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宿美術
Ⅰ 我是名藝術生,想知道自己的五行,參考一下起個藝名
先排八字,己巳,丁卯,丁亥,己酉
再看八字中含的五行
己:陰土 巳:丙火,庚金,戊土
丁:陰火 卯:乙木
丁:陰火 亥:壬水,甲木
己:陰土 酉:辛金
主命:為火
副命:大林木 木生火 將來婚姻是吉配。
用神:丁亥
如是男命,性格偏陰,好靜,適合於搞藝術,但必須遇大火,方能使大林木點燃。如生南方則身體黃瘦,若生西北方,則身體強壯。
如是女命,天生麗質,富有藝術氣質。最好到西北方發展。
看十用神
己(食神)巳(劫財,正財,傷官)
丁 (比肩)卯(偏印)
丁 (日元) 亥(正官,正印)
己(食神) 酉(偏財)
丁火喜甲木,壬水。此命日主正好占甲木、壬水。主此人中年運好,能逢凶化吉。日柱管人自身的中青年,日柱坐旺地,主一生至少20-25年順利,如遇旺年,則能大發。比如甲午,甲寅年等。
從用神上看,如是女命,命中必生男孩。如是男命命中註定與其父緣份淺。不管男女命,都應行西北方。不管男女,中年運都很好,而20歲之前,運勢不佳,中年如果能把握好的話,都有官運。
再看神煞
年柱帶驛馬,月柱帶驛馬,日柱還帶驛馬,此命註定一生奔波勞苦,註定遠離父母,出外發展。月柱帶華蓋,註定此命12-24歲與藝術有緣,不是畫畫,就是音樂,時柱帶文昌,表明此命能寫一手好文章。
如果是女命,一生大半時間居無定所。如果是男命,一生大半時間奔波忙碌。不管男命女命,都走老年運。老來將有一筆外財發。
再看生旺
年柱:帝王
月柱:病
日柱:胎
時柱:長生
此命年輕時處旺地,主家道中興,衣食無憂。
24歲---48歲 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很辛苦,但無起色。從37歲開始,如果遇到木火命之人相助,或許能有收獲,但收獲不大。唯有48歲之後,才開始走運,而且處旺地,將有所獲。
綜合分析:此命天生適合搞藝術,但如果中年運把握不住,一生不會有重大起色。屬中平之命。起藝名最好帶坤字。坤:西北。 男命:坤茗。女命:坤靚。皆可。
關於此命的大運,山人以前給其他人排過,在此不再贅述。
算命最好按以下步驟
1.排八字
2.排大運
3.看刑沖化合
4.看星宿神煞
5.看四柱及日干 (四柱中包含的5行,及月支寄行5行12宮)
6.排十用神
7.看用神(用神一定要選對)
8.看大運,流年
9.看六親、方向。
10.看其他,比如從天干陰陽的多寡分析,父親壽命長短。從地支的有力無力分析母親得幫助多寡。是否讀書命等。
山人認為:人的命由3部分組成。一部分來自於天(父) 八字。一部分來自於地(母) 面相、手相、骨相。還有一部分屬於你個人(你的名字、住宅、職業等)
屬於天的部分:你永遠都不可能改變,屬於地的部分:隨著歲月的流逝,或者說經過你自身的努力,多少會有些改變,但是,總的框架還是不能改變的。就像一個天生斷章手紋的人,永遠都是這種手紋一樣。我們所能改變的就是屬於我們自身的這一部分。但是,這種改變永遠代替不了與生具有的東西。所以說一個好的八字是天生的。就像種麥子,在你播下麥種的那一剎那,就決定了這個麥子的命運。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我們後天的努力,只是在做屬於人的這一部分。但是,成事在天。知命方釋然。孔子活著的時候如喪家之犬,後來他知道這是他的命。所以,他很釋然。他說:30而立,40無惑,50知天命。所以,山人希望事主能順天行事。在此,祝事主一帆風順!
Ⅱ 中國古代的28星宿指的是什麼啊
二十八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璧、回奎、婁、胃、昴、答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
中國古代把全天星宿劃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即北極的紫微垣和附近的太微垣、天市垣。其中,紫微垣象徵人間的帝室,太微垣象徵朝廷,天市垣象徵都市和諸侯。
三垣之外,人們又劃分了二十八宿,並把二十八宿歸納為四象,即東青龍、北玄武、西白虎、南朱雀。
東青龍: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玄武:斗、牛、女、虛、危、室、璧;
西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
Ⅲ 秦漢美術
http://flzx.pcjyw.net/website/sxzx/upload/courseware/%C7%D8%BA%BA%C3%C0%CA%F5123_5.ppt
中國從秦朝建立經西漢,至東漢滅亡這一時期的繪
畫藝術,在戰國繪畫發展的基礎上,隨著封建社會的日
益鞏固和上升,社會經濟趨於繁榮和發展,而展現出新
的面貌,更加重視繪畫的政治功能和倫理教化作用。它
將戰國時期地域不同的繪畫風格融合起來,形成雄厚博
大、昂然向上的總的統一的時代風格。由於社會風俗習
慣的改變,戰國時期在繪畫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從遺存
物看)青銅器、漆器上的裝飾性繪畫,讓位於純繪畫的
宮殿壁畫、地上建築壁畫、墓室壁畫及與此相關的畫像
石、畫像磚等。作為用於喪葬的絲織帛畫繼續流行,漆
器上的繪畫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在對外交流中,
不斷吸收域外藝術的新因素。因此,秦漢繪畫在題材內
容和表現形式及技法方面,均較戰國繪畫有了巨大的豐
富、提高和拓展,呈現出一派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繁榮景
象,為以後繪畫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中
國繪畫史上的第一個發展高潮。
繪畫活動的空前高漲 雖然文獻中早有運用繪畫裝
飾建築的記載,其中也不乏關於戰國壁畫的描述(見戰
國繪畫),但繪畫的廣泛應用於宮室屋宇和墓室,無疑
是在秦漢時期。
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秦每破諸侯,寫放(仿)其
宮室,作之咸陽北坂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
殿屋復道,周閣相屬。(《史記·秦始皇本紀》)」在
這些為了宣揚秦始皇統一大業及其擁有的無上權威,而
建造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內部,繪制有許多壁畫。1979
年在咸陽宮殿遺址殘壁上發現的車馬人物畫像,提供了
關於秦代壁畫的實物憑證。到了漢代,從宮室殿堂到貴
族官僚的府邸、神廟、學堂及豪強地主的宅院,幾乎無
不以繪畫進行裝飾。「富者土木被文錦,貧者常衣牛馬
之衣」,這既是漢代社會生活狀況的如實寫照,也是當
時藻飾彩繪宮室屋宇的社會風習的反映。漢代皇宮中的
壁畫,僅見於記載的就有不少。文帝時未央宮前殿十分
奢華,有「雕文五彩畫」(見應劭《風俗通義》)。武帝
時在甘泉宮內作台室,畫天、地、泰一、諸鬼神。宣帝
時又在麒麟閣牆壁上圖繪功臣像。東漢明帝時,在南宮
雲台四壁上畫中興二十八將像。靈帝時亦曾於鴻都門學
中圖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西漢末年不僅宮殿都繪有
壁畫,貴族府邸內也有不少壁畫。見於記載的有魯恭王
劉余靈光殿內圖畫,有天地、山神、海靈、古代帝王、忠
臣孝子、烈士貞女等形象;廣川王劉去的殿門上也繪有
短衣大絝長劍的荊軻像,以及另一廣川王劉海陽的畫屋
中繪有「男女裸交接」的壁畫等。一般官僚的府舍也都
繪有山神海靈、奇禽異獸之類題材的壁畫。兩漢州郡也
利用壁畫圖繪地方官吏事跡,並「注其清濁進退」以示
勸戒,還利用壁畫來表彰屬吏和進行政治宣傳。在對反抗
者進行鎮壓之時,統治者甚至運用壁畫作為手段。據《後
漢書·劉□傳》記載,王莽在懸賞緝拿劉□期間,就曾下
令「使長安中官署及天下鄉亭,皆畫伯升(劉□,字伯升)
像於塾,旦起射之。」當然,利用壁畫伸張正義的事例
也曾見於史籍記載。東漢時延篤遭受黨錮之禍而死,他
的鄉里人士便將他的形象畫在屈原廟內,以示景仰(《後
漢書·延篤傳》)。
漢代繪畫不僅大量施於宮室屋宇,亦大量施於陵寢
墓室、享堂石闕。漢代習俗事死如生,以厚葬為德,薄殮
為鄙,而且借孝悌的聲譽,還可以博取功名。這就是使得
裝飾墳墓,為死者表彰功德的繪畫活動(包括繪制被認
為能引導死者靈魂升天的帛畫「非衣」),其規模和數
量都達到了空前高漲的程度。東漢趙岐甚至在活著的時
候,就為自己的墳墓准備壁畫,「圖季札、子產、晏嬰、
叔向四像居賓位,又自畫其像居主位,皆為贊頌」(《後
漢書·趙岐傳》)。與此可相印證的是迄今已出土的許多
漢代墓室壁畫、帛畫以及大量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等
現存繪畫實物。
漢代雜技畫像磚
除壁畫外,在宮殿的屏風上,貴族官僚的車馬、輿服、
器用上都可見到精美的繪畫。漢代還出現一些可以移動
觀賞的繪畫。這些作於木板或絹帛上的繪畫被用來贈送,
甚至可以買賣,當是後來廣為流行的卷軸畫之濫觴。據
記載,漢武帝晚年曾召黃門畫者畫周公輔成王故事以賜
霍光,東漢光武帝在宴見臣下時,被身旁屏風上圖畫的烈
女像所吸引而「數顧視之」,梁皇後「常以烈女圖畫置
於左右,以自監戒」。《西京雜記》上所載羊勝(西漢
時人)所作的《屏風賦》,這樣描述屏風的裝飾:「飾
以文錦,映以流黃,畫以古烈,□□昂昂。」可見即使
是「古烈」題材,於政治教化作用之外,通過藝術加工,
也含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與繪畫活動范圍的擴大以及對繪畫作品的大量需求
相適應,秦漢時期以繪畫為專門職業的畫工日益增多。
被羅致到宮廷的專門畫家被稱為「黃門畫者」或「尚方
畫工」。知名者,西漢時有毛延壽、陳敞、劉白、龔寬、
陽望、樊育等,東漢時有劉旦、楊魯等。據《西京雜記》
所傳,毛延壽「寫人,好醜老少,必得其真」;陽望和
樊育兩人都「善布色」。與商周時期從事繪畫的奴隸工
匠相比,這些在宮廷中執役的畫工不僅專業化程度更高,
也有較多的發展各自特長的可能,這無疑會給繪畫的廣
闊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據文獻記載,上層社會中的一些
文人士大夫(如張衡、蔡邕、劉褒等)也開始染指繪畫,
這意味著繪畫日益受到重視和繪畫者社會地位的提高。
繪畫的政治教化性質 從繪畫的觀念內容與繪畫的
社會功能角度考察,秦漢繪畫的一個主要特徵是直言不
諱地為處於上升階段的封建制社會的政治教化服務。綜
觀漢代繪畫的題材,大致可分為3類:①包括車騎出行、庖
廚宴飲、樂舞百戲、田獵農事、胡漢戰爭以及城郭、衙
署、庄園、樓閣、倉庫等現實內容的社會生活題材;②
古聖先賢,如黃帝、顓頊、堯、舜、禹、文王、武王、
孔子、老子、柳下惠等,以及表現儒家忠孝節義觀念的
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如周公輔成王、丁蘭侍木人、老
萊子娛親、董永孝親、梁節姑姊、齊義繼母、秋胡戲妻、
聶政刺俠累、豫讓刺趙襄子、荊軻刺秦王、二桃殺三士
等;③神仙靈異、祥瑞珍奇,如伏羲、女媧、東王公、西
王母、日、月、星宿、雨師風伯、飛仙羽人、青龍、白
虎、朱雀、玄武、比翼鳥、連理枝等。東漢王延壽在其
《魯靈光殿賦》中對上述題材及其意義有十分清楚明白
的闡述:「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神海靈。
寫載其狀,托之丹青。……上紀開辟,邃古之初;五龍比
翼,人皇九頭;伏羲麟身,女媧蛇軀……黃帝唐虞……下
及三後,□妃亂主,忠臣孝子,烈士貞女,賢愚成敗,靡
不載敘。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繪畫題材盡管包羅萬
象,有天上、地下和人間,有時間上的回顧和空間上的展
開,但從觀念形態來說,目的只在勸善戒惡,宣傳儒家的
倫理綱常思想。古聖先賢、忠臣義士、孝子烈女無一例
外都是作為世人的楷模來加以表現的。神話傳說、迷信
怪異中的形象,則既體現著漢代社會「天人感應」的宗
教意識、宇宙觀念,也滲透著統治者敬天法祖、神道設
教的意圖。秦漢時期統治階級清醒地認識到繪畫的這種
功利性質,並有意識地加以利用。宣帝時在麒麟閣畫功
臣,明帝時在雲台畫名將,顯然都是意在鼓勵臣下效法
功臣名將盡忠皇室。這種宣傳往往收到明顯效果,王充
《論衡》說:「宣帝之時,圖畫漢列士。或不在畫上者,
子孫恥之。」到東漢後期於中央廟堂「圖像立贊」表彰
功臣名士的方法,被更為廣泛地運用。靈帝時高彪遷內
黃令,靈帝「詔東觀畫彪像,以勸學者」。為了表彰鴻
都文學樂松、江覽等人,靈帝還「詔□中尚書為松等三
十二人圖像立贊,以勸學者。」在東漢時期,不僅用繪畫
表彰官吏,而且也用繪畫表彰孝子孝女。如東漢孝子陳
紀就被「圖像百城,以勵風俗」,孝女叔先雄也受到郡
縣「立碑,圖像其形」的榮譽。實際上漢代墓室壁畫中
普遍流行的車騎出行、歌舞、百戲、宴飲等生活排場的
表現,除了炫耀統治者之聲威顯赫外,其用意也在訓誡
子孫光宗耀祖博取功名。統治階級直接利用繪畫為政治
服務的作法,在很大程度上發揮了繪畫的社會功能,起到
了刺激繪畫發展的作用。
重要的繪畫遺存 秦漢繪畫有較戰國繪畫遠為豐富
的實物遺存。這些珍貴的秦漢繪畫實物資料絕大部分出
自已經出土的地下墓葬,包括壁畫、畫像石、畫像磚、
帛畫、木板畫、漆畫等許多品種,內容豐富浩繁,風格
樣式多姿多采,藝術手法自由大膽,想像力更是無拘無
束。它們洋溢著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生動地展現出中
國封建社會上升期樂觀、開朗、自信的生活面貌和大氣
磅礴、積極進取的精神氣概。
秦代宮殿壁畫殘片
秦都咸陽1號及3號宮殿遺址出土的壁畫殘片,是迄
今已發現的秦漢繪畫中僅有的宮殿壁畫遺存。內容包括
裝飾圖案、車馬出行、人物儀仗、台榭建築及麥穗、竹、
梅等。從車馬出行殘片可看出有七套四馬一車的車馬,襯
景為道路和樹木,是當時貴族游獵生活的形象反映。從
人物儀仗殘片可看出有頭戴面具身著不同顏色長袍者11
人,據推測這可能是描繪宮中打鬼儀式的《儺儀圖》。
440多塊裝飾圖案殘片,系用黑、赭、黃、大紅、朱紅、
石青、石綠等多種顏色畫出,圖案五彩繽紛,風格雄健。
這批壁畫殘片雖只是當時秦宮大幅壁畫的支離破碎的局
部,但卻可由此推見秦代宮室壁畫的規模、水平及其取
材的廣闊。
和林格爾漢墓壁畫
西漢墓室壁畫遺跡主要有洛陽出土的卜千秋墓壁畫、
61號墓、金谷園墓以及八里台墓室壁畫等處。卜千秋墓
壁畫以粗放的線條勾勒描繪出人身蛇尾的伏羲、女媧,分
別乘騰蛇與三頭鳥閉目飛升的男女墓主人,生動活躍的
青龍、白虎,展翅飛翔的朱雀,內有蟾蜍與桂樹的滿月,
飛著金烏的太陽,打鬼的方相氏,人首鳥身的王子喬,以
及方士、仙女、仙兔、奔犬等眾多異常生動的形象,還
有流動的雲彩穿插連貫其中。線描的流暢灑脫和富於粗
細變化,使得畫中的各種形象生氣盎然,畫面充滿動盪活
躍的氣氛,顯示出一個墓主人死後升仙的浪漫境界。洛
陽61號漢墓中除有辟邪升天的內容外,還有兩幅較完整
的可能是取材於歷史故事「鴻門宴」和「二桃殺三士」的
圖畫。畫中人物造型誇張、神態生動,其粗獷率意的風
格代表西漢墓室壁畫的特徵。金谷園漢墓壁畫內容為日、
月、星宿、靈怪、祥瑞等,其中亦有乘龍升天的形象,手
法與卜千秋墓壁畫相同。八里台墓室壁畫中的《上林虎
圈斗獸圖》現存波士頓博物館,為西漢晚期作品。
東漢墓室壁畫遺存主要有遼寧營城子、北園、棒台
子屯,河北望都、安平,河南密縣打虎亭,山東梁山,內
蒙古和林格爾、托克托,山西平陸棗園村等處漢墓中的
壁畫。在東漢墓室壁畫中,表現墓主身份及經歷的車騎
出行、樂舞、百戲、屬吏、官署、幕府、庄園等現實生
活內容逐漸成為主要題材,而神話與迷信內容則相應減
少。繪畫技法更趨成熟多樣,對人物的身份、性格刻畫
明顯受到重視,因而壁畫中的人物大多生動傳神,這標志
著人物畫發展的新水平,也是三國兩晉至隋、唐時期中
國人物畫大發展的前奏。望都 1號墓室壁畫畫死者生前
僚屬如主簿、功曹、游徼、寺門卒等,其中表現主簿的
悠閑自在、小吏的謙卑恭謹、辟車伍佰勇猛威武,皆躍
然壁上。手法以墨線勾勒為主,兼施渲染以表現明暗體
積,色彩不多,但用筆肯定,畫風嚴整而有氣勢,確能代
表本期人物畫的成就。遼寧遼陽北園墓室壁畫主要描繪
墓主生前的生活情景,有燕居宴飲圖、屬吏圖、樓閣圖、
樂舞百戲圖等。作者具有較高的寫實技巧,亦十分重視
人物性格刻畫。構圖頗具匠心,全墓壁畫有完整的整體
布局,各部分又能獨立成幅,有多樣統一、諧和而富於變
化的藝術效果。在描繪手法上,勾勒、平塗、暈染等方
法靈活使用,還採用了近於後世的沒骨法的畫法,色彩較
為豐富復雜,並著意於表現對象之凹凸感。從馬的飛奔
姿態也可以看出作者已不滿足於裝飾性的描繪,而致力
於追求表現所畫對象的瞬間動態。東漢的和林格爾漢墓
壁畫內容最為豐富,描繪了墓主人由「舉孝廉」至「使持節
護烏桓校尉」時止的全部仕宦經歷。畫面上有繁陽、寧城、
離石、武城等府縣城市,有官署、幕府、塢壁、庄園、
門闕、樓閣等各種建築,有出行、儀仗、飲宴、迎賓、
百戲、庖廚等生活畫面,也有農耕、放牧、蠶桑、漁獵
等勞動場景。還有古聖先賢、烈士豪傑、神話傳說、珍
禽異獸等西漢以來的傳統壁畫內容。該墓壁畫場面壯闊,
人物眾多,全面生動地展現了當時邊塞地區的社會風貌。
整體風格率意灑脫,線條圓潤流轉,渲染賦彩技巧熟練,
人物的身份、姿態、神情的刻畫生動入微。車馬出行與
放牧圖中馬的造型簡練概括尤富意趣。
畫像石是東漢時期重要的美術作品。雖系用雕刻的
方法製成,實為以刀代筆施於石材平面上的繪畫,因此稱
石刻畫。其題材內容與墓室壁畫大致相同。畫像石作為
建築構件,不僅用於地下墓室,也用於地面享堂和石闕。
東漢畫像石有豐富的遺存,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四
川、陝北等地區,江蘇、陝西、山西、安徽、河北、湖
北等省也均有發現。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山東孝堂山畫像
石、嘉祥武氏祠畫像石、沂南畫像石墓、安邱畫像石墓
等,河南南陽畫像石及密縣打虎亭1號漢墓畫像石。四川
畫像石以刻在石闕上的最為精美,著名的有渠縣沈君闕、
雅安高頤闕等。孝堂山畫像石為時間較早的東漢畫像石
遺存,內容有神話、歷史故事、現實生活,其中,以車馬
出行、歌舞、百戲、戰爭、庖廚等現實生活的描繪最為
精采,手法為陰刻線描,較為單純質朴。嘉祥武氏祠包
括武梁、武榮、武班等石室及兩個石闕,計存畫像40餘
石,在東漢畫像石中占據重要地位,為漢代畫像石之典
型代表。其內容較孝堂山更為豐富,以歷史故事及歷史
人物為多,並有榜文及贊語。雕刻手法為在凸起的類似
剪影的平面形象上,以陰刻線紋刻畫細部。武氏祠畫像
石構圖茂密,人物形體及姿態動作高度誇張;歷史故事
題材往往抓住戲劇性的沖突場面來加以表現,古拙粗獷
而富於激情,充滿力量感及運動感,確有深沉雄大的氣
魄。沂南畫像石時間較晚,因而技法更為細致成熟,陰
刻的線條流暢奔放,樂舞、百戲、祭祀、豐收等人物眾
多的大場面,既雜然紛呈又井然有序,也有一種整體性
的氣勢感,但布局處理上卻較武氏祠畫像石活潑自由,更
帶繪畫意味。
漢代「維蓋軺車」畫像石
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的帛畫「非衣」,內容
豐富,色彩絢爛,帛畫以左右對稱、上下連貫的格局分
三段描繪了天上、人間、地下的景象。眾多的人物、禽
獸、器物被安排得有條不紊,疏密繁簡錯落有致。奇誕
誇張的造型中體現出嚴謹細膩的寫實技巧。線條流暢挺
拔,剛健質朴,設色以平塗為主,技法純熟,使用的礦物質
顏料至今仍十分鮮艷。這幅帛畫是本期繪畫中的傑出作
品之一,它全面而充分地體現了中國繪畫在漢代所達到
的高度水平。同類的帛畫也見於馬王堆 3號墓和山東臨
沂金雀山9號墓。馬王堆3號墓帛畫除「非衣」外,尚有
懸掛於棺房的大幅帛畫,保存較好的一幅長2.12米,寬
0.94米,繪車馬儀仗,有官吏、兵卒、騎士等數百人,馬
數百匹,車數十輛,場面宏大。金雀山9號墓所出帛畫,內
容多為進食、歌舞、紡績、問醫、角抵等現實生活場景
(見金雀山漢墓帛畫)。
木板畫遺存有江蘇揚州邗江胡場漢墓所出的兩幅人
物畫。漆畫以湖南長沙馬王堆 1號漢墓及砂子塘漢墓出
土的彩繪漆棺最為精美,堪稱代表。馬王堆漢墓漆棺於
滿布的雲氣紋中用白、紅、黑、黃等色畫出各種怪獸、
仙人,色彩斑斕,色調變化豐富微妙。畫面氛圍神秘,境
界奇特,氣度瀟灑豪放,顯示出漢代漆畫在戰國漆畫基
礎上所取得的極大進步。
成就和影響 秦漢繪畫極大地拓展了中國繪畫的表
現題材和領域,發展了中國繪畫描繪現實生活及刻畫人
物性格的能力,豐富了中國繪畫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
通過對戰國繪畫的綜合與對外來文化因素的吸收,秦漢
繪畫為形成中國繪畫的民族性特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正是在秦漢繪畫具有空前規模的藝術實踐的基礎上,中
國傳統繪畫中以傳神論為美學核心、以顧愷之為代表的
三國-兩晉-南北朝繪畫才得以發展起來,而燦爛的外來
佛教繪畫藝術也才得以找到它可能生根開花的豐厚土壤。
Ⅳ 秦漢美術的藝術風格有什麼不同
http://flzx.pcjyw.net/website/sxzx/upload/courseware/%C7%D8%BA%BA%C3%C0%CA%F5123_5.ppt
中國從秦朝建立經西漢,至東漢滅亡這一時期的繪
畫藝術,在戰國繪畫發展的基礎上,隨著封建社會的日
益鞏固和上升,社會經濟趨於繁榮和發展,而展現出新
的面貌,更加重視繪畫的政治功能和倫理教化作用。它
將戰國時期地域不同的繪畫風格融合起來,形成雄厚博
大、昂然向上的總的統一的時代風格。由於社會風俗習
慣的改變,戰國時期在繪畫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從遺存
物看)青銅器、漆器上的裝飾性繪畫,讓位於純繪畫的
宮殿壁畫、地上建築壁畫、墓室壁畫及與此相關的畫像
石、畫像磚等。作為用於喪葬的絲織帛畫繼續流行,漆
器上的繪畫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在對外交流中,
不斷吸收域外藝術的新因素。因此,秦漢繪畫在題材內
容和表現形式及技法方面,均較戰國繪畫有了巨大的豐
富、提高和拓展,呈現出一派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繁榮景
象,為以後繪畫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中
國繪畫史上的第一個發展高潮。
繪畫活動的空前高漲 雖然文獻中早有運用繪畫裝
飾建築的記載,其中也不乏關於戰國壁畫的描述(見戰
國繪畫),但繪畫的廣泛應用於宮室屋宇和墓室,無疑
是在秦漢時期。
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秦每破諸侯,寫放(仿)其
宮室,作之咸陽北坂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
殿屋復道,周閣相屬。(《史記·秦始皇本紀》)」在
這些為了宣揚秦始皇統一大業及其擁有的無上權威,而
建造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內部,繪制有許多壁畫。1979
年在咸陽宮殿遺址殘壁上發現的車馬人物畫像,提供了
關於秦代壁畫的實物憑證。到了漢代,從宮室殿堂到貴
族官僚的府邸、神廟、學堂及豪強地主的宅院,幾乎無
不以繪畫進行裝飾。「富者土木被文錦,貧者常衣牛馬
之衣」,這既是漢代社會生活狀況的如實寫照,也是當
時藻飾彩繪宮室屋宇的社會風習的反映。漢代皇宮中的
壁畫,僅見於記載的就有不少。文帝時未央宮前殿十分
奢華,有「雕文五彩畫」(見應劭《風俗通義》)。武帝
時在甘泉宮內作台室,畫天、地、泰一、諸鬼神。宣帝
時又在麒麟閣牆壁上圖繪功臣像。東漢明帝時,在南宮
雲台四壁上畫中興二十八將像。靈帝時亦曾於鴻都門學
中圖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西漢末年不僅宮殿都繪有
壁畫,貴族府邸內也有不少壁畫。見於記載的有魯恭王
劉余靈光殿內圖畫,有天地、山神、海靈、古代帝王、忠
臣孝子、烈士貞女等形象;廣川王劉去的殿門上也繪有
短衣大絝長劍的荊軻像,以及另一廣川王劉海陽的畫屋
中繪有「男女裸交接」的壁畫等。一般官僚的府舍也都
繪有山神海靈、奇禽異獸之類題材的壁畫。兩漢州郡也
利用壁畫圖繪地方官吏事跡,並「注其清濁進退」以示
勸戒,還利用壁畫來表彰屬吏和進行政治宣傳。在對反抗
者進行鎮壓之時,統治者甚至運用壁畫作為手段。據《後
漢書·劉□傳》記載,王莽在懸賞緝拿劉□期間,就曾下
令「使長安中官署及天下鄉亭,皆畫伯升(劉□,字伯升)
像於塾,旦起射之。」當然,利用壁畫伸張正義的事例
也曾見於史籍記載。東漢時延篤遭受黨錮之禍而死,他
的鄉里人士便將他的形象畫在屈原廟內,以示景仰(《後
漢書·延篤傳》)。
漢代繪畫不僅大量施於宮室屋宇,亦大量施於陵寢
墓室、享堂石闕。漢代習俗事死如生,以厚葬為德,薄殮
為鄙,而且借孝悌的聲譽,還可以博取功名。這就是使得
裝飾墳墓,為死者表彰功德的繪畫活動(包括繪制被認
為能引導死者靈魂升天的帛畫「非衣」),其規模和數
量都達到了空前高漲的程度。東漢趙岐甚至在活著的時
候,就為自己的墳墓准備壁畫,「圖季札、子產、晏嬰、
叔向四像居賓位,又自畫其像居主位,皆為贊頌」(《後
漢書·趙岐傳》)。與此可相印證的是迄今已出土的許多
漢代墓室壁畫、帛畫以及大量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等
現存繪畫實物。
漢代雜技畫像磚
除壁畫外,在宮殿的屏風上,貴族官僚的車馬、輿服、
器用上都可見到精美的繪畫。漢代還出現一些可以移動
觀賞的繪畫。這些作於木板或絹帛上的繪畫被用來贈送,
甚至可以買賣,當是後來廣為流行的卷軸畫之濫觴。據
記載,漢武帝晚年曾召黃門畫者畫周公輔成王故事以賜
霍光,東漢光武帝在宴見臣下時,被身旁屏風上圖畫的烈
女像所吸引而「數顧視之」,梁皇後「常以烈女圖畫置
於左右,以自監戒」。《西京雜記》上所載羊勝(西漢
時人)所作的《屏風賦》,這樣描述屏風的裝飾:「飾
以文錦,映以流黃,畫以古烈,□□昂昂。」可見即使
是「古烈」題材,於政治教化作用之外,通過藝術加工,
也含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與繪畫活動范圍的擴大以及對繪畫作品的大量需求
相適應,秦漢時期以繪畫為專門職業的畫工日益增多。
被羅致到宮廷的專門畫家被稱為「黃門畫者」或「尚方
畫工」。知名者,西漢時有毛延壽、陳敞、劉白、龔寬、
陽望、樊育等,東漢時有劉旦、楊魯等。據《西京雜記》
所傳,毛延壽「寫人,好醜老少,必得其真」;陽望和
樊育兩人都「善布色」。與商周時期從事繪畫的奴隸工
匠相比,這些在宮廷中執役的畫工不僅專業化程度更高,
也有較多的發展各自特長的可能,這無疑會給繪畫的廣
闊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據文獻記載,上層社會中的一些
文人士大夫(如張衡、蔡邕、劉褒等)也開始染指繪畫,
這意味著繪畫日益受到重視和繪畫者社會地位的提高。
繪畫的政治教化性質 從繪畫的觀念內容與繪畫的
社會功能角度考察,秦漢繪畫的一個主要特徵是直言不
諱地為處於上升階段的封建制社會的政治教化服務。綜
觀漢代繪畫的題材,大致可分為3類:①包括車騎出行、庖
廚宴飲、樂舞百戲、田獵農事、胡漢戰爭以及城郭、衙
署、庄園、樓閣、倉庫等現實內容的社會生活題材;②
古聖先賢,如黃帝、顓頊、堯、舜、禹、文王、武王、
孔子、老子、柳下惠等,以及表現儒家忠孝節義觀念的
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如周公輔成王、丁蘭侍木人、老
萊子娛親、董永孝親、梁節姑姊、齊義繼母、秋胡戲妻、
聶政刺俠累、豫讓刺趙襄子、荊軻刺秦王、二桃殺三士
等;③神仙靈異、祥瑞珍奇,如伏羲、女媧、東王公、西
王母、日、月、星宿、雨師風伯、飛仙羽人、青龍、白
虎、朱雀、玄武、比翼鳥、連理枝等。東漢王延壽在其
《魯靈光殿賦》中對上述題材及其意義有十分清楚明白
的闡述:「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神海靈。
寫載其狀,托之丹青。……上紀開辟,邃古之初;五龍比
翼,人皇九頭;伏羲麟身,女媧蛇軀……黃帝唐虞……下
及三後,□妃亂主,忠臣孝子,烈士貞女,賢愚成敗,靡
不載敘。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繪畫題材盡管包羅萬
象,有天上、地下和人間,有時間上的回顧和空間上的展
開,但從觀念形態來說,目的只在勸善戒惡,宣傳儒家的
倫理綱常思想。古聖先賢、忠臣義士、孝子烈女無一例
外都是作為世人的楷模來加以表現的。神話傳說、迷信
怪異中的形象,則既體現著漢代社會「天人感應」的宗
教意識、宇宙觀念,也滲透著統治者敬天法祖、神道設
教的意圖。秦漢時期統治階級清醒地認識到繪畫的這種
功利性質,並有意識地加以利用。宣帝時在麒麟閣畫功
臣,明帝時在雲台畫名將,顯然都是意在鼓勵臣下效法
功臣名將盡忠皇室。這種宣傳往往收到明顯效果,王充
《論衡》說:「宣帝之時,圖畫漢列士。或不在畫上者,
子孫恥之。」到東漢後期於中央廟堂「圖像立贊」表彰
功臣名士的方法,被更為廣泛地運用。靈帝時高彪遷內
黃令,靈帝「詔東觀畫彪像,以勸學者」。為了表彰鴻
都文學樂松、江覽等人,靈帝還「詔□中尚書為松等三
十二人圖像立贊,以勸學者。」在東漢時期,不僅用繪畫
表彰官吏,而且也用繪畫表彰孝子孝女。如東漢孝子陳
紀就被「圖像百城,以勵風俗」,孝女叔先雄也受到郡
縣「立碑,圖像其形」的榮譽。實際上漢代墓室壁畫中
普遍流行的車騎出行、歌舞、百戲、宴飲等生活排場的
表現,除了炫耀統治者之聲威顯赫外,其用意也在訓誡
子孫光宗耀祖博取功名。統治階級直接利用繪畫為政治
服務的作法,在很大程度上發揮了繪畫的社會功能,起到
了刺激繪畫發展的作用。
重要的繪畫遺存 秦漢繪畫有較戰國繪畫遠為豐富
的實物遺存。這些珍貴的秦漢繪畫實物資料絕大部分出
自已經出土的地下墓葬,包括壁畫、畫像石、畫像磚、
帛畫、木板畫、漆畫等許多品種,內容豐富浩繁,風格
樣式多姿多采,藝術手法自由大膽,想像力更是無拘無
束。它們洋溢著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生動地展現出中
國封建社會上升期樂觀、開朗、自信的生活面貌和大氣
磅礴、積極進取的精神氣概。
秦代宮殿壁畫殘片
秦都咸陽1號及3號宮殿遺址出土的壁畫殘片,是迄
今已發現的秦漢繪畫中僅有的宮殿壁畫遺存。內容包括
裝飾圖案、車馬出行、人物儀仗、台榭建築及麥穗、竹、
梅等。從車馬出行殘片可看出有七套四馬一車的車馬,襯
景為道路和樹木,是當時貴族游獵生活的形象反映。從
人物儀仗殘片可看出有頭戴面具身著不同顏色長袍者11
人,據推測這可能是描繪宮中打鬼儀式的《儺儀圖》。
440多塊裝飾圖案殘片,系用黑、赭、黃、大紅、朱紅、
石青、石綠等多種顏色畫出,圖案五彩繽紛,風格雄健。
這批壁畫殘片雖只是當時秦宮大幅壁畫的支離破碎的局
部,但卻可由此推見秦代宮室壁畫的規模、水平及其取
材的廣闊。
和林格爾漢墓壁畫
西漢墓室壁畫遺跡主要有洛陽出土的卜千秋墓壁畫、
61號墓、金谷園墓以及八里台墓室壁畫等處。卜千秋墓
壁畫以粗放的線條勾勒描繪出人身蛇尾的伏羲、女媧,分
別乘騰蛇與三頭鳥閉目飛升的男女墓主人,生動活躍的
青龍、白虎,展翅飛翔的朱雀,內有蟾蜍與桂樹的滿月,
飛著金烏的太陽,打鬼的方相氏,人首鳥身的王子喬,以
及方士、仙女、仙兔、奔犬等眾多異常生動的形象,還
有流動的雲彩穿插連貫其中。線描的流暢灑脫和富於粗
細變化,使得畫中的各種形象生氣盎然,畫面充滿動盪活
躍的氣氛,顯示出一個墓主人死後升仙的浪漫境界。洛
陽61號漢墓中除有辟邪升天的內容外,還有兩幅較完整
的可能是取材於歷史故事「鴻門宴」和「二桃殺三士」的
圖畫。畫中人物造型誇張、神態生動,其粗獷率意的風
格代表西漢墓室壁畫的特徵。金谷園漢墓壁畫內容為日、
月、星宿、靈怪、祥瑞等,其中亦有乘龍升天的形象,手
法與卜千秋墓壁畫相同。八里台墓室壁畫中的《上林虎
圈斗獸圖》現存波士頓博物館,為西漢晚期作品。
東漢墓室壁畫遺存主要有遼寧營城子、北園、棒台
子屯,河北望都、安平,河南密縣打虎亭,山東梁山,內
蒙古和林格爾、托克托,山西平陸棗園村等處漢墓中的
壁畫。在東漢墓室壁畫中,表現墓主身份及經歷的車騎
出行、樂舞、百戲、屬吏、官署、幕府、庄園等現實生
活內容逐漸成為主要題材,而神話與迷信內容則相應減
少。繪畫技法更趨成熟多樣,對人物的身份、性格刻畫
明顯受到重視,因而壁畫中的人物大多生動傳神,這標志
著人物畫發展的新水平,也是三國兩晉至隋、唐時期中
國人物畫大發展的前奏。望都 1號墓室壁畫畫死者生前
僚屬如主簿、功曹、游徼、寺門卒等,其中表現主簿的
悠閑自在、小吏的謙卑恭謹、辟車伍佰勇猛威武,皆躍
然壁上。手法以墨線勾勒為主,兼施渲染以表現明暗體
積,色彩不多,但用筆肯定,畫風嚴整而有氣勢,確能代
表本期人物畫的成就。遼寧遼陽北園墓室壁畫主要描繪
墓主生前的生活情景,有燕居宴飲圖、屬吏圖、樓閣圖、
樂舞百戲圖等。作者具有較高的寫實技巧,亦十分重視
人物性格刻畫。構圖頗具匠心,全墓壁畫有完整的整體
布局,各部分又能獨立成幅,有多樣統一、諧和而富於變
化的藝術效果。在描繪手法上,勾勒、平塗、暈染等方
法靈活使用,還採用了近於後世的沒骨法的畫法,色彩較
為豐富復雜,並著意於表現對象之凹凸感。從馬的飛奔
姿態也可以看出作者已不滿足於裝飾性的描繪,而致力
於追求表現所畫對象的瞬間動態。東漢的和林格爾漢墓
壁畫內容最為豐富,描繪了墓主人由「舉孝廉」至「使持節
護烏桓校尉」時止的全部仕宦經歷。畫面上有繁陽、寧城、
離石、武城等府縣城市,有官署、幕府、塢壁、庄園、
門闕、樓閣等各種建築,有出行、儀仗、飲宴、迎賓、
百戲、庖廚等生活畫面,也有農耕、放牧、蠶桑、漁獵
等勞動場景。還有古聖先賢、烈士豪傑、神話傳說、珍
禽異獸等西漢以來的傳統壁畫內容。該墓壁畫場面壯闊,
人物眾多,全面生動地展現了當時邊塞地區的社會風貌。
整體風格率意灑脫,線條圓潤流轉,渲染賦彩技巧熟練,
人物的身份、姿態、神情的刻畫生動入微。車馬出行與
放牧圖中馬的造型簡練概括尤富意趣。
畫像石是東漢時期重要的美術作品。雖系用雕刻的
方法製成,實為以刀代筆施於石材平面上的繪畫,因此稱
石刻畫。其題材內容與墓室壁畫大致相同。畫像石作為
建築構件,不僅用於地下墓室,也用於地面享堂和石闕。
東漢畫像石有豐富的遺存,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四
川、陝北等地區,江蘇、陝西、山西、安徽、河北、湖
北等省也均有發現。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山東孝堂山畫像
石、嘉祥武氏祠畫像石、沂南畫像石墓、安邱畫像石墓
等,河南南陽畫像石及密縣打虎亭1號漢墓畫像石。四川
畫像石以刻在石闕上的最為精美,著名的有渠縣沈君闕、
雅安高頤闕等。孝堂山畫像石為時間較早的東漢畫像石
遺存,內容有神話、歷史故事、現實生活,其中,以車馬
出行、歌舞、百戲、戰爭、庖廚等現實生活的描繪最為
精采,手法為陰刻線描,較為單純質朴。嘉祥武氏祠包
括武梁、武榮、武班等石室及兩個石闕,計存畫像40餘
石,在東漢畫像石中占據重要地位,為漢代畫像石之典
型代表。其內容較孝堂山更為豐富,以歷史故事及歷史
人物為多,並有榜文及贊語。雕刻手法為在凸起的類似
剪影的平面形象上,以陰刻線紋刻畫細部。武氏祠畫像
石構圖茂密,人物形體及姿態動作高度誇張;歷史故事
題材往往抓住戲劇性的沖突場面來加以表現,古拙粗獷
而富於激情,充滿力量感及運動感,確有深沉雄大的氣
魄。沂南畫像石時間較晚,因而技法更為細致成熟,陰
刻的線條流暢奔放,樂舞、百戲、祭祀、豐收等人物眾
多的大場面,既雜然紛呈又井然有序,也有一種整體性
的氣勢感,但布局處理上卻較武氏祠畫像石活潑自由,更
帶繪畫意味。
漢代「維蓋軺車」畫像石
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的帛畫「非衣」,內容
豐富,色彩絢爛,帛畫以左右對稱、上下連貫的格局分
三段描繪了天上、人間、地下的景象。眾多的人物、禽
獸、器物被安排得有條不紊,疏密繁簡錯落有致。奇誕
誇張的造型中體現出嚴謹細膩的寫實技巧。線條流暢挺
拔,剛健質朴,設色以平塗為主,技法純熟,使用的礦物質
顏料至今仍十分鮮艷。這幅帛畫是本期繪畫中的傑出作
品之一,它全面而充分地體現了中國繪畫在漢代所達到
的高度水平。同類的帛畫也見於馬王堆 3號墓和山東臨
沂金雀山9號墓。馬王堆3號墓帛畫除「非衣」外,尚有
懸掛於棺房的大幅帛畫,保存較好的一幅長2.12米,寬
0.94米,繪車馬儀仗,有官吏、兵卒、騎士等數百人,馬
數百匹,車數十輛,場面宏大。金雀山9號墓所出帛畫,內
容多為進食、歌舞、紡績、問醫、角抵等現實生活場景
(見金雀山漢墓帛畫)。
木板畫遺存有江蘇揚州邗江胡場漢墓所出的兩幅人
物畫。漆畫以湖南長沙馬王堆 1號漢墓及砂子塘漢墓出
土的彩繪漆棺最為精美,堪稱代表。馬王堆漢墓漆棺於
滿布的雲氣紋中用白、紅、黑、黃等色畫出各種怪獸、
仙人,色彩斑斕,色調變化豐富微妙。畫面氛圍神秘,境
界奇特,氣度瀟灑豪放,顯示出漢代漆畫在戰國漆畫基
礎上所取得的極大進步。
成就和影響 秦漢繪畫極大地拓展了中國繪畫的表
現題材和領域,發展了中國繪畫描繪現實生活及刻畫人
物性格的能力,豐富了中國繪畫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
通過對戰國繪畫的綜合與對外來文化因素的吸收,秦漢
繪畫為形成中國繪畫的民族性特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正是在秦漢繪畫具有空前規模的藝術實踐的基礎上,中
國傳統繪畫中以傳神論為美學核心、以顧愷之為代表的
三國-兩晉-南北朝繪畫才得以發展起來,而燦爛的外來
佛教繪畫藝術也才得以找到它可能生根開花的豐厚土壤。
參考資料:http://www.artcn.org/neirong1/07/075.htm
http://ke..com/view/909465.html
資料很全,絕對夠你看的了。
Ⅳ 合肥星宿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合肥星宿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8月27日,主要經營范圍為軟體研發等。內
法定容代表人:蔡樂
成立時間:2014-08-27
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019400004974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翠微路北松谷路東麗景碧雅花園剪春苑701室
Ⅵ 中國傳統美術與現代設計的關系
中華文化與現代設計
中國古代有兩部被世界稱道的書,反映了中華文化對設計的影響。一部是先秦時期的《考工記》,另一部是被國外研究者譽為中國17世紀工藝網路全書的《天工開物》。
《考工記》的作者及成書年代不詳,一般認為是春秋戰國時期,經齊國人之手完成的。《天工開物》是我國明代大科學家宋應星(1587—1663年)的代表作,初版於崇禎十年(1637年)。這兩部書都是對世界產生過,並且繼續產生著影響的中國古代科技文獻,也是中華文化與科學設計思想結合的典範之作。《考工記》和《天工開物》對後世的影響,足以讓我們瞠目。大約還在唐代,《周禮》便傳到了日本;19世紀50年代,《周禮》又被譯成了法文,《考工記》亦隨之傳到了日本和西方。現在它已受到了更多外國學者的注意和重視。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89年止,《天工開物》一書在全世界共發行了16個版本,印刷了38次之多。
下面我們結合這兩部書,繼續討論中華文化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考工記》一向被稱為「先秦百工技藝之書」,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考工記》,是作為《周禮》的一個部分——《周禮·冬官考工記》出現的。《周禮》一書原有六官之紀,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但「冬官司空」早佚。據說西漢時期,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喜歡收集先秦經典,為購求此篇,曾費千金而不得,不得已而以《考工記》補之。此書原無名稱,《考工記》之名亦是漢代人手筆,後又經劉歆父子之手,才得今本。《考工記》之被列入中國古代「三禮」之一的《周禮》,就足以說明中國古人已經注意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相互交融。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大變革的重要歷史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科學技術,在這個時代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手工業中,一方面是原有的操作工藝更為純熟;另一方面又產生了許多新的工藝。分工也更加精細,《考工記》就有「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等等記載,表明在每一專業之中,還細化出不同的工種。這時,春秋以前的「工商食官」格局已經打破,除了官府手工業外,又出現了許多私營的個體手工業。由於社會大變革的深化,文化教育、科學技術開始普及於民間,於是「孔墨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許多士大夫都比較重視實踐,關心社會的進步和生產技術的發展,魯班、墨翟、李冰等一些傑出的學者、技術發明家便應運而生。他們把中華文化與科學技術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科學設計,使許多工藝技術得以改進和提高,從而使社會生產力獲得巨大發展。
中國的易經,是中國人最早認識世界的科學總結,所謂知天文,曉地理,就是認識世界的進步過程。但是這種認識從來沒有停止過,而且不斷在發展中得到深化。指南針的發明,是中國人的驕傲,最初的指南針,古人叫它「司南」,這種司南大約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司南由青銅地盤與磁勺組成。地盤17.8×17.4厘米,內圓外方,中心圓面下凹,圓外盤面分層次鑄有10天干,十二地支、四卦,標示二十四個方位。磁勺長11.5厘米,口徑4.2厘米,用天然磁體磨成,置於地盤中心圓內,勺頭為N,勺尾為S,靜止時,因地磁作用,勺尾指向南方。司南的設計,不僅精美,而且還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陰陽思想。
有了設計精美的指南針,使中國人的地域活動能力和范圍,都大大增強和擴大,於是,在易經文化的指導下,中國人開始了對宇宙的探索,產生了設計精美的渾天儀。渾天儀是古代測定天體位置的坐標儀器,自漢代以來歷朝都有製造。儀座為十字水平,儀體分三層:外層為「六合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和經緯度;中層為「三辰儀」,測定一年四季和日月星宿的位置;里層為「四游儀」,設有望筒以便窺測目標。當時的渾天儀均為銅體。渾天儀的發明,不僅是科學上的進步,也是設計上的突破。中國古人把對時間和空間的測定,集中與一個小小的渾天儀上,這本身就是現代系統論設計思想的體現。
漢代人不僅設計製造了渾天儀,同時還設計製造出渾象儀。渾象是古代的天球儀,自漢代以來歷朝都有製造。儀下為地櫃,上為經緯環規,規中設渾象球,半在地下。櫃軸為35度,是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地理緯度。球面列布星宿在宇宙間的位置,以便觀察。渾象儀同渾天儀一樣,都是銅體。
到了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的手裡,對渾天儀設計上的諸多缺點,加以科學的改進,設計並製造出裝置簡便,效用更廣的簡儀。簡儀長470厘米,寬328厘米,高310厘米。簡儀突破了渾儀環圈交錯不便觀測的缺點,將環組分別架立,組裝簡單,使用方便,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儀器。簡儀的設計與製造者郭守敬,在設計並製成簡儀的同時,還設計並製造了十三種天文儀器。
中國人對宇宙的探索興趣,到了明清時期就更加強烈,於是,明朝政府在北京建立了國家天文台,古人稱它為觀象台。明清兩朝的古觀象台,設於北京內城東南角城牆上。始建於明朝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後來清朝政府加以增修補建,成為明清兩代的國家天文台。台高14米,台頂南北長20.4米,東西長23.9米。明代設計製造的儀器或毀,或移於別處(簡儀、渾儀等)。現存的赤道經緯儀、天體儀、象限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地平緯儀、紀限儀、璣衡撫辰儀共八架天文儀器皆為清代初年設計製造。
上面舉證的幾個與天文學有關的個案,說明中國傳統文化一直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中國古人在與自然界斗爭的實踐中,產生了偉大的易經文化,這個易經文化一直影響著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與進步。中國古人在天文學上的成就,某種程度上說,得益於易經文化,是易經文化為古人導引了一條正確認識宇宙的道路,從而使中國古人有了天文學上的輝煌成就和設計成果。
易經文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遠不止於上面所舉的例證,譬如易經對中國醫學的影響,就是人所共知的。中國醫學講陰陽互補,講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均來源於易經文化。據此,中國醫學又產生了經絡學,並且發明了針灸技術,針灸技術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的瑰寶。根據中國古代經絡學說,經絡遍布人體各個部位,有運送全身氣血、溝通身體上下、內外之功能。穴位則是經絡系統控制機關,刺激穴位可以起調節經絡系統作用。北宋時期,中國古人設計出「天聖針灸銅人」,銅人身體上總穴位有657個,穴名354個。天聖針灸銅人是世界上最早設計的人體模型,開創了應用人體模型進行診斷、治療和教學的先河,在世界醫學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今天人類搞「模擬人」,用電腦合成手段,設計成三維立體圖形,藉此輔助疾病的診斷、治療,在某種意義上說,與中國古代醫學的經絡學說和「針灸銅人」,有異曲同工之效。
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就有重農思想,在這種重農思想的指導下,中國農業生產工具的設計製造,也很為世界科技史學家重視。1950年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的戰國時期鐵鋤,就是一個設計合理,造型美觀的手工業產品。鐵鋤長10厘米、寬10.5厘米、距2厘米。這種形制的鐵鋤,安裝把柄後有利於使用,不僅可以鋤草,還有利於保墒。東漢人畢嵐發明設計的龍骨水車,又叫翻車,是一種農田灌溉工具。後來經過三國時人馬鈞予以完善、推廣。它由傳動軸、方形鏈板、車廂等部件組成。最先以人力為動力,後來擴展利用畜力、水力和風力。龍骨水車設計精巧,製作簡便,提水效率高,一直使用到現在。
自從有了指南針,中國古代的航海技術,一直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明朝三保太監鄭和統率船隊,於公元1405—1433年間,七次下西洋。船隊最大的海船長44丈4尺,寬18丈,立九桅,掛十二帆,這是當時世界上設計製造最大的木帆船。這種木帆船在航行中使用水羅盤進行導航。
造紙技術,是中國人對世界文明巨大貢獻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古代的造紙技術也越來越精美,唐代以後設計製造的暗花龍紋宣紙,到了清代,更加爐火純青,清代生產的暗花龍紋宣紙,縱64厘米,橫133.5厘米,是一種設計精美,使用方便的書畫宣紙。
火葯是中國人對世界文明的又一巨大貢獻,對於火葯的利用,中國古人並非都是煙火禮花,也用於實戰。南宋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宋軍設計發明的突火槍,就是一種管狀火器。突火槍以巨竹筒為槍身,內部裝填火葯與子窠——子彈。點燃引線後,火葯噴發,將「子窠」射出,射程遠達150步(約230米)。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發射子彈的步槍。1970年7月在黑龍江省阿城縣半拉城子出土的明代「銅火出水」火器,是現存最早的銅火銃。銅火銃由前膛、葯室和尾柄組成,可供手執。總重3.55公斤,火銃小而輕便,士兵單人可隨身攜帶,點燃引火線後爆炸發射,在實戰中證明有相當威力。明朝人又設計發明了架火戰車,長120、寬52、高87厘米。這是一種獨輪車裝載火箭的戰車,前有綿簾,需要時可放下擋鉛彈,車兩側設置六筒火箭,計160支,火銃2支,長槍兩支,此戰車由兩人操作。後來明朝人又設計發明了一種長108厘米的火箭,在箭支前端縛火葯筒,利用火葯向後噴發產生的反作用力把箭發射出去。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噴射火器。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繁榮的中華文化,與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始終緊密結合,從而為世界文明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奇跡。這些發明創造,不僅具有極高的科學實用價值,而且都是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設計成果。這就是中華文化與科學技術交融的絕妙之處。
韓美林認為,藝術的成功,在於有「根」。這個根就是中華民族之根,它經歷了幾千年歷史的沉澱,深植於每個中華兒女的心中,不管我們承認與否,它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審美觀、創作觀。有根的藝術才能夠枝繁葉茂日益強大,沒有根的藝術最終不過是浮萍一葉,曇花一朵,經不起時間的雕琢。而藝術的根,是紮根在多姿多彩的生活當中的,紮根在我們本民族幾千年來的優秀民族文化當中的。因而,生活和民族性,是藝術創作的兩個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韓美林說:民族文化與藝術,是撫育每一個中華大地藝術家的母親。
韓美林認為,藝術要達到世界水平,就必須依靠民族傳統加上現代意識。世界藝術的大同之日就是世界藝術的末日到來之時。在吸收中西方藝術傳統的關繫上,我們必須擺正兩者的位置。中洋結合,以中為主。古今結合,以今為主。源流結合,以源為主。這不是保守,也不是僵化,而是一個很有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觀點。
對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使韓美林的藝術創作走上了成功之路。他為中國北京申奧設計的會徽,就是一個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思想完美結合的經典設計。韓美林說:任何一個圖案標志的設計,最關鍵就是簡潔明快,干練易懂,還要有較深的內涵和不落俗套,這是擺在每個設計者面前的難題。北京申奧會徽標志的成功,正是這種設計思想的集中體現。
北京申奧標志是由奧運五環的藍、黑、紅、黃、綠這五種顏色組成的五角星形狀,又以中國手工藝品的「盤長」方式相互環扣在一起,這就代表了華夏傳統的『中國結』形象,還象徵世界五大洲的團結、協作、交流、發展、攜手共創新世紀。整體圖形又好似一個打太極拳的人形,乃是中國古老傳統體育文化的精神體現。雖然北京申奧成功已經成為歷史,但它的成功,不能不說這個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設計方案,發揮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作用。
不獨韓美林和靳埭強,許多沒有浮躁氣的、不以金錢為追逐目標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在全球美國化的今天,也在以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中國的現代藝術與設計,探索著,開掘著。盡管依舊的艱辛,依舊的苦澀,但卻是一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民族文化與藝術,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