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認文言文
『壹』 文言文誤認中,子亡馬幾何時矣的用意
誤認中,子亡馬幾何時矣
誤中,你丟馬多長時間了
這是相互問詢家中事務的話語。
『貳』 誤認 文言文
原文 卓茂為史事,嘗出門,有人認其馬。茂問之曰:「子亡馬幾何時矣?」對曰:「月余日矣。」茂有馬數年,心知非是,解以與之,而自挽車去。將去,顧而謂曰:「若非公馬,幸至丞相府歸我。」他日,馬主別得亡馬,乃詣丞相府歸馬。譯文 卓茂曾有一次(坐馬車)出門。有人說那馬是他丟失的。於是卓茂問他:「你丟馬多長時間了?」那人說:「一個多月了。」卓茂這匹馬已經養了好幾年,心裡知道不是這人丟的馬,但還是卸下馬來給了他,自己拉了車走。將要走時,回頭對那人說:「若不是你的馬,請牽來拜訪丞相府還我。」過了幾日那人在別處尋得自己丟的馬,於是到丞相府還了卓茂的馬。 [注釋]卓茂:人名,字子康,宛(今河南南陽)人。西漢元帝時,以博學為通儒,曾任丞相府史事、侍郎、給事黃門等職。東漢光武帝時,為太傅,封褒德侯。嘗:曾經。顧:回頭看。公:對人的尊稱。告訴我們的道理 這件小事表現了卓茂寬容大度的品質,表現了「馬主」講究誠信的品質。 「子亡馬幾何時矣」的用意:卓茂問此句是要確定丟馬人的馬丟了多久,從下文看卓茂雖然有馬幾年但還是發出這樣的疑問是想確定丟馬人的馬是不是幾年前已經丟失。如果是那這馬很可能就是丟馬人的,但是只丟失1個多月,卓茂仍然把馬給了丟馬人由此可見卓茂不僅處事細心更加有寬廣的胸懷現實出卓茂的高尚品質。
『叄』 翻譯:古文《誤認》
卓茂有一次出門(坐馬車)。有人說那馬是他的。於是問他:「你丟馬多長時間了?」那人說:「一個多月了。」卓茂這匹馬已經養了好幾年,心裡知道不是這人丟的馬,但還是卸下馬來給了他,自己拉了車走。將要走時,回頭對那人說:「若不是你的馬,請牽來丞相府還我。」過了幾日那人在別處尋得自己丟的馬,於是到丞相府還了卓茂的馬。
『肆』 誤認(古文)注釋
不明白說的什麼??
『伍』 誤認文言文怎樣評價卓茂的做法
這件事表現了卓茂寬容大度的品質,表現了「馬主」講究信用的品質。這件小事告訴我們應該寬厚待人 學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同時從丟馬人身上學習誠實的美好品質。世間本沒有所謂的大事、偉業,一個成功的人與平凡人的差別就是成功的人能將每一件所謂的小事做好。
『陸』 誤認文言文的原文
誤認文言文的原文:卓茂①嘗出門,有人認其馬。茂問之曰:「子亡馬幾何時矣?」對曰:「月余日矣。」茂有馬數年,心知非是,解以與之,而自挽車去。將去,顧而謂曰:「若非公②馬,幸至丞相府歸我。」他日,馬主別得亡馬,乃詣丞相府歸馬。
『柒』 文言文<<誤認>>原文和翻譯
一、原文
卓茂嘗出門,有人認其馬。茂問之曰:「子亡馬幾何時矣?」對曰:「月余日矣。」茂有馬數年,心知非是,解以與之,而自挽車去。將去,顧而謂曰:「若非公馬,幸至丞相府歸我。」他日,馬主別得亡馬,乃詣丞相府歸馬。
二、譯文
卓茂曾經有一次坐馬車出門。有一個人認作他的馬是自己的 。卓茂問他:「您丟失馬多少時間了?」回答說:「一個多月時日了。」
卓茂擁有這匹馬已經好幾年了,心裡知道不是這人丟的馬,但還是解下馬給了他,自己拉了車離開,將要離開時,回頭看著那人並對他說:「如果這不是您的馬,希望你把馬牽到丞相府還給我。」過了幾天,那個人在另外的地方找到了自己丟的馬,於是到丞相府去把馬還給了卓茂。
三、出處
《誤認》
(7)誤認文言文擴展閱讀
這件事表現了卓茂寬容大度的品質,表現了「馬主」講究信用的品質。
一、啟示
這件小事告訴我們應該寬厚待人 學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同時從丟馬人身上學習誠實的美好品質。世間本沒有所謂的大事、偉業,一個成功的人與平凡人的差別就是成功的人能將每一件所謂的小事做好。
三、人物簡介
卓茂(?―28年),字子康,南陽郡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人。漢朝大臣,雲台三十二將之一。
生性仁愛恭謹,頗受鄉鄰朋友喜愛。漢元帝時,前往長安求學,師從博士江生,學習《詩經》、《禮記》和歷法算術,深得師傅之學,號稱「通儒」。初為丞相府史,頗受丞相孔光稱贊,後任黃門侍郎。出為密縣令,政績突出,深得百姓愛戴、官吏信服。
王莽執政時,升任京部丞。王莽篡漢,稱病辭官回鄉。更始元年(23年),擔任侍中祭酒,得知更始政權政局混亂,以年老為由告老回家。
『捌』 誤認文言文卓茂是個怎樣的人,馬主是個怎樣的人
卓茂 大度能容 不計小得小失 ,且看人水平準
馬主是個老實巴交但又比較武斷不細心的人,知錯就改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看人眼光一定要准
『玖』 文言文《誤認》怎麼翻譯
卓茂- 卓茂借馬 東漢時,有個官員叫卓茂,他很善於與人和睦相處。有一天,卓茂乘馬車外出辦事,路上遇見一個人。 那人攔住他的車,氣沖沖地說:「嗨,讓我等得好苦,我的馬原來在這兒!」說完拉著卓茂的馬就要走。 卓茂莫名其妙,可是他還是不慌不忙地對那人說:「你認錯馬了吧?」「沒錯,我自己的馬,還能認錯!」 卓茂見那人十分固執,就說:「好吧,你把馬牽走吧,要是什麼時候發現這馬不是你的,請送回來。」 不久,丟馬人果然找到了丟失的馬,他非常慚愧,拉著馬找到卓茂,當面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仁德所被,害蟲迴避 漢朝的卓茂,曾經學過詩經和禮記,對儒學頗為通達,生活恬淡、消遙而且熱愛真理。他從少年到老年,從來沒跟別人發生爭執。 有一天,他剛接受朝廷的禮召,出任丞相。當他從相府走出來時,有人指認他騎的馬匹是對方的。 卓茂問說:「您的馬遺失多久了?」 對方答道:「大約有一個多月!」 卓茂擁有那匹馬已經一年多了,他心裡知道對方誤認,但仍默默解開馬的韁繩,將馬牽給對方,讓對方拉著車子而去。 卓茂告訴他:「如果發現這匹馬不是您的,請您牽來丞相府還我!」 隔了幾天,那位馬主另外找到原先遺失的那一匹馬。於是他便將卓茂的馬送回丞相府,並且叩頭道謝。由此可見卓茂隨和不愛爭執的個性。 卓茂出任密令時,非常關心百姓的福利,他視民如子,經常發覺人民的優點而加以教導,自己的嘴裡從不說難聽的話語。數年後,教育和道德的感化非常盛行,每個人都路不拾遺。 漢平帝時,發生了蝗蟲災害。河南省二十幾個縣的受災情形都十分嚴重,但蝗蟲卻不進入卓茂所管轄的區域。 漢光武帝即位後,先拜訪卓茂,說他名冠天下,應當接受重賞。漢光武帝請他出任「太傅」,封他「褒侯」,並且賜他兩個兒子官爵。(譯自《後漢書》卓茂傳)
求採納
『拾』 原文誤認文言文翻譯
沒有上下文真的不好翻譯。就拿白話文來說吧。
「正月飲食」這個詞現在都還用。文言文翻譯的話,不要把單個的詞拉出來,不然有的真的翻譯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