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情感
情感哲學是以研究情感規律為中心的一門學科.
人的情感看起來復雜多樣、變專幻莫測屬,但它的產生與發展確實存在著許多的客觀規律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主要是因為情感所對應的事物價值關系的運動與變化有著一定的規律性。
這是情感發生最基本的規律,是由情感的客觀本質來決定的。任何情感如親情、友情與愛情都是圍繞利益關系為核心而存在和變化的,脫離利益關系的空洞情感只是暫時的、相對的和脆弱的。美國人所信奉的「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信條,實際上就是這條規律的具體表現,只是有點絕對化。當然,「利益為本規律」只是概率意義和普遍意義上的,情感與利益之間均不可能保持嚴格的對應和同步,總會有某種偏離,在特殊情況下甚至可能產生巨大的偏差。
⑵ 怎樣在教學中關注情感
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以人為本思想在教學中的體現,其實質就是關注人。關注人(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與關注學科(關注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也是教學中一對至關重要的關系,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它表現為樂學與學會、會學的關系;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它表現為教書與育人(教知識與教做人)的關系,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它表現為認識與情感的關系。 學科教學的重心在學科還是在人?關注學科還是關注人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育價值觀。過分關注學科,過分強調學科的性和重要性,是學科本位論的反映。學科本位論把學科凌駕於教育之上,凌駕於人之上,學科成為中心,成為目的,學校教育、課堂教學成為促進學科發展、培養學科後備人才的手段,這種只見學科不見人的教育觀從根本上背離了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的基本性質和神聖使命。從實踐層面講,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是一種「目中無人」的教學,它突出表現為: 1、重認知輕情感 學習過程是以人的整體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活動和情意活動相統一的過程。認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學習過程中是同時發生,交互作用的,它們共同組成學生學習心理的兩個不同方面,從不同角度對學習活動施予重大影響。如果沒有認知因素的參與,學習任務不可能完成;同樣如果沒有情意因素的參與,學習活動既不能發生也不能維持。情意因素不僅決定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水平,促進知識的掌握和智能的發展,還對形成學生以學為樂、樂此不疲的良好學習態度起著巨大推動作用。 以學科為本位的傳統教學,把生動的、復雜的教學活動囿於固定、狹窄的認知主義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而不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教學的非情感化是傳統教學的一大缺陷。 2、重教書輕育人 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把教書和育人割裂開來,以教書為天職,以完成學科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為己任,忽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教學過程不能成為學生道德提升和人格發展的過程,這是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的最大失職。改革教學必須進行價值本位的轉移,即由以學科為本位轉向以人的發展為本位,學科本位論的錯誤不在於學科本身,而在於指導思想,學科教學依然要體現和重視學科知識的特點,遵循學科發展的規律,但是,學科教學一定要以人的發展為本,服從、服務於人的全面健康發展。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它意味著: 第一,關注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在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是自己應該關注的對象,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積極還是越來越消極?學生對學科學習的信心是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這一切必須為我們教師所關注,這種關注同時還要求我們教師必須用「心」施教,不能做學科體系的傳聲筒。用「心」施教體現著教師對本職的熱愛,對學生的關切,體現著教師熱切的情感。 第三,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就成為人格的健全與發展過程,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當然,這也要求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完善自己。 總之,關注人的教學才能使學科教學同時成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從而真正實現人的發展。 一位從納粹集中營中逃脫的倖存者,戰後做了一所中學的校長。每當一位新老師來到學校,他都會交給那位老師一封信,信中這樣寫道:「親愛的老師,我是一名納粹集中營中的倖存者,我親眼看到了人類不應當見到的情境: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學識淵博的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婦女和嬰兒被受過高中或大學教育的士兵槍殺。看到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我的請求是:請你幫助學生成長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絕不應當被用於創造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變態狂,受過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們孩子具有人性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其價值……」 當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要特別強調以下兩點:第一,教師要有「育人「的意識,要充分挖掘所教學科內在所特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素,同時要注重自身的示範作用,正如教育家加里寧所說:「要知道,教育者影響受教育者的不僅是所教的某些知識,而且還有他的行動、生活方式以及對日常現實的態度。」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也強調指出:「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導者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師要特別注重價值觀導向,把教學生學會做人作為自己的頭等使命!在教《狐狸與烏鴉》一課時,老師請同學們把狐狸對烏鴉說的話找出來細讀,結合烏鴉的表現,談談讀後的感受。一學生說:我認為狐狸很「聰明」,而且很有「恆心」。它善於觀察,不斷改變說話的口氣,由向烏鴉問好,到「關心」它的孩子,到贊美它的羽毛和嗓子,直到烏鴉開口。老師這樣引導:「這位同學讀得很深入,有自己獨特的感悟,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並且說的有理有據,值得大家學習。但是,狐狸的聰明和恆心用錯了地方——想不勞而獲,想欺騙別人,這是心術不正的聰明、是心術不正的恆心,這種『聰明'和『恆心'越多,害處就越大,要不得!」第二,教師要掌握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規律和特點。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主觀性、體驗性、內隱性等特點,它和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兩個維度不一樣,一般難以明確地顯性表述出來,更不可能一節課一節課具體地羅列出來,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既要有機地結合課程教材內容的性質和特點,又要把握課堂教學活動的情境和氛圍。當前課堂上,一些教師脫離具體內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為地、機械生硬地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這種教育是空洞的、無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無效的。從教書育人的機制來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應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它主要通過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機制而發生作用,但是,現在卻有教師像講解知識要點一樣,通過講解之類教的辦法,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直接「教」給學生,這種教育只是一種知識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會成為有效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因而對學生的發展不可能有實際的作用。
⑶ 用各科老師的學科特徵的個性留言
1、語文老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您的諄諄教導,無私奉獻必將成為我們不竭的學習動力!送上最誠摯的祝福:教師節快樂!
祝您節一而再再而三事事如意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彩生活八面玲瓏久盛不衰十全十美百年好合千禧之際萬貫家財慢慢享用!
2、數學老師:
願你煩惱高階無窮小, 好運連續且可導, 理想一定洛必達, 每天都有拉格朗日, 生活不單調,道路不凹凸, 金錢導函數大於零, 快樂極限無窮大。
師生情天長地久,加減乘除難算盡,點線面體又豈包完?
願你一年365天天天開心,8760小時時時快樂,5256000分分分精彩,31536000秒秒秒幸福。
祝你一帆風順,二龍騰飛,三羊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方來財,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3、歷史老師: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腑六肺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誠滋桃李芳天下 十卷詩賦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緯地理,連同六藝五紅四書三字兩雅一心,誨而不倦點點心血勤育英 才澤九州。
4、地理老師:
您用您的區位、地圖帶著我們滿世界亂跑,雖然偶爾迷路,卻是難忘。
5、化學老師:
師生就像酸與鹼,中和放熱是必然;
我們相處雖一年,探究化學結情感;
尤如氯銀聚沉澱,穩定不溶水和酸;
臨別贈言有千萬,蒸發濃縮成祝願。
⑷ 什麼是音樂課程目標為何要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來分類
課程目標是學校課程價值的具體性體現,是課程階段性、特殊性的結果顯示。傳統的課程通常以每一門學科對應某一特定的學生發展目標,如德、智、體、美、勞,以至於人們普遍認為,如果學生各門學科都優秀,就是獲得了全面發展。 新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給以新的闡述和定位,突出的特點是課程目標由單向方式走向多元、綜合與均衡。具體來說,每一門課程目標都體現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等三個維度的有機整合。 《標准》的「課程目標」同《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有所不同,目標雖含有目的、里程的意義,但目標不同於目的的那種總體性、終極性和普遍性價值,它更體現為具體性、階段性和特殊性價值。因此,對於課程目標,我們可大致理解為:在學校教師指導下,學生某種學習活動的具體的行為變化表現和階段性、特殊性的學習結果。 音樂課程目標具有下列功能: (1) 明確音樂教育發展方向; (2) 提示音樂教育計劃要點; (3) 提供音樂學習經驗方法; (4) 確定音樂教育評價基礎。 上面四者的關系是:通過明確音樂教育的發展方向和提示音樂教育計劃要點,為學生提供達到目標的最優的音樂學習內容、方法與經驗,並以此確定為評價音樂教育活動結果的標准。 音樂課程目標需在具體的音樂教學中完成,因此,在某一方面、領域和學時的音樂教學中,還有著更為明確和具體的音樂教學目標。音樂教學目標的作用是: (1) 導向——明確音樂教學方向,主導音樂教學過程,提出音樂教學方法,決定音樂教學結果。 (2) 規劃——明示音樂教學計劃,界定音樂教學范圍,規范音樂教學進度,提出音樂教學要點。 (3) 調控——調節音樂教學過程,制約音樂教學方式,變化音樂教學方法,調控音樂教學操作。 (4) 評價——檢測與評價音樂教學過程效果。 音樂課程總目標是從宏觀的角度,規定某一教育階段音樂教育所要達到的最終結果,它以音樂課程價值的實現為依據,具體地內含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維度的表述中。 那麼,音樂課程目標為什麼要用這樣的一種表述方式?為什麼要按三個維度分類?這是每一位音樂教師都很關心的問題。 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關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段表述實際上包括和涵蓋了三個方面的具體目標,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這種新的課程目標的表述方式,體現了新的知識觀和學生觀,體現了在人的發展中多維目標的整合,體現了素質教育對課程目標體系的要求。 長期以來,基礎教育課程目標指向單一的認知領域,把課程視為知識、視為學科。知識為中心、知識標准化、知識統一化支配著課程構建、設計與實施。這種單一、片面的課程觀所帶來的弊端顯而易見,它加重了基礎教育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造成了課程結構突出學科本位、科目過多、缺乏整合,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等一系列的問題。 新的課程觀建立在對傳統「知識本位」、「學科本位」批判與反思的基礎上,突出「以人為本」和強調課程的整合。具體來說有著以下內涵: (1) 學生是課程的核心。課程目標的設計,首先要把學生看成一個活生生的人,以學生現實生活和未來生活作為依據,既要滿足學生現實生活的需要,又應立足學生未來生活的構建。它關注學習者的興趣、態度和需要,關注學習者的個性發展,關注學習者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關注學習者與課程各因素之間的聯系,以一種整體的觀點來看待「學生是課程的核心」,並將學生的發展視為課程的根本目標。 (2) 突出課程的整合。課程目標的設計建立在對人的生命存在及發展的整體關懷上,而不僅僅是認識性目標。過去,像智力、能力、情感、態度、學習過程、學習方法等往往被忽視,其價值成為知識的附庸。而新的課程觀在體現由「知識本位」向「人本位」轉變的同時,必然要導致課程目標由單一的認知性目標轉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和知識與技能多種目標的有機整合。 在具體的音樂教學設計中,傳統的「教學目的」同現在的「教學目標」有著根本的區別:前者帶有濃厚的「學科本位」和「教師中心」痕跡,其設計體現為「教什麼」、「怎樣教」、「通過教達到什麼目的」等等;後者則體現了從「教師中心」到「學生本位」的轉變。「教學目標」是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的,根據課程標准和教材來設計目標要求及目標水平。
⑸ 語文這一學科是帶有相當程度的情感的學科,而從小缺少關愛的孩子語文成績不好,會不會與他的童年缺愛有關
這沒關系,我就不這樣
⑹ 淺談數學學科情感與培養學生社會責任心的關系
小學數學課程改革中,《新課程標准》設置了「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方面的教學目標,這正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在數學課程中的具體體現。新世紀的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統一在數學教學的整體目標中,而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是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與技能。
事實上,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是學生學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此,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應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貫穿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培養過程中去。那麼,如何做到這一點呢?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認識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作為一名數學教育工作者,要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目標貫穿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培養過程中去,首先必須充分認識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因為我們的傳統教育模式有著很深的誤區,就是過分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而忽視教育的深層次作用,這種傳統對教育工作者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在當前應試教育氛圍依然濃厚的大背景下,數學教育工作者要突破舊有習慣模式,沒有思想上對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的足夠重視,就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三維教學目標體系中,知識與技能目標是指學生走上社會所必需的核心知識和學科基本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是指應答性學習環境和交往、體驗以及基本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具體的學習方式(發現式學習、小組式學習、交往式學習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指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親近數學、增強數學意識,發展理性精神,以及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 就三個教學目標的關系來說,情感態度價值觀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缺一而不可。成功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培養有助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也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用一個形象的比喻,情感與態度是學習的樹根,過程與方法是學習的枝幹,知識與技能是學習的花果,錯誤與失敗是學習的綠葉,它們有機聯系在一起,最終造就具有良好數學素質的人才。
2. 就教育的最終目的來說,教育是一種價值引導活動,投射、蘊含著教育者的價值選擇與目的預設,凝聚著人們對理想社會與理想人格的追求,它的本質是要培養有社會認知和實踐能力、有積極正確的價值觀、能促進自身和社會發展的健全人格。因此,情感態度價值觀應該是教育的首要目標,優先於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的教育。退一步講,就算是當前教育體系依然以應試教育為主,依然側重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教育,然而,一個對數學不具有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的學生是不會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的,也就不可能真正把數學學好。
3. 就教育的功能作用來說,當前,為了更好更快地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國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肩負著培養新一代建設人才偉大使命的教師也應該把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生作為教學的最高目標,而能夠使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讓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激勵影響下,主動地、有方法地獲取日新月異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各項能力。為此,我們就不應該只是教給學生靜態的「知識與技能」,也不只是動態的「過程與方法」,還應有使其立體化、可持續發展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4. 就中外數學教育對比狀況而言,歐美等國家的教育水平優於國內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國外的數學教育更看重育人的大目標。例如,美國數學教育目標是培養有數學素養的社會成員,其數學素養包括:懂得數學的價值、對自己的數學能力有信心、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數學交流和學會數學推理,強調社會對教育的要求。英國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在學生教育上的重要性是:數學為學生理解和改變世界提供了一套獨特而有力的工具,數學提供促使學生在精神、道德、社會和文化方面發展的機會。比較而言,中國的大綱、課標雖然也重視育人的大目標,但僅僅在前言部分作比較簡短的描述,而現實的教學實踐幾乎把全部精力都集中於具體的知識和技能目標,對數學教育給予人的思想啟迪、精神感悟、人格塑造等人的發展大目標關注甚微,具體目標與人的發展大目標之間的聯系基本處於割裂狀態。因此,我們想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放到極其重要的位置。
二. 明晰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具體目標
在充分認識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性的基礎上,我們需要明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有哪些具體的目標,以便我
⑺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研究 屬於 哪個學科分類
教育學中心理學學科
⑻ 大學有沒有專門研究人類情感的學科
好像沒有,你可以先本科修心理學,然後考研,研究生時方向會更細一些。
大學的專業一般不會分那麼細,不過不排除有類似課程,畢竟每所大學課程安排都不一樣。
⑼ 情感哲學是以研究情感什麼為中心的一門學科
你好,情感哲學以研究人類情感關系為中心的一門學科!
⑽ 抽象名詞:指人或事物的品質、情感、狀態、動作等抽象概念及學科疾病等的名稱。
抽象名詞是指表示動作、狀態、品質、感情等抽象概念的名詞。抽象名詞一般為不可數名詞,如success,progress,pity,surprise等。抽象名詞具體化就是在實際使用中,把抽象名詞常用來表示具體的人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