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將大漸文言文

將大漸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1 04:47:57

文言文《新唐書.狄仁傑傳》翻譯

白話釋義:

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人。仁傑小時候,家中的一個僕役被人殺了,縣衙里來人盤問調查,家裡人都忙著接待,接受問詢。只有仁傑一動不動的坐在那裡讀書。縣衙里的人責怪他,仁傑說:這些書中,聖人賢良都在,我都接待應對不過來,哪有時間理你這樣的庸俗小吏?」後來以明經科中舉,他擔任汴州判佐。狄仁傑崇孝重友,無人能比。

在並州時,和他同為法曹的鄭崇質,母親老而多病,輪到他到萬里之外的西域出差時,仁傑對他說:你母親病重,而你卻要出遠門,怎麼能讓親人對遠在萬里之外的你擔心呢!」於是上報長史藺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出差。當時藺仁基和州司馬李孝廉關系不和睦,經常鬧矛盾,於是對李孝廉說:「(看看人家狄仁傑),我們不感到羞愧嗎?」兩人因此和好如初。

狄仁傑在儀鳳年間擔任大理丞,一年之內審理判決了積壓案件達17000件,沒有一個認為冤屈再要求申訴的。當時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因不慎砍伐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樹而獲罪,仁傑上奏,認為他的罪過應當免去其官職。高宗下詔命令立即處死他,狄仁傑又上奏說此人罪過不當處死。高宗氣得變了臉色,說:「權善才砍了昭陵的柏樹,是讓我背上不孝的罪名,必須處死他。」

左右群臣都示意仁傑退出宮廷,狄仁傑說:「我聽說違背聖意,違抗君王,自古以來都認為是很難的事,我以為並非如此。如果處在桀紂時代,的確很難辦;但如果處在堯舜時代,就容易做到了。我今天有幸遇到了堯舜一樣的賢君,所以不怕像比干那樣被殺掉。過去漢文帝時,有人盜竊了高祖廟里的玉環,張釋之在朝廷上向漢文帝諍諫,定罪時並沒有將盜賊砍頭示眾。

況且,賢明的君主能夠用道理來使他改變,忠誠的大臣卻不能被威權所恐嚇。如今陛下不採納我的諫言,我死後,沒臉面去見地下的張釋之。陛下制定法律,懸掛在象魏之上,流放、處死等刑罰,都有其等級次序,哪有所犯並非死罪,就叫判處死刑的?法律既然沒有準則,那老百姓該(怎麼辦呢?)把手腳安放到何處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變法律,請從今天開始吧。

古人說:如果盜取長陵一捧泥土,陛下如何治他的罪?,如今陛下為了昭陵的一株柏樹殺死一位將軍,那千年以後,人們會說陛下是什麼樣的君王?這就是我不敢奉命處死權善才,使陛下背上無道的惡名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氣漸漸消解,權善才因之免於一死。當初,中宗在房陵,吉頊、李昭德都有匡復李氏天下正直慷慨之言,武則天卻沒有復辟的想法。

只有狄仁傑每次私下上奏回應,沒有不把母親和兒子之親情作為談論之話題的,武則天也漸漸省悟,最終召回中宗,又立為儲君。不久,狄仁傑上奏說:「太子回宮,沒有知道的人,眾人(對是否恢復李唐江山)議論紛紛哪能明白對錯呢?」武則天認為狄仁傑說得有理,於是又在龍門安置中宗,准備好禮節迎接歸來,大家都感到非常開心。

原文:

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人也。仁傑兒童時,門人有被害者,縣吏就詰之,眾皆接對,唯仁傑堅坐讀書。吏責之,仁傑曰:「黃卷之中,聖賢備在,猶不能接對,何暇偶俗吏,而見責耶!」後以明經舉,授汴州判佐。仁傑孝友絕人,在並州,有同府法曹鄭崇質,母老且病,當充使絕域。

仁傑謂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遠使,豈可貽親萬里之憂!」乃詣長史藺仁基,請代崇質而行。時仁基與司馬李孝廉不協,因謂曰:「吾等豈獨無愧耶?」由是相待如初。仁傑,儀鳳中為大理丞,周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時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坐誤斫昭陵柏樹,仁傑奏罪當免職。

高宗令即誅之,仁傑又奏罪不當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左右矚仁傑令出,仁傑曰:「臣聞逆龍鱗,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臣今幸逢免、舜,不懼比干之誅。昔漢文時有盜高廟玉環,張釋之廷諍,罪止棄市。

且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以威懼。今陛下不納臣言,瞑目之後,羞見釋之於地下。陛下作法懸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豈有犯非極刑即令賜死?法既無常,則萬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變法,請從今日為始。

古人雲:『假使盜長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頊、李昭德皆有匡復讜言,則天無復辟意。

唯仁傑每從容奏對,無不以子母恩情為言,則天亦漸省悟,竟召還中宗,復為儲貳。既已,奏曰:「太子還宮,人無知者,物議安審是非?」則天以為然,乃復置中宗於龍門,具禮迎歸,人情感悅。

此文出自北宋歐陽修所著的《新唐書》

(1)將大漸文言文擴展閱讀

成書過程:

五代時期就曾有《唐書》(即《舊唐書》)編成,但宋仁宗認為《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下詔重修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書》」。

前後參預其事的有宋敏求、范鎮、歐陽修、宋祁、呂夏卿、梅堯臣,《新唐書》所依據的唐人文獻及唐史著作均審慎選擇,刪除當中的讖緯怪誕內容,裁減舊史本紀十分之七。總的說來,〈列傳〉部分主要由宋祁負責編寫,〈志〉和〈表〉分別由范鎮、呂夏卿負責編寫。

最後在歐陽修主持下完成。〈本紀〉10卷和〈贊〉〈志〉〈表〉的「序」以及《選舉志》《儀衛志》等都出自歐陽修之手。因為〈列傳〉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歐陽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編寫,出於謙遜。

同時歐陽修認為宋祁是前輩,所以他沒有對宋祁所寫的列傳部分從全書整體的角度作統一工作,因而《新唐書》存在著記事矛盾、風格體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書》署「歐陽修、宋祁撰」。其為二十四史之一。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

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

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⑵ 描述腐敗由小到大含漸微的文言文

防微杜漸 指在壞思想、壞事或錯誤剛冒頭時,就加以防止、杜絕,不讓其發展下去回.
本作「杜漸防萌」 出自①晉答·韋謏《啟諫冉閔》:「清誅屏降胡,以單於之號以防微杜漸.」 《後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凶妖消滅,害除福湊矣.」②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凶妖消滅,害除福湊矣.」意為:「如果皇帝執掌朝政,防微杜漸,則國家的禍害就可以消除,人民就得以幸福安康.」

⑶ 文言文 《韓褒傳》 翻譯

韓褒,字弘業,潁川潁人。韓褒從小有大志,喜好學習而不拘泥於章句之學。他的老師感到奇怪就問他,他回答說:「章節句讀的學問,常常聽取您的教導,至於研究比較道理的異同,請(允許)我依從我個人的喜好。」老師因此感到他奇特。到長大以後,廣泛地涉獵經史,個性深沉,謀略遠大。當時周文帝做刺史,一向聽說韓褒的名聲,以客禮相待。到賀拔岳被侯莫陳悅所害。各位將領派人迎請周文。周文拿(是)去(是)留的計策問韓褒,韓褒說:「這是上天賜給的,還能遲疑嗎!」周文採納了他的計策。大統初年,調任行台左丞。
出京外任為北雍州刺史。雍州北面環繞著山,常常有盜賊。韓褒暗地裡查訪.都是豪門大族所為,卻假裝不知道這件事(賓語前置)。對他們多加禮遇,對他們說:「我是讀書人出身,怎麼懂查究盜賊的事情?仰仗各位與我共同分擔憂愁。」於是把那些是鄉里禍患的凶暴狡猾的年輕人(定語後置)都召集起來。讓他們負責照管,劃分地界,有盜掠的事情發生而不能抓獲的,以故意放縱論處。於是那些被任命的人沒有不驚惶恐懼的,都自首認罪說:「以前發生的偷盜劫掠的事情,都是我們做的。」所有同夥.都列出他們的姓名,有的逃亡隱藏起來的,也說出他們藏身的地方。韓褒於是把寫有盜賊名字的簿子收起來。在州門口出文告說:「自己知道自己做盜賊的人,可以趕快來自首,就免除他的罪。過了這個月不自首的,(一旦捉拿到了)要暴屍示眾,沒收財產,妻子兒女歸官,用來賞給先前來自首的人。」十來天之間,所有盜賊都來自首了。韓褒取來寫有盜賊名字的簿子核對,完全沒有差錯,一並寬宥了他們的罪行,允許他們改過自新,從此盜賊不敢作亂。入京做給事黃門侍郎,調任侍中。
累官調任汾州刺史。在此之前,齊國軍隊多次入侵,百姓不能正常耕作,先前的刺史,沒有人能防禦抵擋。韓褒到任以後,恰好敵寇來犯,於是不告知屬縣。百姓既然沒有防備,因此多被搶掠。齊國人很高興沒被發覺,認為汾州先前沒有集中軍隊,現在回去一定不會被追擊,因此(防備)更加鬆懈,不築營壘。韓褒已在此前率領精銳的部隊,埋伏在北山中,分別占據險要的地方.在他們回去的路上堵截。乘著他們的士兵懈怠,放出伏兵攻擊他們,把他們的士兵都俘虜了。按照舊例.俘獲活口的,一並送到京師,韓褒趁機上奏道:「所俘獲的敵人的士兵,不值得以多為能,俘虜他們而羞辱他們,只是增加他們內心的憤怒罷了。請允許全部放還,用恩德回報仇怨。」皇上下詔書答應了。從此搶掠的事情很少發生。
韓褒先後為三代皇帝做事,以忠厚而知名。武帝非常敬重他,常常用對待老師的禮節對待他.每次入朝覲見,一定先下詔讓他坐下。才開始談論政事。

⑷ 大量文言文翻譯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

孔子說:「默默地牢回記知識,勤奮學習不答厭煩,教誨別人不厭倦。對我來說,除了這些還有什麼呢?」

【讀解】

一個孜孜不倦的讀書人,一個勤勤懇懇的教育者。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早已成為人們所熟知的名言。不過,真正能做到的,就沒有多少人了。
據《孟子·公孫丑上》記載,子貢曾經問孔子說:「老師您稱得上是聖人了嗎?」孔子回答說:「聖人可稱不上。我不過是學不厭而教不倦罷了。」子貢說:「學不厭是智,教不倦是仁。智仁兼備.老師您的確是聖人了啊!」
可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確不是我們一般人容易做到的、智仁兼備的聖人畢竟是鳳毛麟角,千百年難遇一個的啊!

⑸ 求幾篇文言文的譯文

逍遙游:http://ke..com/view/27478.htm#4
前赤壁賦:http://ke..com/view/30680.htm
琵琶行:http://ke..com/view/33438.htm
衛風氓:http://ke..com/view/1072168.htm
離騷:http://ke..com/view/30575.htm
蜀道難:http://ke..com/view/155370.htm
其實有很多的的顧問翻譯都可以去網路查,很方便的。

⑹ 有關於古文的翻譯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譯文

孔融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名氣很大,做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已經通報上去,一起坐下來。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孔融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親戚關系。」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聽後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感到非常不安

《三人言而成虎》譯文: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題畫》譯文
碧綠的水,殷紅的山,映襯著老夫的拐杖,
夕陽落下,在小橋的西邊。
老夫低吟著,不經意地驚起了溪鳥,
它們飛入亂雲的深處啼嗚著。

《塞翁失馬》
靠近邊塞的地方,住著一位老翁。老翁精通術數,善於算卜過去未來。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馬,無緣無故(大概是雌馬發情罷)掙脫羈絆,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鄰居都來安慰他,他心中有數,平靜地說:「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幾個月後,那匹丟失的馬突然又跑回家來了,還領著一匹胡人的駿馬一起回來。鄰居們得知,都前來向他家表示祝賀。老翁無動於衷,坦然道:「這樣的事,難道不是禍嗎?」老翁家畜養了許多良馬,他的兒子生性好武,喜歡騎術。有一天,他兒子騎著烈馬到野外練習騎射,烈馬脫韁,把他兒子重重地甩了個仰面朝天,摔斷了大腿,成了終身殘疾。鄰居們聽說後,紛紛前來慰問。老翁不動聲色,淡然道:「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又過了一年,胡人侵犯邊境,大舉入塞。四鄉八鄰的精壯男子都被徵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參戰,死傷不可勝計。靠近邊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戰爭中喪生。惟獨老翁的兒子因跛腳殘疾,沒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殘年餘生。所以福可以轉化為禍,禍也可變化成福。這種變化深不可測,誰也難以預料。

《讀孟嘗君傳》
世人都稱許孟嘗君能夠贏得士人,士人因為這緣故而歸順他,(孟嘗君)最終依賴這些士人的力量,而從虎豹般的秦國脫身。哎!孟嘗君只是雞鳴狗盜之輩的頭子罷了,哪裡足以說他贏得了士人?如果不是這樣,依仗齊國的強大,得到一個(真正)的士人,應當能夠稱霸天下而制服秦國,哪裡還要藉助這些雞鳴狗盜之輩的力量呢?雞鳴狗盜之輩出於他的門下,這正是(真正的)士人不到他門下的原因啊!

《紀昌學射》
甘蠅是古代擅長射箭的人。拉上滿弓還未發射,鳥獸便都趴下了。有個弟子飛衛,向甘蠅學習射箭,(技藝)又超過其師傅。紀昌,又向飛衛學習射箭。
飛衛說:「你先學不眨眼睛,然後才能談及射箭。」
紀昌回到家,仰卧在妻子的織布機下,眼睛注視著梭子(練習不眨眼睛)。二年後,即使用錐尖刺(紀昌的)眼皮,他也不會眨眼。(他把這件事)告訴飛衛,飛衛說:「功夫還不到家,還要學會看東西才可以——把小的看大,把微小的看出顯著,然後再來告訴我。」
紀昌用氂牛毛系著虱子懸掛在窗戶上,從南面來練習看。十天過後,(虱子在紀昌眼中)漸漸變大;三年之後,感覺像車輪般大了。看周圍其餘東西,都像山丘般大。於是就用燕國牛角裝飾的弓,北方蓬桿造成的箭,射向虱子,正穿透虱子中心,而拴虱子的毛卻沒斷。(把這件事)告訴飛衛。飛衛高興地跳高拍胸說:「你掌握技巧了。」

⑺ 文言文:晉書·苟晞傳譯文

苟晞,字道將,河內山陽人。(苟晞)初為司隸部從事,獲得了司隸校尉石鑒的器重。後東海王司馬越任侍中,召其為通事令史,累遷陽平太守。公元301年,齊王司馬冏輔政,領大司馬,苟晞被委任為軍事,拜尚書右丞,後轉為左丞。此時他的職責相當於御史,專門監察眾官吏的廉潔與否,以至於底層官員對其十分忌憚。公元303年,司馬冏被長沙王司馬乂擊敗,作為齊王一黨的苟晞受到牽連,官職被免;但他很快「棄暗投明」,被司馬乂起用為從事中郎。沒過多久,司馬乂也倒台了,成都王司馬穎掌控大權,並逼迫晉惠帝封其為皇太弟。公元304年,東海王司馬越檄召四方,挾晉惠帝征討司馬穎,苟晞又被老東家授為北軍中候。
雙方的交戰沒有持續多久,司馬越很快落敗,但司馬穎也沒有保住鄴城,他被王浚、司馬騰等聯手擊潰,只能帶著晉惠帝返回洛陽。彼時洛陽城被河間王司馬顒的部將張方控制,苟晞見勢不妙,機警地投向范陽王司馬虓。同屬司馬越一黨的司馬虓很是厚待苟晞,封其為兗州刺史。公元305年,由於司馬穎被廢除皇太弟身份,其舊將公師籓在河北之地起兵,牧民首領汲桑與石勒率領數百騎響應,叛軍一路攻陷郡縣,逼近鄴城。司馬虓聞訊,立刻派遣苟晞和廣平太守丁紹領軍救援。公元306年,公師籓欲從白馬縣渡過黃河,苟晞趁機突襲,將其斬於亂軍之中。自此,苟晞一戰成名,河北群盜為之震顫。
同年,司馬虓病逝;不久後,晉惠帝也中毒身亡,皇太弟司馬熾繼位,史稱「晉懷帝」。公元307年,汲桑聚眾劫掠郡縣,攻下鄴城,自稱大將軍,聲言為司馬穎報仇。時任太傅的司馬越大懼,使苟晞和將軍王贊征討。
汲桑聞苟晞前來,大驚失色,以石勒為前驅迎戰。石勒與苟晞相持於平原、陽平間,數月之內,大小三十餘戰,互有勝負。這時,司馬越率軍屯於官渡,為苟晞聲援。汲桑畏懼,愈加不敢出戰,在城外設柵以自守。苟晞見僵持不下,遂頓軍休士,遣單騎到汲桑營外陳述禍福。叛軍軍心大亂,連夜棄柵遁走,逃回城中。苟晞趁勢追擊,連陷九壘,奪回鄴城。接著,苟晞討呂朗、劉根等賊,屢破強敵,威名震於河北,時人將其比作韓信、白起。
司馬越還都後,封苟晞為撫軍將軍、假節、都督青、兗諸軍事、東平郡侯。此時的苟道將,足以作「設使天下無有我,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的感嘆。
從一介寒門子弟,到一方封疆大吏,苟晞用他的華麗轉身告別過去,而從《晉書》上的一些記載,我們也可以看到當時的苟晞還沒有喪失掉往日警醒。「晞練於官事,文簿盈積,斷決如流,人不敢欺。」苟晞的姨母前來投靠,他奉養甚厚,而這位窮親戚為兒子求官,苟晞不欲答應,說道:「吾不以王法貸人,將無後悔邪!」意思是:他若犯法,我不會姑息。姨母不以為然,還是懇求苟晞,苟晞遂任命其為督護。後來他果然違法,苟晞依律判其斬刑。姨母叩頭哀嚎,苟晞不聽。當表弟被處斬之後,苟晞身穿素服,痛哭道:「殺卿者,兗州刺史;哭弟者,苟道將也!」
盡管苟晞在兗州的政績還算不錯,但他擔憂朝廷的動亂會禍及自身。於是乎,苟晞四處結交朝中權貴,每得珍寶時鮮,即送往京師。兗州離洛陽有五百里,他就尋來千里牛運送,朝發夕至,耗費頗大。
時司馬越主政朝廷,他和苟晞的關系素來親善,甚至結為異性兄弟。不過其幕僚潘滔勸諫道:「兗州沖要,魏武以之創業。苟晞有大志,非純臣也,久令處之,則患生心腹矣。若遷於青州,厚其名號,晞必悅。公自牧兗州,經緯諸夏,籓衛本朝,此所謂為之於未亂者也。」司馬越被其說動,遂自領兗州牧,改遷苟晞為青州刺史;接著厚加安撫,加封苟晞為征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假節、都督青州諸軍事、封東平郡公。此事過後,苟晞和司馬越嫌隙漸起,昔日的主從變得疏離。
苟晞察覺司馬越不再信任自己,遂在青州招攬人才,廣置親信,以嚴苛立威,日行斬戮,流血成川,人不堪命,青州百姓稱其為「屠伯」。後苟晞出兵征討魏植,其弟苟純代領青川,刑殺之酷更甚於苟晞,百姓叫苦道:「小苟酷於大苟。」
其實關於這個惡名,我覺得有些爭議。如果苟晞的嚴刑只針對世家豪族,且多為秉公執法,那麼對於民生是有利無弊的;而由於士族掌握話語權,是以「屠伯」之名很可能屬於惡意詆毀。當然,這一點屬於猜測。從史料記載來看,苟晞的嚴刑是針對所有人,這樣問題就來了:亂世行重法,說起來沒錯,但要考慮到實際情況。西晉末年民不聊生,百姓需要的是安撫寬政,苟晞的政策對貧寒百姓真的好么?假使「屠伯」是百姓的心聲,那麼苟晞此後的敗亡也就不足為奇了。
公元311年,由於潘滔及尚書劉望等人的不斷誣陷,司馬越對苟晞的猜忌日深,而苟晞也按耐不住怒火,上表請誅殺潘滔等人,又請司馬越遣從事中郎劉洽為軍司,司馬越一概拒絕。於是苟晞對外宣稱:「司馬元超為宰相不平,使天下淆亂,苟道將豈可以不義使之?韓信不忍衣食之惠,死於婦人之手。今將誅國賊,尊王室,桓文豈遠哉!」乃傳檄諸州,陳述司馬越的罪行。
晉懷帝一直忌恨司馬越的專權,見此良機,密賜手詔於苟晞,望其撥亂反正。司馬越發覺苟晞和晉帝數有文書往來,遂派遣部下監視,結果捕獲苟晞的使者和詔書。司馬越大怒,下詔問罪苟晞,出兵征討青州;可未及交鋒,司馬越便憂憤成疾,病逝軍中。
司馬越死後,晉懷帝加封苟晞為大將軍、大都督,督青、徐、兗、豫、荊、揚六州諸軍事。苟晞認為洛陽飢荒日甚,賊寇交至,是以上表請遷都。晉懷帝本欲從之,但朝臣爭議不下,多為貪戀家產,不願出行。沒過多久,劉淵率軍攻陷洛陽,晉懷帝及百宮被俘,太子司馬詮被殺。豫章王司馬端出逃至苟晞處,百官尊司馬端為皇太子,苟晞自領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自此把持朝政,志得意盈。
此時的苟晞,大抵是忘卻了那份警醒。他養奴婢近千人,侍妾數十人,終日累夜不出戶庭,真是羨煞旁人;又刑政苛虐,致使人心惶惶。遼西太守閻亨數次勸諫,苟晞不聽,怒而殺之。其帳下從事中郎明預在家養病,聽聞此訊,遂抱病進言道:「皇室當危難之機,明公親稟廟算,將為國家除暴。閻亨美士,奈何無罪一旦殺之!」苟晞怒斥道:「我自殺閻亨,何關人事,而舉病來罵我!」左右見苟晞欲殺明預,皆為之戰栗,明預自知難免,仍勸道:「明公以禮待我,我亦以禮盡忠。今明公痛恨我,正如其他人痛恨明公!昔堯舜之在上也,以和理而興;桀紂之在上也,以惡逆而滅。天子且猶如此,況人臣乎!願明公且置其怒而思預之言。」苟晞聽罷,面有慚色,繞過明預一命;但他依舊不知悔改,由此人心漸離,不再為其所用,加上疾疫飢饉,部下溫畿、傅宣紛紛叛離。
不久後,石勒率眾來攻,先破陽夏,擒獲王贊;又襲取蒙城,俘虜司馬端及苟晞諸臣。石勒欲招降苟晞,苟晞先是不從;石勒就用鎖鏈勒住苟晞的脖子,苟晞懼而屈服,石勒遂委其為左司馬。一個多月後,苟晞和王贊密謀反叛石勒,為石勒察覺後誅殺。

⑻ 描述腐敗由小到大含漸微的文言文,什麼漸,什麼微

防微杜漸 指在壞思想、壞事或錯誤剛冒頭時,就加以防止、杜絕,不讓其發展內下去.
本作「杜漸防萌」容 出自①晉·韋謏《啟諫冉閔》:「清誅屏降胡,以單於之號以防微杜漸.」 《後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凶妖消滅,害除福湊矣.」②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凶妖消滅,害除福湊矣.」意為:「如果皇帝執掌朝政,防微杜漸,則國家的禍害就可以消除,人民就得以幸福安康.」

熱點內容
鄧矮的歷史 發布:2025-05-14 15:03:50 瀏覽:621
中小學師德總結 發布:2025-05-14 14:47:39 瀏覽:720
初中教學進度 發布:2025-05-14 13:33:36 瀏覽:758
新產業化學發光儀 發布:2025-05-14 13:22:51 瀏覽:775
帶班主任的老師 發布:2025-05-14 13:20:39 瀏覽:240
氧化鋁化學 發布:2025-05-14 13:03:56 瀏覽:339
綠色化學與環境保護論文 發布:2025-05-14 12:54:28 瀏覽:435
牛津高二英語 發布:2025-05-14 12:18:39 瀏覽:888
2014溫州師德培訓心得 發布:2025-05-14 11:26:56 瀏覽:663
彩虹6號多少錢 發布:2025-05-14 10:03:47 瀏覽: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