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被動句
⑴ 文言文被動句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於」表被動
「受制於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1.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書》)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⑵ 初中文言文被動句
「......見......於......」表被動例句:(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翻譯:我擔心被秦王欺騙而有負於趙國 「......見......」表被動例句::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蘇武牧羊》翻譯: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一定會牽連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後才死),更加對不起國家或者;徒見欺翻譯;白白被欺騙
無標志的意念被動句例句: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翻譯:被舉薦為孝廉公沒有答應...
⑶ 文言文里什麼是省略句,什麼是被動句,倒裝句
一、省略句
(一)省略主語。
1.承前省。主語在前面已經出現過,為避免重復省略主語,譯時要補上。
⑴(《兩小兒辯日》)木蘭無長兄,(木蘭)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詩》)
⑵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 (《桃花源記》)
⑶(桃花源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戶,欣然起行。(《記承天寺夜遊》)
⑸(余)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⑹(溪水)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小石潭記》)
⑺(佛印)卧右膝,詘右臂支船。(《核舟記》)
「乃」前面省略了主語「起義軍」,譯時要補上。
⑴(一個人的想法)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征」前面省略了主語「一個人的想法」,譯時要補上。
⑵過中(友)不至,太丘捨去,去後(友)乃至。 (《世說新語·陳大丘與友期》)
「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語「友」;譯時要補上。
⑶(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曹劌論戰})「下視」前面省略了主語,譯時要補上。(魯師)遂逐齊師。 ((曹劌論戰》)「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語,譯時要補上。
⑷期年之後,(群臣吏民)雖欲言,無可進者。 ((鄒忌諷齊王納諫))「雖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語「群臣吏民」,譯時要補上。
2.蒙後省。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豳風·七月》)
「在野」「在宇」「在戶」前都蒙後省略了主語「蟋蟀」,譯時要補上。
3.對話省。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忠之屬也。」 (《曹劌論戰》)
「對曰」前省略了主語「曹劌」;「忠之屬」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語「此」或「是」。
(二)省略謂語。
再而衰。再(鼓)而(氣)衰。省略的「鼓」就是謂語。
(三)省略賓語。省略介詞賓語,承上省略賓語「之」,帶前面已經提到的「人、事、物」。
(1)以。
溫故而知新,可以(之)為師矣。(《{論語)十則》)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之)分人。(《曹劌論戰》)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劌論戰》)
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之)一戰,戰則請從。」 (《曹劌論戰》)
(2)為。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記》)
(3)與。
念無與(之)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記承天寺夜遊》)
旦日,客從外來,與(之)坐談。(《鄒忌諷齊王納諫》
省略動詞賓語。
(1)省略代詞「之」,指代前面已經出現的人、事、物。
人不知(之)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問(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
(四)省略量詞(文言文中數詞後常省略量詞)。
1.林盡水源,便得一(座)山。
(《桃花源記》)
「一」後面省略了量詞「座」,譯時要補上。
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愚公移山》)
「二」後面省略了量詞「座」,譯時要補上。
3.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個)子負二(座)山,一(座)厝朔東,一(座)厝雍
南。 (《愚公移山》)
「子」前面省略了量詞「個」「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詞「座」,譯時要補上。
(五)省略介詞。
1.省略「於」。
(1)在。
林盡(於)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記》)
坐(於)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小石潭記》)
日光下澈,影布(於)石上,怡然不動。(《小石潭記》)
余立侍(於)左右,援疑質理。(《送東陽馬生序》)
行(於)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於)酒也(《醉翁亭記》)。
(2)從。
山水之樂,得之(於)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3)給。
不可,吾既已言之(於)王矣。(《公輸》)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於)人。(《曹劌論戰》)
(4)到。
能謗議於市朝,聞(於)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諫》)
(5)表被動。
帝感(於)其誠。 (《愚公移山》)
(6)對於。
(7)向。
然足下卜之(於)鬼乎!(《陳涉世家》)
(8)比,引出比較的對象。
急湍甚(於)箭,猛浪若奔。(《與朱元思書》)
2.省略「自」,可譯為「從」。
(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記》)
二、被動句
(一)沒有標志詞語,意念上的被動。
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愚公移山》)「感其誠」即「被……所感動」,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
(二)有標志詞語。
1.「為」表被動。
2.「為……所……」。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滿井游記》)
「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這里指山巒被晴天的雪所洗浴。「為」即「被」。
3.「於」表被動。
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舉於……」即「在……被舉薦」。
三、倒裝句
(一)謂語前置。謂語前置也叫主謂倒裝或主語後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1.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游山西村》)
「足雞豚」是「雞豚足」的倒裝,謂語前置,可譯為「雞、豬豐足」。
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於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的不聰明太過分了」,即「你太不聰明了」。
3.如鳴佩環,心樂之。 (《小石潭記》)
「如鳴佩環」是「如佩環鳴」的倒裝,謂語前置,可譯為「像玉佩、玉環相碰時發出的清脆聲音」。
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記》)
「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裝,謂語前置,可譯為「石底翻卷過來」。
(二)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1.介賓倒裝。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何以」是「以何」的倒裝。
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介詞的賓語,要放在介詞的前面。可譯為「為什麼」。
微斯人,吾誰與歸? (《岳陽樓記》)「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同道呢?」
疑問句中,代詞做介詞賓語要提前。「誰」為疑問代詞,「與」是介詞。
何以戰? (《曹劌論戰》)「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憑借什麼」。疑問句中,代詞做介詞賓語要提前。「何」為疑問代詞,「以」是介詞。
長夜沾濕何由徹!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何由徹」是「由何徹」的倒裝,可譯為「憑借什麼挨到天亮呢」。「何」,疑問代詞,「由」,介詞。
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前置。
2.謂賓倒裝。
何有於我哉? (《{論語)十則》
「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要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一樣」。
孔子雲:「何陋之有?」 (《陋室銘》)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的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B、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
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
「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裝,可譯為「不放鬆抄寫」。「之」,代詞,代抄寫,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
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滿井游記》)
「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裝,可譯為「不知道它」。「之」,代詞,代春意。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
4.忌不自信。 (《鄒忌諷齊王納諫》)
「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相信自己」。「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
C、用「之」或「是」把賓語提於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
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愛蓮說》)
「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孔子雲:「何陋之有?」 (《陋室銘》)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的呢?」「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D、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
1.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十則》)「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
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
2.全石以為底。 (《小石潭記》)
「全石以為底」是「以全石為底」的倒裝,可譯為「用整塊石頭作為潭底」。
E、其他,表強調。
1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關山度」是「度關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道道山」。
2.衡陽雁去無留意。(《漁家傲·秋思》)「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裝,可
譯為「大雁離開衡陽」。
(三)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A、「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
2.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與朱元思書》)
「鳶飛戾天者」是「飛戾天鳶」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沖天飛的鳶鳥」。
3.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記》)
「亭翼然臨於泉上」是「翼然臨於泉上亭」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B、「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
1.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愛蓮說》)
「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馬」的倒裝,可譯為「能跑潛力的馬」,即「千里馬」。
C、數量詞做定語後置。
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詩四句」是「四句詩」的倒裝,定語後置。
(四)介賓結構後置。
A、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做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
1.何有於我哉? (《(論語)十則》)
全句為「於我有何」的倒裝句,介賓結構「於我」後置。澤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
2.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
「告之於帝」是「於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帝」後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
3.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醉翁亭記》)
「泄出於兩峰之間」是「於兩峰之間瀉出」,介賓結構「於兩峰之間」後置,可譯為「從兩峰之間奔瀉而出」。
4.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出師表》)
「試用於昔日」是「於昔日試用」的倒裝,介賓結構「於昔日」後置,可譯為「在往日任用」。
5.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出師表》)
全句為「於南陽躬耕,於亂世苟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南陽、於亂世」後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6.每假借於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
「假借於藏書之家」是「於藏書之家假借」的倒裝,介賓結構「於藏書之家」後置,可譯為「從藏書的人家借書」。
7.今諸生學於太學。(《送東陽馬生序》)
「學於太學」是「於太學學」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太學」後置,可譯為「在太學學習」。
B、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1.屠懼,投以骨。 (《狼》)
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後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記》)「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大事」後置,可譯為「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出師表》)「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後置。
C、其他。
1.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傷仲永》)
「還自揚州」是「自揚州還」的倒裝,介賓結構「自揚州」後置。譯為「從揚州
回來」。
⑷ 文言文句式中的被動句有哪些
被動句的表示法有兩種類型。
一種是用一定的虛詞作為標志的被動句,這種類型主要是有以下幾種形式:
「於」表被動,介出動作的主動者。例:
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不能被遠近各處所容留)
而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而你被趙王寵幸)
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庄暴見孟子》(被王召見)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赤壁賦》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接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師說》(不被時俗約束。注意,「學於余」的「於」是「向」的意思。)
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使不辱於諸侯。
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有時候,這個「於」也能省略掉。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赤壁》)
「逼兵勢」是「逼於兵勢」。《同上》
「見」 「見……於……」「受……於……」形式表被動。例: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
信而見欺,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漸見愁煎迫。《孔雀》
燕國見陵之恥除也。《荊軻……》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愚溪詩序》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齊桓晉文之事》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賤妾不幸,今日見辱於長者《柳毅傳》
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以上兩種格式中的「於」是介詞,作用是介出動作的主動者,「見」「受」表被動。需要注意的是: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
冀君實或見恕也。(《答司馬諫議書》)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
君既若見錄。《孔雀》
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請見諒」等即為此種用法 「請見諒」表「請你原諒我」之意。類似的還有:見笑、見教等。
「為」「為……所」。例: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伶官傳序》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荊軻刺秦王》
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屈原列傳》
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雁盪山》
為深谷林莽所蔽。《雁盪山》
遂為諸將所擁而行。
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黃花岡……》
為巡船所物色。
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還有「為操所先」「為人所殺」等)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為婢僕所感,日以厭薄。《柳毅傳》
女侄不幸,為玩童所辱。《同上》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
如姬父為人所殺。
註:另兩種形式「……為所……」和「為……之所……」實際上就是「為……所……」格式。例: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此句實際上是說「不者,若屬皆且為之(或「其」指劉邦)所虜」,(否則,你們這幫人都將被他俘虜!),「之」或「其」只是省略了,所以不需再分類記憶。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
「為積威之所劫」意思就是「為積威所劫」(被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為」仍是表被動介詞。「之」,放在「為」後的動作出發者與動作之間,是結構助詞,無義,用來調節音節。
「被」字表被動。例: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史記·屈原列傳》)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仍更被驅遣。(《孔雀東南飛》)
被動句的另一種類型是不用任何虛詞為標志的,即以主動句的形式表達被動的內容。也叫意念被動句。例:
戍卒叫,函谷舉。——函谷關被攻佔(《阿房宮賦》)
猶守義不辱。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洎牧以讒誅。——等到李牧因為讒言被誅殺。(《六國論》)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
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陳情表》)
註:此種被動句多用來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還比如「比干剖心」「邯鄲圍」「城必克」「城之破」等。
注意:有的整個句子的主語不是受事者,而是句子的某個成分含有被動,我們一般也把它叫做被動句。如: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周公被逮捕就是由他指使的。(《五人墓碑記》)
⑸ 文言文被動句式有哪8種
1.用介詞「於」引進行為主動者.如:
(1)憂心悄悄,慍於群小.(《詩經·邶風·柏舟》)
(2)故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於人.
(《鹽鐵論·險固》)
2.動詞前加「見」.如:
(3)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論語·陽貨》)
(4)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荀子·非十二子》)
「見」往往與「於」字配合,由「於」引進主動者.如:
(5)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6)使文王所以見惡於紂者,以其不得人心焉?(《韓非子·難二》)
3.動詞前加「為」引進主動者,或直接加「為」,不出現主動者.如:
(7)多多益善,何以為我禽?(《史記·淮陰侯列傳》)
(8)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為」字還常與「所」字配合使用,形成「為……所」式.
(9)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項羽本記》)
(10)如姬父為人所殺.(《魏公子列傳》)
「為」在個別情況下還可以跟「於」或者「見」配合使用,構成「為……於」或者「為……見」式:
(11)胥之父兄為戮於楚.(《吳世家》)
(12)烈士為天下見善(贊美)矣,未足以活身.(《莊子·至樂》)
4.動詞前加助動詞「被」表示被動.這類句式大約萌芽於戰國末期.如:
(13)今兄弟被攻,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隨仇者,貞也.(《韓非子·五蠹》)
(14)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戰國策·齊策》)
後來,「被」字句式中有了施事者出現,構成「被+施事者+動詞」式(這時的「被」應看著介詞).如:
(15)五月十日,臣被尚書召問.(蔡邕《被收時表》)
(16)舉體如被刀刺,叫呼而終.(《顏氏家訓·歸心》)
由於受「為……所」句式的類化,還產生了「被……所」式.如:
(17)晉文公被秦所納,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戰於韓,被秦所獲.(《禮記·坊記》)
(18)達非司馬懿對手,必被所擒.(《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總的說來,文言文中被動句式的主要標志可以概括為四字(於、見、為、被)三式(見……於、為……所、被……所).這些有標志的被動句往往很容易識別,但文言文中還有許多沒有標志的被動句(即零形態文言被動句式),如不能識別,勢必對文言翻譯造成負面的影響.為此一並說明如下:
無標志文言被動句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不出現主動者的被動句,翻譯時大多數可加「被」,亦可不加「被」.如:
(19)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記·范睢蔡澤列傳》)[譯文:人本來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20)風至苕折.(《荀子·勸學》)[譯文:風吹來,葦桿(被)折斷了.]有少數句子則必須加「被」.如:
(21)國勝君亡,非禍而何?(《左傳·哀公元年》)[譯文:國家被人家戰勝了,國君逃亡了,不是禍是什麼呢?]
(22)會延年家收(《漢收·李陵傳》)[譯文: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
第二類是出現主動者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實際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一個表被動的介詞「於」的被動句.如:
(23)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24)懲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湯問》)
(25)足蒸暑土氣,背炙炎天光.(白居易《觀刈麥》)
以上三例,「逼兵勢」可看著「逼於兵勢」,「懲」可看著「懲於」,「蒸」可看著「蒸於」,「炙」可看著「炙於」.
此外,還有一種以「動詞+者」表被動的句式.如:
(26)今大國之攻小國也,攻者農夫不得耕,婦人不得織,以守為事;攻人者亦農夫不得耕,婦人不得織,以攻為事.(《墨子·耕柱》)
上例中的「攻者」就應看著「被攻打的國家」.
⑹ 文言文句式的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於時,學於余。
⑤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
2.「為」「為……所」表被動。如:「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①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3.「受」「受......於」表被動。如:「受制於人。」
⑺ 古文被動句的格式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於」表被動 「受制於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書》)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6.無標識的被動,需要文章的上下文來判斷。例如:韓信拜大將。
⑻ 文言文中的被動句有哪些
「受……於」、「見……於」、「所」、「為……所」是文言文中被動句的標志。
例子:飢死道路為群獸所食。
⑼ 文言文中的被動句都有哪些詳細一點的。
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一般來說 文言文的被動句的掌握你就看關鍵的字 或者翻譯出來 就很明顯了
⑽ 文言文被動句格式
文言里的被動句,常藉助於一定的介詞、助詞、助動詞來造成被動的格式。
、用介詞「為」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如:
①炮台悉為逆據。(《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五蠹》)
2、用介詞「於」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如:
①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不拘於時,學於余。(《師說》)
3、用介詞「被」表被動,「被」的賓語往往省略。如:
①內一人說是西洋兵頭,亦被殺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
4、用助動詞「見」表被動。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②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5、用「為……所……」的格式表被動
「為」是介詞,引進行為的主動者。「所」是助詞,置於動詞之前。如:
①贏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
6、用「見……於……」的格式表被動。「見」是助動詞;「於」是介詞,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如: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壁歸。(《廉頗藺相如列傳》)
7、意念上的被動。
動詞本身用於被動意義,不藉助於任何錶示被動的詞語。這種被動要根據文意來判斷。如:
①舉孝康,不行。(《張衡傳》)──「舉孝廉」,被舉薦為孝糜。
②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為上卿」,被封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函谷舉」,函各關被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