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的文言文
❶ 文言文中余是剩餘的意思的句子
1我 我的2豐足3剩下的 多餘的4表示整數後不定的零數5以後 以外
❷ 在文言文中余與吾是怎麼區別的
一:所用場合不同。
「吾」和「我」多用於對話。
「余」、「予」多用於文章自敘,其中「余」「予」相通
在《道德經》中,「吾」和「我」不是同一個概念。老子把一個人分成「吾」和「我」:「吾」指代自我,凡我,為肉體之身;「我」代表真我,是自我修煉的成果。
二、語法區別:
上古時代,「吾」和「余,予,我」在語法上有分別。都可做主語,但「吾」尚可用做定語,一般不用做賓語,如「吾日三省吾身」,做賓語時必須防在動詞前邊。如:居則曰「不吾知也」;「余,予,我」尚可用做賓語。如:今者吾喪我。——《莊子》.「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賓語,c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賓語。
三、語氣的細微差別。
一般書面語言常用余。
從語法角度來講,予假借為余,常可通用。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常用於自謙的語境中。
帝王對先輩或常人後輩對長者常自稱為予。如予小子。有時候帝王嘉勉大臣進柬時,常自謙為予。如:予違汝弼(我有過失,你應匡正)
但予在有些詞彙組合中,有自以為如何,略帶謙義或貶義。如予知(自以為聰明)、予聖(自以為聖人)予知予雄(自以為智慧聰明)
❸ 古文中的『余』是啥意思
基本字義
1.我:「~將老」。 2.剩下來的,多出來的:剩~。~糧。~興。~悸。~孽。節~。~生。~蔭(指前人的遺澤,遺留的庇蔭)。~勇可賈(gǔ)(還有剩餘的力量可以使出來)。 3.十、百、千等整數或名數後的零數:十~人。 4.後:《載敬堂集》:「勞余,猶工余,勞作之餘。余,猶後。人之勞作在野,或在坊在肆,或行商,勞余則休憩於房。」《江南靖士詩稿·投老》詩句:「幾番途遇無房者,訴道勞余憩未安。」 「勞動之~,歡歌笑語。」 5.農歷四月的別稱。 6.姓。
詳細字義
〈動〉 1.(形聲。從食,余聲。本義:飽足) 2.飽足。足食得飽 [have eaten one』s fill;be full] 余,饒也。——《說文》 3.剩下;剩餘 [remain;leave orer]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崔顥《黃鶴樓》 〈形〉 1.剩下的,多餘的 [surplus;spare]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 亦無使有餘。——《呂氏春秋·辯士》。註:「猶多也。」 父有餘(余)財。——《吳仲山碑》 今也每食無余(余)。——《詩·秦風·權輿》 2.又如:余夫(指一家五口或八口為率以外多餘的人口);余潤(利潤);余資(剩餘的錢);余師(很多餘地;[空餘的地方]的老師) 3.殘留的;遺留的 [remaining] 孤嶂秦碑在,荒城 魯殿余。—— 唐· 杜甫《登兗州城樓》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余)杯。——唐· 杜甫《客至》 4.又如:余蔌(剩餘的菜餚);余慶(祖先留下的福澤。即因前輩的善行而使子孫得到某些好處);余水(剩餘的水);余芳(殘花;死後遺留的美名);餘杯(杯中殘余的酒);餘珍(前代遺留的遺物) 5.次要的 [second]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辛棄疾《鷓鴣天》 6.又如:餘光(落日殘余的光輝);余春(晚春,殘余的春光) 7.不盡,無窮 [infinite;endless] 一彈再三唱,慷慨有餘哀。——《古詩十九首》 8.又如:余哀(不盡的哀思);餘思(不盡的懷思);餘音裊裊(歌聲的餘音回盪繚繞);餘霞成綺(用以稱贊文章時含有無窮的意味) 9.其餘,其他,以外 [other] 大兒孔文舉,小兒 楊德祖,余(余)子碌碌,莫足數也。——《後漢書·禰衡傳》 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10.又如:餘子(其他的人);餘事(另外的事,其他的事);余業(副業);余論(指本論以外的議論) 11.多,表示整數後不定的零數 [odd;over;more than] 一車炭重千餘斤。——白居易《賣炭翁》 有竹一頃余(余),喬木上參天。——唐· 杜甫《杜鵑》 12.又如:六百餘米;五十餘歲 〈名〉 1.閑暇 [leisurely] 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莊子·天道》 2.又如:余功(餘暇,空閑);余閑(餘暇) 1.第一人稱代詞,我或我的 [I,my,me] 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左傳·僖公九年》 余弟宗玄。——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余於仆碑。——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此地適與余近。——明· 袁宏道《滿井游記》 黃發在廷,余敢忘古人求舊之義。——明 錢謙益《尚寶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 2.又 余之游將自此始。 余亟嘆其技。——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3.又 余聞法人好勝。 余既為此志。——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4.又如:餘一人(古代天子自稱。也寫作「予一人」);余小子(古代天子居喪時的自稱。也寫作「予小子」) 〈名〉 1.農歷四月的別稱 [the fourth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四月為余。——《爾雅》
❹ 「余」字文言文中何意
讀Yu第二聲時,作為姓氏,余老師、余大伯……
讀yu第二聲時,作(1)剩下解:余糧、餘款、不遺餘力……(2)大數或度量單位等後面的零頭:五百餘斤、三十餘人……(3)指某種事情、情況以外或以後的時間:業余、課余、興奮之餘,高歌一曲……
讀yu第二聲,在文言文中,作第一人稱代詞。即我或我的意思。
就這三種解釋。祝好
❺ 文言文里「吾」、「余」和「予」都是我的意思,它們有什麼區別
「我」,第一人稱復數名詞。指王室、王族、貴族。甲骨文資料中的「我」,全部用為集體名詞。
「余」,第一人稱代詞,我或我的。通常用作「書面語」
「吾」,本義:中立的。引申義:在你、我、他三種單數人稱中介於「你」和「他」之間的人,即「我」,通常用在「口語」。
❻ 余的古文用法及例句
基本解釋:
(1)我:自己「~將老」。
(2)剩下來的,多出來的:剩~。~糧。~興。~悸。~孽。節~。~生。~蔭(指前人的遺澤,遺留的庇蔭)。~勇可賈(gǔ)(還有剩餘的力量可以使出來)。 余
(3)十、百、千等整數或名數後的零數:十~人。
(4)後:「勞動之~,歡歌笑語。」
(5)農歷四月的別稱。
(6)姓。
(7)" 詞類活用—— 古漢語中,虛詞實詞的使用,結合文句意義,往往實詞虛用,虛詞實用,一彼一此,沒有固定,其詞類活用現象較為突出。本來勞動人民造字,都是根據具體事物,都為實詞。元周伯琦《六書正偽》說:「大抵古人制字,多自事物始,後之修辭者,每借實字為虛字,用以達其意……」今之虛字,皆古之實字。所謂單字獨出,則「無從見矣」。意即由單個字面上去理解其義,難以解通,查字典,也難以查出,必須結合上下文句去理解,才能知之。所以古書中,詞類活用現象表現為:實實虛虛,虛虛實實,往往變化無窮,不易把握其規律性。比如「余」同為第一人稱代詞「我」解,但古書也作虛詞用。古音余讀蛇,
詳細解釋:
〈動〉
1.(形聲。從食,余聲。本義:飽足)
2.飽足。足食得飽 [have eaten one』s fill;be full]
余,饒也。——《說文》
3.剩下;剩餘 [remain;leave orer]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崔顥《黃鶴樓》
〈形〉
1.剩下的,多餘的 [surplus;spare]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
亦無使有餘。——《呂氏春秋·辯士》。註:「猶多也。」
父有餘(余)財。——《吳仲山碑》
今也每食無余(余)。——《詩·秦風·權輿》
2.又如:余夫(指一家五口或八口為率以外多餘的人口);余潤(利潤);余資(剩餘的錢);余師(很多餘地;[空餘的地方]的老師)
3.殘留的;遺留的 [remaining]
孤嶂秦碑在,荒城 魯殿余。—— 唐·杜甫《登兗州城樓》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余)杯。——唐· 杜甫《客至》
4.又如:余蔌(剩餘的菜餚);余慶(祖先留下的福澤。即因前輩的善行而使子孫得到某些好處);余水(剩餘的水);余芳(殘花;死後遺留的美名);餘杯(杯中殘余的酒);餘珍(前代遺留的遺物)
5.次要的 [second]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辛棄疾《鷓鴣天》
6.又如:餘光(落日殘余的光輝);余春(晚春,殘余的春光)
7.不盡,無窮 [infinite;endless]
一彈再三唱,慷慨有餘哀。——《古詩十九首》
8.又如:余哀(不盡的哀思);餘思(不盡的懷思);餘音裊裊(歌聲的餘音回盪繚繞);餘霞成綺(用以稱贊文章時含有無窮的意味)
9.其餘,其他,以外 [other]
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余(余)子碌碌,莫足數也。——《後漢書·禰衡傳》
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10.又如:餘子(其他的人);餘事(另外的事,其他的事);余業(副業);余論(指本論以外的議論)
11.多,表示整數後不定的零數 [odd;over;more than]
一車炭重千餘斤。——白居易《賣炭翁》
有竹一頃余(余),喬木上參天。——唐· 杜甫《杜鵑》
翼而為兩廡兩廂,凡三十餘楹。——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12.又如:六百餘米;五十餘歲
〈名〉
1.閑暇 [leisurely]
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莊子·天道》
2.又如:余功(餘暇,空閑);余閑(餘暇)
1.第一人稱代詞,我或我的 [I,my,me]
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左傳·僖公九年》
余弟宗玄。——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余於仆碑。——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2]
此地適與余近。——明·袁宏道《滿井游記》
黃發在廷,余敢忘古人求舊之義。——明 錢謙益《尚寶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
2.又
余之游將自此始。
余亟嘆其技。——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3.又
余聞法人好勝。
余既為此志。——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4.又如:餘一人(古代天子自稱。也寫作「予一人」);余小子(古代天子居喪時的自稱。也寫作「予小子」)
〈名〉
1.農歷四月的別稱 [the fourth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四月為余。——《爾雅》
2.姓
3.「余」的簡化字 「余」
4.另見 yú
❼ 「余」字在文言文中有什麼翻譯
1、我。
《核舟記》:「嘗貽余核舟一。」
譯文:(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果核雕成的小船。
2、多餘的。
《論語》:「其餘不足觀也已。」
譯文:那其他多餘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3、遺留的。
《子魚論戰》:「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譯文:我雖然是已經亡了國的商朝的後代,卻不去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
4、盈餘。
《論積貯疏》:「苟粟多而有餘,何為而不成?」
譯文:如果糧食很多有盈餘,那麼辦什麼事情還能辦不成呢?
5、表示整數後的不定的零數。
《賣炭翁》:「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譯文: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舍。
(7)余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文言版《說文解字》:余,語之舒也。從八,舍省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余,表示語氣舒緩的助詞。字形採用「八」作邊旁,採用省略了「囗」的「舍」作聲旁。
相關詞彙解釋:
1、多餘[ō yú]
超過需要的數量:他每月都把~出的錢存入銀行。
2、業余[yè yú]
工作時間以外的:業余時間。
3、富餘[fù yu]
足夠而有剩餘:這里抽水機有富餘,可以支援你們兩台。
4、餘味[yú wèi]
留下的耐人回想的味道。歌聲美妙,餘味無窮。
5、餘威[yú wēi]
剩餘的威力:傍晚,地面仍發散著烈日的餘威。
❽ 文言文里的吾,予,余有什麼區別
一:所用場合不同。
「吾」和「我」多用於對話。
「余」、「予」版多用於文章自敘,權其中「余」「予」相通
在《道德經》中,「吾」和「我」不是同一個概念。老子把一個人分成「吾」和「我」:「吾」指代自我,凡我,為肉體之身;「我」代表真我,是自我修煉的成果。
二、語法區別:
上古時代,「吾」和「余,予,我」在語法上有分別。都可做主語,但「吾」尚可用做定語,一般不用做賓語,如「吾日三省吾身」,做賓語時必須防在動詞前邊。如:居則曰「不吾知也」;「余,予,我」尚可用做賓語。如:今者吾喪我。——《莊子》.「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賓語,c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賓語。
三、語氣的細微差別。
一般書面語言常用余。
從語法角度來講,予假借為余,常可通用。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常用於自謙的語境中。
帝王對先輩或常人後輩對長者常自稱為予。如予小子。有時候帝王嘉勉大臣進柬時,常自謙為予。如:予違汝弼(我有過失,你應匡正)
但予在有些詞彙組合中,有自以為如何,略帶謙義或貶義。如予知(自以為聰明)、予聖(自以為聖人)予知予雄(自以為智慧聰明)
❾ "余"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我 我的2豐足3剩下的 多餘的4表示整數後不定的零數5以後 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