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落文言文

落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4 05:58:26

① 名落孫山文言文

宋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托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名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更:第四聲、表「還」的意思,愈加。

② 落字後面+⑥字古文 詩詞 或者落筆後面+⑤字古文 詩詞 組成一個七字詩詞

落霞與孤鶩齊飛
落紅不昰無情物

③ 「落日」用文言文怎麼表達

夕陽

④ 有哪些描寫村莊古落的詩詞古文

1、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陸游《游山西村》)
譯文:不要笑話農家的酒渾,豐收之年有豐足的佳餚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無路可行間,忽見柳色濃綠,花色明麗,一個村莊出現在眼前.你吹著簫,我擊著鼓,結隊喜慶,春社祭日已臨近,布衣素冠,簡朴的古風依舊保存.從今日起,如果允許乘著月光閑游,我這白發老翁也要隨夜乘興,拄著拐杖,敲開柴門.
2、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翁卷 《鄉村四月》)
譯文: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裡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四月到了,沒有人閑著,剛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3、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高鼎 《村居》)
譯文:農歷二月,村子前後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村裡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4、蠶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綠。女兒采春桑,歌吹當春曲。(南北朝民歌《採桑》)
譯文:春天三月春蠶漸生,春日的桑葉發出綠芽。女子正在採桑葉,吟唱著春天的曲調。
5、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希。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陶淵明《歸園田居》)
譯文: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清晨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鋤歸去。狹窄的山徑草木叢生,夜露沾濕了我的衣。衣衫被沾濕並不可惜.只希望不違背我歸耕田園的心意。
6、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
譯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7、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譯文:老朋友預備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好客的農家。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卧。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手舉酒杯閑談莊稼情況。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里觀賞菊花。
8、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王維《渭川田家》)
譯文:村莊處處披滿夕陽余輝,牛羊沿著深巷紛紛回歸。老叟惦念著放牧的孫兒,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雞鳴叫麥兒即將抽穗,蠶兒成眠桑葉已經薄稀。農夫們荷鋤回到了村裡,相見歡聲笑語戀戀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羨慕?我不禁悵然地吟起《式微》。

⑤ 在文言文中表示落的意思詞語都有什麼

墜,降,跌。

⑥ 文言文《名落孫山》的翻譯

【譯文】:

吳地(今蘇州一帶)有一人叫孫山,是個能言善辯的才子。孫山去別的城參加科舉,同鄉人托孫山帶他兒子一同前往。同鄉人的兒子未被錄取,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孫山先回到故鄉。

同鄉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孫山說:「中舉人的名單上最後一名是孫山,您的兒子排在我後面呢。」

【原文】:

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托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說話詼諧風趣的才子孫山用幽默的語言回答了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體現了他過人的機智。寓意:用以比喻投考未中,或選拔時未被錄取。

(6)落文言文擴展閱讀:

本文出自宋·范公偁《過庭錄》。《過庭錄》一卷,一百一十四條,不見諸家著錄。書中多述祖德,皆於紹興十七、八年(1147-1148)間聞之於父者(范直方1083—1152),故名《過庭錄》。「過庭」,出自《論語·季氏》之「鯉趨而過庭」語,是父親教誨子弟的言止。

文章注釋:

(1)滑稽(gǔ jī):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能不斷地往外溢酒。比喻能言善辯,語言流暢。「滑稽才子」指孫山這個人能說會道、幽默風趣。後來,這個詞語的讀音、含義發生了變化,多指語言、動作引人發笑。

(2)赴舉:趕去科舉考試。鄉人托以子偕往:有個同鄉人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孫山,一同參加科舉考試。偕:共同,一塊兒。偕往:一同前往。

(3)失意:指不錄取。綴:寫。榜末:錄取名單的最後。得失:成功與失敗。解名:考中功名的,這里指中舉的。

(4)賢郎:這里指老鄉的兒子。外:後面,猶言不取。

⑦ 落下來用文言文怎麼說

「落下來」在文言文中可以說成「墜」,例如:《公羊傳·文公三年》有句子,「死而墜也」。《離騷》中有「朝飲木籣之墜露兮」。這里的「墜」意思都是「落下來」了。

⑧ 「落」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 [ luò ]

  • 1.掉下來,往下降:降~。~下。零~(a.葉子脫落,如「草木~~」;b.衰敗,如「一片~內~景容象」;c.稀疏,如「槍聲~~」)。脫~。~葉。~淚。~潮。~英。~日。~體。~座。隕~。~井下石(形容乘人之危,加以打擊陷害)。~雁沉魚。葉~歸根。

    2.衰敗:沒(mò)~。破~。衰~。淪~。流~。~泊(a.潦倒失意;b.豪邁,不拘束,均亦作「落魄(bó)」)。

    3.遺留在後面:~後。~伍。~選。

    4.停留,留下:~戶。~荒。~筆。~款。

    5.停留或居住的地方:村~。部~。院~。

    6.歸屬,得到某種結果:~得。~空。

    7.陷入不利境地:~網。~難(nàn)。

    8.古代宮室建成時舉行的祭禮,現泛指建築物完工:~成。

    9.稀少:疏~。稀稀~~。

    10.屋檐上的滴水裝置(俗稱「檐滴水」):「矗不知其幾千萬~。」

    11.死亡:殂~。

    12.〔~~〕a.豁達,大方,如「~~大方」;b.孤獨,不苟合,如「~~寡合。」

    13.籬笆:「鑿井浚渠,縛~鋤園。」

  • [ lào ]

  • 用於一些口語詞,如「落枕」、「落炕」等。

  • [ là ]

  • 丟下,遺漏:丟三~四。~了一個字。

⑨ 停落在古文中用哪些詞來代替

stop!(灌水帖~)

⑩ 掉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應該都會出現吧,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基本字義
1、落下:~淚。 2、減損,消失:~色。~價兒。 3、遺失,遺漏:這一行~了兩個字。 4、回轉(zhuǎn ):~頭。~轉。 5、搖擺,引申為賣弄,耍:~文。~俏。~以輕心。~臂而去。 6、對換:~包。~換。 7、落在後面:~隊。 8、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完成:改~。戒~。[3]
詳細字義
〈動〉 1、形聲。從手,卓聲。本義:搖,擺動。 2、同本義 [sway;wag;shake]。 掉,搖也。——《說文》 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史記·淮陰侯列傳》 末大未折,尾大不掉。——《左傳·昭公十一年》 3、又如:掉尾巴;掉盪(搖盪);掉眩(肢體搖動旋轉);掉擘(甩著臂膊走,又謂攘臂奮起);掉舌(鼓舌,指游說、談論);掉嘴弄舌(搖唇鼓舌;搬弄是非);掉栗(戰栗)。 4、弄,賣弄 [show off]。 言必據書史,斷章破句,以代常談,俗謂之掉書袋。——《南唐書·彭利用傳》 5、又如:掉罨子(耍花招,賣弄花招)。 6、玩弄;搬弄 [play with;juggle with;dally with]。如:掉鬼(搗鬼;玩弄騙人的把戲);掉弄機權(玩弄權力);掉嘴口(耍貧嘴);掉經兒(瞎吹)。 7、落下 [fall;shed;drop]。如:掉眼淚;熟的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了。 8、丟失 [lose]。如:別把鑰匙掉了。 9、轉回 [turn]。如:把車頭掉過來;掉首;掉背臉(轉過臉)。 10、調換 [exchange]。如:掉包兒(暗中偷換);掉忙功夫(方言。忙裡偷閑;抽空);掉攬(設法弄走別人的東西);我要大瓶掉小瓶。 11、劃 [paddle;row]。 見前面兩個人,掉著一隻舡來。——《水滸傳》 12、鼓動 [instigate;abet]。如:掉舌(鼓動其舌,逞口舌之能。指雄辯或游說他人)。 13、落在後面 [drop;fall]。如:掉隊。 14、減少,降低 [decrease;lower]。如:體重掉了五斤;掉價兒。

熱點內容
活性炭化學式 發布:2025-07-10 16:30:45 瀏覽:437
怎麼雙眼皮 發布:2025-07-10 14:11:37 瀏覽:591
教師師德演講稿集錦 發布:2025-07-10 13:52:59 瀏覽:701
英語培訓翻譯 發布:2025-07-10 10:05:31 瀏覽:823
2014暑期實踐 發布:2025-07-10 09:19:41 瀏覽:982
老師批改作業的圖片 發布:2025-07-10 07:56:40 瀏覽:819
蘭州市教育 發布:2025-07-10 04:28:12 瀏覽:486
常州一女教師與男 發布:2025-07-10 04:08:29 瀏覽:752
生物質熱電廠 發布:2025-07-10 03:37:47 瀏覽:304
歷史民權 發布:2025-07-10 03:34:51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