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遜字友道文言文答案
❶ 李遜字有道遜登進士翻譯
翻譯後是: 李遜,表字有道,李遜考中進士。
❷ 古文翻譯
原文: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①,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台令史,下筆不能自休。」
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話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
譯文:
文人互相輕視,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兩人文才相當,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輕視傅毅,他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說:"傅武仲因為能寫文章當了蘭台令史的官職,(但是卻)下筆千言,不知所止。
大凡人總是善於看到自己的優點,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種體裁,很少有人各種體裁都擅長的,因此各人總是以自己所擅長的輕視別人所不擅長的,鄉里俗話說:"家中有一把破掃帚,也會看它價值千金。"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❸ 文言文《李遜傳》
池州太守·復唐代刺史篇
【八】
李 遜(制761—823)字友道,唐貞元十三年(797)任池州刺史。
李遜系後魏申公發之後,於趙郡謂之申公房。曾祖進德,太子中允。祖珍玉,昌明令。父震,雅州別駕。世寓於荊州之石首。遜登進士第,辟襄陽掌書記。復從事於湖南,主其留務,頗有聲績,累拜池、濠二州刺史。
長慶元年,幽、鎮繼亂。遜請身先討賊,不許。但命以兵一萬,會於行營。遜奉詔,即日發兵,故先諸軍而至,由是進位檢校吏部尚書。尋改鳳翔節度使,行至京師,以疾陳乞,改刑部尚書。長慶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廢朝一日,贈右僕射。謚曰恭肅。
李遜任池州刺史,《舊唐書·李遜傳》有記載:「遜登進士第,辟襄陽掌書記。復從事於湖南,主其留務,頗有聲績,累拜池、濠二州刺史。入拜虞部郎中。元和初,出為衢州刺史。
出自《舊唐書》
❹ 文言文:李遜字友道
李遜,字友道,後魏申公發之後,於趙郡謂之申公房。曾祖進德,太子中允。 祖珍玉,昌明令。父震,雅州別駕。世寓於荊州之石首。
遜登進士第,辟襄陽掌書記。復從事於湖南,主其留務,頗有聲績,累拜池、 濠二州刺史。先是,濠州之都將楊騰,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謀殺騰。騰覺之,走 揚州,家屬皆死。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及遜至郡,余亂未殄。徐驅其間,為陳 逆順利害之勢,眾皆釋甲請罪,因以寧息。觀察使旨限外征役,皆不從。入拜虞部 郎中。
元和初,出為衢州刺史。以政績殊尤,遷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東都團練 觀察使。先是,貞元初,皇甫政鎮浙東,嘗福建兵亂,逐觀察使吳詵。政以所鎮實 壓閩境,請權益兵三千,俟賊平而罷。賊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舊。遜視事數日, 舉奏停之。遜為政以均一貧富、扶弱抑強為己任,故所至稱理。
九年,入為給事中。遜以舊制只日視事對群臣,遜奏論曰:「事君之義,有犯 無隱。陳誠啟沃,不必擇辰。今群臣敷奏,乃候只日,是畢歲臣下睹天顏、獻可否 能幾何?」憲宗嘉之,乃許不擇時奏對。俄遷戶部侍郎。
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度、觀察等使。襄陽前領八郡,唐、鄧、 隋在焉。是時方討吳元濟,朝議以唐、蔡鄰接,遂以鄧隸唐州,三郡別為節制,命 高霞寓領之,專俟攻討。遜以五州賦餉之。
時孫代嚴綬鎮襄陽。綬以八州兵討賊在唐州。既而綬以無功罷兵柄,命高霞寓 代綬將兵於唐州,其襄陽軍隸於霞寓。軍士家口在襄州者,遜厚撫之,士卒多舍霞 寓亡歸。既而霞寓為賊所敗,乃移過於遜,言供饋不時。霞寓本出禁軍,內官皆佐 之。既貶官,中人皆言遜撓霞寓軍,所以致敗。上令中使至襄州聽察曲直,奏言遜 不直,乃左授太子賓客分司,又降為恩王傅。
十三年,李師道效順,命遜為左散騎常侍,馳赴東平諭之。師道得詔意動,即 請效順,旋為其下所惑而止。遜還,未幾,除京兆尹,改國子祭酒。
十四年,拜許州刺史,充忠武節度、陳許溵蔡等州觀察處置等使。是時,新罹 兵戰,難遽完緝。及遜至,集大軍與之約束,嚴具示賞罰必信,號令數百言,士皆 感悅。
長慶元年,幽、鎮繼亂。遜請身先討賊,不許。但命以兵一萬,會於行營。遜 奉詔,即日發兵,故先諸軍而至,由是進位檢校吏部尚書。尋改鳳翔節度使,行至 京師,以疾陳乞,改刑部尚書。長慶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廢朝一日,贈右僕射。
遜幼孤,寓居江陵。與其弟建,皆安貧苦,易衣並食,講習不倦。遜兄造,知 二弟賢,日為營丐,成其志業。建先遜一年卒。兄弟同致休顯,士君子多之。謚曰 恭肅。造早卒。
建,字杓直,家素清貧,無舊業。與兄造、遜於荊南躬耕致養,嗜學力文。舉 進士,選授秘書省校書郎。德宗聞其名,用為右拾遺、翰林學士。元和六年,坐事 罷職,降詹事府司直。高郢為御史大夫,奏為殿中侍御史,遷兵部郎中、知制誥。 自以草詔思遲,不願司文翰,改京兆尹。與宰相韋貫之友善。貫之罷相,建亦出為 澧州刺史。征拜太常少卿,尋以本官知禮部貢舉。建取捨非其人,又惑於請托,故 其年選士不精,坐罰俸料。明年,除禮部侍郎,竟以人情不洽,改為刑部。
建名位雖顯,以廉儉自處,家不理垣屋,士友推之。長慶二年二月卒,贈工部 尚書。三子:訥、恪、朴。訥最知名,官至華州刺史、檢校尚書右僕射。
薛戎,字元夫,河中寶鼎人。少有學術,不求聞達,居於毗陵之陽羨山。年余 四十,不易其操。江西觀察使李衡辟為從事,使者三返方應。故相齊映代衡,又留 署職,府罷歸山。福建觀察使柳冕表為從事,累月,轉殿中侍御史。會泉州闕刺史, 冕署戎權領州事。
是時,姚南仲節制鄭滑,從事馬總以其道直為監軍使誣奏,貶泉州別駕。冕附 會權勢,欲構成總罪,使戎按問曲成之。戎以總無辜,不從冕意,別白其狀。戎還 自泉州,冕盛氣據衙而見賓客。戎遂歷東廂從容而入。冕度勢未可屈,徐起以見, 一揖而退。又構其罪以狀聞,置戎於佛寺,環以武夫,恣其侵辱,如是累月,誘令 成總之罪。操心如一,竟不動搖。杜佑鎮淮南,知戎之冤,乃上其表,發書諭冕, 戎難方解,遂辭職寓居於江湖間。
後閻濟美為福建觀察使,備聞其事,奏充副使。又隨濟美移鎮浙東,改侍御史, 入拜刑部員外郎。出為河南令,累改衢、湖、常三州刺史,遷浙東觀察使。所蒞皆 以政績聞。居數歲,以疾辭官。長慶元年十月卒,贈左散騎常侍。
戎檢身處約,不務虛名。俸入之餘,散於宗族。身歿之後,人無譏焉。兄弟五 人,季弟放最知名。
放登進士第,性端厚寡言,於是非不甚系意。累佐籓府,蒞事干敏。官至試大 理評事,擢拜右拾遺,轉補闕,歷水部、兵部二員外,遷兵部郎中。
遇憲宗以儲皇好書,求端士輔導經義,選充皇太子侍讀。及穆宗嗣位,未聽政 間,放多在左右,密參機命。穆宗常謂放曰:「小子初承大寶,懼不克荷,先生宜 為相,以匡不逮。」放叩頭曰:「臣實庸淺,獲侍冕旒,固不足猥塵大位。輔弼之 任,自有賢能。」其言無矯飾,皆此類也。穆宗深嘉其誠,因召對思政殿,賜以金 紫之服。轉工部侍郎、集賢學士。雖任非峻切,而恩顧轉隆。轉刑部侍郎,職如故。
穆宗常謂侍臣曰:「朕欲習學經史,何先?」放對曰:「經者,先聖之至言, 仲尼之所發明,皆天人之極致,誠萬代不刊之典也。史記前代成敗得失之跡,亦足 鑒其興亡。然得失相參,是非無準的,固不可為經典比也。」帝曰:「《六經》所 尚不一,志學之士,白首不能盡通,如何得其要?」對曰:「《論語》者《六經》 之菁華,《孝經》者人倫之本。窮理執要,真可謂聖人至言。是以漢朝《論語》首 列學官,光武令虎賁之士皆習《孝經》,玄宗親為《孝經》註解,皆使當時大理, 四海乂寧。蓋人知孝慈,氣感和樂之所致也。」上曰:「聖人以孝為至德要道,其 信然乎!」轉兵部侍郎、禮部尚書,判院事。
放閨門之內,尤推孝睦,孤孀百口,家貧每不給贍,常苦俸薄。放因召對,懇 求外任。其時偶以節制無闕,乃授以廉問。及鎮江西,惟用清潔為理,一方之人, 至今思之。寶歷元年,卒於江西觀察使,廢朝一日。
史臣曰:穆秘監之剛正不奪,如寒松倚岩,千丈勁節。而竇容州之敢決,如鷙 鳥逐雀,英氣動人,岩穴之流,罕能及此。然矯激過當,君子不為。如塤如篪,不 通不介,士行之美,崔氏諸子有焉。建、遜之貞方,戎、放之道義,元和已來,稱 為令族,宜哉!
贊曰:穆之贊、質,竇之常、群,跡參時傑,氣爽人文。二李英英,四崔濟濟。 薛氏三門,難兄難弟。
❺ 秋夜贈蔡際飛文言文翻譯
秋夜贈蔡際飛
【明末清初】閻爾梅
蓋追憶乙酉在清河事也,時王永吉、劉澤清自海上投降,故詩中及之。
蘭膏圍素屏,夜靜芸香窈。團坐悉窮交,娓娓談舊好。
憶在淮東時,颶風淪三島。藩兵溺海「舟秋」,摧殘如霜草。
剩予掉孤舟,四望煙波溔。破浪走清河,豺虎蟠津要。
平時泛交遊,臨急星散了。何期逢故人,痛哭傷懷抱。
雙鶴舞空階,聞音唳秋曉。故人膽智兼,狎敵輕鷗鳥。
興廢任龍蛇,浮杯且狂嘯。不避禍與嫌,青天銀漢皎。
為我束歸裝,一鞭馬陵道。倏忽三十年,追思魂夢繞。
相感安可忘,嗟乎竟衰老。
註:第四聯中的「舟秋」字《大字典》查無此字,無法打出來。
【詩意】
序:這首詩是追憶乙酉年在清河發生之事的,當時王永吉、劉澤清從海上投降(清朝),所以這首詩中言他們。
蘭膏點起的燈光籠罩著白色屏風,深夜靜謐燃起的香氣深遠。
團團圍坐在一起的都是患難之交,在娓娓而談的都是舊相識。
回憶在淮東的時候,颶風吹沒了三座仙島。
與藩兵作戰的人都溺斃於海上,被摧殘殆盡就像經霜的秋草。
只剩下我一個人劃著孤舟,四望茫茫煙波浩盪。
乘風破浪遠走清河,豺狼虎豹環繞著水陸沖要之地。
平時的交遊非常廣,臨到危急時刻就都四散了。
豈料還能夠遇到老朋友,不禁抱頭痛哭特別傷心。
兩只仙鶴在空寂無人的階前舞蹈,聽到鶴鳴之聲凄厲才覺得秋晨凄冷。
老友膽氣智慧兼備,輕敵又輕鷗鳥。
國家的興廢暫且任由龍蛇去決定吧,姑且滿飲一杯酒而且仰天狂嘯。
此生不避禍患與嫌疑,青天銀河皎潔明亮可作見證。
為我整理好歸鄉的行裝,快馬一鞭就到達馬陵古道。
三十年倏忽一過,追思當年夢繞魂牽。
【注釋】
1、本詩選自《閻古古全集》。作者閻爾梅(1603-1679),明末詩文家,字用卿,號古古,因生而耳長大,白過於面,又號白耷山人、蹈東和尚,江蘇沛縣人。明崇禎三年舉人,為復社巨子。甲申、乙酉間,為史可法畫策,史可法不能用。乃散財結客,奔走國事。清初剃發號蹈東和尚。閻爾梅逝後,子孫私上謚號 ''文節''。其身為日月堂八世。詩有奇氣,聲調沉雄。有《白耷山人集》,後人輯有《閻古古全集》。據考,民初出版的六卷本《閻古古全集》收詩一千七百九十四首,可謂洋洋大觀。但有人以為千餘詩中只有「一二傳後」而已。這未免有點苛刻。康熙十八年冬,享年77歲的閻爾梅與世長辭。據《沛縣志》載:「先生彌留之際,囑家人逝後按明俗築方墳葬之,以示死不降清」。閻爾梅墓坐落在沛縣劉河崖村,清光緒年間,知縣馬光勛題墓碑,並劃地300畝建陵,閻爾梅墓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王永吉(1600-1659):字修之,江南高郵人,清初大臣。明天啟間進士,官至薊遼總督。順治二年以順天巡撫宋權薦,授大理寺卿。四年擢工部侍郎。永吉疏辭,上責其博虛名,特允之,並諭永不錄用。居數年,有詔起用廢員,復詣京師,吏部疏薦,八年授戶部侍郎。十年擢兵部尚書。十一年與刑部尚書覺羅巴哈納等分賑直隸八府。十五年以兄子樹德科場關節事發,左授太常寺少卿,遷左副都御史。十六年卒。上以永吉勤勞素著,命予優恤,贈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謚文通。
3、劉澤清(1603-1645):明末大將。曹縣人。以將才授遼東守備,繼加參將。以御敵功加官至副總兵,繼為總兵官、左都督。以收復登州功,加官太子太師。崇禎十三年(1640)命鎮守山東海防,後奉調入河南,鎮壓李自成農民軍,死傷甚眾。清兵入關後,為福王政權江北四鎮之一,封東平伯,駐廬州。都御史劉宗周劾其跋扈,他亦連上兩疏彈劾劉宗周,朝廷只得溫語相解。清兵南下,揚州告急,命前往增援,卻按兵不動,意在降清。清廷以其反復無常,降後被殺。
4、蘭膏:古代用澤蘭子煉制的油脂。可以點燈。《楚辭·招魂》:「蘭膏明燭,華容備些。」王逸註:「蘭膏,以蘭香煉膏也。」晉張華《雜詩》:「朱火青無光,蘭膏坐自凝。」唐劉長卿《雜詠上禮部李侍郎·寒釭》:「戀君秋夜永,無使蘭膏薄。」
5、素屏:白色的屏風。唐白居易《三謠·素屏謠》:「素屏素屏,孰為乎不文不飾,不丹不青……吾不令加一點一畫於其上,欲爾保真而全白。」宋晁沖之《睡起》詩:「素屏紋簟徹輕紗,睡起冰盤自削瓜。」
6、芸香:香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下部為木質,故又稱芸香樹。葉互生,羽狀深裂或全裂。夏季開黃花。花葉香氣濃郁,可入葯,有驅蟲、驅風、通經的作用。晉成公綏《芸香賦》:「美芸香之脩潔,稟陰陽之淑精。」唐楊巨源《酬令狐員外直夜書懷見寄》詩:「芸香能護字,鉛槧善呈書。」宋周邦彥《應天長》詞:「亂花過,隔院芸香,滿地狼藉。」聞一多《給臧克家先生》:「你誣枉了我,當我是一個蠹魚,不曉得我是殺蠹的芸香。」
7、窈:深遠。《說文解字》:「窈,深遠也。」《莊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由山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8、窮交:患難之交。《漢書·游俠傳序》:「趙相虞卿棄國損君,以周窮交魏齊之厄。」宋蘇軾《和劉貢甫登黃樓見寄並寄子由》之二:「好士餘劉表,窮交憶灌夫。」
9、舊好:舊交;老相好。《左傳·桓公二年》:「公及戎盟於唐,修舊好也。」《後漢書·孔融傳》:「孤與文舉既非舊好,又於鴻豫亦無恩紀。」唐耿湋《奉送崔侍御和蕃》詩:「新恩明主啟,舊好使臣修。」清孔尚任《桃花扇·傳歌》:「這秦淮名妓李貞麗,是俺舊好,趁此春光,訪他閑話。」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小翠》:「雖頃刻不忘小翠,幸而對新人如覿(dí)舊好焉。」
10、淮東:即宋代淮南東路的簡稱,和淮西(淮南西路)相對。後來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文化地理區域。區域內地理相近,文化相親,發展成一個統一體。淮東所包括的范圍主要是:揚、楚、海、泰、泗、滁、真、通八州,也就是今天的揚州、淮安、南通、鹽城、滁州、泰州、宿遷等地區。首府為揚州。故淮東又稱為揚州路。
11、三島: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唐鄭畋《題緱山王子晉廟》:「六宮攀不住,三島互相招。」元耶律楚材《和百拙禪師》詩:「眠雲卧月辭三島,鼓腹謳歌預四民。」《西遊記》第十七回:「十洲三島還游戲,海角天涯轉一遭。」
12、溔(yǎo):(水)浩盪。如「溔溔東流,赴海為期。」
13、破浪:謂船沖開波浪前進。亦比喻志向遠大,不畏險阻,奮勇向前。唐杜甫《舟泛洞庭》詩:「破浪南風正,收颿畏日斜。」明文德翼《池口阻風》詩:「頹年自笑滄洲客,破浪那能萬里期。」郭沫若《北上紀行》詩之二:「破浪人三十,乘風路八千。」
14、清河:古泗水別名清水,宋後遂通稱為清河,一名南清河。金後自今江蘇徐州以下一段長期為黃河所奪,元後自今山東濟寧南魯橋至徐州一段又成為運河的部分,清河之名遂廢。惟下游自今江蘇泗陽以下,岔分為大小清河二派入淮,明猶沿用舊稱不改。黃河初行北派大清河,中葉後改行南派小清河,未幾大清河遂湮。
15、津要:水陸沖要之地。《三國志·魏志·傅嘏傳》:「設令列船津要,堅城據險,橫行之計,其殆難捷。」《南史·循吏傳·杜慧度》:「九真太守李遜父子勇壯有權力,威制交土,聞刺史滕遯之當至,分遣二子斷遏水陸津要。」《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元年》:「太尉後隔潮水,我若以數百人掉(棹)舟扼守津要,則太尉糧食不通而自斃矣。」
16、交遊:交際;結交朋友。《荀子·君道》:「其交遊也,緣類而有義。」漢王符《潛夫論·務本》:「列士者,以孝悌為本,以交遊為末。」宋王安石《與陳和叔內翰書》:「與和叔交遊三十年,非敢相求於末度。」孫犁《白洋淀紀事·走出以後》:「她卻交遊很廣,認識許多女孩子,不但本村,外村也有許多姐妹。」
17、星散:分散;四散。《三國志·蜀志·姜維傳》:「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唐杜荀鶴《亂後逢村叟》詩:「至於雞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獨倚門。」韓北屏《非洲夜會·奴隸和奴隸海岸》:「人們拋棄了一切,星散了,逃走了。」
18、何期:猶言豈料。表示沒有想到。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記》卷二:「凡庸下賤,少樂正法,幸藉緣會,得在山宅,何期真聖,曲垂啟降。」明太祖《御賜歸老青田詔書》:「何期禍生於有隙,致使不安。」《醒世恆言·馬當神風送滕王閣》:「千里獨行,方悲寂寞,何期旅邸,得遇故人。」魯迅《悼楊銓》詩:「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
19、狎敵:輕敵。《穀梁傳·庄公十七年》:「齊人滅遂,使人戍之。遂之因氏,飲戍者酒而殺之,齊人殲焉。此謂狎敵也。」范寧註:「狎,猶輕也。」《穀梁傳·襄公二十九年》:「禮,君不使無恥,不近刑人,不狎敵,不邇怨。」
20、浮杯:罰飲滿杯酒;滿飲。《文選·潘岳〈閑居賦〉》:「浮杯樂飲,絲竹駢羅。」李善注:「《說苑》曰〉『公承不仁舉大白浮君。』《廣雅》曰:『浮,罰也。』」唐恆超《辭郡守李公恩命》詩:「虛著褐衣老,浮杯道不成。」宋王禹偁《寄贊寧上人》詩:「若念重瞳欲相見,未妨西上一浮杯。」
21、銀漢:天河;銀河。南朝宋鮑照《夜聽妓》詩:「夜來坐幾時,銀漢傾露落。」宋蘇軾《陽關詞·中秋月》:「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清納蘭性德《減字木蘭花》詞:「茫茫碧落,天上人間情一諾。銀漢難通,穩耐風波願始從。」冰心《寄小讀者》二四:「那夜是陰歷初六,雙星還未相邇,銀漢間薄霧迷濛。」參見「銀河」。
22、馬陵道:古戰場,位於莘縣大張家鎮馬陵村和櫻桃園鄉道口村之間,戰國時期著名的齊魏馬陵之戰,就發生在這里。馬陵、道口兩村相距6公里,皆順河流向建屋,村中房屋、胡同、道路無一不斜,且拐彎甚多,極為曲致。至今進村後仍極易使人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