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領文言文
1.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山人也。建安五年,曹公東征,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整篇文言文翻譯
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劉備投奔袁紹。曹操活捉關羽而回,任命回關羽為偏將軍,待他非常客氣答。袁紹派遣大將軍顏良到白馬進攻東郡太守劉延,曹操讓張遼和關羽作先鋒迎擊顏良。關羽遠遠望見了顏良的旗幟和車蓋,便策馬馳入千軍萬馬之中刺殺顏良,割下顏良首級回到營中,袁紹的眾多將領沒有人能夠抵擋他,於是解了白馬之圍。曹操當即上表奏請朝廷封關羽為漢壽亭侯。當初,曹操佩服關羽的為人,而觀察他的心情神態並無久留之意,對張遼說:「你憑私人感情去試著問問他。」不久張遼詢問關羽,關羽感嘆地說:「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義深厚,但是我受劉將軍的深恩,發誓與他同生死,不能背棄他。我終將不能留下,我必當立功來報答曹公後才離開。」張遼將關羽的話回報給曹操,曹操認為他是義士。關羽殺了顏良後,曹操知道他一定會離走,便重加賞賜。關羽全部封存曹操給他的賞賜,呈書告辭,到袁紹軍中投奔劉備去了。曹操左右的人想要追趕關羽,曹操說:「各人都是為了自己的主人,不必追了。」
節選自《三國志》
2. 古文裡面「同卧起」是什麼意思這些君王為什麼沒事找大臣、將領一起睡覺啊
不就是和皇帝上個床么 說這么隱晦作甚
3. 文言文中「將軍」的「軍」是什麼意思
軍
軍
jūn
【動】
(會意。金文字形,從車,從勹(bāo,包裹)。表示用車子打包圍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車戰,駐扎時,用戰車圍起來形成營壘,以防敵人襲擊。本義:圍成營壘)
同本義〖encircle〗
軍,圜圍也。——《說文》
軍,圍也。——《廣雅》
軍於廬柳。——《國語·晉語》
注:「猶屯兵糧儲也。」
疏而不可蹙,數而不可軍者,在於慎。——《銀雀山漢墓竹簡》
攻殺〖attackandkill〗
凡盜賊軍,鄉邑及家人,殺之無罪。——《周禮》
指揮作戰〖command;battle〗
祝聃射中王肩,王亦能軍。——《左傳·桓公五年》
建德不能軍,以百餘騎走饒陽。饒陽無備,因取之。——《新唐書》
駐扎〖bestationed〗。如:軍屯(指駐屯的軍隊)
從軍〖jointhearmy〗
越國女,尚耍白猿,教俺替爺軍。——明·徐渭《雌木蘭》
軍
軍
jūn
【名】
軍隊〖armedforces;army;troops〗
擊破沛公軍。——《史記·項羽本紀》
雖入軍無忿爭之心。——《韓非子·解老》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三國志·諸葛亮傳》
兩軍人馬雜遝。——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英法聯軍。——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敵軍已近寨。
軍中發槍之號。
又如:軍變(軍隊嘩變);軍流(充軍流放);軍律(軍法,軍紀);軍門(軍中長官、總督、將帥等;營門;衙署)
軍隊的編制單位〖corps〗。古代以軍為軍隊中最大的編制單位。春秋時各大國多設上、中、下三軍,歷代沿用其名,人數多少不一
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周禮·小司徒》
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周禮·夏官·序官》
萬人為一軍。——《國語·齊語》。注:「齊制也。」
全軍為上。——《孫子·謀攻》
破軍次之。
又如:殲敵一個軍;軍主(主一軍,一軍的主帥);軍副(一軍之副將)
兵種,軍事組織的一個部分〖armsoftheservices〗。如:海軍;空軍;陸軍;青年軍;軍仗(持兵器的儀仗護衛)
士兵〖soldier〗
軍皆殊死戰。——《史記·淮陰侯列傳》
明初實行衛所制度,其士兵的正式名稱為「軍」。如:軍眾(士卒);軍健(兵卒);軍健(士兵);軍牢(士兵,軍卒);軍班子弟(宋時儀衛軍金槍班成員的後代);軍丁(兵卒;士兵)
部隊中的官兵。一個有組織的戰斗部隊的成員。如:軍分(配給軍人的衣食用品)
營房,軍營〖barracks〗。如:軍壁(軍營周圍的營牆的防禦工事);軍壘(有營牆的軍營);軍陣(軍營);軍門(軍營的門)
中國宋代行政區劃名。與府、州、監同屬於路〖prefectureintheSungdynasty〗
奉化軍節度。——宋·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今為宋江軍。
唐於設兵戍守之地〖placeguardedbyarmymen〗,設置「軍」、「守捉」、「鎮」、「戍」等。安史之亂後,內地也設「軍」。如汴州設宣武軍。「軍」與「守捉」的將領稱使;「鎮」與「戍」的將領稱鎮將
陣地〖position〗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唐·高適《燕歌行》
4. 畢將軍馬文言文翻譯
譯文:
畢再遇(南宋名將)是兗州的將門世家。開禧(南宋皇帝宋寧宗的年號)北伐的時候,其他將領大多戰敗,只有畢再遇積累了很多的戰功。金國人看到他的戰旗就要躲避。多次升遷官職(鎮江都統制、揚州承宣使、驍衛上將軍)。後來因為年老體衰而退休才在湖州霅溪定居。
畢再遇有一匹戰馬,外號叫「黑大蟲」,非常神俊高大,只有他的主人畢再遇能駕馭他。等到畢再遇死後,他的家人用鐵鏈把他拴在馬房中。恰好碰到岳王祠(紀念岳飛的廟)迎神,聽到鼓聲雷動,以為是要赴沙場殺敵,於是就興奮嘶叫,掙脫了束縛逃出了馬房。
畢再遇的家人怕馬傷人,就命令十幾個把他拉回去。趁機好言勸誡「將軍已經死了,你不要多生事端禍及家人」。馬豎起耳朵聽到後,雙眼淚汪汪,低聲嘶叫幾聲就死了。哎,忘恩負義的人連異類都比不上,怎麼能不慚愧呢?
原文:
畢再遇,兗州將家也。開禧用兵,諸將多敗事,獨再遇累有功。金人認其旗幟即避之。屢遷至鎮江都統制、揚州承宣使、驍衛上將軍。後以老病致仕,始居於霅。有戰馬,號黑大蟲,駿駔異常,獨主翁能御之。再遇既死,其家以鐵羈之圉中。適遇岳祠迎神,聞金鼓聲,意謂赴敵,
於是長嘶奮迅,斷組而出。其家慮傷人,命健卒十餘,挽之而歸。因好言戒之雲:「將軍已死,汝莫生事累我家。」馬聳耳以聽,汪然出涕,喑啞長鳴數聲而斃。嗚呼!人之受恩而忘其主者,曾異類之不若,能不愧乎?
《畢將軍馬》出自《齊東野語》,南宋周密撰。書中所記,多宋元之交的朝廷大事。
(4)將領文言文擴展閱讀
此文寫的是畢將軍和他的馬,畢再遇死後,「黑大蟲」被用鐵鏈拴在圈裡。那天正好碰上岳廟迎神,金鼓之聲由遠而近。「黑大蟲」初聞金鼓聲,即振奮不已,以為要上陣殺敵,後不見有人為它解索,長嘶奮迅,極力掙踏,竟然掙斷了鐵鏈,沖出了大街!畢家人怕它傷人。
急忙命令十幾個家人去追。好不容易才把它牽回來。進了門,再把它拴好,家人在「黑大蟲」的耳邊說話:「將軍已經死了,你也沒仗可打了,千萬別再跑出去惹事。」這馬聳著耳朵聽著,似乎可以聽得懂對它說的話,一時眼淚噴涌而出,緊接著,以嘶啞的聲音長鳴數聲,竟然倒地而亡!
相關人物介紹:
畢再遇(約1148年-約1217年),字德卿。祖籍兗州(今山東兗州),臨安西溪人 。南宋名將,武義大夫畢進之子。畢再遇容貌魁偉,武藝超群。初以恩蔭補官,隸屬侍衛馬軍司。開禧二年(1206年),隨軍北伐,屢立戰功,遷為武功大夫。
後因功歷任鎮江都統制兼權山東、京東招撫司事及驍衛大將軍等職。因其勇猛過人,熟知兵略,且善於駕馭兵將,威名遠揚。嘉定元年(1208年),被任為左驍衛上將軍、保康軍承宣使。「嘉定和議」簽訂後,畢再遇屢請回歸田裡,均不準。
嘉定六年(1211年),提舉太平興國宮。嘉定十年(1217年),以武信軍節度使致仕。不久去世。累贈太師,謚號「忠毅」。
作者介紹:
周密(1232—1298)字公謹,號草窗,又號霄齋、蘋洲、蕭齋,晚年號四水潛夫、弁陽老人、弁陽嘯翁、華不注山人,宋末曾任義烏令等職,南宋末年詞人、文學家。祖籍濟南,先人因隨高宗南渡,流寓湖州(今浙江湖州),置業於弁山南。一說其祖後自湖州遷杭州,周密出生於杭州。
宋寶祐(1253—1258)間為義烏縣(今年內屬浙江)令。景定二年(1261),任浙西帥司幕官。咸淳初為兩浙運司掾屬。十年(1274年)監豐儲倉,端宗景炎閘知義烏縣。宋亡,入元不仕,隱居弁山。後家業毀於大火,移居杭州癸辛街。
周密善詩詞,能書畫,雅好醫葯。他的筆記集《齊東野語》、《志雅堂雜鈔》、《癸辛雜識》《武林舊事》等,多載當朝史事傳聞、杏林軼事、民俗風情,是研究宋代文化史的珍貴索引。書中所載錄的醫事制度、醫家史料、典籍訓釋、養生知識、各科醫案,特別是治病療疾的驗方效劑。
多為作者搜集、使用後的驗證,大都真實可信。其作品《觀潮》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上冊。尤其作品勤於輯錄宋代文獻。家藏圖書極富。父周晉,積累舊書有4萬卷。自稱:家有三世積累,凡有書42000餘卷及三代以來金石之刻1500餘種。
建藏書樓為「書種堂」、「志雅堂」、「浩然齋」等,常校讎其中。所著《齊東野語》亦簡介歷代藏書故實,對研究唐宋藏書史實有參考價值。編纂有《書種堂書目》、《志雅堂書目》,惜已早佚。
5. 文言文出征前將領鼓舞士兵口號有哪些
那可就多了!~~比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後出師表》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傳》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等……
6. 文言文李廣翻譯 急
將軍李廣,隴西郡成紀縣人,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之術。
李廣駐守右北平,匈奴聽說後,稱他為「漢朝的飛將軍」,躲避他好幾年,不敢入侵右北平。李廣外出打獵,看見草里的一塊石頭,以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李廣為官清廉,得到賞賜就分給他的部下,飲食總與士兵在一起,李廣帶兵,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嘗。李廣對士兵寬厚和緩不苛刻,士兵因此愛戴他,樂於為他所用。看見敵人逼近,如果不在數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就不發射。只要一發射,敵人立即隨弓弦之聲倒地
元朔六年李廣又被任為後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許多將領因斬殺敵人首級符合規定數額,以戰功被封侯,而李廣的軍隊卻沒有戰功
過了兩年,李廣以郎中令官職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張騫(qiān,千)率領一萬騎兵與李廣一同出征,分行兩條路。行軍約幾百里,匈奴左賢王率領四萬騎兵包圍了李廣,李廣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廣就派他的兒子李敢騎馬往匈奴軍中賓士。李敢獨自和幾十名騎兵飛奔,直穿匈奴騎兵陣,又從其左右兩翼突出,回來向李廣報告說:「匈奴敵兵很容易對付啊!」士兵們這才安心。李廣布成圓形兵陣,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漢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廣就命令士兵拉滿弓,不要放箭,而李廣親自用大黃弩弓射匈奴的副將,殺死了好幾個,匈奴軍才漸漸散開。這時天色已晚,軍吏士兵都面無人色,可是李廣卻神態自然,更加註意整頓軍隊。軍中從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第二天,又去奮力作戰,博望侯的軍隊也趕到了,匈奴軍才解圍退去。漢軍非常疲憊,所以也不能去追擊。當時李廣軍幾乎全軍覆沒,只好收兵回朝。按漢朝法律,博望侯行軍遲緩,延誤限期,應處死刑,用錢贖罪,降為平民。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封賞。
又過了兩年,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大舉出征匈奴,李廣幾次親自請求隨行。天子認為他已年老,沒有答應;好久才准許他前去,讓他任前將軍。這一年是元狩四年
李廣不久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出邊塞以後,衛青捉到敵兵,知道了單於住的地方,就自己帶領精兵去追逐單於,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的隊伍合並,從東路出擊。東路有些迂迴繞遠,而且大軍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勢必不能並隊行進。李廣就親自請求說:「我的職務是前將軍,如今大將軍卻命令我改從東路出兵,況且我從少年時就與匈奴作戰,到今天才得到一次與單於對敵的機會,我願做前鋒,先和單於決一死戰。」大將軍衛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要讓他與單於對敵,恐怕不能實現俘獲單於的願望。那時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任中將軍,隨從大將軍出征,大將軍也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於對敵,故意把前將軍李廣調開。李廣當時也知道內情,所以堅決要求大將軍收回調令。大將軍不答應他的請求,命令長史寫文書發到李廣的幕府,並對他說:「趕快到右將軍部隊中去,照文書上寫的辦。」李廣不向大將軍告辭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惱怒地前往軍部,領兵與右將軍趙食其合兵後從東路出發。軍隊沒有向導,有時迷失道路,結果落在大將軍之後。大將軍與單於交戰,單於逃跑了,衛青沒有戰果只好回兵。大將軍向南行渡過沙漠,遇到了前將軍和右將軍。李廣謁見大將軍之後,回到自己軍中。大將軍派長史帶著干糧和酒送給李廣,順便向李廣和趙食其詢問迷失道路的情況,衛青要給天子上書報告詳細的軍情。李廣沒有回答。大將軍派長史急切責令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受審對質。李廣說:「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現在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
到了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打過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同單於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去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了,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於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廣軍中的所有將士都為之痛哭。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不論認識的不認識的,也不論老的少的都為李廣落淚。右將軍趙食其單獨被交給執法官吏,應判為死罪,用財物贖罪,降為平民。
7. 一個文言文故事,講一個將領出征在外,節節勝仗,回來邀功,帝王拿出兩個大箱子,裡面全是別的大臣彈劾他
《呂氏復春秋-樂成》
魏攻中山制,樂羊將。已得中山,還反報文侯,有貴功之色。文侯知之,命主書曰:「群臣賓客所獻書者,操以進之。」主書舉兩篋以進。令將軍視之,書盡難攻中山之事也。將軍還走,北面再拜曰:「中山之舉,非臣之力,君之功也。」當此時也,論士殆之日幾矣,中山之不取也,奚宜二篋哉?一寸而亡矣。
8. 古時候戰爭將軍發命令文言文是怎麼樣的
主要是為了耍帥。抵擋箭矢的話歐洲主要用大盾牌,中國主要靠鱗甲(箭射到鱗甲上之後會被鱗片滑開),日本的將領會在身後背一個大包袱。
9. 姚平仲字希晏,世為西陲大將 文言文翻譯
姚平仲字希晏,世代擔任西部邊境的大將。他從小成了孤兒,伯父(或叔父)姚古把他作為兒子撫養。十八歲,和西夏軍隊在臧底河交戰,消滅俘虜的敵人很多,敵人不能抵抗。宣撫使童貫召見他並和他談話,姚平仲有骨氣一點也不屈從童貫,童貫很不高興,降低了對他的賞賜,但是關中的豪傑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睦州(今浙江淳安)盜賊作亂,宋徽宗派童貫征討賊寇,童貫雖然討厭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穩勇猛,又調他同行。等到起義被平定,姚平仲的功勞在全軍最大,於是面見童貫說:「我不想得到賞賜,只願見一面皇上。」童貫更加忌恨他。別的將領王淵、劉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見,只有姚平仲沒有被召見。
宋欽宗做太子的時候,聽說了姚平仲的名聲,等到一即位,金國人侵犯宋朝,京都被圍,姚平仲正好在京城,得以在福寧殿被宋欽宗召見詢問對策,豐厚的賞賜了他金錢布匹,許諾退敵後給他重賞。於是姚平仲請求帶領敢死隊攻入敵人的軍營捉拿敵人的頭領獻給宋欽宗。他出擊後,接連攻破敵人兩座營寨,但是敵人夜裡已經撤走了。姚平仲沒有立功,於是騎著青黑色的騾子逃命,一晝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達鄧州,才敢吃飯。進入武關,到了長安,打算在華山隱居,擔心離朝廷太近,又跑到蜀地,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宮,人們都不認識他。住了一天,又到了大面山,走了二百七十餘里,估計采葯的人都來不到這里,於是放走了所騎的騾子,找了一個石洞住下。朝廷多次下詔搜尋他,都沒有找到。乾道、淳熙(宋孝宗年號)年間才出山,到了丈人觀道院,他自己說了以上的經歷。
當時他已經八十多歲,紫紅色的鬍子很密,長好幾尺,臉上有紅光,走路不躲避崖、溝、荊棘,他的速度就像奔馬,也經常給別人寫草書,字跡非常奇特雄偉,但是從不說他得道的原因。 (陸游《渭南文集》卷二三)
10. 關於宋代將領解元的古文翻譯
解元及在高郵/金人來侵/未至三四十里/元先知之/逆料金人翌日食時必至城下/乃伏百人於要路之側。又伏百人於城之東北嶽廟下/自引四百人伏於路之一隅/令曰:金人以高郵無兵/不知我在高郵/即輕易而進/俟金人過/我當先出掩之/伏要路者見我麾旗則立幟/以待金人進退無路/必取岳廟路走矣。若果然/則伏者出/眾皆諾。又密使人伏樊良/俟金人過則決河岸/以阻其歸路/食時金人果徑趨城下/元密數之有一百五十騎/乃以伏兵出麾旗以招伏要路者/伏兵皆立幟/以待金人大驚/躊躇無路/遂向岳廟走/元率兵追之/金人前遇伏兵/無所施其技/盡被擒/凡得一百四十八人/及金牌銀牌與執事居其半
翻譯:
解元趕到高郵時,遇到金國的軍隊要來打高郵。金人還有三四十里路沒趕到,解元已經先知道他們的動向了,他料定金國軍隊會在第二天中午前必然到達,於是在他必經之路的兩側埋伏了一百人。又在城東北部的岳廟那裡埋伏了一百人。自己帶領了四百人埋伏在路邊,下令道:「金國人以為高郵沒有士兵,並不知道我已經到了高郵因此輕易來犯。等到金國軍隊走過這里時,我當先沖出埋伏地點,餘下的人看到我則豎起軍旗,等到金人無路可退的時候必定向岳廟方向敗走,如果真的如此,岳廟方向埋伏的人就出來痛擊他們。眾人齊聲應諾。他有秘密派遣士卒埋伏在樊良,等金國人前來之後則掘開河岸,使河水漫上阻止敵人的歸路。
第二天中午,金國人果然來到城下。解元密派一百五十騎兵沖出埋伏,用旗幟召集其他伏兵,其他的伏兵也都豎起軍旗威懾敵人。等到金國軍隊大驚失措,躊躇無路,只得向岳廟方向逃跑。解元率領士兵追擊金人。金軍前面遇到伏兵,沒有辦法逃走,盡數被擒。總共抓到一百四十八人,其中金牌銀牌以及執事居然佔了其中一半。
大概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