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文言文
⑴ 二零二零10月初七古文怎麼講
二零二零10月初七古文:甲子年寒月七日。
2020年為甲子年
十月為寒月
甲子為干支之一,順序為第一個。前一位是癸亥,後一位是乙丑。論陰陽五行,天干之甲屬陽之木,地支之子屬陽之水,是水生木相生。 中國傳統歷法的干支紀年中一個循環的第一年稱"甲子年"。
中國傳統歷法--農歷(漢歷)紀年的干支紀年中一個循環的第1年稱"甲子年"。對應各個公元年份,則年份數除以60餘4者,自當年正月初一至該年除夕止的歲次內均為"甲子年"。例如公歷的1924年,1984年,2044年等等。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甲子年:
中國歷史上使用甲子(干支)用於紀年,始於漢代。秦漢之前和漢初,人們使用歲星紀年,所謂歲在焉逢攝提格、端蒙單閼、游兆執徐之類的,其焉逢、端蒙、游兆等為歲陽,攝提格、單閼、執徐等為歲陰,在漢武帝改歷,實行太初歷時,仍使用的太歲紀年,因此有"太初元年,歲名焉逢攝提格", 從漢武帝後,已開始有使用甲子來紀歲,但這一時期存在歲星與甲子轉換的混亂,有的加一超辰,有的加多超辰,有的沒加,比如直接用歲陽、歲陰將太初元年轉換為甲子紀年,則為甲寅。但此時期存在將太初元年的甲子紀年標為丙子的,也有標為丁丑的等。直到漢章帝元和二年二月,皇帝頒布新歷,用《四分歷》,固定下來太初元年,歲在丁丑,漢興元年,歲在乙未。由此正式使用甲子(干支)紀年方式,廢止歲星紀年。 而官方正式確定下來的採用甲子(干支)紀年的這一年的干支為乙酉歲,所以其遇到的第一個甲子年則在漢安帝延光三年甲子歲(公歷124年)。
由此可知:中國歷史上官方正式確認的,第一個甲子年是漢安帝延光三年甲子歲(公歷124年)。
滿清末年,提出黃帝紀年概念,於是推導出幾個黃帝紀年的起點,其中一個是公元前269/7年,這一年剛好是甲子年。因此也就有了甲子第一年與黃帝紀年有著密切關系的問題。因此有的人在2009年8月1日提出的建議:《建議建立以中國歷史文化為主體的中華紀年體系》。在《建議建立以中國歷史文化為主體的中華紀年體系》這個建議中,共列出了關於黃帝紀年的九種方案,在其中的兩種方案中,黃帝元年恰好是農歷甲子年:公元前269/7年的方案,公元前299/7年的方案。
⑵ 九月底用文言文怎麼說
1、菊月
釋義:農歷九月是菊花開放的時期。
引證:宋·王野《句》:輕霜臨菊月,細雨似梅天。
譯文:霜降的時候,即秋天來了,這輕薄的霜,有點像細雨綿綿,感覺好像到了梅雨天。
2、授衣月
釋義:謂制備寒衣,古代以九月為授衣之時。
引證:先秦·《詩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譯文:火星在七月黃昏時就已西沉了,九月要開始制備寒衣。
3、青女月
釋義:指秋天的月光。
引證:唐·杜審言《重九日宴江陰》: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譯文:降霜了,已經到九月底了,送酒的人披著霜而來。青女 : 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4、 暮秋
釋義:秋末,農歷九月。
引證:馮至·《伍子胥》:時節正是暮秋,但原野里的花草,仍不減春日的嫵媚。
譯文:正式農歷的九月底,但是田野裡面的花草還是那麼的嬌艷,一點也不像到了秋季,還帶著春天的明媚鮮艷。
5、晚秋
釋義:秋季的末期;深。
引證:宋·秦觀《宿金山》:我來仍值風日好,十月未寒如晚秋。
譯文:我來的時候還處於風景時日正好時,十月了,還沒有很冷,就像九月底一般。
6、殘秋
釋義:指秋天將盡的時節。
引證:唐·權德輿《舟行夜泊》:蕭蕭落葉送殘秋,寂寂寒波急暝流。
譯文:葉子沙沙地落下,時間已經到了九月底,溪水變得寒冷,安靜而快速地流淌著。
7、霜秋
釋義:只霜降在農歷的九月,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引證:宋·歐陽修《漁家傲·九月霜秋秋已盡》:九月霜秋秋已盡,烘林敗葉紅相映。
譯文:秋季到了盡頭,樹林之內,盡是枯枝敗葉,地下殘葉鋪滿。
(2)十月文言文擴展閱讀:
其他月份的別稱如下:
一月:正月;端月;初月; 開歲;陬月。
二月:麗月;杏月;花月;酣月;如月。
三月:桃月;綢月;季月;晚春;暮春。
四月:陽月;麥月;梅月 ;純月;余月。
五月:蒲月;榴月;郁月;仲夏;皋月。
六月:荷月;焦月;署月;精陽;且月。
七月:蘭月;蘭秋;肇秋;新秋;首秋。
八月:桂月;仲商;竹春;正秋;仲秋。
十月:良月;露月;初冬;開冬;陽月。
十一月:暢月;葭月;仲冬;幸月;龍潛月。
十二月:冰月;臘月;嚴月;除月;星回節。
⑶ 怎麼用古文表達十二個月,比如:元月,這是幾月還是什麼年的,反正是表達月份
一月-華月;二月-如月;三月-寐月;四月-清和月;五月-皋月;六月-旦月;七月-涼月;八月-桂月;九月-玄月;十月-良月;十一月-葭月;十二月-塗月
元月指的是一月。
夏歷月份別名
一月:正月、元月、端月、孟月、征月、初月、嘉月、三微月、陬(zou)月、孟春、開歲、發歲、獻歲、芳歲、華歲、早春、春王、孟陽、孟陬、首陽、新正、夏正、三之日、青陽、三陽、初春、始春、元春、太簇、首春、元陽、正陽、寅月、泰月。
二月:杏月、麗月、花月、令月、如月、仲春、酣春、仲陽、竹秋、四之日、中和、花潮、夾鍾、大壯、卯月、紺香。
三月:桃月、桐月、蠶月、季春、末春、暮春、晚春、杪(miao)春、鶯時、桃浪、雩(yu)風、櫻筍時、上已、寒食、三春、陽春、故洗、央月、辰月。
四月:梅月、麥月、仲月、陰月、乏月、麥秋月、清和月、余月、槐月、孟夏、初夏、維夏、槐夏、麥候、麥序、純陽、正陽、朱明、麥秋、仲呂、乾月、槐序、已月、卯月。
五月:榴月、蒲月、惡月、皋月、午月、仲夏、天中、鬱蒸、小刑、鳴蜩(tiao)、滿月、端陽、端月、蕤(rui)賓。
六月:荷月、季月、焦月、暑月、溽月、且月、伏月、季夏、精陽、徂(cu)署、荔月、天貺(kuang)、林鍾、遁月、未月、水無月。
七月:蘭月、瓜月、涼月、巧月、相月、桐月、霜月、孟秋、初秋、上秋、首秋、早秋、新秋、瓜時、蘭秋、肇秋、中元、夷則、否月、申月。
八月:桂月、壯月、仲秋、仲商、正秋、中秋、桂秋、竹小春、南呂、酉月。
九月:菊月、朽月、玄月、亥月、青女月、季秋、涼秋、三秋、杪秋、窮秋、暮秋、晚秋、季商、暮商、霜序、重陽、菊秋、無射、菊序、元月、剝月、戌月。
十月:良月、小春月、陽月、孟冬、開冬、上冬、初冬、小陽春、梅月、陽春、應鍾、坤月、亥月。
十一月:葭(jia)月、龍潛月、暢月、辜月、子月、復月、仲冬、一之日、霞月、冬月、長至、黃鍾。
十二月:冰月、除月、臘月、蠟月、嚴月、塗月、嘉平月、二之日、清祀、寒冬、大呂、嚴冬、臨月、歲杪、丑月。
(3)十月文言文擴展閱讀:
紀日法
古人用干支紀日,例如《左傳隱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乾和十二支依次組合,形成「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計時法:
點(23點)是為子初,夜半12點為子正;上午1點為丑初,上午2點為丑正,等等。這就等於把一晝夜等分為24小時了。對照表如下: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初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正 24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⑷ 文言文翻譯
譯文:
紹聖元年十月十二日,我與小兒子蘇過游白水佛跡院,在湯泉中沐浴,水很熱,其源頭估計能把東西煮熟。沿著山向東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個彎道,每個彎道就有譚。潭水深的地方,用繩子系石墜入五丈,還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飛濺,聲音如雷鳴般轟響,令人既喜又驚。水邊有幾十個巨大的腳印,大概就是所謂佛的痕跡吧。傍晚時我們順來路返回,在夕陽映照下山彷彿在燃燒,十分的壯觀。或彎腰或抬頭看這些山谷。到了江邊,此時月亮出來,江水擊打著,用雙手捧著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時分,我與蘇過再次飲酒。吃著橄欖菜,有種蕭索感,再也睡不著了。寫下這些文字交給過兒,東坡記。
字詞:
紹聖元年十月十二日[2],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3],浴於湯池[4],熱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東,少北[6],有懸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處輒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10],可喜可畏。水際有巨人跡數十[11],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12],觀山燒火,甚俛仰[13],度數谷。至江上月出,擊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復與過飲酒,食餘甘煮菜[17],顧影頹然,不復甚寐,書以付過。東坡翁。
【注釋】
[1]白水:山名,在今廣東博羅縣東北。《輿地紀勝》說:「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壇,佛跡甚異。」可與本文所記參看。
[2]紹聖元年:即1094年。紹聖,北宋哲宗的年號。
[3]幼子過:蘇軾的第三子蘇過。
[4]湯池:即湯泉。據宋人記載,佛跡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東為湯泉,水熱,西為雪如泉,水涼。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懸水:瀑布。百仞:這是誇張的說法;蘇軾《答陳季常書》說此山「布水三十仞」,則是據實估量。仞:古時以八尺或七尺為一仞。
[8]折:這里是彎轉的意思。
[9]「深者」二句:謂潭水深的地方,用繩子系石墜入五丈,還到不了底。磓(zhuì):當作「縋」,音同字誤。縋,用繩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0]雪濺雷怒:形容瀑布墜入深潭,濺起雪白的水花,發出轟鳴的聲音。
[11]水際:水邊。
[12]倒(dào)行:順來路往回去。
[13]甚:厲害。俛仰:即俯仰,指彎身抬頭,形容一上一下時的樣子。
[14]擊汰(dāi):擊水。汰,水波。
[15]掬(jū):用雙手捧取。璧:平圓形的玉,這里用來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6]二鼓:二更;古代擊鼓報時。
[17]餘甘:即橄欖。
⑸ 關於十二個月的古稱。
十二個月的古稱:
農歷一月: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獻春、春王、華歲、肇歲、開歲、獻歲、芳歲、初歲、初月、初陽、 孟陽、新陽、春陽、春王、太簇、歲始、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陬、泰月、謹月、建寅、寅月、楊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
農歷二月:如月、梅見月、梅月、麗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小草生月、衣更著夾鍾、仲鍾、仲春、仲陽、中和月、四陽月、四之月、春中、婚月、媒月、大壯、 竹秋、花朝。
農歷三月:暮春、末春、季春、晚春、杪春、褉春、蠶月、花月、桃月、夬月、嘉月、辰月、稻月、櫻筍月、姑洗、桃浪、雩風、五陽月、桃季月、花飛月、小清明、竹秋 。
農歷四月:乏月、荒月、陽月、農月、乾月、巳月、畏月、雲月、槐月、麥月、朱月、餘月、首夏、夏首、孟夏、初夏、維夏、始夏、槐夏、得鳥羽月、花殘月、仲侶、純陽、純乾、正陽月、和月、麥秋月、麥候、麥序、六陽、榎月、梅溽。
農歷五月:仲夏、超夏、中夏、始月、星月、皇月、一陽月、蒲月、蘭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惡月、橘月、月不見月、吹喜月、皋月、蕤賓、榴月、端陽月、暑月、鶉月、鳴蜩、夏五、賤男染月、小刑、天中、芒種、啟明、鬱蒸。
農歷六月: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暮夏、晚夏、季夏、長夏、極暑、組暑、溽暑、林鍾、精陽 。
農歷七月: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蘭秋、蘭月、申月、巧月、瓜月、涼月、相月、文月、七夕月、女郎花月、文披月、大慶月、三陰月、夷則、初商、孟商、瓜時。
農歷八月:仲秋、秋半、秋高、橘春、清秋、正秋、桂秋、獲月、壯月、桂月、葉月、秋風月、酉月、月見月、紅染月、南呂、仲商、柘月、雁來月、中律、四陰月、爽月、大清月、竹小春 。
農歷九月:菊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剝月、貫月、霜月、長月、戌月、朽月、詠月、玄月、禰覺月、菊開月、紅葉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秋末、殘秋、涼秋、素秋、五陰月、窮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無射、霜序。
農歷十月:陽月、亥月、吉月、良月、陽月、坤月、正陽月、小陽春、神無月、拾月、時雨月、初霜月、應鍾、初冬、孟冬、上冬、開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極陽、陽止。
農歷十一月:仲冬、中冬、正冬、暢月、霜月、霜見月、子月、辜月、葭月、紙月、復月、天正月、一陽月、廣寒月、龍潛月、雪月、寒月、黃鍾、陽復、陽祭、冰壯、三至、亞歲、中寒。
農歷十二月:臘月、除月、丑月、嚴月、冰月、餘月、極月、塗月、地正月、二陽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季冬、暮冬、晚冬、杪冬、窮冬、黃冬、臘冬、殘冬、末冬、嚴冬、師走、大呂、星回節、殷正、清祀、冬素。
⑹ 文言文資治通鑒 冬,十月,已亥,王即位....翻譯
問題是你所說的後面的文字到哪裡截止,我就先給你在這一年之內的文字的譯文吧:
秦孝文王元年(辛亥,公元前250年)冬,十月,己亥,王即位;三日薨。子楚立,是為庄襄王;尊華陽夫人為華陽太後,夏姬為夏太後。
冬季,十月,己亥(初四),孝文王正式登王位。但孝文王在位僅三天就去世了,他的兒子嬴異人繼位,是為秦莊襄王。庄襄王尊奉嫡母華陽夫人為華陽太後,尊奉生母夏姬為夏太後。
燕將攻齊聊城,拔之。或譖之燕王,燕將保聊城,不敢歸。齊田單攻之,歲餘不下。魯仲連乃為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為陳利害曰:「為公計者,不歸燕則歸齊。今獨守孤城,齊兵日益而燕救不至,將何為乎?」燕將見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欲歸燕,已有隙;欲降齊,所殺虜於齊甚眾,恐已降而後見辱。喟然嘆曰:「與人刃我,寧我自刃!」遂自殺。聊城亂,田單克聊城。歸,言魯仲連於齊,欲爵之。仲連逃之海上,曰:「吾與富貴而詘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
燕國的一位將領率軍攻克了齊國的聊城。但是有人卻在燕王面前說這個將領的壞話。這位將領因此而據守聊城,不敢返回燕國。齊國相國田單率軍反攻聊城,為時一年多仍然攻克不下。齊人魯仲連便寫了一封信,捆在箭上射入城中給那位燕將,向他陳述利害關系說:「替您打算,您不是回燕國就是歸附齊國。而現在您獨守孤城,齊國的軍隊一天天增多,燕國的援兵卻遲遲不到,您將怎麼辦呢?」燕將見信後低聲哭泣了好幾天,但仍然猶豫不決。他想還歸燕國,可是已與燕國有了嫌隙;想投降齊國,又因殺戮、俘獲的齊國人太多,而害怕降齊後會遭受屈辱。於是長聲嘆息著說:「與其讓人來殺我,寧可我自殺!」便自刎身亡。聊城城內大亂,田單趁機攻下了聊城。田單凱旋後向齊王述說魯仲連的功績,並要授給他爵位。魯仲連為此逃到海邊,說:「我與其因獲得富貴而屈從於他人,寧可忍受貧賤而能放盪不羈、隨心所欲!」
魏安王問天下之高士於子順,子順曰:「世無其人也;抑可以為次,其魯仲連乎!」王曰:「魯仲連強作之者,非體自然也。」子順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變,習與體成,則自然也。」
魏國國君安王魏圉向孔斌詢問誰是天下高士。孔斌說:「世上沒有這種人。如果說可以有次一等的,那麼這個人就是魯仲連了!」安厘王說:「魯仲連是強求自己這樣做的,而不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孔斌說:「人都是要強求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假如這樣不停地做下去,便會成為君子;始終不變地這樣做,習慣與本性漸漸相融合,也就成為自然的了。」
參考:http://yw.eywe.com/zitongjian/zztj005.htm
⑺ 古文 二零一二年十月二十五日是什麼說法
古代用的是干支紀年法
二零一二年十月二十五日
古文為:壬辰年庚戌月己未日
爭執:古文里就有,意思一樣
宋·司馬光 《議可札子》:「若群臣猶有固爭執者,則願陛下更加審察。」
吵架:詈罵,意思差不多。
⑻ 2018年,10月18日,用古文怎麼說
(現代文)2018年,10月18日
(參考古文)【狗年】戊戌年 壬戌月 癸未日 九月初十
(2018年,十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