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觀察方法
分析與措施分析:
算算時間,重點關注晨晨已經第四個月了,除了偶爾還要手把手的指導他繪畫,現在他已經能通過老師的語言提示獨立運用一些簡單的線條、點、面自主裝飾了,進步還是非常大的,但是他還是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手眼能力較差,特別是對於圖形分割,距離的把握是他的弱項,導致他不敢下筆。
2.想像力教差,缺少線描畫點、線、面結合的經驗。對於自主搭配方面的能力較弱,而且缺少一些線描畫點、線、面方面基礎的技能。
措施:
1. 多花時間給他欣賞一些線描畫範例,教他認識一些簡單的線條和圖案,幫助他了解繪畫方面的知識。
2.在調動幼兒學畫積極性的同時,加強幼兒美術技能的鍛煉一些機會讓他練習線描畫如(1)利用區域活動及早晨來園時間,鼓勵晨晨練習並掌握各種點、線、面的畫法。(2)提供各種范畫,引導其發現教師在裝飾時使用的點、線、面的豐富性,鼓勵其在自己繪畫時能夠結合運用。(3)提供各種輪廓圖,鼓勵其進行線描畫活動,教師給與指導。
3.與家長溝通,讓幼兒在家也能繼續練習。
4.在以後活動中要鼓勵他多練習,對於他的進步要及時表揚,調動他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② 成人美術的觀察方法
首先,觀察是首要因素,在還沒有觀察之前,不要急於動筆,先觀察,後思考,然後再考慮畫面的色、光、點、線、面和所承載的意義。實踐證明,針對一個要寫生的風景時,要用近一半的時間靜靜觀察,反復揣摩眼前的物象,通過充分解構與分析,深思熟慮後開始嚴謹地構圖。培養獨到的觀察力,比如面前的景物,什麼地方使你激動,什麼使你產生「詩情畫意」,要在整個寫生的過程中,緊緊抓住這個點,至於畫面中的其他景物皆為陪襯,這樣寫生起來,就會隨心所欲,體味出運筆寫詩的感覺。在寫生的過程中,善於觀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如一處極為平常的景緻,你也會覺得「有味」,突然產生創作沖動,有種值得一畫的慾望 。
油畫風景寫生和室內寫生最大的區別在於,油畫風景寫生可以讓畫家獲得一種既新鮮又興奮的感受,作畫時充滿激情。這種感受和激情是單純待在畫室里所難以取得的,它是一種帶有個人真摯感情色彩和強烈鄉土生活氣息的審美體驗。
油畫風景寫生和室內靜物寫生都要求畫家對所面對的客觀事物進行認真的觀察和思考,對物象進行具體分析和取捨,根據藝術需要經過歸納、組織,使畫面結構與表現語言整體概括,富有生氣,達到形體與色彩、刻畫與表現,整體與細節等各種因素的和諧統一。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主動經營畫面,運用光與色、明與暗、節奏與韻律等視覺語言,充分發揮主觀表現功能,把對客觀物象的認識轉化為主題的感受和情感的抒發。
③ 美術觀察的介紹
《美術觀察》1是立足「大美術」概念的大型綜合性美術月刊。發表美術創作和美術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介紹當代藝術家及作品。讀者對象為美術家、美術院校師生、美術研究工作者及業余愛好看。
④ 美術觀察的投稿須知
1.論文要求有題名、摘要、關鍵詞、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單位(名稱,省市郵編)等內容一份。
2.基金項目和作者簡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項目:項目名稱(編號)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職稱,學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數字分級編號法,一般用兩級。插圖下方應註明圖序 和圖名。表格應採用三線表,表格上方應註明表序和表名。
4.參考文獻列出的一般應限於作者直接閱讀過的、最主要的、發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獻。其他相關注釋可 用腳注在當頁標注。參考文獻的著錄應執行國家標准 GB 7714-87 的規定,採用順序編碼制。
⑤ 初中美術教學方法的幾點思考
觀察是對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察看。觀察能力的培養存在於每一學科的教學,只是各有側重。內而美容術學習過程中的觀察能力培養,則顯得由為重要。因為無論是對事物的構想或表現,還是美術繪畫學習過程本身,都應把觀察能力的培養放在重要地位。在初中美術教育教學的實踐中,要重視學生美術觀察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從理論研究、繪畫訓練、臨摹欣賞和評論教學四個方面進行實施的。給學生講授整體的觀察方法及對比的觀察方法,使學生學會怎樣正確的觀察所要描繪的物體。只有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才能在繪畫訓練中准確的描繪各種物體。當然還要在繪畫訓練的同時欣賞優秀的作品進行臨摹,來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
⑥ 美術教學研究常用方法是
歷史研究法、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行動研究法等六種教育研究方法。(一)歷史研究法歷史研究法就是通過搜集某種教育現象發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事實,加以系統、客觀的分析、研究,從而提示其發展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它的主要步驟如下:1.確定研究課題。包括分析和研究課題,明確自己准備研究的課題的要求與范圍,以確定自己准備的材料等。2.收集完備的資料並加以科學分析。由於歷史研究需要研究者對前人的研究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所以,搜集和分析文獻資料在研究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對准備利用的文獻資料必須對其可靠性進行鑒別和評價。3.歸類和整理。根據自己研究的范圍對資料進行合理的整理,確定課題研究所涉及、建構的概念、命題、邏輯體系等。<P>4.對形成的結論進行檢驗。檢驗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實踐檢驗;另一種是邏輯檢驗。5.將分析研究的材料寫成報告。(二)觀察研究法觀察研究法指研究者按照預定的研究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感官和輔助儀器,對處於自然狀態下的教育教學現象進行系統考察,從而獲取經驗、事實的一種研究方法。一般由准備、觀察、記錄與整理三個步驟組成。</P>1.觀察准備。根據研究的目的,選擇好觀察的對象。制定觀察計劃,計劃中要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重點、范圍及要搜集的材料,觀察的次數、時間,採用什麼儀器,什麼時候使用儀器設備,制定哪些表格、怎樣填寫等。2.進行實際觀察。按計劃進行,不要輕易改變觀察重點。如原計劃不當,可隨機應變,但必須完成原定任務。觀察中要選好時間、場合、位置、角度。選用多種觀察途徑,如參觀、聽課、參加活動、列席會議、個別訪談等。3.記錄和整理觀察材料。觀察時當場口問、眼看、耳聽、手記,及時寫出觀察到的現象,若現場記錄不方便,可事後補記。記錄要按順序,准確全面地記載。記錄的方法有描述記錄 (**記描述法、逸事記錄法、連續記錄法)、取樣記錄 (時間取樣、活動取樣、事件取樣)、行為核對表等。整理材料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材料作出分類、匯總,刪去錯誤,補上遺漏材料,特殊材料另作處理,匯總的材料應准確、全面、詳實。通過觀察可以獲得對研究對象的直接認識,為科研提供可靠的事實。此研究方法具有直接性、客觀性、可靠性、系統性等特點,從不同的角度可分為不同的類型。例如,按觀察的情境條件可分為自然觀察與實驗觀察。前者是無控制的**常教育教學條件下的觀察,後者則有嚴密計劃,是嚴格控制下的觀察。按觀察方式又可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按觀察者是否直接參與被觀察者所從事的活動來分,可分為參與性觀察和非參與性觀察。按取樣角度來分,還可分為時間樣本法、事件樣本法和情境樣本法等等,這里不一一詳述。(三)調查研究法調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論指導下,運用問卷、列表、訪談、個案分析和測驗等科學方式,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教育問題的資料,從而對教育現狀作出科學的分析認識並提出具體工作建議的一整套實踐活動。其特點是:它是一種間接的研究方法;對調查對象不必加以控制;研究對象是當前的教育現狀而非教育史實。其主要作用:為教育研究搜集第一手材料和數據;為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教育的政策、規劃、改革方案提供事實依據;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新的研究課題、先進經驗及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新見解和新理論,推進教育事業與教育科學的發展。它包括確定調查課題、選取調查對象、擬訂調查提綱、選擇調查工具、實施調查收集資料、整理調查資料、撰寫研究報告等步驟。就調查過程的順序而言,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步:1.調查前的准備工作根據研究課題的性質、目的、任務,確定調查對象、調查地點,選擇相應的調查類型和調查方式,擬訂調查計劃,做好各種技術、事物和組織准備,進行試探性調查,制定調查表格和觀察、問卷、訪談提綱以及編制測驗題目。2.實施調查,搜集資料這是調查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運用各種調查方式 (問卷、訪問和座談等)了解情況,力求搜集的資料全面、系統,具有典型性、客觀性、真實性。3.整理調查資料用各種調查方式搜集到的材料,必須加以整理。整理資料的方法可根據資料的性質而定。對於敘述性資料要用明白流暢的文字加以整理;對於數據性的資料要用統計法、列表法和圖示法加以整理。4.分析調查結果搜集到的事實材料,經過整理達到清楚明了後就可以考慮對調查所得的結果進行分析:根據調查研究的結果,給調查開始時提出的需要解決的問題作出回答;對獲得結果加以理論上的分析,闡明原因和背景,進行解釋;根據研究的結論對美術教學實踐提出適宜的改革建議方案和措施;在反思本調查的優點和不足的基礎上,提出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新課題。5.撰寫調查報告這是調查最後階段的總結。它是指明確、具體而簡潔地用文字的形式介紹調查的實際情況,並作出科學的分析。教育調查研究的分類按調查對象的范圍可分為全面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綜合調查和專家調查等。教育調查的具體方法有:訪談、問卷、測驗、查閱書面材料、開座談會、通訊等。運用此法進行科研時應注意:一要虛心求教,避免自以為是;二要實事求是,避免主觀偏見;三要深入、細致地調查,避免浮皮潦草;四要數量統計與分析准確,避免籠而統之。(四)實驗研究法教育實驗研究法指研究者按照特定的研究目的和理論設想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條件,人為地變革研究對象,從而驗證假設,探討教育現象因果關系的一種研究方法。按其組織形式可分為單組實驗、等組實驗和循環組實驗等。實驗法是以科學的理論假設為依據,在教學實踐中採用必要的而又合乎教學情況的控制,側重研究自變數與因變數的關系,它是揭示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一種比較合適的方法。實驗法的全過程可分為准備、實施、總結三個基本步驟:1.實驗的准備。總體任務是制定實驗研究的實施方案,具體包括:(1)明確實驗的研究課題、研究目的;(2)明確實驗的理論基礎,制定研究的理論假設;(3)選擇被試對象,分解實驗變數,進行實驗設計;(4)選擇和編輯合適的統計工具和手段。2.實驗的實施。主要任務是按照實驗設計,操縱自變數,控制無關變數,隨時觀察和測量因變數,搜集實驗數據和其他重要實驗資料。<P>3.實驗的總結與評價。對實驗數據和有關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對變數進行相關分析、因果分析,得出實驗結論;通過檢驗實驗誤差,分析實驗的效度;撰寫實驗報告。採用實驗研究法進行教育研究,首先要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其次應全面衡量一下實驗的客觀及主觀條件是否具備。由於美術學科的特殊性,實驗研究法具有相對的寬泛性。(五)經驗總結法經驗總結法指通過各種方式全面搜集反映某種教育實踐經驗的事實材料,經過分析、整理和加工,將現象材料提高到理性認識的一種研究方法。它是廣大教師參與科研的入門方法。它包括具體經驗總結、一般經驗總結和科學理性的經驗總結。教育經驗總結法基本步驟:1.准備工作根據實踐定好題目,選定對象 (對象要有代表性),掌握有關資料,制定總結計劃 (包括目的、進程、分工)等。2.搜集具體事實經驗總結要以具體事實為基礎。教師採取多種方法,主動去發掘先進經驗的具體事實。搜集具體事實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直接獲得的第一手材料即各種現象;二是書面材料;三是對實際效果的考證材料和各方面的反映。3.分析和綜合在搜集具體事實材料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分析和綜合,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分析綜合首先要做的是根據總結的目的,對材料歸類整理,刪繁就簡,辨別真偽,核實數據和實例;其次是揭示事實的內部聯系和分清主次,哪些是創新的,哪些是帶有規律性的,並把它條理化。4.論證定稿經過以上工作之後,可以寫出經驗總結的初稿,組織不同形式的論證。論證應以經驗總結研究者為主,請有關部門的領導、教育專家、教育理論工作者、教職工和學生參加,接受他們的質疑,聽取他們的意見,然後修改補充,最後定稿。這樣經驗總結的全過程就算結束,總結成果也就出來了。用經驗總結法來研究小學美術教學時要注意選擇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總結對象,要詳細佔有事實材料,要有可靠的理論支撐,理清觀點,揭示教學效果獲得的內在機制,要正確區分現象和本質,提煉出規律性的主題。經驗總結法要求新教師掌握、理解先進經驗的本質,再與自身的具體工作條件相結合,加以創造性的應用,對業務素養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大有好處。其次,選擇的經驗應具有先進性、獨創性,抓住本質、主流的經驗;再次,要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不摻雜個人的主觀偏見,把定性與定量結合起來,盡可能用數據來說明問題。(六)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指實際工作者 (如教師)基於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合作,將問題發展成研究主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研究方法。它是一種融教育研究和教育實踐為一體的教育研究方法,綜合性極強。</P><P>行動研究法是將美術教學改革行動和美術教學研究活動結合起來。它與美術教學實踐的具體行動息息相關。它研究的內容是針對美術教學實際活動,在研究中不斷提出改革意見和方案;美術教學實踐的動態流程又不斷提出新的問題,使研究者不斷得到啟示,再充實和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行動研究法是科學研究與美術實踐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能增進二者的相互反饋功能,使美術教學研究價值增生。行動研究法一般步驟:界定問題、文獻探討、擬訂計劃、收集資料、建立假設、實施行動 (反復研討、改進)、全面評價結果、撰寫研究報告 (結論與建議)。此法特別適合於中小規模的課程研究與改革,以及對具體教育結構的整體性考察除以上提到的幾種研究方法外,文獻分析法、比較研究法、理論研究法、教育預測法、統計法等也是教育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無論哪種方法都有自身的適用范圍、優點和局限性,在實際研究中要加以區別對待,靈活運用,以發揮各種方法在研究中的最佳效果。
⑦ 什麼是美術活動中的觀察怎樣引導幼兒進行觀察
什麼是美術活動中的觀察?怎樣引導幼兒進行觀察? 答:美術活動中的觀察,不只是看,而是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看看、摸摸、聽聽、聞聞,甚至嘗嘗,擺弄擺弄,並在觀察過程中使幼兒了解有關的知識.幼兒對事物觀察得越精細,了解得越深入,表現得就會越生動. 在進行美術活動時,教師不是急於去告訴幼兒繪畫的方法和步驟,而是讓幼兒去觀察,教給幼兒觀察的方法:(分清主次,分辨細節,按順序觀察等等)通過他們對周圍生活的認識和體驗,自由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如在組織幼兒畫魚時,教師首先組織幼兒觀察幾種魚的外形特徵、動態,看看魚的身體是什麼形狀的,魚鰭長的什麼樣?各種魚的眼睛、嘴巴大小一樣嗎?各部分都是什麼顏色的?是否一樣?它是怎樣游泳的等等,並讓幼兒在觀察的同時,用身體動作表現魚游的動作,然後讓幼兒進行繪畫,這樣即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增長了知識,又調動了幼兒繪畫的積極性,效果很好。幼兒畫出了形象各異的魚,有的張嘴吹泡泡、有的扭身嬉戲、有的在翻跟斗,有的竟然翹著尾巴在聊天,真是有趣極了。 觀察是幼兒學習和創造的基礎,在活動中注意孩子們觀察能力的培養,引導他們觀察生活中的閃光點,捕捉美的每一瞬間,並用繪畫的方式進行記錄,讓他們從更真實的角度,更小的細節去觀察事物,無疑會對他們的創造能力產生極大的幫助。
⑧ 西方傳統美術與中國傳統美術觀察方法有何不同
我給你復制了兩篇文章
1
首先,中西方的繪畫工具材料不同,所以中國畫用線造型,用色為墨,而西方畫用塊面造型,用色為色彩。其次中西方思維方式不同,所以中國畫注重表現與寫意,採用散點透視法,而西方畫注重再現與寫實,採用焦點透視法。正因為上述特點,中西方繪畫給人的感覺不同
首先,中西方繪畫用的工具材料不同。中國繪畫所用的工具和材料是經過幾千年的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筆、墨、紙(綾、絹)、硯,俗稱文房四寶。筆是指經過精心製作的尖頭毛筆,毛是從毛皮好的小動物身上,經過精心挑選而來的,一般有狼毫、羊毫、兼毫等;紙是指中國特有萱紙(有生熟兩種,其中紅五星凈皮為最好),質地柔軟暈化效果好;墨是指高級的油煙墨,不是一般墨水或任何顏料可以代替的,它通過水可以分若干層次,有墨分五色之說,即枯、濕、濃、淡、焦;硯是指是用一種特有的石頭製作而成的(其中以雞血石最為名貴),專用來為磨墨的。西方繪畫的工具和材料有筆、紙(布)、色、刀等。筆是用鬃毛製成的平頭的,象刷子, 紙(布)都比較粗糙而且厚,有水彩紙、水粉紙、油畫紙和油畫布等,還有在經過處理過的麻袋布上作畫;色是西方各種繪畫的主要材料之一,它是通過色相和明度來分層,來表現事物形象的,一般有水粉、水彩、油畫等色彩(指不同的畫種使用不同的顏色,畫油畫就用油畫顏色);刀是畫油畫時專用來刮出特殊效果和處理臟顏色的工具。
中國繪畫由於所用的筆是尖頭,這就決定了是用線來造型。不過中國繪畫中的線是很有要求的,講究曲直、粗細、濃淡、疏密等形態變化和組織得統一,以及筆法剛柔、輕重、疾徐等所形成的運動感和節奏感,體現出線條造型的藝術美。如吳道子的《天王送子圖》等古代人物畫,特別是梁楷的《李白行吟圖》通過潦潦幾根線條就把詩仙李白那豪放的性格和才思橫益的風度躍然紙上;而西方繪畫由於用的是平頭筆,一筆下來是一片,這就決定了是用塊面來造型,它是利用色彩的色相、明度以及光的明暗表現客觀形象,注重立體空間的真實效果,如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的畫面效果就是如此。
中國繪畫的用色講究的是以濃墨淡彩為特點,它所用的顏色是特製的中國畫顏色(分水色和石色兩大類),以水稀濕濟,因而所產生的效果是薄而透明,如五代時期南唐著名畫家顧宏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中對歌妓舞女的描繪就足以說明這一點,就是後期的工筆重彩畫也講究滋潤、自然的效果;西方繪畫用的顏色(包括油畫色、水粉色、水彩色等),講究的是色塊厚重,前期筆法細膩,後期筆觸奔放,注重對客觀對象的色彩的真實再現的描繪,以色彩的豐富變化為特點,強調光色效果,如喬爾喬涅的《暴風雨》等。
其次,中西方思維方式不同。中國人的感性主義傳統和一元論的世界觀與西方人的理性主義傳統和二元論的世界觀是相對立的。中國人的一元論世界觀認為人與自然是統一的、和諧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與此相關,它造就了中國人的獨特的感性思維方式。而西方的二元論將天人分開,把人和自然對立起來,注重人和人的潛能,認為人可以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所以西方人崇尚理性精神。
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中西藝術內在本質的差異。中國繪畫注重表現與寫意,即強調感性;而西方繪畫注重再現與寫實,即強調理性。這就決定了中西方繪畫的表現手法不同。中國畫不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而是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的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面,即運用了散點透視法。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和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等,它們雖不能准確地再現現實景象,但卻氣韻生動,能帶給人一種意境之美。西方畫家則是理智地進行構圖,採用科學的透視學和色彩學來表現近大遠小焦點透視和色彩的空間變化,形象的立體感很強,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藝復興時期的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畫家委拉斯凱茲的《教皇英諾森十世像》等。
所以中西方傳統繪畫讓人感覺是兩個不同的體系,給人的感覺不同。中國的山水畫充分表現了自然之美,表現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讓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如展子虔的《游春圖》是一幅描繪自然景色為主的青綠山水畫卷,表現人們春天出遊的情景。畫家在不大的絹幅上以妥善的經營、細勁的筆法和絢麗的色彩,畫出了青山疊翠,花木蔥蘢,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圖中山青水秀,水天彌漫,在波光瀲灧的湖面上,一艘華麗的高篷遊艇隨波盪漾。船中三位女子縱目四望,陶醉於明麗的湖光山色,流連忘返。湖邊數人或騎馬或漫步於山間小道,或袖手仁立岸邊,興致盎然。畫家通過對各種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動的生動描繪,成功地體現了《游春》這一主題。中國花鳥畫既形似又神似,不僅表現了花鳥之美,而且花鳥都被賦予了畫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動。《雞雛待飼圖》描繪的是兩只卧立各一、茸茸可愛的雛雞,通過它們張開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張望企盼的情態,我們似乎可以聽到它們對畫外母雞迫不及待地「嘰嘰」呼喚,這呼喚可能是它們表達見到母雞的喜悅之情,也可能是訴說它們飢餓難耐之苦。畫中兩只雛雞雖然向同一方向張望,但它們的動態卻完全不同,一隻是欲立前瞻,一隻為側身回顧,給人以靜中寓動之感。這幅畫沒有任何配景,顯得非常單純,但卻筆墨無多意更濃。中國的人物畫雖不能明確表現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動作神情卻非常真實。《洛神賦圖》是以曹植的文學作品《洛神賦》為腳本加以描繪的,它描繪了詩人曹植在洛水上,遇見了已成為洛神的舊日戀人的情景。在這幅畫中,畫家巧妙地再現了文學作品的精神實質,他把那位似來似去、飄忽不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繪得非常嫻雅而傳情;而處於驚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濱與洛神遙遙相對,留戀徘徊可望而不可及的樣子,也十分傳神,透出無限的惆悵和哀傷。而對於西方傳統繪畫,文藝復興時期由於解剖學、透視學的發展,西方傳統繪畫的再現性特點達到頂峰,如達芬奇的《岩間聖母》以聖母居圖中央,她右手扶嬰孩聖約翰,左手下坐嬰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後,構成三角形構圖,並以手勢彼此響應,背景則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點綴其間,洞窟通透露光。畫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畫,煙霧狀筆法的運用,科學地寫實以及透視,縮形等技術法的採用,表明了他在處理逼真寫實和藝術加工的辯證關系方面高超的水平。
最後我想說明的是,雖然中國繪畫強調表現,但從不脫離客觀現實,如齊白石所畫的《蝦》就「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西方傳統繪畫雖然偏重再現,但從各個時期代表畫家,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及後來畫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藝術家也總力圖將自己的情感、意識傾注其中。不管是中國畫還是西方傳統繪畫,它們都能以此給人們美的熏陶與享受。
2
摘要:人類美術史的發展不是某個或幾個所謂優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說是某幾個民族優秀文化影響的現象。在通往美術文化的進程中,各個民族都有獨特的貢獻。中西繪畫的審美特徵區別是十分明顯的,中國傳統繪畫重言志抒情,西方傳統繪畫則重模仿自然,中國繪畫講究意境美,西方傳統繪畫則重視人體美;中國傳統繪畫呈現出哲學化的審美傾向,西方傳統繪畫呈現出科學化的審美傾向。中國畫的審美基點在於「意味」,西方繪畫的基點從屬於「再現」,中國繪畫追求形象之外的意,線條與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達主觀情感,成為東方美術造型的主要手法。歐洲人致力於物象自然屬性的研究,造型藝術便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學,藉助明暗規律光與色的關系,空間、體積、結構、運動的表現成為主要造型依據。中國審美的本質在於尚意、領悟,對真實的理解是物體對應人情思後「升華了的真實」,西方的審美本質是尚行的,他們認為造型藝術的認識必須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而理性認識必須有明確的定義,審美必須有客觀依據,有準確的概念,推斥了東方的「領悟性」,重視自然得人的美感及生活體驗的功用。
關鍵詞:表現對象 造神運動 造像運動 以線塑形 以塊塑形
正文:
對世界美術的對比研究是很有意思也是很吸引人的一件事情,人類是分別在世界若干不同的地區先後跨進文明的門檻,而又在不同的狀態下向前發展,美術文化緊密聯系著人類社會其他因素產生消亡,再產生再消亡,生生不息,構成美術文明的繽紛現象。這些現象逐漸產生、聚合,互動、互制,推動著美術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正是這些不斷和多彩的現象證明了美術文明發展的進程,絕不是簡單直線的。人類美術的歷史又與其他文化史一樣或說更明顯地表現為多有曲折,甚至倒退。有不少美術文明,最後竟歸於中斷和淹沒。相當多的了不起的美術創舉,在時間的長流中消失了,不少是後世難以企及的,高不可攀的高峰。各種特定條件下會產生不同的美術,時過境遷各自無法替代。但美術發展、美術產生是有共同規律的。近代的美術其實有著古老的源頭,傳統中的美術有著當代的意義,歷史上許多傑作具有永恆魅力。
人類在遠古時代的藝術,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極大的共同性傾向,使用的材料也有很多類型,這是因為原始人類的社會活動、生存方式以及求取生存的手段大體雷同的原因。意識形態是建立在人類的顯示活動基礎上的。原始的繪畫不管是在洞窟中的,還是岩壁上的,盡都是表現了與狩獵有關的內容,除了賴以生存的動物和人類對自己的描繪外別無其他。顯著古樸、稚拙、粗獷的風格。進入階級社會之始,世界上由於地域、政治體制、宗教等文化背景的不同,便出現了不同的藝術審美思辨,也就出現了不同的藝術形式。在眾多的民族藝術發展中,主要有兩條差異明顯,對人類文化發展影響最大的線路:一、是產生在專制奴隸制社會中的,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型藝術。這種藝術創作極大地受宗教與權利的控制。為體現神秘的想入非非的某種精神而出現。掩蓋了人對自身以及對生活的了解及感受,把造型語言納入到神明的對應中,以標示神的至高無上,中國商周的青銅文化,古埃及的神廟及金字塔便是有力的見證,於是藝術形式的表現性得到了肯定,意趣追尋成了造型語言的目標,其後又由於封建社會文化發展中很大程度地適應了這種藝術觀,這種藝術便得到了發展和更進一步的完善。二、是以古希臘為源,在歐洲得到發展的藝術審美觀念,它產生於古希臘的民主奴隸制。藝術之初便為表現群體意識肯定人類自身的價值而出現,藝術創造屬於從屬於人文主義,以人的理想美為要求塑造神明或人類自己,於是造型藝術便努力地從客觀對象中尋找美、揭示美,以社會生活的理想為出發點,藝術家為了達到如此目的,便認真研究物體體現的最基本表現形式,他們認為物質的普遍屬性中存在著最高的審美理想,藝術家作為一種傳播思想的符號就要結實客觀事物中的最理想的成分。客觀事物中人是最完美的,於是人體美得到了最高的肯定與贊揚。於是古希臘人發現了物體中的秩序、比例、對稱、節奏等「數」的關系,「模仿說」成了主要發展的原則,這種原則經過歐洲文藝復興的進一步肯定,並得到了發展。
在西方的繪畫中,人物占據了核心的位置。所謂核心位置有著雙重的含義,一方面,是數量的巨大,另一方面,是人物在構圖中所佔據的核心位置。如眾所周知的《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到現代主義諸大家(如畢加索、梵·高等人)的作品。這種以人物為核心的傳統,就是西方藝術注重個人主義的人文主義文化傳統的突出表現。而西方繪畫中准確、諧調而科學的比例關系和透視關系,則是實證主義與科學精神的傳統在繪畫上的體現。反觀中國的傳統繪畫,也是恪守著中國的文化傳統。在這些浩如煙海的畫作中,必須承認人物完全處於從屬的地位。在宋朝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等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在一幅高度在2米左右的山水畫中,若有可憐的人物,幾乎讓人找不到,與《蒙娜·麗莎》的人物占據了畫面的五分之四,恰好相映成趣。道理說來很簡單:崇尚自然秩序的道家傳統的確認為人在自然界中就是那麼一點點大,正像蘇軾說的:「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而明清小品畫更是花鳥蟲魚,幾乎沒有人的位置;自然本位主義實在是中國繪畫的一大傳統。
中國繪畫美學不以結構嚴禁的邏輯體系為基礎,不專門研究自然的本質屬性,認為事物可以認識,但並不需要用清楚的概念表示,為了追求永恆與升華。某種定義是不必要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意足不求顏色似」,畫面上用大面積的空白,大塊的磨塊,多視域的構圖處理,成為東方人理解到有相互相成的藝術創造中的宇宙和諧實體。歐洲人認為世界萬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就在於它們各級都具有不容的數量關系。雕塑繪畫等藝術的美在於數的和諧與比例。一切造型藝術要依靠於對數據關系恰如其分地把握,於是對人體精妙的比例節奏的提煉與表現成了藝術家致力的方向。有異於的「度物象取其真」。中國是感知的真,西方是自然屬性的真;中國是情感意味中的真,西方是客觀條件的真。西方繪畫美學認為藝術創作必須上升到理智,這樣才能把握事物中的或然與必然規律,並把它表現在一個藝術形象中,使之成為客觀的摹本,盡管中世紀基督教把藝術美的本來屬性看作是上帝的光輝。中國繪畫重神似,即把描繪物體當作藝術家本人思維情感的媒體來看待。通過藝術語言,藉助藝術手段再造的境界納入到一個藝術的意境范圍。最後結果使表現的物象能充分表述藝術家的主觀意識為目的。所以表現筆墨之中的物體、色彩等關系常常是極大程度地改變了客觀自然,而帶有很多的主觀成分。
由此可見中西在美術方面的差別,然而即使風格迥異,兩者仍然在尋求一種高層次的相互融合,吳冠中先生曾說:「我曾將中、西方傑出的繪畫作品比作啞巴夫妻,雖語言有阻,卻深深相愛。」縱觀歷史, 21世紀以後,東西方文化交流相互影響越來越明顯,而且成為必然。歐洲油畫在中國紮根成長,東方藝術為西方美術發展提供了條件,互相吸收,互相作用。21世紀新的科技文明的發展,對人類文化與民族傳統,人的生存方式都起著重大的作用。但美術的發展規律告訴我們,多元仍然是其基本存在形式,適應身會的不斷創新仍然是其存在規律
⑨ 美術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教師通過語言的描述、說明,向學生傳授美術技能知識的方法,它是使用范圍較廣、頻率較高的教學方法。但是單純的講授並不能更多的引起學生的注意,而對教師的藝術表達語言、知識面等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
2、談話法(問答法)是教師與學生以口頭語言相互交流進行教學的 一種方法。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開拓學生的思維。但是問答法中由於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同,提出的問題也就會千奇百怪,就要求教師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語言、問題難度也要相當的考究,否則容易引起課堂的混亂。
3、討論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班或組為單位、圍繞某一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各抒己見、相互啟發或辯論,獲得或鞏固美術知識的教學方法。
4、讀書指導法,教師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美術教科書和課外美術資料獲取知識;擴大美術視野的教學方法。
(二)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1、演示法 2、參觀法 3比較法
直接感知的教學方法,能擴大學生的審美視野,但是在期間容易發生突發性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相當機靈的反應能力,能積極應對各種突發性的問題。
(三)以實踐為主的教學方法
實踐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提高繪制實踐活動,形成、鞏固、完善相應技能知識的教學方法,輔導練習法是以實踐為主的最重要的教學方法。它能促進學生在美術活動中能眼、手協調並用,從而提高與發展美術的創造能力與審美素質。
(四)以陶冶情操為主的教學方法——欣賞法、情境法
觀察比較法是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研究而直接獲得知識、感受、教育的方法。這種方法打破課堂和書本的約束,使教學與生活聯系緊密,擴大學生視野,從現實社會生活中接受教育。美術教育離不開觀察,觀察又總是伴隨著比較。沒有觀察,便沒有視覺和感知。觀察獲得感性的認識。沒有比較,不可能有正確的感知和准確的判斷。比較是進行思維地去認識事物。美術教學的觀察比較對象,一是對客觀景物、物象世界的觀察比較,一是對畫面及其表現形象的觀察比較。
(五)以指導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觀察法、發現法
引導學生明確比較的標准。比較是相互對比中進行的思維判斷。無論是寫生還是臨摹,都是在其對象與自己畫畫之間,不停頓的互相對照比較之中進行觀察的。其標准就是寫生或臨摹的對象。寫生畫的形象比例的觀察,則以物體的自身的長與寬為標准,得出長、寬的比例關系。物體間的比例,則以其中一物(一般多以大物體)為標准得出其間的比例關系。物體的傾斜角度則是以垂直、水平線為標准進行比較、觀察……包括品評作業的好差亦應以優秀作業作為比較標准。
⑩ 述學前兒童美術教學方法中的觀察法
一、注重觀察的角度
北宋詩人蘇軾游廬山寫到:「橫看成嶺車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絕句。這句古詩其實說的就是觀察角度的問題,形象的描寫出不同的觀察角度會得出不同的形象特徵的結論。就像大家吃飯的碗,正對著觀察者的時候碗口是正圓形,側面俯視的時候碗口變成了橢圓形,蹲下仰視的時候碗口變成了一條弧線。孩子們小,雖然不能講述透視原理,但是可以讓他們感受近大遠小的關系,例如高與低、大與小、正與反、長與短等等。觀察的角度一定要全面,這樣才能更加完整的看到事物完整的一面,對事物了解得更加徹底。孩子們通過仔細觀察對比之後,反映在畫面上的事物的形狀就不會太離譜,很自然的解決了像與不像的問題。通過仔細的觀察可以發現生活中很多奇特有趣的事情,這樣也調動了孩子們的觀察積極性。雕塑大師羅丹說過:「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只要我們主動一些,也許就會看到另外一個美麗的世界。
二、注重觀察事物的特性
比如向日葵,孩子們更喜歡叫他向陽花,但卻有些孩子卻不知道自己吃的瓜子就是它的籽兒,還有一種向日葵被稱為油葵,專門用來榨取食用油。這個花總是喜歡面朝太陽,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向日葵會面朝太陽一直隨著太陽轉一圈。這是因為向日葵必須吸收夠充足的陽光才能更早的長大成熟少兒美術教學中觀察的重要性少兒美術教學中觀察的重要性。只有等到成熟後,花瓣幾乎落盡,整個結滿瓜子的餅就會面向地面下垂,不再隨著太陽轉動。向日葵的葉子和花朵一樣,隨著太陽轉動。葉面寬大,總體成桃心兒的形狀。桿兒粗壯,高的有近兩米高,矮的也有一米左右,桿兒身上有比較柔軟密集的毛刺。一顆向日葵可以開出多個向日葵花,但是農民伯伯為了早日成熟、提高產量往往不等這些花兒盛開便全部摘掉,只留下一個,這樣就有充足的營養供它長大成熟。
三、觀察時間的選擇
因為事物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變化。這個有很多例子,比如牽牛花,也俗稱喇叭花,花口呈五邊形,晚上五個邊就會縮在一起,陽光出現再盛開。有時中午烈日當空,五個邊也也會縮在一起,形似花蕾。再比如畫太陽,清晨和中午和傍晚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少兒美術教學中觀察的重要性文章少兒美術教學中觀察的重要性,孩子們在繪畫中會自然而然的將這種現象融入到畫中。
四、老師要走進孩子的世界中去觀察
當孩子們把他們畫的鎧甲勇士和海綿寶寶拿到老師手中期待老師的的贊美時,老師卻不認識,這是作為老師的失職。要做到觀察,老師必須走進孩子的生活中,這樣才能看到孩子們看到的事物,理解孩子們的繪畫作品。如果一個孩子創作了一幅作品,這幅畫的內容形象是肯定他之前見到過或者體會到過的,才能反映到畫面上。或者是見到過之後再加上自己的想像變化之後產生的。所以我們老師絕對不能輕易的去否定一個孩子的作品,不認識只能說明老師有沒認識到的地方,否則作品不會憑空出現,別忘了藝術來源與生活的道理。
五、創造有利於孩子觀察的環境
社會環境對孩子觀察力培養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這里重點說卡通漫畫以及一些不合格的圖書。由於現在卡通漫畫市場繁榮,致使很多孩子認識不到有些動植物的真實形狀和特性,生活在城市繁華的水泥森林中,身邊的「商業文化」掠奪侵佔著孩子們原本天真美好的生活。「吃著豬肉不認識豬」的現象時有發生。現在有些圖冊書籍里對於事物原本真實特徵的照片資料越來越少,展現在孩子們面前的都是電腦製作或者手繪後誇張的形象特徵,有些脫離了事物的原本特徵,這或多或少的誤導了孩子們對真實事物的了解和認識。
以上是本人在教學中對於觀察的重要性的一點體會。當然在培養孩子觀察中,我們要注入一些觀察方法,如何比較觀察,學習追蹤觀察,典型特徵觀察,按順序觀察,幫助孩子掌握觀察的方法,促進其觀察力的提高。義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學畫是從畫雞蛋開始的。他的老師對他說:「你別以為畫蛋容易,其實一千個雞蛋中沒有兩個是相同的。」這就是比較觀察法 少兒美術教學中觀察的重要性少兒美術。要培養孩子觀察的細致性,通過對細小部分的觀察,描繪畫面形象,使之生動真實。還要培養孩子觀察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進行戶外活動會使孩子開闊眼界,豐富生活,對有價值的素材進行聯想創作繪畫。兒童繪畫,並不是僅僅局限於對真實事物的描繪,重點在於通過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了解,在掌握大量繪畫素材的同時也豐富了孩子的內心世界。觀察大自然,觀察生活,這是兒童享受美麗的過程,也是繪畫素材的儲存過程。只有「見多識廣」才能讓孩子們表現起來更加游刃有餘,避免孩子們出現想到卻畫不出來的尷尬問題。學會去觀察,不僅僅對孩子的繪畫有著非常大的幫助促進作用,還可以幫助到孩子今後的生活學習習慣,甚至他們未來的人生,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四個爸爸在線兒童美術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