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小學科學聽聽聲音

小學科學聽聽聲音

發布時間: 2020-12-01 02:50:55

⑴ 我也需要小學信息技術 教育科學出版社三、四、五年級上冊教案,你有嗎

現在我有的是自己整理出來的。我已經上傳到我的文庫里了,你要有興趣去看看吧。

⑵ 小學四年級科學《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是北師大版教材本第幾單元的內容,

天氣 溶解
1、我們關心的天氣 1、水能溶解的一些物質
2、天氣日歷 2、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
3、溫度與氣溫 3、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
4、風向和風速 4、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降水量的測量 5、溶解的快與慢
6、雲的觀測 6、100毫升能溶解多少克食鹽
7、總結我們的天氣觀察 7、分離食鹽與水的辦法

聲音 我們的身體
1、聽聽聲音 1、身體的結構
2、聲音怎樣產生的 2、骨骼、關節和肌肉
3、聲音的變化 3、運動起來會怎樣(一)
4、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 4、運動起來會怎樣(二)
5、聲音的傳播 5、食物在體內的旅行
6、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6、食物在口腔里的變化
7、保護我們的聽力 7、互相協作的人體器官

⑶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說課稿 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一、立足課標,說教材和學情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科學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時內容。它屬於「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基於前一節《聽聽聲音》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後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物體發出聲音》等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准備。
【學情分析】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生活中的聲音現象已有教豐富的直觀感受。但是熟悉的現象並不一定引起學生自主的探究性思考,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基於這樣的思考,上課前可以由老師收集聲音的錄音材料,課一開始,我便在「熟悉」兩字上做文章,讓學生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導入本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
二、圍繞目標,說教法與學法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過程與方法: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聲和不發聲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聲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藉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於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教學重點】通過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的關系。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鼓、音叉、裝水的水槽、課件。
學生分小組准備:鼓、豆子、鋼尺、皮筋、小木架。
教法、學法
1、教法
情境激趣法:以「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導入本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輔助法:利用多媒體課件、聲音文件、圖片文件進行直觀演示,將科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為一體,啟發學生主動去探究聲音的產生。
層層推進法:從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來分析,探索性實驗不適合大步子教學,宜採用步步深入、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
實驗演示法:通過實驗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創新能力。
2、學法
(1)實驗探究法:讓學生在實驗中自主探究聲音的產生,主動獲取信息。
(2)小組合作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深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並在活動中提高科學素養。
(3)交流討論法:讓學生在實驗中充分交流討論探究聲音的本質。
三、抓住主線,說板塊與環節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 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烈的心理特點,上課伊始,我設計了「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引起學生對聲音的關註:「同學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一樣特殊的禮物,請你們閉上眼睛,認真聆聽。」(播放聲音)生聽後,匯報聽到的聲音:汽車聲、火車聲、風聲、雷聲、雨聲等。讓學生初步感覺到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接著談話:「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世界裡,關於聲音你想提出什麼問題呢?」。學生肯定會提出許多問題:比如,聲音是怎樣來的?我們怎樣才能控制聲音等問題。——從而揭示了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二)分組實驗,步步引導。
活動一:使物體發出聲音
如何步步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提出猜想並逐步驗證猜想呢?我設計如下環節
(1)明確目標和要求
(2)分組實驗,完成表格
(3)反饋交流,評價點撥
(4)提出質疑,產生沖突
(5)觀察實驗,初步建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的概念。
在第一環節,我會和學生進行如下談話:同學們,接下來我們就通過實驗探究活動來尋找答案,老師為每個小組准備好了鼓、鋼尺、皮筋,你能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下面分小組進行實驗,做實驗前請大家共同來看看實驗目的和要求。(課件出示)
在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和要求之後,便進入到第二環節的活動中,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完成表格的填寫,教師巡視指導。這個環節可能會出現學生將注意力放在製造聲音的響度上,這時我會提醒學生:「老師不是看哪組同學製造的聲音響,而是看哪組同學想到的讓物體發聲的辦法多。」這樣既可以管理課堂,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學生充分動手操作並完成表格之後,進入「反饋交流,評價點撥」環節 ,我提出本課要探究的核心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時學生的回答還是在他們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做出的。學生的猜想可能是「聲音是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產生的」或 「聲音是由於物體運動產生的」 。當然,這些猜想並沒有探究到聲音的本質。但只要是建立在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所見所思的回答我都會給予肯定,並讓學生相互評價補充。此段教學中,我並不急於馬上將「物體振動產生聲音」這一概念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下一環節的「質疑」,讓學生的猜想與事實之間的產生強烈沖突,從而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所以,在第四環節,我會向學生提出質疑:「如果聲音的產生是像你們猜想的那樣是因為『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或是『由於物體運動產生的』,那為什麼對物體用力按壓時、彎曲時、拉伸時並沒有發出聲音呢?」這個質疑會讓學生動搖之前的猜想,當學生困惑之時,教師拋出新的任務:「再做剛剛的實驗,並仔細觀察:不同物體發出聲音時都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學生再做實驗並觀察實驗之後,進行交流匯報。多數學生可能都發現「尺子和橡皮筋在發出聲音時都會動」,有可能會說是顫動,這時我會告訴學生用「振動」這個詞更為准確,並對「振動」一詞進行板書。(板書 振動 聲音)
隨後,我進一步追問:我們通過實驗看見了發聲的尺子、橡皮筋在振動,那麼鼓發聲時是否也在振動呢?你能想辦法看到鼓面是否振動?學生可能會提出用手摸等辦法,教師給予肯定的同時,可引導學生借豆子來觀察鼓發聲時鼓面是否在振動。當學生看到發聲的鼓的鼓面的豆子在跳動時,教師乘熱打鐵,以提問的形式過渡到教學過程的第三部分——觀察實驗,形成概念。
(三)觀察實驗,形成概念
活動二:觀察發聲的物體。
1、教師出示音叉並擊打,問學生:音叉被擊打後發出了聲音,你能想一個辦法讓眼睛看到音叉是否在振動嗎?在聽取學生的方法之時,適時引導學生用借水來觀察——把振動的音叉放入水中,觀察水面有什麼變化從而判斷音叉是否在振動。
2、讓學生自由談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教師適時總結: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之後引導學生總結出「物體振動產生聲音」這一概念,教師完善板書。
為了強化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我設計了一個趣味小實驗:怎樣使鼓聲立即消失?通過實驗學生發現當鼓的振動停止時聲音也隨即消失。至此學生已認識並理解了「物體振動產生聲音」這一科學概念。
(四)拓展設疑,鋪墊後續學習
「音樂家能利用琴弦的振動,演繹出許多美妙動聽的曲子,請聽!」(課件播放音樂),聽後我們問:聽了剛剛這一段曲子,關於聲音,你們有什麼想知道的嗎?學生可能會提出「聲音是如何讓我們聽到的?」 「聲音為什麼有高有低」等問題,這時我會告訴學生,他們提出的這些問題是接下去將逐步學習的內容,引導可以先自己通過多種途徑尋找答案,以便在後面的學習中與老師和同學一起探討。最後,我會以這句話結束本節課:關於聲音的奧秘還有很多等著我們去探究,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節科學課吧!

四、緊扣課題,說板書和小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物體振動產生聲音


以上是我對《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節課的教材認識和教學分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指導思想。並且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使學生的探究活動逐步深化,既習得了科學知識,又學會了科學探究的方法,還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⑷ 我想了解所有的小學科學內容

小學科學教材的科學概念總匯
三年級上冊
1.《植物》單元
•我們利用感官觀察周圍的世界。
•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種類的植物,它們一般都有根、莖、葉,會開花、結果、產生種子。
•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每個植物個體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環境,一定的陽光和水分。
•植物會經歷生長、發育和死亡的過程,會繁殖它們的後代。
•植物有相同點: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營養和一定的空間,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後代,都有一生的周期。
•生命體具有一些基本的結構:物質構成、新陳代謝、適應和影響環境、生長發育和繁殖。
1-1《我看到了什麼》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1-2《校園的樹木》
•樹的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1-3《大樹和小草》
•小草與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徵。
•大樹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地。
•大樹和小草都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1-4《觀察水生植物》
•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的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的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1-5《植物的葉》
•樹的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徵。
•植物的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
•葉也是有生命的,葉從葉芽開始生長,到最後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6《植物發生了什麼變化》
•植物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有些變化比較明顯,有些變化不太明顯。
•植物的變化表現在各個方面,主要表現在發芽、生長、開花、結果等方面。 •植物的變化是生命體的特徵之一。
1-7《植物的共同特點》
•植物按生存的環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種植物都有一定的壽命。
•植物的共同特徵是: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後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2.《動物》單元
核心概念:
•生命體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徵——都是由物質構成的,都有新陳代謝活動,能適應和影響環境、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進行生長發育和繁殖。
具體概念:
•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種類的動物,它們和植物一起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於環境,不同的環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動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間和應激性。
•動物會經歷出生、生長和死亡的過程,會繁殖它們的後代。
•動物有相同點: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會生長發育,會繁殖後代。
•生命體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徵—都是由物質構成的,有新陳代謝活動,能適應和影響環境、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進行生長發育和繁殖。
2-1《尋訪小動物》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於環境,不同的環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2-2《蝸牛(一)》
•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縮進殼內來躲避危險等。
•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並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跡。
2-3《蝸牛(二)》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與休眠、呼吸、吃食與排泄。 2-4《蚯蚓》
•蚯蚓有其適應環境的身體結構。
•蚯蚓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對外力刺激的反應、對水的反應。 2-5《螞蟻》
•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
•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長有觸角,胸部長有6隻腳。
2-6《金魚》
•魚類有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徵。
•金魚用鰭游泳,用鰓呼吸。
•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徵。
2-7《動物的共同特點》
•動物的個體形態不同,生活環境也不相同,但是動物具有共同的特點: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會生長發育,會繁殖後代。
3.《我們周圍的材料》單元
•物體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物體可以根據構成它的材料的性質來描述,也可以根據這些性質來區分一組物體或材料。
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例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的能力,這些物體性質可以被觀察和測量。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質,材料的性質決定材料的用途。
•某些材料可以反復使用,一些廢棄的物品可以用來製造新的產品,但各種材料再利用的程度不同。
•通過科學技術可以將自然界的各種材料利用起來,材料在生產中可以發生變化,材料經過加工可以改變它們的性質。
•材料的加工和使用與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需要對消費進行選擇。
3-1《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等。
3-2《誰更硬一些》
•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比如硬度、
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別的物體破壞它的表面。
3-3《比較柔韌性》
•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柔韌性是指物體在受力變形後,不易折斷的性質。
3-4《它們吸水嗎》
•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吸水性是指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3-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3-6《磚和陶瓷》
•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人工材料在製作過程中會經歷變化,改變材料的性能。
3-7《給身邊的材料分類》
•物體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物體可以根據構成它的材料的性質來描述,也可以根據這些性質來區分一組物體或材料。
4.《水和空氣》單元
•物質分為固態、液態和氣態。固體有固定的形狀和一定的體積;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有一定的體積;氣體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
•水是地球上一種重要的物質,它有許多的用途;水和其他液體比較,在顏色、氣味、黏性、流動性等方面存在差異。
•空氣確實存在於我們的周圍,能被我們的感官感知;空氣能占據空間,空氣有重量。
•量筒是一種標准工具,可以測量液體的體積多少。
4-1《水》
•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4-2《水和食用油的比較》
•水和油相比,在顏色、氣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4-3《誰流得更快一些》
•液體都會流動,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響。
4-4《比較水的多少》
•液體具有一定的體積,液體的體積是可以測量的。
•非標准單位的測量會導致結果的多樣,標准單位的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4-5《我們周圍的空氣》
•空氣是存在於我們周圍的一種物質,可以被我們感知;空氣和水相比,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
4-6《空氣占據空間嗎》
•空氣占據空間;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體積)是可以變化(被壓縮或被擴張)的。
4-7《空氣有重量嗎》
•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輕。
小學科學教材的科學概念總匯
三年級上冊
1.《植物》單元
•我們利用感官觀察周圍的世界。
•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種類的植物,它們一般都有根、莖、葉,會開花、結果、產生種子。
•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每個植物個體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環境,一定的陽光和水分。
•植物會經歷生長、發育和死亡的過程,會繁殖它們的後代。
•植物有相同點: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營養和一定的空間,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後代,都有一生的周期。
•生命體具有一些基本的結構:物質構成、新陳代謝、適應和影響環境、生長發育和繁殖。
1-1《我看到了什麼》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1-2《校園的樹木》
•樹的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1-3《大樹和小草》
•小草與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徵。
•大樹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地。
•大樹和小草都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1-4《觀察水生植物》
•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的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的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1-5《植物的葉》
•樹的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徵。
•植物的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
•葉也是有生命的,葉從葉芽開始生長,到最後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6《植物發生了什麼變化》
•植物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有些變化比較明顯,有些變化不太明顯。
•植物的變化表現在各個方面,主要表現在發芽、生長、開花、結果等方面。
•植物的變化是生命體的特徵之一。
1-7《植物的共同特點》
•植物按生存的環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種植物都有一定的壽命。
•植物的共同特徵是: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後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2.《動物》單元
核心概念:
•生命體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徵——都是由物質構成的,都有新陳代謝活動,能適應和影響環境、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進行生長發育和繁殖。
具體概念:
•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種類的動物,它們和植物一起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於環境,不同的環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動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間和應激性。
•動物會經歷出生、生長和死亡的過程,會繁殖它們的後代。
•動物有相同點: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會生長發育,會繁殖後代。
•生命體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徵—都是由物質構成的,有新陳代謝活動,能適應和影響環境、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進行生長發育和繁殖。
2-1《尋訪小動物》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於環境,不同的環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2-2《蝸牛(一)》
•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縮進殼內來躲避危險等。
•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並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跡。
2-3《蝸牛(二)》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與休眠、呼吸、吃食與排泄。
2-4《蚯蚓》
•蚯蚓有其適應環境的身體結構。
•蚯蚓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對外力刺激的反應、對水的反應。
2-5《螞蟻》
•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
•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長有觸角,胸部長有6隻腳。
2-6《金魚》
•魚類有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徵。
•金魚用鰭游泳,用鰓呼吸。
•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徵。
2-7《動物的共同特點》
•動物的個體形態不同,生活環境也不相同,但是動物具有共同的特點: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會生長發育,會繁殖後代。

3.《我們周圍的材料》單元
•物體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物體可以根據構成它的材料的性質來描述,也可以根據這些性質來區分一組物體或材料。
•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例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的能力,這些物體性質可以被觀察和測量。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質,材料的性質決定材料的用途。
•某些材料可以反復使用,一些廢棄的物品可以用來製造新的產品,但各種材料再利用的程度不同。
•通過科學技術可以將自然界的各種材料利用起來,材料在生產中可以發生變化,材料經過加工可以改變它們的性質。
•材料的加工和使用與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需要對消費進行選擇。
3-1《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等。
3-2《誰更硬一些》
•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比如硬度、
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別的物體破壞它的表面。
3-3《比較柔韌性》
•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柔韌性是指物體在受力變形後,不易折斷的性質。
3-4《它們吸水嗎》
•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吸水性是指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3-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3-6《磚和陶瓷》
•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人工材料在製作過程中會經歷變化,改變材料的性能。
3-7《給身邊的材料分類》
•物體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物體可以根據構成它的材料的性質來描述,也可以根據這些性質來區分一組物體或材料。

4.《水和空氣》單元
•物質分為固態、液態和氣態。固體有固定的形狀和一定的體積;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有一定的體積;氣體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
•水是地球上一種重要的物質,它有許多的用途;水和其他液體比較,在顏色、氣味、黏性、流動性等方面存在差異。
•空氣確實存在於我們的周圍,能被我們的感官感知;空氣能占據空間,空氣有重量。
•量筒是一種標准工具,可以測量液體的體積多少。
4-1《水》
•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4-2《水和食用油的比較》
•水和油相比,在顏色、氣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4-3《誰流得更快一些》
•液體都會流動,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響。
4-4《比較水的多少》
•液體具有一定的體積,液體的體積是可以測量的。
•非標准單位的測量會導致結果的多樣,標准單位的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4-5《我們周圍的空氣》
•空氣是存在於我們周圍的一種物質,可以被我們感知;空氣和水相比,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
4-6《空氣占據空間嗎》
•空氣占據空間;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體積)是可以變化(被壓縮或被擴張)的。
4-7《空氣有重量嗎》
•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輕。
四年級上冊
1.《溶解》單元
•一些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質不能夠溶解在水中。
•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可溶性固體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與物體的顆粒大小(即表面積的大小)、水的溫度、液體是否被攪動等因素有關。
•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食鹽溶解於水的變化過程是一種可逆的過程。
1-1《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一些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質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1-2《水是怎樣溶解物質的》
•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也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1-3《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
•一些液體能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於水,另一些液體則不能。
1-4《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氣體也能溶解於水。
1-5《溶解的快與慢》
•可溶性的固體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與物體顆粒大小(即表面積的大小)、水的溫度、液體是否被攪動等因素有關。
1-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
1-7《分離食鹽與水的方法》
•食鹽溶解於水的變化過程是一個可逆的過程。
2.《聲音》單元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聲音的兩個基本指標。
•改變物體振動的方式可以改變它產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動的頻率決定的;音量是由振動的振幅決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個膜,當聲音碰到它時它會振動;耳朵和大腦會把這些振動轉換成聲音的感覺。
2-1《聽聽聲音》
•我們周圍充滿著各種不同的聲音,我們也可以利用物體來製造出不同的聲音。
2-2《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3《聲音的變化》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
2-4《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
•尺子振動的頻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長度的影響。這部分的長度會引起音高的變化:越長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5《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聲音是通過物體以波的形式,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的。
2-6《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內耳構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聲音通過耳道傳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動,這種振動信號傳遞給大腦,通過大腦的加工,我們就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了。
2-7《保護我們的聽力》
•過高或過強的聲音會對我們的聽力產生傷害,保護聽力就是要避免我們的耳朵聽到過高或過強的聲音並控制雜訊。
3.《天氣》單元
•天氣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
•天氣特徵主要包括雲量、降水量、風和氣溫。
•溫度計、雨量器、風向標和風速儀是測量天氣的工具。
•氣象學家是研究、觀察和記錄關於天氣信息以及應用這些信息預報天氣的科學家。
•天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3-1《我們關心天氣》
•通常通過雲量、降雨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特徵來描述天氣。
3-2《天氣日歷》
•天氣每天都在發生變化。
3-3《溫度與氣溫》
•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3-4《風向和風速》
•風可以通過自然界中事物的變化來感知,可以用風向和風速來描述。
3-5《降水量的測量》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3-6《雲的觀測》
•根據雲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雲天和陰天;雲在天空中是會變化的,不同的雲預示著不同天氣的來臨。
3-7《總結我們的天氣觀察》
•天氣是不斷變化的,對長時間觀察記錄的天氣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天氣的一些特徵,了解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
4.《我們的身體》單元
•人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進行各種生命活動的時候,各個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協同工作的。
•理解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工作,有利於我們健康的生活。
•人體根據外觀可以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四部分。根據功能的不同,人體還有不同的結構劃分方法。
•身體的肢體運動由骨骼、關節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運動形式會涉及不同的骨骼、關節和肌肉。
•人體的運動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肺的氣體交換作用和心臟的血液輸送作用十分重要。
•人體運動需要的能量來自於消化器官對食物中營養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良好初步消化過程,有利於食物營養的吸收。
4-1《身體的結構》
•人體根據外觀特徵可以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據功能的不同人體還會有不同的結構劃分方法。
•人體的外部特點可以直接觀察,內部的特點可以藉助一些工具觀察。
4-2《骨骼、關節和肌肉》
•身體的肢體活動由骨骼、關節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運動形式,骨骼、關節和肌肉的組合結構也會有所不同。
4-3《跳動起來會怎樣(一)》
•人體運動需要氧氣,肺的氣體交換作用將氧氣吸收進血液,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人體運動量越大,消耗的氧氣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進更多的氧氣。
•經常鍛煉身體,可以加大身體的肺活量,這樣有利於身體健康。
4-4《跳動起來會怎樣(二)》
•人體需要的氧氣由肺吸入後進入血液,再由心臟通過血管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同時收集二氧化碳等廢物,排出體外。
•人體運動量的增加,需要血液運輸更多的氧氣,心臟跳動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運輸血液的數量。
•鍛煉身體可以增強心臟的力量,有利於身體健康。
4-5《食物在體內的旅行》
•人體活動需要的能量來自於消化器官對食物中營養的吸收。
•人體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腸和大腸,每個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體內會按順序進入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4-6《口腔里的變化》
•人體運動需要的能量來自於消化器官對食物中營養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會經歷初步的消化過程。
•牙齒、舌和唾液共同參與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們的功能各不相同。
•牙齒有三種,不同的牙齒有不同的功能,保護好牙齒,有利於我們的身體健康。
4-7《呵護我們的身體》
•人體的各個不同部分在進行各種生命活動的時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協同工作的

⑸ 小學科學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分別是多少次

實驗內容 備注
卡通動畫 演示
會站的鸚鵡 演示
會「站」的內玩具 分組容
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分組
校園里的植物 演示、分組
蝸牛喜歡吃什麼 演示
小草「喝」多少水 演示
水果里的水 分組
觀察水 分組
讓水搬家 演示
水的毛細現象/張力 演示/分組
水能溶解物質、浮力、壓力 演示
研究紙的性質 分組
比較棉布和尼龍的結實程度 演示
比較尼龍的吸水性 分組
金屬的性質 演示
什麼樣的飛機會拐彎 分組
吹泡泡 分組

⑹ 有沒有小學四年級上冊的科學作業本

科學四年級上冊作業本參考答案
《溶解》單元
1。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1. 選擇題:(1)C(2)A(3)D(4)A
2. 玻璃棒、鐵架台、漏斗、燒杯。
2。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
1.(略)
2. (1)C(2)B(3)C(4)C(5)A
3。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
1.(略)
2.(1) C(2)A(3)C
4。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1)18(2)6(3)食鹽
2. (1)我發現注射器里的液體偶爾會冒出一些小氣泡;(2)我發現注射器里的液體冒出的許多氣泡;(3)我發現注射器的小氣泡又消失了。
3. 會冒出氣泡的液體有:雪碧、可口可樂、啤酒。
5。溶解的快與慢
1.(1)快、慢、攪拌;(2)快、慢、切碎;(3)快、慢、加熱。
2. (1)×(2)×(3)√(4)√
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
1. 選擇題。(1)B (2) A
2. 研究問題:實驗材料:水、燒杯等。研究步驟:(1)在燒杯里倒入100毫升冷水;(2)往燒杯里加入2克食鹽,用筷子攪拌到溶解為止。(3)重復第二步,直到水不能溶解食鹽為止。(4)每次加食鹽時,把食鹽的重量加起來。研究結果:一杯100毫升水能溶解約36克食鹽(實際數據為准)。
7。分離食鹽與水的方法
1. 再加一些水,因為水能溶解食鹽,水越多能溶解的食鹽就越多。(或者:攪拌,因此攪拌能加快溶解)
2. 食鹽會分離出來,因為食鹽溶解需要水,水少了,食鹽就多出來了。
3. 選擇題(1)C(2)A(3)C(4)C。
4.
食鹽顆粒 濃鹽水的結晶顆粒
顏色 白 雪白
形狀 顆粒 粉狀
大小 大 小
其他

單元練習
1. 選擇題。(1)B(2)C(3)C(4)C(5)B(6)B(7)B
2. 判斷題。(1)√(2)√(3)×(4)√(5)√(6)√(7)×(8)×
3. 能溶解於水的物品:食鹽、白糖、肥皂、高錳酸鉀、酒精、蜂蜜、洗手液、洗發水;
不能溶解於水的物品:石頭、麵粉、塑料、菜油、水銀、膠水。
4. 填圖。從上到下:外焰、內焰、焰心、燈芯、酒精。

《聲音》單元
1聽聽聲音
1. (略),高低、強弱、遠近、長短等。
2. 判斷題。(1)√(2)×(3)√(4)×
3. 選擇題。(1)C(2)B(3)B
2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 記錄。
物體名稱 使物體發生的方法 我的發現
鑼 敲擊 這些物體發出聲音時都在振動。
鼓 敲打
鋼尺 撥動、敲擊
橡皮筋 撥動、彈

熱點內容
小蘋果舞蹈教學兒童版 發布:2025-05-14 18:06:07 瀏覽:916
高三語文卷 發布:2025-05-14 17:40:03 瀏覽:761
五年級上冊語文達標卷 發布:2025-05-14 16:38:37 瀏覽:871
鄧矮的歷史 發布:2025-05-14 15:03:50 瀏覽:621
中小學師德總結 發布:2025-05-14 14:47:39 瀏覽:720
初中教學進度 發布:2025-05-14 13:33:36 瀏覽:758
新產業化學發光儀 發布:2025-05-14 13:22:51 瀏覽:775
帶班主任的老師 發布:2025-05-14 13:20:39 瀏覽:240
氧化鋁化學 發布:2025-05-14 13:03:56 瀏覽:339
綠色化學與環境保護論文 發布:2025-05-14 12:54:28 瀏覽: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