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的文言文
為……所結構:「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內為人所殺。(《信陵君竊容符救趙》) ——我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所殺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我由於發表議論遭受了這場災禍,深被家鄉的人恥笑,污辱了祖先
Ⅱ 寫笑話的文言文的結構是什麼
小笑話的文言文結構是用對比的寫作手法來寫的
Ⅲ 文言文中的各種句式的結構
文言文的一些句式的結構是固定的,只要我們平時掌握了它的句式特點,一對照就可以判斷出來的。文言句式 。因此下面的例舉一定要熟記:
與詞彙相比,文言語法變化不大,只是幾種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與現代漢語不同,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判斷句式 被動句式 倒裝句式 省略句式 疑問句式 否定句式
1\判斷句式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
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2被動句式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3倒裝句式(主謂倒裝 賓語前置 定語後置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王—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的,這就是古漢語中的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顛倒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倒裝形式:
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後說)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實際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4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並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及:「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等。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則不後置。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於」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兩個「於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第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即「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還有一種民政部要注意,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狀語,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一般來說仍作補語,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則一定要作狀語。
5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年矣,而鄉鄰之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飢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時一個復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並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對象,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的主語要補充出來。
省略謂語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後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被省略的為主要補充出來。
省略賓語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拜」的賓語「之」又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與」的賓語「之」。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省略介詞在文言文中,介詞「於」和「以」常被省略。如:「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張衡傳》)句中省略了介詞「於」。又如:「賜之彘肩。」(《鴻門宴》)句中省略了介詞「以」。澤為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6疑問句式
文言疑問句,一般都有疑問詞,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何、曷、故、安、焉、孰等),疑問語氣詞(乎、諸、哉、歟、耶等)以及疑問副詞(豈、獨、其等)。有時也不用疑問詞。
另外,還有些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
7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詞有否定副詞(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詞(莫)以及否定性動詞(無)。
Ⅳ 古文中為……所……結構的翻譯
為...所...是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
表示被動。
如: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嬴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殺害了。
Ⅳ 文言文的主要結構
文言文固定結構:無乃……乎——恐怕。。。吧。
孰與——與誰
得無……乎回(耶)——該不會答。。。吧?
無以——沒有用來。。。
無所——沒有所(動詞)的。。。(後跟動詞,構成所字結構)
何……為——為什麼。。。呢?
有所——有所(動詞)的。。。(後跟動詞,構成所字結構)
然則——連詞,用在句子開頭,表示「既然這樣,那麼…」
是以——所以;因此
是故——因此;所以
所以——所用;用來。。。的
豈……歟——難道。。。嗎?
直……耳——只不過。。。罷了
庸……乎——豈,怎麼。。。呢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Ⅵ 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有哪些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它的分類可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麼辦)、何如(怎麼樣)、如.何(把.怎麼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麼)、一何(何等、多麼)、何.之(怎麼.這樣啊)等.
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麼.呢)
☆常見的固定結構如下:
無以、無從.譯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例如: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 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鴻門宴》
有以.譯為「有用來……的辦法」.例如: 袁人大憤,然未有以報也.《書博雞者事》
有所.譯為「有……的」(人、物、事) 故患有所不避也.《魚我所欲也》
無所.譯為「沒有……的」(人、物、事) 幾無所逃死.《後序》
如何、若何、奈何.譯為「怎麼、怎麼樣、怎麼辦」.例如: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之奈何?《鴻門宴》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所以.譯為「用來……的」,「……的原因」,「……的方法」.例如: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師說》 吾知所以拒子矣.
何……為.譯為「還要……干什麼」.例如: 何以伐為?《論語》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得無……乎,得無……耶,無乃……乎,譯為「恐怕……吧」?例如: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
孰與,與……孰.譯為「跟……比較,哪一個……」例如: 吾孰與徐公美?吾與徐公孰美
還有以下的虛詞要掌握:
不亦……乎? 相當於「不是……嗎」 何……為? 相當於「為什麼要……呢?」
見……於? 相當於被動句
以……為…… 相當於「把……(當作)……」
如……何? 相當於「對……該怎麼辦」
唯……是? 「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對象的唯一性
與其……寧……? 相當於「與其……寧可……」
誠……則……,如果……那麼(就)…….
得以:能夠.
俄而:不久,一會兒.
而況:何況,況且.而已:罷了.
否則:如果不……就…….
何乃:何況是,豈只是;為什麼竟.
何其:為什麼那麼,怎麼這樣;多麼.
既而:隨後,不久.
既……且……:又……又…….
見……於……:被.
可得:可以,可能.
可以:可以用來,足以用來;可以,能夠.
乃爾:居然如此,竟然如此,這樣.
且夫:再說,而且.
然而:這樣卻;但是;(既然)這樣,那麼.
然則:既然這樣,那麼,如果這樣,那麼.
是故:所以,因此.
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庶幾:或許,可能;差不多;但願,希望.
雖然:雖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所謂:所說的,所認為.
所以:……的原因,之所以……,為什麼……;用來……的方法,用來……的東西,是用來……的,用來……的地方,用來……的人(事),靠它來……的.
往往:處處,到處;常常.
唯……是……:只.
為……所……:被.
未嘗:從來沒有.
謂……曰……:對……說,告訴……說;把……叫做…….
謂之:稱他是,說他是;稱為,叫做.
無幾何:沒有多久,不久,一會兒.
無慮:大約,大致.
毋寧,無寧:寧肯,寧願;莫不是,不是.
無所:沒有……什麼人(或物),沒有什麼……;沒有什麼地方……,沒有什麼辦法,沒有條件…….
無以……為:用不著.
無以:沒有用來……的東西、辦法,沒有什麼用來,沒有辦法;不能,無法.
無庸:不用,無須.
無由:不可能,無法,無從.
相率:竟相,一起.
相與: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處,相交.
向使:假如,如果.
一何:多麼;為什麼……那麼…….
一切:一律,一概;權宜,暫且.
以故:所以.
以……故……:因為……所以…….
以是:因此.
以……為……認為……是……,把……當作……;讓……作……,任用……為……;用……做……,把……作(為)…….
以為:認為他(它)是,認為;用它來.
以至於:一直到;結果.
因而:據此而,藉此而,因此而;因而.
有所:有……的人(或物),有什麼……;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辦法.
有以:有條件,有辦法,有機會,能夠.
於是:這時候,在這里,在這種情況下,由於這個原因.
之謂:叫做,就是,才算;這就叫做;就是,說的就是.
之於:對待
Ⅶ 文言文的句式結構
高中語文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於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下邊我們根據所學文言文,舉例加以說明:
一、判斷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非」)來構造判斷句的現象,比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
句中「是」「非」,和現代漢語判斷詞「是」「非」同義。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構方式來表示判斷。
(一)用其他判斷詞表示判斷
例如:
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
翻譯:這是我的罪過啊。
句中「則」譯為「是」,即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判斷詞。
此外還有:「即」「乃」「皆」「本」「誠」「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將即楚將項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賤人。
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採用「……者,……也」的方式構造判斷句
例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為:廉頗,是趙國的優秀的將領。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譯為: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私愛我。
句中判斷詞「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構表示出來的。當然,這個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構變化十分靈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斷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
3.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譯為: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結構助詞。)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4.用「……,……」表判斷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這樣的句子,稱為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常用「被」表示被動關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譯為: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為……所」和「……見……於」及其相應的變式結構來表示。例如:
(一)「……為……所」
1.「……為……所」
(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
2.「……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
3.「……為所……」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二)「……見……於」
1.「……見……於」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2.「……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3.「……於……」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三)省略被動標志的被動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為:大王您被蒙蔽,很嚴重啊。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譯為:荊州的百姓歸附於曹操,是被兵勢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坐談,(鄒忌)問之客曰……(《鄒忌諷齊王納諫》)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鴻門宴》)
四、倒裝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倒裝句。其倒裝現象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
(一)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
(二)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於謂語後邊,作為謂語的施動對象。而在文言文中,於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賓語前置現象。這樣的特殊情況一般有兩種:
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否定句中,當謂語部分被否定副詞修飾時,該謂語所帶賓語一般會前置。例如: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這樣的否定副詞一般有:「不」、「未」「毋」、「無」、「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蘇軾《石鍾山記》)。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現象
文言文疑問句中,當使用疑問代詞做謂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的前面。例如: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何操」應理解為「操何」,意為「帶了什麼東西」。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意為「和誰同道」。
這樣的疑問代詞一般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鴻門宴》)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固定的「賓語前置」的表達結構。比如:
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削幣說》)
(三)定語後置
定語在句中一般起修飾限定名詞性中心詞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語經常會後置到中心詞後邊,成為定語後置現象。例如: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
譯為: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啊。「鏗然有聲」本做「石」之定語,後置到了中心詞「石」之後。
再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四)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因此,出現後置狀語的現象。例如: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鴻門宴》)
譯為:將軍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戰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介賓短語「於河南」作狀語,後置到了動詞中心語「戰」的後邊。
再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此所謂戰用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Ⅷ 古文中構有什麼意思
本義抄:架木造屋
1、結成,組合,造。例如構造
2、招致,引起。例:相(視)彼泉水,載清載濁。我日構禍,曷雲能谷?——《詩經 ·小雅·四月》
3、作品。例:佳構
4:誣陷。例:構陷
5、 連結,交合。例:秦楚之構而不離。——《戰國策·秦策》
6、一種落葉喬木,葉卵形,花淡綠色,木材可制器具,皮為造紙原料
Ⅸ 文言文翻譯環翠續構文鈔序 張士珩1912.8
見善也修然必以自存;見不善也愀然必以自省。善在身也、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也、菑然必以自惡。此孫卿子之所稱,亦即孔子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之謂。吾嘗以稱吾友葛逸峯而重之。逸峯為余齊年生,幼劬於學。每試輒冠其曹。偶家居教授發明,成業者踵相接,躬行君子。見者相助以德,使人意消,蓋粹然儒者也。計偕入都,余薦於伯兄,課諸從子。又延館於里門。嗣為江南制局兵工學堂教習,循循誘學子,咸感其督課之勤。泊帰三河,復遣兩從孫負笈就讀於其家焉。逸峯平居以善自勵,拳匕整飭,使存於身,惟恐復失。且瞿匕然日以自省。懼或蹈於不善,好善極堅,固惡不善等菑害,而又教人能以善先,人處人能以善和人。非夫度己則以繩接人則用枻者耶?逸峯之學行如此,不獨於稱之重之,凡知逸峯固無不稱之重也。凡知逸峯者固無不稱之重也。宣統辛亥9月余避地東海之濱,既書疏慰問,兼欲轉海相訪。余感其意,述東坡與參廖書語,疊游滬內圜韻八章寄尼其行。近將刊文集,屬其壤子樹潤來乞序。以逸峯扁善之度,深合於孔子孫卿之所許,與余交近30年,風義期許之篤,患難契闊之殷,非泛泛者所可企及。偶得余詩文輒為評獎,時有過情之譽。烏得有不文辭乎?惜江海阻深,未能披覽所著之文。然有德者必有言,是又可決逸峯之文為有德之言無疑也。他日者剞劂(jijue)告竣,尚得雒(luo)誦副墨,當披決其奧竅,探討其義法。一為逸峯細論之,炙轂以待可耳。壬子八月年愚弟合肥張士珩序於勞麓之餐霞軒。
錯漏太多,請仔細校對修改後,再發出來。
Ⅹ 文言文構成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因此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專工屬整,並且不使用標點,在「白話文運動」之前,除了白話文小說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體寫成,包含了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文言文的結構由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和固定結構五部分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