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
㈠ 高考語文答題技巧~!
技巧型題考查方式
①這首詩(兩首詩或句子)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現技巧)?並作簡要分析。②從某個角度(如動與靜、情與景、修辭等)來賞析這首詩。
解題提示
表現技巧是詩人用來抒發情感、表達題旨的一種手段方法,要准確回答就要熟悉古詩中常用的一些表現方法。①修辭手法:比喻、對偶、誇張、對比、擬人、雙關等。②描寫手法:A.襯托手法,又分正襯和反襯,反襯又有動靜襯、聲寂襯、樂哀襯等;B.側面描寫;C.虛實結合;D.象徵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種。
解題秘訣
①准確地指出用了什麼表現手法;②結合詩句分析,為什麼運用這種手法;③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旨意。
常用術語: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對偶、排比、反復、襯托、對比、用典等。
表現手法有:象徵、想像、聯想、照應、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 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等。
詩歌鑒賞解題技巧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並准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
㈡ 高考語文試卷中的文言文有什麼答題技巧
第一部分:讀懂文言文
口訣:務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怎麼去讀
(1)先讀最後一道題目,了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事件。(此題如果要求「選擇正確的一項」則除外)
(2)然後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樣?」、「為什麼?」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後聯繫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變遷及官吏行為詞:
1.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
2.表官職變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
(3)表調動的:調、徙、轉、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
(5)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
(6)表恢復的:復、還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領(兼代);權,行,假,署(代理);
(8)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里
(9)跟俸祿有關的:俸、祿、秩、餉
(10)知(典、主)、視事、用事、下車(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三、其它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
(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余吾予);第二人稱(爾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稱(之其彼渠厥)
(2)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焉安奚惡
(3)謙敬詞語:請謹竊忝辱敢幸
(4)修辭詞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詞:諸焉盍旃叵
第二部分:如何答題
一、文言實詞釋義題:本題往往考查多義實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詞及詞類活用等知識點。
答題技巧:實詞理解題不完全在於考你是否記得實詞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會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
掌握常見的理解和推斷實詞在文中含義的方法:
■第一種: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
■第二種: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
■第三種: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
■第四種: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
■第五種: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
■第六種: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
■第七種: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
【相關知識】
一詞多義的產生:
的本義。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開弓)。
的引申義。如「我君景公引領西望」(伸長),成語有「引吭高歌」。
的比喻義。如「金城湯池」(比喻牢不可破)。
的借代義。如「徒以口舌為勞」(代言辭)。
的假借義。如「將軍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附錄:考綱規定的120個常見文言實詞:(根據義項之間的以上5種內在關系識記)
1愛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誠除辭從殆當道得
3度非復負蓋故顧固歸國4過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間見解就舉絕堪克類6憐彌莫乃內期奇遷請窮
7去勸卻如若善少涉勝識8使是適書孰屬數率說私
9素湯涕徒亡王望惡微悉10相謝信興行幸修徐許陽
11要宜遺貽易陰右再造知12致質治諸賊族卒走左坐
二、內容歸納題
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語句,一一對應。選項的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
⑴個別實(虛)詞故意譯錯;
⑵人物的事跡張冠李戴;
⑶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錯位;
⑷人物性格陳述不恰當;
⑸憑空添加,無中生有;
⑹強加因果關系。
三、文言翻譯題
方法:做好「換、留、刪、補、調「。一定要直譯,不要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於原文。
賦分點:
1.譯准詞義:實詞(含詞類活用、通假、偏義詞,修辭語句)及虛詞和固定結構。
2.譯准句式(被動句,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
3.譯准句子語氣(陳述疑問感嘆祈使語氣)和句間關系(並列轉折因果等復句關系)
備查知識1:常見文言詞類活用:
(1)名詞的活用:(1)名詞活用為動詞: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殺)。(2)名詞活用為使動:有「使……成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3)名詞活用為意動:有「把----當作---」的意思,如:「稍稍賓客其父」、「糞土當年萬戶侯」(4)名詞活用做狀語:A.表特徵狀態,如「一狼犬坐於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態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D.表處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趨向,如「操軍破,必北還」。F.表頻率,如「歲賦其二」。
(2)形容詞的活用:①形容詞活用做名詞:如「斫其正,養其旁條」、「四美具,二難並」。②形容詞活用做動詞:如「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認為-----怎麼樣。)④形容詞使動用法:「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使――明顯);
(3)動詞的活用:①動詞的使動用法:「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使-----來)②動詞活用為名詞,如「則其至又加少焉」、「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備查知識2:常見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者,……也」、「……者也」、「……也」、「……者……」;
(2)「為」、「乃」、「即」、「則」或否定詞「非,未,弗」等表判斷。
(3)名詞做所謂語直接表判斷(劉備,天下梟雄。)
(二)被動句:
(1)單獨用「於」「受」「見」或組合成「見……於……」,「受……於……」表判斷。如:「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徒見欺於王」
(2)「為」、「為……所……」、「……為所……」表判斷;如:「臣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3)「被」(後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動(無詞語標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2)省略賓語:「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
(3)省略介詞:「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注意:「以,與,從,為,因」五介詞常省略賓語。
(四)賓語前置: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沛公安在?」疑問代詞(如:誰、何、奚、曷、胡、惡、安)
(2)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如:「時人莫之許也。」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圖」等。
(4)方位詞、時間詞做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紀》)
(五)定語後置:
(1)者: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2)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之……者:「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詞結構做狀語後置:
(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前置做狀語。如:「具告以事。」(《鴻門宴》)。
備查知識3:常見固定結構(熟記黑體字部分)
一、表示疑問
①何以……?(憑什麼……?)②何所……?(所……是什麼?)③奈何……?(……怎麼辦?為什麼……?)④如……何;奈……何?(把……怎樣呢?)⑤孰與……?(與……比,哪個更…?)⑥獨……耶?(難道……嗎?)
二、表示反問
①何……哉(也)?(怎麼能……呢?)
②何……為?(……干什麼呢?)
③何……之有?(有什麼……呢?)
④如之何……?(怎麼能……呢)
⑤豈(其)……哉(乎,耶)(哪裡……呢?……哪裡呢?)
⑥安……哉(乎)?(哪裡……呢?)
⑦不亦……乎?(不是……嗎?)
⑧……非……歟?(……不是……嗎?)
⑨寧……耶?(哪裡……呢?)
(10)顧……哉?(難道……嗎?)
(11)獨……哉?(難道……嗎?)
三、表示感嘆
①何其……也!(怎麼那麼……啊!)
②直……耳!(只不過……罷了!)
③惟…耳!(只……罷了!)
④一何……(多麼……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該是怎樣的呢!)
四、表揣度
①無乃……乎(歟)(恐怕……吧?);
②得無(微)……乎?(該不……吧?))
③其……歟?(不是……嗎?)(兼表反問)
④庶幾……歟?(或許……吧?)
五、表示選擇
①與其……孰若……?(與其……,哪如……?)
②……歟(耶),抑……歟(耶)?(是……,還是……呢?)
③其……?其……?(是……呢?還是……呢?)
六,其它
否則:如果不……就……。何乃:豈只是;為什麼竟。、既而:隨後,不久。既……且……:又……又…乃爾:竟然如此,這樣。然而:這樣卻;但是。,然則:既然這樣,那麼;如果這樣,那麼。雖然:雖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謂:所說的,所認為。謂之:稱他是,說他是;稱為,叫做。無(有)以:沒有(有)用來……的東西、辦法。無庸:不用,無須。無由:不可能,無法,無從。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謂:說的就是――。之於:對……的態度,同……相比
㈢ 語文文言文高考答題技巧
可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通讀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確判斷所要斷句的文體。如果是有故事情節的傳記文,就必須掌握它的大致情節、中心事件和人物間的關系;如果是議論說理文,就要明確這篇文章的論述中心,再根據中心進一步明確前後的邏輯關系。總之,斷句前,必須把所給文段通讀幾遍,盡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為民請命,寫下了許多現實主義偉大詩篇。被貶潯陽之後,也寫出了揉合儒家「樂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相傳他抵湓城不久,即於香爐峰與遺愛寺之間,建一草堂。這個草堂,「前有奇松數十株、修竹千餘竿,青羅為牆板,白石為橋道,流水周於舍下,飛泉落於檐間,紅榴白蓮羅生池砌」(《與元稹書》),真是貶官閑居的好地方。《草堂記》即寫於此時。試題所選的是《草堂記》的第一段,大意是:廬山的風景,秀麗至極,簡直是天下諸山的冠軍。山的北峰,叫做香爐峰;香爐峰的北面,有一座遺愛寺;就在香爐峰與遺愛寺之間的風景更是漂亮,恐怕還遠超過廬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樂天一見就喜歡上它了,就像遠行的遊子路過故鄉一樣,眷戀沉迷、依依不捨而不忍離去,於是就對著香爐峰,傍著遺愛寺,蓋了一間草堂。
第二步循序漸進,先易後難。
在熟讀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先斷有把握的部分,後斷吃不準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斷開的有 「香爐峰」、「遺愛寺」、 「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較難斷開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勝絕」、「若遠行客過故鄉」等。對於容易斷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線或標點;對於暫時難以確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後推敲斟酌。
第三步藉助「特徵」,巧妙斷句。
「特徵」即特殊詞語主要有兩類:一是「曰」「雲」之類的動詞,一類是虛詞。尤其要注意虛詞,因為虛詞使用頻率高,語法功能強,藉助虛詞,能幫助我們准確斷句。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見」和「愛」有內在聯系;「之」代詞,指代香爐峰與遺愛寺之間的風景。特殊詞語服務斷句,可概括為如下:「曰」後冒號(:)「哉」後嘆(!),「蓋」、「夫」大多在句首,「於」、「而」、「則」、「以」一般在中間,「耶」、「乎」經常表疑問(?),「矣」、「耳」後邊加圓圈(。),「也」、「者」作用錶停頓,或句(。)或逗(,)酌情看。
第四步注意句式,輔助斷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齊的句式,或排比,或對偶,或對稱。這種形式有時候可以幫助我們准確斷句。另外還可以藉助語法來輔助我們斷句。如上述較難斷開的「其境勝絕」句,「勝絕」是謂語,一般不帶賓語,據此可斷為「其境勝絕/又甲廬山」;「若遠行客過故鄉」句,「過」是謂語,「故鄉」是其賓語,「若遠行客」是其狀語,此句不能斷開。
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作這樣的斷句: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
可加這樣的標點:「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
訓練習題:
1、將下面文言文中畫線的部分用斜線斷句。(2004年北京卷)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① 馬 無 故 亡 而 入 胡 人 皆 吊 之
② 其 馬 將 胡 駿 馬 而 歸 人 皆 賀 之
③ 家 富 良 馬 其 子 好 騎 墮 而 折 其 髀
④ 丁 壯 者 引 弦 而 戰 近 塞 之 人 死 者 十 九
⑤ 故 福 之 為 禍 禍 之 為 福 化 不 可 極 深 不 可 測 也
參考答案:
1、 ①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
③ 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④ 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 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2008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六招制勝
文言翻譯,高考試卷中要求直譯,也就是字字落實。所謂字字落實,主要是判斷每一個虛詞、實詞的用法和意義,找出通假字、古今異義字、活用詞等,並做准確解釋,還要把握句式特點和句子的語氣。
具體來說,應從「留」「換」「補」「刪」「調」「貫」六個方面進行。「留」,凡指朝代、年號、人名、地名、官職等專有名詞,皆保留不動。「換」,將單音詞換成現代漢語雙音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後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凡該換的,一律換之。「補」,即補出古代簡練說法省略或隱含的內容,特別是對省略句。「刪」,指刪去那些無意義或沒有必要譯出的虛詞。「調」,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要求調整過來。「貫」,指文言句中帶修辭方法的說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據上下文靈活、貫通地譯出。
可記住口訣:
文言翻譯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3
綜觀2007年十八份高考試卷,命題者沒置干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曲解詞義
指命題者在設置干擾項時,故意對文言材料中某一詞語錯誤地加以解釋,從而導致敘述出錯。
1.四川卷第10題B項(選文出自《元史•賀仁傑傳》):
賀仁傑屢建戰功並數進忠言,頗得世祖喜歡;他敢於為民請命,深受百姓愛戴。世祖曾以供養母親為由把其父所獻之金送還給他,但他最終未接受。
原文中寫「帝一日召仁傑至榻前,出白金,謂之曰:『此汝父六盤所獻者,聞汝母來,可持以歸養。』辭不許,乃歸白母,盡散之宗族」.這里所謂「辭不許」,意思是賀仁傑推辭而皇帝不答應,最終他收下了銀兩;如果我們聯系後面的「乃歸白母,盡散之宗族」,判斷起來就容易了。
2.福建卷第7題A項【選文為《書博雞者事》(節選)]:
博雞者一向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使性好鬥,所以鄉里俠者都瞧不起他。
文中說博雞者「任氣好鬥,諸為里俠者皆下之」,這個「下」是「服從、退讓」的意思。高中課文《信陵君竊符救趙》(節選)中有「公子為人,仁而下士」一句,其中的「下」就解釋為「謙遜地對待」,可見A項背離了原意。
3.上海卷第23題A項(選文為《(酌古論)序》);
古代文士和武將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條。
選項錯誤理解了文中「文武之道一也」這句話(主要是句中的「道」與「一」),原文意思是「文、武的規律是相通的」,而非「古代文士和武將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條」。
4.上海卷第23題C項(選文為《(酌古論>序》):
後世的文士、武將只注重自己的名聲。
選項錯誤理解了「凡後世所謂文武者,特其名也」(主要是句中的「名」字),這句話的意思應當是「大凡後世所說的文和武,只是個名稱罷了」。
二、誇大其詞
命題者在構擬這類選項時,常常在大體准確的概括、分析中,夾雜一兩處故意誇大的地方作為干擾。
1.全國卷Ⅱ第10題B項(選文出自《新五代史•安重榮傳》):
安重榮憤然於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極力輕慢侮辱對方,甚至抓捕殺死他們,高祖屈己禮待契丹,而對重榮的一系列做法堅決反對。
「對重榮的一系列做法堅決反對」這一說法誇大其詞,因為依據原文,當安重榮誘吐渾白氏入塞、契丹責問高祖時,高祖曾一度「姑息重榮不能詰」(即「姑息安重榮不加責問」)。
2.重慶卷第11題C項(選文出自《明史•李東陽傳》):
李東陽一路上聽取了各種意見,認為產生災異的根源在於勢家巨族、親王貴戚、內廷官員互相勾結,危害百姓。
原文只說「臣訪之道路」(意思是「我在道路上詢問」),那麼選項中「各種意見」屬誇大其詞,事實上,李東陽是通過調查(主要是目睹)了解災異情況的。
三、張冠李戴
命題人故意把發生在甲身上的情況說成發生在乙身上,這就屬於典型的張冠李戴。
1.全國卷I第10題D項(選文出自《後漢書•宋均傳》):
宋均認為煩苛的人,可能廉潔守法,而那些狡詐刻毒的人,卻會帶來災禍;早年任尚書令時即想以此向上陳告,只是限於當時形勢,因而未敢上奏。
原文中寫「均性寬和,不喜文法,常以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災害流亡所由而作」,意思是說苛察之人自身可能廉潔守法,卻也「巧黠刻削」、毒害百姓,而非「那些狡詐刻毒的人,卻會帶來災禍」,命題人有意張冠李戴,設置陷阱。
2.全國卷新課標卷第6題C項(選文出自《新唐書•韋丹傳》):
韋丹對貪污現象仔細核查,責之甚嚴。倉庫主管十年間侵吞糧食三千斛,韋丹抄沒其家,查得實據,下令一月之內如數補還,保住國家財產不受損失。
比照原文,並不是倉庫主管十年間侵吞糧食三千斛,韋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內如數補還,應該是當權的官吏強取糧食,韋丹下令侵吞糧食的「權吏』』們一月之內如數補還——相關原文為「乃權吏所奪」、「召諸吏曰」。
四、顛倒事實
命題人故意顛倒事實,造成選項錯誤。
1.北京卷第10題D項(選文出自《淮南子•泰族訓》):
治國離不開嚴刑峻法,否則就會人心渙散,亂象叢生。
《淮南子.泰族訓》總論天人之際,古今之變,而落實於治國之道;節選部分主旨在於強調禮義教化的作用,認為君主應該修治禮義,任用賢能,這樣就可做到「法設而不犯,刑措而不用」。D項的表述與文章主旨相抵觸,在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據。
2.遼寧卷第12題A項(選文為《冉氏烹狗記》):
作者對冉氏烹狗的行為雖然表示理解但並不贊賞。
原文中說得很清楚——「苟其職之不舉,斯固無所用矣,況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由是言之,冉氏之智,過人遠矣」,而非「並不贊賞」。
3.湖南卷第12題B項(選文出自《韓非子新校注》):
在作者看來,「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都是治國有「術」的表現。
「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不是作者所贊成的——文中說「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其觀行也賢其遠,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離世」(意思是「君主聽取言論時欣賞說話人的口才,君主觀察行動時贊賞他們遠離實際,所以群臣、士人、百姓講話都深遠闊大,行為也遠離實際」),它不屬於治國有「術」的表現。
4.廣東卷第8題C項(選文為《聊齋志異。郭生》):
葉公名氣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卻在抄本上潑墨,郭生便明白了葉公的文章並不出色。
選項中「郭生便明白了葉公的文章並不出色」與文意相悖,原文為「忽被傾濃墨碗許於上,污蔭幾無余字;又擬題構作,自覺快意,悉浪塗之:於是漸不信孤」。
5.上海卷第23題D項(選文為《(酌古論)序》):
作者對於寫文章和行軍打仗都很擅長。
與原文「吾鄙人也,劍栝之事,非其所習;鉛槧之業,又非所長」相矛盾,作者明確表示「非其所習」、「又非所長」,即自己不擅文武。
五、無中生有
這種陷阱的設置,在高考中是常見的——干擾項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據,是命題人臆造出來混淆視聽的。
1.安徽卷第10題D項(選文為《古硯說》):
文章對當時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風氣進行針砭,體現了作者直面時俗的批判精神和卓爾不群的個性特徵。
實際上,《古硯說》一文並沒有談到「仿古、造假的風氣」,只是談及「真好古」與「假好古」;另外,「體現了作者……卓爾不群的個性特徵」,也屬無中生有。
2.江西卷第12題B項(選文為《催科》):
駝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駝醫」告到了官府,「駝醫」辯白說,自己的職業是治療駝背,只負責使駝背變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原文為「駝者隨直,亦復隨死。其子欲嗚諸官」,這個「欲」是「想要」、「打算」的意思,顯然「告到了官府」一說在文中是找不到依據的。
六、偷梁換柱
命題者通過偷換某個概念來設置陷阱,這在高考中也是很常見的。
1. 天津卷第14題D項(選文出自《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
文中有的事例「類是而非」,有的事例「類非而是」,分別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
錯在「文中有的事例『類是而非』,有的事例『類非而是…,選文中講得明白——「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D項將「言辭」偷換為「事例」,添加上原文中沒有的「類非而是」的「事例」,這樣的理解和分析自然不準確。
2.湖北卷第12題C項(選文為《先祖事略》):
潁川公聰敏好學,博覽群書,為官即赴潁川王府任教授,剛到任就患病,一年後去世。
「為官即赴潁川王府任教授」不合文意,原文的說法是「官永平郡司訓,勸學興行,為多士式。最後遷教授潁川王府」。
3.浙江卷第14題B項(選文為《王定國詩集敘》):
作者在評論王定國詩歌時,稱贊他的「清平豐融」之作,認為有「治世之音」;對他的「幽憂憤嘆之作」則略有微詞,「廢卷而嘆」。
本項錯在「對他的『幽憂憤嘆之作』則略有微詞,『廢卷而嘆』」。「幽憂憤嘆之作」是王定國詩歌的一部分,表達的是報答「天子之恩」的願望,本文作者蘇軾並無微詞;「廢卷而嘆」的原因是「自恨期人之淺也」,即對自己「期人之淺」的行為感到遺憾。
4.江蘇卷第lO題A項(選文出自《三十國春秋》):
高進之十三歲,母親去世,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亡命江湖,進之四處尋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將軍劉牢之。
「高進之十三歲……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說法有誤,原文為「父瓚,有拳勇,嘗送友人之喪,喪反,友妻為士宦所掠,瓚救之,殺七人,而友妻亦刎頸死,遂亡命江湖。進之生十三年,母劉死,葬畢,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謁征北將軍劉牢之」,也就是說,高進之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亡命江湖」的具體時間,原文並未涉及。所以正確的表述應是「高進之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亡命江湖;進之十三歲時母親去世,他四處尋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將軍劉牢之」。
5.山東卷第12題C項(選文出自《晉書•王戎列傳》):
王戎不拘禮法,在母親去世後仍然飲酒吃肉,經常下棋娛樂,以致容貌憔悴,拄著拐杖才能站起來。
選項因果關系不當,「在母親去世後仍然飲酒吃肉,經常下棋娛樂,以致容貌憔悴,拄著拐杖才能站起來」本身相當牽強,不合常理;其實,王戎容貌憔悴是因「性至孝」——依據原文「至於王戎,所謂死孝,陛下當先憂之」、「戎先有吐疾,居喪增甚」,這一點不難判斷。
此外,命題人還可能「綜合設誤」,即在同一個選項中,綜合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設誤法。
文 言 翻 譯
所謂的翻譯,指的是用現代漢語詞彙語法來譯出所提供的文言語句。高考說明中要求: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
文,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一、翻譯的基本標准:
信:准確表達原文意思,不走樣、不漏譯、不錯譯;
達:明白流暢,無語病;
雅:用詞造句考究,有一定文采。
二、總體要求:
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准確規范,字字落實。
三、基本方法:
對、換、留、刪、補、調。
四、注意的地方
翻譯文言句子,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虛詞、實詞和相
關的語法知識外,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意保留
原文中表示國名、年號、地名、人名、物名、官職名等之類的詞語應當注意保留下來,不必翻譯。
(二)注意增補
原文如果是一些省略句,那麼翻譯時應當注意把它補充完整。
例如:
(1)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
譯文;到死的時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皆為他竭盡哀悼。
句(1)中「知與不知」的後面省略了「之(代李廣)者(的)人」,「為」的後面省略了「之(代李廣)」;
(三)注意刪減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沒有實在意義的文言虛詞,翻譯時應當注意把它刪除。
例如:
(1)若有見暴如是叟者,又必不與也。
譯文:如果有人像這個老人一樣被欺負,也一定不會給他馬駒的。
(2)有牽牛而過堂者。
譯文:有人牽頭牛走過堂下。
句(1)中的「也」是語氣助詞,沒有實在意義;句(2)中的「而」表修飾,相當於「地」,不譯。
(四)注意對換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古詞,翻譯時應當注意將其對換成意義相同的現代詞語。
例如:「吾、余、予」譯為「我」,「爾、汝」譯為「你」,
單音詞譯為雙音節詞。
(1)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譯文:獨自整天在山澗峽谷中,啄食青苔,踩著石頭。
(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譯文:象我這樣的人,可以安撫百姓嗎?
句(1)中的「終日」在翻譯時應注意將其對換成意義相同的現代詞「整天」;句(2)中「寡人」譯為「我」,「民」譯為「百姓」。
(五)注意選擇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多義詞,翻譯時應注意從其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的一個進行翻譯。
例如:(1)范氏富,盍已乎?
譯文:范家富貴,何不取消這門親事呢?
(2)今皇帝久病不已。
譯文:現在皇帝病了很好長時間,不能治癒。
(3)禍如矢發,不可追已。
譯文:禍患如射出的箭,不可追回。
句中的「已」有多個義項:a 、取消,停止;b、已經,
C、治癒,病癒;d、語氣詞,同「矣」;e、通「以」。
句(1)選 a項,句(2)選C項,句(3)選d項。
(六)注意活用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詞語,翻譯時應注意正確判斷它的活用類型。
例如: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
譯文:裴矩竟然能夠當廷辯駁,不肯當面順從。
(2)飲酒於斯亭而樂之。
譯文:在這個亭子上喝酒並以此為樂。
句(1)中的「廷」「面」屬名詞作狀語,分別譯為「當廷」「當面」;句(2)中的「樂」屬意動用法,應譯為「以……為樂」。
(七)注意通假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通假字,翻譯時應注意它通假後的意思。
例如:(1)每月初得祿,裁留身糧,其餘悉分賑親族,家人績紡以供朝夕。
譯文:每月初得到俸祿,僅僅留下自身口糧,其餘全都分給或周濟親族,家人績麻紡線來供給早飯晚食。
(2)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
譯文:不久他把吳郡百姓阻止官府逮捕周公的事變向朝廷稟報,追查並處死了五人。
句(1)中的「裁」是通假字,通「才」,應譯為「僅僅」;(2)中的「按」是通假字,通「案」,譯為「追查、考察」。
(八)注意固定
原文中如果含有固定格式的短語,翻譯時應注意套用它的固定意思。
例如:
(1)其李將軍之謂也!
譯文: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
(2)尤為帝所禮重,而不至大用,時議惜之。
譯文:特別受皇帝禮遇敬重,但沒有得重用,當時的議論為此感到惋惜。
(3)若翁廉,若輩得無苦貧乎?
譯文:你們的老人很廉潔,你們恐怕不免窮困吧?
句(1)中的「……之謂也」是固定格式,應譯為「說的是……」;句(2)中的「為……所」是固定格式,表被動;句(3)中的「得無……乎」或「得無……耶」是固定格式應譯為「恐怕……吧」或「莫非……吧」。
原文是一些特殊倒裝句式(如主謂倒裝句、定語倒裝句、賓語前置句等),翻譯時要注意將其調整成正常
語序。
例如:
(1)欲而得之,又何請焉?
譯文:想要的東西已經得到了,還請求什麼呢?
(2)其孝謹聞於其族,其信義著於其友。
譯文:他的孝順、恭謹在他的族人中得到傳揚,他的信用、道義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顯。
(3)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譯文:能「鏗鏗」的發出聲的石頭,到處都是。
句(1)中的賓語「何」前置;句(2)中的介賓短語「於其族」「於其友」作狀語後置;句(3)中「之……者」是定語後置的標志。上述倒裝句式應首先調整成正常語序進行翻譯。
(十)注意意譯
原文中如果含有借代、借喻等修辭格,翻譯時應注意採用意譯方式。
例如:
(1)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譯文:官吏的專橫,衙役的粗俗太過分了。
(2)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
譯文:然後就派大將蒙恬在北邊修築長城,鎮守邊防,把匈奴趕退了七百多里。
句(1)中的「烏紗」用了借代修辭,其本體是「官吏」。翻譯時應意譯為「官吏」,而不能直譯為「烏紗帽」;皂、隸原指奴隸的等級,這里指衙門里的差役。(2)句中的「藩籬」用了比喻修辭,其本意是「籬笆」,這里比喻「邊防」,翻譯時應譯為「邊防」「邊疆」。
翻譯步驟
1、通讀全文,領會大意。
2、斟酌字義,揣摩語氣。
3、方法通變,合情合理。
4、如無標點,審慎斷句。
5、翻譯完畢,檢查仔細。
翻譯原則
一
信: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
達:通順暢達,譯文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 語習慣,字句通順,沒有語病。
雅:優美自然,譯文要生動,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
詞不離句 句不離段
方式方法:
直譯
意譯
直譯:就是指將原文的字字句句都在譯文中得到具體的對應和落實 。
1、今為民害,咎在殘吏,而勞勤張捕,非憂恤之本也。(07年全國1)
譯文:如今成為民害,罪過在於殘忍的官吏,從而不辭勞苦地張網捕捉,不是顧憐的根本方法。
2、蓋忠臣執義,無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雖死,不易志。 ( 07年全國1)
譯文:忠臣堅持道義,不應有二心。如果懼怕威勢喪失公正,我即使是死,也不會改變志向。
總結文言文翻譯十點失誤為:
1.不需翻譯的強行翻譯
2.以今義當古義
3.該譯的詞沒有譯出來
4.詞語翻譯得不恰當
5.該刪除的詞語仍然保留
6.省略成分沒有譯出。
7. 該增添的內容沒有增添
8.無中生有地增添內容
9.應當譯出的意思卻遺漏了
10.譯句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則
古文翻譯,補充技巧:
★一定要直譯,不允許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於原文。
①先將句子中的每個字都落實為現代漢語的解釋。(「信」)
②翻譯個別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漢語中常用的單音節詞換成現代漢語中常見的雙音節詞。人名地名等專用名詞不要翻譯,無須自作聰明。
高考題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詞都出自於教材,復習好教材,就能為答好文言考題奠定基礎。每當我們閱讀課外文言選段時,要想到自己學過的課文中有沒有類似這樣的字詞和句式,當然,還要再看一看情況是否相同。總之,教材是本,課外選文是末,所以說牢固的基礎是很重要的,建議同學們把各冊教材翻看一下,掌握課下注釋中重點的實詞虛詞。
歸納總一、字形推斷法
二、引申推斷法
三、字音推斷法
四、結構推斷法
五、聯想推斷法
六、語法推斷法
七、語境推斷法
一、字形推斷法
例1:「振長策而馭宇內。」(賈誼《過秦論》)析:「策」,從「竹」,凡形旁從竹的字,本義都與竹條有關,據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 」。 (竹質)馬鞭
例2:「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韓非子》)
析:「理」,從玉(左偏旁寫作王),凡形旁從「玉」的字,本義都與玉石珠寶有關,據此可知中的「理」字的意思是「 」。 治玉。
有些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也可以通過分析字形來推測詞義。
例1:「襟三江而帶五湖」(王勃《滕王閣序》)析:「帶」,象形宇,上半部分象帶紐和左右佩,下半部分象垂帶形,本義是腰帶,這里是「以……為腰帶」的意思;
二、引申推斷法 圍繞本義逐漸引申的詞義,通過推斷可以探知詞義。
1.特殊向一般引申。
例:「左右欲引相如去。」
析: 「引」是會意字,右邊的一豎表示弓弦拉到的程度和位置,「拉開弓」是其本義。去掉「弓」,向一般引申開去,「牽拉」其它皆可以說成「引」。
2五、聯想推斷法
我們可以聯想課文有關語句或者我們熟悉的成語、一般詞語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後初步
㈣ 【高考】語文文言文做題方法
讀文時,先看最後一題,整體把握全文。實詞:分析字形詞性,聯繫上下文前後照應。虛詞:利用學過的句子推斷。還可分析句子成分推斷。理解題:仔細對應原文。錯誤只在某一小點,順序顛倒、無中生有等。
㈤ 高考語文答題技巧
高考語文答題技巧
做題總原則:一分鍾拿一分,150分。選擇題稍快點,提前5分鍾左右。
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後告誡自己:「欲速則不達」;盡可能在試卷上將自己思考的痕跡寫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絕對不輕易留下空白;切記「整潔、美觀、有效」的原則; 然後拿起筆,進入到第一卷客觀題的選擇階段:
第Ⅰ卷(選擇題共36分)
(一)(15分,每小題3分)
1.【字音辨析題】 答題技巧:常見字注音正確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會標錯音。
審清題干,用排除法是較好的方法。
2. 【字形辨析題】 答題技巧: 「形近而音」不同的別字。生僻字一般不會錯。平時多積累。
3.【詞語運用題】 憑語感去選擇自己認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兩種類型:
答題技巧:對詞義的理解,先拿你最會的詞語去排除,對詞語的運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應的信息,重點是使用場合上的搭配。注意採用排除的方法,將最容易辨析的詞語先排除,逐漸減少選項。
4. 【熟語(含成語)辨析題】答題技巧:
第一,逐字解釋熟語,運用成語結構特點把握成語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義;
第二,體會熟語的褒義貶義中性等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熟語使用范圍,搭配的對象;
第四,盡可能找出句中相關聯的信息。
第五,四個選項權衡比較,選出認為最符合要求的。
要正確理解熟語的整體意義,要注意語境的組合與搭配情況,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熟語越要注意陷阱。特別陌生的熟語往往是對的。
5. 【病句辨析題】 病句類型: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歧義)、不合邏輯。
答題技巧: 判斷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回憶以前做的常見病句的標志
做題思路通常是:檢查句子的主幹,是否缺成分→ → 推敲詞語運用,是否搭配 →→ 心裡默讀,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 綜合思考,是否符合邏輯思維,——憑借語感。特別注意以下幾種情況:
①介詞「關於」「對於」「對」等開頭的句子,注意主語的殘缺。
②類似於「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協調,也可能是句式雜糅。
③動詞後有很長的修飾詞語,注意是否賓語殘缺。
④用"和""或"以及頓號連接的並列成分,注意歧義及內在邏輯順序是否失當以及意義的從屬關系。
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雙面詞語,注意後半句是否與前半句協調。
⑥反問句及疑問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6.【標點符號題】答題技巧:注意試卷中常考標點(頓號、引號、破折號、括弧、分號、問號)的使用,重點審查這類標點的使用正確性,逐一辨析排除。
7、【排序題(語言連貫題)的考查】答題技巧:先從語句形式方面考慮,要求話題一致,陳述對象一致,敘述角度一致,情調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與上下文思路保持連貫。還要注意語言音節上的和諧及押韻。再從語句內容方面考慮,在時間上、事理上注意先後順序。還要在上下語句中找到相對應的信息。語言風格要前後一致。
語段銜接,前瞻後顧,注意上下文主語的承接及邏輯的內在聯系。找突破口,用排除法。做題思路是:考查陳述對象(主語)是否一致→→ 話題是否一致 →→ 前後句式是否一致→→ 情境是否吻合→→ 音節是否和諧等。
(二)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6-8題)
如何讀懂科學類文章
注重整體閱讀,說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對基本概念解釋的文字;議論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觀點以及對觀點闡述的文字。認真讀懂第一段和最後一段,並在頭腦中大體復述各段內容。標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結構的句子,並用筆劃出稱代詞、關聯詞、標志詞。閱讀題目,找出選項相對應的區域。文章內容與題目相互驗證。
【科學文】總體解題技巧
將題干中否定陳述轉換為肯定陳述。有"根據""證據""原因"等字樣的題干,選項與題干之間要能構成因果關系。將稱代內容替代稱代詞,使稱代詞與稱代內容保持一致。找出選項所關涉的內容區域,將選項與文章內容逐字逐詞逐句進行比較、對照。推導的選項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據,要有前因後果。注意未然與已然、原因與結果、先與後、誇大與縮小、部分與全體的區別。
正常錯誤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無中生有,張冠李戴,偷換概念,顛倒因果,強加因果,胡亂劃分。
7、【概念詞語】理解題
答題技巧:找出選項相對應的內容區域,劃出文章中相對應的語句,聯系詞語的本義,抓住語境義。
8、【句子】理解題
答題技巧:理清復雜句子的結構關系,適當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對修飾成分認真思考,這是選項比較的重點。找出文中相對應的闡釋,與選項逐字逐句對照、比較。分析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分辨先後順序。檢查該選項的解釋與全文或全段的傾向性是否一致。
9、【信息】篩選題
答題技巧:找出選項相對應的內容區域,依次篩選。原文內容與選項保持一致,選項與題干要能構成因果關系。略過無關緊要的信息,如舉例、描寫等,抓住本質特徵。
要點概括題
答題技巧:找出文章中相對應的語句,抓住文中議論抒情的句子。轉述內容要與原文內容逐一相對。概念不能隨意擴大或縮小,因果、前後關系不能顛倒。注意選枝之間的比較,如果選項中有內容矛盾的選項必有一錯。
10、【推斷想像】題
答題技巧:找出推斷的根據。注意敘述角度和表達方式的轉換。分辨可能與必然、必然與或然、未然與已然、全稱與特稱。推斷不誇大,不縮小,不無中生有。
總之:所有的判斷都必須來自原文,切切不可以主觀臆斷,建議先通讀全文,標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先做最後一道選擇題,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再做其餘三道選擇題。找到題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後顧,整體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絕對的選項)。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
(三)文言文閱讀(12分,每小題3分)
我們對文言文題普遍有一定的畏難情緒。其實,只要稍稍作一點准備,就會發現,歷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規律。高考選文標準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個方面:「二十四史」中的傳記部分和《資治通鑒》中的名段;以《孟子》《韓非子》為代表的先秦淺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說新語》為代表的筆記文;以《夢溪筆談》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齋志異》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說。從以往的選文看,高考雖說迴避社會的焦點和熱點問題,但倡導並弘揚真善美是永恆的時代主題,結合當前反腐倡廉和社會輿論看,對忠臣廉吏的價值判斷依然會影響高考文言文的選文。
如何讀懂文言文文段
先做最後一道選擇題(往往落足在對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後再做其餘三道題。帶著什麼人?做了什麼事?結果怎樣?為什麼?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兩遍。注意文段後的注釋,很多時候有提示作用。對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盡可能地排除。對理解文段起關鍵作用的詞句要聯繫上下文進行推導。先認真閱讀最後一道有關內容分析的題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
11. 【文言實詞題】 答題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聯繫上下文,前後照應,保持一致。
實詞理解:將給出的詞義帶進原文,通順就對,不通就錯。
從沒有聽說過的實詞釋義往往是對的,干擾你罷了。
【古今異義題】答題技巧:將該詞語的今義帶進原文,通則對,不通則錯。
12. 【文言虛詞題】答題技巧:翻譯這個文言虛詞成現代漢語進行比較,看是否翻譯成同一個詞。先理解翻譯所學課文中的虛詞,再比較文段中的虛詞。聯系文句的整體意義和上下文的意義,注意辨明上下文的關系。藉助語句的結構,看兩句中該虛詞詞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虛詞比較:每組中利用給出的高中學過的另一句子來推斷文中句子的虛詞用法。
13.【信息篩選題】 答題技巧:看清題目要求,一字一詞地琢磨。選出一兩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選項。照應上下文,一般作者評論性的話不能作為選項,別人贊譽的話可考慮。
【性格表現題】答題技巧:先找不能表現題干中要求的任務性格的選項,用排除法選擇。特別注意誰的什麼性格。
14.【 內容歸納題】答題技巧: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中心、主旨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總體把握文意。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題】注意人物的事跡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准確,人物性格陳述是否恰當,注意聯系全文。
總之:所選文章往往是古代賢人良臣的小故事及個人履歷表,所以不難讀懂意思,只是落實到個別字詞,倒是頗讓人費神,不過如能膽大,心細,也不可怕。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後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響做題目就不要鑽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沒什麼!
★ 解釋不通的字詞往往可以考慮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好了,客觀題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
填完後,拿出草稿紙,准備進入第二卷主觀題的作答階段。深呼吸之後,就開始吧!不斷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 (第I卷答卷用時約40分鍾)
第II卷(共114分)
(四)(18分)
15. 【文句翻譯題】 答題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翻譯,要與上下文對應,這些字詞是得分點。注意詞類活用、倒裝、通假、偏義復詞。復雜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幹,注意句間關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譯詞語根據上下文推導,不拘泥於原文結構,由實到虛。組合成句子,前後通順。
★一定要直譯,一般不允許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於原文。
①先將句子中的每個字都落實為現代漢語的解釋。(「信「)
②翻譯個別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漢語中常用的單音節詞換成現代漢語中常見的雙音節詞。人名地名等專用名詞不要翻譯,無須自作聰明。
③再將這些字連成句,要求符合現代人說話習慣。(「達」)
④連字成句時注意盡量多就少改,該補的一定要補出來,該調整順序的也要落實。使一句話完整通順。
⑤個別字詞實在無法說通,試試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16.【詩歌鑒賞題】怎樣讀懂一首詩
回憶作者所處的朝代和作品風格。分析詩題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說詩句,理解詩的大意。詩最後兩句一般是運用議論、抒情,是詩的主旨和意境所在。詩題、描述、議論、抒情一致。
【古詩鑒賞表述】這首詩採用了什麼(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語言特點有】含蓄、幽默、風趣、直露、平實、典雅、粗俗、自然、清新、優美、質朴等。
【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對偶、排比、反復等。
【表現手法有】象徵、襯托、對比、想像、聯想、照應、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有】作品中具體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等。
【特別注意】 看註解,看題目,看作者等有效信息。
①認真研究古詩的題目,有的題目實際上就概括了詩的主要內容。或者給你理解該詩提供了感情基調。
②賞析詩句時注意用詞的巧妙、修辭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常見8種修辭)。
③仔細閱讀全詩,注意詩中出現的意象(即描寫的對象),調動常識儲備,揣摩形象的象徵意味。
④評價要恰當,嚴禁人為拔高。圍繞人之常情考慮詩歌的感情基調。
⑤儲備一些詩歌鑒賞中常用的名詞術語,要敢於大膽使用,不懂也要裝懂。
★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對全詩的作用及其在全詩中的分量;注意時代對作家的影響(如南宋的愛國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復明等);注意前後期風格變化大的作家(如南唐後主李煜,宋代女詞人李清照)。
----------------------------------------------------
(*)
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佔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准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朴、自然等。復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於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局限性等。
總之,鑒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注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准確、簡明、規范。
易混術語區分
(一)「方式、手法」的區分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 :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 :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復。
(二)「情」、「景」關系區別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三)描寫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
17. 【名句名篇題】
答題技巧:按規定默寫,要求寫幾句就寫幾句。上下句的默寫,可以根據上句或下句推導提醒。內容提示的默寫,可先在頭腦中默背有關內容,選取與提示相對應的內容默寫。如果默寫的內容印象不深,可先記得幾個字默寫幾個字,暫時放過,後面記起來了再默寫。
注意:這道題目的字跡一定要工整清楚,嚴禁潦草,要象小學生一樣寫字,切勿賣弄。嚴禁空白!
(五)【現代文閱讀】
怎樣讀懂文學類文章:
邊讀邊劃出文中表明作者觀點的詞、句,劃出文中表明文章結構的詞、句。議論性文章特別要注意論點和結論,敘事性文章看劃出的詞句就能理清這篇文章的情節結構。第二遍閱讀時可以只看這些劃了的詞句,尋找答題的區位,根據題干要求確定答案位置,根據分值和字數限制來組織答案。第三遍主要是核對答案是否符合主旨和題旨。
對於高考中的現代文閱讀,因其分值高,這一部分基本決定了我們的語文成績的走向,因此,同學們不能丟太多的分。對於這一類題,該如何去做呢,下面結合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進行思路講解:
18.名詞術語及概念性試題思路
如果是揭示概念的特點,要根據該詞語出現的具體語境來剖析它的具體含義,這必須與句子聯系起來考慮,如果是概念間的區別,則要依據語境來判斷幾個概念間的相互關系,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就要與句群和段落聯系起來。一般來說,一個詞語(概念)的出現,就在它的前面或後面作者都要做具體的闡釋,換一種說法揭示他的內涵。命題者既然出了這個題,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題時要找准原文中相關的句子,一般在詞語出現的附近或者前後找答案即可。
關鍵性語句理解思路
對於此類題,做題時要參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體意旨來考慮,在文意文旨的大語境中來探求核心文句的內涵,解題時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顧後的根據其語段的"形",深入領悟其語句段的"意"。
19.信息篩選性試題思路
解決本類題一定要善於追本溯源尋依據,抓因求果找理由,因為此類題的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隱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樣蘊涵在花蕊里,或像珍珠一樣蘊藏在蚌殼里。在做這一類題時,一定要抓牢題目的具體要求,根據要求要非常謹慎地從原文中一點一點的尋找辨識有效信息,並將有效信息進行再剪輯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20.歸納主旨性試題思路
解題思路:快速讀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記敘、議論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體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會問題?)→→舍末逐本,歸納要點,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圖是什麼)→→按照題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清理文思的題型解題思路
本題重在弄清文章是怎麼寫的:文章各段說的是什麼內容,是從哪些角度說的;段與段之間是什麼關系,它們之間是如何照應的,又是如何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的。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轉合的行文思路看出來了,把文章的領起段、過渡段、中心段、歸旨段、結語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脈絡層次就在你眼前了。
審美鑒賞性試題思路
這一類題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語句段的表現技法,領悟其表達技巧,審視他的藝術效果,把握他的獨特風格。例如:問你文中用了哪些修辭格(大綱規定的8種),有何表達效果,藝術手法上,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有何作用,文中哪些詞語用的如何巧妙,文章構思上某一點幾點妙筆好在何處,文章的整體風格(豪放、婉約、明朗、含蓄、雄壯、纖巧等),文章所表現的情況(喜悅、哀婉、明快、灰暗、悲壯等)是如何展示的?其實,審美鑒賞題還是在於理解文意。
對景的分析:抓住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不同側面的景物的不同特點。
對修辭的理解:抓住修辭本身的特點,再結合語境來解釋用這種修辭的妙處。
21.綜合探究題要結合文章本身作答。
總體建議:
★①先通讀全文,標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
②如果有選擇題,先做選擇題(往往落足在對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後再做其餘三道題。
③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盡量在原文中找,不提倡自作聰明,勉強用自己的話概括。目前推斷至少有一道題目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而且往往是第一題,一分不能丟。
④實在要概括的題目也請注意分析題干及分值設置,推斷得分點。找到原文中出處,前後兼顧,整體把握。
⑤字跡工整,寫滿為止。
-------------------------------------------------------------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
(六)【文字表達】
★首選把近段時間各地模擬題中的第六大題翻一遍,熟悉題型是答題的關鍵,其次,看到新題型不要慌,慢慢看題目要求,總能有收獲。
①審題要仔細:仿句要細到標點符號;概括要注意信息點的把握。
②條件要符合:如果是一句話新聞的概括,注意"報喜不報憂"的特點。
③形式要限制:仿句要注意修辭及字數的規定;概括要注意字數。
④內容要創新:不要照搬照抄,開拓思維,注重積累。
⑤上下要協調:尤其是結合語境下句子,一定要注意上下文的暗示,使上下協調。
★如果有對話,要注意謙敬詞的使用。
【語段壓縮題】 答題技巧:明確題干要求,抓住陳述對象、事件經過及事件結果,畫出文中的信息點,或歸納或概述特點,連綴成句,不多少文字,不出語病。
解題思路:首先抓住三詞、三句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一般是有解釋的或重復較多的),其次去掉肯定不要的信息,包括原因、論據、過程等,其次換,其次數,其次對,最後是理。
【語句擴展題】
答題技巧:情景式擴展:抓住主題詞,突出重點,有景有情,生動形象。事理式擴展:圍繞中心,分析論述,正反多角度分析論證此類題關鍵是要注意題目中「以……重點」的要求。一般情況下,以「……」為重點,有兩種做法,其一,在其前加上復雜的定語,其二,在其後寫一串話(最好運用相關的修辭手法豐富文采)具體解釋「……」的內涵。一般情況下以第二種為好。例如,2000年高考25題,解題思路是,首先考查語境要求:「畢業典禮上」同學們心情愉快,都在憧憬著美好的未來;「考試前夕」有兩種情況,一是心情緊張,一是對考試充滿信心,但是只有後一種才會有「歌聲」,同時還要在語句中出現「畢業典禮上」、「同學們」、「歌聲」等幾個詞語。
【句式仿寫題】
答題技巧:看清列出題干幾點要求,分析仿寫句,琢磨句式特點及表現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內容,搜索仿寫材料,展開聯想和想像,按要求仿寫,仿寫句子與例句一一對應,盡可能使句子寫得新穎,有深意。注意要求,抄錄句式,尋找對象,遣詞造句,連貫得體。注意仿寫對象要同類,修辭手法要符合事理和情理。
【句式變換題】
答題技巧:看清題干要求,變短要先提出主幹,修飾語按順序變為分句;變長要確定陳述對象,將短句按順序變為修飾語。先寫出幾個句子,後選出符合要求不出語病的句子作答。
【綜合改錯題】
這一類題其實就是修改病句,關鍵是要讀清題意,注意潛在提示,然後按要求完成。主要參考前面的語病部分的答題技巧。
㈥ 2018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做題技巧,跪求能得15分以上大學霸的方法總結,不要百度復制,要自己總結的
<p>都是自己打出來的,請採納。
</p><p><img><\/img></p><p><img><\/img></p><p><img><\/img></p><p>
都是自己</p><p><img><\/img></p>
㈦ 求高考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原創的最好~~~謝謝
分析古詩的藝術形象。
提問方式:對這首詩中的形象作簡要分析。
提問變體:這首詩寫出了景物怎樣的特點?試對詩所吟詠某某形象作簡要分析,試分析詩人主人公的形象。
解答分析:①分析景物形象要通過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分析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②借物抒懷、托物言志的詩,往往在對事物形象的描繪中寄寓詩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詩中所描繪物的形象,也要分析詩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③分析人物形象,就要藉助詩歌中人物外貌、神態、舉止的描寫,體會作品主人公鮮活的形象,進而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思想感情。
答題步驟:①首先分析詩歌中的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或人物形象。
②進而分析詩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分析古詩的意境。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分析意境應該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缺一不可。
解答步驟:①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②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注意描繪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語言力求優美。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的具體。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寧夏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題李世南畫扇
蒸肇
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塢聞鍾覺寺深。
①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面呈現出什麼樣的氣
氛?
答案:
②古人的題畫詩往往會闡發畫面以外的意趣,你覺得這首詩哪些描寫表現了畫面以
外的景和趣?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案:
分析古詩的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或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重在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一般用詞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等。
解答步驟:①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②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③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3題。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
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注釋: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的斗爭中。清兵南
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
恢復。
問:一般認為顧炎武的詩風接近杜甫。請指出顧炎武這首詩的風格特徵,並作簡要分析。
答案:
分析古詩的煉字技巧。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要把這個字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解答步驟:①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②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如何辨析詩歌的詩眼?
詩眼就是一首詩或某句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動性或情趣性的詞語,它往往是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詞語。
解答步驟同4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全國I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江間作四首(其三) 潘大臨西山通虎,赤壁隱龍宮。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沙明拳宿鷺,天闊退飛鴻。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第三聯兩句中各有一個字用得十分傳神,請找出來,並說說這樣寫的好處。答案:
分析古詩的表現手法。
提問分析: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分為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解答步驟:①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②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取得了什麼藝術效果。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後回答問題。
[正宮]塞鴻秋潯陽即景
周德清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晚雲都變
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
(1)請各舉一例說明這首散曲運用的三種修辭方法。
答案:
(2)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來又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潯陽山水圖。請分別從寫景的
順序和動靜的角度對這首散曲作簡要賞析。
答案:
分析句意
設問方式這句詩好在哪裡? 設問變式:(1)最後兩句是什麼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賞析。
(3)這句詩有什麼含義和作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解答提示:解釋詩句的意思,要注意兩層意思:語表義和語里義,結合全詩,指出它的
作用,或表達了什麼感情和思想觀點。一句詩可能是寫景的,可能是抒情的,
可能是寫人的。寫人的方法包括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
以及細節描寫等。解釋詩句的意思,一定要聯繫上下句並結合全詩進行。 答題模式:(1)闡明語表義,有時要發掘它的深層意思。
(2)分析詩句在描寫或抒情方面的表達作用或表達了什麼感情和旨趣。
(3)簡要說明藝術效果。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3題。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注釋: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的斗爭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恢復。1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日驚秋老:是無情的日月送來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驚。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遙相矚望。C離懷銷濁酒:離別的情懷只能借酒排遣。D逐客已無家:亡國之人,已無家可言。2「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中的「肝膽」和「閱」在這里各是什麼意思?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答案:
8、分析主旨型 設問方式: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主旨? 設問變式:(1)關於這首詩(詞)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這樣,有人認為是那樣,也有人認為
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2)這首詩(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的滄桑。就詩(詞)中有關句子,結合全詩(詞)加以賞析。
(3)請分析某句詩蘊含了作者當時何種心情。
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2)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3)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4)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答題模式(1)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麼,(2)抒發了什麼情感,暗寓了什麼。
---------------------------
備註:非原創,但這是一位老師總結的
㈧ 高考語文文言文大概怎麼做
文言文做題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文言文閱讀方法。
眾所周知,由於考試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具有不準藉助任何工具書,只能獨立解題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學生心理上比較緊張,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讀完一遍就去選擇答案。其實這種作法是很不正確的,作為文言應試的閱讀應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初讀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穩住神,瀏覽或跳讀一遍。最近幾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傳記的,看這樣的文章要知道記載幾個人,有的人物關系簡明,有的人物關系復雜。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壞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現一種特殊的品格和性格。這要求考生解讀人物關系,體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寫人物傳記 ,或出於某種政治需要,或出於個人目的,通過人物傳記,表現作者的觀點和態度,要求考生能分析傳記的基本內容,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
內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與事或相夫教子、事親至孝,弘揚民族傳統美德;或古代賢臣良吏,勤政愛民、廉潔奉公、剛直抗上、執法如山等既符合於傳統的道德規范,又不失現實教育意義。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屆有些考生在讀文言語段時,對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沒讀懂就心急火燎,在個別語句上糾纏,非要字字句句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結果反而難以明其大意。應該說,學生當中這種情況存在還是非常普遍的,其實你應該明白,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它所選的文言語段一定不會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緊張。
第二步:細讀題目
在這一步驟當中,須一一落實要求答題的字、詞、句、段在材料中的對應位置,一般來說,運用所學的知識,較易題可以在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給選項,運用比較法、排除法根據是非准偏,選出正確項)同時這一步中特別要強調的是利用好幾道題目,如實詞解釋,句子翻譯,分析概括題等,因為在它們身上,你可以獲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選擇題(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或者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此題信息量非常大,雖然其中肯定有一項或幾項不符題意,但錯誤的也往往只是些小問題。因此通過看最後一題,你對文意的把握必將會在第一步的基礎上有個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讀全文
這一步是從更高的層次上認知全文。大致相當於精讀研讀的水平;既加深了對文意的理解,又能對前兩步出現的偏誤作糾正,因此是一個深入兼復核的過程 。通過這一步閱讀之後解答一些綜合性比較強的題目也就駕輕就熟了。
應該說文言應試的三步閱讀法是經過許多學子高考實戰檢驗而總結出來的一條科學有效的應試方法,復習當中學生須加以掌握和運用。這樣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二、文言文閱讀做題技巧
1、要善於藉助。例如,善於藉助字形分析和鄰里相推,來正確判定實詞詞義,觀照語言環境掌握虛詞用法。這一階段要有排除干擾的意識,例如古今異義的干擾,防止望文生義,以今釋古。
2、代入法----知識遷移。高考文言段不會脫離課本知識另起爐灶,所以要善於知識遷移,聯系已有知識尤其是常用詞的常用義項和常見虛詞的一般用法來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篩選題根據陳述對象可以排除干擾項,確定答案范圍 。 4 、析結構。推斷它在文章中的結構來推斷它的詞性,進而推斷它的詞義。
㈨ 高考文言文答題技巧,答題策略
1、讀懂選文和試題,了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事件,然後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樣?」、「為什麼?」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
2、 文言實詞釋義題,要會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掌握常見的理解和推斷實詞在文中含義。可以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可以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還可以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
3、翻譯語句時,可以先翻譯每組學過句子中的虛詞,再將這個意思套到另一句中來推斷虛詞用法是否相同。
4、做信息篩選題,要看清題目要求,一字一詞地琢磨。選出一兩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選項。照應上下文,一般作者評論性的話不能作為選項,別人贊譽的話可考慮。
5、做性格表現題,要先找不能表現題干中要求的任務性格的選項,用排除法選擇。特別注意誰的什麼性格。
6、做內容歸納題,要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等。
㈩ 高考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及方法有哪些
高考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弧,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