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朴文言文

朴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4 10:37:12

Ⅰ 莊子《胠篋》文言文全文翻譯。

【譯文】:

為了對付撬箱子、掏口袋、開櫃子的小偷而做防範准備,必定要收緊繩結、加固插閂和鎖鑰,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聰明作法。可是一旦大強盜來了,就背著櫃子、扛著箱子、挑著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繩結、插閂與鎖鑰不夠牢固哩。

既然是這樣,那麼先前所謂的聰明作法,不就是給大盜作好了積聚和儲備嗎?所以我曾試圖討論這種情況,世俗所謂的聰明人,有不替大盜積聚財物的嗎?所謂的聖人,有不替大盜守衛財物的嗎?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當年的齊國,鄰近的村邑遙遙相望,雞狗之聲相互聽聞,魚網所撒布的水面,犁鋤所耕作的土地,方圓兩千多里。整個國境之內,所有用來設立宗廟、社稷的地方,所有用來建置邑、屋、州、閭、鄉、里各級行政機構的地方,何嘗不是在效法古代聖人的作法!

然而田成子一下子殺了齊國的國君也就竊據了整個齊國。他所盜竊奪取的難道又僅僅只是那樣一個齊國嗎?連同那裡各種聖明的法規與制度也一塊兒劫奪去了。而田成子雖然有盜賊的名聲,卻仍處於堯舜那樣安穩的地位,小的國家不敢非議他,大的國家不敢討伐他,世世代代竊據齊國。

那麼,這不就是盜竊了齊國並連同那裡聖明的法規和制度,從而用來守衛他盜賊之身嗎?所以我曾試圖討論這種情況,世俗的所謂聰明人,有不替大盜積聚財物的嗎?所謂的聖人,有不替大盜防守財物的嗎?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從前龍逢被斬首,比干被剖胸,萇弘被掏肚,子胥被拋屍江中任其腐爛。即使像上面四個人那樣的賢能之士,仍不能免於遭到殺戮。因而盜跖的門徒向盜跖問道:「做強盜也有規矩和准繩嗎?」

盜跖回答說:「到什麼地方會沒有規矩和准繩呢?憑空推測屋裡儲藏著什麼財物,這就是聖明;率先進到屋裡,這就是勇敢;最後退出屋子,這就是義氣;能知道可否採取行動,這就是智慧;事後分配公平,這就是仁愛。以上五樣不能具備,卻能成為大盜的人,天下是沒有的。」

從這一點來看,善人不能通曉聖人之道便不能立業,盜跖不能通曉聖人之道便不能行竊;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麼聖人給天下帶來好處也就少,而給天下帶來禍患也就多。所以說:嘴唇向外翻開牙齒就會外露受寒,魯侯奉獻的酒味道淡薄致使趙國都城邯鄲遭到圍困。

聖人出現了因而大盜也就興起了。抨擊聖人,釋放盜賊,天下方才能太平無事。溪水乾涸山谷顯得格外空曠,山丘夷平深潭顯得格外充實。聖人死了,那麼大盜也就不會再興起,天下就太平而沒有變故了。

聖人不死,大盜也就不會中止。即使讓整個社會都重用聖人治理天下,那麼這也是讓盜跖獲得最大的好處。給天下人制定斗、斛來計量物品的多少,那麼就連同斗斛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秤錘、秤桿來計量物品的輕重,那麼就連同秤錘、秤桿一道盜竊走了。

給天下人制定符、璽來取信於人,那麼就連同符、璽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仁義來規范人們的道德和行為,那麼就連同仁義一道盜竊走了。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那些偷竊腰帶環鉤之類小東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殺害,而竊奪了整個國家的人卻成為諸侯。

諸侯之門方才存在仁義。這不就是盜竊了仁義和聖智嗎?所以,那些追隨大盜、高居諸侯之位、竊奪了仁義以及斗斛、秤具、符璽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祿的賞賜不可能勸勉,即使有行刑殺戮的威嚴不可能禁止。

這些大大有利於盜跖而不能使他們禁止的情況,都是聖人的過錯。因此說,魚兒不能脫離深潭,治國的利器不能隨便拿給人看。那些所謂的聖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來明示天下的。

所以,斷絕聖人摒棄智慧,大盜就能中止;棄擲玉器毀壞珠寶,小的盜賊就會消失;焚燒符記破毀璽印,百姓就會朴實渾厚;打破斗斛折斷秤桿,百姓就會沒有爭斗;盡毀天下的聖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談論是非和曲直。

攪亂六律,毀折各種樂器,並且堵住師曠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們原本的聽覺;消除紋飾,離散五彩,粘住離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們原本的視覺;毀壞鉤弧和墨線,拋棄圓規和角尺,弄斷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們原本的智巧。

因此說:「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樣。」削除曾參、史鰌的忠孝,鉗住楊朱、墨翟善辯的嘴巴,摒棄仁義,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齊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視覺,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毀壞;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聽覺,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憂患。

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邪惡。那曾參、史鰌、楊朱、墨翟、師曠、工倕和離朱,都外露並炫耀自己的德行,而且用來迷亂天下之人,這就是聖治之法之所以沒有用處的道理。

你唯獨不知道那盛德的時代嗎?從前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在那個時代,人民靠結繩的辦法記事,把粗疏的飯菜認作美味,把樸素的衣衫認作美服,把純厚的風俗認作歡樂,把簡陋的居所認作安適。

鄰近的國家相互觀望,雞狗之聲相互聽聞,百姓直至老死也互不往來。像這樣的時代,就可說是真正的太賓士世了。可是當今竟然達到使百姓伸長脖頸踮起腳跟說,「某個地方出了聖人」,於是帶著干糧急趨而去,家裡拋棄了雙親,外邊離開了主上的事業,足跡交接於諸侯的國境。

車輪印跡往來交錯於千里之外,而這就是統治者追求聖智的過錯。統治者一心追求聖智而不遵從大道,那麼天下必定會大亂啊!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弓弩、鳥網、弋箭、機關之類的智巧多了,那麼鳥兒就只會在空中擾飛;鉤餌、漁網、魚籠之類的智巧多了,那麼魚兒就只會在水裡亂游;木柵、獸欄、獸網之類的智巧多了,那麼野獸就只會在草澤里亂竄。

偽騙欺詐、奸黠狡猾、言詞詭曲、堅白之辯、同異之談等等權變多了,那麼世俗的人就只會被詭辯所迷惑。所以天下昏昏大亂,罪過就在於喜好智巧。所以天下人都只知道追求他所不知道的,卻不知道探索他所已經知道的。

都知道非難他所認為不好的,卻不知道否定他所已經贊同的,因此天下大亂。所以對上而言遮掩了日月的光輝,對下而言銷解了山川的精華,居中而言損毀了四時的交替,就連附生地上蠕動的小蟲,飛在空中的蛾蝶,沒有不喪失原有真性的。

追求智巧擾亂天下,竟然達到如此地步!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的情況就是這樣啊,拋棄那眾多淳樸的百姓,而喜好那鑽營狡詐的諂佞小人;廢置那恬淡無為的自然風尚,喜好那喋喋不休的說教。喋喋不休的說教已經搞亂了天下啊!

【原文】:

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餘里。闔四竟之內,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曲者,曷嘗不法聖人哉?

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專有齊國。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至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

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

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

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

則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亂天下者也,法之所無用也。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

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曰:「某所有賢者,」贏糧而趣之,則內棄其親,而外棄其主之事。

足跡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里之外,則是上好知之過也。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則鳥亂於上矣;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於水矣;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則獸亂於澤矣。

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於辯矣。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爍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惴耎之蟲,肖翹之物,莫不失其性。

甚矣,夫好知之亂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種種之民,而悅夫役役之佞,釋夫恬淡無為,而悅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亂天下矣!

(1)朴文言文擴展閱讀:

「胠篋」的意思是打開箱子。本篇的主旨跟《馬蹄》篇相同,但比《馬蹄》更深刻,言辭也直接,一方面竭力抨擊所謂聖人的「仁義」,一方面倡導拋棄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會回到原始狀態中去。宣揚「絕聖棄知」的思想和返歸原始的政治主張,就是本篇的中心。

本篇深刻揭露了仁義的虛偽和社會的黑暗,一針見血地指出「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但看不到社會的出路,於是提出「絕聖棄知」的主張,要摒棄社會文明與進步,倒退到人類的原始狀態。這是莊子社會觀和政治觀的消極面。

作者簡介:莊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Ⅱ 翻譯文言文:朴性剛果,又見信於世宗,凡其所為,當時無敢難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朴的抄性格剛毅果敢,又被世宗寵信,凡是他的行為,當時沒有敢為難的,然而人們也沒有非議的。

這句話最難翻譯的字就是「加」,加者,力口也,本意就是多說話而已。這里的意思應該是說,朴的所作所為很高明,很完美,別人都很佩服,沒什麼可說的。但是我想了很久有沒想出一個合適的詞來表達這個意思,用非議也很牽強,希望樓主或者大家想出更好的詞。

Ⅲ 翻譯文言文「懷朴為璞」

白話釋義:

公孫衍做魏國大將時,和魏相國田?不睦。季子替公孫衍對魏王說:「大王難道不知道用牛駕轅、用千里馬拉套連一百步也不可能趕到的事嗎?現在大王認為公孫衍是可以領兵的將領,因此任用他;然而您又聽信相國的主意,這明顯是用牛駕轅、用千里馬拉套的做法。

即使牛馬都累死,也不能把國事做好,國家的利益勢必要受到損傷!希望大王明察。」

原文:

公孫衍為魏將,與其相田繹不善。季子為衍謂梁王曰:「王獨不見夫服牛驂驥乎?不可以行百步。今王以衍為可使將,故用之也;而聽相之計,是服牛驂驥也。

牛馬俱死,而不能成其功,王之國必傷矣!願王察之。」

此文出自西漢劉向所寫的《戰國策》

(3)朴文言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劉向,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世居長安,祖籍沛郡(今屬江蘇徐州)。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去世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劉邦異母弟劉交的後代,劉歆之父。

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劉向是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尉。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斗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游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

Ⅳ 朴松岩聊齋志異,文言文片段翻譯.張姓者,偶行溪谷……

張姓者抄,偶行溪谷,襲聞崖上有聲甚厲。尋途登覘,見巨蛇粗如碗,擺撲叢樹中,以尾擊樹,樹枝崩折,似有物制之。然熟視而無所見,大惑。漸近臨之,則一螳螂據頂上,以刀攫其首,掉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視額上革肉,已破裂矣。
翻譯:
有個姓張的人,偶然走過溪谷中,聽到山崖上有非常凄厲的聲音。他尋找路線上山查看,看見一條身體粗得像碗口一樣大的蛇,在樹叢中搖擺甩動,用尾巴擊打樹木,樹枝折斷,看那翻來覆去滾動跌打的情狀,好像有東西在控制它。 然而他仔細察看沒見到什麼,他十分疑惑。他漸漸靠近面對它看,原來是一隻螳螂蹲在它的頭頂上,用鐮刀一樣的前肢抓住它的頭,蛇擺動卻沒有甩掉它。很久,蛇終於死了。他看見蛇的額頭上的皮肉都已經破裂了。

Ⅳ 文言文 周朴 翻譯

【原文】
周朴,唐末詩人,性喜吟詩,尤尚苦澀。苟得一聯一句,則忻①然自快。嘗野逢一負薪者,忽持之,且厲聲曰:「我得之矣,我得之矣!」樵夫矍然驚駭,掣臂棄薪而走。遇游徼②卒,疑樵者為偷兒,執而訊之。朴徐往告卒曰:「適見負薪,因得句耳。」卒乃釋之。其句雲:「子孫何處閑為客,松柏被人伐作薪。」
彼有一士人,以朴僻於詩句,欲戲之。一日,跨驢於路,遇朴在傍,士人乃欹帽掩頭吟朴詩雲:「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東。」朴聞之忿,遽隨其後。士但促驢而去,略不回首。行數里追及,朴告之曰:「仆詩『河聲流向西』,何得言流向東?」士人頷之而已,閩中傳以為笑。——節選自《唐詩紀事》

【注】①忻:xīn,同「欣」。② 徼:jiào,巡查,巡邏。
【譯文】
周朴,唐末詩人,生性喜歡吟詩,尤其喜歡苦澀的詩風。如果想到一聯或者一句詩,就感到非常快樂。他曾經在野外(郊外)遇到一位背著柴走路的人,忽然他抓住那人背著的柴,而且大聲說:「我得到了,我得到了!」那樵夫非常驚懼,抽出手臂,丟下柴火逃跑了。正好遇到了負責巡邏的士卒,懷疑那樵夫是小偷,就抓住他訊問。這時候周朴慢慢地前去告訴那位士卒說:「只是我剛才見到他背著一捆柴,因此而想到兩句詩罷了。」那位士卒就釋放了那位樵夫。周朴得到的那兩句詩是:「子孫何處閑為客,松柏被人伐作薪。」
當時有一位讀書人,因為周朴作詩喜歡冷僻怪異,就想戲弄戲弄他。有一天,他騎著驢子在路上走,在路旁遇到周朴,那位讀書人就歪戴著帽子低著頭吟誦周朴的詩句:「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東。」周朴聽到了很氣憤,就尾隨在那人身後。那位讀書人只管趕著驢子離開,一點也不回頭看。走到幾里之外周朴才趕上那人,就對那人說:「我的詩是『河聲流向西』,你怎麼能說流向東呢?」那位讀書人就點點頭罷了,並不接言辯解。這件事在閩中地區被當做笑料流傳。

Ⅵ 帶璐字和朴字的古文詩句


1、黃泥坂詞
年代:【宋】 作者:【蘇軾】
出臨皋而東騖兮,並叢祠而北轉.
走雪堂之陂陀兮,歷黃泥之長坂.
大江洶以左繚兮,渺雲濤之舒捲.
草木層累而右附兮,蔚柯丘之囪蒨.
余旦往而夕還兮,步徙倚而盤桓.
雖信美而不可居兮,苟娛余於一眄.
余幼好此奇服兮,襲前人之詭幻.
老更變而自哂兮,悟驚俗之來患.
釋寶璐而被繒絮兮,雜市人而無辨.
路悠悠其莫往來兮,守一席而窮年.
時游步而遠覽兮,路窮盡而旋反.
朝嬉黃泥之白雲兮,暮宿雪堂之青煙.
喜魚鳥之莫余驚兮,幸樵蘇之我嫚.
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偃.
草為茵而塊為枕兮,穆華堂之清宴.
紛墜露之濕衣兮,升素月之團團.
感父老之呼覺兮,恐牛羊之予踐.
於是蹶然而起,起而歌曰月明兮星稀,
迎余往兮餞余歸.歲既宴兮草木腓,
歸來歸來兮,黃泥不可以久嬉.
2、和方孚若瀑上種梅五首
年代:【宋】 作者:【劉克庄】
百匝千回看不足,管他急雪濺奔瀧.
瑤林錯立明梁苑,寶璐橫陳照楚邦.
愛殺嚼芳仍嗅蕊,吟狂哆口更疏厖.
曉來翠羽驚飛去,應為煙鍾樹杪撞.
3、用舍弟韻送妹婿鄭子仁湖南漕試
年代:【宋】 作者:【項安世】
筆力追風力廄黃,詞源下峽九秋艎.
經行帝子雲敖地,祓飾騷人月璐章.
親老一生兒共婿,吾衰七見暑成涼.
門闌正倚乘龍重,快踏層雲覲九陽.


《郊廟歌辭•享太廟樂章•宣宗室舞》夏侯孜
於鑠令主,聖祚重昌。
興起教義,申明典章。
俗尚素樸,人皆樂康。
積德可報,流慶無疆。

《享太廟樂章》夏侯孜
於鑠令主,聖祚重昌。
興起教義,申明典章。
俗尚素樸,人皆樂康。
積德可報,流慶無疆。

《贈姚怤》張籍
漏天日無光,澤土松不長。
君今職下位,志氣安得揚。
白發文思壯,才為國賢良。
無人識高韻,薦於天子傍。
況我愚朴姿,強趨利名場。
遠同干貴人,身舉固難彰。
昔逢汴水濱,今會習池陽。
豈無再來期,顧恐非此方。
願為石中泉,不為瓦上霜。
離別勿復道,所貴不相忘。

Ⅶ 生活檢朴的文言文

《崇尚儉朴》
原文
彭雪琴力崇儉朴,偶爾服出,樁如村夫子。巡閱長江時,沒赴營官處(1),營官急將廳事陳設之古玩及華煥之鋪陳,一律撤去,始(2)敢迎入。副將某以千金購玉鍾,聞公至,捧而趨,砰然墮地。公見之,微笑曰:「惜哉!」副將悚服(3),不敢仰視。曾飯(4)友人處,見珍饌,輒(5)蹙額,終席不下著,惟嗜辣椒豆腐。有人謁(6)之於西湖:「退省庵」,公衣繭綢袍,加羊毛外褂,已裂數處,冠纓(7)作黃色。室中除筆硯外,惟竹麓(8)二事。久(9)之,命飯,園蔬樹種,中置肉一盤而已。

片語翻譯:
(1)營管處 :軍營官員的住處
(2)始 :才
(3)悚服 :恐懼的樣子
(4)飯 : 吃飯
(5)輒 : 就
(6)謁 : 拜訪
(7)冠纓 :帽子上系在頷下的絲帶
(8)竹麓 :竹箱
(9)久:過了一會
譯文
彭雪琴極力主張過儉朴的生活。有時私行察訪,穿著的樣子像個村夫野老。巡視長江時,每到一處營地,軍官們總是急匆匆地把廳堂里陳設的古玩及華麗的擺設全部撤去,才敢迎接(彭雪琴)入內。有個副將,用一千兩銀子買來一架玉制的編鍾,聽說彭雪琴到了,急忙捧著往裡跑,(哪知在手腳慌忙中,)玉編鍾「砰」地一聲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彭雪琴看見了,笑著說:「可惜啊!」副將嚇得幾乎要冒出冷汗,不敢抬頭看他一眼。 曾經有友人邀請他吃飯,(彭雪琴)見滿桌山珍海味,便皺起了眉頭, 自始至終沒動筷子夾點嘗嘗,只是吃一點辣椒與豆醬。 有人到彭雪琴所住的西湖退省庵去拜訪他,他穿著粗絲織成的衣服,外加一件羊毛短褂,而且好幾處已裂了縫,帽帶的顏色也泛黃了。居室里除了筆墨紙硯外,只有兩只竹箱子。 (客人坐了)很長時間後,他吩咐開飯,幾盤蔬菜是他園子里自己種的,中間僅放一盆肉罷了。
翻譯句子
(1)副將某以千金購玉鍾,聞公至,捧而趨,砰然墮地。
翻譯:有個副將,用一千兩銀子買來一架玉制的編鍾,聽說彭雪琴到了,急忙捧著往裡跑,(哪知在手腳慌忙中,)玉編鍾「砰」地一聲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2)命飯,園蔬樹種,中置肉一盤而已。
翻譯:他吩咐開飯,幾盤蔬菜是他園子里自己種的,中間僅放一盤肉罷了。
精神 衣著簡朴,省吃儉用,待人友善不講排場,對奢侈浪費而很痛恨。
簡朴具體的體現方面
1 軍官們迎接彭雪芹不敢將珍貴物品擺放於外
2 吃飯時不吃山珍海味
3 衣著樸素,飲食清淡
4 艱苦樸素,居室里除了筆墨紙硯外,只有兩只竹箱子。

Ⅷ 懷朴為璞的文言文翻譯《戰國策》

翻譯:

謝無逸避人獨居時,經常跟僧人交往,不喜歡面對讀書人。一天,有回一位(會試中選的)貢答士(讀書人參加會試,中選的參加殿試,最終排定名次,已中選的稱為貢士,殿試後分為三等發榜,一甲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均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來拜訪,(賓主)坐定後,說:「(我)老想問您一件事,總是忘記。(我)曾聽人說起歐陽修這個人,這個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謝無逸盯著那人看了好久,說:「以前也是一位書生,後來參與朝中大事了。」(那人)又問:「(這個人)能寫文章嗎?」謝無逸說:「也能寫。」謝無逸的兒子謝宗野才7歲,(這時)立於一旁,聽了這話掩著嘴偷笑著跑開了。這樣的考生,怎麼能叫作讀書人呢?(或許正是)因為(我)不喜歡讀書人,所以來拜訪我的,只有這樣的考生吧。

Ⅸ 《戰國策》中「懷朴為璞」的文言文翻譯

翻譯:

謝無逸避復人獨居時,經常跟僧制人交往,不喜歡面對讀書人。一天,有一位(會試中選的)貢士(讀書人參加會試,中選的參加殿試,最終排定名次,已中選的稱為貢士,殿試後分為三等發榜,一甲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均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來拜訪,(賓主)坐定後,說:「(我)老想問您一件事,總是忘記。(我)曾聽人說起歐陽修這個人,這個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謝無逸盯著那人看了好久,說:「以前也是一位書生,後來參與朝中大事了。」(那人)又問:「(這個人)能寫文章嗎?」謝無逸說:「也能寫。」謝無逸的兒子謝宗野才7歲,(這時)立於一旁,聽了這話掩著嘴偷笑著跑開了。這樣的考生,怎麼能叫作讀書人呢?(或許正是)因為(我)不喜歡讀書人,所以來拜訪我的,只有這樣的考生吧。

Ⅹ 《書楊朴事》的文言文原文是什麼

《書楊朴事》原文是:

昔年過洛,見李公簡雲:「真宗東封還,訪天下隱者,得杞人楊朴,能為詩。及召對,自言不能。上問臨行有人作詩送卿否?朴言:「無有。惟臣妻一絕雲:『且休落魄貪酒杯,更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命其子一官就養。余在湖州,坐作詩追赴詔獄,妻子送余出門,皆哭。無以語之,顧老妻曰:「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詩送我乎?」妻不覺失笑,予乃出。

《書楊朴事》出自《東坡志林》,由蘇軾創作,屬於雜說史論。此書所載為作者自元豐至元符年間二十年中之雜說史論,內容廣泛,無所不談。其文則長短不拘,或千言或數語,而以短小為多。皆信筆寫來,揮灑自如,體現了作者行雲流水涉筆成趣的文學風格。

熱點內容
如何愛校 發布:2025-07-12 04:25:07 瀏覽:950
美國研究生數學專業排名 發布:2025-07-12 02:36:31 瀏覽:902
臨沂市教育局網站 發布:2025-07-12 01:04:56 瀏覽:246
教師節資料50字 發布:2025-07-12 00:58:21 瀏覽:345
老師面試班 發布:2025-07-11 23:57:06 瀏覽:802
如何鋪地磚 發布:2025-07-11 22:46:37 瀏覽:232
田靜老師 發布:2025-07-11 22:21:52 瀏覽:758
文科生物會考知識點 發布:2025-07-11 21:32:18 瀏覽: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學 發布:2025-07-11 21:21:02 瀏覽:729
寶藍色校園 發布:2025-07-11 20:31:21 瀏覽: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