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中華國學學科

中華國學學科

發布時間: 2020-12-04 07:20:57

㈠ 國學課程包括哪些_可以學到什麼

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

章太炎在其《國學概論》中稱:國學之本體是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納入國學的是《詩》、《書》、《禮》、《樂》、《春秋》、《易》漢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周代六藝。

向左轉|向右轉

拓展資料

國學班,即教授中華傳統文化的班級。與普通教育不同,普通教育重在知識技能的學習培訓,而國學教育則側重文化的提升,是為那些有志於弘揚傳統文化及民族文化的企業高層准備的,學習傳統文化管理知識來豐富企業管理知識。

課程設置主要有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如:《周易》與管理智慧、王陽明心理學、《金剛經》與佛教的基本精神、《資治通鑒》的歷史智慧與現代啟示、《史記》中政商人物的命運啟示、中國近代歷史的反思、文明的沖突與演進、傳統文化與現代領導藝術。

㈡ 國學課程包括哪些

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但是根據國學機構自版身因素所推出的課程內權容會有所差異。以比較出名的博學書院為例,他們有著獨樹一幟的課程模塊,主要包括了七大國學寶典易經,道德經,儒家,法家,孫子兵法,禪宗智慧,黃帝內經,以及三大史學經典貨殖列傳,資治通鑒,人物誌等人文智慧和古典哲學智慧。內容全面、系統、獨具特色,是眾多企業家、董事長、國學愛好人士學習國學的首選。

㈢ 國學學科的使命是什麼

由澳門中國哲學會主辦,武漢大學國學院、港專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及本刊等單位協辦的「傳統文化與中國現代化暨國學學科設立的反思」學術研討會近日在澳門氹仔君怡酒店舉行,來自大陸、香港、澳門的三十餘位學者出席本次會議。與會學者關注高等學校國學教育與國學學科設置問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華中師范大學高華平教授指出,當前中國的的「國學熱」持續升溫,但「國學」的學科建設卻相對滯後。「國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應該有自己的學科知識體系和明確的教學培養目標。理想的「國學」應該是既與傳統的文、史、哲各學科緊密聯系,但又有一定區別的或自身特點的學科;「國學」的學科體系也具有現代學科邏輯層次清晰的知識結構、而又便於大學開展「國學」教學的認知體系。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高級研究員鄭煒明博士系統介紹了饒宗頤先生的「華學觀」。鄭煒明博士指出,「一般人心目中所謂國學,即饒師心目中的知己功夫、返求諸己的傳統中國文化之學,但他認為這是研究中華文明這個屹立於大地之上一個從未間斷的文化綜合體的學問,所以他會稱之為華學。筆者相信饒師不會反對華學即國學這一說法。」武漢大學於亭教授認為,當代中國的高等「國學」教育,可以從三個功能層面和路向來加以理解:面向學院學術的專業教育、面向公民培育的通識教育、面向文化建設和文明對話的傳統之詮釋和轉化。「為學」的教育和「為人」的教育,都可以指向參與文明對話和參與社會轉型新文化建設之目標,這是我們思考當代高等「國學」教育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同時他也指出「中國古典學」應為當代「國學」教育和學科建設的核心內容。 目前,國學熱方興未艾,許多學者把「弘揚國學、建設精神家園乃至儒教復興」當作高等學校國學學科建設的使命。此種狀況實際上為國學學科建設帶來阻力。武漢大學孫勁松副教授指出,這混淆了高等學校「國學學科」與「弘揚國學」這兩個概念。作為一個學科,對於研究對象要保持基本的價值中立。國學學科的使命是對「中國古典學術體系」進行多角度、全面的挖掘研究,為現代文明提供一種借鑒,「國學」究竟是現代社會弘揚的對象、還是批判的對象、還是歷史記憶的一種存留,則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並不能否定「國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存在的必要性。他還指出,在當代西方學科體系中,產生於學科分類之前的歐洲古典學、東方學、漢學等綜合交叉性學科的整體性得到了尊重,美國學科分類中有專門的交叉學科大類容納這些學科,為其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體制保障,並沒有將其肢解到「文、史、哲、考古」等學科之中,僅此一點就可以說明「國學學科」設立的必要性、合理性。基於「國學」這一名詞的泛用乃至濫用,於亭、孫勁松等學者也贊同用「中國古典學」這一更加學理化的名稱來開展「學科申報」工作。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葉錦明教授對國學研究的范疇與方法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她從章太炎、梁啟超的國學觀入手,指出國學的范疇以經史為核心,重視儒家思想而忽略佛道兩家的內容,並不恰當;將國學的范疇只限於人文學科,而且側重史學的部分,這種偏側不利於國學長遠的發展。中國人民大學楊慶中教授對國學視野下的經學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提出近代學科體制分類對於傳統經學研究無疑具有人為割裂等諸多消極影響,但卻也同時具有深化問題意識、超越傳統研究理念的積極意義。而從發展的眼光看,割裂之後如何統合,超越之後如何回歸,應當是今天國學視野下的的經學研究所面臨的最為重要的課題。

㈣ 國學主要學什麼

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以及中醫權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

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4)中華國學學科擴展閱讀

國學強調治學要循序漸進、實事求是。一直到晚清,中國傳統學人的治學,一定都是先由文字、音韻、訓詁及目錄、版本、校勘等「小學」科目入手,而後才治「史學」,再由「史學」而入「經學」。傳統文化里有「道」、「器」、「藝」的分別。

教育部「十二五」規劃課題《傳統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研究》課題組執行主任張健在報道中介紹說,目前國家提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至少應該包括國學經典、傳統藝術和民俗文化三部分。

一些學校認為,學學《弟子規》、背背《論語》就是國學教育了,忽視了傳統文化中經典、藝術、民俗的相互關聯性和整體性,沒有從各年齡段的差異性去構建完整的中小學傳統文化課堂。另一方面,想找到各領域文化融會貫通的國學教師也是個難題。

㈤ 所謂的國學,都包括什麼學科需要學什麼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范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國學指學問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它興起於20世紀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國大陸,文革結束後思想學術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擴大,1980年代後「國學」復起至今。
"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章太炎在其《國學概論》中稱:國學之本體是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治國學之方法為辨書記的真偽、通小學、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變遷及辨文學應用。

㈥ 國學是什麼意思 包含那些學科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范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國學指學問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它興起於20世紀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國大陸,文革結束後思想學術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擴大,1980年代後「國學」復起至今。

"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章太炎在其《國學概論》中稱:國學之本體是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治國學之方法為辨書記的真偽、通小學、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變遷及辨文學應用。

國粹派鄧實稱:「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

㈦ 中國國學包括哪些

國學:指國家學府,即古代中國、朝鮮的中央學府,為官學體系的最高學府。
虞之上庠,夏之東序,殷之瞽宗,周之辟雍,漢後之太學,隋後之國子監,皆為國學。

國學范疇
傳統國學: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編撰於乾隆年間,由當時的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等一流學者完成。「四庫」指經、史、子、集四部,「全書」指所收都是全本。「國學」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當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學術精髓簡稱。它是新一代應該了解的知識之一。
大國學概念的衍生:國學、漢學、中國學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秦磚漢瓦,非秦(有英語China為證)即漢(Han Studies),自漢代以降,國力鼎盛,海外又稱大漢民族之學為「漢學」,考據學雖然證實「漢學」一詞至遲在南宋已較常見,狹義所指為兩漢時期的經學學術思想,而漢代人研究經學著重於名物、於訓詁,後世因稱研究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為漢學;但海外所指漢學,或者又可理解為漢民族之學,即對中國的研究,尤特指關於對中國的語言文化、文學、歷史和風俗習慣的研究,囊括中華六藝五術范疇。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五術指:山、醫、卜、命、相等五術。(以上文章摘錄自《南柯舟:國學熱中談國學》) 「國學「,更有寬泛的解釋。如把百家之術,如儒、釋、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說統統收於國學囊中,如此,則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都能統稱為「國學」,其中除了佛教是外來宗教,基本全是誕生於中華本土,所以,國學又稱為「中國學」、漢學。 (以上文章摘錄自《南柯舟:國學熱中談國學》)

國學教育
至於大學里設立國學學位,有人說「國學學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實,國學包括哪些領域和范圍本身並不模糊。國學分為小國學圈與大國學圈,小國學圈僅僅限於經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國學圈則囊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國學隨著西學漸淫東學式微之際經波瀾起伏而日漸風起雲涌,走到今日實屬不易,國學是伴隨中國傳統文化而生長的、伴隨中國歷史而發展的。近來有聞者,2008年10月15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表示將向有關部門正式提交設立國學學位申請,請問是將國學中哪一門、哪一科目設立「博士」學位?還是該把五術、六藝、諸子百家都設立「博士」學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非中國學問,不該列入「國學」之列耶

熱點內容
十佳師德模範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7-11 08:34:05 瀏覽:745
曲宏老師 發布:2025-07-11 08:29:28 瀏覽:130
初中物理考點 發布:2025-07-11 08:00:56 瀏覽:539
九年級上冊仁愛版英語 發布:2025-07-11 07:43:32 瀏覽:666
七律長征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1 06:31:58 瀏覽:438
安工大老師 發布:2025-07-11 02:47:26 瀏覽:525
微生物學第三版 發布:2025-07-11 00:14:22 瀏覽:107
初中數學卷子 發布:2025-07-11 00:11:28 瀏覽:807
2年級語文上冊期中試卷 發布:2025-07-10 23:36:23 瀏覽:93
活性炭化學式 發布:2025-07-10 16:30:45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