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乃的用法
①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以下幾種:
一是作代詞
(1) 你,你的。例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父親)。——陸游《示兒》
(2)他的。例如:乃心在咸陽。—— 曹操《蒿里行》
(3) 此,這個。例如:吾聞之,五子不滿隅,一子可滿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二是作動詞
(1) 是,就是。例如: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 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我乃非人也中的乃,就是這個意思。
三是作副詞
(1) 剛剛,才,表示事情發生得晚或結束得晚。例如: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聊齋志異·狼三則》
(2) 竟,竟然。例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 韓愈《師說》
(3) 卻,表轉折。例如: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卻每天尋找可買的合適的土地房屋。)——漢· 劉向《列女傳》
(4) 於是;就。例如:屠乃奔倚其下。——《聊齋志異·狼三則》
四是作連詞,可是,然而。例如:時夫仆具阻險行後,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覺引余獨往。——《徐霞客游記》
② 怎麼區別高中文言文中「乃」字的用法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內等
①設九賓於容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鍾山記》)
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②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③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代詞)你,你的;他的;此,這個;
2、(動詞)是,就是專
3、(副詞)剛剛,才;竟,竟然屬;卻;於是
組詞如下:
不乃、至乃、乃眷、乃才、普乃、乃耳、乃往、乃情、既乃、焉乃、便乃、乃誠、然乃、此乃、亦乃、乃纔、乃比、乃老、來乃、你乃
(3)文言文乃的用法擴展閱讀
字形演變
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乃,曳詞之難也。象氣之出難。凡乃之屬皆從乃。古文乃。籀文乃。
白話版《說文解字》:乃,說話措詞遲鈍。字形像語氣出口很難的樣子。所有與乃相關的字,都採用「乃」作邊旁。這是古文寫法的「乃」字,這是籀文寫法的「乃」字。
組詞解釋:
1、不乃
無乃,豈不。
2、至乃
連詞。提出突出事例,表示達到某種程度。猶言甚至,竟至。
3、乃眷
他的妻子。
4、普乃
鮮卑的姓氏。
5、乃往
從前,以前。
④ 文言文中「乃」字有哪些用法
(一)用作副詞.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①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二)用作代詞.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於""如果"等.(缺例文)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①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 【乃爾】譯為「這樣」.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5.【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①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二)用作副詞.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①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連詞.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何其】譯為「多麼」.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⑤ 焉,乃,然,則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初二下冊之前的例句)
.焉
焉
1.
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語氣詞,相當於「啊」。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乃
1.副詞
(1)可譯為「竟然」。例: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2)可譯為「於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陽樓。(於是,就)(《岳陽樓記》)
/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才)(《狼》)
2.判斷詞,可譯為「是」、「就是」。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3.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你」、「你的」。例: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然
1.
代詞,起指示作用,譯為「這樣」、「如此」。例: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
連詞,表轉折關系,譯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3.
助詞,分兩種情況:
①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可譯作「……的樣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樣子」「像……似的」。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則
1.連詞
(1)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
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
(2)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那麼」。
例:誠如是,則霸業可成。(《出師表》)
(3)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卻」。
例:余則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
2.表示判斷
可譯為「就是」。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⑥ 誰有初中文言文虛詞"為""乃""則"的用法.講解和練習........急用啊!謝謝謝謝謝謝謝謝!!!!
乃
(一)作副詞。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如: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②太丘捨去,去後乃至。(《〈世說新語〉三則》)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於判斷動中,相當於「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作連詞,表示前後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為「於是」。如:①乃入吳尋二陸。(《周處》)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三)作代詞,譯為「你、你的」。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為
「為」作為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如: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梅花為寒氣所勒(《西湖游記二則》)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韓愈短文兩篇》)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5.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故事兩篇》)
則
① 連詞,表承接,可譯為「就」
則施施而行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 《岳陽樓記》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魚我所欲也》
則又請焉 《送東陽馬生序》
②副詞,那麼 則凡數州之土壤
則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 《魚我所欲也》
則霸業可成 《隆中對》
則其所能 《墨池記》
② 連詞,表假設,若,如果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之 《孟子二章》
萬鈡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魚我所欲也》
④連詞,表轉折,卻 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 《送東陽馬生序》
⑤連詞,只是 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送東陽馬生序》
⑦ 文言文中「乃」字有哪些用法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①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於""如果"等。 (缺例文)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①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5.【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①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 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何其】譯為「多麼」。 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希望採納
⑧ 「乎」和「乃」在古文中的具體用法和例句!謝謝幫助!
乎(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例釋:①幾寒乎?欲食乎內?(《項脊軒志》容)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例釋: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③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④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石鍾山記》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例釋: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後》)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4.用於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例釋: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②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5.用在形容詞後,含有贊嘆意味。例釋: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與焉!《論語
⑨ 文言文中「乃」字有哪些用法
乃最常見的意思是「於是、就」,很多不用舉例了。
還有比較常見的是「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還有就是指示代詞,相當於「你、你的」:「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表判斷,相當於「是」:「此乃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