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也就

文言文也就

發布時間: 2020-12-03 03:45:34

㈠ 在文言文中「也」有哪些意思

一般是語氣詞。

  1. 同現代漢語「也」。

  2. 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

  3. 用在句末,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4. 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5. 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

  6. 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7. 用在句末,表示反詰語氣。

  8. 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㈡ 文言文翻譯

丞相陳平,陽武縣戶牖鄉人。年輕時家裡貧窮,喜歡讀書。鄉里舉行社祭,陳平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們都說:「陳平這孩子主持分祭肉,分得好!」陳平感慨地說:「要讓我主宰天下,也會像分祭肉一樣!」陳涉起兵在陳縣稱王以後,立魏咎為魏王,陳平帶著一些年輕人一道去臨濟投奔魏王魏咎。陳平向魏王提出建議,魏玉沒有採納,又有人說陳平的壞話,陳平因此逃跑了。陳平就到修武歸降了漢王。
後來,楚軍加緊進攻,把漢王包圍在滎陽城裡。過了一些時間,漢王為此憂慮起來,就對陳平說:「天下紛爭,什麼時候才能安定呢?」陳平說:「項羽這個人恭敬愛人,那些講究廉節禮儀的人大都歸附他。但是到了按照功勞應該封給爵位和食邑的時候,他卻很吝嗇,人們因此又離開他。現在看來楚軍中存在著可以導致分裂混亂的因素。項王身邊剛直而又忠實的臣子,只有亞父范增、鍾離昧、周殷這么幾個人。如果大王能夠拿出幾萬斤黃金,用反間計去離間項王君臣,使他們互相懷疑,項王這個人又愛聽讒言,容易猜忌別人,這樣他們內部就會互相殘殺。然後漢軍趁勢發兵攻打,必定能打敗楚軍。」
漢王贊成他的意見,就拿出四萬斤黃金,交給陳平,讓陳平隨意使用,不加過問。陳平用大量黃金在楚軍中進行離間活動,讓人在楚軍將領中公開散布,說鍾離昧等人為項王領兵打仗,功勞很多,然而卻始終沒有得到裂土為王的封賞,他們都想與漢王聯合起來,滅掉項氏,瓜分楚國的土地,各自為王。項羽果然不再相信鍾離昧等人。項王既然對這些人產生了懷疑,就派使者到漢王那裡去。漢王特地讓人准備了豐盛的酒席,端了進去。一見使者,就假裝驚訝地說:「我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原來是項王的使者。」又端了回來,換了粗劣的飯菜給楚軍使者吃。使者回去後,把情況如實報告項王,項王果然更力。懷疑亞父。亞父打算加緊進攻,很快攻克滎陽城,項王不相信他的話,也不按照他的意見做。亞父知道了項王懷疑自己,就生氣地說:「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己干吧!請把這把老骨頭賞給我,讓我回家去吧!」范曾在回家的路上,還沒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瘡而死去了。

㈢ 「也就是」用文言文怎麼

亦即

㈣ 一個月。用 古代時候怎麼說 也就是在文言文里怎麼說

月字的古今含義相同,用法相同,只是說時不加個字,直接說一月,內表示一個月。

月拼音:容yuè,注音:ㄩㄝˋ,部首:月部,部外筆畫:0畫,總筆畫:4畫,五筆:EEEE,倉頡:B

鄭碼:Q,四角:77220,結構:單一,電碼:2588,區位:5234,統一碼:6708

筆順:ノフ一一

釋義:

1、地球最大的天然衛星(亦稱「月亮」、「月球」):月光(月球反射太陽的光)。月蝕。

2、計時單位:一月。月份。歲月不居(時光不停地流逝)。

3、按月出現的,每月的:月刊。月薪。

4、形狀像月亮的,圓的:月餅。月琴。

5、婦女產後一個月以內的時間:月子。

(4)文言文也就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平月[píng yuè]

陽歷平年的二月叫平月,有28天。

2、月利[yuè lì]

月息。

3、足月[zú yuè]

指胎兒在母體中成長的月份已足。

4、年月[nián yue]

時代;年頭兒。

5、月宮[yuè gōng]

傳說中月亮里的宮殿,也作為月亮的代稱。

㈤ 「是也」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是也:現在正是這個時候。

出自先秦佚名《唐雎不辱使命》:「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譯文: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麼就讓兩個人的屍體倒下,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百姓將要穿喪服,現在就是這個時候。

「也」的本義屬於肯定語氣詞,有兩種情況,一個出現在句中,一個出現在句末。



(5)文言文也就擴展閱讀

古代漢語的肯定語氣詞有「也」「矣」「已」「而已」「耳」「爾」「而」「焉(然)」「旃」「夫」「者」「雲」。

「矣」只出現在句子的末尾(倒裝句例外),表示肯定語氣,同時還是實現體的標記,表示所述事件已成為事實或推定將成為事實,一般情況下都可翻譯成「了」(現代漢語出現在句子末尾的「了」)。

「已」本是動詞,「完畢」的意思,但是在春秋時期就虛化成語氣詞,《論語》《左傳》《孟子》等文獻中比較常見。表示確信無疑的肯定語氣,同時也是實現體標記,表示所述事件已經成為事實,可以翻譯成「了」。

「而已」「耳」的功能一致,「耳」是「而已」的合音。在《論語》《左傳》《孟子》等文獻中,「而已」的使用頻率相當高,而「耳」則比較少見。「而已」本是兩個詞,「已」是動詞,「而」是連詞。

「爾」作為語氣詞,使用頻率不是很高,《公羊傳》里比較多見。「爾」出現在句子末尾,表示肯定語氣,同時有將事態往大處說的意思,與「而已」「耳」相對,與現代漢語的「呢」大致相當。

「焉」本是指示代詞,因為經常出現在句子末尾,遂逐漸虛化為語氣詞。語氣詞「焉」並不常見,它的功能與「爾」基本一致,表示肯定語氣,同時有將事態往大處說的意思。

㈥ 所有的文言文

三家分智氏之田。趙襄子漆智伯之頭,以為飲器。智伯之臣豫讓欲為之報仇,乃詐為刑人,挾匕首,入襄子宮中塗廁。襄子如廁心動,索之,獲豫讓。左右欲殺之,襄子曰:「智伯死無後,而此人慾為報仇,真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乃舍之。豫讓又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趙孟,必得近幸。子乃為所欲為,顧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報仇,不亦難乎?」豫讓曰:「不可!既已委質為臣,而又求殺之,是二心也。凡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讓伏於橋下。襄子至橋,馬驚,索之,得豫讓,遂殺之。襄子為伯魯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後。封伯魯之子於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為趙氏後。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趙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乃共殺其子,復迎浣而立之,是為獻子。獻子生籍,是為烈侯。魏斯者,桓子之孫也,是為文侯。韓康子生武子,武子生虔,是為景侯。
(優因培注) 在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現象比較多:同一個詞,在這個句子中是一個義項,在另一個句子里又是一個義項。一般說來,一詞多義的各個義項之間均有一定的聯系。
一詞多義是由本義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應該由本義入手,來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詞的本義有兩種理解:A.就詞的來源說,即該詞的最初意義。如「去」的最初意義是「離開」,「兵」的最初意義是「兵器」。B.就詞的應用來說,把常用的那個意義算作詞的本義,也叫基本意義。如「兵」的常用意義是「士兵」等。
引申義是從基本義發展而來的,同基本義有相似的、相對的或相關聯的意義。如「刑」,本義是「刑法」,基本義還包含對犯人的處罰,後來這個意義發展出「懲罰」的意義(皆刑其長吏《陳涉世家》)。
比喻義是詞的比喻用法固定下來的意義,有的比喻義是從詞的本義、基本義產生的。如「窩」的本義、基本義都是「鳥獸昆蟲居住的地方」,從這個意義產生出的比喻義,即「壞人居住的地方」。

《伯牙琴》中的:越人遇狗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搖尾人言曰:「我善獵,與若中分(對半分。)。」越人喜,引而俱歸。食以粱肉,待之以人禮。
狗得盛禮,日益倨(讀音ju四聲。傲慢。),獵得獸,必盡啖乃已。或嗤越人曰:「爾飲食之,得獸,狗盡啖,將奚以狗為?」越人悟,因為分肉,多自與。狗怒,嚙其首,斷領足,走而去之。
夫以家人養狗,而與狗爭食,幾何不敗也!

翻譯:越地的人在魯上遇到一隻狗,(那)狗低頭搖尾發出人的語言說道:「我善於捕獵,(捕到的獵物)和你平分。」(那)越人很高興,帶著狗一起回家。喂給它高粱和肉食,象對待人一樣對待它。
(那)狗受到盛情的禮遇,日益傲慢起來,獵取的野獸,必定全部吃掉了事。有的人就譏笑那越人說:「你喂它飲食,捕獵到的野獸,狗全部吃了,那狗是干什麼用的啊?」那越人醒悟,因此給狗分(野獸)的肉,多的給自己。狗惱怒,咬他的頭,咬斷了他的脖子和腿,(就)逃跑了。
把狗當成家人養,(然後)卻(又)和狗爭食,哪有不失敗的呢!

寓意:譏諷那些巧言善騙、貪得無厭、兇狠殘忍的邪惡小人

感悟:對於惡人和惡勢力,不要姑息縱容。到自己無法忍受的時候,就難免自取其禍的。此所謂養虎為患是也。

《自護其短》
有個北方人,自出生以來就沒有見過菱角。後來他到南方作官,(一次大家)坐在席上吃菱角,這個人連殼一起放到嘴裡。有人提醒他說:「吃菱角要去殼。」他卻想掩蓋自己的短處,說:「我不是不知道要去殼,是想用來清熱呀!」人家問他:「北方也有菱角嗎?」他說:「前山後山,哪塊地上沒有!」

以學自損,不如無學
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與陳伯之書(節選)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生平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所以廉公之思趙將,吳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將軍獨無情哉?想早勵良規,自求多福。

自護其短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上啖菱,並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某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以學自損,不如無學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王充求學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無城徒焉。充少孤,鄉里稱孝。後到應有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庄公出獵
齊庄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庄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回車而避之。

吳起
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諾。」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楚人學舟
楚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師之是聽。於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遂遮謝舟師,椎鼓徑進,亟犯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柁。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 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世無良貓》
某惡鼠,破家求良貓。厭以腥膏,眠以氈罽。貓既飽且安,率不食鼠,甚者與鼠游戲,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復蓄貓,以為天下無良貓也。

《馬價十倍》
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日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 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

林之棟畫蘭(《荒鹿偶談》)
林之棟善畫蘭,好游,聞蘭所在,則必大尋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聞蘭花氣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壯士執刀矢火攻,具裹糧,鳴金入深谷中,若當勁敵者。至則蘭葉長丈許,花大如掌。自是,所畫蘭益奇變。

㈦ 在文言文中,者……也 是什麼意思呢

的……,用「者……也」表判斷,在古文中常見為助完成判斷語氣的語氣詞,可不譯。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白話文:廉頗,趙國大將)

2、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白話文:陳勝,陽城人)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白話文:老師,是傳授道理,傳授學業,解釋疑難的人。)

者:如果放在陳述句末,可作為語氣詞,可助終結、比擬等語氣 。

也:「也」也為語氣詞,可助判斷、強調、將然等語氣。

(7)文言文也就擴展閱讀

對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為兩個系列:"……者,……也"系列和"乃、為"系列。

文言判斷句,常用"乃"、"為"、"即"、"則"、"是"、"非"來表示,構成又一個系列。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應當擁立的是公子扶蘇。)

2、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功。(我是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功勞。)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就是現在一起埋在墳墓里的人。)

4、翩翩兩騎來是誰?(兩個騎馬的人輕快地前來了,他們是誰?)

5、審諦之,頓非前物。(成名仔細看它,立刻覺得它不象先前那隻。)

㈧ 文言文翻譯

原文是:
同姓從宗,合族屬;異姓主名,治際會。名著而男女有別。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於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謂弟之妻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禮記•大傳第十六》

參考譯文如下:
同姓的人(即「父系時代本氏族裡的人」)要依著血系的支分派別,(如先分為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再各統率其所屬的房分之類……),合起來成為一個宗族,明確親疏遠近關系;異姓的人(即「來嫁者」,亦即一個家族內的太太媳婦兒們)只是分別她們的輩份,而不再分別她們的支派,如只是分為老太太、太太、少太太等,而不再問她們誰是誰的妻子,誰是誰的母親等),分清輩分關系以定互相交往的相關禮儀。名分(輩分)既經確定,也就明確了一個家族裡面男女有別。她們的丈夫屬於「父道」范疇的,他們的妻子都屬於「母道」的范疇;她們的丈夫屬於「子道」范疇的,他們的妻子都屬於「婦道」的范疇。(這就出現了混亂的情況,)難道兄弟的妻子屬於「婦道」的范疇,而這位兄弟的嫂子卻可以屬於「母道」的范疇嗎?(所以說,)(女人的)名分(輩分),是一個家庭存在、管理的大事(或「關鍵」)啊,難道可以不謹慎(對待)嗎?

注釋:
1、《禮記正義》唐•孔穎達
[疏]「同姓」至「有別」。
○正義曰:此一節論同姓從宗,異姓主名,明男女有別之事,各隨文解之。○「同姓從宗」者,同姓,父族也。從宗,謂從大小宗也。○「合族屬」者,謂合聚族人親疏,使昭為一行,穆為一行,同時食,故曰「合族屬」也。○「異姓主名,治際會」者,異姓謂他姓之女,來為巳姓之妻,系夫之親,主為母、婦之名。夫若為父行,則主母名。夫若子行,則主婦名。治,正也。際會,所以主此母、婦之名,正昏姻交接會合之事。○「名著而男女有別」者,若母、婦之名著,則男女尊卑異等,各有分別,不相淫亂,凡姓族異者,所以別異人也,猶萬物皆各有名,以相分別。天子賜姓賜氏,諸侯但賜氏,不得賜姓,降於天子也。故隱八年《左傳》雲:「無駭卒,公問族於眾仲,眾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以此言之,天子因諸侯先祖所生,賜之曰姓。杜預雲:「若舜生媯汭,賜姓曰媯;封舜之後於陳,以所封之土,命為氏。舜後姓媯而氏曰陳,故鄭《駁異義》雲:「炎帝姓姜,大皞之所賜也。黃帝姓姬,炎帝之所賜也。故堯賜伯夷姓曰姜,賜禹姓曰姒,賜契姓曰子,賜稷姓曰姬,著在《書傳》。」如鄭此言,是天子賜姓也。諸侯賜卿大夫以氏,若同姓,公之子曰公子,公子之子曰公孫。公孫之子,其親巳遠,不得上連於公,故以王父字為氏,若適夫人之子,則以五十字伯仲為氏,若魯之仲孫、季孫是也。若庶子妾子,則以二十字為氏,則展氏、臧氏是也。若男女,則以父祖官及所食之邑為氏,以官為氏者,則司馬、司城是也;以邑為氏者,若韓、趙、魏是也。凡賜氏族者,此為卿乃賜。有大功德者,生賜以族,若叔孫得臣是也。雖公子之身,若有大功德,則以公子之字賜以為族,若「仲遂」是也。其無功德,死後乃賜族,若無駭是也。若子孫不為卿,其君不賜族,子孫自以王父字為族也。氏、族對之為別,散則通也。故《左傳》雲「問族於眾仲」,下雲「公命以字為展氏」是也。其姓與氏,散亦得通,故《春秋》有姜氏、子氏,姜、子皆姓而雲氏是也。○注「若衛」至「納焉」。○正義曰:案《春秋左氏傳》桓十六年:「初,衛宣公烝於夷姜,生急子,娶於齊而美。公取之,生壽及朔。」又昭十九年《左傳》:楚平王,郹陽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為大子建良秦女而美,平王自納之。是其淫亂之事也。
2、《禮記正義》唐•孔穎達
[疏]「其夫」至「道也」。
○正義曰:此一經言他姓婦人來嫁已族,本無昭穆於己親,惟系夫尊卑,而定母、婦之號也。○「其夫屬乎父道」者,道,猶行列也。若其夫隨屬於己之父行者,其妻皆即己之母行也,故雲「妻皆母道」也。○「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者,謂其夫隨屬於己之子行者,其妻皆婦行也。故婦人來嫁已伯父之列,即謂之為母也。來嫁於己之子侄之行,即謂之為婦也。○注「言母」至「別也」。○正義曰:雲「母、婦無昭穆於此」者,此謂己之族也。言他姓之女,或為婦,或為母,先無昭穆於己之親族。雲「統於夫耳」者,言所以有母、婦名者,謂系統於夫,始有母、婦之名也。雲「尊之卑之,明非己倫,以厚別也」者,謂之為母者則尊敬之,謂之為婦者即卑遠之。既尊卑縣絕,明知非已之倫位,所以厚重相分別之義也。凡男女若無尊卑,倫類相聚,即淫亂易生,為無相分別也。○「謂弟」至「母乎」。○此一經論兄弟之妻相稱謂之義。凡子行之妻,乃謂之為婦,弟非子行,其妻亦謂之婦者,以兄弟同倫,嫌相褻瀆。弟雖非子行,其妻同子行之妻,謂之為婦,欲卑遠之。弟妻既得為婦號,記者恐兄妻得為母號,故記者明之雲:「是嫂亦可謂之母乎?」言嫂不可亦謂之為母也。然弟妻既得為婦,兄妻不可亦得為母者,然弟小於己,妻必幼稚,故可謂之為婦。而嫂不可借子妻之名謂之為婦。嫂雖是兄妻,年必與巳相類,既不甚縣絕,何得謂之為母?且弟妻既為婦,兄妻又為母,便是昆弟之倫翻為父子之例,故嫂不可謂之為母,而借嫂老之名以為兄妻之號也。○注「言不」至「相見」。○正義曰:「言不可」者,謂嫂不可為母也。雲「謂之婦與嫂者,以其在己之列,以名遠之耳」者,謂之婦者弟妻,謂之嫂者兄妻。「在己之列」,謂兄弟之妻作己之倫列,恐相褻瀆,故弟妻假以同子婦之名,兄妻假以嫂老之名,殊遠之也。雲「復謂嫂為母,則令昭穆不明」者,既以子妻之名名弟妻為婦,若又以諸父之妻名名兄妻為母,則上下全亂,昭穆不明,故不可也。鄭注《喪服》亦雲:「弟之妻為婦者,卑遠之,故謂之婦。嫂者,尊嚴之,是嫂亦可謂之母乎?」言其不可也。故言乎以疑之,是弟妻可借婦名,是兄妻不可借母名,與此注正合,無相違也。而皇氏引諸儒異同,煩而不當,無所用也。雲「昆弟之妻,夫之昆弟,不相為服,不成其親也」者,若男女尊卑隔絕,相服成親,義無混雜。此兄弟之妻,己之倫列,若其成親為服,則數相聚見,奸亂易生,故令之無服,所以疏遠之。雲「男女無親,則遠於相見」者,以其全同路人,恩親不接,故雲遠以相見。○「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名謂母、婦之名,言得之則昭穆明,失之則上下亂,是人治之大者也,可得不慎之乎?言須慎名也。

3、際會:聚首;聚會。《禮記•大傳》:「異姓主名,治際會。」西漢•鄭玄註:「際會,昏禮交接之會也。」唐•孔穎達疏:「際會,所以主此母婦之名,正昬姻交接會合之事。」清•孫希旦集解:「際會,謂於吉凶之事相交際而會合也…… 鄭氏專以昏禮言,非是。蓋同姓族屬漸眾,懼其離,有宗以統之,則不至於離。異姓男女相聚,懼其亂,有名以別之,則不至於亂。」

4、呂思勉《中國文化史》:
我國古代婚姻制度親族有別。以上所述,都是社會學家的成說。返觀我國的古事,也無乎不同。《白虎通義.三皇篇》說,古代的人,「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這正是古代的婚姻,無所謂夫婦的證據。人類對於男女性交毫無限制的時代,去今已遠,在書本上不易找到證據。至於輩行婚的制度,則是很明白無疑的。《禮記•大傳》說宗子合族之禮道:「同姓從宗合族屬,異姓主名治際會。名著而男女有別。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謂弟之妻為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這正是古代婚姻,但論輩行一個絕好的遺跡。這所謂同姓,是指父系時代本氏族裡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老太爺、老爺、少爺們。異姓,鄭《注》說:「謂來嫁者」,就是老太太、太太、少太太們。從宗,是要依著血系的支分派別的,如先分為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再各統率其所屬的房分之類,參看下章自明。主名,鄭《注》說:「主於婦與母之名耳。謂但分別其輩行,而不復分別其支派。質而言之,就是但分為老太太、太太、少太太,而不再問其孰為某之妻,孰為某之母。「謂弟之妻為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翻作現在的話,就是:「把弟媳婦稱為少太太,算做兒媳婦一輩,那嫂嫂難道可稱為老太太,算做母親一輩嗎?」如此分別,就可以稱為男女有別,可見古代婚姻,確有一個專論輩行的時代,在周代的宗法中,其遺跡還未盡泯。

㈨ 就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古漢語解釋
常見含義
[2]備註:加粗例句為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例句
代詞
[3]
1.同【現代漢語解釋】助詞1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塞翁失馬》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③後遂無問津者。——《桃花源記》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記》
⑤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後》
2.用在名詞後,相當於「......這個人」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
3.用在時間詞後面,表示「......的時候」
例:①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明夷待訪錄》
②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4.放在數詞之後。
例:①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②此數者用兵之患也。
助詞
1.用在假設復句或因果復句中錶停頓,以提示下文。
例: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曹者,與此案同!——《資治通鑒》
2.放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與「若」之類字組成某種片語,或單用,表示比擬,相當於「......的樣子」、「......似的」。
例:①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驢》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
4.放在主語後,引出判斷。構成「者...也」的結構。
例: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生僻/不確定含義
1.(不確定,雖然許多版本異譯為該含義,但《古漢常用字典》中查不到,可能與助詞中的含義1相同)放在主語之後,引出原因。
例: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2.(不確定)助詞,放在假設復句中,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的話」。
例:①入則無法家弗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②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③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3.(不確定)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4.(生僻含義)通「也」:----《韓非子·八經》:「任事也無重……處官也無私。」[4]《說苑·政
也理》:「魯無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義解,而見古書中「者」「也」可互用。

㈩ 「我是」 用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怎麼說,最簡短的那種

一般:吾乃
也可是:余。但不常用。
根據不同情境。也可是:臣本布衣。謙稱:愚
等等

熱點內容
我對班主任的印象 發布:2025-05-10 10:17:45 瀏覽:769
2015安徽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0 09:22:58 瀏覽:447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
市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5-10 06:55:21 瀏覽:103
巧學高中化學 發布:2025-05-10 06:34:49 瀏覽:351
香港以前的歷史 發布:2025-05-10 05:47:11 瀏覽:406
眼瞼贅生物 發布:2025-05-10 05:37:33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