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文言文
1. 文言文「於是」的翻譯
文言中的抄「於是」,從結構上看,是介詞
它可以表示時間,可譯作「在這時」.
它可以表示處所,可譯作「在這里」.
它還可以表示條件、原因等.
有時,也可以用現代漢語的連詞「於是」來譯,但實際上乃是介賓片語的虛化,內里仍有表時間、處所、條件、原因之意.
2. 古文中的於是怎麼翻譯
「於是」在古漢語中的用法主要有二:
①在這時,在這件事情上。例如《荀子.議兵》:「然後刑於是起矣。」意思是說,接著,「刑罰」這件事情(同位結構)就發生了。
②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於是」(連詞)。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 意思是說,於是乎派遣御史詳盡了解案卷並問訊各位讀書人。
在古文中,「於」的含義有:
①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和對象。《荀子.天論》:「繁啟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臧於秋冬。」(啟:萌芽;蕃:茂盛;畜:蓄;臧:藏。)《列子.湯問》:「達於漢陰。」《史記.孫臏傳》:「請救於齊。」《韓非子.顯學》:「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論語.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上述各例句中的「於」可分別翻譯為在、到、向、從、對於。
②介詞。表示比較,相當於「過」。司馬遷《報任安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③介詞。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④動詞詞頭。《詩經.周南.葛覃》:「黃鳥於飛。」
注意:「於」作嘆詞時讀wū,不簡化為「於」。
在古文中,「是」的含義有:
①正確,與「非」相對。陶潛《歸去來兮辭》:「覺今是而昨非。」
②指示代詞。這,這個,這樣。《荀子.王霸》:「若是則百吏莫畏法而遵繩矣。」又:這樣看來,由此看來。《韓非子.孤憤》:「是明法術而逆主上者……」組詞「是以」、「是故」意義和用法同「因此」。《韓非子.五蠹》:「是故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③系詞。王充《論衡.死偽》:「余是所嫁婦人之父也。」
3. 古文中的「於是」意思是什麼
「於是」在文言文中是兩個虛詞的連用。
滿意的請採納哦!
4. 古文中的「於是」意思是什麼
文言中的「於是」,從結構上看,是介詞「於」加上代詞「是」內的介賓片語。掌握容這一點很重要。具體翻譯,要根據上下文靈活應用。
它可以表示時間,可譯作「在這時」。
它可以表示處所,可譯作「在這里」。
它還可以表示條件、原因等。
有時,也可以用現代漢語的連詞「於是」來譯,但實際上乃是介賓片語的虛化,內里仍有表時間、處所、條件、原因之意。
5. 「於是」的文言文翻譯是什麼
文言中的「於是」,從結構上看,是介詞
它可以表示時間,可譯作「在專這時」屬.
它可以表示處所,可譯作「在這里」.
它還可以表示條件、原因等.
6. 於是在古文中的意思
「於是」在文言文中是兩個虛詞的連用。「於」介詞,「在」「從」的意思;「是內」代詞,作「此容」「這」解。如:「從此;在這里;因為這個,因此;緊接上事之後並由於上事而出現某種結果」
如:
造次行於是,平生志在茲。——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
我正窮於是,君寧念及茲。——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
辭猶未已,色若愧恥,於是墮者止,偃者起。——陸龜蒙《戰秋辭》
衰懷激烈,不覺黯然,於是飲之酒,而贈之以歌,實乙巳三月下瀚一日也。——劉敏中《滿江》
子由初赴南京,送之出東門,登城上,覽山川之勝,雲此地可作樓觀,於是始有改築之意。——蘇軾《次韻和劉貢甫登黃樓見寄並寄子由二首》
黔驢之技止於是,君王用意徒為爾。——王冕《宣和殿畫驢圖》
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於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於是越北沚。/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曹植《洛神賦》
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營勞軍。」——『周亞夫軍細柳』《資治通鑒》
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於是余有嘆焉。
7. 古文 於是 的意思
文言中的「於是」,從結構上看,是介詞「於」加上代詞「是」的介賓內片語。掌握這一點很容重要。具體翻譯,要根據上下文靈活應用。
它可以表示時間,可譯作「在這時」。
它可以表示處所,可譯作「在這里」。
它還可以表示條件、原因等。
有時,也可以用現代漢語的連詞「於是」來譯,但實際上乃是介賓片語的虛化,內里仍有表時間、處所、條件、原因之意。
8. 於是 在古文.文言文.怎麼表示
乃,故,因而,於是(於是本來就是文言詞)。。。在適當的語言環境中,都是有「於是」的意思的。
9. 古文中的「於是」意思是什麼
古文中多單音節詞,於是應該分開翻譯,一般情況下,「於」是在的意思,「是」是這里的意思,於是應該是「在這里」的意思,應該根據語境意譯,沒有標准答案。
10. 於是 古文中的意思
「於是」在文言文中是兩個虛詞的連用。「於」介詞,「在」「從」的意思;「是」代詞,作「此」「這」解。如: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於是余有嘆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