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豫文言文
1. 文言文翻譯
這是《宋史·查道傳》的一部分。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寧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親筆硯。未冠,以詞業稱。侍母渡江,奉養以孝聞。母嘗病,思鱖羹,方冬苦寒,市之不獲。道泣禱於河,鑿冰取之,得鱖尺許以饋,母疾尋愈。
端拱初,舉進士高第。寇準薦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兩川者,得道公正清潔之狀以聞,優詔嘉獎。遷秘書丞,俄徙知果州。時寇黨尚有伏岩彀依險為柵者,其酋何彥忠集其徒二百餘,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詔書招諭之,未下,咸請發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懼罪,欲延命須臾爾。其黨豈無詿誤邪?」遂微服單馬數仆,不持尺刃,間關林壑百里許,直趨賊所。初悉驚畏,持滿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諭以詔意。或識之曰:「郡守也,嘗聞其仁,是寧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羅拜,號呼請罪,悉給券歸農。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災民歉,道不候報,出官廩米賑之,又設粥糜以救飢者,給州麥四千斛為種於民,民賴以濟,所全活萬餘人。二年五月,卒,訃聞,真宗軫惜之,詔其子奉禮郎循之乘傳往治喪事。」
翻譯:
查道,字湛然,安徽翕欠州休寧人。查道幼年時沉穩不合群,很少言談嬉笑,但喜歡接近紙筆墨硯。未成年時便以詩詞著稱於世。後來,陪伺母親由長江以北遷到長江以南居住,以孝聞名於天下。一次,母親生病,想吃鱖魚羹湯,當時正值數九寒冬,市場上買不到鱖魚。查道到河邊哭泣禱告河神,鑿開堅冰,得到一條尺多長的鱖魚獻給母親吃不久,母親的疾病痊癒了。
端拱初年,查道考中進士。寇準推薦他有才幹,被提拔為著作佐郎。淳化年中,四川強盜反叛朝廷,朝廷任命查道擔任遂州(今四川遂寧市)通判。有出使四川的使者,將查道的政績上報朝廷,皇上下詔書優厚地嘉獎了他。接著升任秘書丞,不久又調任果州(今四川南充市)知州。當時強盜們在山間岩洞據險架設柵欄(以抵禦官軍),頭目何彥忠聚集200多黨徒,盤踞在西充(今四川西充縣)大木槽一帶,劍拔弩張,(勢與朝廷為敵)。朝廷打算招安他們,但詔書還未下達。大家都請示查道派兵剿滅,查道說:「他們是愚民,因為害怕承擔罪過,打算苟延殘喘。那些嘍啰們難道沒有(因一時糊塗而)誤入歧途的嗎?」於是,查道喬裝打扮,單人獨騎,不帶一尺兵器,只帶幾個僕人,輾轉穿越於山林溝壑中,行走100多里,徑直來到強盜盤踞的地方。強盜們驚慌害怕,拉滿弓嚴陣以待。查道(到後)鎮定自如,盤腿坐在胡床上,明白地告訴他們朝廷招安的意圖。其中有認識查道的人說:「此人是果州知州,聽說很仁慈,這樣的人難道會害我們嗎?」強盜們隨即拋下兵器羅列跪拜在查道腳下,大聲呼喊請求赦免罪過。查道全部發給證明文書讓他們回家當農民。
天禧元年,查道被調到虢州任知州。這年秋天,虢州遭遇蝗災,百姓歉收。查道不等朝廷的答復,打開官府糧倉賑救災民,又設粥棚施粥救民,並拿出種麥4000斛作為百姓開春的種籽。老百姓多虧他的救助得以保全性命一萬餘人。天禧二年五月,查道死。訃告傳到京師,真宗十分痛惜,下詔書讓其子奉禮郎官趙循之坐傳車前去治辦喪事。
2. 《蕭燧為官》這篇文言文怎麼翻譯
翻譯:蕭燧字照鄰,是臨江軍人。嚴州地窄財缺,剛到那裡,公家的錢不滿三千,蕭燧節省使之夠用。兩年內,積蓄到了十五萬,用這些富餘的錢補上拖欠的,各縣都寬裕了。在這以前,宣和庚子年方臘強盜起兵,至今正是六十年甲子一周,人人憂慮恐懼。恰巧遂安縣令減少地方土兵的薪餉,眾人吵吵嚷嚷。蕭燧急忙改變命令,而且叫來土兵的頭領告誡他們,都敬畏服帖。城裡的流氓少年成群滋擾集市,蕭燧秘密記下姓名,刺字充軍,人民得以安居。皇上正在吝惜職名,沒有功勞的不授給,下詔因蕭燧治理地方有成績,授為敷文閣待制,移為婺州知州。父老攔路,幾乎無法成行,送出州境的人要按千數計算。
【注釋】
1、常:通「嘗」,曾經。
2、存問:慰問;慰勞。多指尊對卑,上對下。《史記·高祖本紀》:「病癒,西入關,至櫟陽,存問父老。」唐鄭棨《開天傳信記》:「路之父老負擔壺漿,遠近迎謁,上皆親加存問,受其獻饋。」宋李綱《論唐三宗禮遇大臣》:「光弼畏禍不敢入朝,代宗猶輦致其母,存問甚渥。」《清史稿·穆宗紀》:「傳旨存問疫疾將士。」
3、嗟悼:哀傷悲嘆。晉潘岳《楊荊州誄》:「聖王嗟悼,寵贈衾襚。」唐韓愈《薦士》詩:「況承歸與張,二公迭嗟悼。」《紅樓夢》第1回:「正當嗟悼之際,俄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
4、重肉:謂兩種以上的肉食。《北齊書·楊愔傳》:「汝輩但如遵彥謹慎,自到竹林別室,銅盤重肉之食。」《續資治通鑒·宋仁宗皇祐四年》:「(范仲淹)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明唐順之《王母繆孺人墓誌銘》:「諸子有進重肉者輙不食,至奉賓客,未嘗不豐潔。」
5、自充:自足。
6、施予:也作「施與」。給予,以財物周濟人。《韓非子·奸劫弒臣》:「夫有施與貧困,則無功者得賞;不忍誅罰,則暴亂者不止。」《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怨。」《後漢書·張奮傳》:「常分損租奉,贍恤宗親,雖至傾匱,而施與不怠。」宋歐陽修《瀧岡阡表》:「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餘。」清昭連《嘯亭續錄·轉庵和尚》:「家甚豪富,喜施予,鄉人感其惠。」郁達夫《過去》:「有時候因為想受她這一種施與的原因,故意地違反她的命令,要她來打。」
7、義庄:舊時族中所置的贍濟族人的田莊。《宋史·范仲淹傳》:「置義莊裡中,以贍族人。」清馮桂芬《復宗法議》:「惟宋範文正創為義庄,今世踵行,列於旌典。」
8、里中:指同里的人。《史記·張耳陳餘列傳》:「秦詔書購求兩人,兩人亦反用門者以令里中。」清袁枚《新齊諧·賣漿者兒》:「西鄰唐姓者向信鬼神之事,里中祀東岳帝,唐主其事。」
9、泛愛:亦作「氾愛」。猶博愛。《論語·學而》:「泛愛眾,而親仁。」《莊子·天下》:「氾愛萬物,天地一體也。」《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陛下臨制天下,一齊海內,泛愛蒸庶,布德施惠。」《漢書·游俠傳序》:「觀其溫良泛愛,振窮周急,謙退不伐,亦皆有絕異之姿。」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八:「多情乃佛心,泛愛真君子。」許地山《無法投遞之郵件·給琰光》:「啟芳說我是泛愛者,勞生說我是兼愛者,但我自己卻以為我是困愛者。」
10、樂善:樂於做好事。《孟子·告子上》:「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清顧炎武《山陽王君墓誌銘》:「雖不學古而闇合於義,仁而愛人,樂善不倦,其天性然也。」
11、里巷:猶街巷。《墨子·號令》:「吏卒民無符節而擅入里巷,官府吏三老守閭者失苛止,皆斷。」《漢書·五行志下之上》:「京師郡國民聚會里巷仟佰,設張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宋蘇洵《蘇氏族譜亭記》:「其輿馬赫奕,婢妾靚麗,足以盪惑里巷之小人。」清周亮工《書影》卷三:「其人在當時,已不免姍笑於里巷,而見侮於褒衣博帶之儔,何況後世!」葉聖陶《窮愁》:「阿松所識,不出里巷鄙夫。」
12、尚:推崇;追求。
13、忠厚:忠實厚道。《荀子·禮論》:「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謂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謂之瘠。」楊倞註:「忠厚,忠心篤實。」《史記·鄭世家》:「子產者,鄭成公少子也。為人仁愛人,事君忠厚。」唐 韓愈 《劉公墓誌銘》:「長子 元一 ,樸直忠厚。」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凡作傳奇者,先要滌去此種肺腸,務存忠厚之心,勿為殘毒之事。」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他辦事正派,待人忠厚,一個心眼看人,從不計算別人,也很少想到別人對他耍花招。」
14、屬羌:眾多的羌部族。
15、畫像:畫肖像。《後漢書·蔡邕傳》:「邕遂死獄中……兗州、陳留間皆畫像而頌焉。」《三國志·魏志·田豫傳》「年八十二薨」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汝南聞其死也,悲之,既為畫像,又就為立碑銘。」唐李白《司馬將軍歌》:「功成獻凱見明主,丹青畫像麒麟台 。」清袁枚《隨園隨筆·畫像不始於勾踐》:「《事物紀原》以畫像始於句踐鑄范蠡,不知殷高宗夢傅說已有圖形以求之說矣。」沈從文《從文自傳·辛亥革命的一課》:「哥哥會為人畫像,藉此謀生。」
16、生祠:為活人建立的祠廟。《漢書·於定國傳》:「其父於公為縣獄史,郡決曹,決獄平。羅文法者於公所決皆不恨。郡中為之生立祠,號曰於公祠。」唐顏真卿《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元君表墓碑銘》:「百姓詣闕請立生祠,仍乞再留觀察使。」清趙翼《陔餘叢考·生祠》:「《莊子》庚桑子所居,人皆屍祝之。蓋已開其端。《史記》欒布為燕相,燕齊之間皆為立社,號曰欒公社;石慶為齊相,齊人為立石相祠,此生祠之始也。」聶紺弩《關於哀悼魯迅先生》:「魏忠賢當權的時候全國都有他的生祠。」
17、羌酋:羌族部落頭領。
18、齋:即齋戒。古人祭祀之前,必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不與妻妾同寢,整潔身心,以示虔誠莊敬,稱為齋戒。《孟子·離婁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儒林外史》第37回:「先一日就請老先生到來祠中齋戒一宿,以便行禮。」
3. 文言文翻譯拜託各位大神
田豫,字國讓,漁陽郡雍奴縣人。劉備投奔公孫瓚,田豫當時年紀還少,自己託身於劉備,劉備非常看重他。劉備任豫州刺史,田豫以母親年老為理由請求回鄉,劉備涕泣著與他告別,說:"只恨不能與君一起建立大業。" 公孫瓚命田豫為守東州縣令,公孫瓚的部將王門背叛公孫瓚,為袁紹率領一萬餘人前來進攻。眾人恐懼,准備投降。田豫登上城牆對王門說:"你受到公孫將軍厚待,卻離開他,想必有不得已的原因;如今卻回來為敵,這才知道你是個犯上作亂的人。人們雖然只有提瓶打水的才智,也知道守護自己的瓶子。我已接受了公孫將軍的委任,你為什麼不趕緊來進攻?"王門慚愧地退走了。公孫瓚失敗後,鮮於輔為屬下官民所推重,代行太守之事,他與田豫素來關系很好,任命田豫為太守府長史。當時群雄並起,鮮於輔不知依從誰好。田豫對鮮於輔說:"最終能夠安定天下的,一定是曹操。應該趕緊投奔他,不要等著以後遭禍。"鮮於輔聽從了他的建議,因而受到曹操的重用和封官、尊寵。曹操召田豫為丞相府軍謀掾,任命為穎陰、郎陵令,遷升為弋陽太守,所到之處,都得到很好的治理。 鄢陵侯曹彰征討代郡,以田豫為相。軍隊進抵易水北岸,敵人埋伏下騎兵偷襲,軍人亂成一團,不知如何是好。田豫根據地形,用戰車圍繞成圓形戰陣,弓弩手拉滿弓守在裡面。胡人攻不進來,便潰散了。大軍乘勢追擊,大破敵兵。田豫於是揮兵前進,平定了代郡,這些都是田豫謀劃的。 又遷升為南陽太守。先前,郡里人侯音反叛,率眾數千人在山中作盜匪,給南陽造成極大禍患。前任太守收捕了侯音的黨羽五百餘人,上表奏請全部處死。田豫召見全體在押囚犯,加以安慰曉諭,為他們指明悔過自新之路,打開刑具,一次全部釋放。各位囚犯都叩頭感恩,希望為田豫效命,當即互相轉告,各部盜賊一天之內便都解散了,郡中得以清靜安定。田豫如實向上匯報,曹操予以表揚。 太和末年,公孫淵在遼東反叛,魏明帝要征討他,卻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中領軍楊暨推舉田豫,於是使田豫以本官統帥青州的各路軍隊,假予符節,前往討伐。正值吳國派使臣與公孫淵相勾結,明帝國為賊人眾多,又要渡海,詔令四豫停止出兵。田豫估計,賊人船隻將要返回,正是年底風急的季節,一定懼怕風高浪大,東面又無岸可依,肯定要到成山。成山沒有藏船的地方,只好依傍岸邊行進。他觀察好地形,在各個山島的險要之處,布置軍隊防守,他親自到成山,登上漢武帝所建的樓觀。賊人返回時,果然遇到大風,船隻都觸山沉沒,飄盪到岸邊,無處逃竄,全為田豫布置的將士俘虜。當初,各位將領都笑他在空地等待賊人,及至賊人慘敗,都爭相執行他的計劃,請求入海奪取飄泊的敵船。 田豫生活儉朴清貧,朝廷給他的賞賜都分發給部下將士。每次胡人給他個人送來禮品,都登記好收入官府,從不拿到家裡,因此他家中常常貧困。他雖然性情孤傲,與他人很少來往,但人們都很看重他的節操。嘉平六年,朝廷發布詔令褒揚,下令賜給他的家屬錢谷。正始初年,遷升為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加官振威將軍,領並州刺史。多次請求退職,太傅司馬懿認為田豫年紀正壯,下書告諭不予同意。朝廷拜他為太中大夫,仍領取九卿的俸祿。田豫八十二歲時去世。
求採納
4. 雖殊類,咸高豫節。的文言文意思
出自《三國志 魏書 田豫傳》,原文為:「豫清儉約素,賞賜皆散之將士。每胡、狄私遺,悉簿藏版官,不入家權;家常貧匱。雖殊類,咸高豫節。」
殊類:與眾不同。
咸:全,都。
高:尊崇;推崇。
節:氣節;節操。
譯文:雖然田豫與眾不同,但是大家都推崇他的節操。
5. 清貧自守文言文翻譯
田豫,字國讓,漁陽郡雍奴縣人。劉備投奔公孫瓚,田豫當時年紀還少,自己託身於劉備,劉備非常看重他。劉備任豫州刺史,田豫以母親年老為理由請求回鄉,劉備涕泣著與他告別,說:"只恨不能與君一起建立大業。" 公孫瓚命田豫為守東州縣令,公孫瓚的部將王門背叛公孫瓚,為袁紹率領一萬餘人前來進攻。眾人恐懼,准備投降。田豫登上城牆對王門說:"你受到公孫將軍厚待,卻離開他,想必有不得已的原因;如今卻回來為敵,這才知道你是個犯上作亂的人。人們雖然只有提瓶打水的才智,也知道守護自己的瓶子。我已接受了公孫將軍的委任,你為什麼不趕緊來進攻?"王門慚愧地退走了。公孫瓚失敗後,鮮於輔為屬下官民所推重,代行太守之事,他與田豫素來關系很好,任命田豫為太守府長史。當時群雄並起,鮮於輔不知依從誰好。田豫對鮮於輔說:"最終能夠安定天下的,一定是曹操。應該趕緊投奔他,不要等著以後遭禍。"鮮於輔聽從了他的建議,因而受到曹操的重用和封官、尊寵。曹操召田豫為丞相府軍謀掾,任命為穎陰、郎陵令,遷升為弋陽太守,所到之處,都得到很好的治理。 鄢陵侯曹彰征討代郡,以田豫為相。軍隊進抵易水北岸,敵人埋伏下騎兵偷襲,軍人亂成一團,不知如何是好。田豫根據地形,用戰車圍繞成圓形戰陣,弓弩手拉滿弓守在裡面。胡人攻不進來,便潰散了。大軍乘勢追擊,大破敵兵。田豫於是揮兵前進,平定了代郡,這些都是田豫謀劃的。 又遷升為南陽太守。先前,郡里人侯音反叛,率眾數千人在山中作盜匪,給南陽造成極大禍患。前任太守收捕了侯音的黨羽五百餘人,上表奏請全部處死。田豫召見全體在押囚犯,加以安慰曉諭,為他們指明悔過自新之路,打開刑具,一次全部釋放。各位囚犯都叩頭感恩,希望為田豫效命,當即互相轉告,各部盜賊一天之內便都解散了,郡中得以清靜安定。田豫如實向上匯報,曹操予以表揚。 太和末年,公孫淵在遼東反叛,魏明帝要征討他,卻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中領軍楊暨推舉田豫,於是使田豫以本官統帥青州的各路軍隊,假予符節,前往討伐。正值吳國派使臣與公孫淵相勾結,明帝國為賊人眾多,又要渡海,詔令四豫停止出兵。田豫估計,賊人船隻將要返回,正是年底風急的季節,一定懼怕風高浪大,東面又無岸可依,肯定要到成山。成山沒有藏船的地方,只好依傍岸邊行進。他觀察好地形,在各個山島的險要之處,布置軍隊防守,他親自到成山,登上漢武帝所建的樓觀。賊人返回時,果然遇到大風,船隻都觸山沉沒,飄盪到岸邊,無處逃竄,全為田豫布置的將士俘虜。當初,各位將領都笑他在空地等待賊人,及至賊人慘敗,都爭相執行他的計劃,請求入海奪取飄泊的敵船。 田豫生活儉朴清貧,朝廷給他的賞賜都分發給部下將士。每次胡人給他個人送來禮品,都登記好收入官府,從不拿到家裡,因此他家中常常貧困。他雖然性情孤傲,與他人很少來往,但人們都很看重他的節操。嘉平六年,朝廷發布詔令褒揚,下令賜給他的家屬錢谷。正始初年,遷升為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加官振威將軍,領並州刺史。多次請求退職,太傅司馬懿認為田豫年紀正壯,下書告諭不予同意。朝廷拜他為太中大夫,仍領取九卿的俸祿。田豫八十二歲時去世。
6. 這篇文言文怎麼翻譯
【原文】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賜葯存問,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問其家,既葬,帝親書其碑曰「褒賢之碑」:
「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莊裡中,以贍族人。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雖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數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四子:純祐、純仁、純禮、純粹。」
【譯文】
當初,范仲淹病重,皇帝曾經派遣使者賜給葯慰問,他死後,皇帝哀傷悲嘆了很久。又派使者去慰問他的家人,下葬以後,皇帝親自寫碑文,稱為「褒賢之碑」,碑文的內容如下:
「范仲淹性情剛烈,但外表溫和,本性十分孝敬,因為他母親在世時,家境正是貧困的時候,(所以)後來雖然他做了高官,但不是家中除非來了客人從不吃兩樣葷菜。妻兒的衣服和飯食,僅僅只能充飢、禦寒而已。但是范仲淹對別人卻樂善好施,在鄉族中設置田莊,用以贍養(生活有困難的)族人。博愛好施,士大夫很多出自他門下,即使是出身街巷的人,都能說出他的名字。他死的那一天,四面八方凡是聽到這一消息的,都替他嘆惜。范仲淹治理國家崇尚忠厚老實,所至之處都對百姓有很大的恩惠,邠州、慶州兩個州的老百姓和眾多的羌族部族,都畫上他的肖像為他建立祠廟來祭祀他。等到他死時,數百位羌族部族的首領,都像失去父親一樣為他痛哭,並齋戒三日以後才離開。范仲淹有四個兒子,分別是:范純祐、范純仁、范純禮、范純粹。」
【注釋】
1、常:通「嘗」,曾經。
2、存問:慰問;慰勞。多指尊對卑,上對下。《史記·高祖本紀》:「病癒,西入關,至櫟陽,存問父老。」唐鄭棨《開天傳信記》:「路之父老負擔壺漿,遠近迎謁,上皆親加存問,受其獻饋。」宋李綱《論唐三宗禮遇大臣》:「光弼畏禍不敢入朝,代宗猶輦致其母,存問甚渥。」《清史稿·穆宗紀》:「傳旨存問疫疾將士。」
3、嗟悼:哀傷悲嘆。晉潘岳《楊荊州誄》:「聖王嗟悼,寵贈衾襚。」唐韓愈《薦士》詩:「況承歸與張,二公迭嗟悼。」《紅樓夢》第1回:「正當嗟悼之際,俄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
4、重肉:謂兩種以上的肉食。《北齊書·楊愔傳》:「汝輩但如遵彥謹慎,自到竹林別室,銅盤重肉之食。」《續資治通鑒·宋仁宗皇祐四年》:「(范仲淹)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明唐順之《王母繆孺人墓誌銘》:「諸子有進重肉者輙不食,至奉賓客,未嘗不豐潔。」
5、自充:自足。
6、施予:也作「施與」。給予,以財物周濟人。《韓非子·奸劫弒臣》:「夫有施與貧困,則無功者得賞;不忍誅罰,則暴亂者不止。」《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怨。」《後漢書·張奮傳》:「常分損租奉,贍恤宗親,雖至傾匱,而施與不怠。」宋歐陽修《瀧岡阡表》:「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餘。」清昭連《嘯亭續錄·轉庵和尚》:「家甚豪富,喜施予,鄉人感其惠。」郁達夫《過去》:「有時候因為想受她這一種施與的原因,故意地違反她的命令,要她來打。」
7、義庄:舊時族中所置的贍濟族人的田莊。《宋史·范仲淹傳》:「置義莊裡中,以贍族人。」清馮桂芬《復宗法議》:「惟宋範文正創為義庄,今世踵行,列於旌典。」
8、里中:指同里的人。《史記·張耳陳餘列傳》:「秦詔書購求兩人,兩人亦反用門者以令里中。」清袁枚《新齊諧·賣漿者兒》:「西鄰唐姓者向信鬼神之事,里中祀東岳帝,唐主其事。」
9、泛愛:亦作「氾愛」。猶博愛。《論語·學而》:「泛愛眾,而親仁。」《莊子·天下》:「氾愛萬物,天地一體也。」《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陛下臨制天下,一齊海內,泛愛蒸庶,布德施惠。」《漢書·游俠傳序》:「觀其溫良泛愛,振窮周急,謙退不伐,亦皆有絕異之姿。」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八:「多情乃佛心,泛愛真君子。」許地山《無法投遞之郵件·給琰光》:「啟芳說我是泛愛者,勞生說我是兼愛者,但我自己卻以為我是困愛者。」
10、樂善:樂於做好事。《孟子·告子上》:「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清顧炎武《山陽王君墓誌銘》:「雖不學古而闇合於義,仁而愛人,樂善不倦,其天性然也。」
11、里巷:猶街巷。《墨子·號令》:「吏卒民無符節而擅入里巷,官府吏三老守閭者失苛止,皆斷。」《漢書·五行志下之上》:「京師郡國民聚會里巷仟佰,設張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宋蘇洵《蘇氏族譜亭記》:「其輿馬赫奕,婢妾靚麗,足以盪惑里巷之小人。」清周亮工《書影》卷三:「其人在當時,已不免姍笑於里巷,而見侮於褒衣博帶之儔,何況後世!」葉聖陶《窮愁》:「阿松所識,不出里巷鄙夫。」
12、尚:推崇;追求。
13、忠厚:忠實厚道。《荀子·禮論》:「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謂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謂之瘠。」楊倞註:「忠厚,忠心篤實。」《史記·鄭世家》:「子產者,鄭成公少子也。為人仁愛人,事君忠厚。」唐 韓愈 《劉公墓誌銘》:「長子 元一 ,樸直忠厚。」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凡作傳奇者,先要滌去此種肺腸,務存忠厚之心,勿為殘毒之事。」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他辦事正派,待人忠厚,一個心眼看人,從不計算別人,也很少想到別人對他耍花招。」
14、屬羌:眾多的羌部族。
15、畫像:畫肖像。《後漢書·蔡邕傳》:「邕遂死獄中……兗州、陳留間皆畫像而頌焉。」《三國志·魏志·田豫傳》「年八十二薨」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汝南聞其死也,悲之,既為畫像,又就為立碑銘。」唐李白《司馬將軍歌》:「功成獻凱見明主,丹青畫像麒麟台 。」清袁枚《隨園隨筆·畫像不始於勾踐》:「《事物紀原》以畫像始於句踐鑄范蠡,不知殷高宗夢傅說已有圖形以求之說矣。」沈從文《從文自傳·辛亥革命的一課》:「哥哥會為人畫像,藉此謀生。」
16、生祠:為活人建立的祠廟。《漢書·於定國傳》:「其父於公為縣獄史,郡決曹,決獄平。羅文法者於公所決皆不恨。郡中為之生立祠,號曰於公祠。」唐顏真卿《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元君表墓碑銘》:「百姓詣闕請立生祠,仍乞再留觀察使。」清趙翼《陔餘叢考·生祠》:「《莊子》庚桑子所居,人皆屍祝之。蓋已開其端。《史記》欒布為燕相,燕齊之間皆為立社,號曰欒公社;石慶為齊相,齊人為立石相祠,此生祠之始也。」聶紺弩《關於哀悼魯迅先生》:「魏忠賢當權的時候全國都有他的生祠。」
17、羌酋:羌族部落頭領。
18、齋:即齋戒。古人祭祀之前,必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不與妻妾同寢,整潔身心,以示虔誠莊敬,稱為齋戒。《孟子·離婁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儒林外史》第37回:「先一日就請老先生到來祠中齋戒一宿,以便行禮。」
7. 軻比能本小種鮮卑,以勇健文言文閱讀答案
三國志•魏書•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
【原文】
鮮卑步度根既立,眾稍衰弱。中兄扶羅韓亦別擁眾數萬為大人。建安中太祖定幽州,步度根與軻比能等因烏丸校尉閻柔上貢獻。後代郡烏丸能臣氐等叛,求屬扶羅韓,扶羅韓將萬余騎迎之。到桑乾,氐等議,以為扶羅韓部威禁寬緩,恐不見濟,更遣人呼軻比能。比能即將萬余騎到,當共盟誓。比能便於會上殺扶羅韓,扶羅韓子泄歸泥及部眾悉屬比能。比能自以殺歸泥父,特又善遇之。步度根由是怨比能。文帝踐阼,田豫為烏丸校尉,持節並護鮮卑,屯昌平;步度根遣使獻馬,帝拜為王。後數與軻比能更相攻擊,步度根部眾稍寡弱,將其眾萬余落保太原、雁門郡。步度根乃使人招呼泄歸泥曰:「汝父為比能所殺,不念報仇,反屬怨家。今雖厚待汝,是欲殺汝計也。不如還我,我與汝是骨肉至親,豈與仇等?」由是歸泥將其部落逃歸步度根,比能追之弗及。至黃初五年,步度根詣闕貢獻,厚加賞賜,是後一心守邊,不為寇害,而軻比能眾遂強盛。明帝即位,務欲綏和戎狄,以息征伐,羈縻兩部而已。至青龍元年,比能誘步度根深結和親,於是步度根將泄歸泥及部眾悉保比能,寇鈔並州,殺略吏民。帝遣驍騎將軍秦朗征之,歸泥叛比能,將其部眾降,拜歸義王,賜幢麾、曲蓋、鼓吹,居並州如故。步度根為比能所殺。
軻比能本小種鮮卑,以勇健,斷法平端。不貪財物,眾推以為大人。部落近塞,自袁紹據河北,中國人多亡叛歸之,教作兵器鎧楯,頗學文字。故其勒御部眾,擬則中國,出入弋獵,建立旌麾,以鼓節為進退。建安中,因閻柔上貢獻。太祖西征關中,田銀反河間,比能將三千餘騎隨柔擊破銀。後代郡烏丸反,比能復助為寇害,太祖以鄢陵侯彰為驍騎將軍,北征,大破之。比能走出塞,後復通貢獻。延康初,比能遣使獻馬。文帝亦立比能為附義王。
黃初二年,比能出諸魏人在鮮卑者五百餘家,還居代郡。明年,比能帥部落大人小於代郡烏丸修武盧等三千餘騎,驅牛馬七萬余口交市,遣魏人千餘家居上谷。後與東部鮮卑大人素利及步度根三部爭斗,更相攻擊。田豫和合,使不得相侵。五年,比能復擊素利,豫帥輕騎徑進掎其後。比能使別小帥瑣奴拒豫,豫進討,破走之,由是懷貳。乃與輔國將軍鮮於輔書曰:「夷狄不識文字,故校尉閻柔保我於天子。我與素利為仇,往年攻擊之,而田校尉助素利。我臨陳使瑣奴往,聞使君來,即便引軍退。步度根數數抄盜,又殺我弟,而誣我以抄盜。我夷狄雖不知禮義,兄弟子孫受天子印綬,牛馬尚知美水草,況我有人心邪!將軍當保明我於天子。」輔得書以聞,帝復使豫招納安慰。比能眾遂強盛,控弦十餘萬騎。每鈔略得財物,均平分付,一決目前,終無所私,故得眾死力,余部大人皆敬憚之,然猶未能及檀石槐也。
太和二年,豫遣譯夏舍詣比能女婿郁築鞬部舍為鞬所殺。其秋,豫將西部鮮卑蒲頭、泄歸泥出塞討郁築鞬,大破之。還至馬城,比能自將三萬騎圍豫七日。上谷太守閻志,柔之弟也,素為鮮卑所倍。志往解喻,即解圍去。後幽州刺史王雄並領校尉,撫以恩信。
比能數款塞,詣州奉貢獻。至青龍元年,比能誘納步度根,使叛並州,與結和親,自勒萬騎迎其累重於陘北。並州刺史畢軌遣將軍蘇尚、董弼等擊之,比能遣子將騎與尚等會戰於樓煩,臨陳害尚、弼。至三年中,雄遣勇士韓龍刺殺比能,更立其弟。素利、彌加、厥機皆為大人,在遼西、右北平、漁陽塞外,道遠初不為邊患,然其種眾多於比能。建安中,因閻柔上貢獻,通市,太祖皆表寵以為王。厥機死,又立其子沙末汗為親漢王。
延康初,又各遣使獻馬。文帝立素利、彌加為歸義王。素利與比能更相攻擊。太和二年,素利死。子小,以弟成律歸為王,代攝其眾。
【譯文】
鮮卑步度根即位後,部下人數有所減少。他的兄長扶羅韓也為大人,擴充了實力,擁兵幾萬人。建安年間,魏太祖曹操平定幽州,步度根和軻比能等通過烏丸校尉閻柔,向朝廷上貢。後來代郡烏丸能臣氐等反叛,請求歸順扶羅韓。扶羅韓統率一萬多騎兵前往迎接。到了桑乾縣,能臣氐等人商議說,扶羅韓部隊威信並不很高,恐怕不能成就事業,遂另外派人向軻比能送信。軻比能馬上派萬余騎兵前來迎接,並與能臣氐一起對天盟誓。軻比能於是在宴會上殺死扶羅韓。扶羅韓的兒子泄歸泥及眾部下都歸順軻比能。因為考慮到自己殺死了泄歸泥的父親,軻比能對泄歸泥特別友善。步度根因此埋怨軻比能。魏文帝曹丕即位後,任田豫為烏丸校尉,持節衛護鮮卑,帶兵駐扎在昌平。步度根派人向朝廷獻馬,朝廷任步度根為王。後來步度根不斷與軻比能相互進攻,其勢力日益衰弱,只得率領部下萬餘人死守太原、雁門郡。步度根又派人對泄歸泥說:「你父親被軻比能所殺,你不想法替父報仇,反而歸順仇人。他今天雖待你不薄,其實那是在想日後殺死你的計謀。還不如回歸我方,我和你是骨肉至親,怎能和仇人相同呢?」從那以後,泄歸泥率其部下逃奔步度根。軻比能想派兵追趕,可是沒有追上。到了黃初五年(224),步度根到朝廷上貢,得到朝廷重賞。從此他更是一心守衛邊疆,不再侵害中原。而軻比能的勢力卻越來越大。魏明帝即位,急於要緩和少數民族各部落的矛盾,以平息戰爭,籠絡控制這兩大勢力。至青龍元年(233),軻比能誘使步度根彼此和親。於是步度根率領泄歸泥及部下都依附軻比能,搶占掠奪並州,燒殺百姓。皇帝派遣驍騎將軍秦朗前往征討,泄歸泥率眾背叛軻比能,向秦朗投降。朝廷任命他為歸義王,並賜給他幢麾、曲蓋、鼓吹,讓他占據並州。步度根則被軻比能所殺。
軻比能本來是鮮卑的一個小部落人,因為勇敢,執法公平,不貪財物,所以眾人推舉他作為首領。因為這個部落靠近邊塞,自從袁紹占據河北,中國人有很多逃奔軻比能。軻比能教會他們使用兵器,同時他自己也學到不少中原文化。所以他統率部下,摹效中國。出去打獵,高舉軍旗,以擊鼓作為進退的口令。建安年間(196~220),通過閻柔向朝廷進貢。曹操向西討伐關中,田銀在河間反叛。軻比能率三千騎兵隨閻柔擊敗田銀。後來代郡烏丸反叛,軻比能也隨之為虎作倀。曹操任鄢陵侯曹彰為驍騎將軍,率兵北征,大敗軻比能。軻比能由此退出塞外。後來他又向朝廷進貢。延康初年(220)軻比能派人向朝廷獻馬。魏文帝曹丕任軻比能為附義王。
黃初二年(221),軻比能將住在鮮卑的五百餘家魏國人驅遣出來,讓他們回代郡居住。黃初三年,軻比能率部落三千多騎兵,驅趕牛馬七萬多口與中原通商,並派遣一千多家魏國人居住在上谷。後來軻比能與東部鮮卑首領素利及步度根三部互相鬥爭。田豫為烏丸校尉,促使他們之間關系改善。黃初五年,軻比能再次侵犯素利。田豫率輕騎牽制了軻比能的後部。軻比能派部將瑣奴抵禦田豫,田豫出奇擊退瑣奴。軻比能因此便懷叛逆之心,並給輔國將軍鮮於輔寫信說:「少數民族不識文字,故校尉閻柔為我向天子保舉。我與素利為仇,往年派兵攻討,但是田豫卻協助素利。我在陣地上派瑣奴前往,聽說您來,馬上撤回軍隊。步度根處處搶掠,又殺死我弟弟,反誣蔑我為強盜。我們落後,不知禮義,但我們接受天子印綬,牛馬尚且知道水草為美,何況我還有人心。將軍應替我向天子講明情況。」鮮於輔得到書信後,上報朝廷,皇帝又派田豫招納安慰。軻比能的勢力因此更強盛,統領十多萬人。搶掠所得財物,他都平均分配,當著眾人面處理完畢,從不私貪,所以部下願意為他效死力。其餘部落的首領都很敬畏他。但是他的勢力還是趕不上檀石槐。
太和二年(228),田豫派遣翻譯官夏舍到軻比能女婿郁築革建部落,夏舍被郁築革建殺害。這年秋天,田豫統率西部鮮卑蒲頭、泄歸泥出塞討伐郁築革建,大獲全勝。率兵返回到馬城時,軻比能率兵三萬,把田豫圍困七天。上谷太守閻志,是閻柔的弟弟,歷來為鮮卑人所信任。閻志前往解釋勸說,才為田豫解圍。後來幽州刺史王雄兼任校尉,對鮮卑實行安撫信任政策。
軻比能多次入塞,到幽州進貢。到青龍元年(233),軻比能誘使步度根依附,讓他背叛並州刺史,並和他結親。又率兵萬餘人在陘北迎接他的家口資產。並州刺史畢軌派蘇尚、董弼等部阻擊,軻比能派兵在樓煩與蘇尚會戰,在戰斗中殺死蘇尚、董弼。到青龍三年(235),王雄派勇士刺死軻比能,換立軻比能的弟弟為王。素利、彌加、厥機都是部落首領,在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因距中原道遠,起初沒有侵擾邊境。但是他們的兵力比軻比能多。建安年間,他們通過閻柔,也向朝廷進貢,並互通商業。曹操為表示寵信,分別任命他們為王。厥機死,又立他的兒子沙末汗為親漢王。
延康初年(220),他們又派使者獻馬。魏文帝立素利、彌加為歸義王。素利和軻比能相互進擊。太和二年(228),素利死。他的兒子年幼,以他的弟弟成律歸為王,統領部落。
參考:詩詞大全
8. 有沒有文言文類型的愛情句子
乃密懷金三十斤,抄謂豫曰:願避左右,我欲有所道
就秘懷金30金斤來求見,對田豫說:「希望讓其他人退下,我有些話要說」。
而全篇的
文言文:鮮卑素利等數來客見,多以牛馬遺豫,豫轉送官。胡以為前所與物顯露,不如持金。乃密懷金三十斤,謂豫曰:「願避左右,我欲有所道」。豫從之,胡因跪曰:「我見公貧,故前後遺公牛馬,公輒送官,今密以此上公,可以為家資」。豫張袖受之,答其厚意。胡去之後,皆悉付外,具以狀聞。
譯文
鮮卑國素利等人多次求見田豫,以牛馬相贈,田豫都上交官府。鮮卑人覺得送牛馬太過張揚,不如送錢。就秘懷金30金斤來求見,對田豫說:「希望讓其他人退下,我有些話要說」。田豫接受了,鮮卑人跪下說:「我看到了您生活清貧,所以之前送您牛馬,您卻把它們上交官府,現在這個秘密的送您,可作為家資。」田豫揣到袖子里,感謝了他們的好意。胡人離開以後,把他們送的東西全部送交他人,他因此而聞名。
9. 文言文翻譯而豫位止小州,招終於郡守,末盡其用也。
出處:三國志·魏書·滿田牽郭傳。
田豫的官位只是小州的官吏,牽招只作到郡守,實在是大材小用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