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履文言文
1. 在文言文中出現履字
鄭人買履,先秦時代漢族寓言故事。既是一個成語,又是一個典故,更是一則寓言,說的是鄭國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鄭人拘泥於教條的心理,依賴數據的習慣。常比喻做事死板,不會變通的人。
原文
鄭人有欲②買履者③,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有一個想要買鞋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挑好了鞋子,才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於是返回家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為什麼不用你的腳去試試鞋的大小呢?」他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買不到,成為了笑柄。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可能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書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書本上寫到的,他就相信,書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書本上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2. 鄭人天履文言文
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已經拿到了鞋子,才說:「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拿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子。有人問:「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3. 織席販履文言文翻譯
先主幼年喪父,和母親靠販賣草鞋織席為生,他住的房屋東南角籬笆邊長著一棵高五丈多的桑樹,遠遠望去枝葉繁茂像小車蓋一樣,來往的人都覺得這棵樹不同一般,有人說這家一定會出貴人。先主小時候,和同族的孩子們在樹下玩耍時說:「我將來一定要乘坐像這樣的用羽毛裝飾車蓋的車子。」叔父劉子敬對他說:「你不要胡說,那是會滅我們九族的!」先主十五歲時,母親讓他外出遊學,他和同族的劉德然、遼西人公孫瓚一起,事奉從前的九江太守同郡人盧植。劉德然的父親劉元起經常給先主財物,和劉德然一樣多。劉元起的妻子說:「各自是一家,怎麼能經常這樣呢?」劉元起說:「我們族中有這樣的孩子,可不是一般的人。」公孫瓚也和先主很要好,公孫瓚年歲大,先主像對兄長一樣待他。先主不很喜歡讀書,喜愛狗馬、音樂和好的衣服。他身高七尺五寸,垂下手臂能過膝蓋,眼睛向後能看見自己的耳朵。說話不多,待人恭謙,喜怒不表現在臉上。喜歡結交行俠仗義的人,年輕人爭相依附他。中山國的大商人張世平、蘇雙等人家有資財千金,在涿郡一帶往來販馬,見到先主而認為他是奇才,就給了他很多錢財,先主因此能夠用這些錢聚合起部眾。
4. 麟士受履文言文答案
原文:
劉凝之為①人認所著履②,即與之.此人後得所失履,送還,不肯復取.又沈麟版士亦權為鄰人認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③履耶?」即予之.鄰人得所失履,送還,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
此雖小事,然④人處世,當如麟士,不當如凝之也.
(選自《東坡志林》)
注釋:
①為:被.②所著履::穿的鞋.③卿:你.④然:但是,轉折連詞.
譯文:
劉凝之被人指認說自己穿的鞋是這人的,就把自己的鞋子給了他.那人後來找到了丟失的鞋子,把劉凝之的鞋子送還回來.劉凝之不肯再要了.沈麟士也被鄰居指認說自己穿的鞋子是鄰居的.沈麟士笑著說:「是你的鞋.」就給他了,鄰居後來找到了丟失的鞋子,送回來沈麟士的鞋,沈麟士說:
「不是你的鞋嗎?」笑著收下了.
這雖然是小事,但是處世應當像沈麟士,不應當學劉凝之.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5. 《顧履識家》文言文怎麼翻譯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經常在門外懸掛鞋子作為標志。一天他出門,到了中午,忽然專下起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屬了進來。到了接近傍晚的時候,他回到家,卻沒有看見鞋子,驚訝地問:「我家搬走了嗎?」他來回走動卻不進去。他的妻子看見了他,說:「這是你的家,為什麼不進屋呢?」愚蠢的人說:「門口沒有掛鞋子,這就不是我家。」妻子說:「你難道不認識我了?」愚蠢的人仔細察看了他的妻子,這才恍然大悟。
6. 履,雖,與 各在文言文中的所有意項
履lǚ
①<動>踩;踏。《少年中國說》:「天戴其蒼,地~其黃。」
②<動>登;登位。《過秦論》:「吞二周而亡諸侯,~至尊而制六合。」
③<名>鞋子。《孔雀東南飛》:「攬裙脫絲~,舉身赴清池。」【又】<名為動>為(替)……穿上鞋子。《史記?留侯世家》:「因跪~之。」
【履尾】踐踏虎尾,喻處於險境。
雖suī
①<連>即使;縱然。《子魚論戰》:「~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訓儉示康》:「吾今日之俸,~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
②<連>雖然。《送東陽馬生序》:「故余~愚,卒獲有所聞。」
與yǔ
①<動>給予。《鴻門宴》:「則~一生彘肩。」
②<動>結交;交好。《六國論》:「~嬴而不助五國也。」
③<名>朋友;同類者。《原毀》:「其應者,必其人之~也。」
④<動>通「舉」。整個;都。《涉江》:「~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⑤<連>和。《愚公移山》:「吾~汝畢力平險。」
⑥<介>介紹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方,相當於「跟」、「同」等。《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歸?」
⑦<介>介紹比較對象,相當於「跟……相比」。《柳毅傳》:「洞庭之~京邑,不足為異。」
⑧<介>為;替。《兵車行》:「去時里正~裹頭。」
yù
①<動>贊同。《中山狼傳》:「固君子之所不~也。」
②<動>參與;參加。《餚之戰》:「蹇叔之子~師。」
yú
<助>表示疑問、反詰或感嘆,相當於「嗎」、「吧」、「啊」。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歟」。《齊桓晉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聞~?」 br> 【與國】友好的國家。
【與手】施毒手殺之。
7. 文言文中履是什麼意思
Ь
8. 疑人竊履的文言文翻譯
翻譯如下:從前有個借宿在朋友家裡的楚國人,他的僕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來,楚國人不知道。恰好他讓僕人到集市上去買鞋,僕人私藏了買鞋的錢把偷來的鞋子交給他,楚國人也不知道。
有一天,他的朋友來拜訪他,看見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國人的腳上,很驚訝地說:「我本來就懷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於是和他斷絕了關系。
過了幾年,這個僕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來到這個人的家裡,向他道歉說:「是我不夠了解你,才錯誤地懷疑你,這是我的過錯。請讓我們和好如初吧。」
原文:
昔楚人有宿於其友之家者,其仆竊友人之履以歸,楚人不知也。適使其仆市履於肆,仆私其直而以竊履進,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來過,見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駭曰:「吾固疑之,果然竊吾履。」遂與之絕。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門,而悔謝曰:「吾不能知子,而繆以疑子,吾之罪也。請為以如初。」
(8)認履文言文擴展閱讀
疑人竊履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yí rén qiè lü,,類別是成語典故,是不要隨便懷疑他人,要有真憑實據,指用人應充分信任,出自《歷代寓言大觀》。
這個典故寓意: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也會有誤解別人的事情發生,但如果我們能在了解真相後勇於承認錯誤,這是難能可貴的。
《歷代寓言大觀》是2007年華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薛箐。
《歷代寓言大觀(圖文本)》主要內容:寓言,在我國文學史上淵遠流長。它是一種飽含生活經驗與人生感慨,煥發著智慧光芒與道德色彩的諷刺性的文學體裁。它和比喻、擬人手法一樣,是藉助形象來闡述道理,利用簡單的情節,對社會丑惡本質與愚頑觀念作出態度鮮明的評斷。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在百家爭鳴寬松的社會文化環境下,一些文人說客把一些在民間流傳的故事、神話、傳說等引入自己的論辯和著述中,這在《莊子》、《孟子》、《韓非子》、《列子》、《戰國策》等眾多先秦典籍中均可以看到。
在那時已達到相當高水準的中國古代寓言,完全可以比肩於西方的《伊索寓言》。
9. 顧履識家文言文翻譯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經常在門外懸掛鞋子作為標志。一天他出門,到了中午,忽然下起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進來。到了接近傍晚的時候,他回到家,卻沒有看見鞋子,驚訝地問:「我家搬走了嗎?」他來回走動卻不進去。他的妻子看見了他,說:「這是你的家,為什麼不進屋呢?」愚蠢的人說:「門口沒有掛鞋子,這就不是我家。」妻子說:「你難道不認識我了?」愚蠢的人仔細察看了他的妻子,這才恍然大悟。
顧履識家,也稱不識自家。形容極度愚昧,不會靈活轉化的人。
原文:曩有愚者,常於戶外縣履為志。一日出戶,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歸,不見履,訝曰:「吾家徙乎?」徘徊不進。妻見而怪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毋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識吾?」愚者審視之,乃悟。
10. 鄭人買履文言文翻譯
譯文:
從前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一雙新鞋子,於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鄭國人)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鄭國人)挑好了鞋子,才發現:「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子。
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一些書上寫「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
曰:「寧(nìng)信度,無自信也。」
(10)認履文言文擴展閱讀:
啟示
這個鄭國人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買不到,成為了笑柄。
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只懂死守教條而不懂變通,沒有頭腦的人可能是不會有的吧?
但類似這樣的人,的確是有的,而且並不少。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書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書本上寫到的,他就相信,書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
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書本上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容易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