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美術圖片
『壹』 長城小報
長城建築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徵
中國傳統宇宙觀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這種中國傳統宇宙觀在中國傳統美學方
面體現為優
美和壯美,簡言之,陰柔之美,即所謂「杏花,春雨,江南」;而陽剛之美,即所謂「駿馬
,秋風,冀北」。長城的美,則屬於陽剛之美,即壯美。壯美是以雄偉、剛健、宏大、粗獷
為特徵,以氣勢取勝。優美則以柔媚、秀雅、文靜、和諧為特徵,以情趣見長。長城和《離
騷》、李杜詩、韓愈文、蘇辛詞,以及書法中的魏碑,雕塑中的秦俑,雲岡、龍門、樂山的
佛像,建築中的故宮等,體現出一種「天行健」的氣勢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
果說陰柔之美的感受過程具有「潤物細無聲」的特點,那麼,陽剛之美的作品會在剎那間
震懾人的心靈。從這兩種形態的美的功能來看,可以說,陰柔之美側重於影響個體人格的內
心世界和精神、情操方面的修養,它對於完善一個獨立、完整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而
陽剛之美則對於鼓舞一個民族的自信心,振奮一個民族的精神,從而推動歷史的前進,具有
不可估量的價值和意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著名詩句,激勵
著無數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悲壯、拼搏。長城所代表的陽剛之美,正是具有這種影響歷史創
造力的深層內涵。
長城的這種陽剛之美,或稱為壯美、崇高美,來源於它外部的巨大的體積所形成的
磅礴氣勢。長城,以它的奇偉、雄險和綿延萬里的雄姿,征服了無數的瞻仰者。荷馬史詩《
伊利亞特》描繪的特洛亞塬發現者,現代著名考古學希里曼在第一次看到中
國長城時,發出這樣的驚贊:無論是「從爪哇島火山的高峰上,從加利福尼亞的西拉利瓦達
的山頂上,從印度喜馬拉雅山的山頂上,從南美洲的哥地來的高原上見到過的宏偉壯麗的景
象」都「永遠不能和我現在眼前展開的這一幅美麗奇偉的畫幅相比擬,我驚訝著,震動著」
「它對於我就像洪水以前巨人族的神話式的創造」,長城壯麗奇偉「超過我想像中的一百倍
」。每個人在初次看到長城的一剎那,都會被長城那種氣吞山河的形勢所震撼。這也就是長
城建築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徵。
長城的建築藝術。從我去過的幾個地方看,長城的建築藝術非常偉大,一是它建築的類型非常完整,可能所有的建築形式都有了,各式各樣,各種等級的城,各個地方的鎮城。比如明朝九鎮之一的大同城,它城牆、城樓,寺廟、衙署多得很,藝術水平高極了。明朝的「代王」封在大同,代王府現在沒了,大同代王府里的九龍壁比北京九龍壁,顏色褪了,差一些,但它的藝術價值比北京的還要高。拿山海關來說,「天下第一關」的城樓,建築非常雄偉。象河北宣化,明朝是宣府鎮,那兒的鼓樓、鍾樓建築藝術很了不起。張家口、大同過去有很多敵樓,敵樓上的磚雕非常精美。司馬台的敵台在一個非常小的地形上,建得很高、很雄偉。明朝九鎮中的榆林,有很多很多的樓、台,還有廟和衙門等等,建築布局、結構、雕刻,藝術價值非常高。這一點還要好好研究。
有人說長城只是個雄偉的工程,談不上藝術,這是不對的,其實長城的藝術內容非常非常之多。應該說:長城雄偉的氣勢,偉大的工程,精湛的藝術。的的確確,長城不僅是個工程,也包含了偉大的建築藝術。
(根據錄音整理)
中國建築中具有審美價值的特徵形式和風格。自先
秦至19世紀中葉以前基本上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的體系,
2000多年間風格變化不大,通稱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
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社會性質的改變,外國建築,特
別是西方建築的大量輸入,中國建築與世界建築有了較
多的接觸和交流,建築風格發生了急劇變化,通稱為中
國近現代建築藝術。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在封建社會中發展成熟,它以漢
族木結構建築為主體,也包括各少數民族的優秀建築,是
世界上延續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風格非常顯明的
一個獨特的藝術體系。中國古代建築對於日本、朝鮮和
越南的古代建築有直接影響,17世紀以後,也對歐洲產
生過影響。
藝術特徵 和歐洲古代建築藝術比較,中國古代建
築藝術有3個最基本的特徵:①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
的統一。藝術價值高的建築,也同時發揮著維系、加強
社會政治倫理制度和思想意識的作用。②植根於深厚的
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建築藝術的一
切構成因素,如尺度、節奏、構圖、形式、性格、風格
等,都是從當代人的審美心理出發,為人所能欣賞和理
解,沒有大起大落、怪異詭譎、不可理解的形象。③總
體性、綜合性很強。古代優秀的建築作品,幾乎都是動
員了當時可能構成建築藝術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綜合而成
的一個整體形象,從總體環境到單座房屋,從外部序列
到內部空間,從色彩裝飾到附屬藝術,每一個部分都不
是可有可無的,抽掉了其中一項,也就損害了整體效果。
這些基本特徵具體表現為:
重視環境整體經營 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國就有了
建築環境整體經營的觀念。《周禮》中關於野、都、鄙、
鄉、閭、里、邑、丘、甸等的規劃制度,雖然未必全都
成為事實,但至少說明當時已有了系統規劃的大區域規
劃構思。《管子·乘馬》主張,「凡立國都,非於大山
之下,必於廣川之上」,說明城市選址必須考慮環境關
系。中國的堪輿學說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絕大
多數是講求環境與建築的關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將城市
本體與周圍環境統一經營。秦咸陽北包北坂,中貫渭水,
南抵南山,最盛時東西達到二三百里,是一個超級尺度
的城市環境。長安(今陝西西安)、洛陽(北魏)、建
康(今江蘇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經營
范圍也都遠遠超過城牆以內;即使一般的府、州、縣城,
也將郊區包容在城市的整體環境中統一布局。重要的風
景名勝,如五嶽五鎮、佛道名山、邑郊園林等,也都把
環境經營放在首位;帝王陵區,更是著重風水地理,這
些地方的建築大多是靠環境來顯示其藝術的魅力。
單體形象融於群體序列 中國古代的單體建築形式
比較簡單,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樣,孤立的單體建築不
構成完整的藝術形象,建築的藝術效果主要依靠群體序
列來取得。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為陪襯時,形體不會
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較平淡,但若作為主體,則可能很
高大。例如明清北京宮殿中單體建築的式樣並不多,但
通過不同的空間序列轉換,各個單體建築才顯示了自身
在整體中的獨立性格。
構造技術與藝術形象統一 中國古代建築的木結構
體系適應性很強。這個體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構成一個稱
為間的基本框架,間可以左右相連,也可以前後相接,又
可以上下相疊,還可以錯落組合,或加以變通而成八角、
六角、圓形、扇形或其他形狀。屋頂構架有抬梁式和穿
斗式兩種,無論哪一種,都可以不改變構架體系而將屋
面作出曲線,並在屋角作出翹角飛檐,還可以作出重檐、
勾連、穿插、披搭等式樣。單體建築的藝術造型,主要
依靠間的靈活搭配和式樣眾多的曲線屋頂表現出來。此
外,木結構的構件便於雕刻彩繪,以增強建築的藝術表
現力。因此,中國古代建築的造型美,很大程度上也表
現為結構美。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構架式樣
規格化與多樣化統一 中國建築以木結構為主,為
便於構件的製作、安裝和估工算料,必然走向構件規格
化,也促使設計模數化。早在春秋時的《考工記》中,就
有了規格化、模數化的萌芽,至遲唐代已經比較成熟。
到宋元□三年(1100) 編成的《營造法式》,模數化完
全定型,清雍正十二年(1734)頒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則
例》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簡化。建築的規格化,促使建築
風格趨於統一,也保證了各座建築可以達到一定的藝術
水平。規格化並不過於限制序列構成,所以單體建築的
規格化與群體序列的多樣化可以並行不悖,作為一種空
間藝術,顯然這是進步的成熟現象。中國古代建築單體
似乎稍欠變化,但群體組合卻又變化多端,原因就是規
格化與多樣化的高度統一。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構架式樣
詩情畫意的自然式園林 中國園林是中國古代建築
藝術的一項突出成就,也是世界各系園林中的重要典型。
中國園林以自然為藍本,攝取了自然美的精華,又注入
了富有文化素養的人的審美情趣,採取建築空間構圖的
手法,使自然美典型化,變成園林美。其中所包含的情
趣,就是詩情畫意;所採用的空間構圖手法,就是自由
靈活、運動流暢的序列設計。中國園林講究「巧於因借,
精在體宜」,重視成景和得景的精微推求,以組織豐富
的觀賞畫面。同時,還模擬自然山水,創造出疊山理水
的特殊技藝,無論土山石山,或山水相連,都能使詩情
畫意更加深濃,趣味雋永。
重視表現建築的性格和象徵涵義 中國古代建築藝
術的政治倫理內容,要求它表現出鮮明的性格和特定的
象徵涵義,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環
境渲染出不同情調和氣氛,使人從中獲得多種審美感受;
其次是規定不同的建築等級,包括體量、色彩、式樣、
裝飾等,用以表現社會制度和建築內容;同時還盡量利
用許多具象的附屬藝術,直至匾聯、碑刻的文字,來揭
示、說明建築的性格和內容。重要的建築,如宮殿、壇
廟、寺觀等,還有特定的象徵主題。例如秦始皇營造咸
陽,以宮殿象徵紫微,渭水象徵天漢,上林苑掘池象徵
東海蓬萊。清康熙、乾隆營造圓明園、避暑山莊和承德
外八廟,模擬全國重要建築和名勝,象徵宇內一統。明
堂上圓下方,五室十二堂,象徵天地萬物。某些□嘛寺
的構圖象徵須彌山佛國世界等。
藝術形式 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形式由下列一些因
素構成:
鋪陳展開的空間序列 中國建築藝術主要是群體組
合的藝術,群體間的聯系、過渡、轉換,構成了豐富的
空間序列。木結構的房屋多是低層(以單層為主),所
以組群序列基本上是橫向鋪陳展開。空間的基本單位是
庭院,共有3種形式:①十字軸線對稱, 主體建築放在
中央,這種庭院多用於規格很高、紀念性很強的禮制建
築和宗教建築,數量不多;②以縱軸為主,橫軸為輔,主
體建築放在後部,形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大自宮殿小至
住宅都廣泛採用,數量最多;③軸線曲折,或沒有明顯
的軸線,多用於園林空間。序列又有規整式與自由式之
別。現存規整式序列最傑出的代表就是明清北京宮殿。
在自由式序列中,有的庭院融於環境,序列變化的節奏
較緩慢,如帝王陵園和自然風景區中的建築;也有庭院
融於山水花木,序列變化的節奏較緊促,如人工經營的園
林。但不論哪一種序列,都是由前序、過渡、高潮、結
尾幾個部分組成,抑揚頓挫一氣貫通。
中國古代建築群體組合型式
規格定型的單體造型 中國古代的單體建築有十幾
種名稱,但大多數形式差別不大,主要的有3種:①殿堂,
基本平面是長方形,也有少量正方形,正圓形,很少單
獨出現;②亭,基本平面是正方、正圓、六角、八角等
形狀,可以獨立於群體之外;③廊,主要作為各個單座
『貳』 長城是美術遺存嗎
嚴格遵守著「修舊如舊」的原則。「視舊如命」摒棄「大拆大建」比如巴黎,為所有的城專市經營者樹立了榜樣屬! 巴黎,哪怕是街心的一座雕塑、路邊的一座小教堂、民居的一扇窗都在講述著她「每個拐角處都有歷史」的榮光。
『叄』 從萬里長城想到的美術賞析
萬里長城不僅是是世來界第八奇跡,還是自一個完美的藝術。是因為是一段歷史沉澱的產物,不管造型、設計都反映了一個時代勞動人民的結晶。萬里長城依山脈而建,蜿蜒曲折,氣勢磅礴,猶如一隻滄桑有力的大手緊握祖國的大好河山。同時依借四季山色變化,滄桑古樸,輪回多變,美輪美奐展現了長城親近嫵媚的一面。不管近遠相觀,長城都是一條綿延的曲線,通過線線相交,消失天際,給人以無限遐想……
『肆』 請你通過畫家所畫長城與長城實景比較寫兩百字以內的短文談談你對美術創作源於
理想是海中的復風向標,理想是高制山上的雪蓮,理想是風浪中的小船,載著我駛向勝利的彼岸。
每個人都有美好的理想。有的想當白衣天使——醫生,有的想當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有的想當國家棟梁管理國家大事。而我的理想是當一名畫家。
我要華夏世界各地的風景名勝區當地的風俗、名勝古跡、悠久歷史的建築,畫下那明亮的太陽,畫下那柔軟的風,畫下世界上溫柔的愛,畫下最美的親情……
假如我的理想實現了,我便飛往孔雀之鄉——西雙版納。細細描繪那「花謝花開無日了,春來春去不相關」的西雙版納。西雙版納是個美麗、神奇的地方。有茫茫無邊的原始森林,奇花異草人眼花繚亂,千年古樹比比皆是,有的甚至活了100萬年。
『伍』 水墨畫《長城》是哪個現代畫家畫的
吳冠中,1919年出生,中國現代畫家。
1919年7月5日生於江蘇省宜興縣一個鄉村教師家庭。從無錫師范初中部畢業後,考入浙江大學代辦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36年轉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從李超士、常書鴻及潘天壽等學習中、西繪畫。1942年畢業,任國立重慶大學助教。1946年考取公費赴法國留學。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J.蘇弗爾皮教授工作室進修油畫;同時在A.洛特工作室學習,並在盧佛爾美術史學校學習美術史,各項成績優異。
吳冠中1950年秋返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建築系、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吳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於油畫風景創作,並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長表現江南水鄉景色,如初春的新綠、薄薄的霧靄、水邊村舍、黑瓦白牆,和諧、清新的色調,寧靜、淡美的境界,使畫面產生一種抒情詩般的感染力。
從70年代起,吳冠中漸漸兼事中國畫創作。他力圖運用中國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精神,並探求中國畫的革新。他的水墨畫構思新穎,章法別致,善於將詩情畫意通過點、線、面的交織而表現出來。他喜歡簡括對象,以半抽象的形態表現大自然音樂般的律動和相應的心理感受。既富東方傳統意趣,又具時代特徵,令觀者耳目一新。
作為美術教育家,吳冠中注重學生藝術個性的培育。作為善思考的藝術家,他又勤於著述,立論獨特,而且文字生動流暢。其中關於抽象美、形式美、形式決定內容、生活與藝術要如風箏不斷線等觀點,曾引起美術界的爭論。
他的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魯迅的故鄉》等。中國畫代表作有《春雪》及《獅子林》《長城》等。出版有《吳冠中畫集》《吳冠中畫選》《吳冠中油畫寫生》《吳冠中國畫選輯》(1~4)及《東尋西找集》《風箏不斷線》《天南地北》《誰家粉本》等。
『陸』 長城的建築藝術是什麼
長城的建築藝術
組長:殷翔
組員:張雨 湯文翰 李子健
目 錄
長城介紹………………………………………..(2)
我們的問題……………………………………..(3)
四個研究方面…………………………………..(4)
長城的結構(重點)…………………………..(5)
5.國內長城的比較………………………………...(10)
6.國內與國外長城的比較…………………………(11)
7.長城的景點……………………………………….(13)
8.課題小結………………………………………….(17)
中華大地上的萬里長城,凝結著歷代各族勞動人民的血汗與智慧,從春秋戰國起相繼有二十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前後持續達兩千餘年總長度超過100000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跡之一.
長城有怎樣的結構
中國長城與外國長城有那些不同之處
長城的建築藝術特色表現在哪些方面
1. 長城的結構(重點)
2.國內長城的比較
3.國內與國外長城的比較
4.長城的景點
城牆的構造
你可別以為長城的城牆不重要,要是沒有這設計精巧的城牆,長城早就不復存在了.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七點八米,有些地段高達十四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六點五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五點八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牆身由外檐牆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外檐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面.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牆高百分之二十五.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內檐牆是指外皮牆城內的一面,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牆體,關於外檐牆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為准,這里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築方法以扁砌為主.圖示為長城的牆身斷面圖.
牆的結構內容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的,總觀萬里長城的構築方法,有如下幾種類型:
(1) 版築夯土牆:版築夯土牆是我國最早採用的構築城牆的方法.它是以木板作模,內填粘土或灰石,層層用杵夯實修築成的.在長城沿線,可以看到不少地方是夯土牆.它們有的是用粘土和砂,再夾以紅柳或蘆葦的枝條夯築成的.也有的地方是用土,砂,石灰加以碎石夯築的.版築夯土牆,她的高度一般是底厚的一倍左右,頂部寬度為牆高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所以城牆有明顯的收分.這種牆有一定的承載能力,它能阻止敵人步,騎兵的行動,抵抗冷兵器(刀,搶,箭等)的襲擊,並可就地取材,施工也很簡便.所以隋朝以前的長城,多是採用版築夯土牆.漢代夯層在15公分左右,由於築城術的進步,唐代和明代築城夯層則在30公分左右.但這種牆容易被敵人破壞,而且不耐風雨剝蝕,天長日久會自行坍倒.例如在玉門關和漢長城烽台,明顯打有木筋,相隔數米並有規則,至今猶存.但是一些唐代如鎖陽城和明代的大同古堡,一些木筋則腐爛掉,少許耐腐蝕木料則存留.蘆葦筋在玉門關大小方盤城呈規則分布,上下左右各相隔20公分左右.漢長城厚度足夠容2個全副鎧甲士兵相向通過,現存厚度在1.2米以上.城牆高度,都在8~18米左右,體現了築城術整體的堅固和技巧.
(2) 土坯壘砌牆:它是用粘土先做成土坯,曬干後再用粘土作膠結材,像砌磚一樣壘砌而成,牆面外再抹一層黃泥作保護層.像嘉峪關的城牆,不少地方均是用土坯壘砌而成.這種牆的承載能力以及所起的作用,基本與版築夯土牆類似.它也是就地取材,但比夯築施工更加方便,而且不要多少收分即能建造較高的城牆,嘉峪關的城牆即達九米之高.土坯壘砌的牆適於雨水稀少,天氣乾燥的地區.這種牆也容易被敵人破壞,不耐風雨長久侵蝕.
(3) 青磚砌牆:到了唐代以後,制磚技術有了發展,隊城門及附近的城牆,開始採取用磚包砌,內填黃土的方法來修築了.這樣構築的城牆比版築夯土牆堅固多了.唐,宋時,磚還比較貴重,不能廣泛使用,到了明代,不僅制磚業規模宏大,磚的產量大增,磚價低廉,而且磚的質量和制磚技術都有了很大提高,磚已普遍用於居民砌牆.又由於用磚砌牆,不僅能承受較大的垂直載荷,而且它的強度大大高於版築土牆及坯壘土牆.因此,此時也多用青磚來砌築城牆了.磚砌城牆,不但能有效阻止敵人步,騎兵的行動,抵抗冷兵器的襲擊,而且也能抵抗當時火器的襲擊.所以明朝時,不僅許多地,府,州,縣的城牆多採用巨磚砌築,而且規模宏大的長城城牆的不少地段也採用巨磚砌築.
砌磚要用膠結材,宋代以前是用黃泥漿,宋代以後,石灰砂漿才逐漸普遍使用.到了明代,在砌築城牆時,廣泛採用石灰砂漿和糯米汁一起攪拌後作膠結材,這樣大大增加了膠結力.明長城不少地段的砌築,均用糯米汁摻拌砂漿,直到今天,磚縫的砂漿粘結力仍很堅固.
(4) 石砌牆:它是用山石砌築的城牆.山石有的加工成條石,也有的是毛石,這樣砌築的城牆,能承受更大的垂直荷重,抵抗當時各種兵器的襲擊,而且能經受大自然的侵蝕.由於長城不少地段石構築在山脊上,所以應用石砌更加方便.八達嶺附近的長城城牆就是用巨型條石砌築的.每一層條石的上下錯縫,多用石灰摻糯米汁作膠結材.
(5) 磚石混合砌築:由於山石承重力好,又能抗自然侵蝕,所以長城不少關隘的城門,城牆以及長城許多地段,均以條石作基礎:砌築到一米多高,上面再砌巨型青磚,由於磚的體積小重量輕,使用靈活,便於施工,所以就用來砌築在城牆的上層.磚石混合砌築城牆,結構更加堅固,對當時的各類兵器具有更強的抵抗能力.
用磚砌,石砌,磚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築城牆,在地勢坡度較小時,砌築的磚塊或條石與地勢平行,而當地勢坡度較大時,則用水平跌落的方法來砌築.
關隘的構造
關隘是長城沿線的重要駐兵據點,位置多選擇在出入長城的咽喉要道上.整個關隘構造,一般由關口的方形或多邊形城牆,城門,城門樓,瓮城組成.有的還有羅城和護城河.
(1) 城牆:這里的長城城牆,一般特別堅固,內外檐牆多用巨磚,條石等包砌,內填黃土,碎石,高度一般在十米上下,這不僅使攻城的敵人難於攀登,而且可以給人望而生畏的感覺.城牆頂上一般都有四馬並騎的寬度,即有四,五米寬,以便作戰時部隊機動和運送糧秣,兵器等.這里還有上下城牆的馬道和梯道.在城牆的外檐上築有提供瞭望和射擊的垛口,在內檐牆上築有女牆(宇牆),起保護人馬不至於從牆頂跌落下來的作用.
(2) 城門:城門是平時進出關口的通道,戰時是反擊敵人的出口.早期多用木過梁,元朝以後一般均改用磚或石塊砌成拱券形的門洞.為了增加穩固性,城門附近的一段台基多採用條石砌築.不少城門上均鐫刻著門的名稱.門洞內裝巨大雙扇木門,木門外包鐵皮,用巨釘嵌鑲,門內側裝有門閂及鎖環,有的還裝有機關.
(3) 城門樓:城門上方一般均築有城門樓.它是戰斗的觀察所和指揮所,也是戰斗據點.城門樓多為一層,二層或三層的木結構及磚木結構的建築物,其屋頂多為廡殿式或懸山式,歇山式結構.這些結構普遍使用斗拱.並且對整個建築物內外用油漆彩繪進行建築裝飾.這樣就使整個城門樓不僅具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而且也增添了它尊嚴威武的氣魄,以適應戰斗的功能和審美的要求.山海關的"天下第一關"城門樓就是一座歇山式屋頂的二層建築物.在嘉峪關的"光華門"和"柔遠門"頂方形平台上的兩座三層城樓,被陽光塗上了一層橙紅色,歇山式屋頂上綠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屋脊上裝飾的獸形瓦,蟠龍,獅子等顯得更加光亮活躍."柔遠門"的城樓下,紅油漆的明柱迴廊,雕梁畫棟,五彩繽紛,集中地表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給祖國的建築寶庫增添了光彩.
(4) 水關:長城在於溪流,河谷相交處為達到水流通過和防禦目的而設計的種種通道式結構.比較著名的有九門口長城,八達嶺水關,黃崖關長城水門等.
(5) 瓮城:瓮城是在預想的敵人主攻方向的城門外,再構築一個"∏"形的城牆,形成二道城牆,故叫"瓮城".其作用是增大防禦縱深,加強城門的防禦能力.瓮城也有城門,但其主軸方向與主城門的主軸方向多形成直交,這是為了加強防禦,使敵人在攻破瓮城城門時,不至直沖主城門,同時也便於在城牆上向下射殺敵人.例如山海關城的東門原名"真東",因為它面向關外,有人以"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的詩句來形容它的險要,所以它建有堅固的瓮城,瓮城的城門是向南開的,與東門的城門主軸成直交.嘉峪關的"柔遠門"與"會極門"的軸線很明顯也是直交的.
(6) 羅城:羅城是在預想的敵人主攻方向瓮城外,再構築的一道"∏"形城牆,不過這一道城牆比較長,它不僅起掩護瓮城的作用,而且能掩護內城城牆較長的地段.在嘉峪關瓮城的西邊,相距五,六米處,就築有一道羅城,長近兩百米,是城關的第一道防線,起增大防禦縱深的作用,有利於取得戰斗的准備時間.在羅城的城牆上,一般也建有城樓,用以觀察敵情,指揮作戰.在城牆兩端,一般都建有箭樓,以加強瞭望和巡邏.嘉峪關的這道羅城與內城,形成了一道重牆,它是面向敵人主攻方向的最前防線.
(7) 護城河(壕塹):利用地形挖成深溝灌水代替城牆,一般在城關的四周均有護城河.它是在築城挖掘土方時形成的,後來再引入河水,形成了關城的又一道防線.在山海關城外有一道深約二丈,寬五丈的護城河,迫使敵人必須涉水過河才能到達城下,增加了攻城的難度,給守衛在城牆上的士兵創造了射殺敵人的有利機會.
長城的防禦系統
長城作為防禦工程,它翻山越嶺,穿沙漠,過草原,越絕壁,跨河流,其所經之處地形之復雜,所用結構之奇特,在古代建築工程史上可謂一大奇觀.在沙漠地區,干里流沙,缺少磚石,漢長城採用當地出產的礫石和紅柳,分修築充分發揮礫石抗壓性能和柳枝的牽拉性能,這兩種材料結合砌築的城體非常堅固,經歷兩干多年風沙雨雪的沖擊,不少地段仍屹立高達數米.在西北黃土高原地區,長城大多用夯土夯築或土坯壘砌,其堅固程度不亞於磚石.如甘肅的嘉峪關長城牆體,修築時專門從關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運黃土,夯築時使夯口相互咬實,這種牆體土質結合密實,牆體不易變形裂縫.明代修築長城以用磚,石砌築和用磚石混合砌築為主.牆身表面用條石或磚塊砌築,用白灰漿填縫,平整嚴實,草根,樹根很難在縫中生
長,牆頂有排水溝,排除雨水保護牆身.
長城在重要的道口,險峻山口,山海交接處設置關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長城下設水關,使河水通過.出於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遠處建有突出的牆台,便於左右射擊靠近牆體之敵;相隔一定距離又有敵樓,用來存放武器,糧草和供守卒居住,戰時又可用作掩體.在長城沿線還建有獨立的烽熔,烽台,用於在有敵來犯時,舉火燃煙,傳遞信息.
長城的防禦工程體系 綿延萬里的長城它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 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 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 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 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 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 在鎮城內,其餘各級官員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牆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 富的經驗.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 驗.2000多年一直遵循這一原則,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 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 天工"的創造,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 城的遺跡.
防禦系統重點:烽火台的構造和使用
烽火台也稱作烽燧,烽台,煙墩,狼煙台等.烽火台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軍事聯絡,傳遞軍情.它是一個獨立的高檯子,檯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煙放火的設備,檯子下有士兵住的房屋和倉庫,馬圈等.檯子的建築材料和結構與長城一樣,有土夯的,石砌的,磚石合砌的等等.
烽火台上有發煙用的種火,牛馬糞,發火草,火池,火繩,燈籠,白旗,可供懸掛燈籠,旗幟的旗桿,木梆,銃等等.白天懸掛旗子,敲梆,放炮或點燃放於火池種的乾柴枯草發煙(叫做燧),夜裡點上燈籠或點燃一種掛在架子上的籠子內的乾柴枯草,發出火光(叫做烽),作為通訊聯絡的信號.
烽火台的位置有四種:
1)在長城兩側,緊靠長城;
2)在長城以外向遠處延伸的烽火台;
3)在長城以內向王朝首都聯系烽火台;
4)與相鄰的郡縣,鎮相聯系的烽火台.
烽火台之間距離約為十里(5000米),通常建立在容易相互瞭望的高崗,山丘之上.白天燃煙,夜間放火,傳遞軍情.
長城的排水系統
排水溝及吐水嘴:為了能及時排泄積於城牆頂地面上的積水,每隔一段距離,就築有一道排水溝,雨水通過排水溝及內檐牆上的吐水嘴排於城牆基礎之外.吐水嘴一般均伸出牆面一米左右,很好地保護了牆基不被雨水長久侵蝕刷.
超級鏈接:飛越3D長城
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延慶縣,自古便是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八達嶺高踞關溝北端最高處,這里兩峰夾峙,一道中開,居高臨下,形勢極為險要.古人有"自八達嶺下視居庸關,如建領,如窺井","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之說.八達嶺山口的特殊地形,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
慕田峪長城
慕田峪長城位於北京懷柔縣境內,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慕田峪長城的構築有著獨特的風格,這里敵樓密集,關隘險要,城兩側均有垛口.東南面有3座敵樓及一座城台——正關台,為長城之罕見.整段長城依山而建,起伏連綿,如巨龍飛騰,是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
司馬台長城
司馬台長城位於金山嶺長城的東部,綿延於山脈之間,並以奇,特,險著稱於世.司馬台水庫將該長城分為東西兩段.東段有敵樓16座,西段有18座. 敵樓密集,形式多變,結構各異,樓的間距平均僅15—16米,極為雄奇壯麗.東段長城峰巔有兩座敵樓最為顯赫,即仙女樓與望京樓.尤其望京樓築於海拔千米的陡峭峰頂,景觀絕佳.如在晴天登樓遠跳,錦秀江山盡收眼底.
德意志長城:位於萊茵河與多瑙河之間,是古羅馬人在一世紀開始修築的,經多次拓展最終長度為584公里.德意志長城的修建比中國長城的修建晚大約一百年,是中國境外最早的長城.
英格蘭長城:英格蘭長城又稱哈德良長城,位於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古羅馬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位)為抵禦蘇格蘭人對英格蘭的侵犯下令修建的,全長僅73公里.
高麗長城:高麗長城亦稱朝鮮長城,自西北邊境的鴨綠江下游至東北邊境的東朝鮮灣海岸,全長378公里,從1033年起自力更生十二年修建的.
印度長城:為了抵禦外來敵對勢力,印度人民在十六世紀修建了全長70公里的長城.這個城很短,但是保存得非常完好,現在成了重要的旅遊資源.
澳大利亞長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不是以防禦境外敵人侵略為目的的長城,又是世界上惟一一個修建於現代的長城.澳大利亞長城建於1960年,目的是將昆士蘭草原的羊群與生活在草原西部的Dingo(澳洲大陸特有的一種野生犬)隔開,免得它們對羊群造成傷害.澳大利亞長城全長5,531公里,是中國境外最長的隔離牆,僅比中國的長城短800多公里.
看完了國外的幾座長城,不知道大家有什麼印象.下面,我們將主要介紹一下哈德良長城.
哈德良長城
公元122年,哈德良國王命令在英格蘭和愛爾蘭邊界上修築一條長約118千米的長城.哈德良長城既是當時軍事領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有例的說明了當時羅馬人的技術水平,戰略思想和地質學的發展.
公元2世紀建造的英國哈德良長城是一道巨大的屏障.逶迤於英格蘭北部綿綿的哈德良長城全長120公里,約4.5米高,2.5-3米寬,用約75萬立方米的石頭砌成,即便按典型的羅馬帝國宏偉標准來衡量,它仍是一項驚人的雄心勃勃的建築工程.究竟為何要建造哈德良長城 幾個世紀來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一直為此爭論不休.而每次新的挖掘都會使辯論繼續下去.哈德良長城的傳記作者作了簡單的闡述:帝王建造哈德良長城是為了把羅馬人與外邦人分隔開來.
早在幾代人之前的公元43年,羅馬軍人入侵了不列顛.84年羅馬軍隊向北推進,在蘇格蘭東北部蒙斯·格勞匹斯戰役中最終征服了當地的一些騷亂的蘇格蘭人的部落.然而羅馬的勝利是短暫的.在122年哈德良到來之時,羅馬軍隊已撤退到泰恩山谷地區.在那裡,他們早已修築的斯坦格特道路和一些要塞,形成了從科布里奇到長萊爾長128公里西部地區的邊界.
哈德良似乎已得出這樣一個氣餒的結論:北不列顛的異邦人是不可能被制服的.因此他要建造一道屹立在他龐大帝國西北端的永久性的屏障.它既是羅馬政權的象徵.
哈德良長城建在離斯坦格特和泰恩山峪以北幾公里的地方,得架橋過河,還得通過荒野的不毛之地.這項工程召來了技術嫻熟的工程師,建築師和石匠.羅馬軍隊中巨大的兵力使這項工程有可能在七八年之中完成.但是在這段時間里,計劃幾經改變.例如,長城的寬度一變再變;西段最初是用草泥建造的,後來用石塊改建.原先的長城有間隔的城堡(一羅馬里的間隔,約為1481米一個城堡)和塔樓(在每兩個城堡之間,兩座塔樓均等地間隔著).
這些城堡可供一些軍人居住,但大部分軍隊駐扎在長城的南面.不久所有這些都發生了變化.在長城沿線又建起了14座新的要塞,包括那些仍能在豪斯坦茨,切斯特斯和伯特斯威爾看得到的要塞.哈德良前線成了約1萬軍隊的駐地.
小結:
比較完國內的長城與國外的長城,我覺得每個都有各自的優點.雖然國外的長城建得較早,但技術都很先進.當然與明長城比較,還是落後的.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被譽為"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是明代萬里長城東部的一個重要關隘.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將軍徐達在這里設山海衛,徐達見這一帶"枕山襟海,實遼薊咽喉,乃移關於此,連引長城為城之址",次年十二月築起了山海衛城.衛叫山海衛,關叫山海關.
山海關城是一座土築磚包的雄偉關城,城高14米,厚7米,周長4公里,呈正方形.整個城池與萬里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有四門:東門面向關外,叫鎮東門;西門對關內,叫迎恩門;南門面海,稱望洋門;北門臨北疆,稱威遠門.在四個城門中,氣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鎮東門,門上有箭樓,門外有瓮城, 明代書法家肖顯所書的"天下第一關"巨匾就高懸在箭樓檐下.登上山海關城樓北望,萬山重疊,萬里長城如一條昂首的巨龍躍上群峰,蜿蜒起舞,景色異常壯觀.往南看,乃是波瀾壯闊的渤海,長城從山海關直逼海中.如果把萬里長城比作一條翻山越嶺的巨龍,那這些伸入海里的建築就恰似龍首在吞波吐浪,因此人們把它稱為"老龍頭".關城很堅固,東門除了建有瓮城外,東門箭樓兩側還築有臨閭樓,威遠堂,牧營樓和靖邊樓.成南,城北還分別築有南翼城和北翼城,以駐兵防守和儲備糧草.為防衛的需要,城東關外還築有眾多的城堡和星羅棋布的敵台,烽火台,這樣就形成了以長城為骨幹,以"天下第一關"為中心,"主體兩翼""左輔右弼"的古代城防體系.這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氣勢宏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
老龍頭位於關城南約4公里的渤海之濱,它砌石為壘,高約10米,伸入海中約20餘米,狀似一條巨龍.老龍頭上建有澄海樓,是清康熙,乾隆回奉天祭祖時,登樓觀海,飲酒賦詩之處.這里地勢高峻,登臨其上,會倍感心胸開闊,倍增民族豪情.
山海關游覽區名勝古跡很多,除了關城以和老龍頭外,還有孟姜女廟和燕塞湖,懸陽洞等.
嘉 峪 關 概 況
嘉峪關市是絲綢古道上重要的旅遊城市,古老的絲路文化和雄渾的長城文化在這里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加之皚皚雪峰,莽莽戈壁以及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民俗風情,形成了豐富多彩而又獨具魅力的人文和自然景觀.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的險要關塞,因其雄峙祁連雪峰與黑山之間,地勢險峻,氣勢雄宏,被譽為"天下雄關".歷史上這里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孔道,又是兵家必經之地,因此,秦漢以來,歷代王朝均在這一帶築障設防,中原移民在這里屯墾生產,加上中西文化經濟交流頻繁,遺留下眾多的古跡和珍貴的文物.作為旅遊開放城市,這里不僅有建築精巧,保存完整的城關;屹立與河谷峭壁的萬里長城第一墩以及蜿蜒起伏,直插黑山深處的"懸壁長城";還有反映魏晉時期農耕,畜牧,軍事及勞動人民生活情景,被譽為"地下畫廊"的畫像轉古墓群;黑山岩畫技法簡潔,畫鏡古拙;"七一"冰川白雪皚皚;塞外大漠,別具風韻.優越的地理條件和上升氣流,使嘉峪關成為當今世界三大滑翔勝地,已形成一定生產規模的"駝絨畫","夜光杯","風雨雕"等工藝美術品遠銷國內外.
居庸關
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余脈軍都山地,地形極為險要.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就曾扼控此口,時稱"居庸塞".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築又與長城連在一起.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現存關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系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規劃創建,明景泰初年(1450-1454年)及其後又屢經繕治.城垣東達翠屏山脊,西駛金櫃山巔,周長4000餘米,南北月城及城樓,敵樓等配套軍事設備齊全,關城內外還有衙署,廟宇,儒學等各種相關建築設施. 清末以後,居庸關關城建築漸漸荒廢,但雄偉的關城及眾多的歷史遺跡,卻為人們了解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敞開了一個窗口.1992年昌平區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為保護文物,對關城建築進行了全面修復,再現了昔日居庸關的雄姿. 關城附近自然景觀十分壯美,早在金明昌年間(1190-1195年)"居庸疊翠"之名即已列入"燕京八景".1982年,居庸關又以其重要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價值,劃入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保護區,成為其中重要的景點.
長城的建築藝術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長城是一座極富建築藝術特色的偉大工程.我們從以下三方面對長城的建築藝術進行了研究.
(一)城牆的構造和排水系統
1.不同地段長城城牆的構造:
①平原與丘陵地段如八達嶺長城段,城牆是以沙土為內填充物,青磚包砌的方式築成,能承載較大負荷.青磚製造簡易,價廉且堅固,是平原與丘陵段長城的首選用料.
②乾旱與半乾旱地段如嘉峪關長城段,城牆是以黏土做膠結材,一層層敷築成城牆的,最後再抹一層黃土作為保護層由於土坯壘砌的城牆適於雨水稀少,天氣乾燥的地區,所以這種城牆最適用於乾旱與半乾旱地區.
③高山地段如司馬台長城段,城牆是以沙礫為內填充物,用條石包築而成.高山地區岩石隨處可見,將岩石雕鑿成條石用於建築長城,這種因地取材的建築方式即簡便又實用.
綜上所述,大家可以看出長城雖綿亘萬里,但其城牆的構造並不是千篇一律的.長城城牆的構造與用料在其形式上具有變化性,不難看出先人在長城實用性的基礎上又考慮到了長城的藝術性.
2.長城的排水系統:
長城的排水系統大體上分為排水溝與土水嘴兩大部分,排水溝修建於城牆走道兩側,是一條狹長的凹地,當下雨時,雨水順方磚流入凹地(排水溝),再由吐水嘴排出牆外.吐水嘴由石匠雕鑿成獸頭狀,這再次說明古人不僅考慮到長城的實用性,對其建築藝術性也十分重視.任何一座建築,如果是一味的重復,毫無變化就根本談不上有藝術價值.
(二),規模宏大,綿延萬里,給人以極大的視覺沖擊.
外國也有長城,它們有的規模宏大,有的卻很小.例如英國的哈德良長城,它全長僅為我國長城的數百分之一,其視覺的沖擊無法與我國長城相提並論.其次,其質量也不高,約4.5米高,2.5-3米寬,用約75萬立方米的石頭砌成,是羅馬國王用軍隊在山谷中倉促建成,而我國長城是動用了數百萬民工,經數十年築成.
中國的長城作為防禦工程,它翻山越嶺,穿沙漠,過草原,越絕壁,跨河流,其所經之處地形之復雜,所用結構之奇特,在古代建築工程史上可謂一大奇觀.所以說中國長城在規模上是其他長城所無法比擬的.
(三)長城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長城不僅有著鮮明的建築藝術特色,同時也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萬里長城屹立與中華大地已數千年,我們從現在的長城上可以看到許多歷史的滄桑與古老的文化價值.其中又流傳著多少有關長城的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可以說長城是中國歷史的見證,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很多時候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就會給人一很多想像的空間,此時人們不在只是看到那冷冰冰的城牆,看到的是更多的歷史,更多的滄桑.
綜上所述,中國的長城在外觀與構造,規模與效用上都是世界上其他長城所無法比擬的,長城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現著中國古老的建築藝術特色.
『柒』 長城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長城藝術特點:
1.不同地段長城城牆的構造:
①平原與丘陵地段如八達嶺長城段,城牆是以沙土為內填充物,青磚包砌的方式築成,能承載較大負荷。青磚製造簡易,價廉且堅固,是平原與丘陵段長城的首選用料。
②乾旱與半乾旱地段如嘉峪關長城段,城牆是以黏土做膠結材,一層層敷築成城牆的,最後再抹一層黃土作為保護層由於土坯壘砌的城牆適於雨水稀少、天氣乾燥的地區,所以這種城牆最適用於乾旱與半乾旱地區。
③高山地段如司馬台長城段,城牆是以沙礫為內填充物,用條石包築而成。高山地區岩石隨處可見,將岩石雕鑿成條石用於建築長城,這種因地取材的建築方式即簡便又實用。 綜上所述,大家可以看出長城雖綿亘萬里,但其城牆的構造並不是千篇一律的。長城城牆的構造與用料在其形式上具有變化性,不難看出先人在長城實用性的基礎上又考慮到了長城的藝術性。
2.長城的排水系統:
(一) 長城的排水系統大體上分為排水溝與土水嘴兩大部分,排水溝修建於城牆走道兩側,是一條狹長的凹地,當下雨時,雨水順方磚流入凹地(排水溝),再由吐水嘴排出牆外。吐水嘴由石匠雕鑿成獸頭狀,這再次說明古人不僅考慮到長城的實用性,對其建築藝術性也十分重視。任何一座建築,如果是一味的重復,毫無變化就根本談不上有藝術價值。
(二)、規模宏大,綿延萬里,給人以極大的視覺沖擊。 外國也有長城,有的規模宏大,有的卻很小。例如英國的哈德良長城,它全長僅為我國長城的數百分之一,其視覺的沖擊無法與我國長城相提並論。其次,其質量也不高,約4.5米高,2.5-3米寬,用約75萬立方米的石頭砌成,是羅馬國王用軍隊在山谷中倉促建成,而我國長城是動用了數百萬民工,經數十年築成。 中國的長城作為防禦工程,它翻山越嶺,穿沙漠,過草原,越絕壁,跨河流,其所經之處地形之復雜,所用結構之奇特,在古代建築工程史上可謂一大奇觀。所以說中國長城在規模上是其他長城所無法比擬的。
(三)長城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長城不僅有著鮮明的建築藝術特色,同時也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萬里長城屹立與中華大地已數千年,我們從現在的長城上可以看到許多歷史的滄桑與古老的文化價值。其中又流傳著多少有關長城的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可以說長城是中國歷史的見證,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很多時候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就會給人一很多想像的空間,此時人們不在只是看到那冷冰冰的城牆,看到的是更多的歷史,更多的滄桑。
『捌』 長城的美術作品有哪些
大海撈針難啊
『玖』 中國長城藝術文化中心 介紹
長城的建築藝術
組長:殷翔
組員:張雨 湯文翰 李子健
目 錄
長城介紹………………………………………..(2)
我們的問題……………………………………..(3)
四個研究方面…………………………………..(4)
長城的結構(重點)…………………………..(5)
5.國內長城的比較………………………………...(10)
6.國內與國外長城的比較…………………………(11)
7.長城的景點……………………………………….(13)
8.課題小結………………………………………….(17)
中華大地上的萬里長城,凝結著歷代各族勞動人民的血汗與智慧,從春秋戰國起相繼有二十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前後持續達兩千餘年總長度超過100000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跡之一.
長城有怎樣的結構
中國長城與外國長城有那些不同之處
長城的建築藝術特色表現在哪些方面
1. 長城的結構(重點)
2.國內長城的比較
3.國內與國外長城的比較
4.長城的景點
城牆的構造
你可別以為長城的城牆不重要,要是沒有這設計精巧的城牆,長城早就不復存在了.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七點八米,有些地段高達十四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六點五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五點八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牆身由外檐牆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外檐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面.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牆高百分之二十五.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內檐牆是指外皮牆城內的一面,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牆體,關於外檐牆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為准,這里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築方法以扁砌為主.圖示為長城的牆身斷面圖.
牆的結構內容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的,總觀萬里長城的構築方法,有如下幾種類型:
(1) 版築夯土牆:版築夯土牆是我國最早採用的構築城牆的方法.它是以木板作模,內填粘土或灰石,層層用杵夯實修築成的.在長城沿線,可以看到不少地方是夯土牆.它們有的是用粘土和砂,再夾以紅柳或蘆葦的枝條夯築成的.也有的地方是用土,砂,石灰加以碎石夯築的.版築夯土牆,她的高度一般是底厚的一倍左右,頂部寬度為牆高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所以城牆有明顯的收分.這種牆有一定的承載能力,它能阻止敵人步,騎兵的行動,抵抗冷兵器(刀,搶,箭等)的襲擊,並可就地取材,施工也很簡便.所以隋朝以前的長城,多是採用版築夯土牆.漢代夯層在15公分左右,由於築城術的進步,唐代和明代築城夯層則在30公分左右.但這種牆容易被敵人破壞,而且不耐風雨剝蝕,天長日久會自行坍倒.例如在玉門關和漢長城烽台,明顯打有木筋,相隔數米並有規則,至今猶存.但是一些唐代如鎖陽城和明代的大同古堡,一些木筋則腐爛掉,少許耐腐蝕木料則存留.蘆葦筋在玉門關大小方盤城呈規則分布,上下左右各相隔20公分左右.漢長城厚度足夠容2個全副鎧甲士兵相向通過,現存厚度在1.2米以上.城牆高度,都在8~18米左右,體現了築城術整體的堅固和技巧.
(2) 土坯壘砌牆:它是用粘土先做成土坯,曬干後再用粘土作膠結材,像砌磚一樣壘砌而成,牆面外再抹一層黃泥作保護層.像嘉峪關的城牆,不少地方均是用土坯壘砌而成.這種牆的承載能力以及所起的作用,基本與版築夯土牆類似.它也是就地取材,但比夯築施工更加方便,而且不要多少收分即能建造較高的城牆,嘉峪關的城牆即達九米之高.土坯壘砌的牆適於雨水稀少,天氣乾燥的地區.這種牆也容易被敵人破壞,不耐風雨長久侵蝕.
(3) 青磚砌牆:到了唐代以後,制磚技術有了發展,隊城門及附近的城牆,開始採取用磚包砌,內填黃土的方法來修築了.這樣構築的城牆比版築夯土牆堅固多了.唐,宋時,磚還比較貴重,不能廣泛使用,到了明代,不僅制磚業規模宏大,磚的產量大增,磚價低廉,而且磚的質量和制磚技術都有了很大提高,磚已普遍用於居民砌牆.又由於用磚砌牆,不僅能承受較大的垂直載荷,而且它的強度大大高於版築土牆及坯壘土牆.因此,此時也多用青磚來砌築城牆了.磚砌城牆,不但能有效阻止敵人步,騎兵的行動,抵抗冷兵器的襲擊,而且也能抵抗當時火器的襲擊.所以明朝時,不僅許多地,府,州,縣的城牆多採用巨磚砌築,而且規模宏大的長城城牆的不少地段也採用巨磚砌築.
砌磚要用膠結材,宋代以前是用黃泥漿,宋代以後,石灰砂漿才逐漸普遍使用.到了明代,在砌築城牆時,廣泛採用石灰砂漿和糯米汁一起攪拌後作膠結材,這樣大大增加了膠結力.明長城不少地段的砌築,均用糯米汁摻拌砂漿,直到今天,磚縫的砂漿粘結力仍很堅固.
(4) 石砌牆:它是用山石砌築的城牆.山石有的加工成條石,也有的是毛石,這樣砌築的城牆,能承受更大的垂直荷重,抵抗當時各種兵器的襲擊,而且能經受大自然的侵蝕.由於長城不少地段石構築在山脊上,所以應用石砌更加方便.八達嶺附近的長城城牆就是用巨型條石砌築的.每一層條石的上下錯縫,多用石灰摻糯米汁作膠結材.
(5) 磚石混合砌築:由於山石承重力好,又能抗自然侵蝕,所以長城不少關隘的城門,城牆以及長城許多地段,均以條石作基礎:砌築到一米多高,上面再砌巨型青磚,由於磚的體積小重量輕,使用靈活,便於施工,所以就用來砌築在城牆的上層.磚石混合砌築城牆,結構更加堅固,對當時的各類兵器具有更強的抵抗能力.
用磚砌,石砌,磚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築城牆,在地勢坡度較小時,砌築的磚塊或條石與地勢平行,而當地勢坡度較大時,則用水平跌落的方法來砌築.
關隘的構造
關隘是長城沿線的重要駐兵據點,位置多選擇在出入長城的咽喉要道上.整個關隘構造,一般由關口的方形或多邊形城牆,城門,城門樓,瓮城組成.有的還有羅城和護城河.
(1) 城牆:這里的長城城牆,一般特別堅固,內外檐牆多用巨磚,條石等包砌,內填黃土,碎石,高度一般在十米上下,這不僅使攻城的敵人難於攀登,而且可以給人望而生畏的感覺.城牆頂上一般都有四馬並騎的寬度,即有四,五米寬,以便作戰時部隊機動和運送糧秣,兵器等.這里還有上下城牆的馬道和梯道.在城牆的外檐上築有提供瞭望和射擊的垛口,在內檐牆上築有女牆(宇牆),起保護人馬不至於從牆頂跌落下來的作用.
(2) 城門:城門是平時進出關口的通道,戰時是反擊敵人的出口.早期多用木過梁,元朝以後一般均改用磚或石塊砌成拱券形的門洞.為了增加穩固性,城門附近的一段台基多採用條石砌築.不少城門上均鐫刻著門的名稱.門洞內裝巨大雙扇木門,木門外包鐵皮,用巨釘嵌鑲,門內側裝有門閂及鎖環,有的還裝有機關.
(3) 城門樓:城門上方一般均築有城門樓.它是戰斗的觀察所和指揮所,也是戰斗據點.城門樓多為一層,二層或三層的木結構及磚木結構的建築物,其屋頂多為廡殿式或懸山式,歇山式結構.這些結構普遍使用斗拱.並且對整個建築物內外用油漆彩繪進行建築裝飾.這樣就使整個城門樓不僅具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而且也增添了它尊嚴威武的氣魄,以適應戰斗的功能和審美的要求.山海關的"天下第一關"城門樓就是一座歇山式屋頂的二層建築物.在嘉峪關的"光華門"和"柔遠門"頂方形平台上的兩座三層城樓,被陽光塗上了一層橙紅色,歇山式屋頂上綠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屋脊上裝飾的獸形瓦,蟠龍,獅子等顯得更加光亮活躍."柔遠門"的城樓下,紅油漆的明柱迴廊,雕梁畫棟,五彩繽紛,集中地表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給祖國的建築寶庫增添了光彩.
(4) 水關:長城在於溪流,河谷相交處為達到水流通過和防禦目的而設計的種種通道式結構.比較著名的有九門口長城,八達嶺水關,黃崖關長城水門等.
(5) 瓮城:瓮城是在預想的敵人主攻方向的城門外,再構築一個"∏"形的城牆,形成二道城牆,故叫"瓮城".其作用是增大防禦縱深,加強城門的防禦能力.瓮城也有城門,但其主軸方向與主城門的主軸方向多形成直交,這是為了加強防禦,使敵人在攻破瓮城城門時,不至直沖主城門,同時也便於在城牆上向下射殺敵人.例如山海關城的東門原名"真東",因為它面向關外,有人以"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的詩句來形容它的險要,所以它建有堅固的瓮城,瓮城的城門是向南開的,與東門的城門主軸成直交.嘉峪關的"柔遠門"與"會極門"的軸線很明顯也是直交的.
(6) 羅城:羅城是在預想的敵人主攻方向瓮城外,再構築的一道"∏"形城牆,不過這一道城牆比較長,它不僅起掩護瓮城的作用,而且能掩護內城城牆較長的地段.在嘉峪關瓮城的西邊,相距五,六米處,就築有一道羅城,長近兩百米,是城關的第一道防線,起增大防禦縱深的作用,有利於取得戰斗的准備時間.在羅城的城牆上,一般也建有城樓,用以觀察敵情,指揮作戰.在城牆兩端,一般都建有箭樓,以加強瞭望和巡邏.嘉峪關的這道羅城與內城,形成了一道重牆,它是面向敵人主攻方向的最前防線.
(7) 護城河(壕塹):利用地形挖成深溝灌水代替城牆,一般在城關的四周均有護城河.它是在築城挖掘土方時形成的,後來再引入河水,形成了關城的又一道防線.在山海關城外有一道深約二丈,寬五丈的護城河,迫使敵人必須涉水過河才能到達城下,增加了攻城的難度,給守衛在城牆上的士兵創造了射殺敵人的有利機會.
長城的防禦系統
長城作為防禦工程,它翻山越嶺,穿沙漠,過草原,越絕壁,跨河流,其所經之處地形之復雜,所用結構之奇特,在古代建築工程史上可謂一大奇觀.在沙漠地區,干里流沙,缺少磚石,漢長城採用當地出產的礫石和紅柳,分修築充分發揮礫石抗壓性能和柳枝的牽拉性能,這兩種材料結合砌築的城體非常堅固,經歷兩干多年風沙雨雪的沖擊,不少地段仍屹立高達數米.在西北黃土高原地區,長城大多用夯土夯築或土坯壘砌,其堅固程度不亞於磚石.如甘肅的嘉峪關長城牆體,修築時專門從關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運黃土,夯築時使夯口相互咬實,這種牆體土質結合密實,牆體不易變形裂縫.明代修築長城以用磚,石砌築和用磚石混合砌築為主.牆身表面用條石或磚塊砌築,用白灰漿填縫,平整嚴實,草根,樹根很難在縫中生
長,牆頂有排水溝,排除雨水保護牆身.
長城在重要的道口,險峻山口,山海交接處設置關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長城下設水關,使河水通過.出於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遠處建有突出的牆台,便於左右射擊靠近牆體之敵;相隔一定距離又有敵樓,用來存放武器,糧草和供守卒居住,戰時又可用作掩體.在長城沿線還建有獨立的烽熔,烽台,用於在有敵來犯時,舉火燃煙,傳遞信息.
長城的防禦工程體系 綿延萬里的長城它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 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 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 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 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 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 在鎮城內,其餘各級官員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牆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 富的經驗.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 驗.2000多年一直遵循這一原則,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 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 天工"的創造,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 城的遺跡.
防禦系統重點:烽火台的構造和使用
烽火台也稱作烽燧,烽台,煙墩,狼煙台等.烽火台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軍事聯絡,傳遞軍情.它是一個獨立的高檯子,檯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煙放火的設備,檯子下有士兵住的房屋和倉庫,馬圈等.檯子的建築材料和結構與長城一樣,有土夯的,石砌的,磚石合砌的等等.
烽火台上有發煙用的種火,牛馬糞,發火草,火池,火繩,燈籠,白旗,可供懸掛燈籠,旗幟的旗桿,木梆,銃等等.白天懸掛旗子,敲梆,放炮或點燃放於火池種的乾柴枯草發煙(叫做燧),夜裡點上燈籠或點燃一種掛在架子上的籠子內的乾柴枯草,發出火光(叫做烽),作為通訊聯絡的信號.
烽火台的位置有四種:
1)在長城兩側,緊靠長城;
2)在長城以外向遠處延伸的烽火台;
3)在長城以內向王朝首都聯系烽火台;
4)與相鄰的郡縣,鎮相聯系的烽火台.
烽火台之間距離約為十里(5000米),通常建立在容易相互瞭望的高崗,山丘之上.白天燃煙,夜間放火,傳遞軍情.
長城的排水系統
排水溝及吐水嘴:為了能及時排泄積於城牆頂地面上的積水,每隔一段距離,就築有一道排水溝,雨水通過排水溝及內檐牆上的吐水嘴排於城牆基礎之外.吐水嘴一般均伸出牆面一米左右,很好地保護了牆基不被雨水長久侵蝕刷.
超級鏈接:飛越3D長城
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延慶縣,自古便是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八達嶺高踞關溝北端最高處,這里兩峰夾峙,一道中開,居高臨下,形勢極為險要.古人有"自八達嶺下視居庸關,如建領,如窺井","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之說.八達嶺山口的特殊地形,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
慕田峪長城
慕田峪長城位於北京懷柔縣境內,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慕田峪長城的構築有著獨特的風格,這里敵樓密集,關隘險要,城兩側均有垛口.東南面有3座敵樓及一座城台——正關台,為長城之罕見.整段長城依山而建,起伏連綿,如巨龍飛騰,是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
司馬台長城
司馬台長城位於金山嶺長城的東部,綿延於山脈之間,並以奇,特,險著稱於世.司馬台水庫將該長城分為東西兩段.東段有敵樓16座,西段有18座. 敵樓密集,形式多變,結構各異,樓的間距平均僅15—16米,極為雄奇壯麗.東段長城峰巔有兩座敵樓最為顯赫,即仙女樓與望京樓.尤其望京樓築於海拔千米的陡峭峰頂,景觀絕佳.如在晴天登樓遠跳,錦秀江山盡收眼底.
德意志長城:位於萊茵河與多瑙河之間,是古羅馬人在一世紀開始修築的,經多次拓展最終長度為584公里.德意志長城的修建比中國長城的修建晚大約一百年,是中國境外最早的長城.
英格蘭長城:英格蘭長城又稱哈德良長城,位於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古羅馬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位)為抵禦蘇格蘭人對英格蘭的侵犯下令修建的,全長僅73公里.
高麗長城:高麗長城亦稱朝鮮長城,自西北邊境的鴨綠江下游至東北邊境的東朝鮮灣海岸,全長378公里,從1033年起自力更生十二年修建的.
印度長城:為了抵禦外來敵對勢力,印度人民在十六世紀修建了全長70公里的長城.這個城很短,但是保存得非常完好,現在成了重要的旅遊資源.
澳大利亞長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不是以防禦境外敵人侵略為目的的長城,又是世界上惟一一個修建於現代的長城.澳大利亞長城建於1960年,目的是將昆士蘭草原的羊群與生活在草原西部的Dingo(澳洲大陸特有的一種野生犬)隔開,免得它們對羊群造成傷害.澳大利亞長城全長5,531公里,是中國境外最長的隔離牆,僅比中國的長城短800多公里.
看完了國外的幾座長城,不知道大家有什麼印象.下面,我們將主要介紹一下哈德良長城.
哈德良長城
公元122年,哈德良國王命令在英格蘭和愛爾蘭邊界上修築一條長約118千米的長城.哈德良長城既是當時軍事領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有例的說明了當時羅馬人的技術水平,戰略思想和地質學的發展.
公元2世紀建造的英國哈德良長城是一道巨大的屏障.逶迤於英格蘭北部綿綿的哈德良長城全長120公里,約4.5米高,2.5-3米寬,用約75萬立方米的石頭砌成,即便按典型的羅馬帝國宏偉標准來衡量,它仍是一項驚人的雄心勃勃的建築工程.究竟為何要建造哈德良長城 幾個世紀來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一直為此爭論不休.而每次新的挖掘都會使辯論繼續下去.哈德良長城的傳記作者作了簡單的闡述:帝王建造哈德良長城是為了把羅馬人與外邦人分隔開來.
早在幾代人之前的公元43年,羅馬軍人入侵了不列顛.84年羅馬軍隊向北推進,在蘇格蘭東北部蒙斯·格勞匹斯戰役中最終征服了當地的一些騷亂的蘇格蘭人的部落.然而羅馬的勝利是短暫的.在122年哈德良到來之時,羅馬軍隊已撤退到泰恩山谷地區.在那裡,他們早已修築的斯坦格特道路和一些要塞,形成了從科布里奇到長萊爾長128公里西部地區的邊界.
哈德良似乎已得出這樣一個氣餒的結論:北不列顛的異邦人是不可能被制服的.因此他要建造一道屹立在他龐大帝國西北端的永久性的屏障.它既是羅馬政權的象徵.
哈德良長城建在離斯坦格特和泰恩山峪以北幾公里的地方,得架橋過河,還得通過荒野的不毛之地.這項工程召來了技術嫻熟的工程師,建築師和石匠.羅馬軍隊中巨大的兵力使這項工程有可能在七八年之中完成.但是在這段時間里,計劃幾經改變.例如,長城的寬度一變再變;西段最初是用草泥建造的,後來用石塊改建.原先的長城有間隔的城堡(一羅馬里的間隔,約為1481米一個城堡)和塔樓(在每兩個城堡之間,兩座塔樓均等地間隔著).
這些城堡可供一些軍人居住,但大部分軍隊駐扎在長城的南面.不久所有這些都發生了變化.在長城沿線又建起了14座新的要塞,包括那些仍能在豪斯坦茨,切斯特斯和伯特斯威爾看得到的要塞.哈德良前線成了約1萬軍隊的駐地.
小結:
比較完國內的長城與國外的長城,我覺得每個都有各自的優點.雖然國外的長城建得較早,但技術都很先進.當然與明長城比較,還是落後的.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被譽為"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是明代萬里長城東部的一個重要關隘.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將軍徐達在這里設山海衛,徐達見這一帶"枕山襟海,實遼薊咽喉,乃移關於此,連引長城為城之址",次年十二月築起了山海衛城.衛叫山海衛,關叫山海關.
山海關城是一座土築磚包的雄偉關城,城高14米,厚7米,周長4公里,呈正方形.整個城池與萬里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有四門:東門面向關外,叫鎮東門;西門對關內,叫迎恩門;南門面海,稱望洋門;北門臨北疆,稱威遠門.在四個城門中,氣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鎮東門,門上有箭樓,門外有瓮城, 明代書法家肖顯所書的"天下第一關"巨匾就高懸在箭樓檐下.登上山海關城樓北望,萬山重疊,萬里長城如一條昂首的巨龍躍上群峰,蜿蜒起舞,景色異常壯觀.往南看,乃是波瀾壯闊的渤海,長城從山海關直逼海中.如果把萬里長城比作一條翻山越嶺的巨龍,那這些伸入海里的建築就恰似龍首在吞波吐浪,因此人們把它稱為"老龍頭".關城很堅固,東門除了建有瓮城外,東門箭樓兩側還築有臨閭樓,威遠堂,牧營樓和靖邊樓.成南,城北還分別築有南翼城和北翼城,以駐兵防守和儲備糧草.為防衛的需要,城東關外還築有眾多的城堡和星羅棋布的敵台,烽火台,這樣就形成了以長城為骨幹,以"天下第一關"為中心,"主體兩翼""左輔右弼"的古代城防體系.這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氣勢宏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
老龍頭位於關城南約4公里的渤海之濱,它砌石為壘,高約10米,伸入海中約20餘米,狀似一條巨龍.老龍頭上建有澄海樓,是清康熙,乾隆回奉天祭祖時,登樓觀海,飲酒賦詩之處.這里地勢高峻,登臨其上,會倍感心胸開闊,倍增民族豪情.
山海關游覽區名勝古跡很多,除了關城以和老龍頭外,還有孟姜女廟和燕塞湖,懸陽洞等.
嘉 峪 關 概 況
嘉峪關市是絲綢古道上重要的旅遊城市,古老的絲路文化和雄渾的長城文化在這里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加之皚皚雪峰,莽莽戈壁以及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民俗風情,形成了豐富多彩而又獨具魅力的人文和自然景觀.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的險要關塞,因其雄峙祁連雪峰與黑山之間,地勢險峻,氣勢雄宏,被譽為"天下雄關".歷史上這里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孔道,又是兵家必經之地,因此,秦漢以來,歷代王朝均在這一帶築障設防,中原移民在這里屯墾生產,加上中西文化經濟交流頻繁,遺留下眾多的古跡和珍貴的文物.作為旅遊開放城市,這里不僅有建築精巧,保存完整的城關;屹立與河谷峭壁的萬里長城第一墩以及蜿蜒起伏,直插黑山深處的"懸壁長城";還有反映魏晉時期農耕,畜牧,軍事及勞動人民生活情景,被譽為"地下畫廊"的畫像轉古墓群;黑山岩畫技法簡潔,畫鏡古拙;"七一"冰川白雪皚皚;塞外大漠,別具風韻.優越的地理條件和上升氣流,使嘉峪關成為當今世界三大滑翔勝地,已形成一定生產規模的"駝絨畫","夜光杯","風雨雕"等工藝美術品遠銷國內外.
居庸關
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余脈軍都山地,地形極為險要.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就曾扼控此口,時稱"居庸塞".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築又與長城連在一起.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現存關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系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規劃創建,明景泰初年(1450-1454年)及其後又屢經繕治.城垣東達翠屏山脊,西駛金櫃山巔,周長4000餘米,南北月城及城樓,敵樓等配套軍事設備齊全,關城內外還有衙署,廟宇,儒學等各種相關建築設施. 清末以後,居庸關關城建築漸漸荒廢,但雄偉的關城及眾多的歷史遺跡,卻為人們了解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敞開了一個窗口.1992年昌平區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為保護文物,對關城建築進行了全面修復,再現了昔日居庸關的雄姿. 關城附近自然景觀十分壯美,早在金明昌年間(1190-1195年)"居庸疊翠"之名即已列入"燕京八景".1982年,居庸關又以其重要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價值,劃入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保護區,成為其中重要的景點.
長城的建築藝術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長城是一座極富建築藝術特色的偉大工程.我們從以下三方面對長城的建築藝術進行了研究.
(一)城牆的構造和排水系統
1.不同地段長城城牆的構造:
①平原與丘陵地段如八達嶺長城段,城牆是以沙土為內填充物,青磚包砌的方式築成,能承載較大負荷.青磚製造簡易,價廉且堅固,是平原與丘陵段長城的首選用料.
②乾旱與半乾旱地段如嘉峪關長城段,城牆是以黏土做膠結材,一層層敷築成城牆的,最後再抹一層黃土作為保護層由於土坯壘砌的城牆適於雨水稀少,天氣乾燥的地區,所以這種城牆最適用於乾旱與半乾旱地區.
③高山地段如司馬台長城段,城牆是以沙礫為內填充物,用條石包築而成.高山地區岩石隨處可見,將岩石雕鑿成條石用於建築長城,這種因地取材的建築方式即簡便又實用.
綜上所述,大家可以看出長城雖綿亘萬里,但其城牆的構造並不是千篇一律的.長城城牆的構造與用料在其形式上具有變化性,不難看出先人在長城實用性的基礎上又考慮到了長城的藝術性.
2.長城的排水系統:
長城的排水系統大體上分為排水溝與土水嘴兩大部分,排水溝修建於城牆走道兩側,是一條狹長的凹地,當下雨時,雨水順方磚流入凹地(排水溝),再由吐水嘴排出牆外.吐水嘴由石匠雕鑿成獸頭狀,這再次說明古人不僅考慮到長城的實用性,對其建築藝術性也十分重視.任何一座建築,如果是一味的重復,毫無變化就根本談不上有藝術價值.
(二),規模宏大,綿延萬里,給人以極大的視覺沖擊.
外國也有長城,它們有的規模宏大,有的卻很小.例如英國的哈德良長城,它全長僅為我國長城的數百分之一,其視覺的沖擊無法與我國長城相提並論.其次,其質量也不高,約4.5米高,2.5-3米寬,用約75萬立方米的石頭砌成,是羅馬國王用軍隊在山谷中倉促建成,而我國長城是動用了數百萬民工,經數十年築成.
中國的長城作為防禦工程,它翻山越嶺,穿沙漠,過草原,越絕壁,跨河流,其所經之處地形之復雜,所用結構之奇特,在古代建築工程史上可謂一大奇觀.所以說中國長城在規模上是其他長城所無法比擬的.
(三)長城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長城不僅有著鮮明的建築藝術特色,同時也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萬里長城屹立與中華大地已數千年,我們從現在的長城上可以看到許多歷史的滄桑與古老的文化價值.其中又流傳著多少有關長城的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可以說長城是中國歷史的見證,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很多時候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就會給人一很多想像的空間,此時人們不在只是看到那冷冰冰的城牆,看到的是更多的歷史,更多的滄桑.
綜上所述,中國的長城在外觀與構造,規模與效用上都是世界上其他長城所無法比擬的,長城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現著中國古老的建築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