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洪先文言文閱讀
1. 求文言文《孫奇逢傳》的翻譯
原文:
孫奇逢,字啟泰,又字鍾元,容城人。少倜儻,好奇節,而內行篤修。負經世之學,欲以功業自著。年十七,舉明萬曆二十八年順天鄉試。連丁父母憂,廬墓六年,旌表孝行。與定興鹿善繼講學,一室默對,以聖賢相期。
天啟時,逆閹魏忠賢竊朝柄,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以黨禍被逮。奇逢、善繼故與三人友善。是時善繼以主事贊大學士孫承宗軍事。奇逢上書承宗,責以大義,請急疏救。承宗欲假入覲面陳,謀未就而光斗等已死廠獄。逆閹誣坐光斗等贓鉅萬,嚴追家屬。奇逢與善繼之父鹿正、新城張果中集士民醵金代輸。光斗等卒賴以歸骨,世所傳范陽三烈士也。台垣及巡撫交章論薦,不起。孫承宗欲疏請以職方起贊軍事,其後尚書范景文聘為贊畫,俱辭不就。時畿內賊盜縱橫,奇逢攜家入易州五峰山,門生親故從而相保者數百家。奇逢為部署守御,弦歌不輟。順治二年,祭酒薛所蘊以奇逢學行可比元許衡、吳澄,薦長成均,奇逢以病辭。七年,南徙輝縣之蘇門。九年,工部郎馬光裕奉以夏峰田廬,遂率子弟躬耕,四方來學者亦授田使耕,所居成聚。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屢徵不起。
奇逢之學,原本象山、陽明,以慎獨為宗,以體認天理為要,以日用倫常為實際。其治身務自刻厲。人無賢愚,苟問學,必開以性之所近,使自力於庸行。其與人無町畦,雖武夫捍卒、野夫牧豎,必以誠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無忌嫉。著讀易大旨五卷。奇逢學易於雄縣李崶,至年老,乃撮其體要以示門人。發明義理,切近人事。以象、傳通一卦之旨,由一卦通六十四卦之義。其生平之學,主於實用,故所言皆關法戒。又著理學傳心纂要八卷,錄周子、二程子、張子、邵子、朱子、陸九淵、薛瑄、王守仁、羅洪先、顧憲成十一人,以為直接道統之傳。
康熙十四年,卒,年九十二。河南北學者祀之百泉書院。道光八年,從祀文廟。奇逢弟子甚眾,而新安魏一鼇、清苑高鐈、范陽耿極等從游最早。及門問答,一鼇為多。睢州湯斌、登封耿介皆仕至監司後往受業,斌自有傳。 又,與黃宗羲、李顒並稱三大儒。其學初宗陸(九淵)王(守仁),晚慕朱熹理學,立說調和兩派觀點。所著有《理學宗傳》、《夏峰先生集》、《四書近旨》、《道一錄》、《北學編》等。
譯文:
孫奇逢,字啟泰,又字鍾元,容城人。少年倜儻,喜好奇特節操,然後內心篤於修行,背負經世致用之學,准備立下功業,建立聲譽。十七歲,參加明萬曆二十八年順天鄉試中舉。因父母接連過世而丁憂,在父母墓前結廬度過六年,政府旌表他的孝行。與定興鹿善繼講學,在室中默默相對,以聖賢相期許。 明朝天啟年間,魏忠賢把持朝政,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因為結黨被逮捕,奇逢、善繼與這三個人關系良好。那時,鹿善繼以主事身份輔助大學士孫承宗軍事。奇逢就給孫承宗上書,以大義相責問,請求孫承宗緊急上疏搭救。孫承宗,准備借入朝覲見皇帝當面陳說求情,計謀未成而光斗等已經死於東廠監獄中。魏忠賢誣陷光斗等貪污巨大,嚴格追查他們的家屬。奇逢與善繼之父鹿正、新城張果中籌集士民捐助代為上繳。光斗等最終因此被歸還骸骨,世人稱道他們的行為,贊譽他們為范陽三烈士。台垣及巡撫交替上奏章推舉他,推辭不起就職。孫承宗准備上疏請奇逢以職方來輔助軍事,後來尚書范景文想聘為輔助籌畫,都推辭不去。當時,京城附近盜賊橫行,奇逢率領家人到易州的五峰山,他的門生親友跟從相互保護的有數百家。奇逢部署防守抵禦,此時教書育人也未曾停息。順治二年,祭酒薛所蘊以奇逢學問品行可以相比元代的許衡、吳澄,推薦他執掌國子監,奇逢以有病推辭。七年,向南遷徙到河南輝縣蘇門,九年,工部郎馬光裕以夏峰田廬相奉送,於是率領子弟躬耕於此,四方來學習的人,也給其授於田地來耕種,他們居住的地方形成村落。居住在夏峰二十五年,屢屢徵召都不起來應召。 奇逢的學術,本來以陸象山、王陽明為根本,以慎獨為宗旨,以體察認識天理為要務,以日常所用倫常為實際。他修身苛刻嚴厲。人不論賢愚,如果問學,必定用與他性格相近的道理開導他,使他能夠自力於平時行動。對人不作態,即使是武夫悍卒,必定以誠意相待他。因此,名在天下而沒有人嫉妒。著有易大旨五卷。他學易於雄縣李崶,年老以後,挑揀要旨以示與門人。闡發解釋道理,切近人事。以象、傳通一卦之旨,由一卦通六十四卦之義。他生平學問,以實用為主。因此所說的都有關法戒。又著作了學傳心纂要八卷,記錄了周子(即周敦頤)、二程子、張子、邵子(即邵雍)、朱子、陸九淵、薛瑄、王守仁、羅洪先、顧憲成,作為直接道統的傳人。 康熙十四年,去世,年九十二。河南河北學者在白泉書院祭祀他。道光八年,從祀文廟。奇逢弟子甚多,而新安魏一鼇、清苑高鐈、范陽耿極等跟從游歷最早。到家門問答,一鼇為最多。睢州湯斌、登封耿介都是做官到監司後去接受教育的,湯斌自己有傳記。
此外,與黃宗羲、李顒並稱為三大儒。他的學說起初推崇陸(九淵)王(守仁),晚年追慕朱熹的理學,成立學說調和兩派的觀點。他所編著的著作有《理學宗傳》、《夏峰先生集》、《四書近旨》、《道一錄》、《北學編》等。
2. 《巴蛇吞象》的文言文版
原文:「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專一曰黑蛇青屬首,在犀牛西。」
譯文:有一種巴蛇能吃大象(傳說巴蛇生於南海,黑身子,青腦袋,長800尺),它把象吞下去後,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頭吐出來。這種象骨服食後可治腹內的疾病。這種蛇是黑色的身子青色的頭,在有犀牛地方的西方。
出處:先秦 佚名《山海經·海內南經》
由此可見,即使是神話中的大蛇,吞下一頭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麼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當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後來遂以此比喻人心貪得無厭.久而久之即演變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語。
(2)羅洪先文言文閱讀擴展閱讀
歷史起源:
傳說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帶,以吞吃過往的動物為生,據說它曾經生吞了一頭大象,過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來。由於修蛇也襲擊人類,所以黃帝派遣大羿前往斬殺,大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後一直追趕它到遙遠的西方、將其斬為兩段。修蛇的屍體變成了一座山丘,現在稱為巴陵。
3. 文言文問題
1、D;這個固應該是堅持的意思,頑固卻感覺是另外一層意思了。
2、C這個不大確定,版其他的感覺排除法權如下:可參考
苟當其任 吾其還也 :代詞; 連接詞
山中有石洞,舊為虎穴 為擊破沛公軍 : 作為,當做; 為了,目的
歸部趣易奏 雖趣舍萬殊 :催促;同取
4. 國學書目的必讀書目
一言以蔽之,《論語》(必讀)、《孟子》(必讀)、《史記》(不可不讀,但可選讀章節)、《漢書》(不可不讀,但可選讀章節)、《後漢書(不可不讀,但可選讀章節)、《三國志》(不可不讀,但可選讀章節)、《莊子》(不可不讀,但可選讀章節)、《老子》(不可不讀,但可選讀章節)、《墨子》(不可不讀,但可選讀章節)、《韓非子》(不可不讀,但可選讀章節)、《文選》(不可不讀,但可選讀章節)、《韓昌黎集》(或選《柳河東集》,當讀,可選讀章節)、《李太白集》(或選《杜工部集》,當讀,可選讀章節)。 《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
文學史一部,注重總集;無總集的時代,或總集不能包括的文人,始舉別集。因為文集太多,不易收買,尤不易遍覽,故為初學人及小圖書館計,皆宜先從總集下手。
(一)工具之部
《書目舉要》(周貞亮,李之鼎)南城宜秋館本。這是書目的書目。
《書目答問》(張之洞)刻本甚多,近上海朝記書庄有石印「增輯本」,最易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附存目錄 廣東圖書館刻本,又點石齋石印本最方便。
《匯刻書目》(顧修)顧氏原本已不適用,當用朱氏增訂本,或上海北京書店翻印本,北京有益堂翻本最廉。
《續匯刻書目》(羅振玉)雙魚堂刻本。
《史姓韻編》(汪輝祖)刻本稍貴,石印本有兩種。此為《二十四史》的人名索引,最不可少。
《中國人名大辭典》 商務印書館。
《歷代名人年譜》(吳榮光) 北京晉華書局新印本。
《世界大事年表》(傅運森) 商務印書館。
《歷代地理韻編》,《清代輿地韻編》(李兆洛)廣東圖書館本,又坊刻《李氏五種》本。
《歷代紀元編》(六承如)《李氏五種》本。
《經籍纂詁》 (阮元等)點石齋石印本可用。讀古書者,於尋常典外,應備此書。
《經傳釋詞》(王引之)通行本。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等譯編) 上海醫學書局
(二)思想史之部
《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 (胡適)商務印書館。
二十二子:《老子》《莊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屍子》《孫子》《孔子集語》《晏子春秋》《呂氏春秋》《賈誼新書》《春秋繁露》《揚子法言》《文子纘義》《黃帝內經》《竹書紀年》《商君書》《韓非子》《淮南子》《文中子》《山海經》,浙江公立圖書館(即浙江書局)刻本。上海有鉛印本亦尚可用。匯刻子書,以此部為最佳。
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最好先看白文,或用朱熹集注本。
《墨子間詁》(孫詒讓)原刻本,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莊子集釋》(郭慶藩)原刻本,石印本。
《荀子集注》(王先謙)原刻本,石印本。
《淮南鴻烈集解》(劉文典)商務印書館出版。
《春秋繁露義證》(蘇輿)原刻本。
《周禮》 通行本。
《論衡》(王充)通津草堂本(商務印書館影印);湖北崇文書局本。
《抱朴子》(葛洪)《平津館叢書》本最佳,亦有單行的;湖北崇文書局本。
《四十二章經》 金陵刻經處本。以下略舉佛教書。
《佛遺教經》 同上。
《異部宗輪論述記》(窺基)江西刻經處本。
《大方廣佛華嚴經》(東晉譯本)金陵刻經處。
《妙法蓮華經》(鳩摩羅什譯)同上。
《船若綱要》(葛彗)《大般若經》太繁,看此書很夠了。揚州藏經院本。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玄奘譯)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鳩摩羅什譯,菩提流支譯,真諦譯)以上兩書,流通本最多。
《阿彌陀經》(鳩摩羅什譯)此書譯本與版本皆極多,金陵刻經處有《阿彌陀經要解》(智旭)最便。
《大方廣圓覺了義經》(即《圓覺經》)(佛陀多羅譯)金陵刻經處白文本最好。
《十二門論》(鳩摩羅什譯)金陵刻經處本。
《中論》(同上)揚州藏經院本。
以上兩種,為三論宗「三論」之二。
《三論玄義》(隋吉藏撰)金陵刻經處本。
《大乘起信論》(偽書)此雖是偽書,然影響甚大。版本甚多,金陵刻經處有沙門真界纂注本頗便用。
《大乘起信論考證》(梁啟超)此書介紹日本學者考訂佛書真偽的方法,甚有益。商務印書館將出版。
《小止觀》(一名《童蒙止觀》,智覬撰)天台宗之書不易讀,此書最便初學。金陵刻經處本。
《相宗八要直解》(智旭直解)金陵刻經處本。
《因明入正理論疏》(窺基直疏)金陵刻經處本。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慧立撰)玄奘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偉大人物,此傳為中國傳記文學之大名著。常州天寧寺本。
《華嚴原人論》(宗密撰)有正書局有合解本,價最廉。
《壇經》(法海錄)流通本甚多。
《古尊宿語錄》 此為禪宗極重要之書,坊間現尚無單行刻本。
《大藏經》縮刷本騰字四至六。
《宏明集》(梁僧祐集)此書可考見佛教在晉宋齊梁士大夫間的情形。金陵刻經處本。
《韓昌黎集》(韓愈)坊間流通本甚多。
《李文公集》(李翱)三唐人集本。
《柳河東集》(柳宗元)通行本。
《宋元學案》(黃宗羲,全祖望等)馮雲濠刻本,何紹基刻本,光緒五年長沙重印本。坊間石印本不佳。
《明儒學案》(黃宗羲)莫晉刻本最佳。坊間通行有江西本,不佳。
以上兩書,保存原料不少,為宋明哲學最重要又最方便之書。此下所列,乃是補充這兩書之缺陷,或是提出幾部不可不備的專家集子。
《直講李先生集》(李覯)商務印書館印本。
《王臨川集》(王安石)通行本。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二程全書》(程顥、程頤)六安塗氏刻本。
《朱子全書》(朱熹)六安塗氏刻本;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朱子年譜》(王懋竑)廣東圖書館本,湖北書局本。此書為研究朱子最不可少之書。
《陸象山全集》
《陳龍川全集》(陳亮)通行本。
《葉水心全集》(葉適)通行本。
《王文成公全書》(王守仁)浙江圖書館本。
《困知記》(羅欽順)嘉慶四年翻明刻本。正誼堂本。
《王心齋先生全集》(王艮)近年東台袁氏編訂排印本最好,上海國學保存會寄售。
《羅文恭公全集》(羅洪先)雍正間刻本,《四庫全書》本與此不同。
《鬍子衡齊》(胡直)此書為明代哲學中一部最有條理又最有精采之書。《豫章叢書》本。
《高子遺書》(高攀龍)無錫刻本。
《學通辨》(陳建)正誼堂本。
《正誼堂全書》(張伯行編)這部叢書搜集程朱一系的書最多,欲研究「正統派」的哲學的,應備一部,全書六百七十餘卷,價約三十元。初刻本已不可得,現行者為同治間初刻本。
《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商務印書館。
《日知錄》(顧炎武)用黃汝成《集釋》本。通行本。
《明夷待訪錄》(黃宗羲)單行本。掃葉山房《梨洲遺著匯刊》本。
《張子正蒙注》(王夫之)《船山遺書》本。
《思問錄內外篇》(王夫之)同上。
《俟解》一卷,《噩夢》一卷 (王夫之)同上。
《顏李遺書》(顏元,李塨)《畿輔叢書》本可用。北京四存學會增補全書本。
《費氏遺書》(費密)成都唐氏刻本。(北京大學出版部寄售)
《孟子字義疏證》(戴震)《戴氏遺書》本。國學保存會有鉛印本,但已賣缺了。
《章氏遺書》(章學誠)浙江圖書館排印本,上海劉翰怡新刻全書本。
《章實齋年譜》(胡適)商務印書館出版。
《崔東壁遺書》(崔述)道光四年陳履和刻本;《畿輔叢書》本只有《考信錄》,亦可夠用了。全書現由亞東圖書館重印,不久可出版。
《漢學商兌》(方東樹)此書無甚價值,但可考見當日漢宋學之爭。單行本,朱氏《槐廬叢書》本。
《漢學師承記》(江藩)通行本,附《宋學師承記》。
《新學偽經考》(康有為)光緒辛卯初印本;新刻本只增一序。
《史記探原》(崔適)初刻本;北京大學出版部排印本。
《章氏叢書》(章炳麟)康寶忠等排印本;浙江圖書館刻本。
(三)文學史之部
《詩經集傳》(朱熹)通行本。
《詩經通論》(姚際恆)聞商務印書館將重印。
《詩本誼》(龔橙)浙江圖書館《半廣叢書》本。
《詩經原始》(方玉潤)聞商務印書館不久將有重印本。
《詩毛氏傳疏》(陳奐)《清經解續編》卷七百七十八以下。
《檀弓》 《禮記》第二篇。
《春秋左氏傳》 通行本。
《戰國策》 商務印書館有鉛印補注本。
《楚辭集注》,附《辨證後語》(朱熹)通行本;掃葉山房有石印本。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編)廣雅書局本。此書搜集最富,遠勝於張溥的《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丁福保編)上海醫學書局出版。
《古文苑》(章樵注)江蘇書局本。
《續古文苑》(孫星衍編)江蘇書局本。
《文選》(蕭統編)上海會文堂有石印胡刻李善注本最方便。
《文心雕龍》(劉勰)原刻本;通行本。
《樂府詩集》(郭茂倩編)湖北書局刻本。
《唐文粹》(姚鉉編)江蘇書局本。
《唐文粹補遺》(郭麟編)同上。
《全唐詩》(康熙朝編)揚州原刻本,廣州本,石印本,五代詞亦在此中。
《宋文鑒》(呂祖謙編)江蘇書局本。
《南宋文范》(庄仲方編)同上。
《南宋文錄》(董兆兆編)同上。
《宋詩抄》(呂留良、吳之振等編)商務印書館本。
《宋詩抄補》(管庭芬等編)商務印書館本。
《宋六十家詞》(毛晉編)汲古閣本,廣州刊本,上海博古齋石印本。
《四印齋王氏所刻宋元人詞》(王鵬運編刻)原刻本,板存北京南陽山房。
《疆村所刻詞》(朱祖謀編刻)原刻本。王朱兩位刻的詞集都很精,這是近人對於文學史料上的大貢獻。
《太平樂府》(楊朝英編) (四部叢刊)本。
《陽春白雪》(楊朝英編) 南陵徐氏《隨庵叢書》本。
以上兩種為金元人曲子的選本。
《董解元弦索西廂》(董解元)劉世衍《暖紅室匯刻傳奇》本。
《元曲選一百種》(臧晉叔編)商務印書館有影印本。
《金文最》(張金吾編)江蘇書局本。
《元文類》(蘇天爵編)同上。
《宋元戲曲史》(王國維)商務印書館本。
《京本通俗小說》 這是七種南宋的話本小說,上海蟫隱廬《煙畫東堂小品》本。
《宣和遺事》 《士禮居叢書》本;商務印書館有排印本。
《五代史平話》殘本 董康刻本。
《明文在》(薛熙編)江蘇書局本。
《列朝詩集》(錢謙益編)國學保存會排印本。
《明詩綜》(朱彝尊編)原刻本。
《六十種曲》(毛晉編刻)汲古閣本。此書善本已不易得。
《盛明雜劇》(沈泰編)董康刻本。
《暖紅室匯刻傳奇》(劉世珩編刻)原刻本。
《笠翁十二種曲》(李漁)原刻巾箱本。
《九種曲》(蔣士銓)原刻本。
《桃花扇》(孔尚任)通行本。
《長生殿》(洪升)通行本。
清代戲曲多不勝舉;故舉李蔣兩集,孔洪兩種歷史戲,作幾個例而已。
《曲苑》 上海古書流通處編印本。此書匯集關於戲曲的書十四種,中如焦循《劇說》,如梁辰魚《江東白薴》,皆不易得。石印本價亦廉,故存之。
《綴白裘》 這是一部傳奇選本,雖多是零篇,但明末清初的戲曲名著都有代表的部分存在此中。在戲曲總集中,這也是一部重要書了。通行本。
《曲錄》(王國維)《晨風閣叢書》本。
《湖海文傳》(王昶編)所選都是清朝極盛時代的文章,最可代表清朝「學者的文人」的文學。原刻本。
《湖海詩傳》(王昶編)原刻本。
《鮚埼亭集》(全祖望)借樹山房本。
《惜抱軒文集》(姚鼐)通行本。
《大雲山房文稿》(惲敬)四川刻本,南昌刻本。
《文史通義》(章學誠)貴陽刻本,浙江局本,鉛印本。
《龔定庵全集》(龔自珍)萬本書堂刻本。國學扶輪社本。
《曾文正公文集》(曾國藩)《曾文正全集》本。
清代古文專集,不易選擇;我經過很久的考慮,選出全,姚,惲,章,龔,曾六家來作例。
《吳梅村詩》(吳偉業)《梅村家藏稿》(董康刻本,商務印書館影印本)本,無注;此外有靳榮藩《吳詩集覽》本,有吳翌鳳《梅村詩集箋注》本。
《甌北詩鈔》(趙翼)《甌北全集》本,單行本。
《兩當軒詩鈔》(黃景仁)光緒二年重刻本。
《巢經巢詩抄》 (鄭珍)貴州刻本;北京有翻刻本,頗有誤字。
《秋蟪吟館詩鈔》(金和)鉛印全本;家刻本略有刪減。
《人境廬詩鈔》(黃遵憲)日本鉛印本。
清代詩也很難選擇。我選梅村代表初期,甌北與仲則代表乾隆一期;鄭子尹與金亞匏代表道咸同三期;黃公度代表末年的過渡時期。
明清兩朝小說:
《水滸傳》 亞東圖書館三版本。
《西遊記》(吳承恩)亞東圖書館再版本。
《三國志》 亞東圖書館本。
《儒林外史》(吳敬梓)亞東圖書館四版本。
《紅樓夢》(曹г)亞東圖書館三版本。
《水滸後傳》(陳忱,自署古宋遺民)此書借宋徽欽二帝事來寫明末遺民的感慨,是一部極有意義的小說。亞東圖書館《水滸續集》本。
《鏡花緣》(李汝珍)此書雖有「掉書袋」的毛病,但全篇為女子爭平等的待遇,確是一部很難得的書。亞東圖書館本。
以上各種,均有胡適的考證或序,搜集了文學史的材料不少。《今古奇觀》,通行本。可代表明代的短篇。
《三俠五義》 此書後經俞樾修改,改名《七俠五義》。此書可代表北方的義俠小說。舊刻本,《七俠五義》流通本較多。亞東圖書館不久將有重印本。
《兒女英雄傳》(文康)蜚英館石印本最佳;流通本甚多。
《九命奇冤》(吳沃堯)廣智書局鉛印本。
《恨海》(吳沃堯)通行本甚多。
《老殘游記》(劉鶚)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以上略舉十三種,代表四五百年的小說。
《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胡適)本書卷二。 《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
1923年4月26日,梁任公獨居翠微山,身上沒帶書,用3天功夫,憑記憶開出一份國學必讀書書目,題目叫《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容納典籍大約一百多種。後來覺得作為入門書目,還可以再精簡一些,便又擬了一個「真正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梁啟超說,如果連這個「真正之最低限度」的書也沒有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
這個書目收納的書如下——
《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記》、《左傳》
《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戰國策》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或《通鑒紀事本末》、《宋元明史紀事本末》
《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其他詞曲集隨所好選讀數種。 1978年,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請錢穆作了系列講座。錢穆提出7部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認為是中國人人必讀的書。
5. 文言文 李中 字子雍 在哪份試卷上有
《李中傳》選段很多中學考試中都用到了,各地的都有。以下譯文可供參考:
李中,字子庸,吉水人,正德九年(1514)進士。楊一清做吏部尚書,多次召李中應言官試,李中不到。
等到李中授官工部主事時,武宗自稱為大慶法王,在西華門內建立寺院,用番僧做主持,朝廷群臣都不敢言。李中封官才三個月便抗言上疏說「:以往逆臣劉瑾竊權,勢焰囂張。陛下既已覺悟,誅之無赦,聖武可謂是卓絕的啊。現在大權未收,皇儲位未立,義子未革除,紀綱日益鬆弛,風俗逐漸變壞,小人逐漸陞官,君子逐漸引退,士氣逐漸委靡,言路逐漸關閉,名器逐漸被輕視,賄賂逐漸流行,禮樂逐漸荒廢,刑罰日益泛濫,民財日益殫竭,軍政日益增加弊端。劉瑾已經被誅,但善治仍一無可舉,是因為陛下受異端蒙惑的緣故。至於禁掖嚴厲幽深,豈能容得異教與宮人雜居。現在在西華門內建寺,招番容僧居住,每日相與聚處。異言日益繁盛,忠言日益遠去,取捨顛倒,舉措背離常理。政務廢弛,是因此之故。乞望陛下翻然悔悟,摧毀佛寺,逐出番僧,妙選儒臣,朝夕勸講,攬大權以杜絕天下的姦邪,建儲位以立天下之本,革義子以正天之名,那麼所說的振紀綱、勵風俗、進君子、退小人諸事項,可以依次舉行了。」皇帝大怒。李中將有不測之罪,因大臣營救才得免。過了一日,皇帝下旨將他貶為廣東通衢驛丞。王守仁按撫贛州,邀李中參與他的軍事。預備討平宸濠。
世宗登位,恢復李中原有官職。未上任,升為廣東僉事。再遷廣西提學副使,以身為教。從諸學生裡面選擇高等級的集聚在五經書院,五日一次登上學堂講解疑難。三遷廣東右布政使。忤逆了總督和巡撫御史,因而說李中不稱職,應當罷去職務。霍韜署吏部事,說李中素有廉節有才望,應當留任。正巧政府有不喜歡李中的,李中被降為四川右參政。
十八年(1539)升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這一年收成不好,下令讓農民捕捉蝗蟲,政府加倍付給糧食,因此蝗蟲滅絕而飢餓的人得到救濟。李中擒獲惡盜關繼光,鄰境攘奪李中的功勞,李中不與他爭辯。進升為副都御史,總督南京糧食儲備。御史金燦按撫四川時,曾經推薦過李中。李中不謝他,金燦為此懷恨他,至此他摘取李中的一些事情誣告他。朝廷剛剛議調李中時,李中死去。光宗時,追加謚號為庄介。
李中守官廉潔。從廣西回到家鄉,想用米飯招待客人,從鄰家借貸糧米。米借到後,又沒有柴薪,准備用浴器燒火做飯。客人等到天色暮黑,竟還不能吃到飯而告辭走了。李中少年時跟同鄉楊珠學習,既而將楊珠學說擴充,使他的學術沉潛邃密,學者稱李中為谷平先生。他的學生羅洪先、王龜年、周子恭都能傳承他的學術。李中的同族人李楷,又傳承羅洪先的學術。
6. 古文翻譯
六十六、夏峰學派
〖夏峰學派〗創始人孫奇逢(1584—1675)。奇逢,字啟泰,一字鍾元,號夏峰先生。清保定容城(今屬河北)人、此學派因其號而名。奇逢之學,原本陸象山、王守仁,晚而傾慕程、朱理學,「不欲製程朱陸王為二途」,故具有調和兩派的特點。他曾選周敦頤、程穎、程頤、張載、邵雍、朱熹、陸九淵、薛□、王守仁、羅洪先、顧憲成等十一人為理學大宗。奇逢與黃宗羲、李□並稱為清初三大儒,其門徒甚眾,著名者有孫博雅、王余佑、湯斌、耿介、魏一□、耿極、張果中、薛風祚、馬爾楹、高□、王之徵、陳□、申涵光、崔蔚林、趙御眾等。此學派以慎獨為宗,以體認天理為要,以日用倫常為實際。該派認為,「毋自欺」即是「致知」之首,唯毋自欺才能用好惡之實以至「自慊」,這便是「知至誠意」,「誠意工夫只一毋自欺便了」。慎獨即毋自欺。獨,不僅指此心初動之幾,凡事物交集時、事物應酬後也有獨。初動之獨有嚴防法,交動之獨有密證法,既動之獨有挽回法。總之,慎獨一於自慊,而誠意則為「夢覺關」。該派因注乍慎獨,強調道德修養,故多有以節行著者。如,孫奇峰曾率領容城人民抗禦清兵圍攻。明亡後,隱居不仕。他還不避危難,竭力營救過東林黨人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等。其一生自律,老而彌篤,嘗自謂:七十歲工夫較六十而密,八十工夫較七十而密,九十工夫較八十而密,學無止境,此念無時敢懈。奇逢弟子張果中是白溝一帶的劇孟一流俠義之士,為「范陽三烈士」之一。該派提出,學當以聖人為歸,無論在上在下,皆須一衷於理。理乃乾之元,天之命,人之性。人得志則放之家國天下,而理未嘗有所增;人不得志則斂之於身心意知而理未嘗有所損。故見之於行事與寄之於空言,「原不作歧視之。舍此則天不屬其心,人不必其命。故聖學本天。道之太原出於天,故道橫豆六合,豎貫古今,大無不包,細無不入」。道不可離,可離非道。因此,戒懼慎獨便成為須央不可離之功。此性在不睹不聞中自有睹聞,未見形而見心,未聞響而聞寂,是「吾心」之睹聞;此性在睹聞內卻有不睹不聞,形聲接而寂若不為之動,此為睹聞中之不睹聞。戒慎恐懼即是不睹不聞之「惺體」,此際著力不得,只有默默檢點工夫,所以工夫即是本體。此兼動靜而言,是在「根塵不及處打醒此心,見天於天,又見人於天」。這樣才能謗視天命光景。人通過慎獨,「養成後復還得個天命之性」,此「乃率性之能事,而修道至此極矣」。心性天命四字,只是一樣,人具之為心,心之靈為性,性出於天,天之一定為命。只要人從本來處探討得真切進行存養,並且將存養工夫做到盡頭,「靜時默存,動時惺存」,便做到了存心。靜是寂養,動是順養,此便是養性。心性合而成身,存養合而成修。壽則心性與身懼存,天則心性不與身俱滅。「天命之性完全於心之結果處」,知天是知自心之天,事天是事自心之天,立命是立自心之命。總之,心生天生命。此種觀點,顯然源於王守仁的心學。該派又從這種觀點出發來闡釋「格物致知」,同時又力圖將王守仁與朱熹的思想調合起來,認為「文成之良知,紫陽之格物原非有異」。孫奇逢說:「今就格物而論,朱子謂窮理,陽明謂為善去惡,是格物。某嘗思之:朱子謂理有末明,則知有未盡,若偏以窮理屬知也;又曰『凡物必有當然之則,而自不容己。所謂理也,外而至於人,則人之理不異於己;遠而至於物,則物之理不異』於人』。由此言之,亦是求理於心,非就事物而求其理也,豈如後人向一草一木而求其理乎?」(徐世昌《清儒學桌力》該派認為,「時中不離日用」,「大知只是百姓日用」,「眼前天地,心上鳶魚.室中夫婦,無一處不是道」,「道理只在眼前,眼前有相對之人、相對之物、靜對之我,正所謂道也者不可須突離也。能盡人性盡物性皆是眼前事,舍眼前而求諧遠且難,不知道者也。學而時習之,智及之,乞能守之,知之,好之.樂之,皆指眼前說,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因為強調日用倫常,放此派中多有務實學者。其代表著作主要有孫奇峰《四書近指》、《讀易大旨》、《理學宗傳》、《書纏,近指》,王余佑《認理說》,魏一□《四書偶錄》,耿極《周易淺義》,薛風祚《聖學心傳》,申涵光《荊園小語八崔蔚林《四書講義》,『趙御眾《傳信錄》等。夏峰學派為清初重要學派之一,其影響很大,「傳衍甚遠」,』奇逢弟子湯斌後來又成為潛魔學派的創始人。
7. 2012年重慶高考文言文及其翻譯
重慶卷】 戰馬記 [明]羅洪先
王公楨,濟陽公孫也。濟陽死靖難,公死賊,獲贈於朝,任一子廣,吉水稱忠義家莫過之。至其戰馬事,有足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學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會荊襄賊流劫入夔,焚巫山縣治。是時同知蘇州王公授碟捕賊,性柔怯而狡猾,故託疾不敢出一兵。公忿忿面數之曰:「汝食朝廷祿,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餓虎口耶?」即代勒部民兵晝夜行,至則巫山已破,賊方聚山中,索擊之,殺渠桀三十三人,余盡遣。居三日,賊復劫屬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翟塘衛指揮曹能、柴成兩人,與王素黨結避禍,多方詭辭庇之。且激公曰:「公誠為國家出力氣,肯慨然復行乎?「公即聲應。即日勒民兵,夾曹、柴兩人赴之,與賊夾水陣。已而麾民兵畢渡趣戰,曹、柴望走,公陷圍中,誤入淖田,不得脫。賊欲降之,公大奮罵。賊怒以刀斷其喉及右臂,墮淖中,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商稔公,知賊不敵,不敢言。是日將歸,有物嘯於山者,商驚祝曰:「為王公耶?果爾,當三嘯止。」如其言。商秘與家人負簀往尋亂屍,見衣白紗豐臂者,公也。載簀上,令不深沒。自死所至府三百餘里,馬奔歸府,門闔,長嘶踢其扁,若告急狀。守者納之,血淋漓,毛發盡赤,眾始駭公已死,而賊尤不解。後死之二十五日,子廣始隨木商往殮之,面如生,不以暑腐。然貧甚,不能歸,盡售行李與馬為資。而王意在馬,不償直,競徒手得之。距殮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馬哀鳴特異。王命秣者加莝①豆,不為止。王疑秣者紿②已,自起視櫪。馬驟前嚙其項,不釋口,久乃得脫。復奮首搗胸,仆之地,不省人。翌日,嘔血數升死。賊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誅。
嗚呼!自昔相傳義馬事不一二,皆言臨難能相濟也。世嘗言至靈者人,畜之至賤宜莫犬馬若也。銜轡所制,鞭策所驅,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嗚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
[注]①莝(cuõ):鍘碎的草。ò②紿(dài ):欺騙。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即代勒所部民兵晝夜行 部:部署 B. 與王素黨結避禍 黨:勾結
C. 商稔公,知賊不敵 稔:熟悉 D. 王命秣者加莝豆,不為止 為:因為
9.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部表現戰馬「義」的一組是( )
①至其戰馬事,有足為世戒者 ②長嘶踢其扃,若告急狀
③而王意在馬,不償直,竟徒手得之 ④復奮首搗胸,仆之地,不省人
⑤夜且半,馬哀鳴特異 ⑥自昔相傳義馬事不一二,皆言臨難能相濟也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④
10.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
A.王楨,是濟陽公的孫子。濟陽公死於靖難,王楨死於賊寇之手,他們都獲得朝廷的封贈,承擔過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義之家著稱。
B.王楨任夔州府通判時,遇到荊襄的賊寇前來大肆劫掠,而夔州同知王公和軍吏曹能、柴成卻不敢出兵。危急時刻,王楨出於義憤犬吠之警兵擊賊,壯烈犧牲。
C.王楨遇難後,朋胡及家人找到了他的遺體,准備送回家鄉安葬,但因貧窮,只好賣行李和戰馬作路費。戰馬落入夔州同知王公手中。
D.王楨戰死後,他的戰馬狂奔三百多里夔州府報訊;在同知王公的馬槽旁,哀鳴不已,最後將仇人王公置於死地,替主人報了仇。
11.(1)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7分)
①公忿忿面數之曰:「汝食朝廷祿,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餓虎口耶?」(3分)
②是日將歸,有物嘯於山者,商驚祝曰:「為王公耶?果爾,當三嘯止。」如其言。(4分)
(2)用余線(/)給下面的文言文斷句。(3分)人之蘊蓄由學而大在多聞前古聖賢之言與行考跡以觀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識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伊川易傳》卷二《大蓄傳》)
翻譯:
2012年高考語文(重慶卷)《戰馬記》釋讀
郭紅雨
2012年高考語文試題(重慶卷)的文言文閱讀為《戰馬記》。該文內容較為新穎,著重體現了一個「義」字。筆者查閱了很多資料,未發現針對該文的注釋,這給在讀的高中學生和在職的高中語文老師釋讀該文帶來不便。
為了讓廣大在讀高中學生能真正讀懂、讀通該文,增加知識的積累,並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同時也為廣大在崗的高中語文老師講解重慶卷高考語文試題提供一定的參考,筆者不揣冒昧,對《戰馬記》一文進行了釋讀。
全文大意比較容易把握,但是,文中也有幾處較難為艱澀。通假方面:「才五月」之「才」,通「在」;「大學生」之大,則通「太」;「夾曹、柴二人赴湯之」之「夾」,則通「挾」,即「帶著」之義。文化方面,「同知」和「大昌道」均為官職名稱,「縣治」為「縣衙」,。
筆者對《戰馬記》進行翻譯的時候,每句均採用直譯的方式,有些地方,需要添加詞語,以使譯文文句通順,此時,筆者用括弧加以註明。鑒於筆者自身水平和能力有限,譯文肯定會有許多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現將譯文公之於下:
戰馬記
王楨,是濟陽公的孫子,濟陽公在平亂中戰死。王楨在剿匪中戰死,被朝廷追封,留下一個兒子,名叫廣。吉水稱得上忠義的人家,沒有比得上王家的。至於他家戰馬的故事,更足以作為世人的警示。
先前,王楨以太學生的身份擔任夔州府通判。五月,恰逢荊襄之地的盜匪進入夔州劫掠,(他們)燒毀了巫山縣衙。這時,蘇州同知王某接到抓捕盜匪的文書,(他)性情軟弱膽小而且陰險姦猾,因此借口有病不敢派出一兵一卒。王楨十分憤怒地當面指責他說:「你吃著朝廷的俸祿,掌管什麼事務,忍心把黎民百姓丟飢餓的老虎的口中嗎?」於是替他帶領治下的民兵晝夜連續行軍。到了之後,巫山已被攻破,盜賊們正在山中集結,王楨搜索並攻打他們,殺死那些善戰的盜賊三十人,餘下的全部逃走。過了三天,盜賊又劫掠了治下的大昌邑,王楨催促王某,王某又不帶兵出發,而瞿塘衛指揮曹能、榮成二人,一向和王勾結在一起來躲避災禍,多次使用詭辯的話語袒護他(王某),而且鼓動王楨說:「你真為國家出力的話,願意再次慷慨地出征嗎?」王楨立馬出聲答應。當日點閱民兵,帶著曹、柴二人趕赴那裡(大昌),和盜賊隔水擺開戰陣。很快(王楨)指揮民兵全部過河進入戰斗,曹、柴二人看到就逃跑了。王振陷入包圍之中,誤入充滿淤泥的稻田中,不能脫身。盜賊想使他投降,王公大聲地用力責罵他們。賊兵很生氣地用刀砍斷了他的喉嚨和右胳膊,把他丟到爛泥中,他的戰馬(則得以)逃離。
先前,王楨赴任大昌道(官名),住在一個販賣木頭的商人家中。商人很熟悉王楨(的才能),知道賊兵打不過王楨,不敢(多)說話。這天,商人將要離開,有東西在山中長嘯,商人很震驚地禱告說:「是王公嗎?確實是你(的話),就長嘯三聲(再)停下來。」(果然)像他說的那樣。商人秘密地和家人背著竹席到亂屍中尋找,看到有個穿著白紗,只有半隻胳膊的,正是王楨。商人把他放到竹席上,讓他不至於沉沒。從(王楨)死的地方到他家中三百多里路,馬跑回家中,大門關著,馬長聲嘶鳴把門都踢扁了,好像要說急事的樣子。守門人讓它進來,(發現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下,鬃毛全部變成紅的,眾人才震驚地知道王楨已經戰死,而賊人還不放過(它)。之後,王楨去世的第二十五天,他的兒子廣才跟著販賣木頭的商人去收殮屍骨,(王楨)臉像活人,沒有因為天熱腐爛。然而王廣很窮,沒有能力回去,就把行李和馬全部賣了作為盤纏。而王某心思在馬上,不按它的價值出錢,最終白白地得到它。收殮之後第二十五天,快到半夜的時候,馬發出很不一樣的哀鳴。王某命令喂馬者添加鍘碎的操和豆子,馬沒有因此停止哀叫。王某懷疑喂馬的人欺騙自己,自己起床去馬廄查看。馬突然跑到前面啃住他的脖子,不鬆口,過了很久王某才脫離馬口。馬又抬起頭撞他的胸膛,把他弄倒在地上,他(已經)不省人事了。第二天,王某吐血好幾升,去世了。賊寇平定之後,有司判定功勞和過錯,曹、柴二人也被誅殺。
哎!以前流傳下來的義馬的故事不止一二,都說面對危難的時候,馬能救人。人們常說最有靈性的是人,牲畜中應該沒有像狗和馬一樣低賤的了。(馬)戴著轡頭被管制,被鞭子所驅趕,本身竟有文人武士比不上的地方。啊!能不敬服(它)嗎!能不敬服(它)嗎!
參考文獻:
[1]王力.王力古代漢語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6月第1版。
[2]《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古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第1版。
8. 文言文 羅洪先,字達夫 翻譯
羅洪先,字達夫,吉水人。其父羅循,歷任兵部武選郎中,鎮江、淮安知府,徐州兵備副使。
洪先年幼時慕羅倫的為人。十五歲讀王守仁《傳習錄》,非常喜愛,欲去從王守仁受業,父親制止了他。於是,改拜同鄉李中為師。嘉靖八年(1529)中進士第一名,授修撰,立即告假歸鄉。岳父太僕卿曾直高興地說「:吾婿成大名了。」洪先說「:儒者的事還有比這大的。進士第一,三年就有一人,何足為喜。」洪先孝敬父母,父親每次請客,他都站在一旁依次斟酒、拂席。不久父喪,在墓邊,以草為席,土塊為枕,蔬菜為食,守孝三年。繼母死,也是如此服喪。
嘉靖十八年(1539),選任宮中官員,召拜春坊左贊善。第二年冬,與司諫唐順之、校書趙時春,上書奏請明年歲首祭太廟之後,皇太子出御文華殿,受群臣朝賀。當時,世宗稱病不臨朝,諱言太子臨朝事,見洪先等人的奏疏,大怒道「:是料定朕一病不起!」親手下詔譴責他們,並剝奪三人官職。
洪先歸家後,更加鑽研守仁的學說,而安於淡泊生活。他考圖觀史,凡天文、地理、禮樂、典章、河渠、邊塞、戰略戰術、陰陽、算術等等,無不精通。至於人才、吏事、國計、民情都加訪察。認為「:如果有一日為官,這些都是我要做的事情。」本縣田賦一向有不均之弊,他呈請官府,要使百姓合理負擔。官府將此委託於他,他便細心調查,清除了弊病。飢荒年月,他寫信給郡守,得粟數十石,親自與友人同去賑濟飢民。流寇侵入吉安,知府張惶失措,洪先為他策劃戰略,使寇撤走。洪先素與唐順之友好,順之應召出仕,想約他同去做官,嚴嵩與他同鄉,也准備起用他,都被他拒絕。
洪先雖崇信「良知」學,但未曾向守仁登門求教,總是以《易大傳》所雲「寂然不動」、周敦頤的「無欲故靜」的主題思想來教導學人。他說「:讀書人要學經邦濟世,須以無欲為本,只有無欲才能出來治國,才能見識深遠,精力充沛。」王畿認為良知本於自然,不借絲毫人力。洪先則不以為然,認為「世上豈有現成的良知者?」他雖與畿友好,但二人觀點始終不同。山中有一石洞,過去是個虎穴,洪先移住在裡面,命名「石蓮」。在那裡謝客靜坐,三年不出戶。
隆慶初逝世,贈光祿少卿,謚文庄。
9. 明史羅洪先傳 "諱言儲貳臨朝事"中貳字如何理解
文言復文翻譯其實沒有說特別准確制的答案,只能說誰比較權威。貳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二,可以翻譯為再次;一個是背叛。如翻譯成再次,說實話沒研究過這一段歷史。不敢說是不是准確。如果翻譯成背叛,從皇帝的角度可以說通。但是羅洪先生謚「文庄」,那麼顯然用這個不合適。因此很多翻譯里都沒有 貳 的翻譯。個人傾向於第二個意思。也符合古代儒家的 君君臣臣 的這個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