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文言文
① 關於誠信的文言文
一、南宋劉義慶《陳太丘與友期》
1、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2、譯文
陳太丘跟一個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後,那人才來。太丘的長子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
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東西!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二、戰國韓非子《曾子殺彘》
1、原文
曾子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還,顧反,為女殺彘(豬)。」妻適市反,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
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2、譯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呆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去殺。她就勸止說:「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
曾子說:「妻子,可不能跟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現實教育的方法。」於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三、南宋劉義慶《急不相棄》
1、原文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2、譯文
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很為難。王朗卻說:"幸好船還寬敞,有什麼可為難的。"一會兒賊寇要追上來了,王朗想丟下剛才搭船的人。
華歆說:"剛才我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託身,哪裡能因為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於是就繼續帶著他趕路。世人也由此判定華王二人的優劣。
四、明代劉基《濟陽之賈》
1、原文
濟陽之賈人,渡河南亡其舟,棲於浮直之上,號焉。有淦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人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
淦者載而升諸陸,則予十金,淦者日:「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賈人勃然作色,日:「若,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
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於石,又覆,而漁者在焉人日:「盍救諸?」漁者日:「是許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觀之,遂沒。
2、譯文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來。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
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只得怏怏而去。
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他們站在旁邊袖手旁觀,商人淹死了。
五、南宋范曄《範式字巨卿》
1、原文
範式字巨卿,少游太學,為諸生,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並告歸鄉里。式謂元伯曰:「後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
乃共剋期日。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言,爾何相信之審邪?」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母曰:「若然,當為爾醞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2、譯文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張(今山東金山縣)人。年輕時在太學求學,成為眾多求學者之一,與汝南張劭是同窗好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離開太學返鄉,範式對張劭說,二年後我將到你家拜見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於是約好了日期。
後來當約好的日期快到的時候,張劭把這件事告訴他母親,請他母親准備酒菜招待範式。母親問:你們分別已經兩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麼認真地相信他嗎?
張劭回答:範式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他一定不會違約的。母親說,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就為你釀酒。到了約好的那日,範式果然來到。大家一起飲酒,盡歡而別。
② 古文里關於誠信的名句
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
言顧行,行顧言。 ——《禮記》版
不寶金權玉,而忠信以為寶。 ——《禮記》
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禮記》
言必行,行必果。 ——《墨子》
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荀子·不苟》
失信不立。 ——《左傳》
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 ——《左傳》
受人之託,忠人之事。 ——明·馮夢龍
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明·馮夢龍
③ 關於誠信的文言文
商鞅立木取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之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④ 五則關於誠信的古文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荀子
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為衣兮信為裳。——盧照齡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
⑤ 誠信文言文名言警句
誠信名言警句匯總如下
1、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
2、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
3、甚至上帝也助誠實勇敢者一臂之力。
4、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5、失去了真,同時也失去了美。
6、言必信,行必果。
7、虛情假意不值得感謝。
8、忠城的人,對人處處關心;虛偽的人,對人當面奉承。
9、不要說謊,不要害怕真理。
10、實話可能令人傷心,但勝過謊言。
11、養心莫善於誠。
12、誠實的人必須對自己守信,他的最後靠山就是真誠。
13、不虛心,不知事;不實心,不成事。
14、誠實是智慧之書的第一章。
15、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16、失去了誠信,就等同於敵人毀滅了自己。
17、當信用消失的時候,社會就沒有生命。
18、不寶金玉,而忠信為寶。
19、失掉信用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死了。
20、信用就像一面鏡子,只要有了裂縫就不能像原來那樣連成一片。
21、小信誠則大信立。
22、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
23、處己、事上、臨下、皆當以誠為主。
24、忠誠需要完完全全的真實。
25、如果習慣於說空話,最可敬的人也會失掉尊嚴。
26、遵守諾言就象保衛你的榮譽一樣。
27、當今世界的所有惡劣品質中,不真誠是最危險的。
28、弘揚誠信意識,彰顯美好形象。
29、推人以誠,則不言而信矣。
30、奸險是萬惡之源,忠厚是完善之本。
⑥ 關於誠信的文言文
譯文:
法令已詳細制訂但尚未公布,公孫鞅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根長回三丈的木桿答,下令說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門去就賞給十金。百姓們感到此事很古怪,沒人動手去搬。公孫鞅又說:「能搬過去的賞五十金。」於是有一個人半倍半疑地拿著木桿到了北門,立刻獲得了五十金的重賞。這時,公孫鞅才下令頒布變法法令。
變法令頒布了一年,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的數以千計。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律,公孫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於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將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將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第二天,秦國人聽說此事,都遵從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國出現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百姓勇於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鬥,鄉野城鎮都得到了治理。這時,那些當初說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來說新法好,公孫鞅說:「這些人都是亂法的刁民!」把他們全部驅逐到邊疆去住。此後老百姓不敢再議論法令的是非。
⑦ 國學經典有關誠信的文言文
精銳教育提醒您:曾子殺豬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②,顧反,為女殺彘③。
妻適市反⑤,曾子欲捕彘殺之④,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⑥。"
曾子曰:"嬰兒非與戲耳⑦。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⑨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⑩。"
遂烹彘也⑾。
選自《韓非子》,中華書局《諸子集成》本1954年版
注釋
①市:集市。
②女還:你回去吧。 女,同「汝」,人稱代詞,你。
③顧反為女殺彘:等我回來為你殺豬。顧反:我從街上回來。 反,通「返」,返回。彘:讀"zhì」,意為豬。
④(曾子欲捕彘殺)之:代詞,指豬。
⑤妻適市反:妻子剛從集市回來。適:恰巧。
⑥特與嬰兒戲耳:只不過與小孩子開個玩笑罷了。特……耳:不過……罷了。特,不過,只是。 耳,同「爾」,罷了。
⑦非與戲:不可同……開玩笑
⑧今子欺之:現在你欺騙他。子:你,對對方的稱呼。
⑨而:則;就。
⑩成教:教育有效果。
⑾逐烹彘也:於是就殺豬煮肉吃。
[編輯本段]譯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回家,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殺豬。他的妻子阻止他說:「不過是和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等著父母去教他,聽從父母親的教導。今天你欺騙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騙別人。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用來教育孩子成為正人君子的方法。」 於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編輯本段]參考故事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著跟著她。他的母親(騙他)說:「你回去,等一會(娘)回來給你殺豬(吃)。」孩子信以為真,一邊歡天喜地地跑回家,一邊喊著:「有肉吃了,有肉吃了。」
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裡等媽媽回來,村子裡的小夥伴來找他玩,他都拒絕了。他靠在牆根下一邊曬太陽一邊想像著豬肉的味道,心裡甭提多高興了。
傍晚,孩子遠遠地看見了媽媽回來了,他一邊三步作兩步的跑上前去迎接,一邊喊著:「娘,娘快殺豬,快殺豬,我都快要饞死了。」
曾子的妻子說:「一頭豬頂咱家兩三個月的口糧呢,怎麼能隨隨便便就殺豬呢?」
孩子哇的一聲就哭了。
曾子聞聲而來,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後,二話沒說。轉身就回到屋子裡。過一會兒,他舉著菜刀出來了,曾子的妻子嚇壞了,因為曾子一向對孩子非常嚴厲,以為他要教訓孩子,連忙把孩子摟在懷里。哪知曾子卻徑直奔向豬圈。
妻子不解地問:「你舉著菜刀跑到豬圈裡幹啥?」
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殺豬」。
妻子聽了撲哧一聲笑了:「不過年不過節殺什麼豬呢?」
曾子嚴肅地說:「你不是答應過孩子要殺豬給他吃的,既然答應了就應該做到。」
妻子說:「我只不過是騙騙孩子,和小孩子說話何必當真呢?」
曾子說:「對孩子就更應該說到做到了,不然,這不是明擺著讓孩子學著家長撒謊嗎?大人都說話不算話,以後有什麼資格教育孩子呢?」
妻子聽後慚愧地低下了頭,夫妻倆真的殺了豬給孩子吃,並且宴請了鄉親們,告訴鄉親們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
雖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卻教育出了誠實守信的孩子。曾子殺豬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他的人品一直為後代人所尊敬。
⑧ 有關誠信的古文、詩句都有那些呢
一、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
出自:《禮記·中庸》
解釋:只有天下最真誠的心才能感化人。
二、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出自:《孟子·離婁上》
解釋:真誠,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誠,是為人處世之理。
三、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出自:《周易·家人》
解釋: 言:言談。物:實際內容。行:行為。恆:恆心。君子說話有根據,做事有恆心。
四、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出自:《孔子家語·顏回·孔子語》
解釋:君子用行動來說話,小人則光說不做。
五、處己、事上、臨下,皆當如誠為主。
出自:明·薛瑄《讀書錄》
解釋:衡量自己,服膺上級,領導下屬,都應當一概以真誠為准則。
(8)誠信文言文擴展閱讀
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統稱。泛指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用,一諾千金等等。但一般主要是指兩個方面:一是指為人處事真誠誠實,尊重事實,實事求是;二是指信守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