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通渭美術展

通渭美術展

發布時間: 2020-12-02 14:52:45

『壹』 畫畫的目的是什麼

人類之所以高級,就是能夠享受到藝術所帶來的精神之美。繪畫是視覺藝術,不僅讓人悅目還要給人以賞心和養心。

1,提升審美,繪畫作品是不斷創新的過程,通過努力的學習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並從中得到喜悅和滿足。

2,陶冶性情,繪畫和宗教一樣也是人的一種信仰,有信仰有追求的人永遠都是快樂的。

3,掌握技藝,人有一技之長就會有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了繪畫的技藝也就增加了一份自信。

4,彰顯個性,繪畫是僅次於上帝的創造,可以畫出你想要畫的一切。

5,享受過程,有了繪畫你不在孤單,你可以享受繪畫過程的寂寞。

6,改善生活,畫是有價值的藝術品,只要你努力,畫的夠好就一定會有人來欣賞有人來收藏。

畫畫是快樂的,是幸福的!

【騰模簡介】:騰模,筆名吾法,墨獒堂主。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重彩畫研究會會員,北京宣和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1995年畢業於河南大學美術系。之後受教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首屆當代中國畫創作研究生班,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重彩畫材料與技法創作高研班。其獨特的中國畫大寫意《藏獒》系列作品,充分展示了東方神犬威風霸氣的神韻。近年來《藏獒》作品被眾多機構及藏家廣為收藏。首次編寫《藏獒的畫法》一書,並由湖北美術出版社面向全國出版發行,該書填補了中國繪畫史上關於藏獒繪畫技法方面的空白。

【出版、入選、獲獎】

作品曾在《美術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聯合商報》、《中國好家庭報》、《書畫研究》、《藝術市場》、《收藏》、《解放軍美術書法》、《時代美術家》、《財經界》、《中國產業》、《卓越理財》、《藏獒》、《藏獒在線》、《鳳凰衛視》、《博寶網》、《雅昌網》、《中國幹部學習網》、《人民藝術網》、《優酷網》、《藏獒網》、《愛奇藝網》、《酷6網》、《中華藝術平台》、《頭條》、《網路號》等眾多媒體廣為傳播。

藝術年表

2009年出版《藏獒的畫法》(湖北美術出版社?6?中國畫技法系列叢書)

2010年《藏獒》10幅作品被中國藏獒協會選作國禮贈送給法國世界犬業聯盟

2012年《築夢》入選建軍八十五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

2012年《躍》入選建軍八十五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

2014年《鄉情》獲第十二屆河南省美術作品展三等獎

2015年出版《意韻―騰模水墨》(江西美術出版社?6?中國當代最具潛力畫家水墨系列)

2015年《秋韻》入選美麗中國?6?中國重彩畫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重彩畫研究會)

2015年《聖域》入選第三屆「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

2016年《朝聖》入選2016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

2016年《征》入選「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全軍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

2017年《盛會》獲「悲鴻精神」-第二屆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中國美術家協會)

2017年《追夢》入選建軍九十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

2017年《絲路》入選「絲綢之路.翰墨通渭」第二屆全國中國畫、油畫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

2017年《旺仔圖》由世界華聯總會做為國禮贈送給寮國國家總理

2017年《翔》入選第九屆中國體育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

『貳』 通渭社火割韭菜百度

通渭社火是漢民族傳統的年俗文化。 源於古代社廟的祭祀活動,《尚書·堯典》《周書·洛誥》中就記有有關迎新年辭舊歲祭祀社稷的活動,宋書稱民間藝人合夥演唱為「雜場」,合夥為戲稱作「社火」。社火集中展現了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它涉及音樂、舞蹈、曲藝、雜技、武術、戲曲、工藝美術等眾多藝術門類。
社火在通渭已流傳很長很久,大年正月初三過後,社火隊都會不約而同的開始准備,稱做「出馬」正月十四、十五,是最紅火的時期,陣容龐大,具有顯明的地域特色和鄉土氣息。通渭社火,集中展現了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它涉及音樂、舞蹈、曲藝、雜技、武術、戲曲、工藝美術等眾多藝術門類。傳統表演形式有春官、跑場子、紙馬舞、蠟花舞、雜耍、小曲、旱船舞、獅子舞、高台、高蹺、馬社火等。作為當地漢族民間藝術瑰寶的通渭社火,以其獨特的人文景觀和傳統習俗而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旱船紙馬宜呈春,通渭民風千古秀。
從大年初四開始,通渭各鄉村社的群眾都自發組織社火隊,耍鬧在庄頭村尾,正月十四、十五兩天,他們紛紛涌進縣城進行匯演,共鬧元宵佳節,一般要耍到十五六結束,但也有黑十七,花十八的。社火隊多數以自然村為主開展活動,也有幾個村聯合活動的,鄉村社火大都在晚間活動,走村串戶,耍到誰家主人都以飯菜煙酒款待。也有通過提前商討集中在一處演出的,一般都在打麥場擺一大桌,全村所有農戶,自願送來各樣飯菜,款待演出人員,在縣城,只有十四,十五兩天,人民扶老攜幼觀鄧賞化,觀看社火,社火隊耍鬧在商鋪,單位門前,俗稱「過街社火」。

『叄』 通渭路的藝術節作品什麼時候展覽

的藝術節作品什麼時候
的藝術節作品什麼時候

『肆』 甘肅通渭飛天粉絲有限公司怎麼

簡介:通渭飛天粉絲公司是1999年8月對原縣粉絲廠收購重組的民營股份企業。總資產165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780萬元、流動資產870萬元;有員工366人,有年產2000噸豌豆粉絲、1000噸豌豆澱粉、500噸馬鈴薯粉皮、800噸精飼料蛋白粉等4條生產線。是市、縣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全縣工業企業的稅收大戶,市民營科技示範企業,甘肅省質量協會會員單位,也是甘肅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安置下崗職工再就業先進企業。公司成立以來,通過持續不斷提升質量、改進服務、開拓市場,使企業得到了較快發展,產品已銷往西北、西南及東南沿海等18個省市。2006年,實現產值913萬元,同比增長10.4%,已實現工業增加值380萬元,同比增長31%;實現銷售收入850萬元,同比增長8.25%;上繳稅金46.3萬元,同比增長41%;按時足額發放前12個月員工工資135萬元,同比增長26.7%;收購各地農民種植豌豆2600噸,支付豌豆款546萬元;實現了社會、企業、員工多方受益。
法定代表人:張向軍
成立時間:1999-07-09
注冊資本:6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2112120000447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東川工業集中區農副產品加工區

『伍』 書畫美術

菏澤市(郵編:274000 電話區碼:0530)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與江蘇、河南、安徽三省接壤,位於北緯°39〃--35°53〃,東經114°48′--116°24′。轄牡丹區、鄆城、鄄城、曹縣、定陶、成武、單縣、巨野、東明八縣一區和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007年人口887.6萬,面積12239平方公里。[1]
菏澤歷史
菏澤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古稱"天下之中"(史記)。別稱:中國牡丹城、曹州。相傳堯、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領都曾在這一地區活動,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孫臏、農學家氾勝之、經濟學家劉晏、文學家溫子升等大批聖賢,都出生在這里,商湯時期的三朝元老伊尹、「商界鼻祖」范蠡經商、劉邦登基稱帝、曹操成就霸業、黃巢起義、宋江聚義等都發生在菏澤。境內仍保留著永豐塔、堯王墓、蚩尤冢、陳王台、范蠡湖、孫臏故里、秦王洞、宋江故里等100多處名勝古跡。是我國著名的牡丹城、書畫之鄉、戲曲之鄉和武術之鄉。被稱為「三鄉一城」。[1]
菏澤書畫概況
菏澤市歷史上書畫名人眾多,宋代晁補之、李昭己、何氏家庭、曹氏家庭都為書畫藝術留下了寶貴歷史遺產。較知名的近代書畫家有牛千古、卜昭信、張鳳集、李眉川等,現代有吳東魁、王兆石、晁楣、田伯平、何方華、張得蒂、包備五、魯風、劉昌傑、高觀凌、於玉軍、李明晉、曹明冉、馮訓文、李玉鳳等。真正群眾性的書畫熱活動是伴隨著改革開放而興起的。近年來發展較快,習書畫者眾多,書畫熱遍及城鄉,各級各類書畫展覽活動不斷,書畫隊伍逐漸壯大,老作者寶刀不老,後起之秀接連涌現。全市成立有各類書畫協會、書畫研究會等20多個,全國書協、美協會員5人,省級美協、書協會員200多人,每年舉辦各類書畫比賽、展覽、筆會等活動上百次,建有各類書畫、美術專業脫產(業余)校(班)近百處。全市書畫營銷門市300多個,從業人員2000多人,形成了一個產、供、銷一條龍的文化產業大軍。目前,菏澤的書畫產業已形成城市、鄉村於一體的網路,如菏澤城內的馬海書畫產銷一條街、曹縣邵庄農民書畫之鄉已初具規模,巨野縣被中國文聯授予「中國巨野農民繪畫之鄉」的稱號,該縣農民書畫作者近2000人,年書畫產值達2000多萬元。曹州書畫院作為全國地市級最大的書畫院,建院以來已舉辦書畫展覽200多次。[1]
菏澤書畫發展史
菏澤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不僅以國花牡丹名聞天下,而且以其繁榮發展的書畫藝術飲譽海內。 菏澤書畫歷史淵源流長,名人輩出。據宋史.燕肅傳載:燕素(曹州人),長詩文書畫,其作品多入妙品,以及北宋晁補之兄弟(鉅野人)、元代商挺(曹州人),至明代曹州何氏家族(何永勻,何永健四代孫)以詩書藝傳家,歷代不衰。清代馬延熙、郭如儀、劉琨、田如燴等皆為當時書畫名家。近代以來,著名書畫家牛千古、鄭樹屏、李楣川等都為菏澤地區的書畫藝術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2]
建國以來,菏澤的書畫藝術有了更快的發展。涌現出一大批才華橫溢、有較高藝術水平和影響的書畫家,如中國版協付主席、北大荒創始人晁楣先生、著名國畫藝術家田伯平先生、著名雕塑家龐媛女士,以及何方華、魯風、吳東魁等。他們在國內或國外都有一定的影響和名氣。目前,我區有國家級畫家5人,分別是許汝良、梁兆存、王福增、黃恩濤、上官超英,省級畫家88人,如李榮海、董洲、成弘夫、王進、周慶漢等,地區級200多人。[2]
各種類型的書畫組織遍布菏澤,美協、書協、文化藝術單位和民間書畫組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書畫組織網路。現有各類書畫協會、學會、畫店等100多家,其中影響最大的數曹州書畫院。 [2]
菏澤書畫藝術的存在與發展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據不完全統計,全區有全國、省級美術協會員近300人,參加全國書畫函授學習的達3000多人,參加地市級書畫培訓班的達數萬人。目前,書畫作品業已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經濟交往,聯誼會友的重要禮品。為滿足廣大書畫愛好者的需求,菏澤每年都舉行近百次不同規格的書畫展覽,推動了書畫藝術的提高和普及。 [2]
菏澤市巨野縣農民書畫展飲譽省城巨野縣民間書畫藝術展覽08年在省美術館開展,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朱正昌、副省長蔡秋芳、省文化廳廳長張長森等領導同志和省內書畫界部分知名人士參加了展覽活動。 [2]
巨野縣民間書畫藝術展覽作為山東省創建社會文化先進縣成果展演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由省文化廳主辦。此次展覽匯集了巨野縣39位書畫家的340多幅作品,代表了巨野縣書畫創作的最高水平。作品真實地表達了基層群眾的現實生活,生動反映了在新的時代農民群眾嶄新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在展覽開幕式上,朱正昌、蔡秋芳、張長森等為展覽剪綵,並向參展作者代表頒發了榮譽證書。 [2]
曹州書畫院創建於1985年10月,佔地一萬六千平方米,建築面積九千多平方米,是集書畫研究、創作、展覽、交流、收藏於一體的文化事業單位。目前為全國地市級規模最大的畫院。 [2]
曹州書畫院建築既有傳統的民族特色,又有現代的園林風格,院內藤廊、亭台、假山、噴泉、千字文石刻壁,松竹斗奇,百花爭艷,景觀幽雅,宜書宜畫,已成為菏澤對外開放的窗口,書畫活動的中心,參觀旅遊的重要景點和愛國注意教育基地,並常年對外開放。東西兩大展廳,面積九百多平方米,先後承辦、舉辦各種展覽二百多場次;曹州碑廊全長四百多米,內容以反映菏澤風光、贊美曹州牡丹為主題,並刻制了部分歷史名人的肖像和事跡。作品多出自當代書畫名家之手,也刻制了數位偉人和先賢的手跡,具有強烈的民族性、鮮明的地方性和高超的藝術性;曹州書畫家作品陳列館陳列的作品均系菏澤書畫名家之精心創作,代表了菏澤書畫藝術的最高水平;晁楣版畫藝術陳列館所藏80幅精品是晁先生無償捐獻的,作品以當年人們開墾"北大荒"熱火朝天的創業精神和壯麗景觀為主要內容,融歷史性、藝術性為一體,展示了晁楣先生高超的版畫藝術水平。由此,書畫院被譽為"藝苑奇葩"、"畫宮無雙"、"民族文化的基地,書畫藝術的殿堂"。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炳森先生贊道:"靈根天降魯西南,魏紫姚黃墨牡丹。更著曹州書畫府,蒞臨皆有十分緣"。書畫院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八方來賓。建院以來,共接待國內外參觀遊客人八十餘萬人次。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李錫銘,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吳學謙,全國人大委員會副委員長王光英、何魯麗,全國政協副主席萬國權等,先後視察了曹州書畫院,並給予了高度評價。[2]
曹州書畫院1985年聘請舒同先生為首席顧問,蘇毅然、崔子范、許麟廬、於希寧、劉炳森、劉藝為名譽院長,院外畫師120多名。兩次應邀赴中南海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創作書畫作品65幅。15年來,在中央、省級報刊發表書畫作品二千餘幅,入選國家、省級展覽六百餘幅,外出辦展六十餘次。先後編輯出版了《劉炳森楷書曹州書畫院碑記》、《當代中國花鳥畫集》、《牡丹杯大獎賽作品選》、《曹州碑林作品集》和《曹州書畫院》等大型精裝畫冊。2000年4月舉辦中國文聯黨組書記高占祥大型牡丹攝影作品展,《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大眾日報》、山東電視台、香港衛視中文台、日本有關新聞機構等一百多家新聞單位對書畫院及書畫家進行了專題介紹或新聞報道。[2]
另外,建於書畫院內的趙登禹紀念館,以大量翔實的文字和圖像資料再現了菏澤籍抗日名將趙登禹將軍各個時期的光輝業績,熱情謳歌了趙登禹將軍崇高的民族氣節和為國捐軀的愛國主義精神。
曹州書畫院被評為地市級"文明單位"、"文明窗口單位"、"省級衛生先進單位","山東省文化下鄉先進集體"、地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2年,被國家旅遊局收入《中國旅遊信息庫》;1997年,入編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旅遊協會、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中國博物館協會主編的《中國著名風景名勝旅遊景區大觀》,被列入全國著名景區景點500家;2000年中國文聯在曹州書畫院設立"中國文聯文藝家生活創作基地"。[2]
位於曹州書畫院的曹州碑廊分別於1985年和1995年兩期施工落成,全長近500米,刻碑四百餘塊,目前為全國最長的碑廊。碑廊內容多以贊頌國花牡丹的歷代詩詞和牡丹風采為主,其中有部分歷史名人和偉人的手跡,也有舒同、啟功,藏克家、黃苗子、唐雲,沈鵬、劉炳森、武中奇、沙孟海等現代名家的作品,同時還刻制了數塊反映曹州歷史名賢和名貴牡丹品種的繪畫作品,以豐富多才的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形成了一個集現代書法家作品之大成,熔牡丹文化於一體的亮麗景觀,吸引著上萬遊客前來觀光,在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培養書畫藝術人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
巨野縣的書畫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最早可上溯到秦漢時期,到了宋代,頗具建樹,清代和民國時期發展迅速,形成了以劉藻為代表的一個書畫家群體,留下了大量的碑貼、畫本。 [2]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巨野縣以黃恩濤、王世超、董森、梁福根、鄒德玲、劉新義、王廣雲、李世群為代表的廣大書畫藝術工作者繼承和發揚傳統書畫藝術,植根巨野這片沃土,用丹青繪志抒懷,把全縣的民間書畫藝術又提高到一個新水平。[2]
目前,全縣擁有國家和省級美協會員二十多人,市縣級會員九百多人,市級以上參展作品一千餘幅,群眾性的各類書畫組織遍布全縣,書畫研究會、美術家協會、麟州書畫社等組織已成為廣大書畫愛好者學習交流的場所。全縣集創作、銷售、裝裱於一體的大型繪畫點達三十餘處,以姚貴元、王傳學、黃呈進、常進等為代表的農民繪畫創作學習班、加工點和以工筆牡丹為主的產銷網路,遍布全縣十多個鄉鎮,獨山鎮劉庄村等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書畫專業村。全縣常年在外地從事書畫銷售的人員達六十餘人,年銷售書畫作品二十餘萬幅,年產值達二千餘萬元。 [2]
巨野縣書畫藝術的蓬勃發展,引起上級領導的高度重視。2000年被中國文聯命名為「中國巨野農民繪畫之鄉」,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高占祥發來了賀信。繪畫之鄉的命名提高了巨野農民書畫的知名度,為巨野縣農民書畫走向市場、形成書畫產業奠定了基礎。 [2]
2001年,中國巨野農民書畫家協會、中國巨野農民書畫銷售總公司成立。為了向外界充分展示巨野書畫藝術的風采,該縣多次遠赴上海、嘉興、西寧、西安等地組織農民畫家舉辦作品展覽,並與香港、北京等地的藝術中介機構保持熱線聯系,積極開拓書畫市場。 [2]
2002年,中國巨野農民書畫院暨巨野農民書畫研究會成立,為菏澤文化大市的創建添了新的亮點。兩個組織薈萃巨野書畫精英,集研究、創作、培訓、銷售功能於一體,內靠基地,外聯市場,實行市場化運作,充當巨野縣書畫產業「橋頭堡」,打響「中國巨野農民書畫」品牌,從而帶動全縣文化產業的發展。[2]
編輯本段福建省詔安縣地理位置
詔安縣,福建省漳州市轄縣,地處福建省最南端,是海西對接珠三角的「橋頭堡」,是著名的「中國青梅之鄉」和「書畫藝術之鄉」,也是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素有「福建南大門」、「閩南大溫室」之稱。[3]
書畫起源與發展
詔安書畫,始自唐代。唐開元年間,著名書法家鍾紹京貶任懷恩縣尉,其人「字畫妍媚,遒勁有法」,其書風對九龍江流域書畫藝術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宋代,陳景肅、翁待舉等漸山七賢和應他們邀請來訪的丞相陳俊卿、梁克家,知州朱熹,學者陳淳、林用中,以及避禍隱居九侯山的江南趙嘉客、洛陽周直言等人的詩文書畫,豐富了詔安的書畫藝術。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起先後興辦的石屏、漸山、丹詔等書院,促進了詔安書畫的交流與發展。元代,到九侯山掛錫的僧無礙倚崖題刻的「九侯名山」4個擘窠大字,為閩省金石之寶,對詔安書法起了一定影響。
明代末年,詔安書畫風氣鼎盛,先後出了沈起津、徐登第、方映辰等書畫名家。當時,詔安文人墨客崇尚題記碑刻。至今,詔安城鄉還保留著大量的明代碑石題記、牌坊榜書,挺拔遒勁,嘆為觀止。沈起津的《雙屏泰山廟記》被譽為碑林瑰寶。
清代,隨著海運業的發展,詔安許多書畫家趁商旅之便,南下潮、汕、穗,北上滬、甬、揚、津、京等地,拜會各方名家,交流取經。而外地書畫家也不斷來詔交流,使詔安書畫家擴大了視野,提高了技藝水平。詔安書壇畫苑一時名家輩出,出現了康瑞、劉國璽、謝廷爚、沈錦州、沈瑤池、謝琯樵、汪志周等書畫名人。當時從北方學成回詔的沈錦州在繼承詔安傳統文人畫的基礎上,大膽吸取北派畫風,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詔安畫派」,他畫風蒼勁,韻致清麗;著色偏重赭石花青,孤冷淡雅,自成一格。後由其學生沈瑤池、謝琯樵繼承發揚他的藝術風格,在各地產生重大影響,被稱為「閩派」。謝琯樵還東渡台灣,作畫授徒,被譽為台灣畫壇的開山祖師。
清末民國時期,詔安書畫家達80多位。馬兆麟等書畫家,大膽吸收海派之長,使詔安書畫在傳統的基礎上呈現出新的風貌。 新中國成立後,詔安相繼出現林林、沈福文、沈柔堅、林仰崢、韓柯、沈錫純、沈耀初、許海欽等馳名中外的書畫家,以及在藝術上頗有建樹的謝有秋、沈漢楨、徐序行、許沙洛、沈榮添、高繼文、沈吉文和一批中青年書畫家。
改革開放20年來,詔安書壇畫苑,新人輩出,能書善畫者參加各級美協、書協的有近百人之多,許多作品入選全國展覽並獲獎。《中國美術家名人辭典》記載歷代詔安籍書畫家23人;中國美術家協會13個常務理事中,詔安籍畫家就佔了2位,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之職也曾由詔安人擔任,詔安書畫家在海內外藝壇盡領風騷。
1993年被文化部正式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詔安書畫名家
「三沈」:沈福文、沈柔堅、沈耀初
用書畫看詔安
從2008年至今,詔安縣先後舉辦四屆青梅節暨書畫藝術節,大力弘揚詔安書畫藝術,同時也邀請CCTV《歡樂中國行》《激情廣場》《紅星藝苑》等欄目助陣,將節會推向巔峰,使得詔安書畫產業蓬勃發展,對詔安書畫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做響品牌,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本段甘肅省通渭縣
處在渭河北岸支流牛谷山中上游的通渭縣,是東漢著名詩人秦嘉,徐淑夫婦等古代優秀人物的故里。長期以來,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通渭人以書畫作為表現感受的載體,城鄉村野處處散發出書畫藝術的幽香,營造出了濃烈的藝術氛圍,被人們稱為「通渭現象」。通渭人的書法作品風格多樣,蘊涵著傳統的技藝和不斷的創新意識。美術作品又有別於陝西戶縣,天津楊柳青的農民畫,風俗畫。而以地道的文人畫成其一大亮點。1986年,通渭書畫作品進京展出。
1992年,被文化部正式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陸』 通渭縣婦幼保健站怎麼樣

簡介:根據衛生部《婦幼保健站院建設標准》,結合我縣婦幼衛生事業發展實際,規劃新建建築面積為3000平方米的集醫技、婦幼保健為一體的綜合大樓一棟。
注冊資本:39萬人民幣

『柒』 通渭縣歷史名人都有哪些(越詳細越好)

1、楊子恆,1964年出生於通渭縣馬營鎮龍頭村,兄妹四人先後都考入大學。楊子恆於1980年至1984年在甘肅農業大學畜牧系學習,獲農學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動物遺傳專業,獲碩士學位;1992年至1994年在英國倫敦劍橋大學和自然歷史博物館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4年至1997年,先後在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7年至今在倫敦大學從事分子和細胞遺傳學研究工作,現為倫敦大學學院統計遺傳學教授。
今年6月,通渭籍旅英學者楊子恆教授當選為2008年度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大陸旅英華人,具體事跡介紹見2008年6月22日、23日《甘肅日報》第一版。成立於1660年的英國皇家科學院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學術團體之一,目前有1400多位院士,其中包括6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皇家科學院院士都是在基礎科學研究或工業及科技前沿研究方面有特殊貢獻的科學家。
2、劉子述(1911— ) 名念祖,字子述,號萬愚,又暑椿村氏,以字行。男,漢族,甘肅省通渭縣常家河鎮固堆河村人。
僅上三年私 ,15歲因父母雙亡而輟學,拉長工、當店員20餘年。解放後,於1951年創辦固堆河學校,執教13載。曾多次獲縣級獎,1958年獲全縣優秀教師稱號。年老後主動退休,從事園藝勞作。
無煙茶嗜好,喜書法藝術,擅寸揩,兼行草,為通渭縣書畫協會會員。作品多次參加縣級以上展覽,縣內外群眾及部分寺廟多有收存。
部分聯作入編《通渭縣志》、《通渭古今對聯選》、《 羲皇故里聯話錄》、《甘肅古今楹聯選集》、《固堆河村志》,並在《天水日報》發表;部分詩作及「嘆世格言」(西江月組詞)入編《通渭古今詩詞選》稿。
近年編有《子述年譜》、《子述自傳》、《子述詩詞對聯輯錄》、《回憶錄》等。今93歲高齡,仍對書法藝術堅持不懈。
3、楊泰(1869—1929)字葆亭,光緒癸卯科舉人。揀選寧朔知縣,寧夏教授,協修《寧夏志》。
牛士穎
字芮青、銳青,清末拔貢。曾任甘肅省參議會參議員。
5、
安任山(1891—1959)字猷軒,原名世徽,原字獻宣。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留校任教。
6、王序賓(1895—1961)畢業於甘肅省立第一中學、陸軍測量學校。曾任甘肅宣慰使署秘書主任。
王肇南(1895—1980)北京政法大學畢業。歷任定西、和政、會寧等縣縣長。
8、馮壽延(1897—1983)字益三。甘肅法政學校畢業。曾任河南密縣縣長、通渭縣參議會議長等職。
9、伏景毅
字志堅,貢生,甘肅秦安人。民國時期曾任通渭縣縣長。通渭一中校長。
11、牛劍秋
曾任甘肅省政府秘書、會寧縣縣長。
12、牛樹梅,字雪樵,號省齋,今雞川鎮牛坡村人。生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卒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享年84歲。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京應試,金榜題名,即中進士。先後任雅安知縣、隆昌知縣、彰明知縣、資州、茂州直隸州知州、寧遠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總督駱秉章、給事中高延祜聯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銜。
勤政惠民,抑富濟貧,興辦義學,教化黎民,整頓吏治,昭雪冤情,秉公執法,政績卓著。川人稱贊:「先生來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釋卷,筆耕不輟。著有《省齋文集》12卷,《聞善錄》4卷,《湑葉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詩存》等。他去世以後,廷旨「從祀名官祠,事跡編入循吏傳。」《清史稿•循吏》有傳。

10、 黨錫樊(1922—2000)字曉遲,號圃光。畢業於西北師院教育系。原任通渭一中校長。
11、牛劍秋
曾任甘肅省政府秘書、會寧縣縣長。
12、牛樹梅,字雪樵,號省齋,今雞川鎮牛坡村人。生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卒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享年84歲。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京應試,金榜題名,即中進士。先後任雅安知縣、隆昌知縣、彰明知縣、資州、茂州直隸州知州、寧遠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總督駱秉章、給事中高延祜聯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銜。
勤政惠民,抑富濟貧,興辦義學,教化黎民,整頓吏治,昭雪冤情,秉公執法,政績卓著。川人稱贊:「先生來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釋卷,筆耕不輟。著有《省齋文集》12卷,《聞善錄》4卷,《湑葉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詩存》等。他去世以後,廷旨「從祀名官祠,事跡編入循吏傳。」《清史稿•循吏》有傳。

『捌』 通渭書畫藝術家陳建中是誰

通渭書畫藝術家陳建中
陳建中,字墨泉,號遊客先生,1950年生,祖籍甘肅通渭,畢業於通渭一中,曾任第三鋪鄉小學教師。現為中國美術學院一級書畫師,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秦文研究協會會員,北京國藝書畫院高級書畫師。
作品曾在甘肅省博物館展出,多次參加國家、省、市書畫展並獲獎。獲2005年首屆「草聖獎」金獎,入編《中國書法名家作品大觀》,2004年入選第二屆中國常德詩人暨書畫藝術《全國書法美術作品大展作品選》,2005年「雷鋒之歌」全國書畫大賽一等獎,首屆「畫聖吳道子」美術館當代中國書畫名家大賽銀獎,首屆中華詩書畫藝術聯展銀獎,第三屆中華民間藝術精品博覽會銅獎,2011年首屆甘肅省農民書畫展一等獎。
作品入編到2005年《當代中國傑出文人書畫創作精典》,《中國當代書畫佳作博覽》,2006年《紀念中國共產黨85周年全國書畫展作品集》,2007年甘肅《隴西李氏文化杯詩文書畫大展》,2009年《甘肅當代書畫家藝術典庫》

『玖』 通渭書法家松石的字畫

曾聽一位專家這樣分析字畫價格,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相同與不相同的字畫在不同的人眼裡價格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無論誰的書畫都有好差,都有值錢與不值錢的,有貴的和相對便宜一點的,所以不能籠統的說誰的作品價格,主要還是靠自己的判斷和對他的書畫的了解,以及當時的市場的炒作情況而定。一幅字畫,在不同地點、不同時刻、不同的拍賣人手裡,價格都會不一樣。所以是很難判斷的,更不是絕對的一個價格;再說任何個人的評價都只是片面的、個人的觀點。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別喜歡的人想要,這些都可能使得價格更高。但是如果只是因為某個人現在有職務,或者純粹是炒作才使得書畫價格高;那麼等他退了,或者沒有人炒作了,價格很快會降下來,甚至不值錢。其他任何藝術品均如此。只要是還好,都有收藏價值。只能說這么多了,喜歡字畫可上雅昌畫廊看看,有價格可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熱點內容
水晶缽教學 發布:2025-05-10 20:40:56 瀏覽:433
教師長工資 發布:2025-05-10 18:56:59 瀏覽:826
老師塗指甲違規嗎 發布:2025-05-10 18:35:17 瀏覽:445
我對班主任的印象 發布:2025-05-10 10:17:45 瀏覽:769
2015安徽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0 09:22:58 瀏覽:447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
市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5-10 06:55:21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