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文言文用法
『壹』 古文中「於」字的用法
1、對,對於。向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2、在,從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專達於諸侯。《出師屬表》
3、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隆中對》
4、到 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貳』 請問文言文中於字的用法
詳細字義
〈動〉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氣出受阻而仍越過。本義:超過)
2.
往;去 [go]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周南·桃夭》。毛傳:「於,往也。」
予惟以爾庶邦於伐殷,逋播臣。——《書·大誥》
3.
取 [take]
晝爾於茅,宵爾索陶。——《詩·豳風·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易·系辭下》
5.
又如:於何(如何)
〈介〉
1.
引進動作、行為的時間、處所,意義相當於「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於野。——《後漢書·列女傳》
2.
又
成於機杼。
射於家圃。——宋· 歐陽修《歸田錄》
3.
又
葫蘆置於地。
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滿井游記》
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於:介詞,到。)—— 清· 姚鼐《登泰山記》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於以(在何處);於茲(在此);於時(在此)
5.
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相當於「向」、「對」、「對於」 [for, etc.]
告之於帝。——《列子·湯問》
何有於我。——《論語》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唐· 韓愈《師說》
言於李愬。——《資治通鑒·唐紀》
語於富者。——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於人民有益
7.
表示動作、行為的所從,意義相當於「從」或「自」、「由」 [from]。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8.
在被動句中,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相當於「被」 [by]
不拘於時。——唐· 韓愈《師說》
苦於多疾。——宋· 蘇軾《教戰守》
傷於縛者。——清· 方苞《獄中雜記》
擇於自然。——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9.
又如:我限於水平,未能對這篇文章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
10.
引進比較對象,意思相當於「比」 [than]
甚於婦人。——《戰國策·趙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同於真。——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11.
又
同於幻。
近於自然。——蔡元培《圖畫》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
13.
表示把動作、行為加給對方,相當於「給」 [to, etc.]。如:榮譽歸於教練
14.
表示相對的位置 [in]。如:垂直於肋板的脊柱
15.
姓
1.
詞綴。嵌在動詞或形容詞後面,不必譯出
以至於寸。——《後漢書·列女傳》
越於諸侯。——《國語·晉語》
2.
又
以免於難。
可以免於難。
3.
「於」
4.
另見 yū
『叄』 有關 「於」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你要的答案在文中,請找相應的解釋。第個是「在」,第2、3個是「被」。
【於】 (一)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九賓禮於庭。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安為人嚴重有威,見敬於州里。 ②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③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前一個「於」:從)(《勸學》) ④從徑道亡,歸璧於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餘地而不足於民。 ②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3.由於 ①業精於勤、荒於嬉(《進學解》)
4.向,對,對於。 ①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 ②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曰……(《赤壁之戰》)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被。 ①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③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 ④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6.與,跟,同。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②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赤壁之戰》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 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後一個「於」:比)(《勸學》)
【於是】 1.相當於「於+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②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③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罅。(對此)《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於是余有嘆焉。(因此)(《游褒禪山記》) ⑤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從此) 2.連詞,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於是」相同。例: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③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觸龍說趙太後》) 【見……於】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愚溪詩序》)
『肆』 古文中「於」字的用法
1、對,對於。向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2、在,從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3、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隆中對》
4、到 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伍』 "於「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於
"於"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一、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於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公輸》,在……方面)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赤壁之戰》,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於)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於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在)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對)
二、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於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三、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今是溪見辱於愚。(《愚溪詩序》)
四、復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捕蛇者說》,在這職業上。)
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於是矣。(《勾踐滅吳》,在這里。)
『陸』 於字的用法(文言文)
趙襄主學御
【原文】
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俄而與子期逐,三易馬而三後。襄王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進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逮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尚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
——《韓非子·喻老》
【「於」字用法整理】
1、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
介詞,表示對象,向。
2、馬體安於車
介詞,表示處所,在。
3、人心調於馬
介詞,表示對象,跟,與,和。
4、先則恐逮於臣
介詞,表被動,被。
5、而先後心皆在於臣
介詞,表示處所,在。
[注]原創自作。
『柒』 文言文中"於的用法
【於】
(一)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九賓禮於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③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前一個「於」:從)(《勸學》)
④從徑道亡,歸璧於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餘地而不足於民。
②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3.由於
①業精於勤、荒於嬉(《進學解》)
4.向,對,對於。
①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
②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曰……(《赤壁之戰》)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被。
①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6.與,跟,同。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②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赤壁之戰》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
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後一個「於」:比)(《勸學》)
【於是】
1.相當於「於+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②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③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罅。(對此)《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於是余有嘆焉。(因此)(《游褒禪山記》)
⑤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從此)
2.連詞,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於是」相同。例: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③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觸龍說趙太後》)
【見……於】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愚溪詩序》)
『捌』 "於「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①<介>介紹動作行為發生時間、處所,可譯為「在」、「到」、「從」等。《子魚論戰》:「宋公子及楚人戰於泓。」《出師表》:「受任於敗軍之際。」
②<介>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
③<介>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對」、「向」等。《師說》:「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捕蛇者說》:「余將告於蒞事者。」
④<介>介紹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伶官傳序》:「而智勇多困於所溺。」《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⑤<介>介紹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勸學》:「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⑥<詞綴>用在動詞前,無義。《詩經·葛覃》:「黃鳥於飛。」
【注】「於」和「於」二字是同義詞。《詩經》《尚書》《周易》多用「於」,其他書多作「於」;有些書(如《左傳》)「於」「於」並用,「於」常用於地名前,其餘寫作「於」。但是,古書中用作人名和語氣詞的「於」不能寫作「於」,參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詞綴的「於」不能寫作「於」。此外,其他場合兩者可互換,漢字簡化後都寫作「於」。
『玖』 文言文中的『於』的用法
表示動作、行為的所從,意義相當於「從」或「自」、「由」 [from]。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以
1、因為,由於:例:
⑴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無請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⑷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
⑼不賂者以賂者喪。
⑽以心中有足樂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拾』 文言文中與的用法
一、用作動詞,譯為譯為「給與」「參與」「結交」「親附」。
1、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給與)
2、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參與)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結交,親附)
二、用作連詞,「同」「和」「跟」。
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勾踐滅吳》)(和,跟,同)
三、用作介詞,「同」「和」「跟」;「給」「替」;「和……比較」;
1、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和、同、跟)
2、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陳涉世家》)(給,替)
3、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和……比較)
四、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測度、疑問語氣。
1、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感嘆語氣)
2、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疑問語氣)
3、然則廢釁鍾與?(《齊桓晉文之事》)(測度語氣)
五、與 jǔ與,通「舉」,推舉,選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通舉,推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