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文言文翻譯
㈠ 文言文閱讀晁錯列傳 答案
1. C(數,多次)
2. D(博士:古之學官名,今之學位名。便宜:古義是利於治國、合乎時宜的辦法或建
議,今義是方便合適,便利。人口:文中是兩個詞,人,別人;口,口頭。今義是人數)
3. B(B項都是「改變」的意思。A項上句為「責難」,動詞,下句為「叛亂」,名詞。C
項上句為「憑……擔當」,下句為「拿……作為」。D項上句為「處所」,下句與後面的動詞構成名詞性短語)
4.A
5、A(太子就是景帝,不能說「太 子及景帝」)
6.①計劃才剛施行,竟然遭受殺戮,對內杜絕了忠臣的進諫,對外反替諸侯報了仇,
我私下裡認為陛下不該這樣做。②常言說「變更古法,混亂常理,不死則亡」,莫非指的就是晁錯這一類人吧! ③但他的本意並不在晁錯呀!再說我恐怕天下的人都將閉口,再也不敢進言了。④計劃才剛施行,竟然遭到殺戮。
譯文:
晁錯是潁川人,憑著文學而當上了太常掌故。晁錯為人嚴峻刻薄,不近人情。漢文帝時天下沒有研究《尚書》的人,惟濟南有一伏生是以前秦國博士,研究過《尚書》,年齡已經有九十多歲,因為大老了,無法征他到京都來,就下詔讓太常(官名)派人去他那裡受學。大常差派了晁錯到伏生住處受學《尚書》。學成歸來,就徵引《尚書》,上書陳說治國方略。孝文帝下詔任命他為大於舍人、門大夫、家令。晁錯憑著他的辯才被太子寵愛,太子家稱他為「智囊」。在孝文帝時,晁錯好幾次上書建議削弱藩王勢力、修改法令。上書陳說了幾十次,孝文帝雖然沒聽取他的建議,然而卻賞識他的才能,升遷他為中大夫。那個時候,太子稱善晁錯的計謀策略,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們都不喜歡晁錯。
景帝登基,任命晁錯為內史。晁錯曾好幾次請求陳說一些事情,每每被聽取。他所受的寵愛,凌駕九卿之上,更定了不少的法令。升遷為御史大夫後,建議就諸侯的罪過削減其土地,收取其國四邊的郡城。奏疏上呈,景帝命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議, 沒有一個敢責難晁錯的計議,只有竇嬰與他爭辯,因此和晁錯有嫌隙。晁錯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諸侯都叫囂著攻擊晁錯。晁錯的父親聽到了這消息,就從潁川趕來,對晁錯說道:「景帝剛剛即位,你當權處理政事,想削減諸侯的力量,疏離人家的骨肉,而被別人紛紛議論,都埋怨你,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晁錯說:「事情固當這樣做,不這樣做,則天子不受尊崇,宗廟不安穩。」晁錯的父親說:「(照這樣下去)劉家天下安穩了,然而晁氏家族卻危險了啊!我要離開你回去了。」於是飲葯自殺,臨死前說道:「我不忍心看見禍患臨到我身上。」晁錯父親死了十幾天,吳、楚七國果真拿誅殺晁錯為名義,起兵造反。等到竇嬰、袁盎進誅陳說,景帝就讓晁錯穿著朝服在東市把他斬了。
晁錯死後,謁者僕射鄧公當校尉,攻擊吳、楚的軍隊時當將帥,打仗歸來,上書陳明軍事情狀,拜謁進見景帝。景帝問說:「你從吳軍、楚軍的地方來,聽到晁錯已死的消息,吳、楚他們可罷兵了沒?」鄧公說:「吳王蓄意造反已有數十年了,因為削地而發 怒,以誅殺晁錯為名義,但他的本意並不在晁錯呀!再說我恐怕天下的人都將閉口,再也不敢進言了。」景帝說:「這是什麼緣故呀?」鄧公說:「晁錯恐怕諸侯強大,沒辦法加以控制,所以請求削減他們的土地,以保持京都的絕對尊崇地位,這實在是有利國家的好事呀!計劃才剛施行,竟然遭到殺戮,對內杜絕了忠臣的進諫,對外反替諸侯報了仇,我私下認為陛下不該如此。」景帝沉默了好久,才開口道:「你所說的確實不錯,我對這事也是感到有點悔恨。」
大史公說:晁錯當家令的時候,屢次進言,而不被採用。後來專權,變更許多法令。諸侯發動叛亂,晁錯不急著匡輔挽救這危機,卻想報個人私仇,反而因此慘遭斬首身亡失其。常言道,「變更古法,混亂常理,不死則亡」,莫非指的就是晁錯這一類人吧!
㈡ 文言文翻譯
《晁錯傳》
晁錯者,潁川人也。以文學為太常掌故。錯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餘,老不可征,乃詔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說。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數上書孝文帝,言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數十上,孝文不聽,然奇其才,遷為中大夫。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錯常數請間言事,輒聽,寵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隙。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嘩疾晁錯。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漢時君稱臣,父稱子,平輩互稱,皆為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遂飲葯而死,曰:「吾不忍見禍及吾身。」死十餘日,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及竇嬰袁盎進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
晁錯已死,謁者僕射鄧公為校尉,擊吳楚軍為將。還,上書言軍事,謁見上。上問曰:「道軍所來,聞晁錯死,吳楚罷不?」鄧公曰:「吳王為反數十年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復言也!」上曰:「何哉?」鄧公曰:「夫晁錯患諸侯強大不可制,故請削地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計畫始行,卒受大戮,內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於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仇,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也。 (選自《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參考譯文:
晁錯是潁川人,憑借文學而當上了太常掌故。晁錯為人嚴峻刻薄,不近人情。漢孝文帝時天下沒有研究《尚書》的人,只聽說濟南一伏生是以前的秦國博士,研究過《尚書》,年齡已經九十多了,年紀太老無法征他到京都來,就下詔讓太常派人到他那裡受學。太常差派晁錯到伏生的住所受學《尚書》。學成歸來,就徵引《尚書》上書陳說對國家有利的治國方略。孝文帝下詔任命他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晁錯憑借他的辯才被太子寵愛,太子家稱他為「智囊」。在孝文帝時,晁錯多次上書建議削弱藩王勢力,以及修改法令。上書陳述幾十次,孝文帝雖然沒有聽取他的建議,卻很賞識他的才能,升遷他為中大夫。那時候,太子對晁錯的計謀策略稱善,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們都不喜歡晁錯。
景帝登基,任命晁錯為內史。晁錯曾多次請求陳說一些事情,總是被聽取。他所受的寵愛,凌駕九卿之上,更定了不少法令。升遷為御史大夫後,建議就諸侯的罪過削減其土地,收取他們四周的郡城。奏書呈上,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議,沒有一個敢責難晁錯的,只有竇嬰與他爭辯,因此和晁錯有嫌隙。晁錯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諸侯都叫囂著攻擊晁錯。晁錯的父親聽到了這個消息,從潁川趕來,對晁錯說:「景帝剛剛即位,你當權處理政事,想削減諸侯的力量,疏離人家的骨肉,而被人家紛紛議論,都埋怨你,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晁錯說:「事情固當這樣做,不這樣做,則天子不受尊崇,宗廟不安穩。」晁錯的父親說:「這樣做,劉家天下安穩了,然而晁氏家族卻危險了啊!我要離開你走了。」於是飲葯自盡,臨死前說:「我不忍心看見禍患降臨到我身上。」晁錯的父親死後十幾天,吳、楚七國果真以誅殺晁錯為名,起兵造反。等到竇嬰、袁盎進諫陳說,景帝下令讓晁錯穿著朝服在東市把他斬了。
晁錯死後,謁者僕射鄧公擔任校尉,做抗擊吳、楚的軍隊的將帥。打仗歸來,上書陳述軍事情況,拜謁進見景帝。景帝問他:「你從吳軍、楚軍的地方來,聽到晁錯已死的消息,吳、楚罷兵了嗎?」鄧公說:「吳王蓄意造反已有數十年了,因為削地而發怒,以誅殺晁錯為名,但他的本意並不在晁錯呀!再說我恐怕天下的人都將閉口,不敢再進言了。」景帝說:「這是為什麼呢?」鄧公說:「晁錯擔心諸侯強大,無法加以控制,所以請求削減他們的土地,以保持京都的尊崇地位,這實在是有利國家的好事呀!計劃才剛施行,竟然遭到殺戮,對內杜絕了忠臣的進諫,對外反替諸侯報了仇,我私下認為陛下不該如此。」景帝沉默了好久,才開口道:「你所說的確實不錯,我對這事也感到有點悔恨。」
太史公說:晁錯當家令的時候,屢次進言,而不被採用。後來掌權,變更許多法令。諸侯發動叛亂,晁錯不急著匡輔挽救這危機,卻想報個人私仇,反而因此慘遭斬首身亡。常言道:「變更古法,混亂常理,不死則亡」,大概指的就是晁錯這一類人吧!
評贊說:晁錯精於替國家長遠謀劃,卻不能看到自身的危害。他的父親看到了,只是他長於治理溝渠,對挽回敗局沒有好處,不如趙括的母親指出趙括的弱點,來保全他的宗族。可悲啊,晁錯雖然不能終其天年,但世人同情他的忠誠。所以寫出他的所作所為的文字附於書中。
㈢ 翻譯古文 蘇軾《晁錯論》
【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傑之士,為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無故而發大難之端;吾發之,吾能收之,然後有辭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責,責天下之禍,必集於我。
昔者晁錯盡忠為漢,謀弱山東之諸侯,山東諸侯並起,以誅錯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錯為之說。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於成功。
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錯不於此時捐其身,為天下當大難之沖,而制吳楚之命,乃為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且夫發七國之難者,誰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
當此之時,雖無袁盎,錯亦未免於禍。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是以袁盎之說,得行於其間。使吳楚反,錯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礪,東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則天子將恃之以為無恐,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譯文】
天下的禍患,最不好辦的,是表面上太平無事,但實際上卻有無法預料的隱患。坐在那裡看著事情在變化,卻不想辦法去解決,恐怕事情就會發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但一開始就用強制的手段去處理,那麼天下的人由於習慣太平安逸,就不會相信我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傑出人物,才能挺身而出為天下的人去承擔大難,以求建立偉大的功業。這當然不是在短時期內由那些只圖求名的人所能做到的。
天下太平,無緣無故挑起大難的開頭,我能挑起它,我也要能收拾它,然後才有言辭向天下的人交代。如果事到臨頭,卻想慢慢避開它,讓別人來承擔責任,那麼天下的禍患必然集中在自己身上。
從前晁錯竭盡忠心為漢朝出力,謀劃削弱山東諸侯的勢力。山東諸侯聯合起兵,借誅殺晁錯的名義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就殺了晁錯來向諸侯解釋。天下的人都悲嘆晁錯因為盡忠朝廷而遭殺身之禍,卻不知晁錯也有自取其禍的原因。
古時候能夠建立大功業的人,不只具有超出一般的才能,還必須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從前大禹治水,鑿開龍門堤口,疏通大河,讓水流進大海。當他的功業尚未完成的時候,也有堤壩潰決和洪水橫沖直闖的可怕災難。只因為他事先估計到這種必然性,事情來了並不驚慌,而是從容不迫地規劃解決,所以最後獲得了成功。
七國諸侯那樣強盛,卻要一下子削弱它們,他們起來叛亂有什麼奇怪的呢?晁錯不在這個時候獻出自己的全部身心,替天下人做抵擋大難的先鋒,控制吳、楚等國的命運,卻為保全自己著想,想使皇帝親自帶兵出征,自己在後方防守。那麼試問,挑動七國叛亂的是誰呢?自己想求得名譽,又怎能逃避禍患呢?因為親自帶兵出征極為危險,留守後方十分安全,你自己是挑起大難的罪魁禍首,卻選擇十分安全的事情來做,把極為危險的事情留給皇上去擔當,這是忠臣義士憤恨不平的原因哪。
在這個時候,就算沒有袁盎(與晁錯為政敵)進言,晁錯也未必能免除殺身之禍,為什麼這樣說呢?自己想留在後方防守,卻讓皇帝親自出征。按照常理上說,皇帝已經很難於忍受了,又加上很多人不同意他的建議,所以袁盎的話就能在這中間發生作用。假使吳、楚反叛,晁錯挺身而出承擔危險,日夜操勞,率兵向東去阻擊他們,不至於使自己的君王受牽累,那麼皇上將依靠他而無所畏懼,即使有一百個袁盎,可以離間得了嗎?
唉!世上的君子,想要建立不平凡的功業,就不要專門去考慮保全自己的計策。假使晁錯自己帶兵去討伐吳、楚,不一定沒有成效。只因為他想保全自己,就使得皇上不高興,奸臣能夠乘機進言。晁錯用來保全自己的計策,不就是用來自己害自己的么?
㈣ 求文言文翻譯。。。。魯教版 高中語文選修《史記》廉頗與藺相如+晁錯=趙氏孤兒=信陵君竊符救趙 的翻譯
廉頗是趙國優秀的將領。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擔任趙國的大將,攻打齊國,大敗齊軍,奪取了陽晉,被任命為上卿。於是廉頗以他的勇猛善戰而聞名於諸侯各國。 藺相如是趙國人,做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 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給趙王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復秦國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您根據什麼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有罪過,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國去。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攔我說:'您憑什麼知道燕王(會收留您)?'我告訴他,我曾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相會,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願意交個朋友',憑這個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裡。藺相如對我說:'如今趙國強,燕國弱,您又受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結交。現在您竟從趙國逃奔到燕國,燕王害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質上請罪,就能僥幸得到趙王赦免'。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認為藺相如是個勇士,有智謀,應該是可以出使的。"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璧,可不可以給他?"藺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他的要求。"趙王說:"拿走我的璧,不給我城,怎麼辦?"藺相如說:"秦王用城換璧而趙國不答應,理虧的是趙國;趙國給秦璧而它不給趙國城,理虧的是秦國。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它負理虧的責任。"趙王問:"可以派誰去呢?"藺相如回答說:"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願意捧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進入秦國。 秦王坐在章台宮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群臣都歡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酬報給趙國的意思,就上前說:"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藺相如於是捧著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怒發豎立,像要把帽子頂起來。他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婪,依仗它強大,想用空話來求和氏璧,補償給趙國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給秦國和氏璧。但是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而且因為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不應該。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和氏璧,在朝堂上行過叩拜禮,親自拜送了國書。這是為什麼?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現在我來到秦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宮殿里接見我,禮節顯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後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藺相如拿著那和氏璧,斜視著柱子,就要撞擊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並召喚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指點著說要把從這里到那裡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 藺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以欺詐的手段假裝把城劃給趙國,實際不能得到,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出來。趙王送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才敢獻上和氏璧。"秦王估計這種情況,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里。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把城補償給趙國,就打發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服,懷揣那塊璧,從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藺相如來到,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璧回去,已經從小路到達趙國了。再說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一個小小的使臣到趙國,趙國會立刻捧著璧送來。現在憑借秦國的強大,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麼敢留著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這件事。" 秦王和大臣們面面相覷,發出無可奈何的苦笑聲。侍從中有的要拉藺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治。秦王就說:"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的友好關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國去。難道趙王會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於在朝廷上接見藺相如,完成接見的禮節,送他回趙國去了。 藺相如回國以後,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後秦國沒有給趙國城池,趙國也到底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 後來,秦軍攻打趙國,攻下石城。第二年秦軍又攻打趙國,殺了趙國兩萬人。秦王派使臣告訴趙王,打算與趙王和好,在西河外澠池相會。趙王害怕秦國,想不去。廉頗、藺相如商量說:"大王不去,顯得趙國既軟弱又怯懦。"趙王於是動身赴會,藺相如隨行。廉頗送到邊境,跟趙王辭別時說:"大王這次出行,估計一路行程和會見的禮節完畢,直到回國,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沒有回來,就請允許我立太子為王,以便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念頭。"趙王同意廉頗的建議,就和秦王在澠池會見。 秦王喝酒喝得高興時說:「我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趙王彈彈瑟吧。」秦國的御史走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飲,命令趙王彈瑟。」藺相如走上前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演奏秦國的音樂,請(允許我)捧著盆缻(給)秦王,(請秦王敲一敲)以此互相娛樂。」秦王生氣了,不答應。於是相如捧著盆缻上前,趁勢跪下要求秦王敲打。秦王不肯敲缻。相如說:「在這五步之內,我可要把頸項里的鮮血濺到大王身上了!」(秦王)左右的人要殺相如,相如瞪起兩眼在喝一聲,他們嚇得直倒退。於是秦王很不高興地敲了一下缻。藺相如回頭招呼趙國的御史寫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國的群臣說:「請獻出趙國的十五座城池為秦王祝壽。」藺相如也說:「請獻出秦國的咸陽為趙王祝壽。」 直到酒宴結束,秦王始終未能占趙國的上風。趙國又大量陳兵邊境以防備秦國入侵,秦軍也不敢輕舉妄動。 澠池會結束後,回到趙國,因為藺相如功勞大,趙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說:"我做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勞,而藺相如只不過憑著幾句言辭立了些功勞,他的職位卻在我之上。再說藺相如本來是卑賤的人,我感到羞恥,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揚言說:"我碰見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藺相如聽到這些話後,不肯和他會面,每逢上朝時常常托辭有病,不願跟廉頗爭位次的高下。過了些時候,藺相如出門,遠遠看見廉頗,就掉轉車子避開他。 在這種情況下,門客一齊規勸他說:"我們離開父母兄弟而來侍奉您,不過是因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現在您與廉頗職位相同,廉將軍散布一些惡言惡語,您卻怕他,躲著他,怕得太過分了。平庸的人對這種情況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相呢!我們實在沒有才能,請允許我們告辭離開吧!"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個厲害?"門客回答說:"(廉將軍)不如秦王厲害。"藺相如說:"憑秦王那樣的威風,我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們。相如雖然才能低下,難道偏偏害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侵犯趙國,只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存在啊!現在如果兩虎相鬥,勢必不能都活下來。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私仇為後啊!" 廉頗聽到這話,解衣赤背,背著荊條,通過門客引導到藺相如家門請罪,說:"我這個粗陋卑賤的人,不知道將軍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啊!" 兩人終於和好,成為誓同生死的朋友。
㈤ 文言文景帝殺晁錯翻譯
樓主你好;
下面這段是《史記·晁錯列傳》的譯文:
晁錯是潁川人。
曾經在軹縣張恢先那裡學習過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學說,與洛陽人宋孟和劉禮是同學。
憑著通曉典籍,擔任了太常掌故。
晁錯為人嚴峻剛正,卻又苛刻嚴酷。
漢文帝的時候,天下沒有研究《尚書》的人,只聽說濟南伏先生是原來秦朝的博士,研究過《尚書》,年紀已經九十多歲,因為太老,沒法徵召他來,文帝於是下令太常派人前往學習。
太常派遣晁錯前往伏先生那裡學習《尚書》。
學成回來後,趁著向皇上報告利國利民的事,稱引解說《尚書》。
漢文帝下詔令,任命晁錯擔任太子舍人、門大夫、太子家令。
晁錯憑著他的辯才,得到太子的寵幸,太子稱他為「智囊」。
漢文帝的時候,晁錯多次上書,說到削減諸侯勢力的事,以及修改法令的事。
幾十次上書,漢文帝都沒有採納,但認為他有奇特的才能,提升為中大夫。
當時,太子稱贊晁錯的計策謀略,袁盎和諸位大功臣卻大多都不喜歡晁錯。
漢景帝繼位後,任命晁錯為內史。
晁錯多次請求皇帝單獨與他談論政事,景帝每每都聽,寵幸超過了九卿,晁錯修改了不少的法令。
丞相申屠嘉心裡不滿意,但又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毀傷他。
內史府建在太上廟圍牆里的空地上,門朝東,出入很不方便,晁錯便向南邊開了兩個門出入,因而鑿開了太上廟的圍牆,丞相申屠嘉聽到了這件事,非常生氣。
打算就這次晁錯的過失寫成奏章,請求誅殺晁錯。
晁錯聽到這個消息,當夜請求單獨進見皇上,具體詳細地向皇上說明了這件事情。
丞相申屠嘉次日上朝奏事,乘機稟告了晁錯擅自鑿開太上廟的圍牆做門,請求皇上把他交給廷尉處死。
皇上說:「晁錯所鑿的牆不是太上廟的牆,而是廟外空地上的圍牆,不致於觸犯法令。」丞相謝罪。
退朝之後,生氣地對長史說:「我本當先殺了他再報告皇上,卻先奏請,反而被這小子給出賣,實在是大錯。」丞相終於發病死了,晁錯因此更加顯貴。
晁錯被提升為御史大夫,請求就諸侯的罪過相應地削減他們的封地,收回各諸侯國邊境的郡城。
奏章呈送上去,皇上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一起討論,沒有一個人敢非難晁錯的建議,只有竇嬰與他爭辯,因此和晁錯有了隔閡。
晁錯所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諸侯們都叫喊著反對,痛恨晁錯。
晁錯的父親聽到這個消息,就從潁川趕來,對晁錯說:「皇上剛剛繼位,你執掌政權,侵害削弱諸侯的力量,疏遠人家的骨肉,人們紛紛議論怨恨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晁錯說「:事情本來就應該這樣,不這樣的話,天子不會受到尊崇,國家不會得到安寧。」晁錯的父親又說:「照這樣下去,劉家的天下安寧了,而我們晁家危險了,我要離開你回去了。」便服毒葯而死,死前說道「:我不忍心看到禍患連累自己。」晁錯的父親死後十幾天,吳楚七國果然以誅殺晁錯為名義反叛。
等到竇嬰、袁盎進言,皇上就命令晁錯穿著朝服,在東市把他處死。
晁錯死後,謁者僕射鄧公擔任校尉,攻打吳楚的軍隊時,他擔任將領。
回京城後,上書報告軍事情況,進諫皇上。
皇上問道「:你從軍中來,聽到晁錯死了,吳楚的軍隊退了沒有?」鄧公說「:吳王蓄意謀反已經有幾十年了啊,他為你削減他的封地而發怒,所以以誅殺晁錯為名義,他的本意並不在晁錯呀。
再說我擔心天下的人從此都將閉口,再也不敢進言了。」皇上說「:為什麼呢?」鄧公說「:晁錯擔心諸侯強大了不能夠制服,所以要求削減諸侯的封地,藉以尊崇朝廷,這實在是關乎萬世的好事啊。
計劃才開始實行,竟然遭到殺戮,對內杜塞了忠臣的口,對外反而替諸侯報了仇,我私下認為陛下這樣做是不足取的。」此時景帝沉默了好久,說:「您的話很對,我也悔恨這件事。」於是任命鄧公擔任城陽中尉。
鄧公是成固人,有許多出人意料的妙計。
建元年間皇上招納賢良之士,公卿們都推舉鄧公,當時鄧公免官,便由在家閑居起用做了九卿。
一年之後,又推說有病辭職回家,他的兒子鄧章因為研究黃帝、老子的學說在朝廷大臣之間很有名望。
太史公說:袁盎雖然不好學,可是他善於領會貫通,他以仁愛之心為本體,常常稱引大義,慷慨激昂。
趕上漢文帝剛剛繼位,他的才智恰好碰上了適宜的時代,因此能得以施展。
時局不斷地在變動,等到吳楚反叛時,建議誅殺晁錯。
雖然他的建議被採納實行,然而他以後不再被朝廷所用。
愛好名聲誇耀才能,終於因為追求名聲而招致禍患。
晁錯做太子家令的時候,多次進言而不被採用。
後來擅權,修改了國家的許多法令。
諸侯發動叛亂,晁錯不急於匡正挽救這個危機,卻想報個人的私仇,反而因此招來殺身之禍。
俗話說:「改變古法,搞亂常規,不是身死,就是逃亡。」難道說的就是晁錯這類人嗎?
㈥ 景帝殺晁錯文言文答案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上便宜事 便宜:方便辦的
B.法令多所更定
更定:更改訂正
C.收其枝郡 枝郡:從屬的郡城
D.公為政用事
用事:執掌政權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學申商刑名於軹張恢先所
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
B.還,
因上便宜事
相如因持璧卻立
C.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
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D.欲報私仇,反以亡軀
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晁錯「峭直刻深」的一組是
①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
②數上書孝文時,言削諸侯事
③寵幸傾九卿
④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
⑤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議,莫敢難
⑥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
A.①③⑤ B. 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晁錯為人嚴峻強硬,不近人情;但他人品出眾,足智多學,能言善辯,深得文帝太子及景帝的寵幸和重用。
B.文帝時,晁錯任太子家令,雖多次上書進言而未被採納,但展示了他的才學,獲得升遷,為後來景帝繼位重用晁錯鋪墊了基礎。
C.晁錯不顧反對意見推行改革,極力主張削減諸侯封地,結果導致他的父親服毒自盡,自己也被賜「衣朝衣」問斬東市。
D.晁錯死後,景帝問及平叛歸來的將軍鄧公對誅殺晁錯的看法。鄧公認為晁錯行事有利於國家政權的鞏固,殺晁錯是錯誤的。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孝文不聽,然奇其材
譯文:
⑵錯常數請間言事,輒聽
譯文:
⑶晁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
譯文:
【答案】1.A2.C3.D4.A5.譯句:⑴漢文帝沒有採納,但認為他的才能特異。⑵晁錯多次請求皇帝閑時單獨與他談論政事,景帝每每採納。⑶晁錯做太子家令的時候,屢次進言奏事不被採用;後來獨攬大權,有不少變革的法令。
㈦ 《古今成大事者》文言文及翻譯
天下的災難,最難以解決的,是表面看來太平無事,其實有無法預料的隱患。旁觀事態發展,而不去解決它,就怕事情發生的時候已經無可救葯了;採用強制辦法武斷處理,那麼我不相信天下還能維持太平狀態。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賢士英雄,才能不怕艱險為國家效力,來建立功勛;但這本來就不是在短時間就能勉強解決的事,這些賢人英雄們的做法只是為了出名。
國家正平安穩定,突然無故發生災難(指七國叛亂);我敢站出來,吾能解決了,對天下人我就有了交代。事情解決不了了卻猶豫徘徊了,想逃避它,讓別人承擔責任,那國家災難的罪魁,就集中到我身上了。
從前晁錯為漢朝盡忠,謀劃削弱太行以東的諸侯國家的實力,這些國家一同叛亂,借誅殺晁錯的名義;但是皇帝不辨是非,反拿晁錯為借口。天下人惋惜晁錯因為忠心卻受罪名,卻不知到這是晁錯自己找的啊。
自古能成就偉大功績的人,不只是有超凡的才能,也一定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從前大禹治水,鑿開龍門堤口,引導河水流入大海。開始還沒有成功的時候,也有洪水泛濫的巨大隱患;只是大禹能夠清楚事情會如何進展,洪水發生後就不感到害怕,而慢慢的尋找處理辦法,所以最後獲得了成功。
七國當時已經很強大,而突然削弱它們,他們叛變,這奇怪嗎?晁錯這個時候不挺身而出,站在解決事態發展的前面,來平定吳國楚國的叛亂,這才是保全自己的辦法,卻慫恿皇帝親自出征而自己駐守後方。那麼造成七國叛變的是誰呢?晁錯自己要追求名聲,怎麼能夠逃避自己製造出來的問題呢?親自出征是最危險的,留守後方是最安全的;自己是問題的製造者,卻選擇留守後方,反勸說皇帝去做最危險的事,這是忠臣義士們最反感怨恨的做法。
當時,就算沒有袁盎(與晁錯為政敵),晁錯也不會倖免於死的。為什麼呢?自己打算留守,而讓皇帝親自出征。從情理上說,皇帝已經很為難了,所以內心反對晁錯的建議。所以袁盎的建議(殺掉晁錯安撫叛軍),得以實行。如果吳國楚國等叛亂,晁錯挺身而出,奮發圖強,晝夜練兵,做好防守東邊的准備,使叛軍不會威脅到皇帝,那麼皇帝就會依賴晁錯而沒有憂慮,就算有一百個袁盎,還能離間他們君臣的關系嗎?
唉!世上的君子,想要建立大的功業,沒有一個先做好保全自己的准備的。如果晁錯親自帶兵討伐叛軍,未必不能取勝,只是他想保全性命,導致皇帝不高興。奸臣才得以有機可乘,晁錯的保全性命的做法,那是自取其禍啊!
㈧ 景帝殺晁錯文言文翻譯
晁錯,潁川人,為人剛直而又嚴峻苛刻,他博才多學,善於分析,在漢文帝時期,他就官拜為太子家令,精心輔佐太子,並得到了太子的寵信。被稱為太子的智囊。在這個時期,晁錯曾經多次上書文帝,就戰爭、充實邊塞、農耕、爵位的封免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帝對此也多有褒獎,以表示對晁錯的寵信,並且採納其不少的意見,以治理國家。漢文帝前15年(公元前165年),文帝為選拔良才,親自策問考試,晁錯以優異的答卷被文帝提升為中大夫。隨後,晁錯又上書文帝,談論應該削減諸侯王的實力問題,以及如何來改變這一現實的法令,上書共有三十篇。文帝雖然沒有完全採用他的意見,但卻非常賞識和器重晁錯的才能。文帝去世後,景帝即位,晁錯以其自己對問題的精闢見解仍多次地與景帝在一起進行單獨的國政論談,而且景帝仍能經常地採納他的意見,並且依據晁錯的建議,修改了許多的法令,其受寵程度遠遠超過了所有九卿。景帝即位的第二年,便提升晁錯為御史大夫。
當初,漢高祖劉邦剛剛平定天下,兄弟少,兒子們年幼,大量的領地都分封給同姓諸侯王,僅封給齊國就七十多座城,封給楚國四十多座城,封給吳國五十多座城,這三個領地佔去了全國二分之一的面積,而得封的這三個領地的並非嫡親的諸侯王。隨著各諸侯王領地的不斷發展和強大,一部分非嫡親的諸侯王對朝廷越來越驕橫,又加上文帝在世總是以寬厚待人,不忍心對他們加以懲罰,所以,到了景帝稱帝,這部分諸侯王們則更加驕橫了。故此,晁錯勸景帝說:「如今,削減他的封地,他會叛亂,不削減他的封地,他也會叛亂,如果削減他的封地,他反得快,禍害會小一些;如果不削減他的封地他反得慢,將來有備而發,禍害更大。」景帝讓朝廷百官及宗室共同討論晁錯的建議,沒有人敢與晁錯辯駁。朝廷便根據晁錯的建議對吳王等諸侯王的封地朝廷逐步的削減。晁錯的父親得知這個消息,從潁川趕來京師,對晁錯說:「皇帝剛剛即位,你輔佐君主執掌朝政,削弱諸侯王的封地,疏遠皇室的骨肉之親,人們的議論都怨恨你,你為什麼這樣做呢?」晁錯說:「只能這樣做。如果不這樣做,天子無法尊貴,國家不得安寧。」他的父親說:「這樣做,劉氏的天下安寧了便晁氏卻危險了,我離開你去了!」他父親就服毒自殺,臨死前說:「我不忍心見到大禍臨頭!」果然,此後過了十多天,吳、楚等七國就以誅除晁錯為名舉兵叛亂。
先前,晁錯一直與吳國的丞相袁盎互不相容,只要有晁錯在某處就坐,袁盎總是避開;袁盎出現在何處,晁錯也總是避開;兩人未曾在同一個室內說過話。等到晁錯升任御史大夫,派官員審查袁盎接受吳王財物賄賂的事,確定袁盎有罪,景帝下詔不再追究袁盎的責任,而把他降為平民。吳、楚為首叛亂之後,晁錯對御史丞、侍御史說:「袁盎接受了吳王的許多錢,專門為吳王掩飾,說他不會叛亂;現在,吳王果然反叛了,我想奏請景帝嚴懲袁盎。他肯定知道吳王叛亂的有關密度。」御史丞、侍御史說:「如果在吳國叛亂前來審查袁盎,可能會有助於中止叛亂密度,現在叛軍大舉向西進攻,審查袁盎能有什麼作用!況且,袁盎不會參預密度。」晁錯猶豫不決。有人把晁錯的打算告知了袁盎,袁盎很害怕,連夜求見朝廷中與晁錯有矛盾的官拜為太子詹事之職的竇嬰,對他說明吳王叛亂的原因,希望能面見景帝,當面說明原委。竇嬰入宮奏報景帝,景帝就召見袁盎。袁盎前來朝見景帝,恰遇景帝正和晁錯研究出兵征討叛軍所需軍糧的問題。景帝問袁盎:「現在吳、楚叛亂,你覺得局勢會怎樣?」袁盎回答說:「吳、楚叛亂,不值得擔憂!」景帝說:「吳王利用礦山就地鑄錢,熬海水為鹽,招誘天下豪傑;他一直准備到年老白發才舉兵叛亂,如果他的圖謀沒有計劃出萬全的把握,能貿然行事嗎!為什麼說他不能有所作為呢?」袁盎回答說:「吳王確實有采銅鑄幣、熬海水為鹽的財利,但哪有什麼豪傑被他招誘去了呢!假若吳王真的招到了豪傑,豪傑也自然會輔佐他按仁義行事,也就不會叛亂了。吳王所招誘的,都是些無賴子弟、沒有戶籍的流民及私鑄錢幣的壞人,所以才能相互勾結而叛亂。」晁錯聽之,也馬上贊成地說:「袁盎分析得很好。」景帝問:「應採取什麼妙計?」袁盎回答說:「請陛下讓左右侍從迴避。」景帝讓人退出,唯獨還有晁錯一人在場。袁盎說:「我要說的話,任何臣子都不應聽到。」景帝就讓晁錯迴避。晁錯很順從地邁著小而快的步子,退避到東邊的廂房中,對袁盎極為惱恨。景帝一再向袁盎問計,袁盎回答說:「吳王和楚王互相通信,說高帝分封子弟為王,各有封地,現在,賊臣晁錯擅自貶責諸侯,削奪他們的封地,因此他們才造反,其目的就是共同誅殺晁錯,恢復原有的封地,達到此目的也就罷了。現在的對策,只有先斬晁錯的首級,派出使者宣布赦免吳、楚七國舉兵之罪,恢復他們原有的封地,那麼,七國的軍隊可以不經過戰爭就會撤走。」景帝聽後,沉默了很長時間,說:「不這樣做還有什麼別的辦法?我不會為了庇護他一個人而不向天下人道歉。」袁盎說:「我想出的只有這個計策最佳,請陛下認真考慮!」景帝就任命袁盎為太常,秘密收拾行裝,做出使吳國的准備。過了十多天,景帝私下授意丞相陶青等人上疏彈劾晁錯:「辜負皇上的恩德和信任,要使皇上與群臣、百姓疏遠,又相想把城邑送給吳國,毫無臣子的禮節,犯下了大逆不道之罪。晁錯應判處腰斬,他的父母、妻子、兄弟不論老少全部公開處死。」景帝批復說:「同意所以判決。」可晁錯對此卻一無所知。第二天,景帝便派人召晁錯,欺騙讓他坐車巡察東市,於是,晁錯穿上朝服到東市巡察,結果到了東市就被腰斬了。
謁者僕射鄧公從前線回來,向景帝上書分析回報戰爭的情況,景帝問他:「你從軍中而來,聽到晁錯被殺,吳國和楚國的兵撤了沒有?」鄧公說:「吳王准備叛亂已有幾十年了,當初,文帝在位時,陛下您為太子,吳國太子進京朝見文帝,得以陪伴您飲酒、博弈,但在博弈的過程中,吳太子與您爭執棋路態度不恭順,被您拿起棋盤猛擊吳太子致死,朝廷送吳太子靈柩回吳國安葬,吳王不收,又將其靈柩送回長安安葬,從那時起,吳王就產生了謀反的念頭。幾十年過去了,朝廷又削奪了他的封地,吳王要殺晁錯只不過是他舉兵叛亂的借口,他的本意並不在晁錯啊。再說,朝廷殺晁錯,天下的士大夫還敢向朝廷進言嗎!」景帝說:「這是為什麼?」鄧公說:「晁錯憂慮諸侯王國勢力過於強大了朝廷不能制服,所以請求削減王國的封地,從而尊崇朝廷,這本來是造福萬世的好事。計劃剛剛實行,他本人突然被殺。這樣做,對內堵塞了忠臣的口,對外替諸侯王報了仇,我個人認為陛下不應該如此。」於是,漢景帝深深地感嘆說:「您說得對,我也很後悔殺了晁錯!」
三個月後,吳、楚七國的叛亂被平定,七國的諸侯王皆自殺或被處死。這七國的諸侯王分別是吳王、楚王、趙王、膠西王、膠東王、?川王、濟南王。齊王開始也與吳、楚有串聯,但後來迫於形勢,又舉兵抵禦叛軍。七國叛軍平定後,齊王害怕,也服毒自殺。而袁盎卻從此成為景帝所依賴的直接參預朝政的大臣。六年後,因阻礙與景帝一母所生的梁孝王成為漢景帝的繼承人,被梁孝王派人暗殺。
㈨ 求文言文翻譯。。。。魯教版 高中語文選修《史記》廉頗與藺相如+晁錯=趙氏孤兒=信陵君竊符救趙 的翻譯
魏公子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王的異母弟弟。昭王去世後,安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公子為人仁愛而尊重士人,士人無論是才能高的還是差的,都謙遜而禮貌地結交他們,不敢以自己的富貴(身份)慢待士人。幾千里內的士人都爭著歸附他,招來食客(竟達)三千人。這時候,諸侯由於公子的賢能,又有很多食客,十幾年不敢興兵謀取魏國。
魏國有個隱士名叫侯嬴,七十歲了,家境貧寒,是大梁夷門的守門人。公子聽說這個人,前往邀請,想送他厚禮。侯嬴不肯接受,說:「我幾十年重視操守品行,終究不應因做守門人貧困而接受公子的錢財。」公子於是擺酒大宴賓客。(賓客)就坐之後,公子帶著車馬,空出左邊的座位,親自去迎接夷門的侯生。侯生撩起破舊的衣服,徑直登上車,坐在左邊的上位,並不謙讓,想用這(一舉動)來觀察公子(的情態)。公子手執轡頭,(表情)愈加恭敬。侯生又對公子說:「我有個朋友在街市的肉鋪里,希望委屈(您的)車馬順路拜訪他。」公子便駕著車馬進入街市,侯生下車拜見他的朋友朱亥,斜著眼睛偷看(公子),故意地久久站著與朋友閑談,暗中觀察公子(的表情)。公子的臉色更加溫和。這時,魏國的將相、宗室等賓客坐滿了廳堂,等待公子開宴。街市上人們都觀看公子手拿著轡頭。隨從的人都偷偷地罵侯生。侯生觀察公子的臉色始終沒有變化,才辭別朋友上車。到公子家中,公子引侯生坐在上座,把賓客一個個介紹給他,賓客們都很驚訝。酒興正濃的時候,公子起身,到侯生面前祝酒。侯生於是對公子說:「今天侯嬴為公子(打算)已經足夠了。侯嬴(我)本是夷門的守門人,公子卻親身委屈車馬去迎接我,在大庭廣眾之間,(我本)不應該有過訪(朋友)的事情,現在公子卻特意地(同我)去訪問朋友。然而,侯嬴是為了成就公子的名聲,才故意使公子的車馬久久地站在街市裡,借訪問朋友來觀察公子,公子(的態度)卻愈加恭敬。街市的人都以為侯嬴是個小人,而以為公子是個寬厚的人,能謙恭地對待士人。」於是酒宴結束,侯生便成為上等賓客。
侯生對公子說:「我訪問的屠者朱亥,這個人是個賢能的人,世人不了解他,所以才隱居在屠市之中。」公子拜訪朱亥,多次請他,朱亥故意不回拜,公子感到奇怪。
魏安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經擊破了趙國長平的軍隊,又進兵包圍邯鄲。公子的姐姐是趙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信給魏王和公子,向魏國求救。魏王派將軍晉鄙率領十萬部隊援救趙國。秦王派使者警告魏王說:「我攻打趙國,朝夕之間將可攻下,諸侯(有)敢於援救(趙國)的,(待我)拿下趙國之後,一定調動軍隊先去攻打他。」魏王恐懼,派人制止晉鄙,使軍隊留在鄴城築壘,名義上是援救趙國,實際上是觀望雙方(的形勢)。
平原君的使者車馬相連地往魏國,(平原君)責備魏公子說:「趙勝(我)所以自願地攀附(公子)並結為婚姻的原因,是由於(我)認為公子有高尚的節義,是能夠解救他人的危難的。現在邯鄲城朝夕之間將要歸服秦國,而魏國的救兵卻沒有到達,公子解救人危難的精神何在!況且,公子即使輕視(我)趙勝,拋棄(我),使(我)歸服秦國,難道不憐惜你的姐姐嗎?」公子為這件事憂慮,多次請求魏王(出兵),他的賓客有辯才的千方百計地勸說魏王。魏王怕秦國,終於沒有聽公子(的勸諫)。
公子自己估計終於不能說服魏王,決計(自己)不單獨生存而讓趙國滅亡,於是約請賓客,准備車騎百餘輛,想帶著賓客前往抗擊秦軍,與趙國同歸於盡。(信陵君)路過夷門,見到侯生,把想同秦軍去拚死的情況詳細告訴(了侯生)。然後,(與侯生)訣別而起程,侯生說:「公子努力吧!老臣不能隨從(前往)。」公子走了幾里路,心中很不舒服,想道:「我對待侯生的禮節也算夠周到了,天下沒有不知道的,現在我將要戰死而侯生竟然沒有一言半語送我走,我難道有什麼失禮的地方嗎?」於是又帶領車騎返回,詢問侯生。侯生笑著說:「我原知道公子會回來的。」接著又說:「公子喜歡士人,名聲傳遍天下,現在有了危難,沒有別的辦法,卻想到同秦軍去拚死,這好比把肉投給飢餓的老虎,能有什麼功效呢?(如果這樣),還要門客做什麼呢?然而公子對待我很優厚,公子前往而我竟沒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會因為感到遺憾而再回來的。」公子連拜兩拜,請教(侯生)。侯生才屏退眾人悄悄地說:「侯嬴(我)聽說晉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寵幸,(每天)出入魏王的卧室,以她的條件能將這東西偷出來。侯嬴(我)又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殺害,如姬立意報仇已經三年,從魏王以下都想為她父親報仇,沒有做到。如姬對公子哭訴(此事),公子派門客斬掉她仇人的頭顱,獻給如姬。如姬想為公子去死,在所不辭,只是沒有機會罷了。只要公子開一開口,請求如姬(相助),如姬必定許諾,那麼,就可以得到虎符,奪過晉鄙的軍權,北邊援救趙國,西邊打退秦軍,這是五霸的功勛啊!」公子聽從了他的計策,請求如姬(相助)。如姬果然盜得晉鄙的兵符給了公子。
公子啟程時,侯生說:「將軍在外(作戰),國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這樣)對國家有好處。公子合上兵符之後,如果晉鄙不把兵權交給公子而再次請示魏王,事情就一定很危險了。我的朋友朱亥可以同公子一道(前往),這個人是個大力士。晉鄙如果聽從,極好;如果不聽從,可以讓(朱亥)擊殺他。」於是公子哭了。侯生說:「公子怕死嗎?為什麼哭呢?」公子說:「晉鄙是一個叱吒風雲的老將,(我)前去,恐怕(他)不聽從,那就要殺掉他,因此才哭泣!哪裡是怕死呢!」於是公子邀請朱亥。朱亥笑著說:「我本是街市中一個拿刀的屠夫,而公子多次親自慰問我,我所以沒有回報,是(我)以為微小的禮節沒有什麼用處。現在公子有了危難,這正是我效命的時機呀!」於是與公子同行。公子到侯生那裡辭別。侯生說:「我應當跟隨(公子前往),因為年老而不能(前去)。請(讓我)計算公子的行期,在到達晉鄙軍營的那一天,我將面朝北而自殺,以此給公子送行。」公子於是出發了。
到了鄴城,(公子)假傳魏王的命令取代晉鄙。晉鄙合上兵符,懷疑這件事,舉手看著公子說:「現在我率領十萬部隊,在邊境屯軍,這是國家的重任,現在你單車來代替我,怎麼回事?」想不聽從(公子)。朱亥袖裡藏著四十斤重的鐵錐,打死了晉鄙。公子於是掌管了晉鄙的軍隊。約束士兵,在軍中傳達命令說:「父子都在軍中的,父親回去;兄弟都在軍中的,哥哥回去;獨生子沒有兄弟的,回去贍養(父母)。」於是得到精選的士兵八萬人,進兵攻擊秦軍。秦兵解圍而去,於是解救了邯鄲,保全了趙國。趙王和平原君親自到邊境迎接公子,平原君背著箭筒和弓箭為公子作向導。趙王拜了又拜說:「自古賢德的人沒有比得上公子的。」在這時,平原君不敢把自己同信陵君相比。
公子與侯生訣別之後,到了(晉鄙的)軍營,侯生果然面朝北方自殺了。
㈩ 景帝殺晁錯文言文翻譯
晁錯,潁川郡人。晁錯為人嚴峻剛直,酷烈苛刻。孝文帝的時候,下詔先後任命他做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因他善於論辯,得到太子寵幸,太子家號稱他是「智囊」。在孝文帝時多次上書,論述削弱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改定的地方,上了幾十次書,孝文帝雖然沒有聽取他的建議,但稱贊他的才能,提升他做中大夫,當時,太子稱許晁錯的計策,而袁盎等各個大功臣多不喜歡晁錯。
景帝登位,任命晁錯為內史,晁錯經常請求皇帝個別聽取他的進言,皇帝總是聽取,寵幸晁錯勝過九卿,法令多由他改定。丞相申屠嘉心裡不滿,卻無力加以傷害。內史府處於太上廟內牆外的隙地上,門在東邊,出入不大方便,晁錯就在太上廟南面的外牆上開了兩個門,由南面出入。丞相申屠嘉知道後,非常憤怒,想以這個過錯寫成奏疏,請求誅殺晁錯。晁錯聽到風聲,當夜請求皇帝單獨召見,詳細地說明情況。丞相奏上這事,陳述晁錯擅自鑿開廟垣為門,請求交給廷尉殺掉。皇帝說:「這不是廟垣,而是外牆,不算犯法。」丞相謝罪。退朝後憤怒地對長史說:「我本當先斬後奏,卻先奏請,被這小於出賣,實在錯誤。」丞相很快發病而死。晁錯因此更加顯貴。
晁錯升任為御史大夫,請求根據諸侯王的罪過,削弱他們的封地,收回他們的枝郡。奏上之後,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議論,誰也不敢反對,只有竇嬰爭議,因此同晁錯有了矛盾。晁錯所改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諸侯都喧嘩疾恨晁錯。晁錯的父親聽到了消息,從潁川趕來,對晁錯說:「皇帝剛剛即位,你當政辦事,侵削諸侯勢力,疏遠人家骨肉,人們紛紛議論而多埋怨你,為什麼呢?」晁錯說:「本當這樣。不這樣,皇帝不被尊貴,國家不得安寧。」晁錯的父親說:「這個樣子,劉家的天下安定了,而晁家就危險了,我離開你回去了!」隨即飲葯自殺,臨死時說:「我不忍看著大禍臨頭。」死了十多天,吳楚七國果然以誅晁錯為名舉兵反叛,等到竇嬰和袁盎進宮,皇帝就命令將晁錯穿著朝服斬於東市。
晁錯已死,謁者僕射鄧公做了校尉,討伐吳楚軍時任將軍。回朝來,上書報告軍事情況,進見皇帝。皇帝問:「你從軍事前線回來,聽到晁錯已死的消息,吳楚罷兵了沒有?」鄧公說:「吳王謀反已幾十年了,因被削封地而惱怒,以誅晁錯為名,他的本意並不在晁錯。況且我擔心天下的人都將閉口不言,不敢再進言了。」皇帝問:「為什麼呢?」鄧公答:「晁錯擔憂諸侯強大不能控制,所以建議削弱諸侯的封地,以尊崇京師,這是萬世的利益。計劃剛剛實行,竟然遭受斬殺,對內杜塞了忠臣之口,對外替諸侯報了仇,我以為陛下不該這樣。」景帝默然了好久,說:「你說的對,我也為這事悔恨。」就任命鄧公做城陽中尉。
太史公說:晁錯做太子家令的時候,屢次進言奏事不被採用;後來掌握大權,進行不少變革。諸侯發動叛亂的時候,不趕緊挽救國家的危局,卻企圖報個人的私仇,反而送了性命。俗話說:「改變古法,擾亂常理,不是斷命也要垮台。」也許是說的晁錯這種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