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科德育滲透計劃
道德最核心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尊重,尊重生命,包括自己、他人以及所有有生命的物種;一是有德,一定要有自己的道德標准和底線。如何能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並且發揚光大,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呢?
一、在教學歌曲中滲透德育[本文轉自:www.dylw.net]
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歌曲以優美的旋律,豐富的演唱形式來帶動學生的情感,滌盪學生的心靈。所以,在每個學期開學的時候,我都和同組的老師進行教材梳理,哪些歌曲中滲透了德育,哪些是偏向於專業知識的。因為課堂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還要讓學生在歌唱中認識人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教師應緊緊抓住音樂形象,通過歌曲的演唱、表演、創編等音樂活動,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自然的情感。這樣在教學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性地去收集資源,並且在教學中把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教育放在音樂教育的突出位置,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意識。比如在學唱《共產兒童團團歌》《賣報歌》這樣的歌曲時,針對現在的孩子對過去抗戰時期的歷史和解放斗爭的歷史了解甚少的現狀,結合圖片,介紹背景,學生不僅很容易地了解當時的中國,而且對理解歌曲很有幫助。在教《賣報歌》時,學生問我:「為什麼那麼小的孩子要上街賣報,他們不上學嗎?」針對這一問題,我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讓學生了解舊中國上海報童飢寒交迫的痛苦生活,讓學生對報童的苦難生活有一個更直觀的了解。通過這首歌的學唱,激起學生對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強烈熱愛。歌曲學會後,我又讓學生用表情、動作表演當年賣報小朋友上街賣報紙的情景,學生邊跳邊唱創編表演歌曲,深切地感受了報童的苦難生活,從而樹立認真學習、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
二、在音樂的欣賞中滲透德育[本文轉自:www.dylw.net]
在音樂教學中,德育不僅能滲透在歌曲的教學中,更能滲透在欣賞教學中。欣賞教學是以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讓學生在反復聆聽後對作品形成一種全身心的審美體驗。所以,在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拋給學生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聆聽欣賞曲目,學生這樣有目的的聆聽,會達到良好的欣賞效果。
比如:在二年級音樂欣賞課中有一個曲子叫《小狗圓舞曲》,歌曲的旋律很快,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想像小狗在干什麼。當聽完歌曲時,學生還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當讓他們說到表現小狗怎樣的形象時,他們紛紛用上了可愛、調皮這樣的詞語。學生都喜歡小動物,於是再次聆聽曲目,讓學生感受小狗調皮的樣子,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最後讓學生說說身邊是否有這樣的小狗。學生紛紛暢談,說出自己是怎樣愛護小動物的,決心以後怎麼樣去做。一節課下來不僅輕松地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而且成功地滲透了保護小動物的思想,滲透了德育教育。
三、在音樂體驗活動中學會合作
在我們的德育范疇中,經常提到的是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尊重他人、學會關愛他人,這也是德育的一個內容。教師不僅要注重滲透德育,還要注重讓學生將德育內容實踐於生活中,如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來達到教學目標,因為音樂課本身是快樂的,大家要配合的。所以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尊重他人、學會合作,並且懂得團結友愛、共同進步。比如:在教授《打花巴掌》和《理發師》這樣的課程時,在創編和表現音樂的環節,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怎樣與同伴合作,才能把手拍好、表現好。怎樣對待顧客才能成為一名好的理發師,這樣學生在整個互動、配合的過程中,既完成了教學任務,也參與了活動,更多的是懂得了怎樣與同伴互助、共同進步。
總之,在音樂教學中,無論是唱歌,還是欣賞,都應該將德育寓於音樂教學之中,使學生既學習了音樂知識、開闊了音樂視野,又得到了品德的培養、情感的陶冶,真正發揮了音樂學科特有的思想教育作用。
B. 如何在小學音樂學科中滲透禮儀教育
如何在小學音樂學科中滲透禮儀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天天是育人之時,處處是育人之地,人人是育人之人。現在的教學學科可以說是:科科能育人,課課能育人。新的教育理念倡導,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首先要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生活。其實,在我們的各科教學內容中,就蘊含了許許多多學習、生活、工作和做人的哲理。音樂課也如此,也是德育教育的有利資源。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有效的滲透德育教育呢?第一、總體把握教材
無論是哪個年級的音樂課,拿到教材後,首先必須了解其教學目標、方向及教育培養要求。其次是深入了解課程內容,弄清每個單元的主要目標、教學任務與活動內容。再看看每個單元中那些內容符合本地區和本班學生的實際,那些內容該取捨,那些內容需補充,那些內容有德育教育的價值等。最後根據總體目標和單元目標要求,制定教學計劃。這樣,總體把握好教材,作出德育教育總規劃。
第二、找出每一課中德育教育的突破點。
德育教育內容廣泛,包括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禮儀、行為、勞動、衛生教育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人生觀的樹立等。當然,這么多的內容不可能在一節課或者一首歌里都涉及到,在一個音樂活動中,一般蘊含的德育哲理也無非一兩個,所以,教學前必須審視教材,研究所教的內容,找出其中隱含的德育要點。然後藉助歌曲和音樂活動,以說和想的方式去理解其中的德育哲理,以唱和跳的方式激發出學生強烈的美德情感,以實踐、模擬的方式引發學生心靈的榜樣共鳴。再通過具體實際的活動,把樹立的良好情感內化,並落實在行動上。
第三、認真設計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過程是音樂知識消化的過程,也是落實德育目標的主要過程;當一首歌的德育要點確定以後,就要藉助音樂知識、音樂手法、音樂的途徑去進行引導和滲透。例如:我在教學小學二年級的音樂第一單元中的《小烏鴉愛媽媽》一課時,首先,確定出了德育目標,(培養學生養成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好品質。)教學時通過引導學生讀歌詞、談體會、舉例子等形式,理解歌詞含義,挖掘出以上德育目標;再通過情景模擬、參與實際表演等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具備了「知恩、感恩、報恩」這種好品質的人,是人們最喜歡的人,而且,這樣的人也會獲得許多人的幫助和尊重。然後通過唱、跳與交流等方式深化這一良好的德育情感,從具體、有趣的音樂游戲中去感悟父母的愛和愛父母所獲得的快樂和幸福。最後,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你應該說什麼樣的話,做怎樣的事來表達對父母的愛」這一系列的德育空間,再激勵他們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使「孝親教育」這一德育目標得到實實在在的落實和延續,最終在學生身上形成一種美好的品質。
總之、只要我們以負責的態度去對待音樂學科,以高尚的情操去審視教材,以新的課程理念去駕馭音樂課堂,以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原則去設計教學活動,我們的音樂課,不僅能使學生學到全面的音樂知識,也能受到良好德育的熏陶。
C. 如何在小學音樂學科中滲透禮儀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天天是育人之時,處處是育人之地,人人是育人之人。現在的教學學科可以說是:科科能育人,課課能育人。新的教育理念倡導,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首先要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生活。其實,在我們的各科教學內容中,就蘊含了許許多多學習、生活、工作和做人的哲理。音樂課也如此,也是德育教育的有利資源。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有效的滲透德育教育呢?第一、總體把握教材
無論是哪個年級的音樂課,拿到教材後,首先必須了解其教學目標、方向及教育培養要求。其次是深入了解課程內容,弄清每個單元的主要目標、教學任務與活動內容。再看看每個單元中那些內容符合本地區和本班學生的實際,那些內容該取捨,那些內容需補充,那些內容有德育教育的價值等。最後根據總體目標和單元目標要求,制定教學計劃。這樣,總體把握好教材,作出德育教育總規劃。
第二、找出每一課中德育教育的突破點。
德育教育內容廣泛,包括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禮儀、行為、勞動、衛生教育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人生觀的樹立等。當然,這么多的內容不可能在一節課或者一首歌里都涉及到,在一個音樂活動中,一般蘊含的德育哲理也無非一兩個,所以,教學前必須審視教材,研究所教的內容,找出其中隱含的德育要點。然後藉助歌曲和音樂活動,以說和想的方式去理解其中的德育哲理,以唱和跳的方式激發出學生強烈的美德情感,以實踐、模擬的方式引發學生心靈的榜樣共鳴。再通過具體實際的活動,把樹立的良好情感內化,並落實在行動上。
第三、認真設計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過程是音樂知識消化的過程,也是落實德育目標的主要過程;當一首歌的德育要點確定以後,就要藉助音樂知識、音樂手法、音樂的途徑去進行引導和滲透。例如:我在教學小學二年級的音樂第一單元中的《小烏鴉愛媽媽》一課時,首先,確定出了德育目標,(培養學生養成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好品質。)教學時通過引導學生讀歌詞、談體會、舉例子等形式,理解歌詞含義,挖掘出以上德育目標;再通過情景模擬、參與實際表演等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具備了「知恩、感恩、報恩」這種好品質的人,是人們最喜歡的人,而且,這樣的人也會獲得許多人的幫助和尊重。然後通過唱、跳與交流等方式深化這一良好的德育情感,從具體、有趣的音樂游戲中去感悟父母的愛和愛父母所獲得的快樂和幸福。最後,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你應該說什麼樣的話,做怎樣的事來表達對父母的愛」這一系列的德育空間,再激勵他們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使「孝親教育」這一德育目標得到實實在在的落實和延續,最終在學生身上形成一種美好的品質。
總之、只要我們以負責的態度去對待音樂學科,以高尚的情操去審視教材,以新的課程理念去駕馭音樂課堂,以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原則去設計教學活動,我們的音樂課,不僅能使學生學到全面的音樂知識,也能受到良好德育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