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棋文言文
1. 棋字在古文中的意思
①<名詞>弈具。《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
②<動詞>下棋。《王積薪聞棋》:「王積薪棋術功成,自謂天下無敵。」
文言文《學弈》中,兩個學下圍棋的人不同的表現:
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用成語概括:專心致志;
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用成語概括:三心二意(或「心不在焉」)
3. 在文言文《學弈》中兩個學下棋的人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文中的原話回答
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
4. 學奕文言文翻譯
《學奕》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有人)請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因為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5. 文言文《王積薪聞棋》的翻譯
王積薪聞棋⑴ 唐·李肇⑵ 王積薪棋術功成,自謂(3)天下無敵(4)。將游京師(5),宿於逆旅(6)。既(7)滅燭,聞主人媼隔壁呼其婦(8)曰:「良宵(9)難遣,可棋(10)一局乎?」婦曰:「諾(11)。」媼曰:「第幾道(12)下子矣。」婦曰:「第幾道下子矣。」各言數十。媼曰:「爾(13)敗矣。」婦曰:「伏局(14)。」積薪暗記,明日(15)復其勢(16),意思(17)皆所不及(18)也。
本段注釋
(1)本文是李肇所撰《唐國史補》卷上中的一則。《唐國史補》記唐代開元至長慶問一百多年的史事三百零八件。王積薪:人名,唐朝著名圍棋手。棋:指圍棋。 (2)李肇(zhào):唐代元和年問翰林學士,官至中書舍人,著有《翰林志》及《國史補》。 (3)謂:認為。 (4)敵:匹敵,相等。 (5)京師:京城。 (6)逆旅:旅店。逆:迎。 (7)既:已經 (8)媼(ǎo):老婦人。婦:指兒媳。這里指店家主人是位老婆婆 (9)良宵:美好的夜晚。難:難以。 遣:打發,排遣 (10)棋:名詞作動詞,下棋 (11)諾(nuò):表示應允的詞。 (12)道:本文指圍棋布子的位置,唐代圍棋棋盤縱橫各十九道線,雙方均在橫豎線交叉點布子。這里,婆媳分居兩室,都是心中虛設一盤,攻戰過程全憑記憶。 (13)既:已經 (14)爾:你 (15)伏局:意為這一局棋認輸了。 (16)明日:第二天 (17)復其勢:根據記憶,將婆媳的棋勢重新擺試一遍 (18)意思:用意,此指下每一步棋的用意。 (19)及:達到 (20)遣:消磨 (21)棋一局:即下盤棋。「棋」做動詞用 (22)各言數十:意為各自說了幾十步棋 (23)句意:(發現他們走棋的)思路都是自己趕不上的
本段譯文
王積薪的棋術高超,自己認為天下沒有對手。打算去京城闖盪,在一家旅店借宿。熄滅蠟燭後,聽見隔壁年老的主婦招呼她的媳婦說:「夜晚難以打發,能下一局棋嗎?」婦人說:「好的。」老太太說:「第幾道下子了。」婦人說:「第幾道下子了。」各自說了幾十次。老太太說:「你輸掉了。」婦人說:「我認輸了。」王積薪暗暗記住,第二天復驗那盤棋的過程,發現自己的棋藝及不上這二者。
本段品析
王積薪自以為棋藝功成,天下無敵,然而「強中自有強中手」,店主婆媳不僅能在暗夜說棋,而且每招每勢都是王積薪所不及,故事生動地說明了藝無止境、因而「學」亦無止境道理:強中更有強中手,在任何環境中都要虛心,要向內行人多多學習,有一點本領不要驕傲自滿,學習提高是無止境的道理。 故事以王積薪自負棋藝始,以其自認不足終,前後照應,不僅使故事情節完整,而且使王積薪這個人物的形象也更為飽滿。他的自負雖不足取,但遇到店主婆媳卻能不保守、不嫉妒,這又是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的棋藝得以繼續提高的條件。
6. 謝安圍棋文言文的原文和譯文
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①。客問版淮上利害,答曰:「權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不異於常。
【注釋】
①「俄而」句:公元383 年,前秦王苻堅大發兵分道南侵,企圖滅晉,軍隊屯駐淮水、淝水間。當時晉朝以謝安錄尚書事,征討大部督,謝安派他弟弟謝石、侄謝玄率軍在淝水堅拒苻堅軍,苻堅大敗,這就是淝水之戰。淮上,淮水上,這里指泥水戰場上。向局:面向棋局。
【譯文】
謝安和客人下圍棋,一會兒謝玄從淮水戰場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謝安看完信,默不作聲,又慢慢地下起棋來。客人問他戰場上的勝敗情況,謝安回答說:「孩子們大破賊兵。」說話間,神色、舉動和平時沒有兩樣。
7. 文言文《學奕》兩人怎麼學棋的
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裡;另一個雖然在聽,心裡卻在想著也許就有天鵝飛來,想著要拿起弓和帶著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結果雖然一同學習,後一個比前一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
8. 有一篇古文,兩個人學下棋,一個專心致志學,一個心不在焉的那個是什麼
學弈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僵最會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人(現山
東鄒縣)。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後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聖」。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
「孔孟」。《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
等。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
原文】
學弈 《孟子》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圍棋。其中有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講的,他都認真聽,細細琢磨,認真領悟;另一個人表面上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可是心裡卻認為天鵝要來了,想著如何拉弓搭箭把天鵝射下來。他們雖然一起學習圍棋,可是後者不如前者。是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注釋】
學弈(下圍棋)
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秋,任命,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通國(全國)之(的)善弈者也。使(讓)弈秋誨(教導)二人弈,其(其中)一人專心致志,惟(只聽)弈秋之(的)為聽(教導);一人雖聽之(弈秋的教導),一心以為有鴻鵠(天鵝)將至,思援(拉)弓繳(箭)而射之(天鵝)。雖與之(前者)俱(一起)學,弗(不)若(比)之(前者)矣(好)。為(因為)是其(後者)智(智力)弗若(不如)與(嗎)?曰(答):非(不是)然(這樣)也(的)。
9. 棋道士文言文翻譯
舊中涓范君養民,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①,數年,始克結廬於西峰之左,名曰復庵。華下之賢士大夫,多與之游。環山之人,皆信而禮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讀書,好《楚辭》、諸子及經史,多所涉獵,為東官伴讀。方李自成之挾東官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於是棄其家走之關中,將盡厥職焉。乃東官不知所之,范君為黃冠矣。
太華之山,懸崖之巔,有松可蔭,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稅於官,不隸於官觀之籍。華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創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東向以迎日出。
余嘗一宿其庵,開戶而望,大河之東,雷首之山蒼然突兀,伯夷叔齊之所採薇而餓者②,若揖讓乎其間,固范君之所慕,而為之者也。自是而東,則汾之一曲,綿上之山出沒於雲煙之表,如將見之。介子推之從晉公子,既反國而隱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東,太行、碣石之間,官闕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極望之不可見矣。相與泫然!作此記,留之山中。後之君子登斯山者,無忘范君之志也。
【注釋】①黃冠:道士。與下文中「方士」同義。②商朝亡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後餓死於首陽山。
【譯文】
舊時的太監范養民,在明朝崇禎十七年夏天,從京都步行到華山做道士。過了幾年,才能夠在西峰的左邊蓋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復庵」。華山下面的賢士春夫,大多和他的交往。華山周圍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來並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讀書,愛好《楚辭》、諸子百家的學說以及經書史書,涉獵得也很多,在宮中擔任太子的伴讀。當李自成挾持東宮二太子離開北京,范先生料到他必定將要向西逃,於是舍棄自己的家跑到關中,將盡自己的職責。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當了道士。
華山懸崖頂上,有松樹可以遮蔭,有地可以種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納稅,不列入宮觀的財產登記簿上。華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資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這個住所來居住。(這所住宅)有房三間,面朝東,可以看見太陽升起。
我曾經在復庵住過一夜,開門無望,(只見)黃河的東邊,蒼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齊採薇充飢而餓死的地方,(那些山巒)好象拱手站在那兒,(伯夷、叔齊的事)本來就是范先生所仰慕並仿效的行為。從這兒向東,是汾河的一個曲折處,綿上山隱現在雲煙的上面,好像看得到。當年介子推追隨晉公子出逃,公子歸國之後,介子推卻隱居在這里,這又是范先生擁有而不得實現的心願。從這兒再向東,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間,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地方,離那兒非常遙遠,盡力遠望也望不見了。(只有)彼此垂淚!我寫了這篇記,留在山中。以後登此山先生們,不要忘記范先生的志向啊!
10. 爭棋文言文
原文:史部尚書唐儉與太宗棋,爭道,上大怒,出為譚洲。蓄怒未泄,謂尉遲敬德曰:「唐儉輕我,我欲殺之,卿為我證驗,有怒言指斥。」敬尉德唯唯。明日朝,敬德叩首曰:「臣實不聞。」頻問,確定不移。上怒,碎玉梃於地,奮衣人。
良久索食,引三品以上皆入宴,上曰:「敬德利益者各有三:唐儉免枉死,朕有怒過之美,儉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譽,三益也。」賞敬德一千緞,群臣皆稱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