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商鞅變法

文言文商鞅變法

發布時間: 2020-12-04 00:37:47

㈠ 商鞅變法文言文 翻譯

看網站,第十年閱讀一下。變法內容看:變法內容:
(1)編制戶口,加強刑罰
(2)獎勵生產(有利於秦國經濟的發展)
(3)獎勵軍功(有利於軍隊戰鬥力的提高,同時,觸犯了就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4)承認土地私有(確立地主階級統治最為關鍵的一項)
(5)推行縣制
(6) 統一度量衡
5影響:
(1)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2)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3)但是商鞅實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
資料:"治世不一道,變國不法古"。-----商鞅

㈡ 文言文翻譯 句子 關於商鞅變法

開始說新法不方便的秦國老百姓又說來新法如何方便。衛鞅說:「這都是些攪亂教化的人。」全部把他們遷移到邊境。此後,百姓再也不敢議論新法。

㈢ 閱讀下面文言文,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並將文段翻譯成現代漢語。商鞅變法令(指商鞅變法的條令)既具,未


商鞅變法的條令已經制定好了,還沒有頒布。惟恐百姓不相信自己,於是在都城集市的南門立了一梗三丈之高的木頭,招募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去的人,答應給是金。百姓們覺得很奇怪,沒有一個人敢去搬。於是又說:「能搬去的給五十金。」有一個人去搬了,馬上就賞給了他五十金,來表明自己不欺騙百姓。最後頒布了變法的條令。

㈣ 商鞅變法的文言文大意

【原文】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摘自《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
【譯文】
孝公已經任命了衛鞅,衛鞅想要實施變法圖強政策,唯恐天下人對自己產生非議,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桿,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桿.就又宣布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有一個人搬木桿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於頒布(變法的)法令。

㈤ "衛鞅變法"的文言文翻譯是什麼

  1. "衛鞅變法"的文言文翻譯如下:

    商君,是衛國國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孫,他的祖先本來姓姬。公孫鞅年輕時就喜歡刑名法術之學,侍奉魏國國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賢能,還沒來得及向魏王推薦。正趕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親自去看望他,說:「你的病倘有不測,國家將怎麼辦呢?」公叔座回答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卻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國政全部交給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聽後默默無言。當魏惠王將要離開時,公叔座屏退左右隨侍人員,說:「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走出國境。」魏王答應了他的要求就離去了。公叔座召來公孫鞅,道歉說:「剛才大王詢問能夠出任國相的人,我推薦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會同意我的建議。我當先忠於君後考慮臣的立場,因而勸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該殺掉他。大王答應了我的請求。你趕快離開吧,不快走馬上就要被擒。」公孫鞅說:「大王既然不能聽您的話任用我,又怎麼能聽您的話來殺我呢?」終於沒有離開魏國。惠王離開後,對隨侍人員說:「公叔座的病很嚴重,真叫人傷心啊,他想要我把國政全部交給公孫鞅掌管,又勸我殺了公孫鞅,難道不是糊塗了嗎?」孝公任用衛鞅後不久,打算變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議論自己。衛鞅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常被世俗非議;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後都弄不明白,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謀劃新事物的創始,而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大業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因此聖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於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孝公說:「講的好。」甘龍說:「不是這樣。聖人不改變民俗而施以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治理國家。順應民風民俗而施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成法而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衛鞅說:「甘龍所說的,是世俗的說法啊。一般人安於舊有的習俗,而讀書人拘泥於書本上的見聞。這兩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禮制不同而都能統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杜摯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變成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舊器。仿效成法沒有過失,遵循舊禮不會出偏差。」衛鞅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於國家就不仿效舊法度。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換舊禮制而滅亡。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贊揚。」孝公說:「講的好。」於是任命衛鞅為左庶長,終於制定了變更成法的命令。

  2. 原文: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座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後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既又勸寡人殺之,豈不悖哉!」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㈥ 商鞅變法文言文答案。

文言文閱讀:

商鞅變法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
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
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罷而孝公怒景監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監以讓衛鞅。衛鞅曰:「吾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
後五日,復求見鞅。鞅復見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罷而孝公復讓景監,景監亦讓鞅。鞅曰:「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請復見鞅。」鞅復見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罷而去。孝公謂景監曰:「汝客善,可與語矣。」鞅曰:「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誠復見我,我知之矣。」衛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疆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
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彊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
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節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閱讀題:
1、對下列句中加粗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語事良久——語:交談
B、景監以讓衛鞅——讓:謙虛
C、而循禮者不足多——多:贊揚
D、緣法而治者——緣:沿襲
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能從側面表現商鞅很有才能的一組是:( )
①鞅少好刑名之學
②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③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
④語數日不厭
⑤吾君之驩甚也
⑥功不十,不易器
A、①③④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商鞅從小就表現出濃厚的治理國家的興趣,喜歡鑽研那些刑罰和吏治的學說,深得魏國國相公叔座的賞識,並且在其府上做了中庶子,榮耀一時。後來商鞅投奔秦國不久,公叔座就去世了。
B、商鞅在秦國東擴領土時到了秦國。為了將自己的才學有所施展,他毛遂自薦勇敢地直接去面見秦孝公。然而秦孝公起初並不認可他。
C、一而再,再而三地面見秦孝公,商鞅終於明白之前不被秦孝公重用的原因是,沒有提出合乎孝公想法的施政方略。在好友景監的幫助下,他提出了切合秦孝公想法的變法策略。
D、商鞅的變法之舉並非所有人都贊同,秦國的老臣子甘龍和杜摯就反對變法革新的典型代表。但是商鞅並沒有被困難嚇倒,據理力爭,陳述變法圖強的意義。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最終確立了變法改革的國策。
4、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B
3、D
4、①孝公任用衛鞅後不久,打算變更法度,又擔心天下人議論自己。
②一般人安於舊有的習俗,而讀書人拘泥於書本上的見聞。

㈦ 衛鞅變法文言文翻譯

原文: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於商,號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譯文:
衛鞅從魏國逃到秦國,秦孝公任用他為丞相,把商地分封給他,號稱「商君」。商君治理秦國,法令雷厲風行,公平無私。懲罰,不忌避威勢強大的貴族;獎賞,不偏私關系特殊的親信,法令實施至於太子,依法處治。師、傅犯法,處以黥,劓之刑,一周之後,路上沒人拾取遺失的東西,百姓不亂取非分的財物,國力大大加強,諸侯個個畏懼。但刑罰嚴酷,缺少仁恩,只是用強力壓服人而已。
孝公實行商君新法十八年後,重病卧床不起,打算傳位給商君,商君辭謝不受。
孝公死後,惠王繼位,執政不久,商君請求告老還鄉。有人游說惠王說:「大臣權力太重會危及國家,左右近臣太親會危及自身。現在國內連婦女、兒童都說法令是商君的法令,並不說是大王的法令。這樣,君反為人主,而大王反變為人臣了。況且商君本來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辦法對付他吧。」
商君害怕受誅,想返回魏國。秦人不許他出境,說:「商君的法令很嚴厲。」因此不能出境,他走投無路,只好返回。惠王即以車裂的極刑處死了商鞅,而秦國人並不表示同情

㈧ 文言文 《商鞅變法》

特以強服之耳:用。【這句話的翻譯是「只是用強力的辦法來壓服人罷了」】
孝公以為相:擔任。【這句話的翻譯是「秦孝公讓他當丞相」。「擔任」和「當」意思一樣】
文言文翻譯,要逐字逐句翻譯,每個字都有對應的意思。

㈨ 衛鞅變法文言文

是照你兩句話翻譯嗎?如果是的話意思如下

1.民怪之,莫敢徒。

譯文:百姓對專此感到奇怪,屬不敢去搬.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譯文:太子是王位的繼承人,不能施加刑罰,於是就處罰了他的師傅公子虔,將他的老師公孫賈處以墨刑.

熱點內容
物理過程模擬 發布:2025-05-16 19:11:36 瀏覽:878
賞識教育作文 發布:2025-05-16 18:49:59 瀏覽:234
集英語 發布:2025-05-16 17:04:47 瀏覽:492
老師被虐漫畫 發布:2025-05-16 14:44:27 瀏覽:702
生物中規律 發布:2025-05-16 10:58:44 瀏覽:154
班主任種子 發布:2025-05-16 09:59:57 瀏覽:333
財富地理博客 發布:2025-05-16 08:15:18 瀏覽:567
語文練習與測試六年級上冊 發布:2025-05-16 05:07:12 瀏覽:666
英語代詞表格 發布:2025-05-16 04:23:00 瀏覽:442
生物之最 發布:2025-05-16 01:24:17 瀏覽: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