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張載文言文

張載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1 20:37:40

『壹』 文言文

★陶淵明《桃花源記》賞析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幾百走,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香草鮮艷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裡面好像有光亮。漁人就丟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走,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裡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於是很驚奇,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裡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寫出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從這里出去過,於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這漁人一件件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原來的路。
南陽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後來就沒有探訪的人了。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標志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又是一位創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註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並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劉禹錫《陋室銘》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能降福顯靈。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階前鋪上綠毯,芳草把簾內映得碧青。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的沒有淺薄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孔子說:(雖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裡面)有什麼簡陋的呢?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生於嘉興(今屬浙江)。貞元九年(793)中進士,登博學宏詞科。翌年舉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永貞元年(805),因輔助王叔文進行政治革新,先貶連州刺史,加貶朗州司馬。後回京,又貶連州刺史。歷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陽任職。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後出蘇州、汝州、同州刺史。開成元年(836),改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會昌元年(841),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臨終前撰《子劉子自傳》。

★ 愛蓮說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 [譯文]:水上地上各種草和木的花,可愛的是很多的。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裡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裡,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愛菊花的人,從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過。愛蓮花的人,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麼人呢?至於愛牡丹的人,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 作者簡介:

周敦頤,字茂淑。他生前官位不高,學術地位也不顯赫。他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參軍時,通判程太中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到他身邊就學,後來二程成名,他們的老師周敦頤的學識才被人們所認識。到了南宋,經朱熹的推崇,周的學術地位更高,被人稱為程朱理學的開山祖。中國哲學史上的宋代「濂(湖南周敦頤)、洛(洛陽張載)、關(關中程顥、程頤)、閩(福建朱熹)四大學派」,就是以周敦頤為首。
他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道州營道地方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
由於大量廣泛地閱讀,周敦頤接觸到許多不同種類的思想。從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一直到漢代才傳入中國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獵,這為他而後精研中國古代奇書《易經》創立先天宇宙論思想奠定了基礎。
十五歲時,他和母親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鄭向,他是當時宏仁宗朝中的龍圖閣大學士。這位舅父對周敦頤母子十分眷顧。
在周敦頤二十歲時,舅父向皇帝保奏,為他謀到了一個監主薄的職位。
周敦頤在任職期間盡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頤開始研究《周易》,後來終於寫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極回•易說》。它提出了一個宇宙生成論的體系。
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宋明理學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學以孔孟之道的儒學為主幹,還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華,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哲學思想。
周敦頤就是北宋理學的創始人。《宋元公案》中對於周敦頤的地位有這樣的論述:孔孟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復橫渠清大儒輩出,聖學大昌。
這里所稱的元公,就是周敦頤,元公原是他的謚號。這段話明確肯定了周敦頤作為北宋理學開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遊山玩水,彈琴吟詩。
他的學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隨他學習。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程頤、程灝兩兄弟。
程頤在後來回憶說,他年少時就是因為聽周敦頤講道,因而厭倦了科舉仕途。立志要學習和探索儒家的如何為聖王的道。
周敦頤死後,隨著程頤、程瀕對他的哲學的繼承和發展,他的名聲也逐漸顯揚。南宋時許地方開始建立周敦頤的祠堂,人們甚至把他推崇到與孔孟相當的地位,認為他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帝王們也因而將他尊為人倫師表。
而周敦頤生前的確也以他的實際行動,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風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敬仰。
★《核舟記》魏學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明朝有個特別手巧的人名叫王叔遠,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不順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王叔遠曾經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來刻的是蘇東坡坐船游覽赤壁。N
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大約兩粒黍子左右。中間高起並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並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魯直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魯直一起看一幅書畫橫幅。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橫幅的右端,用左手輕按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末端,右手指著書畫橫幅,好像在說什麼話。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個膝蓋,各自隱蔽在書畫橫幅下面的衣褶裡面。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露出兩乳,抬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關聯。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並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8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的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肢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6B[>l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的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肢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隻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篆文圖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vF4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窗戶八扇;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刻有船槳,刻有爐子;刻有茶壺,刻有書畫橫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桃核中又長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魏學洢(約1569-約1625),字子敬,明朝嘉善縣,是當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長子。魏學洢在七歲時就能做詩,生性孝順。曾經有一次不小心摔下橋,斷了腳,也不敢大聲喊痛,唯恐父母擔心受怕。年少時,曾和父親魏大中一起到帷蕭寺苦讀,生活清苦,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誦。成年之後,以擅長寫文章聞名於鄉里之間,而他所做的賦更是精妙,頗受大家的欣賞。甚至雲間有一個叫陳繼儒的人,和他訂下了忘年之交。他在三十歲那年又造《百官圖》,污衊清廉的官員,甚至再唆使同黨刑科給事中傅櫆劾汪文言、左光斗及魏大中,給這三人冠上莫需有的罪名,說他們「招權納賄」,更說左、魏兩人「丑心險,色取行違,自命為血性男子,實為匪類」。魏忠賢更矯旨責怪:「魏大中互訐未悛,不得赴新任」玩弄言官於股掌之中。
楊漣等人彈劾魏忠賢,不僅使其原形畢露,也使依附其下的干兒義孫們大為恐慌,魏了希恩邀寵,於是天啟五年三、四月間,眾人籌謀獻策,倡興大獄。誣陷楊漣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賄賂,判定楊漣左光斗各坐贓二萬,魏大中三千。魏大中被捕之時,鄉人號送者近萬人。
魏大中被捕之時,魏學洢泣血號呼,想隨牢車北上。他不聽從父親勸阻,改換姓名、容貌,秘密地在後跟隨緹騎,沿途打聽父親的起居。抵達北京後,白天藏匿在客店之中,晝伏夜出,四齣求救,但父執輩之人有的拒不相見,有的則對他仰天長嘆,相對而泣,無可奈何而已。魏學洢雖然也想上書以己代父,但未能如願。
魏忠賢又矯旨下令,對六人「嚴刑追贓比較,五日一回奏」,於是獄卒鞭笞拷掠,棍棒交加,臀血流離,骨肉俱腐。魏大中被誣接受熊廷弼等人賄賂,亦為欲加之罪。最後竟被誣陷坐贓而死。死之時溽暑殷雷,相驗領埋之旨,遲遲不下,過了六、七天才差官發屍,和楊漣、左光斗等三人屍體由牢穴中拖出,骸脹而黑,肌生蛆蚋,潰爛零落,幾難以辨認,那年魏大中五十一歲。魏學洢領了父親的屍體,匍匐扶襯歸鄉,日夜伏草啼號。魏大中雖死,但追贓的行動並未停止,因此魏學洢被下浙江監獄。魏學洢在家庭遭此大變,對當時政治的黑暗痛心疾首,因此也視死如歸。果真在這同一年,魏學洢也因病而死,死時才三十歲。崇禎初,魏忠賢失勢。魏學洢之弟魏學濂瀝血上書,陳述父受冤獄,兄死孝之慘狀。又上書彈劾阮大鉞等人交通逆閹,罪大惡極。不久,魏大中被追謚為忠節,魏學洢也被下詔旌表為孝子。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原文、譯文)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其成書年代及作者歷來說法不一。

據《漢書•藝文志》說是七十子後學者所記的,由漢人戴聖傳述,故又稱《小戴禮記》,

以區別於戴德所傳的《大戴禮記》。《禮記》也是一篇重要的仁義道德教科書,其第一

篇就開宗明義,指出:「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

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

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成不庄。」這就是儒家重視禮的主要

原因。

《禮記》共20卷49篇,全書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時代的社會史料。

『貳』 《張子野墓誌銘》文言文全篇翻譯

原文:
子野為人,外雖愉怡,中自刻苦;遇人渾渾,不見圭角,而志守端直,臨事敢決。平居酒半,脫帽垂頭,童然禿且白矣。予固已悲其早衰,而遂止於此,豈其中亦有不自得者耶?子野諱先,其上世博州高堂人,自曾祖已來,家京師而葬開封,今為開封人也。銘曰:嗟夫子野,質厚材良。孰屯其亨?孰短其長?豈其中有不自得,而外物有以戕?開封之原,新里之鄉,三世於此,其歸其藏。
歐陽修《張子野墓誌銘》(歐陽修集 卷二十七 居士集卷二十七)
譯文:
張子野這個人,外表雖然外表雖然快樂愉悅,但內心刻苦進取;待人渾厚純朴,為人低調,才幹不外露,而且堅守原則和志向,始終不渝。他遇到事情,不亂分寸,果斷處理。平時宴飲間酒至數巡,他脫下帽子,垂下頭發,我突然發現他青春已逝,頭頂半禿,頭發斑白了。我固然遺憾他未老先衰,但也僅此而已,難道他內心有痛苦不能自得其樂嗎?子野的祖上,是博州高堂人,從他曾祖父以來,都在開封安家,死後都安葬在開封,現在算是開封人了。在他的墓誌銘上寫道:子野,向來渾厚純朴。誰阻礙了他的通達嗎?誰削減了他的優勢嗎?難道是他內心本來就不開心?還是因為環境的影響而傷害自己的情緒?生於開封,故歸開封,三代人都安葬於此,也算是一個歸宿了。

『叄』 文言文翻譯:晉·張載《水經·河水注》:「其山惟石,壁立千仞,臨之目眩。求大神幫忙,翻譯成現在通俗語

那座山完全由石頭構成,(臨河的)石壁高高挺拔、彷彿有千仞那麼高。站在石壁上往下看,會感到頭暈目眩。

網路嫌我字數不夠

『肆』 復欲賦三都,會妹芬入宮,移家京,乃詣著作郎張載 這句古文的翻譯

又想作《三都賦》,趕上妹妹左芬(被晉武帝徵召)入宮,把家搬到京師,於是拜訪著作郎張載

原文+翻譯
左思,字太沖,齊國臨淄人也。家世儒學。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學鍾、胡①書及鼓琴,並不成。雍謂友人曰:「思所曉解,不及我少時。」思遂感激勤學,兼善陰陽之術。貌寢,口訥,而辭藻壯麗。不好交遊,惟以閑居為事。
造《齊都賦》,一年乃成。復欲賦三都,會妹芬入宮,移家京師,乃詣著作郎張載,訪岷邛之事。遂構思十年,門庭籓溷②皆著筆紙,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見不博,求為秘書郎。及賦成,時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謝班、張,恐以人廢言。安定皇甫謐有高譽,思造而示之。謐稱善,為其賦序。張載為注《魏都》,劉逵注《吳》《蜀》而序之曰:「觀中古以來為賦者多矣,相如《子虛》擅名於前,班固《兩都》理勝其辭,張衡《二京》文過其意。至若此賦,擬議數家,傅辭會義,抑多精緻,非夫研核者不能練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統其異。世咸貴遠而賤近,莫肯用心於明物。」陳留衛權又為思賦作《略解》…… 自是之後,盛重於時,文多不載。司空張華見而嘆曰:「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有餘,久而更新。」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初,陸機入洛,欲為此賦,聞思作之,撫掌而笑,與弟雲書曰:「此間有傖父③,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瓮耳。」及思賦出,機絕嘆伏,以為不能加也,遂輟筆焉。秘書監賈謐請講《漢書》,謐誅,退居宜春里,專意典籍。及張方縱暴都邑,舉家適冀州。數歲,以疾

左思,字太沖,齊國臨淄人。他家世代傳承儒學。父親左雍起於小吏,憑借才能被提拔為殿中侍御史。左思小時候學習鍾繇、胡昭的書法,並學鼓琴,都沒學成。左雍對朋友說:「左思通曉、理解的東西,比不上我小時候。」左思於是受到感發和激勵,勤奮向學,並且擅長陰陽之術。他相貌醜陋,口齒笨拙,詩文辭采卻壯美華麗。不喜歡與人交遊,只以閑居為事。
作《齊都賦》,用了一年時間才完成。又想作《三都賦》,趕上妹妹左芬(被晉武帝徵召)入宮,把家搬到京師,於是拜訪著作郎張載,訪求四川成都一帶的事情。於是用十年時間構思,門旁庭前,籬邊廁所,都放著筆和紙,偶得一句,立即記錄下來。自己認為見聞不夠廣博,請求(到秘書省)擔任(掌管圖書典籍的)秘書郎之職。等到賦寫成之後,當時人並未給予重視。左思自認為他的賦作比之班固、張衡之作毫不遜色,擔心人們因為看不起他這個人而廢棄他的作品。安定人皇甫謐有很高的聲望,左思前去拜訪他,把自己的作品給他看。皇甫謐大為稱道,並且替他的賦寫了序文。張載為其中的《魏都賦》作了注釋,劉逵為其中的《吳都賦》《蜀都賦》作了注釋,並為之作序說:「觀戰國以來,作賦的人太多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兩都賦》道理勝過文辭,張衡的《二京賦》文采超過立意。至於這篇賦作,比擬諸家,或運用辭藻表現思想,或運用事實闡發意蘊,也頗有情致,不精研細審的人不能詳知這篇賦作中蘊含的深意遠旨,不通曉眾物的人不能統攝這篇賦作中涉及的殊物異聞。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當世之人的創作,沒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實質。」陳留人衛權又為左思此賦作了《略解》……從此以後,《三都賦》被時人稱譽推崇,文章太多,不一一記載。司空張華見到此賦,感嘆說:「左思是班固、張衡之流的人物,(此賦)能使誦讀的人感覺文已盡而意有餘,歷時越久,越有新意。」於是豪門貴族之家爭相傳閱抄寫,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價格大漲。起初,陸機從南方來到洛陽,打算創作《三都賦》,聽說左思正寫此賦,拍手而笑,給弟弟陸雲寫信說:「這里有個粗俗鄙陋的北人,想作《三都賦》,等他寫成了,也只好用那些紙蓋酒壇子罷了。」等到左思的賦作傳出,陸機贊嘆佩服至極,認為不能超越(他),於是停筆不寫了。秘書省長官賈謐請他主講《漢書》,賈謐(在「八王之亂」中)被誅殺後,左思退居宜春里,一門兒心思撲在典籍上。等到張方肆意暴虐,禍害京都洛陽,左思將全家人搬到冀州。幾年後,因病而死。

『伍』 翻譯這句文言文

第一句「為天地立心」。為天地立心: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認為天地本無心,但天地生生不息,生化萬物,是即天地的心意。程明道說:「天地無心,以生物為心。」又說:「天地無心而成化。」因為天地生化萬物,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並非有意生出這樣一個大千世界。所以是「無心」而「成化」。無心而有心(以生物為心),這是人對天地生生之德的親切理會,通過人的理會指點,天地生化萬物的心便顯立了。「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間」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個人和人間社會。張載把社會涵義的「天地」也稱作「天下」。其次,張載並沒有否認「天地之心」的存在。「天地之心」是《周易.復卦》的術語,張載作為著名的易學家認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橫渠易說·上經》)顯然,在天地能夠生成萬物這一意義上,張載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無需人來「立」,否則將不恰當地誇大人的能力。其實,「為天地立心」是指為社會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倫理為核心的精神價值系統。張載在其著作《經學理窟》中,對「立心」的涵義、方法等內容有集中的論述,如果視而不見,對「立心」的理解則易流於臆斷。在張載看來,「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為「天理」能使天下悅且通",從而使「天下」(社會)必然會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價值。(《正蒙·誠明》)依據這些資料來看,"為天地立心"的涵義很清楚,人所立之「心」,其重點不在認識論,而在價值論。歷史文化則是人的創造。人在創造歷史文化的時候,他就為天地「立心」了。
這四句話,簡明地說出了人的特點,人之所以為人,即「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這四句中的那四個 「為」字的主詞,可能是張載本人,也可能是哲學家,也可能是哲學。無論如何,從一般人的觀點看,第一句「為天地立心」很費解。其實,並不費解。宋朝有一個無名詩人,在客店的牆上題了兩句詩:「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這是以孔子為人類的代表。他應當說:「天若不生人,萬古長如夜。」在一個沒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雖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沒有人了解,沒有人賞識,這就是「長如夜」。自從人類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賞識。萬古的月球,好像開了一盞明燈,這就不是「長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況,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產物,歷史文化則是人的創造。人在創造歷史文化的時候,他就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心」,是宇宙「的」(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詞)心。
(2)、第二句是「為生民立命」。命有理命與氣命兩個層面,這兩層的命都不可傷害,不可棄廢,必須有以安立。"。"生民"指民眾,"命"指民眾的命運。這涉及儒家一直關注的"安身立命"問題。史稱,張載"喜論命"。"為生民立命"之"命",主要指人的命運。歷史上長期流行的是命定論,認為人只能聽憑命運的擺布。然而張載卻認為,只要通過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夠在精神價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運從而賦予生命以意義。"立命"二字,在儒家經典中,初見於《孟子》。孟子說:"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盡心上》)儒家所謂"命",是指人在宇宙間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認為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因此,"為生民立命"是說為民眾選擇正確的命運方向,確立生命的意義。儒家聖賢開顯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為了生民。有了這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卻能潛移默化,加上倫常政教的設施,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而得以護持生命,貞定活路,這就是「為生民立命」了。
「立命」二字,在儒家經典中,初見於《孟子》。孟子說:「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盡心上》)儒家所謂「命」,是指人在宇宙間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認為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宗教的人,於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個「主」。信基督教的人遇見不能自決的事,就禱告「上帝」,求他的「主」幫助他決定。祈禱以後,他自己再作決定。即使這個決定還是以前的決定,他也認為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決定。儒家指出,不需要這個「主」。人在宇宙間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個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個人不能控制,那就順其自然,而只做個人所應該做的事。這就是「天壽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達到這樣的高度,宗教對於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實,真能代替宗教的是哲學。
(3)、第三句「為往聖繼絕學」:儒家聖人之學,自兩漢以下,而魏晉,而南北朝,而隋唐,千百年間,一直未能善續先秦儒家的學脈。無論生命之光,或哲學之慧,都開顯不出來。尤其唐末五代之時,華族的文化生命萎縮墮落極矣。直到北宋之初,普天之下竟找不出一個像樣的師表,所謂「學絕道喪」,實未過甚其辭。到理學家出來,才復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之學,內聖成德之教,重新光顯於世。指歷史上的聖人。儒家所謂聖人,其實就是指人格典範和精神領袖。最合於"人之所以為人"的標準的人,儒家稱為"聖人"。聖人之所以為聖,全在於他的最高精神境界。儒家認為,聖人最宜於做社會最高統治者,因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圖認為,在他的理想社會中,最合適的統治者是哲學家,即把哲學與政治實踐結合起來的所謂"哲學王"。儒家也認為,有聖人之德者,才宜於居最高統治者之位,這就是所謂"聖王"。《莊子·天下》認為,最高的學問是"內聖外王之道",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哲學。「絕學」,指中斷了的學術傳統。理學家普遍認為,儒家學統自孟子之後就中絕了,所以要努力恢復。張載繼承「絕學」,卻並非照搬前人,而是力求創新,在他的學說中有不少內容是六經所未載、前聖所未言的。思想的領導權即已從佛教手裡拿回來,孔子的地位自然重新顯立。這一步「為往聖繼絕學」的功績,在人類文化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可惜滿清以來,士人心思卑陋,反而詬詆理學,這誠是學術上昧天良的一大憾事。
我認為當前教育制度是不可能出現所謂「聖人」,學生們成了考試的奴隸,學歷就是一道門檻,我發現「絕學」其實很多都是掌握在一些所謂社會非主流人士手裡,這些人沒有很好途徑可以發揮,最後就這樣沉淪了。據調研,小學生都幾十斤書包,到了五年級很多都是戴眼鏡,很沉重。對於偏才,往往沒有得到社會應有的重視,總是處於很尷尬的地位,在北大「校長推薦制」引發的熱議還未退去之時,日前公布的四川大學2010年自主招生方案又有新的玩法:將對「奇才」、「偏才」、「怪才」進行「校長推薦」。對於分數未上線的「雙特生」們,如果專業能力經測試出類拔萃,將報教育部批准後破格錄取。這些舉措在國內高校中尚屬首例。北大本來也想通過「校長推薦制」吸納一些奇才、偏才、怪才,但這三「才」的標准倉促間很難確定,再加上公眾對校長推薦的公平性和純潔性充滿疑慮,校長們在壓力之下放棄了對奇偏怪才的遴選,而採取了最保險的辦法:以傳統的學業成績為主來設計排名表,又按照這類排名表來確定被推薦的人選,最終脫穎而出的都是應試教育模式下的優秀學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學生本來就對高考穩操勝券,校長的推薦有些多此一舉,並且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我只希望有關部門不要來虛的,北大所指的偏才、怪才,要比人們普遍認為的偏才、怪才整體高出一個檔次。公示被推薦學生絕大部分品學兼優,鮮有"偏才",更無"怪才"。那其實還是換湯不換葯,最後淪為炒作,不談也罷。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的事。對於禽獸,只有現在,沒有過去,也沒有將來,也無所謂「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最合於「人之所以為人」的標準的人,儒家稱為「聖人」。儒家認為,聖人最宜於做社會最高統治者,因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圖認為,在他的理想社會中,最合適的統治者是哲學家,即把哲學與政治實踐結合起來的所謂「哲學王」。儒家也認為,有聖人之德者,才宜於居最高統治者之位,這就是所謂「聖王"。《莊子·天下》認為,最高的學問是「內聖外王之道」,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哲學。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封建統治者利用這個傳統的說法欺騙人民。照他們的解釋,不是聖人最宜於為王,而是為王者必定是聖人。所以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有關統治者的事都稱為「聖」。皇帝的名字稱為「聖諱」,皇帝的命令稱為「聖旨」,甚至於皇帝的身體也稱為「聖躬」。
欺騙終究是欺騙,沒有人信以為真。在中國哲學史中,從孟子起,就把政治分為兩種:一種名為「王」,一種名為「霸」。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中國的歷代王朝都是用武力征服來建立和維持其統治的,這些都是霸。至於以德服人的,則還沒有。宋明以來,道學和反道學的「王霸之辨」,其根本的分歧就在於此。
照我的了解,聖人之所以為聖,全在於他的最高精神境界。中國哲學的傳統認為最宜於為王的人是聖人,因為有聖人之德的人是大公無私的。程顥說:「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答橫渠張子厚先生書》,《程氏文集》卷二)大公無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聖人才最宜於為王。這就是「內聖外王」之道的真正意義。
(4)第四句「為萬世開太平」:儒家以「內聖為本質,以外王表功能」。功能之大者,便是開出太平盛世。而且不只是一時,而是為千年萬世開太平。「太平」二字與「太和」一樣,乃是儒家學術中最淵懿庄穆的觀念。不過,儒家雖然具有開萬世太平的宏願,也能在「道」的層次上講論天下為公的仁政王道,但在體制上則只成就了「治道」,而未能開出「政道」。如今民主政治的體制,卻正是政治層面上的太平軌道,再加上科學,就更可滿足「開物成務」、「利用厚生」的要求。以民主科學配合儒家的禮樂教化以及「太平、太和」的理念,的確將可為人類世界開創無疆的休美。中國哲學的傳統認為最宜於為王的人是聖人,因為有聖人之德的人是大公無私的。程顥說:「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答橫渠張子厚先生書》,《程氏文集》卷二)大公無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聖人才最宜於為王。這就是"內聖外王"之道的真正意義。張載不局限於當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遠的視野展望"萬世"的"太平"基業問題,這是他的不同凡響之處,從中看出超於常人的抱負。

『陸』 你們誰有張載的《學大原下》古文翻譯,我們要寫論文,下周就要交了︶︿︶,幫幫我吧,朋友們

同學,你把模板發給我看看。。

『柒』 古有北宋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今有中華兒女為國富強,不懈前行。用文言文怎麼

這不是差不多了嗎?文言文講究的是精簡干練,這句話已經很精簡了,因為為生民立命那些本來就是人家已經說過的話直接引用就是沒必要去更改

『捌』 張載的《女戒》,懂古文的幫忙翻成白話。

人物似乎是情感詞。卓定律似乎小字,小字沒有確定啊。

『玖』 文言文翻譯: 晉·張載《劍閣銘》:「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日劍閣,壁立千仞。」 求大神幫忙,翻譯成

劍閣銘

朝代:魏晉

作者:張載

原文:

岩岩梁山,積石峨峨。遠屬荊衡,近綴岷嶓。南通邛僰,北達褒斜。狹過彭碣,高逾嵩華。

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曰劍閣,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世濁則逆,道清斯順。閉由往漢,開自有晉。

秦得百二,並吞諸侯。齊得十二,田生獻籌。矧茲狹隘,土之外區。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見屈吳起。興實在德,險亦難恃。洞庭孟門,二國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憑阻作昏,鮮不敗績。公孫既滅,劉氏銜璧。覆車之軌,無或重跡。勒銘山阿,敢告梁益。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那遠遠的梁山,堆積著高高的石塊。向遠處可以連接到荊山、衡山,近處綴連著岷山、嶓冢山。向南可以通到邛僰之地,向北可以達到褒斜道。(這個地方)比彭門都狹窄,比嵩山、華山都要高。
這就是蜀地的門戶啊,堅固又作為此地的主山。這個地方就叫做劍閣,懸崖有千仞之高。地形已險到了極端,道路也高峻到了極端。天下混亂它就叛逆,天下太平它就歸順。(它)從已經過去了的漢朝開始關閉,到了晉朝才重新開放。
秦朝得到了120座雄關,得以兼並諸侯;齊國得到了12座雄關,田生才得以獻出籌略。況且這種關口,是國土的邊緣。一個人在此防守,千萬人馬都躊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親信可千萬不能派他堅守此地!
當年魏武侯泛舟游於西河,贊嘆河山險固而喜形於色,被吳起批評。國家的興盛實際上在於德行,(無德的話,)險地也難穩據。那據有洞庭的楚國和據有孟門的晉國,早已沒有後人祭祀。從古至今,上天的規律是不會改變的。憑著險阻昏庸地統治,很少有不敗的。公孫述已經被滅,劉家也已投降。這些已傾覆的車子的軌跡,是不可以再行走的。(我今天)把這篇銘刻在這山凹處,就是為了告誡四川的老百姓的。
注釋
(1)岩岩:高聳的樣子。梁山:指梁州(治今陝西漢中)境內的山。
(2)峨峨:高高的樣子。
(3)屬(zhǔ):連接。荊衡:指荊山(位於今湖北省南漳縣境)與衡山(位於今湖南省衡陽市境),代指兩湖地區。
(4)岷嶓:指岷山(位於今四川省西北部)與嶓冢山(位於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肅省禮縣之間)
(5)邛僰:邛,古國名,位於今四川省邛崍市一帶;僰,本為西南少數民族名,後引為地名,大致位於今四川省宜賓市一帶。
(6)褒斜:指褒斜道,位於今陝西省秦嶺山區,南起褒谷口(今陝西省褒城縣附近),北至斜谷口(今陝西省眉縣斜峪關口)。
(7)彭碣:據劉淵林《蜀都賦注》:岷山都安縣有兩山相對立,如闕,號曰彭門。約位於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一帶。
(8)嵩華:指嵩山(位於今河南省登封市境)與華山(位於今陝西省華陰縣境)。
(9)固:堅固的地方。鎮:一方主山。
(10)仞:長度單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11)有:用作朝代名前,無實意。
(12)田生:疑為《史記》載田生。
(13)矧:況且。狹隘:狹窄的地方,多指山口。
(14)土:國土。外區:邊緣地帶。
(15)荷:拿著。戟:古代兵器。趑趄:躊躇不前的樣子。
(16)匪:同「非」,不是。
(17)武侯:指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擊。戰國初期魏國國君與中原霸主。魏文侯之子,前395年—前370年在位。他是三家分晉後魏國的第二代國君,在位期間將魏國的百年霸業再一次推向高峰。他和吳起在黃河中游有過著名的「河山之險不足保」的談話。
(18)吳起:是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軍事改革家。漢族,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一說曹縣東北)人。後世把他和孫武連稱「孫吳」,著有《吳子》,《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
(19)洞庭:湖名,位於今湖南省北部,此處代指楚國。孟門:位於今山西省柳林縣,代指晉國。
(20)阻:險阻。昏:昏暗的統治。
(21)公孫:指公孫述。公孫述(?-36) ,字子陽,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縣)人。西漢末,以父官蔭郎,補清水縣長(在今甘肅省境內)。述熟練吏事,治下奸盜絕跡,由是聞名。王莽篡漢,述受任為江卒正(即蜀郡太守)。王莽末年,天下紛擾,群雄競起,述遂自稱輔漢將軍兼領益州牧。是時公孫述僭號於蜀,時人竊言王莽稱黃,述欲繼之,故稱白,自稱「白帝」。
(22)劉氏:指蜀漢政權。銜璧:指諸侯投降。
(23)勒:刻。山阿:山坳處。
(24)梁益:梁,指梁州,三國時置,治今陝西省漢中市。益,指益州,西漢置,治今四川省成都市。此處指代四川地區。

熱點內容
陸房中學 發布:2025-05-10 22:10:05 瀏覽:982
湖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發布:2025-05-10 21:23:02 瀏覽:29
水晶缽教學 發布:2025-05-10 20:40:56 瀏覽:433
教師長工資 發布:2025-05-10 18:56:59 瀏覽:826
老師塗指甲違規嗎 發布:2025-05-10 18:35:17 瀏覽:445
我對班主任的印象 發布:2025-05-10 10:17:45 瀏覽:769
2015安徽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0 09:22:58 瀏覽:447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