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小學科學主題單元

小學科學主題單元

發布時間: 2020-12-03 08:49:35

㈠ 有關人教版小學科學的復習題

第一單元:微小世界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鏡片透明,中間較厚的結構(比如加滿水後的燒杯,燒瓶等),就具有同樣的(放大)功能.
4,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鏡片的直徑)沒有關系,和(鏡片的凸度)有關.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如通過(放大鏡)能觀察到更多關於昆蟲的細節:蠅的(復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內側);蝴蝶翅膀上布滿的彩色小鱗片是(扁平的細毛).
6,科學研究表明昆蟲頭上的(觸角)就是它們的("鼻子"),能分辨各種氣味,比人的鼻子靈敏得多.
7,(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如食鹽,白糖等.
8,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9,(顯微鏡)的發明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大飛躍,把人類帶入了一個(微觀世界).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10,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製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
11,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12,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最早在顯微鏡下發現了生物的(細胞)結構.
13,生物細胞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生物)的細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細胞也是不同的.
14,(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
15,(細胞學說的建立)被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16,用(顯微鏡)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著很多形態各異的(微生物),如草履蟲,變形蟲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構造和功能),以適應周圍的環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徵,如:對環境有一定的需求,對外界的刺激有反應,能繁殖等.
20,人類(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的范圍擴大,發現了僅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蟲等較小的動物)——放大鏡(能看清小於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東西)——光學顯微鏡(能看清細胞和微生物)——電子顯微鏡(能看到更小的組成物質的原子,分子).
21,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顯微鏡發現細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釀酒,發面,製作醬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處理垃圾和污水.
第二單元 物質的變化
1,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2,一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另一些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3,在變化中(不能產生新物質)的我們稱為(物理變化),能(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稱為(化學變化).
4,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實驗,在混合和分離的前後沒有變化,沒有變為或產生新的物質,我們稱為(物理變化).像白糖加熱從白色的糖變為黑色的炭一樣(產生了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就稱為(化學變化).
5,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6,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如蠟燭燃燒,白糖加熱時融化變色.
7,(米飯)在口腔里與(唾液)作用會發生(化學變化).
8,(澱粉)與(碘酒)會發生化學變化,生成的新物質是(藍紫色)的,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
9,(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後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二氧化碳氣體),這樣的變化屬於(化學變化).
10,(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
11,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
12,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13,在平常生活中,鐵生銹的快慢與(水的多少)關系很大.
14,把鐵與(水,空氣)隔絕開是防止(鐵生銹)的好方法,如刷油漆,電鍍等.
15,(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如:(改變顏色),(發光發熱),(產生沉澱物),(產生氣體),根據這些現象可以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
16,(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17,我們周圍的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變化有兩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化學變化最重要的特點是(產生了新物質).
18,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人類進行的所有的生產活動和人類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質的變化).
第三單元 宇宙
1,(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月球圍繞地球(逆時針)方向運行.月球引力大約是地球的( 1/6).
3,1969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成功地在月球上著陸,(阿姆斯特朗)留下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個足跡.
4,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5,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6,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再由圓到缺.
7,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由於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8,(環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徵.
9,環形山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隕石撞擊)是主要原因.
10,有關環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認的觀點是("撞擊說"),這種觀點認為環形山是長期以來(流星),(隕石)撞擊後留下的痕跡,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就相當於少了一層保護層,使撞擊更猛烈和頻繁.
11,(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12,(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地球處於月影中時,因(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則是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擋住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
13,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三者在一條直線上,因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圖示如下:
日食 月食
而月食則是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居於(太陽和月球)之間,三者在一條直線上,地球擋住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就發生了月食.圖示如上:
14,(太陽)和圍繞它運動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體)組成了(太陽系).太陽系是一個較大的(天體系統).
15,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叫做(太陽系).
16,太陽系裡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7,人們為了便於辨認星星,把看起來不動的星星分成群,劃分成不同的(區域),根據其形態想像成(人),(動物)或(其他物體)的形狀,並給它們命名,這些人為劃分的區域就稱為(星座).
18,(星座)是遠近不同,沒有聯系的(恆星)在天空中的(視覺圖像).如果從不同角度觀察,圖形不同.
19,(大熊星座)的明顯標志就是我們熟悉的,由七顆亮星組成的(北斗七星).
20,(北極星)可以幫助大家在夜間辨認方向,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可以比較容易地找到它: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兩顆星的連線延長,在大約相當於這兩顆星距離的5倍處,有一顆比較亮的星,那就是(北極星).北極星屬於(小熊星座).
21,隨季節的變換,在天空中會出現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運動變化的.
22,(亮星構成的圖形)是星座的主要標志.(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標志.
23,夏季天空中有許多亮星,其中的三顆亮星(天津四)(屬於天鵝座),(織女星)(屬於天琴座)和(牛郎星)(屬於天鷹座)構成了一個巨大的三角形,人們稱之為("夏季大三角").
24,宇宙空間分布著大小不同的(天體系統).
25,(宇宙)是由類似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體系統組成的龐大的系統,它在不斷的運動變化.
26,宇宙是(運動變化)的,(膨脹)的,組成宇宙的(天體)也是運動變化著的.
27,太陽系和眾多的恆星一起組成的一個(恆星集團),被人們稱為(銀河系).
28,銀河系大約由(1000億——2000億)顆恆星組成,直徑有(10萬光年).
29,光的傳播速度是(每秒鍾30萬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離,它是用來計量恆星間(距離)的單位.
30,銀河系還不是宇宙的全部,類似銀河系一樣的星系還有100億個,人們把它們統稱為(河外星系).
31,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火箭)發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的古籍上就出現了("火箭")的名稱.
32,我國的航天技術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圓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現在("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又發射成功;不久的將來,我國宇航員還將(登月考察).

第四單元 環境和我們
1,人們在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丟棄的垃圾(危害環境).
2,目前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燒)等,但填埋,焚燒的方法還是會影響環境.
3,垃圾填埋場對周圍環境的危害有:(1)散發惡臭,污染空氣(2)滋生蚊蠅,引發疾病(3)造成土壤污染,影響農業生產等.
4,焚燒垃圾的優點:(1)佔地小,使垃圾減量(2)避免污染地下水(3)產生的熱量可用來發電;缺點:(1)消耗大量電能(2)留下殘余物(3)造成二次污染
5,(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能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6,(減少垃圾)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是(減少丟棄)和(重新使用).
7,日常生活中以下垃圾是可以減少的:(1)雙面列印可以節約紙張(2)自帶喝水杯外出,少買瓶裝飲料(3)盡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減少紙和塑料的丟棄……
8,(過度包裝)會造成(資源浪費)而且產生大量垃圾.
9,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包括紙,金屬,塑料,玻璃等.這樣可以(減少垃圾,節約資源).
10,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須改變(垃圾混裝)的習慣,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和(分裝).
11,垃圾分類,分裝便於垃圾(回收利用)和對一些(有毒垃圾)的處理.
12,對自然環境威脅最大的五種物質,電池裡就包含了三種:(汞),(鉛),(鎘).
13,(堆肥法)可以有效減少垃圾並形成(肥料).
14,減少固體垃圾的科學方法是(減少丟棄),(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15,人們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資源)很緊缺.
16,由於(人口迅速增長),(環境污染)和(全球氣候變暖),目前60%的大陸面臨淡水資源不足,100多個國家嚴重缺水,其中最嚴重的國家達(40多個).
17,在淡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水污染更給人類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脅.水污染主要是(人類的活動)造成的.
18,水的污染源可能來自(農業的殺蟲劑,肥料)等,可能來自(工業的廢水,油污)等,可能來自(家庭的洗滌劑,人的排泄物),也可能來自(動物的屍體)等.
污水需經過復雜的處理才能使用.
19,淡水在自來水廠中除了(沉澱)和(過濾)之外,還要加入葯物進行(滅菌處理),這樣才能符合我們使用的標准.
20,污水需經過(復雜的處理)才能使用,一般要通過三種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學方法)獲得凈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分離水中的雜物和較大的顆粒,雜物有塑料袋,菜葉雜草等;生物方法是通過細菌分解水中的污物;化學方法主要是用於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學葯劑——氯,通過它來有效殺滅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21, 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有(垃圾),(水污染),(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人類正著力於相應的環境保護行動.
22,(減少廢氣和廢物排放)是控制大氣污染最根本的辦法.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廣("無車日")活動,以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
23,減少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的方法有:(1)用紙袋和布袋(2)提菜籃子上菜市(3)減少塑料包裝(4)用可降解塑料袋.
24,由於(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壞)和(海洋環境的惡化),現有的生物物種滅絕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人類(濫捕亂獵)和(過度開發利用),更使得許多生物資源瀕臨枯竭.
25,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方法,我國的(九寨溝),(長白山),(四川卧龍)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護區.
26,許多環境問題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但人類的活動也能夠改善環境.
一、 晝夜交替現象:在地球上看到晝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現,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幾種假說:1、地球不動,太陽圍著地球轉。2、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3、太陽不動,地球自轉。4、地球圍著太陽轉,同時自轉。實驗後發現這四種假說都能使地球上的某一區域出現晝夜交替的現象。
二、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觀點和學說,地心說: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提出。主要觀點:1、地球是球體。2、地球處於宇宙中心。3、地球靜止不動4、太陽圍著地球轉。日心說: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他的著作是《天體運行論》。主要觀點:1、地球是球形,2、太陽處於宇宙的中心,3、地球是運動的,每24小時自轉一周,4、在太陽是靜止不動的,5、地球圍著太陽轉。
三、證明地球在自轉: 將擺和它的支架放在一個圓形的底盤上,擺擺動時轉動底盤,擺擺動的方向並沒有隨著底盤的轉動而改變,而是基本不變。日心說發表300年後,傅科利用傅科擺證明了地球在自轉。他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地面上刻度盤的方向與擺的方向發生的偏移,由於擺的方向能保持不變,所以只能說明地球在自己轉動。傅科擺作為地球自轉的證據,已為世界所公認。
四、誰先迎來黎明:地球的運動方向是:自西向東(逆時針運動),正好是太陽運動方向相反,。我們可以通過(世界時區圖)來判斷時間。世界時區圖是以地球的(經線)為標准,將地球分成(24)個時區。越是東邊的時區,就越先迎來黎明。將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法天文台的經線定為(0度經線)。每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相差(1)小時。北京處於東八區,紐約處於西五區,相差13個小時,北京是白天時,紐約是黑夜。
五、北極星不動的秘密:地球是圍繞著(地軸)進行轉動的是(自轉),夜晚看天空北極星不動的,是因為(北極星)處在地軸的北部延長線上,地球轉動時,地軸始終傾斜指向北極星。地軸是(傾斜)的(23°),在一年四季里地軸傾斜的方向是(不變)的。
六、地球在公轉嗎:公轉就是地球圍繞著太陽轉動。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的周期是(1年)。
地球公轉的證據是:一、星座的位置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東向西移動。二、恆星的周年視差。三、從衛星、飛船上的觀測。四、利用太空望遠鏡觀測。
七、為什麼一年有四季:四季形成的原因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並且地軸是傾斜的,方向和角度也不變,導致陽光有規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區,因此氣溫也有規律地變化,形成四季。
1、當陽光直射點在赤道時,我們的家鄉可能是(春季)或(冬季)。
2、當陽光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時,北半球的陽光是(直射),處於(夏季);南半球的陽光是(斜射),處於(冬季)。
3、當陽光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時,南半球的陽光是(直射),處於(夏季);北半球的陽光是(斜射),處於(冬季)。
八、極晝極夜現象的解釋:在地球的南北兩極,半年時間是白天半年時間是晚上,這種現象就是極晝、極夜,而且南北兩極正好相反。主要的原因是:1、地球是傾斜的,方向始終指向北極星;2、地球圍繞太陽公轉。
地球的運動
運動形式 自轉 公轉
對兩種運動形式的描述 方式:繞地軸轉動
方向:自西向東(逆時針)
周期:自轉1周24小時(一天)。
特點:地軸是傾斜的 方式:繞太陽轉動
方向:自西向東(逆時針)
周期:公轉1周1年(365天)。
特點:地軸傾斜的方向、角度不變。
判斷地球運動的依據 1、衛星、飛船上的觀測。
2、天體的東升西落。
3、傅科擺。 1、衛星、飛船上的觀測。
2、恆星的周年視差。
3、星座季節交替。
地球運動產生的自然現象 晝夜交替現象 1、四季的形成。
2、極晝、極夜現象

㈡ 小學科學實驗課有哪些內容

科學課一開設就有了,學生的學具里也有實驗用的器材,至於自己要安排實驗課,那得回看答學校條件,三年級開始就有了,我擔任的是四年級的科學,該年級的科學課相關的 實驗內容可參考下:
四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科學實驗
1、會用1個小燈泡、一個小燈座、2根導線、1個電池盒和1節電池組成電路。
2、會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有故障的電路。
3、會檢測身邊的物體是否是導體。
4、會用不同的方法連接電路,並比較串聯與並聯電路在連接方法上的本質不同。
5、會畫簡單電路圖,並且會用串聯和並聯兩種不同方法連接電路。
第二單元實驗探究
1、能夠指出油菜花的各部分的名稱。
2、能夠指出花的各部分名稱。
3、能夠指出雄蕊和雌蕊各部分的名稱。
4、能夠指出種子內部結構各部分名稱。
5、能夠指出雞蛋的各部分名稱。
第三單元實驗探究題
1、設計實驗研究:溫度對黴菌的生長速度有什麼影響。
2、設計一份營養晚餐。
第四單元實驗探究
1、能夠將岩石名稱和岩石特徵一一對應起來。
2、能夠將礦物名稱和礦物特徵一一對應起來。

㈢ 跪求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一、 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從知識覆蓋面年,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科學三大領域,各領域的知識或以綜合主題單元的形式,或以獨立單元的形式呈現,前者如《冷和熱》單元,後者如《奇妙的聲音王國》單元。從探究技能的覆蓋面看,既覆蓋了單項的初級過程技能,又出現了綜合過程技能中的「假設與搜集證據」。老師們可以對照教材所設計的活動,考查諸活動中提供的探究技能訓練內容,進行相應指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覆蓋面也很寬泛,覆蓋了「對待科學」,「對待自然」,「對待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等方面的內容。
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涉及的核心概念有4個——空氣的性質、空氣流動的規律、空氣對運動物體的影響和對生命的影響。這個單元的學習中,學生的動手機會比較多,他們對好多都會感到驚奇、感到有趣,教師要抓住好學生的興奮點進行教學。第二單元《冷和熱》。這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單元,包括的核心概念有熱傳遞的方式、物體吸熱散熱性能、物質三態的變化及其變化條件、熱脹冷縮、霧雨露霜的成因及蒸發、凝結等。這個單元探究的問題比較多,且探究的要求比較高,教師要讓孩子先學會訂計劃,學會與他人合作,講究操作的嚴密性。第三單元《奇妙的聲音王國》,包含的核心概念有聲音來源於物體的振動,聲音能穿過許多物質,耳朵聽聲的機理,聲音的音色、音強和音調,樂音和噪音等。這一單元與原先的自然課本里有好多相似,但也進行了相應的修改,注重了活動性和趣味性。第四單元《食物與消化》包括的核心概念有:食物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作用。食物金字塔——營養搭配、消化器官的認識及食品安全的知識。教學時要從價值觀上入手,讓學生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要讓孩子們意識到吃得合理、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第五單元《假設與搜集證據》,是專門的探究技能練習單元。本冊教材前面的諸單元大量滲透了「假設與搜集證據」的活動,本單元是對這一過程技能的升華和提煉。
二、教學建議
1.用教材教前必先教好教材
通過一年的科學教學,好多教師認為會教了,科學就是那麼回事情,於是出現了一些對「用教教材」的誤解。他們有的任意的增刪教材,或不用教材,或放大教材,認為這樣就是「用教材教」。其實不然。「用教材教」是一種思想,在「用教材教」前必先教好教材。對於我們在用教材教的時候考慮到的一些問題,編教材的專家們他們都會有所考慮,有的比我們考慮的還要全面,還要具體。所以我們在拿到教材時必先領會他們的思想,他們所要表現的意圖。只有把握了這一點,也只有先教好教材,我們才會真正的去實現用教材教。
2.注重孩子們的預測
猜想、預測是做科學的第一步,它反應了孩子們某一問題的看法,反應了孩子們的已有知識經驗。課堂上我們應該給孩子這樣預測的機會,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猜想,在沒有得到證據前不要對孩子的猜測妄加評論。而且還要關注預測背後的深層內涵,即孩子們為什麼會這么想。接下來我們要對這些猜想加以分析處理,組織學生去找證據。
3.注重證據的合理性和可重復驗證性
本冊探究的綜合技能的著力點就是「假設與搜集證據」,所以在找證據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們注意證據的合理性,即我找的證據能不能支持我的假設。如果不能則要讓孩子們學會思考,是我找的證據不對,還是我的一開始的假設就有問題,學會反思,然後要再實踐。其次,要注意證據的可重復驗證性,即我找的證據是能夠經得起多次驗證的,並不是偶然的。證據還要充分,有時還需多找一些,這樣更合理一些。
4.講究評價的策略
評價長評的形式,在每一節課上有我們的評價,這學期尤其將單元評價單獨列了出來(見教學進度表),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後面的評價表,自己還要做一些評價表。要讓孩子感覺到評價也是一件樂事,這不得不讓我們對評價的方式作一些深入地思考。可以採用心情曲線、填合作餅圖、項目標星的方法,不僅關注做了沒有,更關心做得怎麼樣,與同學的合作,自己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提升等等。
三、教學進度
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1
9.1-4
空氣占據空間嗎
2
5-11
空氣是會流動的嗎 空氣影響物體的運動
3
12-18
空氣也是生命之源 單元評價
4
19-25
熱水變涼 熱往哪裡
5
26-30
熱往哪裡傳
6
1-7 國慶節放假

7
8-16
吸熱和散熱

8
17-23
冷和熱對物體的影響 水的變化

9
24-30
水的變化 單元評價

10
10.31-11.6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聲音是通過什麼傳播的

11
7-13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聲音的大小和高低
期中測試

12
14-20
快樂的小樂隊 單元評價

13
21-27
我們吃什麼 怎樣搭配食物

14
28-12.4
食物的消化

15
12.5-12.11
我們的食物安全嗎

16
12-18
單元評價

17
19-25
假設 搜集證據

18
26-1.1
小小紙飛機
元旦放假

19
2-8
匯報自由研究

20
9-15
匯報自由研究

21
16-22
整理檔案袋

22
23-29
期末評價

㈣ 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一單元重難點

重點理解科學概念
1.了解什麼是機械?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版機械權就是常用工具。
2.了解機械有什麼作用?知道不能省力的機械也能發揮其他作用。
3.了解機械的不同結構和不同功能。
難點是能否准確判斷生活中遇到的簡單機械運用了什麼原理? (即是杠桿?滑輪?斜面?)

㈤ 小學四年級科學第5單元復習題〔大象版〕

我掌握的科學知識一、填空1、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2、碘酒 變藍 3、加工食品 天然食品 食用色素 4、7 蠕動 5、弓形、箕形、斗形6、多樣化 7、澱粉 8、排序分類 相同或相似 林奈 「雙名法」 亞里士多德二、判斷1 × 2× 3× 4√ 5× 6× 7× 8 √三、選擇1、 B D 2、C 3、A D 4、C B D我研究科學的能力1、油鹽糖(每天不超過25克)豆、奶類(每天150克)魚、蝦、肉、蛋類(每天125—200克)蔬菜類、水果類(水果每天100—200克)(蔬菜每天400—500克)糧食類(每天300—500克)我的優點:營養種類齊全,數量足。我的不足:營養比例不平衡,如油鹽糖較多,蔬菜較少。我的改進方法:注意營養的科學搭配,多吃蔬菜、水果等。2、記錄塑料實驗的排序結果。 褶皺程度 抗拉性能 透明度食品保鮮膜 ☆ ☆ ☆ ☆ ☆ ☆ ☆ ☆ ☆食品塑料袋 ☆ ☆ ☆ ☆ ☆ ☆衣物塑料袋 ☆ ☆ ☆我掌握的科學方法1、填寫人體的消化器官名稱,並寫出食物的「旅行」路線。(5分)( 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2、把下列食品按序號分成四大類:糧食類:(5) (7)魚肉蛋奶豆類:(1) (4) (6) (9) (12)脂肪類:(10)蔬菜、水果類:(2) (3) (8) (11)3、 答:(1)細嚼慢咽。(2)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3)飯前洗手,飯後漱口。(4)葷素搭配。(5)講究口腔衛生。(6)保持良好心情。4、答:(1)注意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2)多清洗,多浸泡。(3)少吃腌臘食品。(4)多吃綠色食品。5、答:能,因為胃腸的逐段蠕動,推進食物向下一個目標前進。我的科學實踐1、利用科學方法檢測土豆、花生的主要營養成分。實驗名稱:檢測土豆、花生的主要營養成分。實驗材料:土豆、花生、碘酒、白紙、滴管實驗過程:(1)滴幾滴碘酒到土豆上,待一會我們發現土豆片上滴碘酒的地方變藍了。(2)將花生剝去皮,在白紙上塗抹一下,我們發現白紙上留下了油跡。實驗結論:土豆中含有澱粉,花生中含油脂。2、用漏斗、軟塑料管等材料模擬食物在消化道里的運動。實驗名稱:模擬食物在消化道里的運動實驗材料:漏斗、軟塑料管、塑料膜、長筒襪、碎饅頭、乒乓球實驗過程:(1)用漏斗代替口腔,軟塑料管代替食道,塑料膜代替胃,長筒襪代替腸。(2)把潮濕的碎饅頭放在口腔里,手捏食道使食物進入胃。(3)胃中的食物進入腸(用乒乓球代替)用手擠食物在腸內前進,最後從肛門排出。實驗結論:食物的消化過程是: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

㈥ 小學四年級科學《食物》單元課標要求是什麼

不太清楚,這個問題建議您下載個作業幫

㈦ 小學六年級人教版科學一二單元試卷

六年級科學試題

一、填空題。(9分)

1.杠桿都有三個點,杠桿上用力的點叫__________,承受重物的點叫__________,起支撐作用的點叫__________。

2.像螺絲刀這樣,由一個較大的「輪」與一個較小的「軸」組合在一起的簡單機械叫做__________。

3.人體自然形成的結構非常巧妙。人的__________近似於球形,可以很好地保護人腦;拱形的__________護衛著胸腔中的內臟;__________可以更好地承載人體的重量。

4.像艾斐爾鐵塔這種骨架式的構造常被叫做__________結構,這種結構的「小格子」基本都是__________形狀。

二、判斷題。(10分)

1.在起螺絲釘時,如果用細柄的螺絲刀起不出時,我應該換成柄更細的螺絲刀,這樣能更容易地起出螺絲釘。( )

2.使用杠桿時,不一定省力。( )

3.動滑輪和定滑輪都是省力的簡單機械。( )

4.形狀不同的一種材料,抗彎曲能力也會不同。( )

5.剪子、起釘錘等工具,外形與撬棍不同,因此不屬於杠桿。( )

6.盤山公路、樓梯、剪刀、斧頭,都應用了斜面的原理。( )

7.不同的工具有著不同的用途,科學地運用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方便快捷地解決很多問題。( )

8.靠增加厚度來增強材料的抗彎曲能力,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 )

9.滑輪也是一種杠桿。( )

10.像紙這樣的薄形材料抵抗彎曲的性能都比較差。( )

三、選擇題。(5分)

1.我國著名的趙州橋至今結實完好,主要原因是( )。

①拱形結構 ②石料抗彎曲能力強 ③石料能承受很大的壓力

2.很多材料可以通過改變( )增強抗彎曲的能力。

①形狀 ②厚度 ③形狀或厚度

3.加固正方形框架的最好辦法是增加( )。

①橫桿 ②斜桿 ③豎桿

4.杠桿工作時,是圍繞( )轉動的。

①重點 ②力點 ③支點

5.升國旗時,在旗桿的頂端用到了( )。

①定滑輪 ②動滑輪 ③滑輪組

四、實驗題。

1.拱形承受壓力的測試實驗。(5分)

在研究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時,你是怎樣做的?請畫圖表示。

㈧ 小學科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單元教學目標

案例不僅要說來明教學的思路,描自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待教學的結果--某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應和教師的感受,解決了哪些問題,未解決哪些問題,有何遺憾、打算、設想等。以「問題」為主線,有矛盾、沖突甚至「懸念」,能引起讀者興趣和深入思考。

熱點內容
小學語文拍手歌 發布:2025-05-14 02:17:21 瀏覽:531
魔獸有哪些 發布:2025-05-14 01:45:05 瀏覽:911
微生物標本採集原則 發布:2025-05-14 01:41:26 瀏覽:769
泰益欣生物科技 發布:2025-05-13 23:45:47 瀏覽:206
好未來語文 發布:2025-05-13 23:30:47 瀏覽:798
胃有哪些 發布:2025-05-13 21:28:01 瀏覽:31
教學用琴 發布:2025-05-12 15:51:55 瀏覽:241
嘉美通教育 發布:2025-05-12 12:47:44 瀏覽:677
生物國家集訓隊 發布:2025-05-12 11:14:08 瀏覽:444
師德教師學習永恆 發布:2025-05-12 10:35:37 瀏覽: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