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詞文言文
Ⅰ 文言文《狼》的全文翻譯
《狼》
蒲松齡
原文: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浪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翻譯: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裡面的肉已經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後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於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後面,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鑽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後面。身子已經鑽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後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Ⅱ 古文中意為「交流討論」的兩字詞語
談論:談說議論
講論:講談論議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藝
Ⅲ 以「XX論」的文言文或詩詞
六國論 過秦論啊
還有 論貴粟疏 論積貯疏
Ⅳ 【賦有】這個詞的的文言文怎麼說 速度!
賦有:與生俱來就具有,上天賜予的,冥冥中註定具備的。
杜甫《雨》:「侍臣書王夢,賦有冠古才。」
梅堯臣《真州東園》:「國賦有常計,計者豈不賢。」
李惟德《老人岩》:「直須賦有神仙骨,便好飛騰向上奔。」
Ⅳ 問文言文的古今異義
我只解釋古義,今義你自己會的。
走:跑。
郭:外城牆。
爺:父親。
迷:模糊。(今義的「沙子迷了眼」的迷,與古義相同。)
Ⅵ 有沒有描寫辯論的古詩詞或者古文,或者是寫一些辯論的要點的古代詩文
辯論的優點在與辯手們有來有往,有理由破,而不是各擺沙場,自說自話。
Ⅶ 古文里如何說"無論"和"陽光"這兩個詞
文言文里有「無論復」和制「陽光」這兩個詞,跟現在意思大體相同。所以我個人認為,古人說「無論」和「陽光」就直接用這兩個詞。
比如:
無論
晉 陶潛 《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著述·經傳佚書》:「二書(指《顏子》、《儀禮》)無論真偽,當非 漢以後人所辦。」
唐 杜甫 《入衡州》詩:「無論再繾綣,已是安蒼黃。」 在詩中也是直接用這個詞了。
陽光
《列子·湯問》:「陽光熾烈,堅冰立散。」
《後漢書·桓帝紀》:「閑者,日食毀缺,陽光晦暗,朕祗懼潛思,匪遑啟處。」
宋 楊萬里 《小憩揭家岡諦觀桐陰》詩:「仰看陽光只見空,不如影里看梧桐。」
不過文言文里陽光也有指閃電之光,或太陽的。今天就沒這兩種意思了。
Ⅷ 文言文里發議論的標志詞是啥
文言文里發議論的標志詞有:「夫」、"若夫"、"故夫"、"且夫"、"蓋"等。例如:
1、夫人之相與,俯仰一專世。——王羲之屬《蘭亭集序》
2、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宋· 歐陽修
《醉翁亭記》
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漢· 賈誼《過秦論上》
4、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以上這些虛詞,用在段首引發議論,是發語詞,可不譯。
Ⅸ 文言文翻譯:詞極懇摯,時論韙之。
用詞十分懇切真摯,當時人們認為他對。韙:是,對
Ⅹ 有沒有與硯有關的學術論文、古詩詞、文言文之類的文章
「與硯有關的學術論文、古詩詞、文言文之類的文章」不少,這里僅就成語「磨穿鐵硯」,簡介鐵硯。
磨穿鐵硯 móchuān-tiěyàn
把鐵鑄的硯台都磨穿了。比喻讀書用功,有恆心。
◎宋·陸游《寒夜讀書》詩:「韋編屢絕鐵硯穿,口誦手抄那計年。」
◎坐破寒氈,磨穿鐵硯。 ◎元·范子安《竹葉舟》第一折
◎動賓式;作謂語;含褒義。
鐵硯是西漢時以鐵鑄造的一種金屬硯台。
硯台是我國古代文房四寶—,即:紙、墨、筆、硯。硯台的主要作用是研墨,將墨錠研磨成墨汁。硯台還可以調劑毛筆的含墨量或調整毛筆的筆鋒。硯台的材質有:石硯,瓦硯,鐵硯,錫硯,玉硯,象牙硯,竹硯等。鐵硯是其中一種。中國最有名的四大名硯為: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
鐵鑄的硯台,晉.王嘉 《拾遺記·晉時事》:「﹝ 晉武帝 ﹞即於御前賜青鐵硯。此鐵是 於闐國 所出,獻而鑄為硯也。」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將棘圍守暖,把鐵硯磨穿。」 胡懷琛 《寶劍篇》:「曷去化鐵硯,靜默而寧康。」參見「 磨穿鐵硯 」。
鐵硯,金屬硯之一種。西漢時始以鐵鑄硯,故稱鐵硯。《徐氏筆精》中載:「洪崖先生欲歸河內,舍人劉守璋贈以揚雄鐵硯。以鐵為硯始自揚雄。」晉時仍有鐵硯的製作,前秦王嘉《拾遺記》中載:「張華造《博物志》成,晉武帝贈青鐵硯,此鐵於闐國所貢,鑄鐵為硯也。」五代時青州鐵硯名揚一時,其硯有柄可執,發墨頗佳。《新五代史·桑維翰傳》中載:「著《日出扶桑賦》以見志,又鑄鐵硯以示人曰『硯弊則改而佗仕』卒以進士及第。」青州鐵硯由是著名。後人遂引用鐵硯一詞,說明學習刻苦,志在必成的哲理。南宋陸游《寒夜讀書》中載:「韋編屢絕鐵硯穿,口誦手抄那計年。」元范爾安《竹葉舟·楔子》中載:「坐破寒氈,磨穿鐵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