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鄭人有逃暑文言文翻譯

鄭人有逃暑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2-03 10:13:24

Ⅰ 鄭人買履文言文的意思

翻譯

從前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一雙新鞋子,於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挑好了鞋子,才發現:「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子。

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一些書上寫「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鄭人有逃暑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鄭人買履,是先秦時代一則寓言故事,出自戰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它既是一個成語,也是一個典故,但它更是一則寓言,主要說的是鄭國的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鄭人拘泥於教條心理,依賴數據的習慣。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墨守成規的教條主義者,說明因循守舊,不思變通,終將一事無成。

作者介紹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約公元前281年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師從荀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Ⅱ 乘涼避露文言文的譯文,4月26日告訴我,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謝了

一、譯文

有個鄭國人怕熱,他跑到一棵樹蔭下去乘涼,太陽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也挪動著自己的卧席隨著樹蔭走。

到了黃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樹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又挪動著卧席隨著樹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濕身子的傷害。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濕了。

這個人白天乘涼的辦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樣辦法乘涼就相當笨拙了。

二、原文

鄭人有逃暑於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從陰。及至暮反席於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於身。其陰逾去,而其身愈濕。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

三、出處

《苻子》

(2)鄭人有逃暑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苻子,書名,為前秦氐族人苻朗撰,是繼淮南子之後又一部大型道家子書。原書亡佚,房融曾盛贊此書,現傳有清代兩個輯本,即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本和嚴可均《全晉文》輯本。

二、作品賞析

《苻子》,其中有不少片斷頗具文學意味。聯系苻朗的身世和其所處國勢,史文印照,尚可以顯示作為氐族貴族及亡國者的苻朗在「魏晉風度」之中的思想脈絡。

三、作者簡介

苻(音pú) 朗(?—389),十六國前秦將領,字遠達,氐族。朗字元達,堅從兄子,征拜鎮東將軍青州刺史,封樂安男。堅敗後降晉,為員外散騎侍郎,王國寶譖而殺之,有《苻子》三十卷。

Ⅲ 文言文 《鄭人逃屠》 翻譯

注釋 1.逃暑:避暑,乘涼。 2.孤林:獨立的一棵樹 3.徙(xǐ):移動 4.衽(rèn):卧席 5.以:為了,目的是。 6.及:等到 7.反:通「返」,返回。 8.濡(rú):沾濕 9.逾:(通假字,同:愈)同愈,更加 10.去:距離 11.至:到 12.席:睡 13.從:跟從 14.暮:黃昏 15.露:露水 16.於:在 編輯本段翻譯 鄭國有個在一棵獨立的樹下乘涼的人,太陽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也隨著樹蔭挪動自己的卧席。到了黃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樹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又隨著樹蔭挪動自己的卧席,而苦於露水沾濕了全身。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濕了。(這個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當笨拙了。 短句翻譯 1.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於身:月亮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又隨著樹蔭挪動自己的卧席,而苦於露水沾濕了全身。 2.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這個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當笨拙了。 編輯本段短文寓意 《鄭人逃暑》講述了鄭人白天將席子移動到樹陰下避暑,晚上由於月光下樹的影子拉長了,鄭人不是將席子鋪在樹下,而是和白天一樣還移動到樹陰里,離樹干遠了,其實已經毫無遮攔了,所以被露水濕身了。 這則故事主要細節就是晚上睡在樹陰下,不但不能避暑,反而濕身。三是找好諷刺角度,分析因果關系。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外界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我們要隨著事態的發展去解決問題所在,而不能只用老眼光,老辦法去解決新問題,不然就會碰壁、受災;客觀世界在不斷運動、發展、變化,我們也一定要認識並適應這種發展變化,不能墨守成規。鄭人用避暑的辦法去對待夜間的露水,當然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用狹隘的經驗去對待變化著的事物,必然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外界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我們一定要認識並適應這種發展變化,不能墨守成規。 編輯本段相關鏈接 苻子: 謹案:道家祖黃老,蓋三皇五帝之道也,變而為列禦寇莊周,則楊朱之為我也,又變而房中術,而金丹,而符錄,而齋醮,每降益下,而道家幾乎熄矣。於是乎秦漢以來,未有著書象《道德經》者,其象《列子》《莊子》,僅有苻朗,苻朗者,秦苻堅之從兄子也,《隋唐志》《苻子》三十卷,宋不著錄,《路史》徵引,皆取諸類書,非有舊本流傳。蓋亡於唐末。余從類書寫出八十一事,省並復重,得五十事,定著一卷,備道家之一種。就中有雲:至人之道也如鏡,有明有照,有引有致。又雲:為道者日損而月章,為名者日章而月損。又雲:荊山不貴玉,鮫人不貴珠,又雲:木生燭,燭盛而木枯,石生金,金曜而石流,三復其言,具有名理,本傳稱老莊之流,非過許也。嘉慶丁丑歲秋九月九日,嚴可均謹敘。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情況是會不斷變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辦法去解決新問題,不然就會碰壁受災。

Ⅳ 《鮑君》和《鄭人逃署》這兩篇古文的翻譯!急求!!!

《鮑君》【譯文】
從前汝南有個人在田野里設下了繩網想捕獲獵禽獸。一天,網里套住了一頭獐子,本主沒發現,一個過路的人偷偷取走了獐子。過路人想想覺得太不夠意思,就把帶著的鮑魚放一隻在網里。本主來後看見了鮑魚,驚怪地認為這是神,不敢拿回去。村莊里的人們知道後就在得魚的地方建了個祠廟,叫"鮑君"神,傳說開來,祭祀的人很多。廟的柱子漆成紅色,屋樑也畫了花紋,日日鍾鼓聲不斷。有病的人求鮑神後偶然好了,就更說這神特別靈,走路人過廟門也都進去祈禱。七八年後,那個當初往網里放鮑魚的人經過祠廟,問是怎麼回事,村人就如實告訴了他。這人說,"這是我放在網里的鮑魚呀!"從此人們才不再敬奉"鮑君"了。

還有一個
從前有人設捕獸夾捕獐鹿,那天逮到了一隻他自己卻不知道。有個過路人發現了獐鹿並把它給拿走了,但感覺不太好意思,就把自己的鮑魚放在捕獸夾中離開了。那個設捕獸夾的獵人來到後看到鮑魚,覺得非常奇怪,以為是神仙降臨,不敢把鮑魚帶到家裡,便在此地蓋廟,稱為鮑君。後來很多人都信奉這個廟的鮑君,其中得病的人偶然好了,便以為是鮑君在降福,就感加神奇了。
過了七八年,放鮑魚的那個人經過這個廟,詢問原因,有人告訴他這些事情。他說:「這是我的鮑魚,哪裡有什麼神?」於是非常慨嘆。
《鄭人逃署》有個鄭國人很怕熱,他跑到一棵樹下去乘涼,太陽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也挪動著自己的卧席隨著樹蔭走。到了黃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樹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又挪動著卧席隨著樹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濕了全身。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濕了。這個人白天乘涼的辦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樣辦法乘涼就相當笨拙了……

Ⅳ 文言文鄭人逃暑鄭人拙在哪裡

原文
鄭人有逃暑①於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④從陰。及至暮,反⑤席 於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⑥於身。其陰逾⑦去⑧,而 其身愈濕,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太平御覽·人事部》具看見
注釋
①逃暑:避暑,乘涼。 ②孤林:獨立的一棵樹 ③衽(rèn):卧席 ④以:為了,目的是。 ⑤濡:沾濕 ⑥逾:(通假字,同:愈)同愈,更加 ⑦徙(xǐ):移動 ⑧去:離開
編輯本段翻譯
鄭國有個在一棵獨立的樹下乘涼的人,太陽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也隨著樹蔭挪動自己的卧席。到了黃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樹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又隨著樹蔭挪動自己的卧席,而苦於露水沾濕了全身。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濕了。這個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當笨拙了。
短文寓意
1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外界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我們要隨著事態的發展去解決問題所在,而不能只用老眼光,老辦法去解決新問題,不然就會碰壁、受災。 2客觀世界在不斷運動、發展、變化,我們也一定要認識並適應這種發展變化,不能墨守陳規。 3鄭人用避暑的辦法去對待夜間的露水,當然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用狹隘的經驗去對待變化著的事物,必然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4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外界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我們一定要認識並適應這種發展變化,不能墨守陳規。

Ⅵ 文言文 鄭人有逃暑鄭人的笨拙

文言文閱讀——《鄭人逃暑①》
鄭人有逃暑於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從陰。及至暮,反席於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④於身。其陰逾⑤去,而其身逾濕,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
[注釋] ①逃暑:避暑,乘涼。②孤林:獨立的一棵樹。③衽(rèn):卧席。④濡(rú):沾濕。⑤逾:同「愈」,更加。
1.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徙衽以從陰 ( ) (2)其陰逾去 ( )
(3)反席於樹下( )
2.用現代漢語解釋下面句子。
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鄭人的「拙」具體表現在。(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則寓言告訴人們的道理是:
參考答案:
1.⑴:移動 ⑵:離開 ⑶:通「返」返回
2.這個辦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體表現在晚上也跟著樹影移動席子。
4.要隨機應變,要順應變化,不憑經驗辦事,不要墨守成規。

Ⅶ 鄭人逃暑文言文拙在哪

不會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來確定自己的舉措。「鄭人」的「拙「就在於不知變通,過於死板。

原文編輯
鄭人有逃暑[1]於孤林[2]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3]衽[4]以[5]從陰。及[6]至[7]暮[8],反席[9]於[10]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11]陰,而患露[12]之濡[13]於身。其陰逾[14]去[15],而其身逾濕,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太平御覽·人事部》[1]

譯文編輯
鄭國有個人在一棵獨立的樹下乘涼,太陽在空中移動,樹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動,他也隨著樹的影子挪動自己的卧席。到了黃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樹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動,樹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動,他又隨著樹影挪動自己的卧席,而苦於露水沾濕了全身。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濕。(這個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當笨拙了。

注釋編輯
1.逃暑:避暑,乘涼。
2.孤林:獨立的一棵樹。
3.徙(xǐ):遷移,移動。
4.衽(rèn):卧席。
5.以:(用)來。
6.及:等到。
7.至:到了。
8.暮:黃昏。
9.席:睡。
10.於:在。
11.從:跟從。
12.露:露水。
13.濡(rú):沾濕。
14.逾:(通假字,通:「愈」),更加。
15.去:離開。

短文簡介編輯
短文寓意《鄭人逃暑》講述了鄭人白天將席子移動到樹陰下避暑,晚上由於月光下樹的影子拉長了,鄭人不是將席子鋪在樹下,而是和白天一樣還移動到樹陰里,離樹干遠了,其實已經毫無遮攔了,所以被露水濕身了。
這則故事主要細節就是晚上睡在樹陰下,不但不能避暑,反而濕身。二是找好諷刺角度,分析因果關系。
這則寓言還告訴我們,外界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我們一定要隨機應變,不要墨守成規,太死板了。要懂得變通。

Ⅷ 文言文《鄭人逃暑》的譯文

有個鄭國人怕熱,他跑到一棵樹下去乘涼,太陽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專動,他也挪動著自己的屬卧席隨著樹蔭走。到了黃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樹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又挪動著卧席隨著樹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濕身子的傷害。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濕了。這個人白天乘涼的辦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樣辦法乘涼就相當笨拙了……

Ⅸ 文言文鄭人逃暑鄭人拙在哪裡

鄭人用避暑的辦法去對待夜間的露水,當然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用狹隘的經驗去對待變化著的事物,必然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熱點內容
歐文投籃教學 發布:2025-05-14 06:35:52 瀏覽:580
對配班老師的評價 發布:2025-05-14 06:34:41 瀏覽:344
師德的人物 發布:2025-05-14 06:33:09 瀏覽:175
教師師德個人總結 發布:2025-05-14 05:39:36 瀏覽:667
教師招聘考試模擬題 發布:2025-05-14 05:15:15 瀏覽:455
葯物化學習題 發布:2025-05-14 04:23:45 瀏覽:642
教育培訓章程 發布:2025-05-14 04:13:05 瀏覽:634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庫 發布:2025-05-14 03:21:37 瀏覽:461
小學語文拍手歌 發布:2025-05-14 02:17:21 瀏覽:531
魔獸有哪些 發布:2025-05-14 01:45:05 瀏覽: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