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的困惑

文言文的困惑

發布時間: 2020-12-03 10:59:29

❶ 關於翻譯文言文時的疑惑

呵呵,其實我覺得來你參照教輔的要好一自些,因為上一樓的人說得很對,你翻譯文言文的時候,必須要參照上下文,就像你舉的這個例子,單看那一句,當然只能看成山峰,但是你聯繫上一句來看呢?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像老鷹飛到天上那樣追逐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靜下來;
看見了嗎?其實是前一句隱含了這樣的意思(雄奇的)。
文言文翻譯就像英文翻譯一樣,首先要做到信,就是你翻譯的,要切合原文,然後是達,就是你翻譯的,要把原文隱藏的意思表現出來,最後是雅,就是注重文字的修辭,如果只是為了考試,那麼,做出信就可以了,你不把隱藏的意思翻譯出來就足夠了

❷ 關於現代文言文如何寫的困惑

現代人寫文言文碰到一個很頭痛的事情,那就是,不但人家不認可寫的文章,就是自己都左看不順眼,右看不象文言。追究其原因,我認為大約有以下幾個: 一、用字不古。這里又有常見兩種情況:1)對於常用的現代化名詞,如「社會主義」,「現代化」等,無法找到相應古名詞代替,結果只能硬在文言文里引用,使得寫出來的文言文顯得不倫不類,這可見於許多當代老學者的文言文里,也可從廖承志與蔣經國的公開信里發現;2)即使不是一些非要使用的名詞,謂詞,也習慣於用一些用慣了的現代詞使用,這在謂詞使用上尤其明顯,有些現代文言文不過變成了一種四字一斷的形式,似乎有些古味,但實際上並不是文言文。 關於第一點,我認為主要還是因為文言文被荒蕪近一百年(實際上是從清末新政開始的),沒有在社會上形成一股較大的寫作力量,結果使得大量涌現在社會里的現代化名詞得不到文言簡寫的規范。實際上,文言文在古代,也同樣碰到新名詞涌現的問題,但因為社會上的壓倒性寫作是文言文(不要以為古代的寫作都是文言文,例如唐朝的變文,南宋的朱子語錄,明朝的話本小說,如三言二刻,還有介於二者的《三國演義》體裁),使得不斷涌現出來的新名詞很快得到規范。所謂「規范」,就是按照更古的文言文法,把新出現的名詞進行統一的簡化,當然,這個過程不是政府命令下進行的,而是由大多數人在交流作品時形成的共識,朝廷定期的科舉考試制度的命題和作文、奏摺、塘報公文也起到了這樣的作用。所以,如果寫作文言文能在將來形成一個較大規模的運動,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至少部分解決。清末梁啟超就是一個嘗試者,梁啟超的文言文(見他的《飲冰室文集》)里含有大量的新名詞,而他試圖對這些名詞進行文言規范化,由於他的名望,使得他文章寫法為社會上許多人所效法,形成了所謂「梁啟超體」,當時有些老學究譏笑梁文是文白夾雜,我認為是偏頗的,除非這些老學究寫文章時迴避聲、光、電、化和其他新名詞,但他們做不到。 關於第二點,主要原因還是我們現代文言文教育的問題,一句話,缺乏練習。現在中學的文言文課文不是沒有,雖則少了些,更重要的是教師從不讓學生進行文言文寫作,甚至連造句都不做。其次,主要因為「小學」的教育進行得很少,所謂古人說的小學,就是文字學,使得現代人掌握的漢字很少,不能變通地使用單個字表達意思。一旦寫起文言文來,字到用時方恨少,寫去寫來,就是現在知道的幾個字,結果當然被人家或自己看來是現代文的簡化,而不是道地的文言文了。 二、現代文言文在風格上單一。實際上,古典文言文是有很多文體風格的。例如先秦古文,它已經和兩漢以後的文字有較大的差異了,《左傳》的風格就是其中之一,《論語》則是另一種風格。魏晉時期興起的駢文,即四六文又是另外的風格。中唐時期興起的古文運動,本是反抗駢體文,復古先秦古文,即無韻無格律的古文,但因時代不同,這個古文已經與先秦古文有較大區別了,以後的古文基本上是韓愈的復古運動風格的模子。但以後的文言文並不都是古文(狹義古文),有些文章實際上是古文和駢文的混合,這在檄文,奏摺里大量採用。現代人基本上是模仿韓愈古文的寫作,更直接的是追逐清桐城派的寫作風格,對於其他文體,如駢體文,練習得不多,結果使文章顯得才氣不足。要知道,雖然駢體文辭藻華麗,重形式輕內容,但它卻有使文章華麗的優點。完全地模仿桐城派的寫作風格,或不自覺地模仿了,使得文章顯得很俗氣,不客氣地說,一些知名老學究的文言文就帶有這種俗氣。 解決的方法,還是多讀古代各種文體風格的文章,多練習。 三、詩詞化文言文。許多人練習文言文是從愛好古典詩詞以後開始的,古典詩詞在現代中國有遠多於練習文言文的參與者。古典詩詞雖然是古典文學的重要一方面,卻決不是文言文,即使使用它來寫作增加了文章的優美。要知道,古人的寫詩雖然是廣泛的業余愛好,卻不是日常最主要的寫作方式,以古典詩詞的方式寫作文言文有一個明顯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必要的虛詞使用,如「之、乎、者、也、耳、邪、耶、惟、夫、若」等字的使用,這些字的使用,使文章抑揚頓挫,粘接通暢。要知道,古人寫文言文很注意文章的音韻,寫完一篇文章以後,常常要反復吟誦,這些虛詞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典故掌握太少。典故不能多,但在一些關鍵地方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敘述簡練,不需要羅嗦重復,而簡潔是文言文的基本精神。 以上四條,是我能想到的原因,肯定還不夠。 文言文和方塊字是中華傳統文化能夠保持數千年而不墜的基本原因,以前一些學者忽略了文言文的「公約」(即Protocal)功能,以為只要方塊字就能保持傳統文化了,這是片面的。簡單舉個例子:《朱子語錄》就是用南宋福建方言寫的,現在沒有幾個人讀得懂。由於中國地形復雜,疆域遼闊,被分成許多方言區,而且難於做到官話被推廣到各地(就是現在都還做不到普通話的完全推廣),如果寫作採用口語化,即白話,相信現在沒有幾個人能理解古代的典籍了。而且倘若沒有文言文規范寫作,方塊字本身也將變化,比如現在的粵語方言下,涌現了許多其他地區人民看不懂的字,現在尚且如此,可以想像在漫長的幾千年的文化發展過程中,漢字勢必將發生很多區域性的變化,無法作為一個統一文字體系傳承文化了。

❸ 文言文 寡人之於國也 存在的疑惑

梁惠王說:「我對國家的治理,很盡心竭力的吧!黃河以南發生災荒,就把那裡的災民移往黃河以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南。當河東發生災荒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做的。看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並不見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文言文翻譯http://www.wenyan51.com/wenyanwenfanyi/「大王您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戰鼓咚咚敲響,交戰激烈了,戰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覺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是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不失時節地繁殖飼養,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須發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在道路上了。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於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
「現在,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飢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干,是武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於荒年,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湧向您這兒來了。」

注釋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時,把國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運城西)遷到大梁(今河 南開封市),故魏國又稱梁國,魏王又稱梁王。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3)於:介詞,對於。
(4)盡心焉耳矣:真是費盡心力了。盡心,費盡心思 焉耳矣 ,都是句末助詞,重疊使用,增強語氣。
(5)河內:今河南境內黃河以北的地方。
(6)凶:穀物收成不好,荒年。
(7)於:到。
(8)河東: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稱山西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為河東。
(9)粟:穀子,脫殼後為小米,也泛指谷類。
(10)亦然:也是這樣。
(11)察:考察。
(12)政:當權者。
(13)無如:沒有像……。
(14)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為了增加勞力和擴充兵員,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為好事。
(15)對:回答。
(16)王好戰:大王喜歡打仗。好:喜歡。
(17)請:有「請允許我」的意思。
(18)喻:打比方,作說明。
(19)填:擬聲詞,模擬鼓聲。
(20)鼓之:敲起鼓來。鼓,動詞,擊鼓。之,沒有實在意義的襯字。下文「樹之」的「之」用法相同。
(21)兵刃既接: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指戰斗已開始。兵,兵器、武器。刃,刀、刀劍等。既:已經。接,接觸、交鋒。
(22)甲:鎧甲,古代的戰衣,上面綴有金屬片,可以保護身體。
(23)走:跑,這里指逃跑。
(24)或:有的人。
(25)則:連詞,那麼。
(26)何如:怎麼樣。
(27)直:通「只」,只是,不過。
(28)是:代詞,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後止」。
(29)如:如果。
(30)則:連詞,就。
(31)無:通「毋」,不要。
(32)望:希望。
(33)於:比。
(34)違:違反,耽誤。這里指耽誤。
(35)時:季節。
(36)谷:糧食的統稱。
(37)勝:完全,盡。
(38)數罟:密網。
(39)洿:深。
(40)斤:錛子。
(41)以時:按一定的季節。
(42)養生:供養活著的人。
(43)喪死:為死了的人辦喪事。
(44)憾:遺憾。
(45)王道:以仁義治天下,這是儒家的政治主張。
(46)始:開端。
(47)五畝:先秦時五畝約合現在一畝二分多。
(48)樹:給……種植
(49)衣帛:穿上絲織品的衣服。衣,穿。
(50)豚:小豬。
(51)彘:豬。
(52)畜:畜養。
(53)之:助詞。
(54)無:通「毋」,不要。
(55)失:與下文的「奪」均為「錯過」意。
(56)謹:謹慎,這里指認真從事。
(57)庠序:都指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58)教:教化。
(59)申:反復陳述。
(60)孝悌:古代尊敬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
(61)義:道理。
(62)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頭發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意思是,年輕人知道孝敬老人,都來代勞了。頒白,頭發花白。頒:通「斑」。負,背著東西。戴,頂著東西。
(63)黎民:百姓。
(64)然而:這樣(如此)卻。
(65)未之有也:賓語前置,「未有之也」。
(66)食:動詞,吃。
(67)食:名詞,食物。
(68)檢:通斂。制止、約束。
(69)塗:通「途」,路上。
(70)餓莩:餓死的人。
(71)發:指打開糧倉,賑濟百姓。
(72)歲:年成。
(73)兵:兵器。
(74)無:通「毋」,不要。
(75)罪:歸咎,歸罪。
(76)斯:則、那麼。
(77)至:到,這里指歸順。

❹ 初中在文言文學習中的困惑 300字

我是一名高中生,我就我的學習經驗給你講一下初中文言學習的方法,順便提前為你拓展一下高中文言文學習的要求和方法。

【初中:】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初中學習對文言文的要求其實不是很高,只要將書上的課文每字每句弄懂了,就過關了。
所以,初中學習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背」。
但是,是不是毫無章法的將全部課文都背下來就可以了呢?當然,全部都背下來最好,但實際上,實在沒有必要全部背誦。
老師在上課的時候一定會將重點常考的字句都畫出來,背老師要求的那些就行了。

【高中:】
到了高中,才會知道初中學習文言文的時候是多麼粗略。
高中文言文的重點有三個:
1.虛詞;
2.實詞;
3.翻譯句子。
其中虛詞最重要,翻譯句子最難。
翻譯句子的難點在於:
1.需要你分析每個詞語的詞性,像是動詞名詞介詞形容詞連詞或語氣詞;
2.需要你理解每個詞語的意思,並且有些詞語還特別變態,像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介詞活用為動詞,動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古今異義等等。這些都是需要你在平常的學習中積累總結記住的。
3.需要你有一定的語法基礎,明白主謂賓定狀補,然後在此基礎上判斷一些特殊句型,例如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等。
虛詞最重要的原因是:你只要將高中的18個虛詞弄懂記住,那麼實詞和翻譯題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高中學習時一定要把虛詞弄懂弄透!!!!

【初中學習的建議】
第一點,是找你們語文老師給你們講解一下基礎語法問題,其實找英語老師講也行,因為英語和語文的語法有很多都是一樣的。
第二點,課本一定要記熟背熟,你們平常考試和中考的答案十有八九都在課本里。
第三點,基礎練習冊一定要做,然後將老師上課給你們講的那幾篇課外文言文多看幾遍,估計期中期末考試很有可能考原題。

如果你按我的方法做的話,初中文言文題大概就是滿分了吧(我初中語文就是滿分)。

❺ 關於古文的疑惑

在古漢語中,「依」有以下幾種常見解釋:1.靠著 2.依照 3.輕柔的樣子 4.留戀惜別的樣子 5.彷彿。拓展地說,也可以用來形容女子。

❻ 形容對方不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艱難與困惑的那句古文怎麼說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內子非魚,安(焉)知魚容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❼ 人人都有自己不懂的地方,當別人有了疑惑時,你會告訴他:(文言文)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可能是這個吧。但是我支持你自己的想法,就這個把

❽ 關於文言文的困惑

文言現象既有時代性,又具有穩定性,否則就總結不出它的規律,也就無從產生古代漢語語法。逐漸熟悉它,掌握它,你就不會「有一種不確定感」。這需要一個過程,相信自己通過不斷努力就會掌握它。

❾ 學習文言文的困惑與期待

文言文語言精煉,一個詞不同的語境詞意甚至讀音都不同,所以在理解上有阻礙。專
期待就是:文言屬文語言精煉包含千羅萬象,有很多很獨特的見解。所以一旦學好了文言文我們就能更好的了解歷史,了解一些我們不知道的東西。

❿ 文言文中,「焉」字用法疑惑

都是語氣助詞,但稍有區別:
上面兩句中的焉:作句末語氣詞,可譯作「了,啊,呢。」
後面兩句中的焉: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於「也」。

熱點內容
牛津高二英語 發布:2025-05-14 12:18:39 瀏覽:888
2014溫州師德培訓心得 發布:2025-05-14 11:26:56 瀏覽:663
彩虹6號多少錢 發布:2025-05-14 10:03:47 瀏覽:316
歐文投籃教學 發布:2025-05-14 06:35:52 瀏覽:580
對配班老師的評價 發布:2025-05-14 06:34:41 瀏覽:344
師德的人物 發布:2025-05-14 06:33:09 瀏覽:175
教師師德個人總結 發布:2025-05-14 05:39:36 瀏覽:667
教師招聘考試模擬題 發布:2025-05-14 05:15:15 瀏覽:455
葯物化學習題 發布:2025-05-14 04:23:45 瀏覽:642
教育培訓章程 發布:2025-05-14 04:13:05 瀏覽: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