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忠不孝文言文
A. 古人說臟話嗎一般會怎麼說呢
含蓄?不一定的。含蓄是沒罵人,是在旁敲側擊,讓聽者自覺點。真罵人,呵呵,嘴損的也不少。另外,最大的關鍵是白話和文言文的差別。我們現代人對白話文中的罵人詞彙體會很深,但是對文言文中罵人的詞彙就沒有任何切身體會,所以看上去一些文言罵人的詞,我們覺得很文雅很含蓄,實際上在當時可能是非常「兇殘」的罵法。就像我們如果不是很熟悉英語的,聽到英語里說「F*ck」、「Son of b*tch」之類的,我們沒太大感觸,但是在美國或者英國這樣的英語母語國家,可能會引發流血沖突。
略舉一例:
最經典的,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罵死王朗的場景,仔細閱讀一下。
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至狼心狗肺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
朽木:這是古人的罵人詞彙,我們覺得好像沒什麼啊,什麼朽木不可雕,那不都是很常見的嗎?可是這詞要用在一個讀書人,尤其用在一個飽讀詩書的人身上,那簡直就跟挖了祖墳差不多。你這是質疑人的能力啊,質疑他學術造假啊。當然,這里不是罵王朗的,是罵漢朝堂。
禽獸:不用說,這也是罵人的。我們現代人對這個詞感觸也沒那麼深,甚至還有自嘲社畜的,朋友間開玩笑也可用說「你丫就是一禽獸」、「牲口們」。可是這擱在古人身上,那就是連帶祖宗都被辱罵了。
狼心狗肺、奴顏婢膝……這些也是很狠毒的罵人的詞彙。尤其後面奴顏婢膝。奴婢是指家奴、太監和婢女,不但沒地位,甚至連人都算不上。多毒辣啊?
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賊……
諂諛:這個我們現代人也感受不明顯。說的是溜須拍馬、逢迎獻媚、投機鑽營,這么去罵一個六七十歲,還靠著自己的才能才爬上高位的人,換誰都受不了啊。就譬如你是個大明星,明明你的演技很好,可人就說你是靠人乾爹才上的位,你覺得受得了嗎?
匹夫:我們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給帶了節奏。匹夫不但有普通人的意思,罵人的時候,「匹夫」大概類似於我們現在的「東西」、「傢伙」的意思。然而「東西」、「傢伙」在現代漢語中,語氣也弱化了。實際上在部分地區方言中,這兩個詞都是很狠毒的罵人的詞彙。這里「皓首匹夫」,大概就是「老不死的老東西」、「老不死的畜生」、「老狗」這樣的意思。
老賊:這個不用解釋,就現代也是罵人的話。
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鼓舌!助曹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貳臣:這個我們現代人毫無感覺,反正換公司跟喝水似的,誰也不會說你「不忠」。換國籍也毫無問題。但是這在古代,忠君簡直和婦女的忠貞一個等級了。一個臣子如果被罵不忠,那絕對是讓整個家族都蒙羞的事情。所以歷史上那些勾結敵國的,沒一個是有好名聲的。簡直就是被釘死在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斷脊之犬:這個很明顯了,現代話叫「跪舔」、「搖尾乞憐」。你說我跪舔某女神,我還沒多大意見。你要說我跪舔對手,我絕對跟你打個頭破血流。
上面來看,先罵了一句「(皓首匹夫)老東西」,再接一句「(蒼髯老賊)老畜生」,接著罵他是一條跪在曹氏腳下的哈巴狗。你覺得這還含蓄嗎?
所以,真不是文言文不罵人,而是我們現代人對文言文的理解和感受沒那麼深,沒體會中間罵人的「精髓」。看著文文雅雅的幾個字,實際上那都是尖刀挖肉、殺人誅心的話。絕對比我們現在的三字經國罵狠多了。
注意:真實的王朗和諸葛亮沒什麼交際,王朗是漢末大儒,其人飽讀詩書,詩、書、禮、易、春秋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很深的造詣,著述頗多。而且其人為官清正廉明,恭儉節約,為人樂善好施,嚴謹慷慨。經常拿錢財接濟窮人。和《三國演義》里的那個「王朗」幾乎是兩個人。王朗所著的《周易傳》曾經是魏國的「教材」,是學習「易經」的學生的必考科目。他的孫女嫁給了晉文帝司馬昭,生了晉武帝司馬炎、齊獻王司馬攸,別搞錯了。
B. 文言文《世說新語.政事》譯文
【譯文】陳元方十一歲時,有一次去問候袁公.袁公問他:「令尊在太丘縣任職時,遠近的人都稱頌他,他是怎麼治理的呢?」元方說:「老父在太丘時.對強者就用恩德來安撫他,對弱者就用仁愛來撫慰他,放手讓他們安居樂業,時間久了,就更加受到敬重.」袁公說:「我過去曾經做過鄴縣縣令,正是用的這種辦法.不知道是你父親效法我呢,還是我效法你父親?」元方說:「周公、孔子生在兩個不同的時代,他們的禮儀舉止,雖然相隔很遠也如出一轍;周公沒有效法孔子,孔子也沒有效法周公.」
C. 誰知道這篇文言文怎麼翻譯
為下者莫不願忠,為上者莫不求理。然而下每苦上之不理,上每苦下之不忠。若是者何?兩情不通故也。下之情莫不願達於上,上之情莫不求知於下,然而下恆苦上之難達,上恆苦下之難知。〔恆,戶登翻。〕若是者何?九弊不去故也。所謂九弊者,上有其六而下有其三:好勝人,〔好,呼到翻;下同。〕恥聞過,聘辯給,眩聰明,厲威嚴,恣強愎,〔愎,符逼翻,很也。〕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諂諛,顧望,畏譩,〔譩,奴亂翻。〕此三者,臣下之弊也。上好勝必甘於佞辭,上恥過必忌於直諫,如是則下之諂諛者順指而忠實之語不聞矣。上騁辯必剿說而折人以言,〔剿,初交翻,又初教翻。此所謂剿說者,人言未竟,剿絕其說而伸己之說也。折,之舌翻。〕上眩明必臆度而虞人以詐,〔度,徒洛翻。以胸臆之見料度人。〕如是則下之顧望者自便而切磨之辭不盡矣。上厲威必不能降情以接物,上恣愎必不能引咎以受規,如是則下之畏譩者避辜而情理之說不申矣。夫以區域之廣大,生靈之眾多,宮闕之重深,〔夫音扶。重,直龍翻。〕高卑之限隔,自黎獻而上,獲?至尊之光景者,喻憶兆而無一焉;〔黎獻,眾賢也。〕就獲?之中得接言議者,又千萬不一;幸而得接者,猶有九弊居其間,則上下之情所通鮮矣。〔鮮,息淺翻。〕上情不通於下則人惑,下情不通於上則君疑;疑則不納其誠,惑則不從其令;誠而不見納則應之以悖,令而不見從則加之以刑;下悖上刑,不敗何待!(悖,蒲內翻,又蒲沒翻。〕
分析古文大意:為下者莫不願忠,為上者莫不願理。----------------這句的意思是:作為老百姓(部下)沒有一個不願對皇上不盡忠的,作為皇上也沒有一個不願對百姓(部下)不理解的。然,上每苦下之不忠,下每苦上之不理。---------------這句的意思是:然而,皇帝每次誤解老百姓(部下)的不忠不孝,老百姓(部下)每次也對皇帝的用心良苦心不能夠理解。若是者何?-----------這句的意思是:這是為什麼呢?兩情不通故也,上情不通於下則人惑,下情不通於上則君疑。-------------這是因為雙方不能夠相互溝通、相互了解的緣故造成的,皇帝的情況(政策)不能及時的宣傳到老百姓的中間去,老百姓就感到疑惑不解,老百姓的事情不能夠及時傳遞到皇上那裡,自然皇帝也就生性疑慮。惑則不從其令,疑則不納其誠。----------疑惑的百姓不服從皇帝頒布的命令,疑慮的皇帝也不能夠接納百姓的很好的建議和坦誠。城而不見納,則應之以悖;-----------一個城池、一個國家如果長期不能夠接受好的意見,就會受到損失;令而不見從,則加之以刑。----------皇帝的命令達不到很好的執行和服從,就要受到刑律的制裁和懲罰。下悖上刑,不敗何待?--------------老百姓經常受到來自皇帝的懲罰和用刑,造成不團結,怎麼能夠不戰敗的呢?古文翻譯如下:作為老百姓(部下)沒有一個不願對皇上不盡忠的,作為皇上也沒有一個不願對百姓(部下)不理解的。然而,皇帝每次誤解老百姓(部下)的不忠不孝,老百姓(部下)每次也對皇帝的用心良苦心不能夠理解。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雙方不能夠相互溝通、相互了解的緣故造成的,皇帝的情況(政策)不能及時的宣傳到老百姓的中間去,老百姓就感到疑惑不解,老百姓的事情不能夠及時傳遞到皇上那裡,自然皇帝也就生性疑慮。疑惑的百姓不服從皇帝頒布的命令,疑慮的皇帝也不能夠接納百姓的很好的建議和坦誠。一個城池、一個國家如果長期不能夠接受好的意見,就會受到損失;皇帝的命令達不到很好的執行和服從,就要受到刑律的制裁和懲罰。老百姓經常受到來自皇帝的懲罰和用刑,造成不團結,怎麼能夠不戰敗的呢?
D. 何為「不仁不義不忠不孝」請按古文或現代
不仁慈(仁愛)、沒有義氣、不忠誠、不孝順
E. 誰知道一下這段文言文怎麼翻譯啊
為下者莫不願忠,抄為上者莫不求理。然而下每苦上之不理,上每苦下之不忠。若是者何?兩情不通故也。下之情莫不願達於上,上之情莫不求知於下,然而下恆苦上之難達,上恆苦下之難知。〔恆,戶登翻。〕若是者何?九弊不去故也。所謂九弊者,上有其六而下有其三:好勝人,〔好,呼到翻;下同。〕恥聞過,聘辯給,眩聰明,厲威嚴,恣強愎,〔愎,符逼翻,很也。〕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諂諛,顧望,畏譩,〔譩,奴亂翻。〕此三者,臣下之弊也。上好勝必甘於佞辭,上恥過必忌於直諫,如是則下之諂諛者順指而忠實之語不聞矣。上騁辯必剿說而折人以言,〔剿,初交翻,又初教翻。此所謂剿說者,人言未竟,剿絕其說而伸己之說也。折,之舌翻。〕上眩明必臆度而虞人以詐,〔度,徒洛翻。以胸臆之見料度人。〕如是則下之顧望者自便而切磨之辭不盡矣。上厲威必不能降情以接物,上恣愎必不能引咎以受規,如是則下之畏譩者避辜而情理之說不申矣。夫以區域之廣大,生靈之眾多,宮闕之重深,〔夫音扶。重,直龍翻。〕高卑之限隔,自黎獻而上,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