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又文言文

又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19 15:20:22

『壹』 在文言文哪些字表示 又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動詞: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系。《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系,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范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余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4、副詞: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貳』 文言文中又的意思

◎ 又 yòu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右手形,本左右的「右」。從「又」的字多與手的動作有關。本義:右手) 同本義 [right hand]。後作「右」

又,手也,象形。——《說文》。段玉裁注:「此即今之右字。」

詞性變化

--------------------------------------------------------------------------------

◎ 又 yòu

〈副〉

(1) 復,再,再一次 [again]

敝予又改為兮。——《詩·鄭風·緇衣》

天命不又。——《詩·小雅·小宛》

又命之。——《儀禮·燕禮》

又試之雞。——《聊齋志異·促織》

(2) 又如:讀了又讀;又是他;又問;又起個窖兒(比喻多費了一道手續);又稱;又說

(3) 表示幾種情況或性質同時存在 [at the same time]

東出於陶邱北,又東至於荷,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海。——《書·禹貢》

(4) 又如:又打又鬧;又驚又喜;又哭又笑

(5) 而且,表示意思上更進一層 [and]

未可明詔大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清· 龔自珍《病梅館記》

(6) 又如:路很近,車子又快,一會兒就到

(7) 連詞。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 [and]。如:一年又三個月;二又三分之一

(8) 表示輕微轉折 [but]。如:我原來想去,現在又不想去了

(9) 表示一連串事情接連出現 [after]。如: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

(10) 加之 [in addition]。如:除了拖拉機,又添了一台插秧機

(11) 另外 [moreover;besides]

周處…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世說新語·自新》

『叄』 又算得了什麼呢,用文言文怎麼

我記得在歐陽修的《賣油翁》裡面有意思相同的一句話,為你奉上:
很簡單就兩個字:無他!
原文是:我亦無他,唯手熟爾。翻譯為(我這兩下子又算得了什麼呢?不過就是熟練罷了!)
請你參考。

『肆』 文言文的又是什麼意思

yòu
①<副>再;還。《愚公移山》:「子又生孫,孫又生子。」
②<副>更。《游褒禪山記》:「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③<副>卻。《漢書·賈誼傳》:「漢已幸勝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

『伍』 用文言文怎麼說:又有什麼好埋怨的呢

哀溺文序
[唐]柳宗元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中濟,船破,皆游.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其侶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後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後.」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貨之溺大氓者乎?於是作《哀溺》.
翻譯
永州的百姓都善於游泳.一天,江水猛漲,有五、六個人乘著小船橫渡湘江.渡到江中時,船破了,都游起泳來.其中一個人盡力游卻游不了多遠.他的同伴們說:「你最會游泳,今天為什麼落後了呢?」他說:「我腰上纏著一千文錢,很重,因此落後了.」同伴們說:「為什麼不丟掉它呢?」他不回答,搖了搖他的頭.過了一會兒,他更累了.已經游過去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十分愚蠢、十分蒙昧,自己將要淹死了,還要錢干什麼呢?」他又搖了搖他的頭.於是淹死了.我對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這樣,難道不會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嗎?我於是寫下了《哀溺》.
寓意
《哀溺文序》本文諷刺了世上那些利令智昏的人,並進而警告
一些貪財好利的人,如果不猛醒回頭,必然葬身名利場中.但同時也告訴我們,丟失了性命,再多的錢財也是無用.
「哀溺」是哀嘆溺水者的意思,"哀"的原因是作者哀嘆那個至死還不能醒悟的溺水者,他對錢財的貪婪使他喪失了對生命的顧及,從而引起了作者"大利淹死大人物"的感想,從而表達了其對官場貪圖名利者的擔憂與諷刺!
《哀溺文序》通過記敘一個平素最善於游泳的人因捨不得錢財而被淹死的故事,諷刺了世上愛財如命之人的愚昧無知,警告他們若不猛醒回頭,必葬身於名利場中.那些見錢眼開,掉進錢眼裡的人,寧可放棄自己生命也不願丟掉錢財的人.「錢乃身外之物」我們不應該重視錢財.
《哀溺文序》寫作特色
寫作特色.
(1)《哀溺文序》的特色是用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主要刻劃了溺死者要錢不要命的心態,使全文敘述相當精煉,人物形象十分生動傳神.
正面描寫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行動描寫,「盡力而不能尋常」,暗示錢的累贅;二是語言描寫,「吾腰千錢,重,是以後」,說明他明知關鍵在錢,卻仍不願割捨;三是表情描寫,兩次「不應,搖其首」,說明他要錢不要命,至死不悟.
側面烘托也是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反襯,「善游最也」,借他人之口指出他平素善於游泳,從而反襯他今日「盡力而不能尋常」的反常行為;二是對比,把最善游泳的他反倒淹死,與本來游水本領不如他的人都能安全到達彼岸進行對比.三是用「己濟者」的呼號,從側面揭示他的蒙昧心隆.

『陸』 文言文翻譯

譯文:
南朝宋謝晦任右衛將軍,權勢很大,從彭城(今江蘇徐州)回京接家眷,賓客車馬擁擠。他的哥哥謝瞻很害怕,說:「你名聲地位都不高,別人就如此巴結討好,這哪裡是家門的福分呢?」於是就用籬笆隔開庭院,說:「我不願看到這種情況。」又請求宋公劉裕對自己降級或免職,以便保住即將衰落的家門。等到謝晦立了建國大功,謝瞻又憂又怕,得了病,不去治療,於是就死去了。謝晦後來果然被滅族。顏竣為送孝帝立了大功,官位很高,他父親顏延之常對他說:「我平生不喜歡看到有權勢的人,現在卻不幸見到了你。」有一天早晨去看顏竣,見賓客滿門,可顏竣還沒有起床,顏延之大為惱火,說:「你出身於糞土之中,卻升到雲霄之上,現在竟如此驕傲,難道能長久嗎?」顏竣最終被孝帝殺死。顏延之、謝瞻都可以稱得上是賢明父兄了。
隋高穎被封為僕射,他母親告誡他說:「你富貴已經達到頂點,只能等一個砍頭罷了。」隋高穎因此常怕有禍變發生,等到罷官為民,欣喜異常,絲毫沒有怨恨的顏色,但後來還是難免被隋煬帝殺害。唐朝潘孟陽任侍郎時,還不到四十歲,他母親說:「以你的才能,竟當了丞郎,這實在讓我擔驚受怕。」嚴武去世,他母親哭著說:「從今以後,我知道不會當官家的奴婢了。」這三位可算是賢明的母親了。
褚淵幫助蕭道成篡奪皇位,建立齊國,褚淵的堂弟對褚淵的兒子褚賁說:「我不知道你家司空把一家的東西送給另一家,是什麼意思?」等到褚淵當了司徒,褚炤嘆息說:「家門不幸,竟又有今天的封官。」褚淵死後,他的兒子以父親失節為恥辱,服喪期滿,不再做官,把爵位讓給弟弟,自己終身隱居。王晏幫助齊明帝奪取了帝位,堂弟王思遠說:「兄將來怎麼立身?如果能現在就自殺,還可以保住門戶。」王晏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後,又召集子弟對王思的哥哥王思微說:「隆昌元年(494年)底,思遠弟勸我自殺,如果聽了他的話,哪裡會有今天?」王思遠說:「依我看,今天還不晚。」王晏嘆息說:「世界上竟有勸人自殺的。」王晏後來果然被齊明帝殺死。褚炤、褚賁、王思遠可以說是賢明的子弟了。

『柒』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2、活用為第一人稱
。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說》
3、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二、用作助詞: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2、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3、定語後置的標志,不譯。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4、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5、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
動詞,譯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捌』 「作」在文言文的意思又哪些

「竊」
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含義:
1、作動詞,意思是偷。例如:
敝輿而欲竊之。——《墨子·公輸》
篡奪。指非其有而取之;不當受而受之。例如:竊國者為諸侯。——《莊子·胠篋》
2、作代詞,用作表示自己的謙詞。例如:竊愛憐之。——《觸詟說趙太後》
3、作副詞,私下;私自。多用作謙詞。例如:竊以為與君實游。——
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偷偷地。例如:窺父不在,竊發盆。——《聊齋志異·促織》

『玖』 文言文翻譯 !!

寇準,字平仲,原籍是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他少年時候就氣質英偉,性格豪邁,讀書精通《春秋》三傳。在他十九歲的時候就中舉要考進士。後來考上進士,被授予大理評事的官職,累積升遷到了「殿中丞,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等官職。 淳化二年春,大旱,宋太宗趙光義找來身邊的大臣問時政得失,大家都以天數為借口打皇帝的馬虎眼。寇準回答說:「根據《洪範》的說法應是天人感應,大旱的原因,是因為刑法有不平的地方。」宋太宗很生氣,起身離開去了另外的房間。過了一會兒,皇帝召他問為什麼不公平,他說:「請皇上召兩個人前來,我就說出官宦的執法犯法和營私舞弊的地方。」皇帝發詔書召來二人後,寇準就說了:「祖吉、王淮同時違反法律受了賄,吉贓受賄少但是判了死刑;王淮因為是參政(副丞相)王沔的弟弟,貪污受賄上千萬,只不過得了個杖刑,而且還官復原職,難道這事公平嗎?」宋太宗轉過去問王沔,王沔馬上叩頭認錯,於是責備了王沔(降了官),而褒獎寇淮(升了官而且給予了更多的任用)。很快讓寇準做了左諫議大夫,第二年,皇帝任命他為參知政事(丞相)。
宋太宗在位有些時年的時候,馮拯等人上疏要求策立太子,皇帝很生氣,打罵了一頓後把他們降到了嶺南去做官,朝廷上下就沒有人敢提及這類事了。(有一次,寇準被人陷害,他和張遜在太宗面前激烈爭吵,相互揭短,使得太宗龍顏大怒。當下撤了張遜的職,也把寇準貶到青州當知州。)寇準剛被皇帝從青州召回到身邊重新任職,進到皇宮見到皇帝,寇準說:「因為陛下是在為全天下選儲君啊,不可以用後宮婦人、朝廷宦官的意見;也不可以聽信近臣的;只有陛下你自己親自選擇出來的才能讓江山社稷繼續興旺下去。」皇帝後來冊立襄王為皇太子。
宋真宗即位後,想讓准為宰相,但是有擔心他性格太剛直很難一個人單獨擔任。景德元年,把士安升遷為參知政事,寇準當時是集賢殿大學士,官位是副丞相,在士安(丞相)之下,寇準在當副丞相的時候,用人不以等級官銜高低,同朝為官的很多人對他這樣很不滿。後來,又罷免了一些官員,同朝的大臣因為這個人事變動為原因拿以往的規矩成例去見皇帝說寇準不依規矩成例辦事。他說:「當宰相的就是應該任用賢能罷免一些無能的官員不,如果都用慣例,那隻需要一個官就夠用了。」王欽若很嫉恨他。有一次在上朝後,寇準先退下了,王欽若就告訴皇帝:「陛下敬重寇準,是因為他有政治社稷的功勞嗎?」皇帝回答:「是的。」王欽若又說:「澶淵那件事,陛下不認為很不好,反而說寇準有功,為什麼呢?」皇帝愕然,問:「為什麼?」王欽若說:「城下之盟,《春秋》一書上都認為是不好的。澶淵這件事的處理,其實就是是城下之盟。把萬乘之貴的皇上你去當城下之盟來處理,有多大的不好啊!」皇帝愀然,心情一下就不好了。
宋真宗得了風疾之類的病,劉太後在背後干預朝政,寇準見到了皇帝,說:「皇太子大家都對他有很大的希望,希望陛下考慮一下,為了大宋江山,傳位給太子,選擇賢良的大臣為太子輔佐。」皇帝同意了。寇準秘密命令翰林學士楊億起草昭表,請太子出來監國證,而且想讓翰林學士楊億輔政。不久計謀被泄漏,寇準被劉太後集團罷免了很多官職,只讓他當了太子太傅,後來封他為萊國公。乾興元年,再次被貶官出任雷州(今廣東海康)司戶參軍。 在雷州過了幾年,就逝世了,衡州之命乃至,後來把他的靈柩送回葬在西京。老百姓很多都為了祭奠他,在祭奠他的路上哭泣,在他的墓碑附近,折斷竹子清理出空地,掛上紙錢作為悼念,又過了幾個月去看,他的墓碑旁的枯竹都長出了新的竹筍。大家為這個事覺得是上天的迴音,後來給他立了宗廟,每年都祭拜他。

『拾』 文言文中的「又」一般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的「又」大多是副詞。

1、再;還。如《愚公移山》:「子又生孫回,孫又生子。」又如《書·禹貢》答:「東出於陶邱北,又東至於荷,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海。」再如《世說新語》:「周處年少時,凶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

2、更。如《游褒禪山記》:「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3、卻。如《漢書·賈誼傳》:「漢已幸勝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

在更早的古文中,「又」是右的本字,甲骨文的「又」像一隻右手,象形「右」:

「又」被賦予新義後,原表示「保佑」的「右」借為左右的右,「又」一般不再有「右」的義項。

熱點內容
數學小卡片 發布:2025-09-12 18:14:39 瀏覽:24
3的倍數的特徵教學設計 發布:2025-09-12 17:16:20 瀏覽:624
小學校長師德師風自查自糾 發布:2025-09-12 16:25:09 瀏覽:973
nba黑歷史 發布:2025-09-12 14:28:24 瀏覽:240
化學高一必修二 發布:2025-09-12 13:59:58 瀏覽:139
快樂英語小報 發布:2025-09-12 13:33:29 瀏覽:989
跳舞基礎教學 發布:2025-09-12 12:23:15 瀏覽:119
康愛多網上葯店怎麼樣 發布:2025-09-12 11:40:45 瀏覽:553
如何養 發布:2025-09-12 09:30:54 瀏覽:760
黃島教師編制 發布:2025-09-12 09:09:04 瀏覽: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