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科研
❶ 如果將邏輯學定義為研究推理形式有效性的科學這是否恰當
不恰當,抄嚴格地講,「邏輯學」包括很多分支,即便是「普通邏輯學」或者「形式邏輯」,這樣的定義也是不恰當的,犯了「定義過窄」的邏輯錯誤。
這是因為,「普通邏輯」研究的對象不僅僅是「推理的形式」,還研究思維的其他形式,如概念、命題等,還研究思維的基本規律,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還要研究簡單的邏輯方法,如定義、劃分、概括與限制以及探求因果聯系的「穆勒五法」。
那麼,「邏輯學」應該怎樣定義呢?
科學的定義是:邏輯學是研究人的思維形式、思維的基本規律以及簡單的邏輯方法的科學。
❷ 邏輯學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情況,舉例子
在很多科學研究過程中,都在運用邏輯學。比如,關於大陸地表的形成,內有「大陸漂容移說」,這就是一個假說,假說形成之後,要反復驗證,這就是假說的驗證。從假說出發,如果大陸遠古是連在一起的,隨著地球的自傳,地表的比重輕於地心,地表大陸逐漸漂移開,那麼,漂移開的大陸有幾種情況應該存在:1、地表的幾塊大陸形狀能夠吻合;2、吻合之後大陸地表邊緣的土壤構成應該相同或相似。於是人們驗證了上述兩種情況,事實證明這兩種情況確實存在,於是,「大陸漂移說」得到了驗證。「大陸漂移說」也是目前比較流行的地表形成說法之一。
因為是假說,而假說的驗證是長期的,它是充分條件肯定前件式,不是必然的,所以,假說永遠停留在假說階段。
科學研究永遠是從已知向未知,很多科學研究內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假說的基礎之上,而假說恰恰是邏輯學的重要內容。
❸ MBA是什麼意思
MBA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工商管理碩士。
工商管理碩士(MBA)是工商管理類碩士研究生學位,MBA是培養能夠勝任版工商企業和經濟管理部門高層管理工作需要的務實型、復合型和應用型高層次管理人才,兼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其他碩士研究生只是培養科研型和教學型人才,偏向理論,不參與實踐。
MBA的招生對象一般為大學本科畢業、並有三年以上工作實踐經驗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幹部和工商企業管理人員及技術人員,而其他碩士研究生可以招收應屆畢業生,也可以招收在職人員。
(3)邏輯學科研擴展閱讀:
MBA起初誕生於美國,經過百年的探索和努力,它培養了為數眾多的優秀工商管理人才,創造了美國經濟發展的神話和奇跡。MBA被譽為"天之驕子"和「管理人才」,成為企業界乃至社會敬重和羨慕的特殊人物,甚至在公眾心目中被視為「商界英雄」。
據統計,美國最大的500家公司的總經理、董事長等高層主管,絕大多數都是MBA。這一驚人的事實,是權對MBA教育的成功業績的最好說明。MBA意味著超群的能力、膽識、品德;代表著財富、地位、權力、榮譽;預示著希望、成功和輝煌。
❹ 科學共同體概念邏輯學概念
科學家作為群體的一般的抽象存在形式,叫科學共同體。它有兩種基本含義:一指內整個容科學界;二指部分科學家組成的各種集團。
科學共同體的目標是以增進知識為己任,並用知識造福於人類。科學的終極目標在於獲得關於自然的知識,以及這種知識在進一步認識自然時的作用。
科學共同體的基本行為規范或精神氣質,由美國科學社會學家莫頓概括如下:
(1)普遍主義。即深信科學的真理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2)公有主義。及承認科學發現本質上是社會合作的產物,它屬於整個科學共同體以至社會,科學家無權獨占或收回他的科學發現,科學發現奉行公開原則,科學家得到發明權;
(3)不謀私利的精神。即主張科學家應當把認識自然奧秘和追求真理作為科學探索的主要動力,僅僅在次要的意義上才把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作為謀生的手段;
(4)有條理的懷疑精神。科學家決不應不經任何分析批判而盲目接受任何東西,應按照一定規范合理地懷疑現存的事物。科學家有責任評價其他科學家的科研成果,也要允許別人對自己的成果懷疑。
❺ 要怎樣努力,才能成為很厲害的人
要多讀書、多學習。
途徑一:讀書讀到吐,讓你開始沉下心來
沒讀過一百本書,就不要說讀書無用。多數的人都是在大家以為的生活里獲得自娛自樂,但是其實你的生活不是別人在過,是你自己,別人的樣子和想法其實跟你一分錢關系都沒有。任何時候你要知道,這種道法自然,玩法歸宗的道理。
多數學習這個階段的時光是很短的,我們幾乎是以一種零的狀態從20歲到了30歲,那麼這種學習接近傻瓜的人,如何做個牛逼的人。有的人在找捷徑,多數人都是寧願接受也不改變,少數人死里做活過來。
途徑三:做事做到頂,讓你強烈自信起來
有那麼些人,你看到他是狂妄的,他是自信的,他以一種超越一切的感覺在這個世界上活著,但是你始終發現,你很難超越這種現象從而一直在這種強壓下自怨自艾。
以上就是讓人努力就可以變得很厲害的途徑。
❻ 【邏輯學問題】邏輯學是研究思維的邏輯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這句話對嗎
這個定義很顯然是同語反復。
如果你的邏輯學教材上「邏輯學的對象」一節確實是這樣描述內的容,這本教材也確實犯了邏輯錯誤。
但我所用過和見過的教材上,卻沒有見過這樣的關於邏輯學的定義。
一般邏輯學教材把「邏輯學」定義為:「形式(普通)邏輯是研究人的思維的結構形式及基本規律的科學。」
❼ 什麼專業研究生最好考
一、財務金融專業
這類專業向來是比較熱門的專業,如果從比較有名氣和實力比較好的財經大學畢業的話,畢業生還是非常受認可的,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簡稱ACCA,成立於1904年,是目前世界上專業會計師團體,也是國際學員眾多、學員規模發展迅速的專業會計師組織。
二、物流管理專業
現在很多人都通過網購來購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物流這一個新興行業開始了發展,目前很多公司正缺少物流專業的人才,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它們開出的薪資通常都不太低。但是這種工作太過瑣碎,正常下班都是一種奢求,所以還是謹慎選擇。
三、導游專業
做一個導游,可以免費游覽各種美景,薪資高,往往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工作,但是卻不知道做一位導游,要在大熱天為遊客講解名勝古跡的艱辛,每次節假日都是最忙碌的時候,都很少有時間陪伴家人。
四、藝術設計專業
這個專業畢業以後所從事的工作較為寬泛,所以較為容易找到工作,而且基本上都是大型公司需要這類人才,所以工作環境還是較為舒適的,但是這個專業出來的,基本是為客戶所服務的,自己辛苦很長時期的方案,客戶一旦不滿意就要推倒重來,通過不斷地修改才能達到客戶的滿意,所以一些耐心不夠的同學直接放棄。
五、計算機類型專業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信息化時代,大大小小的事物都會與信息,網路,大數據相關聯,未來人類發展的過程中也一定會繼續需要信息技術,各行各業的發展同樣也需要這方面的人才,所以如果你是計算機類型的畢業生,我相信會更容易地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工作,但是由於工作量比較大,加班是經常發生的事情,所以不少人難下決心選擇這個專業。
❽ 邏輯學 到底是研究什麼的
英文中它被稱作:A Course In Logic。而邏輯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個希臘詞,即「邏各斯」。此詞含義一般有二:客觀事物的規律及其規律性;某種特別的理論、觀點(含貶義)。狹義的邏輯學被稱作是研究推理形式的科學,而廣義則指研究思維形式及其規律以及邏輯方法的科學。它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思維的形式,即思維邏輯形式。我們的思維因為有了邏輯而變得清晰無比;所謂的「無頭案」在嚴密的邏輯面前不得不低下罪惡而高傲的頭,公理得以永存人間。我們的生活得以有條不紊,我們也就有了現在學習邏輯學的機會,由邏輯而學習思維。
西方傳統邏輯學包括了概念理論、詞項邏輯等主要內容;其中心內容是三段論;古典命題邏輯;古代歸納邏輯等。
邏輯學,僅僅考慮推理的邏輯學的發展似乎已經很完善了。盡管作為應用的邏輯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好,比如我們要建立基於邏輯的編程語言,一方面,已經建立的語言(如Prolog)只是使用了一階謂詞邏輯的很特殊得一部分,一階系統顯得足夠豐富;另一方面,只是一階系統或者其擴展都會有許多不能在現有非邏輯編程語言中表達的語句,即是說,邏輯是不夠用的。但就邏輯學本身而言,我們要對它進行改進或者在其中有什麼創造性的工作,是非常難的。特別對於象我們這樣剛進入邏輯學領域的新手來說(其創造主要源於直覺和對已有系統的紕漏的分析),要在邏輯學中有所創造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種狀況的原因何在呢?如果象皮爾士說的那樣,邏輯是哲學中最具歧義的概念,那麼,它應該有很多的方向(並且各方向不會導致非議),以供我們的理智去探索。而事實是,我們被限制在已有系統之中。「你看,那就是邏輯學,你能做什麼,試試看吧!」我們只能選擇一種觀點,然後繼承它,這是現在僅有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會有什麼創造性呢。有一點很明顯,我們絞盡腦汁想到的東西往往是前人也想過了的。千萬別指望有什麼激動人心的,因為你會為後來發現自己在重復別人的工作而失望的。
也許,我們應該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一定要限制在「推理形式的有效性」或者「語句結構和演繹推理」上。要知道,邏輯學研究思維的形式結構和規律,這一點在國內是被普遍接受的,而且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為這一觀點進行辯護。
第一,對思維的形式進行研究的邏輯可以保持足夠的客觀性。
自弗雷格以來,人們盡可能放棄有心理主義嫌疑的用語,不再提及邏輯是研究思維之類的觀點。因為心理的東西,如弗雷格所說,有遠離客觀性的特點。邏輯推理規則和規律是帶有客觀性的東西。心理的東西有著隨個體主觀意志的任意性。如果,我們的邏輯是任意的心理結構,那麼,就不會有共同的邏輯存在。在這里我們要強調的是:廣義來說,邏輯的東西也可以成為心理學的對象。盡管大部分心理學家對邏輯不感興趣,在心理學書籍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提及思維形式的問題,比如1999年張世富主編的《心理學》就研究了概念,命題和推理,但也只是提及了而已。而邏輯學根本不會提及有關情感、意志過程,個性傾向性之類的東西,他們理所當然地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因此兩門學科的區別是很清晰的。
當然,心理學和邏輯學的區別不足以使邏輯偏離心理主義傾向。一個習慣於從心理角度分析問題的人也許容易導向對邏輯的心理分析。而這也並非完全不可取的。P.薩伽德的這樣一段話也許可以提供見解:「……, 盡管形式化的邏輯並非通向心理表徵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途徑,但我們仍有足夠的理由從它展開我們對心理表徵探討。」心理學提供心理表徵也同樣可以為邏輯學家提供一種研究思維形式的參考。
至於強心理主義關於將邏輯解釋為一種心理過程是不可取的。理由不是說邏輯是和心理沒有關系的,而是心理過程的復雜性是邏輯無法著手的,邏輯對思維的研究有其限制:思維形式結構和規律。它的客觀性體現在它是研究蘊藏在語言中的實際思維結構,而不是一種隨機心理現象。這一點即使不是顯而易見的,也不會導致邏輯的和心裡的混淆起來。
第二,邏輯對思維形式的研究的選擇是合乎學科要求的。
任何一門科學,當它確定自己的對象後,肯定不是在其對象中面面俱到去研究,而是有選擇性的。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於概念是有理想性的,即,人們有一種願望要達到的目標,往往比實際能做的大。比如物理學是研究空間、時間、物質運動的普遍形態,物質基本結構的科學。但是物理學不是任何時空形式、任何運動都加以研究,也不是每種物質結構都研究,而是有其自己的選擇。物理學家總是對有規律的現象和可能找得到規律的現象感興趣。它所提倡對運動和物質形態的研究是一種理想,它試圖掌握所有的物理規律和了解物質的任何可能形態,但那隻是一個努力的方向。邏輯學把思維的形式結構和規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也是有選擇性,它不是任何思維形式和規律都研究。當然,你可以在其定義范圍之內作任何研究,並且有興趣引導比墨守成規好百倍,至於你的興趣能否激發別人的共鳴則是另外一回事。一般而言,每一學科都有某種共同的研究方向,這樣集中許多人的智慧是取得成果所必需的。思維形式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正因為如此,邏輯學應該比它現有的狀況有生機。
第三,研究方向是人為引導的。
既然,任何一門學科其選擇的對象都含有理想成分,那麼,在某個特定的時期其實際對象與該學科的的對象要求存在差別就不足為怪的。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邏輯主流方向是研究推理和推理有效性等方面問題。即以一階謂詞邏輯和它的擴展為典型的現代邏輯。
傳統邏輯是建立在亞里士多德的貢獻之上,現代邏輯是起始於十九世紀,它是伴隨著哲學興趣的轉移、公理化方法吸引而建立的。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它是隨著人們的興趣而轉移的。這和其它科學有著共同的特徵,又如物理學,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別熱的方向、方法。從早期的宇宙學,到近代的機械力學,當代物理學門類甚多,但是如果我說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力學是現代物理的典範應該不會遭到過多的反對。因而,邏輯學也是在現時代有其自己的興趣的。但是,各種時代的邏輯學都是視思維形式結構和其規律為對象的,同時,其它的邏輯學分支不該因為不像現代邏輯而被驅逐出邏輯學對象之外。
因此,對於一門學科而言,邏輯學將思維形式結構和其規律作為對象是很恰當的,至少,我們可以看到,對這一點進行限制,會讓我們限制所有科學的研究范圍。
第四,邏輯學規范性特徵並不和其將思維的形式結構和規律作為對象矛盾。
我們可以完全同意邏輯學不是一門純粹描述性的科學,沒有誰能在思維中找出超過上萬步的形式推理;或者,一定要遵守排中律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我們對於現實的思考是多種多樣的,隨機猜測也可能得出正確的答案。馬丁.布萊恩說形式邏輯在神經學上的合理性還一無所知。這是很好理解的,即使我們完全排除生理性的要求,只關注語言本身,也無法找到邏輯的確切對應點(心不是機器)。因此,邏輯不是完全描述性的,而帶有規范的特徵,而邏輯的規范不是一種絕對自由的規則,因為絕對自由的規則帶有任意性,主觀性。邏輯的客觀特點不允許邏輯是隨意的游戲規則,而是帶有指向性的。這樣的狀況是由於「人們有具有類似於謂詞邏輯里語句的心理表徵。人們具有在這些語句上進行操作的演繹和歸納的程序。演繹和歸納運用到語句上產生推理。」
從兩個角度上看,邏輯學規律是有其客觀對象基礎的,首先是心智本身有類似結構,其次,心智有限制推理和思考的能力,即心智有一種審判力,迫使人們不去接受視任何推測都有效的做法。這樣,邏輯便不是任意的了。但是它又不是完全描述的,因為一方面沒有完全對應的思維過程,另一方面思維的廣度大於邏輯的研究范圍。
預設邏輯學帶有規范和描述雙重特徵。而即使它是為如何思考制定規則的科學,定義其對象為思維形式結構和規律也顯得邏輯有正確的指向,尚且有的在現在看來是不好的思維形式將來可以據其制定邏輯規則,而這正是邏輯的創造源之一。
我們要進一步分析的是思維的形式結構和其規律。
一般認為語言是思維的表徵,沒有語言就沒有顯化的思維,思維就成了無法探究的神秘事物。語言和思維因該說是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他們並不具有一種完全對應的關系,當我們使用語言時,我們在試圖激活某種內部活動,這種活動是思維活動——它有著神經生理的基礎。有時,我們說我們的思維跟不上語言活動,有時相反。這說明他們有著區別。語言是人類活動的一種,這種活動是人的思維的外顯形式,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而且是工具的一種,其工具價值在於激活思維、引導思維和記錄思考的成果。而它本身並不是思維的表徵。一個很明顯的證據是,語言活動是線性的,而思維是一種整體結構性質的,在其處理非言語信號時,使用的是並行的或者其它方式。這就是為什麼人的計算能力(語言上的一種能力)這么差,卻在處理許多問題時比計算機快。
所以思維不僅僅是語言活動,也不僅僅只是使用語言在活動,語言是思維的部分主觀呈現,我們在用語言表達給自己或者別人。列夫.謝苗諾維奇.維果茨基在他的一本書中將思維和語言看作兩種平行發展的過程。(參看[7])
那麼以思維形式為對象的邏輯因該不局限在對語言的線性結構規律的研究上,而應該以廣義的思維形式結構為對象,那是一個廣泛的空間。比如,Turing機在兩種意義上是邏輯的對象:從可能的思維形式上和思維所允許的表達形式上。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工作,用現有邏輯語言表達Turing機或用某種方便的語言表達,在其中加上邏輯規范。鑒於對編程語言的邏輯化的難度,我們不一定要把C改造成為邏輯語言,比如擴大一階謂詞語言以使用於改造C。我們可以還原C到一種規則上,然後結構化這個規則成為一個可推理的系統。
在這樣寬泛的邏輯概念上——我們的形式邏輯書實際使用的,我們怎麼會有時間玩「星際」和「帝國」?
❾ 「邏輯學就是研究思維的科學」該定義有什麼邏輯缺陷為什麼
多滴血就是要研究思維的科學,這句話是對的,但是在邏輯學當中最主動的是與現實生活當中的事情緊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