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的文言文
❶ 寫關於 亭台樓閣 的古詩文
滕王閣[唐]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望海樓[宋]米芾
雲間鐵瓮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
三峽江聲流筆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洲起白煙。
忽憶賞心何處是? 春風秋月兩茫然。
登擬峴台[宋]陸游
層台飄渺壓城堙,倚杖來觀浩盪春。
放盡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塵。
縈回水抱中和氣,平遠山如蘊藉人。
更喜機心無復在,沙邊鷗鷺亦相親。
三重樓喻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無所知。到余富家,見三重樓,高廣嚴麗,軒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財錢,不減於彼,雲何頃來而不造作如是之樓?」即喚木匠而問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
木匠答言:「是我所作。」
即便語言:「今可為我造樓如彼。」
是時木匠即便經地壘土作樓。
愚人見其壘土作舍,猶懷疑惑,不能了知,而問之言:「欲何等?」
木匠答言:「作三重屋。」
愚人答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為我作最上屋。」
木匠答言:「無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層,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雲何造第三重屋?」
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為我作最上者。」
時人聞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譬如世尊四輩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寶,懶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餘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羅漢果。」亦為時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無有異。
❸ 翠筠樓記文言文翻譯
吉水的東面,桐江的上游,那個地方有很多竹子,那個村落叫竹溪。村子裡的望族(大族)是羅氏一族,羅氏家族有一個優秀子弟叫羅同倫,他對竹子特別喜歡,造了幾間樓房,環繞著房屋種植了很多竹子,年歲久了,竹子繁衍茂盛,(於是)命名這樓為翠筠,表達自己的喜好。(他)通過他的伯父翰林侍講羅汝敬請求我為翠筠樓寫一篇記。
羅汝敬說:「適逢陽光明麗、天氣暖和的春天與秋高氣爽的秋天,四面的窗戶都打開,風輕緩地吹過來,竹林鬱郁蔥蔥如同青雲,竹林漫山遍野好像白雪。俯瞰竹林,廣闊而宏大如翠綠的波濤搖盪在腳下;坐在樓中靜聽竹林,嗈嗈的竹聲猶如金石齊鳴在幾席之外。至於到了清涼的夜晚,竹枝像鳳羽般隨風高揚,舞姿蹁躚;冬雪的早晨,竹竿挺立獨秀,這些都是在樓中看到的佳趣。閑暇之時,登上樓,可以使人的胸懷抱負清凈曠達,任何世俗的思慮都不足以侵入人的心懷,超然如走出人間而立於塵世之外。
」
我說:「確實是一件快樂的事!假如沒有瀟灑脫俗的資質,怎麼能夠說這種快樂呢?羅同倫一定有超脫世俗的資質吧。亭台樓榭高大,佳樹密布,奇花爛漫開放,散發濃郁的香氣,音樂歌舞,每日相聚並且歡暢痛快地吃喝,這些都是豪華奢侈的人所崇尚的,並且是世俗所追求的。他們本來自以為有所依仗從而把這些當作快樂,然而這些快樂往往早上繁盛,晚上卻凋謝了,不能稍微地停留片刻。我看這座樓,雖然四季冷熱不齊,卻都有在此的快樂,又難道僅僅是志趣高潔和庸俗的不同嗎?羅同倫大概有與眾不同的追求。或者說君子(羅同倫)崇尚外物,不在於耳目的娛樂與志趣的閑適,而在於外物的品德?那些竹子中空外直,剛直且通達,枝條柔軟卻不彎曲,有閑散清靜的內涵,沒有華麗奇異的外觀。頂著炎炎夏日卻給人涼意,傲視嚴冬卻愈加蒼勁挺拔,竹子的這些品德被君子崇尚,羅同倫的志向也一定在這方面吧?」
羅氏一族原來的住所,起初在印岡這個地方,遷徙到桃林,又從桃林遷徙到竹溪。我聽說宋代有一個叫竹谷老人的人,是品德高尚、超越世俗的人。他的兒子羅大經和弟弟羅應雷都是南宋理宗皇帝時期的進士,羅大經著有《鶴林玉露》一書傳於當世,每一代的典籍中都可以找到相關的記載,核實可知,羅氏一族從很早就崇尚竹子。羅同倫,是竹谷老人的第九代孫,從羅大經算起為八代,他們崇尚竹子大概也是有源頭的吧,因此推論羅同倫喜歡竹子的源頭所在,並寫下這篇記。
❹ 古文中的四大名樓分別是什麼
蓬萊閣 黃鶴樓 岳陽樓 滕王閣
❺ 謝朓樓古詩文名句
抽刀斷水水更來流,舉杯消愁愁更源愁。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作者: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由李白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宣城與李雲相遇並同登謝朓樓時創作的一首送別詩。此詩共八十八字,並不直言離別,而是重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牢騷。全詩灌注了慷慨豪邁的情懷,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激烈憤懣,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執著追求。詩中蘊含了強烈的思想感情,如奔騰的江河瞬息萬變,波瀾迭起,和藝術結構的騰挪跌宕、跳躍發展完美結合。詩雖極寫煩憂苦悶,卻並不陰郁低沉。
❻ 寫登廣濟樓的文言文
1.作者並不知道\\「海市蜃樓\\」的成因,他的辦法是什麼?你能否解釋一下\\「海市蜃樓\\」形成的原因?\r\n答:作者對海市蜃樓是\\「蛟蜃之氣所為,\\」表示懷疑,並舉出反證;既是蛟龍吐氣而為怎麼在沙漠里的高唐縣也有呢。對封建迷信觀點進行駁斥。\\「海市蜃樓\\」是光線在鉛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氣層中,經過折射在人眼成像造成的結果。\r\n\r\n2.本文寫了兩個地方所見的海市蜃樓現象。一是在登州,二是在高唐縣。根據海市蜃樓形成地點,你推斷這兩地在什麼地方?\r\n答:古之登州大略是現在山東半島的蓬萊、文登,一個在現在的甘肅省。
❼ 中國古代建築的文言文
列舉五句,分別出自《阿房宮賦》、《周禮》 、《泰山樑甫行》 、《晉書·謝安傳》、《周官·考工記》
1、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阿房宮賦》是唐代文學家杜牧創作的一篇賦體文章。文章通過對阿房宮興建及其毀滅的描寫,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一個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
2、唯王建國,辨正方位。——《周禮》
十三經中的<周禮‧六官>,一開始開宗明義提到:惟王建國,辨方正位。即建立國家、安定人民,體察國家四方的國境,辨正方向,是古代帝王首先講究的要務。
3、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墅。——曹植《泰山樑甫行》
曹植自曹丕篡漢後,在自己生存的艱難不幸中,逐漸體會到下層人民的痛苦。他在《泰山樑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邊海農村的殘破荒涼景象,表現了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4、又於土山營墅,樓館竹林甚盛。——《晉書·謝安傳》
這句話的意思是:又在土山上營造別墅,樓館宏偉,林竹茂盛。
5、匠人建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周官·考工記》
《考工記》出於《周禮》,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記述官營手工業各工種規范和製造工藝的文獻。這部著作記述了齊國關於手工業各個工種的設計規范和製造工藝,書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業生產技術、工藝美術資料,記載了一系列的生產管理和營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思想觀念。
❽ 空中樓閣的文言文翻譯
前有個抄富翁,愚蠢無知。有一次,他到另一個富翁的家裡,看見一座三層的樓房,樓又高又大,富麗堂皇,寬敞明朗,他十分羨慕,心裡想:「我的錢財並不比他少,為什麼以前沒想到造一座這樣的樓呢?」他立刻喚來木匠,問道:「你能不能照著那家的樣子造一座漂亮的樓?」木匠回答說:「那座樓就是我造的。」富翁便說:「那你現在就為我造一座像那樣的樓。」
於是木匠便開始量地基,疊磚,造樓。富翁看見木匠疊磚,心生疑惑,不曉得是怎麼一回事,就問木匠:「你這是打算造什麼?」木匠回答道:「造三層的樓呀!」富翁又說:「我不要下面二層,你先給我造最上一層。」
木匠答道:「沒這樣的事!哪有不造最下一層樓而造第二層樓的?不造第二層樓又怎麼談得上造第三層樓呢?」
這個愚蠢的富翁固執地說:「我就是不要下面二層樓,你一定得給我造最上一層樓!」
其他的人聽到了這件事,都笑話他。
❾ 李晦毀樓文言文翻譯
原文:
唐河間王孝恭次子晦,私第有樓,下臨酒肆,其人嘗候晦,言曰:「微賤之人,雖禮所不及,然家有長幼,不欲外人窺之。家迫明公之樓,出入非便,請從此辭。」晦即日毀其樓。
譯文:
唐朝河間王李孝恭的第二個兒子李晦,私人宅第有座樓,下面緊挨著一家酒館,酒館主人曾經(在他經過的路上)等候李晦,對他說:「我們是地位低下的人,雖然社會禮儀關照不到我們,然而家中有老少,不想讓外人直接看到(隱私)。出入很不方便,我們打算搬家了。」李晦當天就拆掉了那座樓。
❿ 文言文《空中樓閣》的譯文
【譯文】:
只造第三層樓的故事
遠古時期,有一個很富有的人,但卻愚蠢透頂。他來到一個富人家作客,看見一座三層的樓房,寬敞高大,庄嚴華麗而且敞亮通風,內心十分羨慕,心裡想:「我的錢財並不比他少,為什麼以前沒能建造一座這樣的樓呢?」於是他立刻叫來木匠,問道:「懂不懂怎樣造一座像他家那樣漂亮的三層高樓?」
木匠回答說:「他家那座樓就是我建造的。」
富人便說:「現在就請你照樣為我建造一座樓!」
於是木匠就清理地基測量土地,制坯壘磚、准備造樓。蠢人看到他這些安排,心裡懷疑,不能明白,就問他:「你這在干什麼?」
木匠回答說:「這是准備建三層樓的材料。」
蠢人說:「我不要蓋下面這兩層,你先為我建造最上面的一層樓房。」
木匠答道:「哪有這樣的事!哪有不造底層的就能造第二層的!哪能不造第二層就能造第三層的道理!」
這蠢人固執地說:「我就是不要下面兩層,你一定得給我建造最上面的那層。」
一些人聽說這故事,都笑話他:「希奇可笑,世界上哪有不蓋下面一層就能建造到上面第二層、第三層的!」
這就像釋迦牟尼佛的四輩弟子中,有的人不虔誠修持、敬重佛、法、僧三寶,懶惰懈怠,卻想修得正果,因而他說:「我現在不需要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果,只求修得第四阿羅漢果的最高果位。」這也同樣被當時人們所恥笑,和這個蠢人相比並沒有什麼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