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辯文言文

辯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19 16:34:50

A. 推薦幾篇關於辯論的古詩文

1、《送董元達》宋代:謝逸

讀書不作儒生酸,躍馬西入金城關。

塞垣苦寒風氣惡,歸來面皺須眉斑。

先皇召見延和殿,議論慷慨天開顏。

謗書盈篋不復辯,脫身來看江南山。

長江滾滾蛟龍怒,扁舟此去何當還?

大梁城裡定相見,玉川破屋應數間。

2、《夏夜苦熱登西樓》唐代:柳宗元

苦熱中夜起,登樓獨褰衣。

山澤凝暑氣,星漢湛光輝。

火晶燥露滋,野靜停風威。

探湯汲陰井,煬灶開重扉。

憑闌久彷徨,流汗不可揮。

莫辯亭毒意,仰訴璿與璣。

諒非姑射子,靜勝安能希。

B. 孟子《好辯章》古文及翻譯

孟子《好辯章》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
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書》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
堯舜既沒,聖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苑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苑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周公相文武,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佑啟我後人,咸以正無缺。』

譯文:
公都子說:「別人都說夫子喜歡爭辯,請問是什麼原因呢?」孟子說:「我怎麼會喜歡爭辯呢?我無法不去說。天地生人已經很久遠了,有天下太平的時候,有天下混亂的時候。在帝堯的時候,水倒灌到人群居住的地方,在國土之上到處漫流肆虐。(人群所居住的地方)被毒蛇、蛟龍所佔據,黎民沒有安定的時候和安居的地方。本來居住在低下之處的人們在樹上建造像鳥巢一樣的房屋,本來居住的高處的人們在山上挖掘出洞穴作為住房。《書經》中說:『洚水是在對我發出警示。』所謂洚水,就是洪水。(帝堯)任命大禹去治理洪水。大禹鑿山通河而使洪水流入海洋,驅逐毒蛇、蛟龍而使它們生活到有草木的沼澤之地,水從地面以下流淌,長江、淮河、黃河、漢江就是大禹所疏通出來的水道。(人們)遠離了危險的洪水猛獸和阻礙水流的東西之後,鳥獸危害人類的情況消除,然後人們得以回到平地上居住。帝堯和帝舜去世之後,聖人所傳的大道漸漸不能流傳和奉行。殘暴的君主一代一代地出現,毀壞庶民的房屋卻去建造供君主享樂的深池大湖,黎民因此而無時無地得以安寧;舍棄耕地而用來建造成遊玩和狩獵的園林,使得庶民得不到應有的衣物和糧食。邪惡的論調和暴虐的接連產生。供君主游獵的園林、供君主享樂的池沼、荒蕪的草地沼澤越來越多,因此,飛禽走獸來到了這樣的地方。到了商紂在位的時候,天下再次陷入極大的混亂。周公輔佐周武王,懲罰商紂、討伐奄國,用了三年時間討伐殘暴的君主;把(商紂屬下的阿諛之臣)飛廉驅逐到海邊並殺掉了他,滅亡的諸侯國達五十個之多;軀干老虎、豹子、犀牛、大象而使它們遠離人群居住的地方。天下人們非常喜悅。《書經》中說:『文王的謀略何等顯赫!武王的功德是多麼善於繼承父祖遺志!保佑並啟發我們後代之人,使我們都因此而知行於正道而沒有缺憾。』

C. 文言文辯日劃分

文言文《兩小兒辯日》斷句劃分: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wèi)/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wèi)/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wéi)汝(rǔ)多知乎!」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D. 請教哪些古詩文中用的是「辯」哪些是「辨」。能歸納出多少是多少。

古詩文中用「辨」的有:

1、《木蘭詩》【作者】佚名【朝代】南北朝——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白話釋義:雄兔兩只腳時常動彈,雌兔兩隻眼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別)。雄雌兩只兔子一起並排著跑時,怎能辨別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2、《飲酒(其五)》【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白話釋義: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古詩文中用「辯」的有:

《魚我所欲也》【作者】孟子(一說為其弟子所記錄)【朝代】先秦——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白話釋義: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4)辯文言文擴展閱讀

《魚我所欲也》寫作背景:

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強調「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捨生取義。

孟子性善,自認為「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就應該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強平時的修養及教育,不做有悖禮儀的事。孟子對這一思想,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修養的精華,影響深遠的事。

孟子先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舍棄生命而要義。

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捨生取義」的主張。這個主張是全篇的中心論點。

E. 侯白《啟顏錄》〈辯捷〉 文言文翻譯很急!

齊徐之才有學問辯捷,
又擅長醫術。
尚書王元景罵他才為師公,
他剛應聲回答說:
「既然是你的老師
又為你公,
在第三個意義,
頓住了兩,
(來自網路翻譯)

F. 學習文言文 辯論

我是中立,我說下我不想學的理由:
新文化運動帶領我們走出文言文,出現了白話文,白話文通俗易懂,不必再花太多時間去研究..新文化運動是推翻舊思想,創立新思想,其實舊思想也有很多有價值的地方..例如<<禮記>>..但是我們已經現代人了,學習道德行為也有了自己的方法,如果要借鑒文言文,可以翻譯後再引用..
我認為文言文不應該學,但應該去理解其道理..雖無了書香氣息(哈!)..如果是講怎麼做人或道德的文言文(論語吧),不應該出在語文書上,而應該出現在政治/思想品德書上。
如果是要背文言文,我覺得沒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只是背了,應付了考試,但對於我們信息時代來說,無價值。(其道理/了解中心,意思也可通過翻譯)。
我們創立白話文是為什麼?創立白話文為什麼還要學它?一切解釋不過是為了優秀文化繼續發揚,了解歷史。那歷史書幹嘛去了呢?

下面部分引用:很適合:
至於有的不喜歡的。不去讀也可以的。但是非要把一樣東西在還沒有消失的情況下否決掉。我覺得沒必要。。。
誰都知道會死。卻都還在努力的活著。。。
過程與結果只是個人追求的。。。
歷史已經成為了過去。我歷史是學的最差的。年代永遠記不清。但我還是會去看。有的事。不是過去了就可以不去了解。不是將來未必存在就可以不去看。。。(這句個人認為經典:現代人就應該向未來進發,不在回憶歷史,了解歷史,走向未來才是我們所需要的,〈其實歷史考試也無必要〉科學走向未來,難道說用學習文言文就能解決我們的現代科學問題嗎,《時間間史》《相對論》難道背幾篇文言文就能說得出其中的奧秘嗎?)
白話說的通俗點。是為了更容易方便普遍的資源共享。因為方便。。。
至於英語。那是因為國際上需要。這些本就沒有什麼需要去討論的。。。

G. (辯盜鍾)文言文的意思

原文
陳述古密直,嘗知建州浦城縣。富民失物,捕得數人,莫知的為①盜者。述古紿②曰:「某寺有一鍾,至靈,能辨盜。」使人迎置後閣③祠之。引囚立鍾前,諭曰:「不為盜者摸之無聲,為盜者則有聲。」述古自率同職④禱鍾甚肅,祭施以帷⑤圍之。乃陰使人以墨塗鍾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驗其手,皆有墨,一囚獨無墨,乃見真盜——恐鍾有聲,不敢摸者。訊之即服。
注釋
①莫知的為:不知道哪個是真的。 ②紿(dài):哄騙。 ③後閣:我國古代一組建築中位於最後的樓房,常作游息、遠眺、供神佛或藏書藏物等用。 ④同職:同事。舊社會指同在一部門作官的人。 ⑤帷(wéi):圍幕。
翻譯
陳述古密直,曾在建州浦城縣當過縣令。當時,有家富戶被盜,丟失了不少物件,告到官府,捉住了幾個人,但不知道誰是真正的盜賊。陳述古就哄他們說:「某寺里有一口鍾,非常靈驗,它能把真正的盜賊辨認出來。」於是,就打發人去把這口鍾迎到縣府衙門來。接著,把囚犯們引來站在鍾的前面,當面告訴他們說:「沒有做盜賊的摸這鍾就沒有聲音,做了盜賊的一摸就會發出聲音。」陳述古親自率領同事們向鍾禱告,態度很是嚴肅,祭祀完了,用圍幕把鍾圍起來。然後暗暗派人用墨汁塗鍾,塗了好久,才叫那些囚犯一個個地把手伸進那圍幕里去摸鍾。摸了一會兒,叫他們把手拿出來檢驗,只見手上都有墨跡,獨有一個囚犯手上沒有,這就是真正的強盜,因為他怕鍾發出聲音,所以不敢去摸。經過審訊,這個強盜立即承認了犯罪事實。
感悟
陳述古為了辨認強盜,採用攻心戰術,大打心理戰, 在准確地把握犯罪者心理的基礎上進行查證審訊,借用一口銅鍾抓住了真正的強盜。我們不得不折服於陳述古的智慧,這也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H. 與法正辯法度 文言文翻譯

與法正辯法度
原文
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懷怨嘆,法正諫曰:「昔劉邦入關,約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據一州,初有其國,未垂惠撫;且客主之義,宜相降下,原緩刑弛禁,以慰其望。」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劉璋暗弱,自焉已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
翻譯
諸葛亮刑法嚴峻,對百姓苛刻,不管君子小人都心懷怨恨,法正勸說:「當初漢高祖劉邦入主關中,約法三章,秦國的百姓感恩戴德,現在你卻藉助國家威力,稱霸一州,剛剛攻克益州,但沒有摁扶百姓;況且以主客之義,關中剛剛投降,原應該緩鬆弛法紀,休養生息,為的是建立百姓對蜀漢政權的威望。」諸葛亮回答說:「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政權無道推行苛政,一召匹夫起義秦政權便土崩瓦解,高祖順應天下局勢,於是才可以穩固政權」。劉璋昏庸,自劉焉以來已經有幾代,政法鬆弛,文官互相奉承,德政不興,法律威望不在。蜀中的人士又專權跋扈,已經喪失君臣之道;國君以高位尊寵臣下,僭越法度,積重難返,實際皆由此而生。現在我樹立法律的威嚴,法律施行則會感恩,並以爵位管轄百姓,爵位增加則知道榮耀;榮譽和恩典共同施用,上下便進退有度。這是治理國家的關鍵,正因如此才重要。」

I. 賈嘉隱俊辯文言文譯文

賈嘉隱 唐賈嘉隱年七歲,以神童召見。長孫無忌、徐世績,於朝堂立語。徐戲之曰:「吾所倚
者何樹?」曰:「松樹。」徐曰:「此槐也,何得言松?」嘉隱曰:「以公配木,何得非松
邪?」長孫復問之:「吾所倚何樹?」曰:「槐樹。」長孫曰:「汝不復矯邪?」嘉隱曰:
「何煩矯對,但取其鬼對木耳。」年十一二,貞觀年被舉,雖有俊辯,儀容醜陋。嘗在朝堂
取進止,朝堂官退朝並出,俱來就看。餘人未語,英國公李績,先即諸宰貴雲:「此小兒恰
似獠面,何得聰明?」諸人未報,賈嘉隱即應聲答之曰:「胡頭尚為宰相,獠面何廢聰
明。」舉朝人皆大笑。(出《國史纂異》,明抄本作出《嘉話錄》)

唐朝的賈嘉隱七歲時,朝廷因他是神童而召見他。當時,長孫無忌和徐世績站在朝堂與
他對話。徐世績戲言道:「吾所依的是什麼樹?」賈嘉隱道:「松樹。」徐世績道:「這是
槐樹,怎麼能說是松樹呢?」賈嘉隱道:「以公配木,怎能說不是松呢?」長孫再問道:
「我所依靠的是什麼樹?」賈嘉隱道:「槐樹。」長孫道:「你不再更正了?」賈嘉隱道:
哪裡用得著再更正。只要取來一個鬼對上木就可以了。」賈嘉隱到了十一二歲時,於貞觀
年間被銓選入舉,他雖有才智和善辯,可是相貌醜陋。曾召他進朝堂請皇上決定其去留。當
時朝堂官員們退朝後一齊來看他。還沒等別人說話,英國公李績搶先道:「這小孩的臉長的
象獠面一樣,怎麼能夠聰明呢?」其他人還沒答話,賈嘉隱就應聲道:「葫蘆腦袋還能做宰
相呢,獠面怎麼就該失去聰明啊?」滿朝官員都大笑。

J. 兩小人辯日文言文停頓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回/日中時/遠也答.」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熱點內容
小學師德述職報告 發布:2025-09-13 08:53:41 瀏覽:468
社會搖廣場舞教學視頻 發布:2025-09-13 06:12:04 瀏覽:6
語文教學改進措施 發布:2025-09-13 05:43:52 瀏覽:351
美麗的英語單詞 發布:2025-09-13 04:53:47 瀏覽:113
教育青少 發布:2025-09-13 04:51:27 瀏覽:117
學校師德師風考核表 發布:2025-09-13 04:34:41 瀏覽:432
生物倫理 發布:2025-09-13 04:03:46 瀏覽:960
office英語 發布:2025-09-13 02:30:29 瀏覽:12
武士刀教學 發布:2025-09-13 01:09:54 瀏覽:148
客房英語 發布:2025-09-13 00:55:23 瀏覽:256