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言文
㈠ 王 字的古文寫法
無論是甲骨文還是篆字,「王」的基本寫法與現代字體相同。也有不同的,如:
㈡ 王在文言文中有幾種念法
1、王
[wàng]
王此大邦,克順克比。——《詩·大雅》
欲王關中。——《史記·項羽本紀》
2、王
[wáng]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詩·小雅·北土》
厲王虐,國人謗王。——《國語·周語上》
㈢ 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一國君主的稱號:國.法.公子~孫.朝(cháo ).
2、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公.侯.
3、一族或一類中的首領:山大~.
4、大:父(祖父).母(祖母).
5、姓
6、wàng:指統治者謂以仁義取得天下:天下.此大邦.
〈動〉
(1).統治、領有一國或一地 [rule]
王此大邦,克順克比.——《詩·大雅》
欲王關中.——《史記·項羽本紀》
秦地可盡王.
沛公為 漢王,王 巴、 蜀.——《史記·留侯世家》
(2).作皇帝,稱王 [be emperor]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孫丑上》
周不法 商,夏不法 虞,三代異勢,而皆可以王.——《商君書》
(3).勝過 [surpass]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莊子》
㈣ "王"字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有哪些例句
「王「在古文中意思如下:
1、一國君主的稱號
組詞:王朝(cháo ).
造句:歷代帝王凡驕奢淫逸不問國事的,無不以亡國告終。
2、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
組詞:王侯將相
造句: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王公貴族多用精美絕倫的金銀筷、象牙筷,平民百姓只能使用普通材質的竹、木筷。
3、一族或一類中的首領
組詞:山大王
造句:只聽得山大王一聲令下,嘍羅兵蜂擁而上,殺下山寨。
4、大
組詞:王父(祖父),王母(祖母).
造句:逢祿之學,實承其外王父庄存與之遺緒,專肆力於公羊。
5、姓
6、指統治者謂以仁義取得天下(動詞)
組詞:王(wàng)天下,王此大邦.
造句:聖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
㈤ 文言文《王省傳》翻譯
本 名 王省
出生地 吉水
所處時代 明朝具體年代,如隋唐時期、漢朝
民族族群 漢
王省 ,字子職,吉水人。洪武五年領鄉舉。至京,詔免會試,命吏部授官。省言親老,乞歸養。尋以文學征。太祖親試,稱旨,當殊擢。自陳「才薄親老」,乞便養。授浮梁教諭。凡三為教官,最後得濟陽。
燕兵至,為游兵所執。從容引譬,詞義慷慨。眾舍之。歸坐明倫堂,伐鼓聚諸生,謂曰:「若等知此堂何名,今日君臣之義何如?」因大哭,諸生亦哭。省以頭觸柱死。女靜,適即墨主簿周岐鳳。聞燕兵至濟陽,知父必死,三遣人往訪,得遺骸歸葬。
譯文
王省,子子職,吉水人士。洪武五年,王省中鄉試舉人。抵達京師後,皇帝詔免他參加會試,並命令吏部授予官職。王省則卻說父母年老,請求回家贍養雙親。後來他又作為掌管教化的官員被徵召,明太祖親自考查他,對他十分滿意,說應該特殊提拔。而他又說自己才學淺薄,父母年邁,請求到方便贍養雙親的地方任職。後來任命他為浮梁教諭。他總共當過三次負責教育的官員。最後來到濟陽任職。靖難之役時,燕王朱棣的兵馬抵達,王省被游擊部隊捉捕。他從容對答,言辭慷慨高義。抓他的人把他放了回去,王省回後坐在明倫堂上,擊鼓把學生們召集起來,說:‚你們應該知道這個學堂為什麼起這個名字(明白倫理),現在君臣本該有的義氣又在哪裡?‛於是大哭,學生聽後亦大哭,然後王省撞柱而亡。他的女兒叫王靜,嫁給了即墨主簿周歧鳳。聽聞燕王朱棣的兵馬到了,知道他父親肯定會就義,多次派人去看他父親,最後得到了王省的遺骨,將其運回埋葬。
㈥ 文言文里的「王」的解釋如題 謝謝了
1.帝王。 2.秦漢以後帝王改稱皇帝,「王」成為封爵的最高一級。 3.諸侯或外族來朝見天子。 4.大 5wang\ (旺) 稱王,統治天下。
㈦ 初中語文課本中文言文所有帶王的
現行來的新課標7~9年級的文言源文中,還沒有「於」字翻譯為「被」的情況。只有以下5種情況:1.表示對象,譯為「對,對於,向」。例: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2.表示處所,譯為「在,從」。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3.表示對象,譯為「與,跟,同」。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隆中對》)4.表示處所,譯為「到」。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魚我所欲也》)原來的舊版中是有的,例如:擇於自然。——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㈧ 古文王怎麼寫
古文王怎麼寫
篆體
㈨ 王在古文里怎麼說
王wáng wàng
王 wáng
基本字義
1. 古代一國君主的稱號,現代有些國家仍用這種稱號:~國。~法。公子~孫。~朝(cháo )。
2. 中國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公。~侯。
3. 一族或一類中的首領:山大~。蜂~。~牌(橋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
4. 大:~父(祖父)。~母(祖母)。
5. 姓。
詳細字義
〈名〉
1. (象形字。王字的甲骨文為斧鉞之形,斧鉞為禮器,象徵王者之權威。本義:天子、君主)
2. 殷周時代對帝王的稱呼 [emperor;monarch]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詩·小雅·北土》
厲王虐,國人謗王。——《國語·周語上》
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說文》
王,天子也。——《釋名》
王,有天下曰王。帝與王一也。周衰,列國皆僭號自王。 秦有天下,遂自尊為皇帝。 漢有天下,因 秦制稱帝,封同姓為王,名始亂矣。——《六書故》
故百王之法不同。——《荀子·王霸》
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柳宗元《封建論》
以王命聚之。——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3. 又如:王公(天子與諸侯;泛指達官貴人);王土(天子的土地);王士(天子的士民);王宇(天子的宮殿);王志(天子的意向);王車(王之車乘)
4. 春秋時,楚、吳、越等諸侯國國君也開始稱「王」,戰國時各諸侯國國君普遍稱「王」 [king]
越王勾踐棲於 會稽之上。——《國語·越語上》
請勾踐女女於王。
王好戰,請以戰喻。——《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王人(國君);王女(古時封王者之女);王吏(天子或國君的官吏);王使(天子或王侯的使者);王政(國君的政令);王妃(侯王、太子之配偶;帝王之妾,位次於皇後)
6. 從秦代開始,天子改稱「皇帝」,「王」便成了對貴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即諸侯王 [prince]
賜號稱王。——《漢書·李廣蘇建傳》
王侯以下。——《後漢書·張衡傳》
7. 又如:西漢初,劉濞被封為吳王;韓信先被封為齊王,後改為楚王
8. 朝廷 [court]。如:王庭,王廷(朝廷);王役,王徭(朝廷的徭役);王務(朝廷的公事);王機(朝廷的政事);王體(朝廷的大政方針)
9. 王朝 [dynasty]。如:王軌(王朝的秩序、制度);王制(王朝的制度);王靈(王朝的威德)
10. 首領;同類中最突出者 [chief]
王久不至。——唐· 李朝威《柳毅傳》
11. 又如:擒賊先擒王;樂器之王;拜他為王
12. 中國古代對祖父母的尊稱 [grandfather,grandmother]
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為高祖王父…。——《爾雅》
13. 統治者,主宰者 [ruler]。如:王化(以仁義治天下的教化);王官(宗藩王府的小職官)
14. 冠軍 [champion]。如:拳王
15. 姓
16. 另見 wàng
王 wàng
基本字義
1. 古代指統治者謂以仁義取得天下:~天下。~此大邦。
詳細字義
〈動〉
1. 統治、領有一國或一地 [rule]
王此大邦,克順克比。——《詩·大雅》
欲王關中。——《史記·項羽本紀》
秦地可盡王。
沛公為 漢王,王 巴、 蜀。——《史記·留侯世家》
2. 作皇帝,稱王 [be emperor]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孫丑上》
周不法 商, 夏不法 虞,三代異勢,而皆可以王。——《商君書》
3. 勝過 [surpass]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莊子》
4. 另見 wáng
㈩ "王"字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並舉出例句
「王」字在古文中有兩種讀音: wáng和wàng。
讀wáng時,是名詞,本義是天子、君主,後指諸侯、王侯、藩鎮,乃至善寇自封的大王。引申為「同類中最突出者」,如:畫王。這些名詞不需舉例,看文字一目瞭然。
讀wàng時,是動詞。
表示統治、領有一國或一地。如:王此大邦,克順克比。——《詩·大雅》
表示當皇帝,稱王。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表示勝過。如: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