,才有了現在常用的 「游」。
其篆書更形象的表達了游的字義
❸ 誰有文言文的翻譯和原文還有題目,120字左右吧。謝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題。(22分)
揚州督同將軍梁公,解組鄉居,日攜棋酒,游林丘間。會九日登高,與客弈,忽有一人來,逡巡局側,耽玩不去。視之,目面寒儉,懸鶉結焉,然意態溫雅,有文士風。公禮之,乃坐。亦殊撝謙。公指棋謂曰:「先生當必善此,何勿與客對壘?」其人遜謝移時,始即局。局終而負,神情懊熱,若不自已。又著又負,益憤慚。酌之以酒,亦不飲,惟曳客弈。自晨至於日昃,不遑溲溺。
方以一子爭路,兩互喋聒,忽書生離席悚立,神色慘沮。少間,屈膝向公座,敗顙乞救。公駭疑,起扶之曰:「戲耳,何至是?」書生曰:「乞付囑圉人,勿縛小生頸。」公又異之,問:「圉人誰?」曰:「馬成。」先是,公圉役馬成者,走無常,十數日一入幽冥,攝牒作勾役。公以書生言異,遂使人往視成,則僵卧已二日矣。公乃叱成不得無禮,瞥然間,書生即地而滅,公嘆吒良久,乃悟其鬼。
越日,馬成寤,公召詰之。成曰:「書生湖襄人,癖嗜弈,產盪盡。父憂之,閉置齋中。輒逾垣出,竊引空處,與弈者狎。父聞詬詈,終不可制止,父憤悒齎恨而死。閻摩王以書生不德,促其年壽,罰入餓鬼獄,於今七年矣。會東岳鳳樓成,下牒諸府,徵文人作碑記。王出之獄中 ,使應召自贖。不意中道遷延,大愆限期。岳帝使直曹問罪於王,王怒,使小人輩羅搜之。前承主人命, 故未敢以縲紲系之。」公問:「今日作何狀?」曰:「仍付獄吏,永無生期矣。」公嘆曰:「癖之誤人也,如是夫!」
異史氏曰見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見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獲一高著徒令九泉下有長死不生之弈鬼也可哀也哉
(《聊齋志異·棋鬼》)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會九日登高,與客弈 會:相約
B.神情懊熱,若不自已 已:停止
C.父憤悒齎恨而死 齎:懷著
D.故未敢以縲紲系之 系:捆綁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來源:學科網]
A.公禮之,乃坐 癖之誤人也,如是夫
B.公嘆吒良久,乃悟其鬼 促其年壽,罰入餓鬼獄
C.酌之以酒,亦不飲 故未敢以縲紲系之
D.自晨至於日昃 於今七年矣
7.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能夠表現「癖之誤人」的一組是(3分)
①日攜棋酒,游林丘間 ②自晨至於日昃,不遑溲溺[來源:學科網ZXXK]
③父憤悒齎恨而死 ④促其年壽,罰入餓鬼獄
⑤不意中道遷延,大愆限期 ⑥徒令九泉下,有長死不生之弈鬼也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書生愛棋成癖,家產盪盡,父親氣死,他也不知悔改,最後被閻王減了壽數,罰進餓鬼獄。[來源:Zxxk.Com]
B.書生雖然酷愛下棋,但棋藝不精,與揚州督同將軍梁公的客人下棋時,屢戰屢敗,最後只好跪地求饒。
C.梁公對書生以禮相待,起初以為他只是個愛好下棋的窮書生,直到他「即地而滅」後,梁公才漸漸明白他原來是鬼。
D.書生在陰間時本來有個贖罪轉生的機會,可他沉迷弈棋,誤了給東岳泰山鳳樓寫碑記的期限,最後落得個永世不得超生的下場。
9.翻譯和斷句(10分)
(1)用「/」線給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4分)
異史氏曰見弈遂忘其死及其死 也見弈又 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獲 一高著徒令九泉下有長死不生之弈鬼也可哀也哉
(2)翻譯上面文言文中劃橫線的句子。(6分)
①閻摩王以書生不德,促其年壽,罰入餓鬼獄。(3分)
②不意中道遷延,大愆限期。(3分)
參考答案:
5.A【文言實詞】【會,適逢】
6.A【文言虛詞】【A前者代詞,他;後者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B均為人稱代詞,他。C均為介詞,用,拿。D均為介詞,到】
7.D【信息篩選】【③害死父親,④縮減壽數,⑥永不超生)】
8.B【分析概括】【書生跪在梁公面前是乞求梁公叫勾魂使馬夫不要用繩索捆他的脖子,而非因為輸棋「跪地求饒」】
9.(1) 本題考查考生對淺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異史氏曰:「見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見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獲一高著,徒令九泉下,有長死不生之弈鬼也。可哀也哉!」【4分,每錯斷、少斷、多斷2處扣1分】[來源:學&科&網]
(2)本題考查考生對淺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對文言多義詞的理解能力。
①閻王因為書生品行不端,減了他的壽數,罰他進餓鬼獄。【得分點: 「不德」、「促」各1分,大意1分】
②不料他在路上拖延,大大地誤了期限。【得分點:「意」、「愆」各1分,大意1分】
【參考譯文】
揚州督同將軍梁公,罷任後在鄉間閑居,每日帶著圍棋和美酒,在郊野遊玩。適逢九月九日登高,與朋友對奕。忽然有個人走了過來,在棋局邊徘徊,觀看兩人下棋,不忍離去。只見他樣子貧寒儉朴,穿著一身縫滿補丁的舊衣裳。然而氣度溫文爾雅,有文士之風。梁公對他表示敬意,他才坐下,也很謙遜。梁公指著棋盤對他說:「先生一定精於此道,何不跟客人對一局呢?」他推辭了半天,才開始對局。一局下完他輸了,神情懊喪,象是仍然不願停手。又下了一局,又輸了,越發羞慚懊惱。請他喝酒,他也不喝,只是拉住客人下棋。從清晨直到太陽偏西,連小便也沒有時間。
正在因為一著棋誰該先下誰該後下爭競不休的時候,忽然這位書生離開座位,驚恐地站了起來,神色十分凄慘沮喪。不一會兒,在梁公座前跪了下來,頭叩出血乞求救他。梁公非常驚訝,將他扶起來說:「不過是游戲嘛,何至於如此?」書生說:「請你囑 咐馬夫,不要捆我的脖子。」梁公又很詫異,問:「是哪個馬夫?」書生答:「馬成。」原來,梁公有個馬夫叫馬成,常去陰司充任鬼吏,經常是每隔十來天去一次,攜帶冥府文書作勾魂使。梁公因為書生說得很奇怪,就叫人去探看馬成,而馬成已僵卧在床兩天了。梁公於是申斥馬成不得無禮,一眨眼之間,書生立即不見了。梁公嘆息了很久,才明白他是鬼。
過了一天,馬成蘇醒之後,梁公把他喊來盤問。馬成說;「這個書生是洞庭湖和襄江一帶人士,愛棋成癖,家產盪盡。他父親很擔心,把他關在書房裡。他卻跳牆出來,偷偷地跑到空地方,找人下棋。父親知道後臭罵了他一頓,他仍舊不知悔改。父親抑鬱苦悶含恨而死。閻王因為書生 品行不端,減了他的壽數,罰他進餓鬼獄,到今天已經七年了。適逢東岳泰山鳳樓建成,東岳大帝發下文書到各地府,徵集文人寫一篇碑記。閻王把他從獄中放出來,讓他應召作文,以便贖罪。不料他在路上拖延,大大地誤了期限。東岳大帝派當值的功曹向閻王問罪,閻王大怒,派我去搜捕他。前次聽從您的命令,所以沒敢用繩子捆綁。」梁公問:「他現在怎麼樣?」馬成說:「還是交給了獄吏,永遠沒有轉生的機會了。」梁公感嘆說:「不良嗜好誤人,竟到了這種地步!」
異史氏說:「看見下棋就忘記自己已經死了;等他死了以後,看見下棋又忘記了自己還有機會轉生陽世。這不是說他所嗜好的比生命還重要嗎?然而嗜好到這種程度,還沒有學得一手高棋,只能讓九泉之下多個不願再轉生陽世的棋鬼罷了。實在是可悲得很啊!」
大力將軍
蒲松齡
查伊璜,浙人,清明飲野寺中,見殿前有古鍾,大於兩石瓮;而上下土痕手跡,滑然如新。疑之。俯窺其下,有竹筐,不知所貯何物。使數人摳耳,力掀舉之,無少動。益駭。乃坐飲以伺其人;居無何,有乞兒入,攜所得糗糒①,堆累鍾下。乃以一手起鍾,一手掬餌置筐內,往返數回始盡。已復合之,乃去,移時復來,探取食之。一座盡駭。查問:「若個男兒胡行乞?」答以:「啖啖多,無佣者。」查以其健,勸投行伍,乞人愀然慮無階。查遂攜歸,餌之,計其食略倍五六人。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贈之行。後十餘年,查猶子令於閩,有吳將軍六一者,忽來通謁。款談間,問:「伊璜是君何人?」答言:「為諸父行,與將軍何以有素?」曰:「是我師也。十年之別,頗復憶念。煩致先生一賜臨也。」會伊璜至,因告之,伊璜茫不記憶。即命仆馬,投刺於門。將軍趨出,逆諸大門之外。視之,殊昧生平。竊疑將軍誤,而將軍傴僂益恭。少間登堂,則卷簾者、移座者,並皆少姬。既坐,方擬展問,將軍頤少動,一姬捧朝服至,將軍遽起更衣,查不知其何為。眾嫗捉袖整衿訖,先命數人捺查座上不使動,而後朝拜,如覲君父。查大愕,莫解所以。拜已,以便服侍坐。笑曰:「先生不憶舉鍾 之乞人耶?」查乃悟。既而華筵高列,家樂作於下。見將軍日無別作,惟點姬婢養廝卒,及騾馬服用器具,督造記籍,戒無虧漏。一日,執籍謂查曰:「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賜。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查愕然不受,將軍不聽。按籍點照,古玩床幾,堂內外羅列幾滿。查固止之,將軍不顧。稽婢僕姓名已,即令男為治裝,女為斂器,且囑敬事先生,百聲悚應。又親視姬婢登輿,廄卒捉馬騾,乃返,別查。 (有刪改)
注釋 ①糗糒,干糧。
5.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查遂攜歸,餌之 餌:給……吃。
B.逆諸大門之外 逆:背對著。
C.眾嫗捉袖整衿訖 訖:完畢。
D.稽婢僕姓名已 稽:查考。
6.下列言行全都能表現吳將軍知恩圖報的一組是:(3分)
①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贈之行 ②十年之別,頗復憶念 ③則卷簾者、移座者,並皆少姬 ④而後朝拜,如覲君父 ⑤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 ⑥又親視姬婢登輿,廄卒捉馬騾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査伊璜在野外的寺廟中發現巨大古鍾,好幾個人抓耳撓腮皆無法掀動;而當時身為乞兒的吳六一卻能輕易掀開。
B.査伊璜見吳六一力大不凡,就鼓勵他投身軍隊;又見他貧苦無助,就把他帶回家,厚贈之後讓他上路。
C. 査伊璜聽說吳將軍與自己有舊,但已經記不起來到底是誰;即便如此,他仍然帶著僕人騎著馬,上門投遞名片。
D.吳六一十多年來一直不忘査伊璜賜金之恩;見面之後不僅禮節備至,而且把自己的家產和奴婢分了一半給他。
8.翻譯下列句子:(10分)
(1)乃以一手起鍾,一手掬餌置筐內,往返數回始盡。
(2)為諸父行,與將軍何以有素?
(3)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賜。
參考答案:
5.B 逆:迎接。
6.B。(①是査伊璜的行為,③描述一個客觀事實)
7.A。「抓耳撓腮」不對,是摳住古鍾的雙耳往上抬。
8.⑴(他)竟然用一隻手抬起鍾,另一隻手捧著食物放在筐里,往返幾回才放完。(4分,「乃」,「鞠」,「始」,各一分;全句通順1分)
⑵是叔父一輩的人,跟將軍您怎麼會有舊交情?(3分,「諸父」1分,「行」1分,「素」1分)
⑶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都是出於您的豐厚的賞賜。(3分,「不才」1分,「得」1分,句意通順1分)
參考譯文:[來源:學§科§網]
査伊璜,浙江人,清明時節在野外的寺廟里喝酒,看到大殿前面有一座古鍾,比兩個石瓮還大 ;上面留有泥土的痕跡和手印,都是新近才有的。査伊璜感到疑惑,俯身往鍾里看,有一個竹筐,不知存儲著什麼。讓好幾個人摳住鍾的雙耳,用力往上掀,一點都不能抬動,就更加吃驚了。於是就坐著喝酒來等(在鍾下放東西的)那個人。過了沒多久,有個乞丐進來,帶著(乞討)獲得的干糧,把它們堆積在古鍾底下。(他)竟然用一隻手抬起鍾,另一隻手捧著食物放在筐里,往返幾回才放完。把鍾合上以後才離開,過了一會又來,手伸進去拿東西 吃,滿座的人都很吃驚。査伊璜問:「那個男兒,你為什麼要做乞丐呢?」回答說:「吃得多,沒有人僱傭我 做事。」査伊璜因為他健壯,鼓勵他去參軍,乞丐發愁,覺得沒有憑借這樣做。査伊璜帶著他回家,給他吃,算起來食量是常人的五六倍。為他換了新的衣鞋,又給他五十兩銀子作為路費。過了十多 年,査伊璜的侄子在閩地做官,有個將軍叫吳六一,忽然來拜見。說話之間,問道:「伊璜是您的什麼人?」回答說:「是叔父一輩的人,跟將軍您怎麼會有舊交情?」吳說:「他是我老師。作別十餘年,很是想念。麻煩您轉告先生,請他光臨。」適逢査伊璜來到,於是就告訴他,伊璜全不記得這個人。立刻命令僕人備馬,在吳將軍門前投遞名片。將軍快步跑出,在大門外迎接伊璜。伊璜看他,覺得一 點也不認識。私下裡懷疑將軍弄錯了,但是將 軍彎著腰,越發恭敬。過了一會來到大堂,那些卷簾、搬座的人,都是年少姬妾。坐定,正想問清楚,將軍動了動臉色,一個姬妾捧著官服到來,將軍就起身換衣,査不知道他要干什麼。眾位姬妾為將軍整理衣袖完畢,將軍先讓幾個人把伊璜按在座位上,不讓他動,然後行朝廷上的禮節,如同拜見君王。査大吃一驚,不理解為什麼這樣。朝拜完畢後,將軍就穿著便服在他身旁陪坐。笑著說:「先生記不起那個舉鍾的乞丐了嗎?」査這才明白。過了一會,高舉盛宴,家裡的歌妓在底下奏樂。伊璜見將軍每天不做別的,只是清點姬妾奴婢的人數和騾馬器用的數量,督促下人登記,告誡他們不要漏了什麼。一天,拿著登記的文書對査說:「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都是出於您的豐厚的賞賜。奴婢器物,我都不敢自己占著,請允許我分一半給您。」査大驚不接受,將軍不順從。按照文書點數,古玩和傢具,幾乎放滿了廳堂內外。査堅持阻止,將軍不理。考查奴婢僕人姓名完畢之後,就讓男的備辦行裝,女的收拾器物,並囑咐他們恭敬地服侍先生,底下都惶恐地答應。又親自看著奴婢登上馬車,馬夫整治好騾馬,這才回去,與査作別。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為人雅正,恬於所遇,交不苟合。時大宗召為諫議大夫。帝嘗曰:「君臣同德,則海內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諫正,庶致天下於平。」珪進曰:「古者,天子有爭臣七人,諫不用,則相繼以死。今陛下開聖德,收采芻言,臣願竭狂瞽,佐萬分一。」硅推誠進善,每存規益,帝益任之。 它日進見,有美人侍帝側。帝指之日:「廬江不道,賊其夫而納其室,何有不亡平?」珪避席曰:「陛下以廬江為是邪?非邪?」帝曰:「殺人而取妻,乃問朕是非,何也?」對曰:「臣聞齊桓公之郭,問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於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廬江之亡,其姬尚在,竊謂陛下以為是。審知其非,所謂知惡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孫以樂律授宮中音家,伎不進,數被讓。珪與溫彥博同進曰:「孝孫修謹士,陛下使教女樂,又責譙之,天下其以士為輕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為人游說邪?」彥博懼,謝罪,珪不謝,曰:「臣本事前宮,罪當死,陛下釋其性命,引置樞密,責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負臣,臣不負陛下。」帝默然慚,遂罷。 時珪與玄齡等同輔政。帝謂日:「卿為朕言玄齡等材,且自謂孰與諸子賢?」對曰:「孜孜奉國 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兼賢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口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彥博;濟繁治劇,眾務必舉,巨不如胄;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征。至激濁揚清,疾惡好善,臣於數子有一日之長。」帝稱善。 《王珪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諫正 正:正確
B、伎不進,數被讓 讓:責備
C、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樞密 矜:憐憫
D、濟繁治劇,眾務必舉 舉:辦妥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君臣同德,則海內安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B、以其善善而惡惡也 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C、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 於是大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壁
D、陛下衿其性命,引置樞密 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王珪「為人雅正」的一組是( )
①臣願竭狂瞽,佐萬分一 ②珪推誠納善,每存規益
③今陛下知廬江之亡,其姬尚在,竊謂陛下以為是
④彥博懼,謝罪,珪不謝 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樞密,責以忠效
⑥時珪與玄齡等同輔政
A、①④⑤ 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③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珪為人正直。任諫議大夫之職以來,無論是引喻規勸,還是直言相諫,抑或是犯顏廷爭,他都以誠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賞識與器重。
B、王珪發現太宗有納廬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惡不分而致滅亡的史實作類比,勸諫太宗吸取教訓,採納善言,知惡而去之,終使太宗心悅誠服。
C、王珪與溫彥博替祖孝孫辯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懼地直言,自己因報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盡忠職守才這樣做,過錯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評論朝中大臣之才時,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們,而自己的長處就是能「激濁揚清、疾惡好善」,表現他謹慎謙虛的品格和實事求是的態度。
參考答案:
1 A 糾正
2 B(以:連詞,表原因,「因為」。A、則:連詞,表假設關系,「就」/連詞,表轉折關系,「卻」。C、乃:副詞,表前後的逆接相背,「竟」/副詞,表前後的順接或緊接,「就」。D、其:第一人稱代詞,「我的」/第三人稱代詞,「他的」。)
3 B(①是王珪向皇上表示誠意與忠心的。⑤是說太宗不計前嫌,委以重任。這是王珪向皇上表明自己忠心勸諫的理由。⑥是交代王珪輔政的事實。故①⑤⑥都不是表現「雅正」的。)
4 B郭公並非「善惡不分」而是明知故犯。
參考譯文:
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靜恬淡,為人正直,安於所遇,與人交往不苟且附和。當時太宗任命他為諫議大夫。太宗曾經說:「君臣同心同德,那麼國家就會安定。我雖不是賢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規勸及糾正我的過失,但願這樣可以使夫下太平吧。」王珪進言說:「古時天子有諫諍之臣七人,都因諫言不被採用,而相繼死亡。現在陛下發揚你的美德,採納像我們這樣的草野之人的意見,我願竭盡愚鈍之力,效力輔佐陛下。」王珪推誠盡忠,進薦善言,並常常存心規勸,太宗更加信任他。
一天,王珪進見,看見有一美人在皇上身邊侍候。太宗指著她說:「廬江王不行道義,殺了她的丈夫而納她為妄,怎麼會不滅亡呢?」王珪離開座位回答說:「陛下認為廬江王做得對還是不對呢?」皇上說:「殺了人卻納那人之妻,竟然還問我是對還是錯,為什麼呢?」王珪回答說:「我聽說齊桓公到郭國,問老百姓:」郭公為什麼滅亡?'老百姓回答說:「因為他能分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齊桓公說:」如像你們這么說,他就是一個明君了,可為什麼會到了滅亡的地步嚇?'老百姓說:「不是這樣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見卻不採納,知道是錯的事情卻不停止做,所以滅亡。'如今陛下知道廬江王滅亡的原因,他的美姬還在你的身邊,我看陛下認為這樣做是對的。知道那是錯的事情(但還要繼續做),這就是所謂知道不對的卻不停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賞他說的話。
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孫用樂律來教授宮中的樂人,因這些樂人的技能沒有長進,孝孫多次被皇上責怪。王珪與溫彥博共同進言說:「孝孫是恭謹之士,陛下讓他來教女樂,又責備他,國人豈不認為皇上太輕視士人了嗎?」太宗十分憤怒地說:「你們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順下人欺瞞我,替人游說說情嗎?」彥博懼怕,謝罪,但王珪不謝罪,他說:「我本來侍奉前皇太子,罪當受死,陛下您憐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讓我擔任重要的職務,並要求我忠誠效力。現在陛下因私心而懷疑我,這是陛下對不起我,我沒有辜負陛下。」皇上默不作聲,感到慚愧,於是就不再追究了。
當時,王珪與玄齡等一同輔佐朝政。太宗對他說:「你給我評評玄齡等人的才幹,並且說說,你與這些人相比誰更賢能?」王珪回答:「勤懇奉公為國,朝中事情沒有不關心處理的,我不如玄齡;文才武略,將相之才兼備,我不如李靖;上奏詳盡明了,思慮恰當,我不如彥博;治理繁重事務,事事必辦妥,我不如戴胄;把諫諍作為自己的職責,以國君不及堯舜為恥辱,我不如魏徵。至於扦擊壞人壞事獎勵好人好事,疾恨邪惡喜好善美,我和他們相比有一點點長處。」太宗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