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文言文
㈠ 求文言文翻譯
選自《四庫全書》中《鴻慶居士集》·四十二卷
覿,字仲益,晉陵人。徽宗末,蔡攸薦為侍御史。靖康初,蔡氏勢敗,乃率御史極劾之。金人圍汴,李綱罷御營使,太學生伏闕請留,覿復劾綱要君。又言諸生將再伏闕。朝廷以其言不實,斥守和州。既而綱去國,復召覿為御史。專附和議,進至翰林學士。汴都破後,覿受金人女樂,為欽宗草表上金主,極意獻媚。建炎初,貶峽州。再謫嶺外。黃潛善、汪伯彥復引之,使掌誥命。後又以贓罪斥,提舉鴻慶宮。故其文稱《鴻慶居士集》。孝宗時,洪邁修《國史》,謂靖康時人獨覿在,請詔下覿,使書所見聞靖康時事上之。覿遂於所不快者,如李綱等,率加誣辭。邁遽信之,載於《欽宗實錄》。其後朱子與人言及,每以為恨。謂小人不可使執筆。故陳振孫《書錄解題》曰:「覿生於元豐辛酉,卒於乾道己丑,年八十九,可謂耆宿矣。」而其生平出處,則至不足道。岳珂《桯史》亦曰:「孫仲益《鴻慶集》大半志銘,蓋諛墓之常,不足詫。獨《武功大夫李公碑》,乃儼然一璫耳。亟稱其高風絕識,自以不獲見之為大恨。言必稱公,殊不為怍。」趙與時《賓退錄》復摘其作莫開墓誌,極論屈體求金之是,倡言復讎之非。又摘其作韓忠武墓誌,極詆岳飛。作萬俟卨墓誌,極表其殺飛一事。為顛倒悖謬。則覿之怙惡不悛,當時已人人鄙之矣。然覿所為詩文頗工,尤長於四六。
㈡ 重金懸賞100分,回答好再重賞100分求翻譯文言文
萬年縣,就是今陝西西怎麼府咸寧縣。法曹,這縣尉的官。唐高祖初即位,政治有些不好,很多年縣法曹孫伏伽首先向上表,進建議說道路途徑,人你得天向下輕視,保天向下難,察看隋家天下,憑什麼等全隆重,只因煬帝驕誇耀剛愎,於是非文過,惡聽見直言,於是達到堆放惡日深,叢怪罪日得很,處所拿來把天向下失了。陛下應興王的運,龍飛晉陽,義師一舉,深遠地靠近回家心,他應象響,攻向下汾霍,進克超過怎麼,還沒有達到一年,於是踏上帝位,只看見得得到天向下這等儀容輕視,再不適應隋的失天向下也是不難呢,象適應隋處所拿來失天向下,又又效他處所作,這便這蹈他覆車輪,一樣的回家在顛倒錯亂不久。拿來臣的愚,詢問當然鏡子在無隋的弊,改變途輕視車輪,凡是你德有愆違,早上政有闕失,務更多開言路,派遣人人得拿來自從完結,事事得拿來向上聽見,庶向下按照情理向上通,向上澤向下究,並且保天向下不難了。表裡面指陳高祖失政三事:一件不當然受民眾參與偏心提出;一件不當然陳百戲散樂在玄武門游戲;一件太你諸王左右不當然濫用匪人。高祖看到表大的悅,於是向下詔褒獎,稱道路途徑他至誠慷慨,據義直言,因不次超拔,擢作治書侍御史,著他獨占掌法使得,仍賞拿來絹絲綢三百匹,拿來旌他直呢。夫自從隋拿來來,言事的人輕視就斥,重就誅,拿來達到忠心臣結舌並且不敢完結直,士喪氣並且不獲伸長時間了,高祖即位的初,首接受伏伽的建議,至不吝高爵厚賞拿來寵不同的的,原來是不只有受喜歡的誠,並且因有拿來振作敢言的氣,士想念忠心抱義的人,究竟不感激並且想奮啊!這樣處所拿來能延攬賢豪傑,並且開有唐三百年的基呢。
古老的時候用三尺竹挑選,寫法律在他向上,叫做三尺法。唐高祖初年,有一人冒法,拿來律論的,罪不該死,高祖心裡惱他,不跟著律作出判斷,小獸命戮的在市。那的時候有個監察明御史李白確定進建議說:這三尺律書,於是王的人(或事物)處所和天向下先生一起的法,向下自從庶民眾,向上達到早上廷官府,都該遵守,即使天你至尊,呢不儀容拿來一人的喜怒,並且自從作輕視重,象這可輕視可重,無一定的規,這法便可感動搖了,法一感動搖,那用法的都得任態度拿來走他偏心,細小的民眾舉手丟給足夠,便冒法禁,又憑什麼處所措他手足夠啊!況陛下初創大的已經,將垂法在後人,怎麼會可先自從放棄棄了這法,派遣後繼承憑什麼處所遵守!臣忝作法司,分配給當執法,這樣人法不該死,即使有小獸詔不敢奉走。高祖聽跟從他言。自從這白確定小獸承恩遇,眷難道非常。唐早上監察明御史這跟從八品,高祖命該衙門升授他做七品清澈明白高又有事權的官,該衙門擬升他做雍州司戶,這京兆府官,掌戶籍驛傳等事,高祖說,這官即使當要路,有事權,再繁冗並且不清澈明白。又擬做秘書郎,這秘書省官,掌四庫圖籍,高祖說,這官即使這清澈明白高,再平常散並且不要。於是升授他作侍御史。侍御史,跟從七品台官,掌糾舉百僚,推鞫刑事案件訟,官秩已經清澈明白高,又有事權,所以小獸授這樣官拿來寵不同的的。夫白確定的執法,高祖的聽言,拿來定國家的法典,拿來開早上廷的言路,高祖你臣兩得的了!
唐高祖想激勸臣向下,派遣的進建議,曾經考校群臣的優劣,分配給別等第,拿來太你詹事李綱、治書侍御史孫伏伽作第一。一天置酒殿向上,大的會群臣,和目前書右僕射箭裴安靜說道路途徑:「隋家天向下,只因作你的人記號態度驕充滿,不肯聽建議,作臣的人甘心卑諂,不肯完結忠心,處所拿來向上向下相迷茫,養成禍顛倒錯亂,於是達到消失無。朕自從即位拿來來,懲隋的弊,凡是百舉感動,不敢自從拿來作這,每虛心求建議,冀聽見直言,然而群臣的裡面,不過這李綱能隨事箴規,頗完結忠心款,孫伏伽論事慷慨,可詢問誠直,除這樣二人的外面,他多諸臣諂諛難道忌,非常踵習無隋的弊風,凡是遇事有當言的人,都只低頭緘默,俯眉不久,無有吐一詞、建一議的人,怎麼會朕處所拿來虛心求建議的態度啊!罷了等自從今肯定必須拿來李綱、孫伏伽作法,這作不負朕的處所望呢。」夫人你聽建議作難,適應人作尤難,原來是迫切直的建議,即使庸主非常或勉跟從,並且人品邪正的分配給,非至明的人不能洞察明呢。唐高祖虛心完結向下,不只有聽建議的誠,並且某呢忠心直,某呢跟著可,又能因跡考心,甄別不爽,就品德高尚的人已經得拿來視線看見,細小的人又沒有什麼辦法自從儀容,聽言的道路途徑,莫喜歡在這樣,人主處所當然得到法呢。 ^_^
㈢ 文言文《李綱薦張所》翻譯
【原來文】
李綱欲用張所,然所嘗論①宰源相黃潛善,綱頗難之。一日遇潛善,款語曰:「今當艱難之秋,負天下重責,而四方士大夫,號召未有來者。前議置河北宣撫司,獨一張所可用。又以狂妄有言得罪,如所之罪,孰謂不宜?第今日勢迫,不得不試用之,如用以為台諫,處要地,則不可;使之借官為招撫,冒死立功以贖過,似無嫌。」潛善欣然許之。
【注釋】
①論:劾奏。
【譯文】
宋朝時李綱想推薦張所為河北宣撫司使,但是張所曾經非議過宰相黃潛善,因此感覺非常為難。一天,李綱恰好遇到黃潛善,就悄悄對他說:「現在國家處境艱難,身為朝廷命官,負有維護天下安危的重任,但是四方的士大夫,號召沒有來的。前次朝廷提議設置河北宣撫司,唯獨張所可以任用,但是張所曾經以狂妄的言辭冒犯過相國,以他所犯的罪,再委任他確實不恰當,可是迫於現在國家的情勢,不得不試用他。當然,如果讓他在京師擔任御史台的職務或者諫官是行不通的,不如任命他為招撫使,讓他冒死立功贖罪,似乎還說得過去。」黃潛善欣然同意了。
㈣ 文言文中表示調動官職的詞有哪些
仕宦:shì huàn、遷累:qiān lèi、蔭補:yīn bǔ、超擢:chāo zhuó、左遷:zuǒ qiān
㈤ 文言文中表示調動官職的詞有哪些~~~~
表「調動、補任」的詞語.
1.改:改任官職.如《宋史·范仲淹傳》:(范仲淹)改集慶軍節度推官,始還姓,更其名.
2.調、徙、轉:調動官職(特定語境下可以表示升職或降職).
如①《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調為隴西都尉.②《史記·淮陰侯列傳》:徙齊王信為楚王.③范曄《後漢書·張衡傳》: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④《史記·高祖本紀》:徙韓王信太原.⑤《隋史·徐文寶傳》:文寶處法平允,考績連最,轉大理正.⑥《宋史·理宗紀》:程大元、李和以下將士六百一十三人補轉官資有差.
⑦《張衡傳》:再轉,復為太史令.
3.遷:調動改派.一般情況下,「轉遷」「遷調」表示調職;「右遷」「遷除」表示升職;「左遷」「遷謫」表示削職降等.
如范曄《後漢書·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又如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史記·太史公自序》
4.累遷:表示多次調動.如范曄《後漢書·趙咨傳》:累遷敦煌太守.
5.放:京官調任地方官.如梁啟超《譚嗣同》:既而胡即放寧夏知府.
6.出:京官外放,與「放」意思相近.如范曄《後漢書·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
㈥ 《巢刺王元吉》文言文翻譯
《巢刺王元吉》文言文翻譯如下:
巢剌王李元吉小字三胡,是高祖的第四子。高祖起兵西行時,留守於太原,封為姑臧郡公,進封為齊國公,總管河東十五郡諸軍事,加官為鎮北將軍、太原道行軍元帥。高祖受禪即位之後,進封為齊王,擔任並州總管。
起初,元吉出生時,太穆皇後不喜其貌,不想養他,其侍媼陳善意私自乳養。長大成人之後,為人殘忍好兵,居守邊郡日久,愈益驕奢淫逸。常令奴僕、諸妾數百人披甲練習交戰,相互擊刺,以致死傷甚眾。後來元吉被刺傷,善意制止他這樣胡作非為,元吉發怒,命壯士將她弄死,而私謚她為慈訓夫人。
劉武周進犯汾、晉地區,朝廷下詔派遣右衛將軍宇文歆協助他防守並州。元吉喜好鷹狗,出城常載獵網滿三十餘車,並說:「我寧可三天不吃飯,也不能一日不行獵。」夜裡潛出府門縱淫於民家,不閉府門。宇文歆多次勸諫,完全不聽。宇文歆便上表於高祖說:「齊王多次出城與竇誕肆意游獵,蹂踐民田,放縱左右公然劫奪,民間六畜殆盡。常常當道而射,觀人避箭以為樂笑。百姓無比怨恨。不可與他共守此城。」有詔書召他還京。元吉暗示父老百姓赴京請留,才得以恢復其職。武周率五千騎兵駐於黃蛇嶺,元吉派將軍張達率步兵一百人試著與賊寇交戰,張達因兵少不願出戰,元吉強使他出戰,結果盡沒於陣。張達大怒,便引導武周攻陷榆次縣城。元吉退保祁縣,賊眾急攻其城,元吉隨即逃回並州,賊寇氣勢甚張。元吉哄騙司馬劉德威說:「您帶老弱守城,我率銳士出戰擊賊。」因而攜帶妻妾寶物夜出,拋棄軍隊奔還京師,以致並州失陷。高祖大怒,此後只讓他隨同秦王征討,而不再讓他獨擋一面了。
不久,任職為侍中、襄州道行台尚書令、稷州刺史。秦王圍攻東都時,竇建德前來援救,秦王率領精騎迎戰,而留元吉與屈突通繼續圍困東都,世充小看他們,隨即出兵進戰,元吉設伏劫擊,斬首八百級,生擒其戰將。東都平定之後,拜為司空,賜予袞冕禮服、鼓吹兩部、執劍衛士二十人、黃金二千斤,與太子、秦王各得三爐鑄錢自用。累進為司徒,兼領侍中、並州大都督。
當時秦王建有大功,而皇太子不為朝廷內外所矚目,元吉惟恐不亂,想一起除去兩人。於是向太子建成說:「秦王功業日隆,為皇上所愛,殿下雖為太子,其位不安,不早為計,轉眼就會受禍,請為殿下殺掉秦王。」太子不忍心,元吉多次勸說不止,太子方才答應。於是邀結宮中妃嬪,厚賄中書令封德彝,讓他們游說高祖,以致高祖果然疏遠秦王,親近太子。元吉還藏匿許多亡命壯士,厚賜他們以錢財,使之為己所用。元吉的記室參軍榮九思做詩諷喻他說:「用丹青裝飾成慶,拿玉帛禮遇專諸。」元吉見後,不悟其意。其典簽裴宣儼罷官後,前往侍奉於秦王府,元吉懷疑其事會被泄露,因而毒殺宣儼。從此以後人莫敢言。秦王曾經隨同高祖前往元吉宅第,元吉命其護軍宇文寶埋伏於寢室之內,准備刺殺秦王,太子堅決制止這樣做,元吉發脾氣說:「這是為兄考慮,他對我有什麼危害呢?」
後逢突厥酋帥郁射設進圍烏城,建成推薦元吉領兵北討,還引薦秦王府驍將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等多人全都同行,又將秦王府精兵並入其府。高祖知其謀而不能禁制。元吉乘機密請加害秦王,高祖說:「他有平定四海之功,殺他沒有理由。」元吉說:「秦王從前平定東都後,顧望而不西還,散發金銀絲帛以立私恩,難道不是反狀嗎?」高祖不予回答。太子便與元吉謀議說:「大軍出發時,我與秦王到昆明池宴別,埋伏壯士殺秦王,而以暴逝奏聞,皇上沒有不相信的。然後再勸說父皇將帝位讓給我,我就封你為皇太弟,而盡殺秦叔寶等人。」率更令王日至暗中將其陰謀告知秦王,秦王召集僚屬商議,大家都說:「元吉兇殘陰險,使他得志,終究不能侍奉其兄。從前護軍薛寶上符錄說,『元吉』二字可合成一個『唐』字。元吉大喜說:『只要除去秦王,奪取東宮易如反掌!』製造此亂還未如願,就已復懷攘奪之心。大王如不早日正定其亂,社稷江山就會非復唐室所有。」秦王由此定計平亂。
元吉死時年齡為二十四歲。其子承業受封為梁郡王,承鸞為漁陽王,承獎為普安王,承裕為江夏王,承度為義陽王,全都連坐誅死。貞觀初年,下詔改葬元吉,追封海陵郡王的爵位與謚號。後來又改封為巢王,並將曹王李明過繼給他以主持其祭祀。
㈦ 李綱,字文紀。仕周為濟王憲參軍事。為開頭的文言文翻譯
李綱,字文紀,在北周齊王宇文憲帳下參贊軍事。
㈧ 帶的的文言文
帶的文言文解釋
拼音:dài 部首:巾
詳細釋義
dài
①<名>腰帶;衣帶;帶子。《公輸專》:「屬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
②<動>偑帶;帶著。《涉江》:「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鴻門宴》:「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
③<動>圍繞;環繞。《蘭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④<動>附著;含著;夾雜著。孔稚珪《北山移文》:「風雲凄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
⑤<動>兼任;兼帶。《梁書·曹景宗傳》:「復以為征虜中兵參軍,帶馮翊太守。」
⑥<名>指附近相連的地區。《宋史·李綱傳》:「如鼎澧岳鄂若荊南一帶,皆當屯宿重兵,倚為形勢。」
㈨ 這篇文言文怎麼翻譯
【原文】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賜葯存問,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問其家,既葬,帝親書其碑曰「褒賢之碑」:
「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莊裡中,以贍族人。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雖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數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四子:純祐、純仁、純禮、純粹。」
【譯文】
當初,范仲淹病重,皇帝曾經派遣使者賜給葯慰問,他死後,皇帝哀傷悲嘆了很久。又派使者去慰問他的家人,下葬以後,皇帝親自寫碑文,稱為「褒賢之碑」,碑文的內容如下:
「范仲淹性情剛烈,但外表溫和,本性十分孝敬,因為他母親在世時,家境正是貧困的時候,(所以)後來雖然他做了高官,但不是家中除非來了客人從不吃兩樣葷菜。妻兒的衣服和飯食,僅僅只能充飢、禦寒而已。但是范仲淹對別人卻樂善好施,在鄉族中設置田莊,用以贍養(生活有困難的)族人。博愛好施,士大夫很多出自他門下,即使是出身街巷的人,都能說出他的名字。他死的那一天,四面八方凡是聽到這一消息的,都替他嘆惜。范仲淹治理國家崇尚忠厚老實,所至之處都對百姓有很大的恩惠,邠州、慶州兩個州的老百姓和眾多的羌族部族,都畫上他的肖像為他建立祠廟來祭祀他。等到他死時,數百位羌族部族的首領,都像失去父親一樣為他痛哭,並齋戒三日以後才離開。范仲淹有四個兒子,分別是:范純祐、范純仁、范純禮、范純粹。」
【注釋】
1、常:通「嘗」,曾經。
2、存問:慰問;慰勞。多指尊對卑,上對下。《史記·高祖本紀》:「病癒,西入關,至櫟陽,存問父老。」唐鄭棨《開天傳信記》:「路之父老負擔壺漿,遠近迎謁,上皆親加存問,受其獻饋。」宋李綱《論唐三宗禮遇大臣》:「光弼畏禍不敢入朝,代宗猶輦致其母,存問甚渥。」《清史稿·穆宗紀》:「傳旨存問疫疾將士。」
3、嗟悼:哀傷悲嘆。晉潘岳《楊荊州誄》:「聖王嗟悼,寵贈衾襚。」唐韓愈《薦士》詩:「況承歸與張,二公迭嗟悼。」《紅樓夢》第1回:「正當嗟悼之際,俄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
4、重肉:謂兩種以上的肉食。《北齊書·楊愔傳》:「汝輩但如遵彥謹慎,自到竹林別室,銅盤重肉之食。」《續資治通鑒·宋仁宗皇祐四年》:「(范仲淹)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明唐順之《王母繆孺人墓誌銘》:「諸子有進重肉者輙不食,至奉賓客,未嘗不豐潔。」
5、自充:自足。
6、施予:也作「施與」。給予,以財物周濟人。《韓非子·奸劫弒臣》:「夫有施與貧困,則無功者得賞;不忍誅罰,則暴亂者不止。」《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怨。」《後漢書·張奮傳》:「常分損租奉,贍恤宗親,雖至傾匱,而施與不怠。」宋歐陽修《瀧岡阡表》:「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餘。」清昭連《嘯亭續錄·轉庵和尚》:「家甚豪富,喜施予,鄉人感其惠。」郁達夫《過去》:「有時候因為想受她這一種施與的原因,故意地違反她的命令,要她來打。」
7、義庄:舊時族中所置的贍濟族人的田莊。《宋史·范仲淹傳》:「置義莊裡中,以贍族人。」清馮桂芬《復宗法議》:「惟宋範文正創為義庄,今世踵行,列於旌典。」
8、里中:指同里的人。《史記·張耳陳餘列傳》:「秦詔書購求兩人,兩人亦反用門者以令里中。」清袁枚《新齊諧·賣漿者兒》:「西鄰唐姓者向信鬼神之事,里中祀東岳帝,唐主其事。」
9、泛愛:亦作「氾愛」。猶博愛。《論語·學而》:「泛愛眾,而親仁。」《莊子·天下》:「氾愛萬物,天地一體也。」《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陛下臨制天下,一齊海內,泛愛蒸庶,布德施惠。」《漢書·游俠傳序》:「觀其溫良泛愛,振窮周急,謙退不伐,亦皆有絕異之姿。」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八:「多情乃佛心,泛愛真君子。」許地山《無法投遞之郵件·給琰光》:「啟芳說我是泛愛者,勞生說我是兼愛者,但我自己卻以為我是困愛者。」
10、樂善:樂於做好事。《孟子·告子上》:「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清顧炎武《山陽王君墓誌銘》:「雖不學古而闇合於義,仁而愛人,樂善不倦,其天性然也。」
11、里巷:猶街巷。《墨子·號令》:「吏卒民無符節而擅入里巷,官府吏三老守閭者失苛止,皆斷。」《漢書·五行志下之上》:「京師郡國民聚會里巷仟佰,設張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宋蘇洵《蘇氏族譜亭記》:「其輿馬赫奕,婢妾靚麗,足以盪惑里巷之小人。」清周亮工《書影》卷三:「其人在當時,已不免姍笑於里巷,而見侮於褒衣博帶之儔,何況後世!」葉聖陶《窮愁》:「阿松所識,不出里巷鄙夫。」
12、尚:推崇;追求。
13、忠厚:忠實厚道。《荀子·禮論》:「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謂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謂之瘠。」楊倞註:「忠厚,忠心篤實。」《史記·鄭世家》:「子產者,鄭成公少子也。為人仁愛人,事君忠厚。」唐 韓愈 《劉公墓誌銘》:「長子 元一 ,樸直忠厚。」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凡作傳奇者,先要滌去此種肺腸,務存忠厚之心,勿為殘毒之事。」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他辦事正派,待人忠厚,一個心眼看人,從不計算別人,也很少想到別人對他耍花招。」
14、屬羌:眾多的羌部族。
15、畫像:畫肖像。《後漢書·蔡邕傳》:「邕遂死獄中……兗州、陳留間皆畫像而頌焉。」《三國志·魏志·田豫傳》「年八十二薨」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汝南聞其死也,悲之,既為畫像,又就為立碑銘。」唐李白《司馬將軍歌》:「功成獻凱見明主,丹青畫像麒麟台 。」清袁枚《隨園隨筆·畫像不始於勾踐》:「《事物紀原》以畫像始於句踐鑄范蠡,不知殷高宗夢傅說已有圖形以求之說矣。」沈從文《從文自傳·辛亥革命的一課》:「哥哥會為人畫像,藉此謀生。」
16、生祠:為活人建立的祠廟。《漢書·於定國傳》:「其父於公為縣獄史,郡決曹,決獄平。羅文法者於公所決皆不恨。郡中為之生立祠,號曰於公祠。」唐顏真卿《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元君表墓碑銘》:「百姓詣闕請立生祠,仍乞再留觀察使。」清趙翼《陔餘叢考·生祠》:「《莊子》庚桑子所居,人皆屍祝之。蓋已開其端。《史記》欒布為燕相,燕齊之間皆為立社,號曰欒公社;石慶為齊相,齊人為立石相祠,此生祠之始也。」聶紺弩《關於哀悼魯迅先生》:「魏忠賢當權的時候全國都有他的生祠。」
17、羌酋:羌族部落頭領。
18、齋:即齋戒。古人祭祀之前,必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不與妻妾同寢,整潔身心,以示虔誠莊敬,稱為齋戒。《孟子·離婁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儒林外史》第37回:「先一日就請老先生到來祠中齋戒一宿,以便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