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美術作品
⑴ 中學生繪畫作品
就畫這個吧
伴隨著新課改的全面深入,作為一名頂崗支教實習教師,我身居教育事業的前沿,深切地感受到人們對義務教育的認識正在逐步地深入。美術欣賞課,在美術教學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如何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水平,成為美術教師們一直追尋的一大課題。
「通過學習美術,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和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這是新課程標准所指出學習美術的內容。這一點告訴我們,美術欣賞不單單只是向學生傳授美術的技巧與技能,也不是單純的對學生美術技能的考查,分數更不是對學生所有能力的評定。美術課更重要的一大作用則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
如何提高中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力呢?我將從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學生親自參與、聯系實際生活、領悟文化意境等幾個方面闡述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一、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國家對基礎教育投資的增多,學校的硬體設施逐漸完備,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已在各中小學普遍應用,美術教學不再局限於單純的掛圖講解。多媒體影像的演示,產生對視覺、聽覺的沖擊,足可讓學生們對美術作品進行全方位的欣賞和感受。例如,河北美術出版的初中美術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課《美術的世界》為一堂欣賞課,課本中的圖示固定不動,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電腦多媒體,讓靜止的東西動起來,這樣不僅可以窺視作品的全貌,還可以放大局部進行細致的觀察。而在欣賞其他手工製品、雕塑、建築作品時,可以讓物體旋轉起來,展現不同的角度,學生如身臨其境一般,進行多維度的觀察和感知,其學習效果必會事半功倍。而保證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有過硬的軟體應用製作能力。教師應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和多媒體模式,根據多媒體教學模式的要求把教材所包括的概念、定理和例題等內容分成許多步驟,這些步驟可以按照初中教學的邏輯順序排列,也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理解能力來安排。同時要注意課件教學的教學性、科學性、交互性、集成性、診斷性等特點,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圖文聲像並茂地呈現形式,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提供良好的交互環境,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利用多媒體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利用多媒體創建多種學習途徑,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使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我們應注意適應學生的年齡特徵,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和對計算機知識的應用能力。這樣,便可以運用多媒體把抽象轉化為直觀,表現美術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更好地訓練學生審美的意識和技能。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辯證唯物主義概念,還可以建立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
二、學生親自參與
新美術課程標准提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概念,它所要求的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從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以及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種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這就需要每一個學生結合自己的情感和思維進行思考和欣賞。然而每一個人的情感經歷是不同的,學生們的生理現狀、生活背景和對美的感受敏感度各不一樣,因此想上好一節美術欣賞課是有一定困難的。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和啟發。首先,應尊重學生的感覺,並鼓勵他們將自己的感覺表達出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持不同觀點者要有正確的態度,多鼓勵、少指責,不應貶損,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其次,引導學生們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從豐富的畫面、形態中摸索出美的一般原則和規律。最後,鼓勵學生探討作者的情感態度並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態度,在尊重學生個人喜好的同時,也要關注共同的正面價值追求。
三、與生活相聯系
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存在著藝術作品。從教室和樓道張貼的育人字畫,到教學樓的建築造型,到校園整體規劃設計,再到城市中心廣場的雕塑藝術以及熱播影視劇中的服飾文化和動漫形象等,無不表達著美的寓意。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讓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那麼什麼是觀察,又怎麼去發現呢?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比較持久的認識某種對象的知覺過程。藝術家用審美的眼光觀察生活,並把各種事物和形態表現為美的形象。羅丹曾說:「藝術大師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發現出美來。」所以,觀察實際上是人們對當前事物進行分析和綜合的能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泥沙海浪,飛禽走獸,甚至鍋碗瓢盆等等,都是學生觀察和描繪的素材。引導學生用他們的眼、耳、口、鼻、手以及全身去感受,發現他們周圍事物的形與色、位置與秩序的變化,由此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從而感受美的存在。
另外,美術欣賞課除了在教會學生敘述看到的作品、進行形式分析、解釋作品意義以及在一定范圍中評價作品優劣的同時,還應教會學生積極地領悟作品的文化意境。美術作品的存在並不是孤立的,它是社會和歷史的鏡子。每一幅美術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中創造出來的,同時還積聚了作者的個人性格、經歷等方面內容。而理解一幅作品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其還原到當時的背景中加以理解。例如,欣賞李樺的《怒吼吧,中國》時,必須將其還原到20世紀30年代全民族反帝救亡的熱潮中去,作品表現了一個被緊綁和蒙蔽雙眼的痛苦而屈辱的男人軀體,預示一個被壓迫、被欺辱的偉大民族最終要怒吼和抗爭的選擇。同樣,從作品中還可以看到作者結實明快的畫風和苦心經營的處理,畫面中人物飽含力量,右手即將拿起武器馬上就要起身反抗的瞬間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樣,在欣賞設計雕塑《大連海之韻廣場》時,我們必須了解到海之韻廣場是大連八景之一,是由五根曲率不同的白鋼管為主體所組成的雕塑。長19.9米,象徵1999年9月是大連建市100周年;21隻飛翔的海鷗象徵飛向21世紀;50個大小不同的球體即代表原子結構,又寓意新中國成立50周年。其形態就像一條躍起的長龍,所以題名為「海之韻」。
中小學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體制下不可或缺的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所以我們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要全方位調動學生的感官去立體化地體驗作品,感悟生活美,開啟高尚的心窗,引導學生們從真正意義上理解美術的神韻。
⑶ 中學生應鑒賞的著名美術作品有哪些
七年級下冊鑒賞的是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和中國四大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其他的明天再講
⑷ 求好看的中學生繪畫作品
6年級下冊口算49頁第一大題
⑸ 中學生電腦繪畫作品
運用各類繪畫軟體和抄圖形、圖像處理軟體製作完成的繪畫作品、也可以是運用滑鼠或數字筆直接通過模擬手繪效果完成的作品;包括主題性單幅畫或表達同一個主題的組圖『每一組畫不能超過5幅、』、連環畫
創作的視覺形象可以是二維或三維的、可以選擇寫實、變形或抽象的表達方法。
作品表現形式可以是手繪效果、即用一定的技術處理手法、用電腦來模擬手繪效果;也可以是圖像素材的再加工、恰當地表達主題。
作品存放格式為JPG,畫面寬不超過1024像素、解析度72像素/英寸,適合在通用的電腦顯示屏上顯示。
提交的電腦繪畫作品中,除上報JPG文件外,還要提交作品的源文件,如果使用PHOTOSHOP製作的作品,需要同時提交PASD文件。單純的數字攝影畫面不屬於此項作業范圍。
或者就是讓你用軟體自己創作畫被,你沒電腦手繪板,滑鼠繪畫又不好的話,先在紙上畫好基本設計線,掃描到電腦後用PS等軟體上色即可。如果你用了PS上的某寫特效,就不要把圖層合並在一起,最後叫你上交的就是1024x768標准普通顯示像素大小的圖,解析度在PS上新建就有,還要上交PS處理的原始文件就是PSD後綴的那個工程文件。
⑹ 中學生繪畫作品
⑺ 初中生手畫繪畫作品怎麼畫
看你是要畫那種類型的了,如果沒有素描基礎的話就臨摹一些卡通動漫人物吧。繪畫作品也分好多種的。
繪畫在技術層面上,是一個以表面作為支撐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顏色的做法,那些表面可以是紙張或布,加顏色的工具可以通過畫筆、也可以通過刷子、海綿或是布條等。
在藝術用語的層面上,繪畫的意義亦包含利用此藝術行為再加上圖形、構圖及其他美學方法去達到畫家希望表達的概念及意思。
繪畫在美術中佔大部分。
⑻ 中學生國慶優秀繪畫作品
一張白紙就行了。
1、愛國繪畫
本來白紙上面有個紅圓的,表示日本國旗,現在紅圓沒有了,表示我們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
2、主題鮮明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維護世界與宇宙的和平。
3、簡明扼要,好畫
有比這更簡明更扼要的么,這絕對是絕世好畫,大師級作品啊。不過畢加索風格太重了,怕你老師看不懂。。
⑼ 中學生繪畫作品的主題選什麼好
自由,童真,環保,自然,中國風。
繪畫(Painting)在技術層面上,是一個以表面作為支撐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顏色的做法,那些表面可以是紙張或布,加顏色的工具可以通過畫筆、也可以通過刷子、海綿或是布條等。
在藝術用語的層面上,繪畫的意義亦包含利用此藝術行為再加上圖形、構圖及其他美學方法去達到畫家希望表達的概念及意思。
繪畫在美術中佔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