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教育與德育
一、在課題中滲透德育
課題即文章的標題,通常被稱作文章的「題眼」,是文章精要內容的提煉、概括與濃縮。好的課題不僅能窺探出文章的主要內容,還能透射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此時,教師可以把課題當作德育滲透的切入點,從而進行德育滲透。如在教學《生命生命》一課時,在揭示課題後,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生命的理解,給課題加上不同的標點符號,(有的學生在課題中間加問號,有的學生加感嘆號……)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加的標點符號,有感情的朗讀、解讀課題,從而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感悟:「生命雖然很短暫,但要好好的珍惜生命,要讓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價值。」這樣學生就從課題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意義,進而願意好好地把握生命、珍惜生命。
二、在創設情境中滲透德育
情境教學是教師圍繞課堂教學目標而創設的能幫助學生學習的一種常見的教學形式。在教學時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常常因為學生入不了「境」,而不容易理解和接受,這就需要教師用各種方法創設一種符合課文內容的情境,使學生似親眼所見,親身經歷。讓學生與作者能夠產生在情感上的「親」,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做到入境悟情,受到教育。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當學習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這段時,我播放了一段《火燒圓明園》的視頻,學生看著熊熊大火把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化為灰燼,臉上的表情頓時變成了憤怒。視頻放完了,我立即讓學生說說心中的感受,有的學生說:「圓明園的景色太美了,但是被英法聯軍毀滅了,我恨英法聯軍」。有的學生說:「圓明園的奇珍異寶不是被侵略者掠走,就是被燒毀,侵略者太可惡了……」此時,學生已被侵略者的所作所為激怒,對侵略者的仇恨可以說是不言而喻,同時也深刻地體會到因為國家貧窮落後才會任人宰割、任人欺負,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該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在指導朗讀中滲透德育
古語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朗誦一些聲情並茂、文質兼美的課文佳作,有利於他們體驗祖國文學的音韻美,加深對課文內容、思想感情的品味,並培養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如《再見了,親人》一文的語言是充滿感情的。作者有意識地在陳述的語氣中,較多地運用了祈使句、感嘆句,以及設問、反問等句式,表達了贊美、感激、關切、崇敬等感情內容,字里行間洋溢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感情,我讓學生弄明白朝鮮人民給志願軍做了哪些事,為此而付出了什麼代價後,指導學生朗讀重點句、重點段,從多次反復的朗讀中,激發他們的感情,使他們產生共鳴,從而體會到中朝人民的友誼確實是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是用鮮血凝成的。
四、在課外閱讀中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一本好書相當於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而且還能培養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訂閱書刊雜志,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
五、在寫作中滲透德育
作文是對生活的反映,所以我們引導學生體驗生活的過程就應該視作德育的過程。如:我們可以讓學生利用周末到大自然中去,讓學生去觀察、感受大自然。學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對大自然,會產生創作的沖動,這樣既能寫出一篇優美的文章,鍛煉了寫作能力,也能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達到德育的目的。同時,還可以讓小學生在作文中寫真人真事,抒發真情實感。用葉聖陶先生的話說,就是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這是對小學生最起碼的要求,也是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品德教育的基礎。我認為,作文教學是兩條線交織在一起的,一條是傳授作文的基本知識,一條是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忽略了哪一條線,都會導致作文教學的失敗。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應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小學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切實把握語文教學過程中德育滲透的切入點,結合有效的方法,以情入理,情理交融,靈活自然地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這樣,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中,逐漸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對真善美和假惡丑的辨別能力,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和健康的道德情感,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Ⅱ 淺談我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幾點做法
語言文字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在完成德育任務方面具有許多的優越條件。我們要研究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的特徵,根據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通過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潛移默化的作用來實施德育,培養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覺悟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就是教師憑借小學語文教材,發揮自身優良品德的影響,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結合學校中的各種語文活動來進行。 一、小學語文滲透德育的途徑 (一)課堂教學 語文教育通常指的是關於自己祖國語言的教育活動。祖國語言負載著自己祖國和民族的思維方式、思想感情,傳承著自己祖國綿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蘊。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的主要場所,它以教材為本,教材中有極其豐富的德育內容,諸如愛國主義、艱苦奮斗、民族自豪感等。所以,應該把語文教學與德育工作相結合的重點放在課堂教學上。 1 、講析理解法 在課堂教學中應實施德育與智育的統一,不能離開語文訓練去進行德育,更不能讓語文訓練從屬於德育。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來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在領會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語文教學應有的效果。學習課文時,應使學生學好語言文字,了解字、詞、句的含義,把德育滲透到語言文字的講析中,達到智育與德育的自然融合。例如,學習《爬天都峰》、《趙州橋》等課文,可以對語言文字進行深入的解析,在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後,再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進行誦讀,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教育。 2 、情感熏陶法 教學課文應該以與課文相適應的情感介紹資料, 模擬真實情境 以製造氛圍,使學生似身臨其境,在創設的情境中、在強烈的氛圍中投入學習,從而使學生獲得更真實、更深刻的體會。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無法得到再現的。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利用一些藝術的手段再現課文描寫的情境,把它直觀再現在學生的眼前,能有效的激發教師所期望的情感。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時創設的情景,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課前,兩盆鬱郁蔥蔥的萬年青置放在講台的一角,片片白花點綴其間,更顯示了它的高尚與肅穆。錄音機里,播放著震動人們心扉的貝多芬交響樂《葬禮進行曲》,如泣如訴,低沉悲壯。教師身著灰色西裝,深情悲哀而又莊重。這樣,萬年青、白花、哀樂、服飾、神情,構成了一個和諧的悲傷的情境。在這種氣氛下,學生對周總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學生與教師的情感自然就達成了統一。這就是 教學與德育的統一。 3 、榜樣學習法 品德基礎的建立不是靠長篇大論的說教,而是用榜樣的磚塊一天一天鋪砌起來的。語文教師一定要用好教材,藉助教材為學生樹立起榜樣。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學習,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過《我不能失信》等課文進行誠信的教育;通過《趙州橋》等課文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通過《爬天都峰》等課文進行意志性格的教育。 4 、比較分析法 運用比較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求知的慾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使他們分清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什麼可以效仿,什麼應該譴責。 比如《一定要爭氣》這篇課文在記敘童第周學生時代的兩件事時,採用了對比的寫法,以相似的結構和語言有層次地表現了童第周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的優秀品質和「為中國人爭氣」的愛國思想。教材本身有許多可供比較的條件,利用這些條件,教師可採用比較法教學,有利於將情感滲透在閱讀教學的全過程之中。通過多次對比,學生認識到在學習上應有頑強的學習意志、明確的學習目的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為國爭光,為四化建設努力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再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緊緊圍繞「大年夜」這一特定的典型環境,講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腳賣火柴──小女孩擦燃火些幻想與大年夜相關的食物、聖誕樹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熱鬧氛圍中凍死了。學完了這一課,學生了解了資本主義窮人的生活。教師這時可讓學生談談自己是如何過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氣洋洋,張燈結綵,團聚在一起吃團圓飯的。通過比較,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到這篇課文所隱藏的深層含義,體會到自己生活在社會主義國家是多麼幸福的事。 (二)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當然,書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去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例如針對有些學生沉迷於某些談情說愛、情意綿綿的情節,便組織學生認真學習有關文藝理論的書籍,引導學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歡離合,總是
Ⅲ 如何發揮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
社會主義學校的各科教學,總是要求把科學性和思考性統一起來。在對中學生進行思想政版治教育中,如何發揮權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寓德育於各學科知識教學之中,才能使學校的思想教育全方位的協調發展。一、必須十分重視各學科的德育功能,才能在教學中「德智並重」,使德育工作得以實施和滲透。
Ⅳ 如何進行學科教學與德育的融合
在教看圖學文時,充分發揮教材中的插圖和彩圖的作用,通過圖與文的結合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如在教看圖寫文《桂林山水》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結合課文中對桂林的水靜、清、綠和桂林的山奇、秀、險的描寫,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
Ⅳ 思想品德教育與各學科教學的關系
你好!
1、在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數學中的品德教育:數學與人版生感悟的體現,比如簡化權與約分就是告訴我們要將繁事化簡,這才是人生大道
3、語文學科體現的最多:特別是在閱讀作文中,體現著熱愛的情感, 體現著公德,體現著家庭道德,社會責任等
4、英語學習:讓我們體味了從另一角度的對中國文化的更深層認識
Ⅵ 如何實現德育與學科教學的科學整合
教材是課堂教學內容的載體,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點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德育教育,這是在學科中進行德育滲透的主要方式。尋找德育教育的契機進行德育滲透。對學生進行適時教育,這樣一方面學生掌握了知識,另一發面也從中體會到我們國家、我們家鄉取得的輝煌成就,從中體會自豪感。在教學中適時地、自然地利用它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結同時更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勵起學生學習的進取精神。把德育滲透到具體學科中,使傳授科學知識與育人有機的結合起來具有較強的可接受性。同時,教學中滲透德育方式是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容易做到扎實有效。但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一定要抓住有機的聯系,要找准教材中知識教學與德育的「結合點」,適宜、適時、適度地進行,做到水乳交融,不要硬灌,勉強,否則,便會顧此失彼,達不到預期的綜合效果。
Ⅶ 如何在小學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以教材為載體感悟道德的內涵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就拿我們最熟悉的語文學科來說,它不僅是集工具、知識、能力、文學欣賞於一體,更重要的也是一門思想道德教育學科。它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拓展,它不僅時人際交流、思維、生活的工具,還是人認知世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工具,同時又有著強烈的人文因素,對學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會責任感地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不是無情物」,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滲透在語文文字教學過程中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愛國的英雄人物形象、許多革命先烈前仆後繼、視死如歸的動人故事,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詩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們。如《狼牙山五壯士》、《金色的魚鉤》、《豐碑》、《再見了,我的親人》,學習這些課文時,讓學生們細心品詞賞句,自主討論交流,加上教師點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領悟人物高尚情操,從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在故事情節中升華他們的愛國情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道德觀、榮辱觀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讓他們的人格逐漸完善,成熟起來,明白要怎樣做人,做什麼樣的人地深刻道理。
二、讓學生在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藝中體會道德美
在美的氛圍中推進善的教育,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藝對品德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過去,我們往往把一些生活情趣和才藝技能化,看作是與道德無關的東西,我們很容易忽視它們在德性養成中的作用,如繪畫、書法、音樂、舞蹈等。其實,真善美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德智體美勞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只是為了論述的方便,才人為地把它們分離。真正的教育是整體的、和諧的、兼容的。古人要求才子佳人不僅要熟讀四書五經,還要精通琴棋書畫。古人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要求,是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這些健康的生活才藝絕不僅僅是一種技能,而且在人的德性養成中具有陶冶功能。我們可以理解,當這些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藝充滿一個人的生活空間的時候,他還有時間去勾心鬥角嗎?還會去胡作非為嗎?所以我們與其給學生規定諸多「不準如何如何」,還不如把這些高雅健康的東西充實到學生的生活之中,讓學生自然地不去「如何如何」。因此,培養學生某方面的才藝,絕不僅僅是一種技能,它對人的德性養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因勢利導,淡化德育痕跡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學科教師進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與效應相對應,注意改善與教育對象的關系。古人說,寫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顯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我們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愛心換愛心,以信任換信任,注意因勢利導,淡化德育痕跡,讓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進行,增強德育的滲透性和效果。如一次教學中,我發現一個學生在搞小動作,暗示多次未改,我將他叫上講台,請他在黑板上用左手畫長方形,右手畫正方形,並且左右手同時進行,學生試多次後表示畫不出來。我問:這說明什麼道理?學生回答:一心不可二用。借事明理,沒有批評、訓斥,讓學生懂得了道理。
四、尋找生活的榜樣,幫學生樹立偉大的道德形象
經常聽人這樣說,現在的社會,好人越來越少了。還有人說:"當今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許多人越來越感覺到像雷鋒、張海迪、孔繁森這樣的英雄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學生在心中難以樹立時代的英雄形象,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德育工作的開展。所以,我給孩子們製造環境,創造機會,並且盡量讓孩子們了解英雄,接近英雄。因為一個人德性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心目中的英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生活中的榜樣。給孩子們講同齡的王二小、劉胡蘭讓他們感受革命時期的小英雄的無私精神,給他們講現代的救火小英雄賴寧,讓他們體會現代少年的精神面貌,如果每一個孩子能夠在英雄的膝蓋上休息一會兒,感受到英雄的氣息,能夠不斷地以英雄作為我們生活中的榜樣,那麼,每個人人生就會因此變的偉大、精彩。
總的來說,學科教學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最經常最有效的途徑,通過學科教學滲透德育具有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優勢。因此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優勢,讓德育真正深入到學生的心靈。
Ⅷ 學科教學滲透德育教育必須遵守哪些原則
學科教學滲透德育教育必須遵守的原則有:
一、 科學性原則
二、整體性原則
三、漸進性原則
四、相融性原則
五、持久性原則
六、主體性原則
七、開放性原則
八、情感性原則
Ⅸ 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幾個原則
有意無痕原則
任何學科的內容,無論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還是其它諸學科教材中都版蘊含著德育權功能,是科學性和思想性的統一。但是,學科教材在其內容的選擇和體系的編排上都有其學科本位的邏輯取向。這就決定了其蘊含的德育因素都是以一種隱性的狀態而存在,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德育滲透意識和水平,將學科中的隱性德育因素顯性化為較為明確的德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